知识库 > 外科 > 普外科 > 胰腺癌 > 饮食

胰腺癌饮食

胰腺癌饮食相关内容 更多>

当心!这两种“吃...

病请描述:当心!这两种“吃出来”的癌症正在偷偷威胁你的生命 ——来自一位外科医生的健康忠告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30年里,我做过上万台手术,也写过百万字科普。今天想和大家聊一篇新鲜出炉的研究(2025年5月发表于国际期刊《eGastroenterology》),它揭示了中国消化系统癌症的惊人变化——有些癌症在退场,有些却正疯狂反扑! 🔍 先划重点:中国消化癌的“红黑榜” 数据来源:郑州大学王凯娟教授团队分析2004-2021年全国死因监测数据 一个扎心现实: 每10个中国癌症死者中,就有3人死于这五类消化癌! 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正成为新一代“健康杀手”。 ❓ 为什么这两种癌越来越凶险? 🍔 结直肠癌:富贵病“吃”出来! + 凶手清单:   - ❌ 红肉/加工肉(香肠、培根)吃太多     - ❌ 膳食纤维(蔬菜、全谷物)吃太少     - ❌ 久坐不动+肥胖     - ❌ 拒绝肠镜筛查(70%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   💡 费医生提醒:它本是最好预防的癌之一!早期发现治愈率超90%,但太多人因“怕麻烦”错过黄金期。 🚨 胰腺癌:“癌王”的致命陷阱 + 为何难防难治?   - 🔍 早期无症状!腹痛、消瘦易被当成胃病     - ⚠️ 缺乏有效筛查手段(不像胃癌有胃镜)     - 💊 放化疗效果差,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5%     - 🚬 男性更危险!农村吸烟饮酒率高加速恶化   💡 费医生揪心:我见过太多家庭因它人财两空。它专挑“忽视小症状”的人下手! 🛡️ 防癌“黄金三招”(马上用起来!) 1️⃣ 饮食革命:把癌症“饿”在门外 - ✅ 每天500克蔬菜+200克水果(膳食纤维是肠道“清道夫”)   - ✅ 白肉替代红肉:多吃鱼、鸡,少吃猪牛羊   - ✅ 腌制烧烤食品≤1次/周   - ❌ 对含糖饮料说再见!(它们催肥又促癌)   2️⃣ 筛查是保命符!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符合任一项): - ▶ 年龄≥45岁   - ▶ 有肠息肉或家族史   - ▶ 长期便秘/便血   行动指南: - ⏰ 45岁起:每年1次粪便潜血检测   - ⏰ 50岁起:每5-10年1次肠镜(无痛技术已普及!)   3️⃣ 胰腺癌:警惕身体“求救信号” - 🔥 持续上腹痛(尤其夜间加重)   - 🔥 无缘无故消瘦(半年掉体重10%)   - 🔥 新发糖尿病(尤其瘦人突然血糖高)   高危人群(吸烟者、慢性胰腺炎、家族史)需定期做增强CT或MRI! ❤️ 费医生的心里话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深知健康是给家人最好的礼物。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的上升,本质是生活方式的失衡。 别等躺上手术台才后悔——少吃一口烤肉,多走5000步,做次肠镜,可能就是改写生命剧本的关键! 转发这篇文章给你关心的人,健康中国,需要每个“你”的行动。 作者: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科普达人)研究来源:Hu T, et al. Burden of digestive system malignancies in China, 2004–2021. eGastroenterology 2025;3:e100148推荐理由:用最新数据唤醒健康意识,防癌其实比想象中简单! 🌟 小本本记下:防肠癌 → 多吃菜、做筛查防胰腺癌 → 戒烟酒、盯信号健康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42

年轻,不再是癌症的&ldqu...

病请描述:年轻,不再是癌症的“挡箭牌”?费医生和你聊聊背后的真相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全网科普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致力于用专业与温度守护您的健康。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 今天在翻阅权威医学期刊《JAMA》时,看到一篇让我心情沉重的报道,标题直击人心:“我这么年轻,为什么会得癌症?” 这句话,相信是许多被诊断出癌症的年轻人共同的困惑和呐喊。作为一位在普外科工作了几十年的医生,我亲眼目睹了太多年轻生命的挣扎,也深感有责任和大家聊聊这个越来越不容忽视的现象——癌症,真的在“盯上”年轻人。文章出处: 这篇报道源自《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是全球顶尖的医学期刊之一。推荐理由: 它没有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全球范围内早发癌症(50岁以下)发病率持续上升的深层原因,并指出许多风险因素其实是我们可以改变和避免的。信息权威,分析透彻,对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年轻朋友和家长们,都有极强的警示和指导意义。令人忧心的趋势:癌症真的“年轻化”了数据不会说谎:·       全球现象: 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癌等多种癌症,在50岁以下人群中的发病率持续攀升,不止欧美,全球多地都如此。·       美国数据: 2010-2019年间,14种癌症在年轻人中发病率上升,其中结直肠癌、子宫癌、睾丸癌的死亡率也在增加。·       代际风险: 90后患小肠癌、胰腺癌、肾癌的风险,比50后高了2-3倍!·       中国现状: 2000-2017年,我国年轻人所有癌症合并发病率上升,20-24岁年龄段增幅最快(年增1.46%)。年轻人最常见的癌症包括:甲状腺癌、乳腺癌、宫颈癌、肝癌、肺癌和结直肠癌。(看,甲状腺癌也在其中!)·       肥胖警钟: 2007-2021年,中国与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年增3.6%,25-29岁人群年增甚至超过15%!肥胖很可能很快超过吸烟,成为中国癌症(尤其年轻人)的头号可改变风险因素!看到这些,是不是觉得背脊发凉?为什么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癌症却离年轻人越来越近?仅仅是筛查技术进步、查得多了吗?筛查是手段,但根源更关键!确实,像美国和我们国家,都在下调某些癌症(如结直肠癌、肺癌)的筛查起始年龄(比如肺癌高危人群从55岁降到50岁)。这能发现更多早期病例(观察偏倚),但《JAMA》的文章尖锐地指出:这掩盖不了年轻人患癌风险真实上升的事实! 很多年轻患者是因为出现了症状才就医确诊的,并非筛查偶然发现。更关键的是:·       年轻人患的癌症(如结直肠癌),在分子特征上和老年人差别不大。·       大多数年轻患者没有家族史!这意味着,环境和非遗传因素才是推高风险的“幕后黑手”。揪出“幕后黑手”:藏在现代生活里的风险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几个关键的可疑因素:1. 环境“新”污染:·       微塑料“入侵”: 来自包装、餐具等,无处不在(水、食物、空气!)。它们能进入人体器官,损伤肠道黏膜、破坏菌群平衡,引发炎症、氧化应激和DNA损伤——这可是癌症的温床!·       “坏”细菌作祟: 比如原本在口腔的梭状杆菌,被发现会迁移到结肠并在肿瘤中富集。抗生素滥用会破坏肠道菌群屏障和免疫平衡,给这些“坏蛋”可乘之机。·       危险的毒素: 某些常见细菌(如大肠杆菌)能产生致癌毒素(如Collibactin)。最新研究发现,这种毒素的基因特征在40岁以下患者中出现的频率是70岁以上患者的三倍!在结直肠癌高发国家更常见。2. 生活方式“陷阱”:·       “沙发土豆”与“垃圾食品”: 久坐不动、缺乏锻炼、超加工食品泛滥——直接间接增加患癌风险。·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在年轻人中高发,完美呼应了“肥胖相关癌症”的飙升趋势。·       昼夜节律“乱套”: 熬夜、夜班打乱了身体的“光-暗”周期,可能加速肠道老化,提高癌变风险。现代年轻人普遍的“夜猫子”模式,值得高度警惕!3. 生命早期的“烙印”:·       孕期影响深远: 母亲孕期使用抗生素、肥胖或体重增长过快,可能增加孩子成年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父亲职业也关键: 2024年一项研究发现,母亲怀孕时,若父亲从事高风险职业(如机械工、卡车司机、服务业),孩子成年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是父亲从事低风险职业(如会计、教师、律师)孩子的两倍以上!这说明,父亲的环境暴露也可能“遗传”给后代风险。反思与行动: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朋友们,面对越来越多的年轻癌症患者,我们需要全社会反思:是不是忽略了这些潜在的风险信号?但更重要的是,《JAMA》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希望:上面提到的绝大多数风险因素,都是可改变、可避免的!作为守护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们可以从这些“小事”做起:·       ✅ 向塑料污染宣战: 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自带水杯、购物袋,选择环保包装。·       ✅ 管住嘴,迈开腿: 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少吃超加工食品;规律运动,打破久坐。·       ✅ 维护肠道“小宇宙”: 谨慎使用抗生素(遵医嘱!),可通过酸奶、益生菌食品等维护肠道菌群健康。·       ✅ 找回规律睡眠: 尽量保证充足、规律的睡眠,减少熬夜,夜班人群更要注重调节和休息。·       ✅ 关注体重管理: 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是预防多种癌症(包括甲状腺癌、乳腺癌等)的关键。·       ✅ 了解家族史,重视精准筛查: 如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如特定职业暴露),及时咨询医生,了解适合的精准早癌筛查方案和起始年龄。写在最后:癌症的年轻化,不仅仅是公共卫生的挑战,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生活方式的拷问。它提醒我们,健康并非理所当然,需要用心经营。作为医生,我深知在手术台上与病魔搏斗的艰辛,更希望能在疾病发生前,为大家点亮预防的灯塔。那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风险因素,看似微小,累积起来的力量却不容小觑。改变,就从今天开始吧!从少用一个塑料袋,从早睡一小时,从多走几步路开始。每一个健康的微小选择,都是对未来的自己最有力的保护。希望这篇文章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思考。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也在线上,一直关心着您的健康。有任何疑问,也欢迎在科普平台与我交流。愿我们都能拥有更健康、更长久的生命旅程! 

费健 2025-06-18阅读量170

慢性胰腺炎:如何科学应对&l...

病请描述:慢性胰腺炎:如何科学应对“沉默的腹痛”?瑞金医院专家为你划重点!作者:费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文章出处:综合《中华胰腺病杂志》最新研究及临床实践整理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一名普外科医生。从医30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还喜欢通过线上科普和大家聊聊健康那些事儿。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解答过10万+问题,今天想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大家认识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疾病——慢性胰腺炎。 为什么关心慢性胰腺炎? 你可能听过“胰腺癌”,但对“慢性胰腺炎”却陌生。其实,它就像一个“沉默的破坏者”:早期症状隐蔽,但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腹痛反复、糖尿病、营养不良,甚至增加患癌风险!据统计,每10万人中,每年约有7人患病。而女性因激素和免疫特点,某些阶段风险更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科学管理它? 慢性胰腺炎:你的身体在“求救” 想象一下,胰腺是身体的“消化工厂”,负责分泌消化酶和胰岛素。当它反复发炎,工厂就会“罢工”——消化功能下降、血糖失控、腹痛难忍。典型信号包括: 上腹部疼痛(饭后加重,可能放射到背部) 脂肪泻(大便油腻、浮在水面) 体重莫名下降 新发糖尿病(尤其伴随腹痛) 治疗策略:从“止痛”到“修复” 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不是“一刀切”,而是多学科协作的“组合拳”。根据《中华胰腺病杂志》最新综述,核心策略可总结为: 1. 疼痛管理:别让腹痛绑架生活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戒酒是底线!酒精和烟草会“火上浇油”。 药物治疗:按“镇痛阶梯”用药,从普通止痛药到阿片类药物(需严格遵医嘱)。 微创介入:若药物无效,可尝试神经阻滞术或内镜取石,50%患者疼痛能暂时缓解。 2. 营养支持:吃对食物就是良药 胰酶替代疗法:每餐补充4万-5万单位脂肪酶,帮助消化(像给工厂“外派员工”)。 重点监测:每年查骨密度、维生素水平(尤其是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肌肉保卫战:超过一半患者存在“肌肉减少症”,需增加蛋白质摄入+适度抗阻训练。 3. 手术与微创:何时需要“动刀子”? 内镜治疗:适合胰管结石或狭窄,通过支架或碎石疏通“管道”。 外科手术:若反复发作、怀疑癌变,可考虑切除部分胰腺(现在有保留十二指肠的术式,创伤更小)。 终极方案:全胰切除+自体胰岛移植,既能去病灶,又能保留部分控糖功能(但需严格评估)。 4. 心理支持:别忽视“情绪免疫力” 长期腹痛易引发焦虑、抑郁。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冥想等心理干预,能帮助患者重建积极心态。 未来希望:这些新疗法值得期待!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更精准的治疗: 抗炎新药:如抑制白介素4/13的药物,从源头减少炎症。 细胞修复:用维生素D类似物“安抚”过度活跃的胰腺星状细胞。 预测模型:通过基因检测和疼痛敏感度测试,提前预判治疗反应。 费主任的贴心建议 早期筛查:若有长期腹痛、消化不良,别硬扛!尽早查超声、CT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饮食口诀:低脂、高蛋白、少食多餐,避免油炸和酒精。 定期随访:每半年查血糖、营养指标,每年评估骨密度。 推荐理由 作为外科医生,我见过太多因忽视小症状而延误治疗的患者。慢性胰腺炎虽棘手,但早发现、科学管理,完全能控制病情!希望这篇科普能成为你的“健康指南针”——医学知识不冰冷,它关乎每一天的生活质量。 健康小互动:你或家人有反复腹痛的经历吗?欢迎留言,我会挑选典型问题详细解答! 本文内容参考:《中华胰腺病杂志》2025年4月综述《慢性胰腺炎的治疗策略》及最新国际指南。关注我,get更多靠谱健康知识,我们下次见!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633

吃对饭,养好身:揭秘健康抗癌...

病请描述:吃对饭,养好身:揭秘健康抗癌的饮食密码——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贴心科普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更坚持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解答过超10万条健康咨询。今天,我想用最轻松的方式,和大家聊聊“吃”这件小事里藏着的健康大学问! 一、食欲管家:瘦素VS饥饿素,谁在操控你的胃口? 有没有发现?刚吃完炸鸡,路过奶茶店又走不动道?其实是体内的两位“食欲管家”——瘦素和饥饿素在打架! 饥饿素(胃部“开饭闹钟”):胃空了就疯狂分泌,让你“饿到心慌”,还会促进脂肪储存。 瘦素(脂肪“刹车系统”):脂肪越多分泌越多,本该喊停食欲,但肥胖者常“听不到刹车声”(瘦素抵抗)。 科学投喂指南: 早餐选蛋白质(鸡蛋、豆浆),压制饥饿素更持久; 碳水选粗粮(燕麦、杂豆),避免血糖过山车; 远离油炸食品,它们会干扰瘦素信号,让你“越吃越饿”。 二、五大饮食陷阱:悄悄偷走寿命的坏习惯 《柳叶刀》研究显示:全球每年1100万人死于吃错饭!这些习惯你中了几条? 不吃早餐:糖尿病风险飙升59%,脂肪肝排队找你; 狼吞虎咽:5分钟吃完,脂肪肝风险涨81%; 深夜干饭:脑出血风险+44%,消化力只剩白天30%; 高盐饮食:国人日均吃盐9.3克(超标近1倍),脑卒中风险激增; 烫食上瘾:65℃以上热饮是2A类致癌物,食管癌患者90%爱“趁热吃”。 划重点:健康不是饿肚子,而是规律三餐+细嚼慢咽+控盐控糖! 三、抗癌新思路:脂肪细胞竟能“饿死”肿瘤? 别嫌弃你的“小肚腩”!《Nature》子刊最新研究发现:改造脂肪细胞的代谢途径,能让它们变身“营养掠夺者”,和癌细胞抢饭吃! 原理:激活脂肪燃烧基因(如UCP1),疯狂消耗葡萄糖和脂肪酸,让癌细胞“断粮”; 效果:在乳腺癌、胰腺癌等模型中,肿瘤生长被显著抑制,胰岛素水平下降,血管生成减少。 温馨提示:这项技术还在小鼠试验阶段,但给了我们重要启示——保持适度体脂,别盲目追求“骨感美”! 四、隐性饥饿:现代人最危险的营养不良 你以为吃饱了就没问题?错!70%的慢性病与“隐性饥饿”有关——热量过剩,但维生素、矿物质严重不足。 自查清单:✅ 疲劳犯困、伤口愈合慢→缺锌、维生素C;✅ 情绪暴躁、失眠→缺B族维生素;✅ 频繁感冒→缺蛋白质、维生素D;✅ 儿童生长迟缓→缺钙、铁。 对策: 每天吃够25种食物(蔬果、杂粮、坚果轮换); 少吃那些精加工食品(损失80%的B族维生素); 补充优质蛋白(鱼虾、豆类),增强免疫力。 五、抗癌成功者的共同秘诀:细节决定生死 四川省肿瘤医院总结:抗癌成功的人,都做对了这4件事! 定期复查:早期揪出复发苗头,别等有症状才行动; 加固免疫力:优质蛋白+维生素C+充足睡眠(晚11点前入睡); 戒掉坏习惯:吸烟、酗酒、熬夜→癌症复发的“加速器”; 心态不崩盘:低潮时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 费健主任的推荐理由 为什么我坚持科普?因为太多人因“无知”付出健康代价!比如: 甲状腺疾病患者:隐性饥饿(如硒缺乏、碘过量)会加重甲功紊乱; 减肥人群:盲目节食导致代谢失衡,反而诱发脂肪肝。 记住:身体是精密仪器,吃对、睡好、心态稳,才能远离疾病。从今天起,做自己的“健康管家”吧! 互动时间:以上知识点你做到了几条?欢迎留言分享你的健康妙招!  

费健 2025-04-23阅读量575

胰腺癌饮食相关医生 更多>

缪娴副主任中医师

南通市中医院    肿瘤内科

评分:10
问诊量:6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肿瘤:胰腺癌、肝胆肿瘤、结直肠癌、胃癌、中西医及微波消融、海扶刀等微创治疗等;肝肿瘤穿刺、胰腺肿瘤穿刺明确诊断;中药联合化疗减轻化疗副作用,及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后康复、饮食调理、中药长期调理预防复发的综合治疗等。
评分:0
问诊量:0
中医肿瘤,肿瘤内科,中医科,中医杂症,中医养生,饮食保健。擅长治疗肺癌、胃癌、肠癌、肝癌、胰腺癌、鼻咽癌、乳腺癌、妇科肿瘤、甲状腺结节以及中医疑难杂症。
评分:0
问诊量:0
中医肿瘤,肿瘤内科,中医内科,中医杂症,中医养生,饮食保健。治疗肺癌、胃癌、肠癌、肝癌、胰腺癌、鼻咽癌、乳腺癌、妇科肿瘤、肺结节、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以及中医疑难杂症。
评分:0
问诊量:0
各种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如肝癌、食管癌、胃癌、肺癌、肠癌、胰腺癌及乳腺癌、卵巢癌等实体肿瘤。尤其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术后肢体水肿、放疗、化疗的毒副作用,肿瘤患者生活方式、饮食调理等,对肿瘤患者综合治疗的全程管理

胰腺癌饮食相关医院 更多>

荔湾固生堂中医门诊部

对外综合 预约量:240

广州海珠固生堂中医门诊部

对外综合 预约量:296

佛山市固生堂中医门诊部

对外专科 预约量:27

河南省中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