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 准妈妈必看!甲状腺护航全攻略:从维生素到药物剂量,瑞金医生暖心指南—— 给未来宝宝最好的“生命起跑线” 嗨,亲爱的姐妹们(特别是备孕和孕中的你们),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的外科医生。30多年和甲状腺“打交道”,做了上万台手术,也拿了些医学奖,但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能通过科普(感谢百万粉丝信任!)把复杂的医学知识,变成你们手里实实在在的“健康武器”。今天,咱们不聊手术刀,聊聊每个准妈妈都该知道的 甲状腺护航秘籍!结合国家最新指南和权威研究,一文说清关键点。💕 ❗️ 一、甲状腺激素:宝宝脑发育的“生命燃料” 你知道吗?在宝宝长出自己甲状腺(约孕18-20周)之前,TA的脑发育、神经生长 完全依赖妈妈提供的甲状腺激素!就像盖高楼需要钢筋水泥,缺了它,后果很严重:✅ 流产、早产、妊娠高血压风险上升✅ 可能影响宝宝智力、运动发育⚠️ 最揪心的是:90%的妊娠期甲状腺问题(尤其是亚临床甲减)症状隐匿,像“沉默的杀手”!乏力、怕冷?常被当成普通早孕反应!所以—— 筛查是王道! 🩺 二、关键筛查时机 & 项目:别错过黄金期! 国家指南(2022《孕产期甲状腺疾病防治管理指南》)强烈建议: 备孕期(孕前8周):➡️ 必查TSH(促甲状腺激素)! 有条件加查 FT4(游离甲状腺素)+ TPOAb(抗体)。✅ 理想状态:TSH < 2.5 mIU/L 再怀孕更安心! 怀孕后(6-8周):➡️ 立即查TSH!(无论备孕查没查过)。📌 记住:这是胎儿脑发育关键窗口期!早发现、早干预,效果最好! 费医生划重点: 高龄、有甲状腺病史/家族史、流产史、肥胖(BMI>40)、1型糖尿病或自身免疫病的姐妹,是 高危人群,更要重视孕前筛查! 💊 三、确诊甲减/亚甲减?别慌!左甲状腺素是“安全卫士” 一旦确诊(哪怕只是亚临床甲减),规律服用左甲状腺素(如优甲乐/雷替斯)是首选且安全有效的方案! 安全性: 美国FDA妊娠安全分级为 A级(最安全),哺乳期也可服用(L1级),不影响母乳喂养。 剂量调整有讲究(最新指南强调个体化): ✅ 服药小贴士: 早晨空腹吃,与牛奶、豆浆、钙片、铁剂间隔 2-4小时(否则影响吸收)。 监测频率: 孕20周前每2-4周查甲功,稳定后4-6周查一次。 🥦 四、维生素:甲状腺的“隐形守护者”(新研究揭秘!) 2024年《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综述指出:维生素稳态与甲状腺功能息息相关! 维生素D: 重要发现: 维生素D充足(>30ng/ml)的孕妇,甲减风险更低,TPOAb抗体滴度也可能降低。 重庆研究: 高水平维D(50-125nmol/L)能 预测产后甲功改善,降低TPOAb阳性者产后甲减风险! 建议: 孕期保证日晒(注意防晒),或遵医嘱适量补充。 维生素B12 & 叶酸: 部分研究显示,甲减孕妇 B12水平可能偏低,且与同型半胱氨酸(有害物质)升高、TSH升高相关。 叶酸+B12协同作用: 维持“甲基化”平衡,对预防神经管缺陷很重要,也可能间接支持甲状腺健康。 建议: 备孕及孕早期 务必补充叶酸(400-800μg/天),饮食均衡(瘦肉、蛋、奶补B12)。 维生素A:双刃剑! 缺乏可能增加亚甲减风险,但 过量(尤其孕早期)有致畸风险! 重点: 切忌自行大剂量补充!通过食物(胡萝卜、深绿蔬菜、动物肝脏适量)获取更安全。 费医生提醒: 维生素补充 非万能,优先食补,如需补充剂请咨询医生,避免过量! 🌈 五、风险管理:记住“四色预警灯” 国家指南创新性提出 妊娠风险“四色分级管理”: 🟢 绿色(低风险): 甲状腺功能正常,规律产检即可。 🟡 黄色(一般风险): 如单纯抗体阳性、已控制良好的甲减/甲亢,需加强监测。 🟠 橙色(较高风险): 如需要药物治疗的甲亢、未控制的甲减,需转诊内分泌科+产科联合管理。 🔴 红色(高风险): 如甲状腺危象、严重并发症,需在三级医院高危门诊专案管理!动态评估是关键!每次产检后记得看“颜色”。 💌 费医生的暖心总结 亲爱的准妈妈们,守护甲状腺,就是守护你和宝宝共同的健康未来!记住这 3颗“定心丸”: 筛查要趁早: 备孕/孕早期查TSH是黄金法则! 治疗莫迟疑: 左甲状腺素安全有效,剂量调整听医生的。 营养要均衡: 关注维生素D、B12、叶酸,但别乱补维A! 我是费健,你们的外科医生朋友。 30年临床+百万粉丝科普,只愿做您健康的“守门人”。如果这篇指南能让您更安心一点,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备孕或孕中的你,今年查甲状腺功能了吗? 转发给关心的人,用科学为母爱护航吧!💖⭐ 关注我,解锁更多硬核又温暖的健康科普! #甲状腺健康 #孕产期保健 #妊娠期甲减 #科学备孕 #优生优育 #瑞金医院 文章来源: 中华医学会《孕产期甲状腺疾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吴腊梅等《血清维生素稳态与妊娠期甲减研究进展》(2024) 丁-香-园《妊娠期甲减7问7答》(2025) 中国医学论坛报《妊娠期甲减,左甲状腺素剂量怎么调?》(2025) 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精通甲状腺外科手术及微创消融技术。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致力于甲状腺疾病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次,以专业和热忱为大众提供精准的健康守护。 推荐理由:这篇融合了国家最新指南和前沿研究的科普,用最易懂的方式讲清了孕产期甲状腺健康的管理要点和常见误区,特别聚焦准妈妈们最关心的“要不要吃药”、“剂量怎么调”、“维生素怎么补”、“风险怎么看”等核心问题。知识就是力量,了解它,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宝宝!
费健 2025-06-24阅读量77
病请描述:——瑞金医院费健主任带你避开过度治疗陷阱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医生。30年来,我既拿手术刀做开放手术,也用射频针做微创消融,线上解答过超10万甲状腺问题。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体检单上常见的“甲状腺微小癌”——它像一颗“懒种子”,多数时候安静无害,但选错处理方式可能反受其害。一、甲状腺微小癌,为什么被贴上“低危”标签?当体检B超发现≤1cm的甲状腺结节,穿刺确诊为乳头状癌(占甲状腺癌90%),且满足以下条件时,医学定义为“低危型”:✅ 肿瘤≤1cm(多数≤5mm更安全)✅ 未突破甲状腺包膜(未长到腺体外面)✅ 无淋巴结转移(B超/CT未见异常淋巴结)✅ 无远处转移(如肺、骨)✅ 非高危病理亚型(如高细胞型、弥漫硬化型)📊 关键数据:日本30年随访证实,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中,仅8%肿瘤会增大,3.8%出现淋巴结转移,无人因观察期间转移死亡。二、发现低危微小癌,必须手术吗?不一定!国际共识推荐:主动监测(AS)是首选策略+ 适合人群:年龄>40岁、肿瘤远离气管/神经、心理承受力强者 - 慎选人群:≤40岁青年、肿瘤贴近包膜、焦虑体质 主动监测怎么做?频率:第1-2年每3个月~半年查B超,2年后稳定则半年~每年1次预警信号:肿瘤直径增大>3mm 或 新发淋巴结转移转手术时机:肿瘤达13mm、淋巴结转移或患者要求手术🌰 真实案例:日本研究追踪1235例患者,70岁人群10年进展率仅3.5%,而20岁人群高达48.6%。年轻人虽可观察,但需更密切随访。三、手术 VS 消融 VS 观察,怎么选? ⚠️ 特别提醒:消融目前仅推荐给严格筛选的低危患者(如肿瘤≤5mm、远离包膜),且需由外科医生主导评估。四、费主任的暖心建议别被“癌”字吓倒:低危微小癌10年生存率超99%,过度治疗反而可能伤声带、损甲状旁腺。年龄是关键变量:青年肿瘤活跃度高,老年可更从容观察。选医院>选术式:经验丰富的超声科+外科团队比盲目追求“微创”更重要。心理也是治疗维度:若观察期间寝食难安,及时微创消融或手术切除也是解脱。🌟 核心共识:治疗应坚持 “根治第一、功能第二、美容第三” 。甲状腺是情绪的晴雨表,医患共商决策才能找到最优解。本文作者:费健 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学术背书: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获得者,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创作理念:用30年临床经验,把复杂的医学变成温暖的守护📖 本文依据:日本2021版《低危甲状腺微小癌共识》、中国抗癌协会专家共识及近5年JAMA等国际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整合。
费健 2025-06-24阅读量72
病请描述:‘小≠安全’!瑞金医叔揭秘甲状腺癌真凶👊5招揪出隐匿炸弹💣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 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 | 手术 & 微创消融“双栖”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大奖获得者全网科普超100万粉丝 | 线上解答超10万健康疑问朋友们,尤其是姐妹们,大家好! 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普外科摸爬滚打30多年,做过无数台甲状腺手术,也帮很多朋友做过微创消融。每天在门诊和线上,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费医生,我的甲状腺结节/癌,严不严重?会不会扩散啊?” 这份担忧,我特别理解!最近,我和团队以及其他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影响甲状腺癌“脾气”(专业点说叫“侵袭性”)的关键因素。今天,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给大家划划重点,说说哪些信号提示甲状腺癌可能比较“不安分”,帮大家看懂报告,心里更有底!为什么费医生觉得这些知识特别值得分享?来源可靠: 基于我们团队和国内外同行最新的研究进展总结。聚焦核心: 直击大家最关心的“严不严重、危不危险”问题。实用性强: 帮您理解医生评估风险的依据,看懂报告关键词。未来可期: 了解这些,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现在治疗越来越精准化、个体化。甲状腺癌“不安分”的五大关键信号:别以为甲状腺癌都是“懒癌”!有些“坏分子”确实更具侵略性,容易扩散(转移)或侵犯周围组织。研究发现,下面这5点尤其值得关注:📌 信号一:数量多——“团伙作案”风险高!甲状腺里如果不止一个癌灶(医学上叫“多灶性”),就像有几个“坏蛋”凑在一起,它们“交流”更方便,更容易“抱团”往淋巴结甚至更远的地方跑。研究显示: 多灶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单灶癌,有些研究甚至高达60%以上!即使是很小的癌灶(<1cm),如果是多发的,局部复发的风险也可能增加。📍 信号二:位置刁钻——“占山为王”易惹事!癌灶长在甲状腺上极(靠近喉咙上部),风险相对较高。为啥?这里靠近重要的神经(喉返神经)和气管,空间也相对狭窄,癌细胞更容易“够到”这些邻居,也更容易通过附近的淋巴管“溜走”(转移)。位置危险提示: 靠近甲状腺边缘(被膜)或后部的癌灶,也要警惕可能有“悄悄”侵犯周围组织的风险(隐匿性腺外侵犯)。📏 信号三:个头大?不!关键是“长得快”和“不老实”!有甲状腺外侵犯(突破了甲状腺的包膜),伴有高危基因突变(如BRAF V600E、TERT启动子突变等),生长速度快(随访中体积倍增时间<1年),或者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虽然少见,但极其危险!生存率会显著下降),那么它的“脾气”可能非常“暴躁”,风险一点也不低!所以,“积极监测”(观察)策略并非适合所有小癌灶,要个体化评估。传统认知: 大的肿瘤(比如>4cm)肯定风险高,容易压迫、侵犯周围组织,激活一些促进转移的信号通路。数据也证实大肿瘤转移风险确实更高。重要更新!别被“小”迷惑! “小≠安全”!即使是小于1cm的微小癌(PTMC),如果:🍬 信号四:癌细胞是“糖瘾君子”——疯狂吃糖助长气焰!癌细胞表面运葡萄糖的“搬运工”(如GLUT1, GLUT3, GLUT4)在甲状腺癌中常常增多。糖酵解过程中的几个关键“加速器”(酶,如HK2, PKM2)在侵袭性强的癌里也更活跃。甚至有研究表明,血糖控制不佳(如合并糖尿病)可能与某些甲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风险增加有关。癌细胞有了更充足的“糖分供应”,可能更“猖狂”。癌细胞有个特点:特别爱吃葡萄糖(血糖)!它们利用葡萄糖的方式和正常细胞完全不同(专业称为“瓦博格效应”),主要是为了快速产生能量和合成自己需要的“建筑材料”,而不是高效产能。危险关联: 这种异常的葡萄糖代谢,为癌细胞的快速生长、增殖和转移提供了“燃料”。研究发现:🔄 信号五:肿瘤有个“坏邻居”——微环境“助纣为虐”!肿瘤不是孤立的!它周围有一片“土壤”——肿瘤微环境,里面有各种细胞(如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蛋白质和信号分子。关键“帮凶”蛋白——Periostin (POSTN): 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叫POSTN的蛋白质,在侵袭性强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特别是它的“坏邻居”CAFs细胞产生)中含量很高!POSTN如何“使坏”? 它就像一个“传令兵”,激活癌细胞内部一条叫“整合素-FAK-STAT3”的信号通路,刺激癌细胞增殖,并产生另一种促癌因子IL-4。而IL-4反过来又能“贿赂”CAFs产生更多POSTN,形成恶性循环!POSTN高的癌,往往长得更快、预后更差。费医生划重点 & 暖心叮嘱:综合评估是王道! 判断甲状腺癌的“脾气”,绝不能只看一点!医生会综合考虑:肿瘤数量、位置、大小/生长速度、病理类型、基因突变(BRAF, TERT, RET等)、影像特征(如超声TIRADS分级),甚至包括葡萄糖代谢和微环境的特征。“小≠安全”要牢记! 再小的癌灶,如果有上述危险信号(如侵犯包膜、高危基因、长得快),也需高度重视和积极处理。精准医疗是未来! 基因检测、更先进的影像技术(能看代谢的PET等)、液体活检(查血液里的肿瘤细胞或DNA)以及结合AI的预测模型,正在帮助我们更早、更准地识别出那些“不安分”的甲状腺癌,实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专业指导不可少! 拿到报告有疑问,务必咨询专业的甲状腺外科或内分泌科医生!他们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给出最合适的诊疗方案(可能是手术、微创消融、药物或密切随访)。不要自己吓自己,也别轻视任何危险信号。最后,费医生想对您说:了解这些“危险信号”,不是为了让大家恐慌,而是为了更科学地认识疾病,更积极地参与决策,更有效地保护自己! 医学的进步,就是为了让我们在面对疾病时,看得更清,防得更早,治得更准,活得更安心!如果你或家人朋友有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方面的困扰,欢迎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们。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你最担心甲状腺癌的哪个方面?是它的“脾气”(侵袭性)?治疗方式的选择?还是对生活的影响?关注我@费健医生,了解更多靠谱、实用的甲状腺健康知识!我们一起守护颈部的“蝴蝶”!#甲状腺癌 #甲状腺健康 #甲状腺结节 #健康科普 #费健医生 #瑞金医院文章核心来源: 基于费健医生团队撰写的关于甲状腺癌侵袭性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甲状腺恶性肿瘤侵袭性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费健 2025-06-24阅读量139
病请描述:🔥《优甲乐吃到"甲亢"别乱停!费健警告:三类人减药=纵容癌细胞》 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30多年和甲状腺打交道,做过无数台手术,也解答过线上超10万次的咨询。我发现啊,很多做了甲状腺手术(尤其是乳头状癌)的朋友,在吃优甲乐这件事上,特别容易焦虑。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费医生,我复查报告显示FT4/FT3有点高,好像有点‘甲亢’了,但人又没感觉,这药量要不要调啊?会不会有危险?” 别急,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让很多人纠结的“甜蜜负担”——优甲乐剂量调整的学问。这可不是简单的“高了就减,低了就加”,而是一门需要“量体裁衣”的艺术!核心就在于你的复发风险等级和身体的实际感受。 一、 为什么术后要吃优甲乐?不只是“缺啥补啥”! 大家知道,甲状腺切除了(或部分切除),身体自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就不够了,需要优甲乐来补充,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比如怕冷、没精神)。但更重要的是,对于甲状腺癌术后的朋友,优甲乐还有一个超级重要的任务:抑制促甲状腺激素(TSH)! 为什么抑制TSH这么关键? 简单说:TSH就像甲状腺细胞的“生长信号弹”。 对于可能残留的极少量癌细胞(即使切得很干净,理论上也可能有),这个“信号弹”如果太高(TSH高),就可能“唤醒”它们,增加复发风险。 所以,优甲乐吃够量,把TSH压到足够低,就能有效降低癌细胞“死灰复燃”的机会! 这就是所谓的“TSH抑制治疗”。 二、 报告显示“甲亢”了?先别慌,关键看这两点! 在调整剂量的过程中,尤其是术后第一年,医生会频繁复查甲功(TSH、FT4、FT3)。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TSH终于达标了(被压低了),但FT4/FT3可能稍微超出了正常范围上限一点点,你本人却没有任何心慌、手抖、失眠、怕热、多汗这些典型的甲亢症状。 这时候,要不要减药?答案不是一刀切,而是要看: 你的“复发风险等级”是什么?(这是核心!) 你身体有没有不舒服?(这是重要信号!) 三、 复发风险分层:你的“防癌警戒级别” 医生会根据你手术时的具体情况(比如肿瘤大小、有没有侵犯周围组织、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Tg水平等),把你归入低危、中危或高危组。这个分组直接决定了你的TSH目标值应该压到多低: 四、 除了风险等级,这些信号也要留意! 身体感觉最重要: 有没有心慌得像小鹿乱撞?晚上数绵羊也睡不着?手抖得拿不稳杯子?莫名怕热出汗?这些“甲亢症状”是身体在拉警报,一定要告诉医生! 长期用药的“副作业”: 长期把TSH压得很低(尤其是<0.1),尤其是对绝经后的姐妹们,要关注骨密度(防骨质疏松);年纪大的朋友要留意心脏(如房颤);还要关注血压、血脂等心血管健康。医生会根据情况安排检查(如骨密度、心电图)。 五、 费医生的贴心总结与建议 “达标”不等于“舒服”: 优甲乐调整的目标是让TSH达到你风险等级要求的目标值,同时尽量让你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并且长期用药安全。三者要平衡! 复查是金钥匙: 术后(尤其是首年)一定要遵医嘱,每3-6个月复查甲功(TSH、FT4、FT3)和Tg(+TgAb)。这是调整药量的唯一可靠依据,别凭感觉哦! 沟通是桥梁: 把复查报告、身体感受(好的坏的都要说)详细告诉医生。医生会综合考虑你的风险等级、化验结果、症状、年龄、基础疾病等,做出最适合你个人的调整方案。 信任专业判断: 调整优甲乐是个精细活,特别是中高危患者,千万别自己看着化验单“高了”就贸然减药。优先抑制肿瘤复发是核心策略,轻微的指标波动且无症状时,维持剂量往往是更安全的选择。 关注长期健康: 记得定期做医生建议的骨密度、心脏等筛查,把长期用药的潜在影响控制到最小。 记住: 甲状腺术后管理是一场“持久战”,优甲乐是你忠实的“战友”。用好它,需要医生专业的“排兵布阵”,也需要你细致的观察和良好的沟通。别为化验单上一点波动就过度焦虑,但也别对身体发出的信号视而不见。科学对待,规律随访,我们一起守护你的健康! (核心要点快速回顾) 优甲乐术后双任务: 补充激素 + 抑制TSH防复发。 调药关键看两点: 复发风险等级 (低/中/高危) + 身体有无甲亢症状。 风险等级定目标: 低危:TSH 0.5-2.0 (轻微“甲亢”倾向建议减药) 中危:TSH 0.1-0.5 (无症状通常维持,有症状小幅减) 高危:TSH <0.1 (无症状一般不调,肿瘤优先) 重要监测: 定期查甲功 (TSH/FT4/FT3/Tg) + 关注骨密度/心脏健康 (尤其长期强抑制者)。 终极法则: 个体化调整! 相信医生,充分沟通,结合报告、症状、风险综合判断。 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精通甲状腺癌、甲状旁腺疾病的外科手术及微创消融治疗,尤其擅长复杂甲状腺手术及术后综合管理。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多项权威奖项。坚持做“有温度”的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累计提供线上健康咨询超10万次,始终致力于用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大众提供精准、易懂、实用的健康指导。 推荐理由: 这篇文章源于我日常接诊和线上咨询中最常被问到的核心困惑之一。甲状腺术后优甲乐的调整,看似是“调药量”的小事,实则关系到肿瘤复发风险和长期生活质量平衡的“大决策”。很多患者,特别是心思细腻的女性朋友,面对化验单的波动容易陷入焦虑。本文旨在用最生活化的语言,拆解专业的风险分层概念和治疗目标,明确告知“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调整”,并提供具体的监测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背后的逻辑,减少不必要的担忧,更科学、更安心地与医生配合,共同管理好术后健康。健康路上,知己知彼,方能从容不迫!
费健 2025-06-24阅读量96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术后不用“放疗”?《柳叶刀》新研究颠覆传统!——费健主任:低风险患者,这样治疗更安心🌟 文章出处本文解读2025年6月18日《柳叶刀》发表的英国癌症研究中心重磅研究:👉 《全切术后是否需放射性碘治疗?低风险甲状腺癌患者的非劣效性试验》🌈 作者介绍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30年临床经验 | 外科手术+微创消融“双料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破10万次我的初心:用最易懂的话,讲最靠谱的医学知识!💡 为什么这篇研究值得关注?“很多患者手术后忐忑地问:‘医生,我不用做碘治疗会不会复发?’现在,《柳叶刀》用数据告诉我们:低风险患者,真的可以更轻松!”🔬 核心研究说了啥?(通俗版)英国33家医院追踪了504名低风险甲状腺癌患者近7年,结果让人惊喜:1️⃣ 术后不做放射性碘治疗组:5年无复发生存率 97.9%2️⃣ 术后做放射性碘治疗组:5年无复发生存率 96.3%👉 结论:两组复发风险几乎无差别!📌 关键知识点清单(拿出小本本记好!)❤️ 费主任贴心解读作为外科医生,我特别理解大家的焦虑。过去几十年,术后“补一刀”放射性碘是常规操作。但这次研究实锤:低风险患者完全可以“减法治疗”!为什么这是个好消息?✅ 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尤其年轻女性)✅ 避免请假停工、反复住院的麻烦✅ 治疗费直降(医保和患者都减负)但注意! 是否属于“低风险”需专业评估!别自行判断→ 找医生查病理报告、颈部B超、肿瘤标志物!🌺 给女性读者的特别提醒甲状腺癌“偏爱”女性(男女比例≈1:3),但好消息是:低风险甲状腺癌治愈率极高! 这项研究进一步证明:“该做的手术认真做,不该受的罪咱不受!”术后定期复查(超声+甲功)才是关键,别为“假想敌”过度治疗~✨ 行动指南(收藏这条就够了!)确诊后先问医生:我的分期是低风险吗?若属低风险:可与医生讨论跳过放射性碘治疗术后必做:每6-12个月复查颈部超声+甲状腺功能记住金标准:规范手术质量>过度治疗!费健主任的嘱托医学进步的本质是“精准化”。过去“一刀切”的治疗模式正在改变——该积极时不退缩,该淡定时不焦虑。希望这篇科普帮你卸下心理包袱,科学抗癌,轻松生活!💌 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也可关注我的科普账号@费健医生,获取更多甲状腺知识~)研究来源:The Lancet, June 18, 2025科普支持: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原创声明:本文基于权威文献解读,个人治疗需遵医嘱!
费健 2025-06-24阅读量45
病请描述:姐妹们,今天咱们唠唠HPV病毒,别看它名字拗口,很多人一听“病毒”俩字就害怕,其实它没那么可怕,咱们把它摸清楚,就能稳稳对付! 一、HPV是啥?会传染吗? HPV就是“人乳头瘤病毒”的简称,它有200多个“兄弟姐妹”,分成“好”和“坏”两类。 “坏家伙”(高危型HPV)长期赖在身体里,可能会让宫颈慢慢变坏,长出不好的东西;“好伙伴”(低危型HPV)顶多引起皮肤长小疙瘩,像寻常疣、尖锐湿疣,不会要命。 它的传播方式有点“爱凑热闹”:最常见是亲密接触传染,共用毛巾、浴缸这些贴身物品,也可能不小心沾上。不过别紧张,日常一起跳广场舞、唠家常,根本不会传染! 二、我都这把年纪了,还会感染HPV吗? 当然有可能!HPV特别“狡猾”,年轻时感染过,身体没彻底清除干净,到了老年免疫力下降,病毒就可能“死灰复燃”;也有人是年纪大了才第一次接触。 而且啊,咱们绝经后,身体里的雌激素变少,阴道、宫颈变得脆弱,更容易被病毒“钻空子”。所以千万别觉得年纪大就安全,定期检查特别重要! 三、感染了HPV,是不是就是癌? 绝对不是!大部分人感染HPV后,身体的免疫系统就像“小卫士”,1-2年就能把病毒赶走,悄无声息,自己都不知道。 只有少数人免疫力差,病毒长期“赖着不走”,10年、20年后才可能慢慢把宫颈“带坏”,发展成癌前病变甚至癌症。这个过程很长,只要定期检查,在变坏之前发现问题,就能及时治疗。 四、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 去医院做个HPV检查和TCT检查就行。医生会用小刷子轻轻在宫颈上取点细胞,就像擦了擦,没啥痛苦,也不会伤身体。 建议65岁以下,只要有过性生活,最好每年做一次TCT;每3年做一次HPV检查。要是两项都正常,之后检查间隔可以延长。 五、万一感染了,该怎么办? 1.别自己吓自己:大部分感染都能自愈,保持好心情,免疫力强了,病毒自然就跑了。 2.听医生的话:医生会根据情况决定是观察、用药还是做其他治疗。比如用些帮助提高免疫力的药,或者处理已经变坏的细胞。 3.生活里多注意: ◦多吃新鲜菜、蛋、奶,补充营养; ◦每天散散步、打打太极,活动活动; ◦保证睡眠,别熬夜; ◦有老伴的,同房前后记得清洗干净。 六、怎么预防HPV? 1.打疫苗:虽然咱们年纪大了,打疫苗不能100%预防,但也能降低风险。现在二价疫苗对老年女性预防宫颈癌效果很好,能保护两种最危险的HPV类型。 2.注意卫生:毛巾、内裤单独洗,太阳底下暴晒杀菌;性生活别太频繁,同房最好用安全套。 3.定期检查:这是最重要的!早发现、早处理,就不会酿成大问题。 姐妹们,HPV这事儿,知道了就不用怕!把身体照顾好,定期去医院“报到”,咱们照样能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地享受晚年!要是还有不明白的,随时去医院找医生问,别自己瞎琢磨!
李春妍 2025-06-20阅读量106
病请描述:怀孕后,身体的每一次变化都牵动着准妈妈的心,尤其是腹痛——这究竟是正常的孕期反应,还是隐藏的健康警报?今天,我们通过一个真实病例,带您了解妊娠期急腹症的那些事。 一、一个惊险案例:腹痛背后的“沉默杀手” 30岁的李女士通过胚胎移植成功怀孕28天,却突然出现腹痛,从上腹蔓延到下腹,还伴有恶心呕吐。起初以为是早孕反应,直到阴道出血多于月经量,才紧急就医。检查发现,她的腹痛并非来自子宫,而是阑尾已经化脓穿孔,腹腔积脓达300ml!最终通过急诊手术切除阑尾,才保住了母婴安全。 为什么孕期阑尾炎如此凶险? 怀孕后,子宫像吹气球一样逐渐增大,把阑尾“挤”到了更高的位置(孕24周时阑尾可上移至髂嵴水平)。此时若阑尾发炎,典型的“右下腹压痛”可能不明显,加上孕期白细胞生理性升高,很容易被误认为普通炎症,导致延误治疗。一旦阑尾穿孔,细菌感染扩散至腹腔,胎儿丢失率可高达36%,孕产妇也面临生命危险。 二、孕期腹痛:不止是“孕反应”,这些疾病要警惕! 妊娠期急腹症(AAP)是指孕期出现的急性腹痛综合征,病因复杂,既可能来自产科问题,也可能是外科、内科疾病。以下几种高危情况需重点关注: (一)产科相关急腹症:与怀孕直接相关 •异位妊娠(宫外孕):受精卵“迷路”跑到子宫外(95%在输卵管),是早期妊娠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症状可能只有轻微腹痛或阴道出血,容易被误认为先兆流产。辅助生殖技术(如试管婴儿)会增加异位妊娠风险,移植2个以上胚胎时更要警惕。 •胎盘早剥:孕20周后,正常位置的胎盘提前从子宫壁剥离,表现为腹痛伴阴道出血。高血压、外伤等是高危因素,严重时可引发胎儿缺氧、母体休克。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罕见但致命的疾病,多发生在孕晚期(35-37周)。孕妇会出现恶心呕吐、乏力腹痛,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肝衰竭、凝血功能障碍,危及母胎生命。 (二)外科相关急腹症:非产科因素的“隐形威胁” •急性胆囊炎:孕期激素变化使胆囊收缩能力下降,胆汁淤积易形成结石。典型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可能伴随发热、黄疸。 •急性胰腺炎:吃太多油腻食物后突发剧烈腹痛、呕吐,需警惕胰腺炎。妊娠期高脂血症是重要诱因,严重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肠梗阻:子宫增大挤压肠道,或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导致肠粘连,都可能引发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孕中期(16-20周)和产褥期尤其高发。 三、孕期腹痛如何辨别?记住这3个“关键信号” 1.看疼痛部位与性质 •下腹痛伴阴道出血:首先排除异位妊娠、先兆流产或胎盘早剥。 •右上腹绞痛:可能是胆囊炎、胆石症。 •转移性右下腹痛:从肚脐周围开始,逐渐固定到右下腹,警惕阑尾炎。 •全腹剧烈疼痛伴发热:可能是腹膜炎(如阑尾穿孔、卵巢囊肿破裂)。 2.关注伴随症状 •呕吐频繁、无法进食:需排查胰腺炎、肠梗阻。 •头晕、心慌、血压下降:可能是内出血(如异位妊娠破裂、肝包膜下血肿)。 •胎动异常或胎心监护异常:提示胎儿可能缺氧,需紧急处理。 3.及时就医检查 •超声检查:首选无创检查,可排查宫内妊娠、附件包块、胆囊/阑尾病变。 •血液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肝肾功能(排查AFLP、HELLP综合征)、血HCG(鉴别异位妊娠)。 •多学科会诊:当诊断不明确时,及时请外科、内科医生共同评估,避免单科局限性。 四、给准妈妈的建议:科学应对,化险为夷 1.重视产检,主动告知病史 孕早期产检时,主动告知医生是否有腹部手术史、慢性疾病(如胆囊结石),帮助医生提前评估风险。 2.出现腹痛,别硬扛! 孕期任何腹痛都不应被简单归因于“子宫增大”,尤其是持续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的疼痛,需立即就医。记住:孕中期后,阑尾位置上移,可能导致腹痛部位不典型,更不能掉以轻心。 3.合理饮食,预防诱因 ◦少吃高脂、高糖食物,降低胆囊炎、胰腺炎风险。 ◦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梗阻发生概率。 4.信任医生,避免过度焦虑 孕期用药和检查需谨慎,但不必因担心“影响胎儿”而拒绝必要的治疗。例如,妊娠期阑尾炎主张早期手术,腹腔镜手术对胎儿风险极低,拖延反而会增加穿孔风险。 结语 妊娠期急腹症就像潜伏在孕期的“隐形杀手”,但只要了解其特点,及时识别危险信号,就能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安全。记住:怀孕不是“忍忍就过去”,科学应对、规范诊疗,才是对自己和宝宝最好的保护。如果您或身边的准妈妈有类似困扰,不妨将这些知识分享出去,让更多人远离孕期腹痛的隐患!
李春妍 2025-06-20阅读量133
病请描述:甲状腺里的“小战争”:发炎的甲状腺,竟然能对抗癌王基因?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一名医生。在手术台和诊室里,与甲状腺疾病打交道30多年了,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深知大家对甲状腺健康的关切。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很有希望的医学新发现,这个发现就来自最近一篇重要的研究综述。 文章出处:这篇深入探讨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LT,简单理解就是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炎症,比如桥本甲状腺炎)与携带特定基因突变(BRAFV600E)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之间关系的重量级文章,发表在权威期刊《Thyroid》上(2024年9月),由S. Perampalam等学者完成。它是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简单说就是科学家们把全世界相关的高质量研究像拼图一样汇总起来分析,力求得出更可靠的结论。 为什么费医生要推荐这个研究?因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而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尤其是桥本甲状腺炎)在人群中,特别是女性中,非常普遍。很多朋友查出甲状腺炎的同时又发现了甲状腺结节,甚至确诊了甲状腺癌,心里难免恐慌:这两者碰到一起,是好是坏?这个研究,给我们揭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联系,甚至可能指向未来的治疗新方向! 核心发现:发炎的甲状腺 VS 癌王基因 研究者们汇总分析了47项研究,涉及超过3万名患者的数据,发现了几个关键点: “此消彼长”的奇妙关系: 在患有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LT)的人群中,检测到那个著名的、预示着肿瘤可能更凶险的 BRAFV600E基因突变 的几率,显著降低了47%! 形象点说:甲状腺里发生的这场“自身免疫小战争”(LT),似乎不太欢迎那个叫“BRAFV600E”的坏分子(致癌基因)安家落户。 LT可能是“保护伞”?预后更佳! 更令人鼓舞的是,研究比较了不同患者的肿瘤特征(这些特征往往预示着疾病的发展和复发风险),发现: 无论肿瘤是否携带BRAF突变,只要患者同时存在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LT),他们的肿瘤往往表现出更好的“行为”特征: 肿瘤更小: >1cm的大肿瘤比例更低。 侵袭性更低: 发生甲状腺外侵犯(肿瘤突破甲状腺包膜)的比例更低。 淋巴结转移更少: 尤其是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NND)的风险显著降低。 分期更早: 晚期(AJCC III-IV期)的比例更低。 简单理解:甲状腺的炎症环境(LT),可能无形中给肿瘤套上了一个“紧箍咒”,让它们不那么容易“张牙舞爪”。 BRAF突变仍是“坏分子”: 研究也再次确认了BRAFV600E突变确实与更差的肿瘤特征相关(无论有没有LT存在),比如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侵犯、分期更晚、多灶性(多个癌灶)等。这凸显了检测BRAF突变在评估病情中的重要性。 关于复发: 在这个分析中,无论是BRAF突变还是LT的存在,都没有显示出对癌症复发的显著影响。但这部分数据相对较少,还需要更大规模、更长随访的研究来确认。不过,看到LT组那些更好的病理特征,我们有理由期待它对长期预后有积极意义。 为什么会这样?免疫系统的“意外收获”? 研究者们推测,这可能与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激活的免疫反应有关: 免疫系统“巡逻队”上岗: LT的特征就是大量淋巴细胞(免疫细胞)浸润甲状腺。这些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可能在攻击自身甲状腺组织的同时,“误伤”或更有效地监视 那些刚刚萌芽、携带BRAF突变等特征的癌细胞,抑制了它们的生长和扩散,形成了某种“免疫编辑”效应。 给坏基因“施压”: LT引发的免疫微环境可能对携带BRAF这种“驱动突变”的癌细胞特别不友好,施加了“负向选择压力”,导致这类癌细胞在LT环境下更难生存壮大。 未来治疗的曙光? 理解LT如何“对抗”BRAF突变癌细胞的机制(比如涉及哪些特定的免疫细胞、信号通路),可能为晚期、难治性甲状腺癌(尤其是那些有BRAF突变的)开发新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关键线索!想想看,如果能模拟LT的这种保护性免疫效应来治疗癌症,该多好? 费医生的小结与建议: 这项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 别对“甲状腺炎”过度恐慌: 虽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如桥本)是甲状腺癌的一个风险因素,但这项大型研究提示,如果两者并存,这个炎症环境可能反而抑制了最凶险的BRAF突变类型,并且与更好的肿瘤特征相关联。这某种程度上算是个“不幸中的万幸”。 BRAF检测很重要: 对于确诊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检测BRAF基因状态(通常是术后石蜡标本检测)对于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和制定后续管理策略(如手术范围、是否需要碘131治疗、随访强度)非常关键。 免疫治疗的新希望: 这是最令人兴奋的部分!深入理解LT提供的这种潜在“保护力”的机制,是未来开发更精准、更有效免疫疗法的重要基础。 定期随访是关键: 无论是否有甲状腺炎或BRAF突变,甲状腺癌患者(即使是预后良好的乳头状癌)都需要遵医嘱进行长期、规律的随访复查(包括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球蛋白/Tg、抗体、颈部超声等),这是确保早发现、早处理任何潜在问题的基石。 最后的话: 医学研究就是这样,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甲状腺这个小小的器官,藏着复杂的秘密。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与BRAF突变之间这种微妙的“对抗”关系,不仅让我们更了解疾病,更点燃了未来更好治疗方法的希望之火。作为医生,我深感责任重大,也充满动力。我会继续在手术室、诊室里,也在线上(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用专业知识和一颗热忱的心,为大家守护甲状腺的健康。有疑问,别犹豫,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希望这篇科普能让大家对甲状腺健康有更科学的认识,少一份焦虑,多一份安心和希望!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普外科(致力于甲状腺疾病精准诊疗与科普,线下手术解病痛,线上科普暖人心)
费健 2025-06-18阅读量140
病请描述:当甲状腺遇上怀孕:一位外科医生的暖心指南——写给每一位勇敢的妈妈和准妈妈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在普外科工作的30年里,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见过太多育龄女性面对甲状腺癌时的迷茫:“我能怀孕吗?”“治疗会影响宝宝吗?”今天,我想用最温暖的笔触,把国内外最新研究浓缩成一份“科学育儿指南”,陪你安心度过这段特殊旅程。一、别怕!甲状腺癌≠生育的拦路虎关键数据: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30年增长17倍(2022年女性发病率达36.51/10万)>90%是“懒癌”(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进展慢、预后好5年生存率高达92.9%(所有癌症中最高!)划重点:怀孕本身不会加速癌症恶化!多项研究证实,只要规范管理,妊娠不会增加DTC复发或转移风险(《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4)。二、孕前准备:打好“底子”再出发备孕黄金三原则(综合《中国甲状腺结节指南2023》):时机选择:满足这些条件更安全→已完成手术或病情稳定(低危微小癌观察中无进展)TSH达标且药量稳定若曾做碘治疗,需间隔≥6个月甲状腺激素调整:高危复发:<0.1 mIU/L中危:0.1~0.5 mIU/L低危:0.5~2.0 mIU/L术后患者需长期服用左甲状腺素(L-T4)TSH控制目标:营养储备:必须吃碘盐!胎儿发育需充足碘(孕前3个月开始储备)无需“忌碘饮食”三、孕期管理:母子平安的“护航计划”1. 治疗策略手术时机:✅ 孕4-6个月最安全(避开胎儿器官形成期和早产风险)❌ 孕早期手术可能致流产,孕晚期易早产多数可推迟手术:研究显示,90%低危微小癌孕妇肿瘤稳定(日本数据),产后手术不影响预后!2. 必须立即手术的信号(出现任一需行动):24周前肿瘤直径增大>20% 或体积增>50%出现淋巴结转移确诊为晚期癌/髓样癌/未分化癌3. 药物与监测L-T4要坚持吃:早晨空腹服,与钙/铁剂间隔4小时孕吐严重者可调整服药时间监测频率翻倍:孕20周前:每2-4周查甲功 20周后:每4-6周复查 每3个月做甲状腺超声 四、产后注意:别忽视身体的“小信号”哺乳期用药安全:L-T4可继续服用!母乳中T4量仅占婴儿需求的1%,无负面影响警惕产后甲状腺炎:12%产妇会出现(尤其甲状腺抗体阳性者)症状:心慌、乏力、情绪波动(易误认为产后抑郁!)产后1年内每1-3个月查甲功肿瘤监测不能停:昆明医科大学研究证实:71.4%患者产后肿瘤稳定或缩小,但仍有19%需后续治疗五、给准妈妈的“定心丸”高危人群≠不能怀孕:肺转移患者研究显示:妊娠对5年/10年生存率无影响关键在孕前评估!结构性病灶患者需加强监测多学科团队(MDT)是你的后盾:内分泌科、外科、产科、超声科联合管理,安全系数倍增(南方医科大学关海霞教授强调)费医生贴心总结1. 孕前评估是基石:找专科医生定制“生育-治疗”时间表 2. 孕期坚持两件事:按时吃药 + 规律复查 3. 产后关注三指标:甲功、肿瘤变化、情绪波动 4. 记住一个金标准:中孕期(4-6月)是手术安全窗 温暖提示:我在全网已解答超10万例甲状腺咨询。如果你正面临类似困扰,别独自焦虑!科学管理下,绝大多数妈妈都能拥抱健康宝宝。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本文依据:《中国普通外科杂志》育龄女性DTC妊娠全周期管理(2024)程若川团队《妊娠期低风险甲状腺癌自然发展研究》(2025)《中国甲状腺结节指南》(2023)ATA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2023)推荐理由:融合4项权威研究,用通俗语言拆解复杂医学决策,给育龄女性可操作的安心方案。(本文由费健医生原创,转载需授权。守护甲状腺健康,我们一直在路上!)
费健 2025-06-18阅读量142
病请描述: 黄褐斑作为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夏季因紫外线增强、高温潮湿等因素易加重。其形成与黑色素代谢异常、内分泌失调及皮肤屏障受损密切相关。本文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系统总结夏季黄褐斑的应对策略,帮助患者从根源改善问题。 一、防晒:阻断紫外线刺激,预防色素沉积 紫外线是黄褐斑加重的首要诱因,夏季防晒需做到“全方位防护”: 1. 物理遮挡:选择宽檐帽、防晒口罩及UPF50+的防晒衣,减少皮肤直接暴露。 2. 化学防晒:使用广谱防晒霜(SPF≥30,PA+++以上),重点涂抹颧骨、额头等易长斑区域,并每2小时补涂一次。 3. 避免光敏环境: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尽量减少外出;室内需注意电子屏幕蓝光防护。 二、保湿修复:维护皮肤屏障,减少水分流失 夏季高温易导致皮肤缺水,屏障功能下降会加剧色素沉着: 1. 温和清洁:避免使用皂基洁面产品,选择含氨基酸的洁面乳,减少过度清洁对皮肤的刺激。 2. 强化保湿:使用含透明质酸、神经酰胺的护肤品,搭配每周2-3次补水面膜,维持皮肤水润。 3. 抗氧化防护:含维生素C、葡萄籽提取物的护肤品可抑制黑色素生成,协同防晒效果。 三、内调:平衡气血与脏腑功能,从根源改善 中医认为黄褐斑与“气血瘀滞”“肝郁脾虚”相关,需内外兼治: 1. 疏肝解郁:压力大、情绪焦虑者易肝气郁结,可服用逍遥丸或饮用玫瑰花茶,调节气机。 2. 健脾祛湿:夏季贪凉易伤脾胃,多食山药、茯苓粥,避免冷饮,促进气血生化。 3. 滋阴补肾:肾阴不足者常伴皮肤干燥,建议食用黑芝麻、枸杞,或遵医嘱服用六味地黄丸。 四、医学干预:精准治疗,加速色斑淡化 对于顽固性黄褐斑,需结合医学手段综合治疗: 1. 外用药物:氢醌乳膏、壬二酸等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生成,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激光与光子嫩肤:温和的激光(如1064nm波长)可分解黑色素颗粒,光子嫩肤则能改善皮肤质地。 3. 中医辅助:针灸、艾灸(如神阙穴、涌泉穴)可通经活络,促进气血循环。 五、生活习惯调整:细节决定成败 1. 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柑橘、猕猴桃)和抗氧化成分(绿茶、蓝莓)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 2. 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导致内分泌紊乱。 3. 避免光敏物质:慎用含香精、重金属的化妆品,减少服用光敏性药物(如四环素类)。 夏季黄褐斑的管理需多维度协同:防晒是基础,保湿修复是关键,内调脏腑功能为根本,必要时辅以医学治疗。患者应避免盲目使用祛斑产品,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通过科学防护与持续调理,方能实现“由内而外”的肌肤健康。
邓娟 2025-06-17阅读量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