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肝胆外科 > 胆石病 > 内容

胆石病内容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有哪些

病请描述: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如下: 1.饮酒; 2.暴饮暴食; 3.高血脂:一般指高甘油三酯,近年逐渐增多; 4.胆结石:中国人第一位急性胰腺炎病因; 5.药物(比如氨基水杨酸、利尿剂、雌激素、甲硝唑、对乙酰氨基酚、某些抗艾滋病药物等); 6.肿瘤:包括胆管、胰腺系统的良性、恶性肿瘤; 7.胆胰管合流异常; 8.创伤; 9.感染; 10.高血钙(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11.手术(ERCP、胆道取石); 12.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等等。       此外,还有一部分找不到病因的胰腺炎,我们称其为“特发性胰腺炎。”

孟凡斌 2024-07-08阅读量1439

健康科普(二)—...

病请描述:胆囊结石的病因 胆囊结石是指在胆囊内形成的结石,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良性疾病。胆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我们常用“6F”来总结胆囊结石高发人群: 1.女性(Female):雌激素水平过高会降低胆囊的收缩功能,影响胆囊排空,不利于胆汁排泄,同时还增加胆固醇的分泌; 2.40周岁以上(Forty):成年期以后的女性胆结石患病率偏高; 3.肥胖(Fat):肥胖的人,胆汁中有较高的胆固醇浓度,而且胆固醇的分泌、合成也较高,易患胆结石; 4.多次妊娠(Fertile):怀孕会让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增加;另外怀孕时腹部压力增加,影响胆囊排空,胆汁容易潴留,增加了结石的发生; 5.家族史(Family):家族中有人曾经罹患过胆结石,发生胆结石几率相对较高; 6.*生活习惯(Free):平时一日三餐无规律、尤其是经常不吃早餐;饮食中的油脂、胆固醇、糖分过多而维生素、膳食纤维过少;久坐、熬夜、少运动等,这些情况均可能导致胆囊收缩不规律,胆汁会在胆囊内过度浓缩,从而罹患胆结石。 此外,糖尿病、高脂血症、肝硬化、溶血性贫血,饮食结构差异等也会影响胆结石的发病率。 胆囊结石的分类及症状 胆囊结石的分类 胆囊结石可以根据其化学成分和胆固醇含量进行分类: 1.胆固醇结石:胆固醇含量超过70%,主要由胆固醇和胆红素以及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的结石。 2.胆色素结石:胆固醇含量低于30%,由于胆囊中胆固醇过度饱和而析出晶体,形成的结石。 3.混合型结石:胆固醇和胆红素混合型结石,胆固醇含量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患有的是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型结石。 胆囊结石的症状 胆囊结石的常见症状包括: 1.腹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右上腹或中上腹的疼痛,有时可能会放射到背部或右肩。疼痛可能是阵发性的,也可能是持续性的,并可能随着姿势的改变或饮食的摄入而加剧。 2.恶心和呕吐:当胆结石阻塞胆管或引起胆囊炎症时,患者可能会感到恶心并出现呕吐的症状。 3.黄疸:如果胆结石阻塞了胆管,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就会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从而使皮肤和眼睛出现黄疸。同时,尿液可能会变深,而粪便则可能呈现浅色。 4.消化不良:胆结石可能导致胆汁分泌不畅,从而影响消化功能,引起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 5.发热和寒战:如果胆结石引起胆管炎或胆囊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和寒战的症状。 6.急性胰腺炎:在某些情况下,胆结石可能会阻塞胰管,导致急性胰腺炎。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剧烈的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并可能伴有高热和寒战。 胆囊结石的诊断与治疗 胆囊结石的诊断 胆囊结石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 1.临床表现:患者可能无症状,或表现出胆绞痛、右上腹隐痛等症状。 2.B超: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B超可以显示胆囊内的强回声团及其后方的声影,诊断准确率可达95%以上。 3.CT:在B超的基础上,CT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影像信息,有助于诊断。 4.MRCP:MRCP能够清晰显示胆囊、胆管、胰管等结构,有助于诊断胆囊结石及其并发症。 5.内镜超声:对于复杂的胆道结石,内镜超声可以提供更清晰的胆道影像。 胆囊结石的治疗 胆囊结石的治疗通常取决于患者的症状、结石的大小和数量、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等因素 1.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如果患者没有症状,可能不需要立即治疗,但应定期进行观察和随访 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是治疗有症状胆囊结石的标准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我科特色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取脐周隐瘢切口,体现了超微创理念! 3.保胆取石手术:单发结石、胆固醇结石、胆囊功能>40%,患者有较强的保胆意愿,在综合评估后可行保胆取石术。 *我科特色针孔保胆取石手术,手术切口小,美观,术后恢复快! 4.开腹胆囊切除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开腹手术来切除胆囊。

丁凡 2024-06-27阅读量1844

96、前几天的手术患者,保胆...

病请描述:我在门诊遇到最多的问题: 不是:我为什么得了胆囊结石? 不是:我为什么肝脏上长了瘤子? …… 而是:我的胆囊为什么要切?我要保胆。 病人有一万个要保胆的理由。 我不建议保胆的原因就那么几个: 保胆结石很可能复发; 保胆肿瘤很可能复发; 保胆癌变的风险较高等。 关键是,这会儿我才发现,我的理由为什么这么苍白无力,因为没有一个是非常肯定的或百分百发生。 谁叫医学是一门现代科学呢?我们需要证据,我们需要严谨。绝对的表述一般都是错的。 这个世界上,能保证百分百的并不多。 而医学,是最无法保证百分百的。 神仙可以保证百分百,可惜神仙并不治病。 生命的奥秘复杂而神秘,人类能搞清楚的目前仍然只是冰山一角。 感冒能一次治断根不再发吗? 高血压糖尿病能一次治好不用终生服药吗? 肥胖能治好吗? 头痛能治好吗? 失眠能治好吗? 想想就令人绝望。 胆囊为什么会长结石?没人知道,只能归结为体质。 体质能改变吗?我不敢说不能,但是,很难。 所以,结石肯定会再长,只是早晚得问题。 前几天做的一个胆囊患者,3年前私立医院做的保胆取石,现在复发了,石头很大,超过3公分;炎症还很重,胆囊壁厚1公分;疼得嗷嗷叫。边看我的门诊,边骂以前的医生。 果断找我做了切除。每年,这样的病例,我们能遇到很多。前两天门诊还有一个年轻患者,这些年去了全国很多医院,吃了几万元的中药,结石一点儿没消,隐隐还有变多的趋势,关键是还经常发作。 还好她还能忍受,因为还在犹豫要不要切胆囊。 哎!一声叹息。 关于为何不保胆,请看我很早写的一篇文章:“胆囊应该保吗?”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6-21阅读量1048

Mirizzi综合征可以用微...

病请描述:Mirizzi综合征在1948年由阿根廷医生Mirizzi首次提出,原意是胆囊管或胆囊颈部嵌顿结石或合并炎症反应而引起的肝总管狭窄,进而致胆管系梗阻性黄疸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候群。目前MRCP,ERCP是准确率最高的诊断方法。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并在胆囊底部开口,除去结石。如果观察到瘘,则进行部分胆囊切除术。若瘘较大占胆总管直径2/3以上,且胆管炎症较重,则选择胆囊或胆管空肠吻合术。随着ERCP取石技术的发展,内镜治疗包括胆道引流和取石也是另外一种选择。许多外科医生声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Mirizzi综合征中是禁忌的,因为Calot三角形中存在炎症组织和粘连。如果尝试解割,可能会导致胆管不必要的伤害。然而,也有外科医生认为不解剖胆囊三角的Mirizzi综合征是安全的,这从侧面证实了腹腔镜手术虽然技术上有挑战性但不是绝对的禁忌。同时很多外科医生已经将腹腔镜下胆囊部分切除术应用于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Mirizzi综合征发生和变化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胆管受压,胆结石侵蚀胆囊壁、胆管甚至肠管。胆结石嵌塞会使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使胆囊最初膨胀,壁厚而发炎。最终胆囊会收缩萎缩,收缩后有较厚的纤维壁。在某些情况下,胆囊壁会与嵌顿的胆石紧密粘连。胆囊管的反复炎症发作最终会导致胆总管炎症,加上胆囊管结石对胆总管的外压迫,导致典型的梗阻性黄疸,这个晚期过程可能是急性或慢性的。 胆囊瘘的发生有两个机制。第一个机制指出,嵌顿性胆囊结石及其继发性炎症过程将导致胆囊管完全闭塞,嵌顿性胆结石将压迫胆囊管壁形成压力性溃疡,最终侵蚀胆囊壁和胆管壁,形成胆囊胆管瘘。第二个机制指出:胆囊漏斗部嵌顿性结石使胆囊管逐渐扩张,导致胆囊管变短、收缩和纤维化。甚至将胆囊与相邻胆管融合。如果炎症过程持续下去形成慢性炎症过程,胆结石就会导致胆囊壁形成压力性溃疡和坏死,侵蚀胆管并产生胆囊胆痿。在某些隋况下,胆结石也会以同样的机制形成胆囊肠瘘。 在Mirizzi综合征具有一些畸形解剖的特征,首先,萎缩的胆囊有厚壁或薄壁,在胆囊管或胆囊壶腹有嵌塞性胆结石,偶尔结石牢固的附着于胆囊壁。其次,胆囊管闭塞也比较常见。第三,胆囊管过长且汇入胆总管位置过低为Mirizzi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第四,另一种被认为易患Mirizzi综合征的解剖变异与正常的短胆囊管有关。第五,胆总管梗阻通常为胆囊结石或炎症组织直接压迫胆总管或炎症波及胆总管使胆管壁水肿增厚所致。第六,远端胆管口径正常未被炎症波及,近端胆管扩张,管壁增厚。第七,胆囊和胆管之间直接相通。最后,胆囊与胃、十二指肠、结肠或其他腹腔脏器之间的异常相通。 临床症状: Mirizzi综合征经常以急腹症的形式出现,有些也以慢性症状出现。然后慢行症状才是更常见的表现形式。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为梗阻性黄疸(60%-100%),并伴有右上腹疼痛(50%-100%),发热。然而这些症状也经常出现在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等疾病中,故无法通过上述症状准确鉴别Mirizzi综合征。 鉴别诊断:   Mirizzi综合征除了与单纯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慢行萎缩性胆囊炎等良性疾病鉴别外,还要与胆囊癌鉴别,据报道,在术前诊断为Mirizzi综合征的患者中,有6%到28%的人实际上患有胆囊癌。胆囊癌一直与不同程度的Mirizzi综合征相关,发病率在5.3%到28%之间。胆囊癌主要见于Mirizzi综合征II或更高的患者。此外,据报道,Mirizzi综合征和胆肠瘘(MirizziVa型)患者与胆囊癌相关。Mirizzi综合征和胆囊癌在其病因上有相同的危险因素:长期的胆石症合并瘀滞。除了胆囊癌患者的年龄比仅有Mirizzi综合征的患者大10岁以外,没有任何临床特征可以区分Mirizzi综合征和胆囊癌。肿瘤标志物CAl9-9的测定有助于区分Mirizzi综合征和胆囊癌,尽管CAl99在伴有梗阻性黄疸的良性疾病(包括Mirizzi综合征)中呈中度增高,但在胆囊癌患者中更高。所以在一些Mirizzi综合征患者中如果发现CAl99显著增高,并且疑似Mirizzi综合征的患者必须接受广泛的术前CT和磁共振胆管造影检查以排除胆囊癌。40%-60%的胆囊癌患者的CT表现为胆囊充盈,局部肝脏受累,以及肝脏前表面局灶性突出。在手术过程中,必须对所有Mirizzi综合征患者进行冰冻切片活检,以明确排除胆囊癌。如果诊断为可切除的胆囊癌,则必须行根治性胆囊切除加肝楔形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胆囊癌的诊断必须在术前或术中排除,而且必须进行适当的手术,因为二期手术比一期根治性手术的预后更差。 本文选自:宋东阳等,腹腔镜技术在Mirizzi综合征中的可行性研究。 原文链接地址:腹腔镜技术在Mirizzi综合征中的可行性研究(wanfangdata.com.cn)

赵刚 2024-05-27阅读量1702

胰腺炎的病因及如何预防?

病请描述: 你听说过胰腺炎吗? 相信大家听说过很多案例,90后胖小伙在聚餐中吃了半碗红烧肉后肚子疼痛难忍,入院后被确诊为高脂血症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宁波一位25岁的胖小伙天天吃外面,也在一次聚餐后突发急性胰腺炎,进了重症监护室(ICU);这样的例子真的是数不胜数。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道常见的急症之一,常常会有以下症状: 1.  急性发作的持续性上腹部剧烈疼痛,常会向肩背部放射。 2.  腹胀,伴有明显压痛。 3.  恶心、呕吐。 4.  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动过速、低血压、少尿等休克表现。 5.  严重脱水和老年患者可出现精神状态改变。   那么为什么会得胰腺炎呢? 胰腺是位于胃后方、十二指肠旁边的一个大腺体。 胰腺的主要作用是分泌消化酶,促进食物的消化;但如果这个消化酶被激活并反过来开始攻击胰腺,就会造成胰腺损伤,导致胰腺炎。严重时会导致腺体本身出血,甚至造成其他重要器官如心脏、肺和肾脏的损伤。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指出,在中国,胆石症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其次是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脂血症的一种)和过度饮酒。如果血液中淀粉酶、脂肪酶等消化酶的水平升高,就是急性胰腺炎的严重信号了。 那么急性胰腺炎应该如何预防呢? 1、 健康饮食,少吃油腻的食物,合理减肥; 2、 对于高血脂血症患者,需要积极口服降脂药治疗; 3、 积极治疗胆石症,胆囊切除术有助于预防胆源性胰腺炎反复发作; 4、 少喝酒,尽量做到戒酒; 5、 急性胰腺炎患者康复后,还要遵医嘱定期复查、评估胰腺功能。  

费健 2024-05-16阅读量1843

胆囊十二指肠瘘诊断与处理

病请描述:胆囊十二指肠瘘是胆囊与十二指肠之间形成的病理性通道,是胆系疾病少见并发症之一,是胆道内瘘中最多见的一种,相关文献报道胆囊十二指肠内瘘占胆道内瘘70%-95%,可发生在胆囊管及胆囊颈部、体部、底部与十二指肠之间,主要发生在胆囊底部与十二指肠第一段之间。 病因及发病机制 胆囊十二指肠瘘最常见病因为长期反复发作的结石性胆囊炎、胆管炎,研究表明,有90%的胆道内瘘来自于胆石症,且多发于慢性胆囊炎的病情进展中。另外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或溃疡亦可成为胆囊十二指肠瘘形成的因素。胆囊十二指肠瘘的形成机制为胆囊急慢性炎症发作时,反复的炎症导致胆囊与十二指肠紧密粘连,胆囊结石的存在会导致胆囊内胆汁排出受阻,从而导致胆囊充盈,胆囊壁淤血水肿,又由于胆囊内结石直接压迫摩擦胆囊壁,导致胆囊壁坏疽穿孔,胆囊急慢性炎症发作时,反复的炎症导致胆囊与十二指肠紧密粘连,穿孔可累及十二指肠壁,导致十二指肠穿孔,与胆囊穿孔之间形成通道,因炎症存在,两穿孔间通道纤维渗出缠绕通道,最终形成胆囊十二指肠内瘘形成。胆囊十二指肠瘘在临床上较少见,其为胆系疾病少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占胆系疾病的0.5%-1.9%,多见于老年女性,好发年龄为40-70岁。 临床表现 胆囊十二指肠瘘临床表现复杂、多变,通常缺乏特殊性症状和体征,多为胆石症、胆囊炎等胆系疾病症状所覆盖,多有胆道疾病及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类似的症状。多数患者常表现为夜间或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右上腹部疼痛不适,伴恶心、呕吐或黄疸,亦有患者表现出腹痛、黄疸、发热三联症状。 诊断 胆囊十二指肠瘘患者既往病史可了解到该类患者通常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均有反复发作的急慢性胆囊炎或者胆道感染病史,病程较长。对于其诊断,临床上并无明确标准。当检查提示胆囊萎缩、胆囊积气甚至发现胆囊与十二指肠之间不清晰结构时,应考虑胆囊十二指肠瘘存在的可能。 ⑴腹部彩超:能发现胆囊不同程度萎缩,或提示胆囊、胆管积气。并且B超检查具有快速便捷、安全无创、费用较低等优点,可作为首选。 ⑵腹部CT:①清晰地显示胆囊阳性结石、胆囊壁增厚、胆囊壁与十二指肠分辨不清;②可发现胆囊和(或)胆管内积气;③可清晰显示肠道内高密度结石影;④高分辨率扫描有可能直接显示其瘘口的存在。CT为诊断胆囊十二指肠瘘较可靠的方法,常可作为术前评估。⑶口服胃肠道造影剂超声造影:口服胃肠道造影剂后动态观察,可见患者十二指肠内造影剂经瘘口进入胆囊。其检测可观察到动态变化,敏感性较高。 ⑷ERCP或胃镜检查:内镜下可观察到十二指肠壁上非十二指肠乳头处另有开口。只是该两种检查不能显示胆囊周围结构,操作较复杂且为有创检查,可作为辅助方法。 ⑸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若患者原有疾病需行经皮肝穿刺胆管以引流胆汁或胆囊减压,可行经穿刺管造影检查,提示胆囊与十二指肠间显影通道。因PTC为有创操作,且并发症较多,不宜为了行造影检查而专门去做经皮肝穿刺。 治疗 胆囊十二指肠瘘为胆系疾病较严重并发症,很少有自愈情况,并且时间拖延越长,后期并发症就会越多,胆道感染甚至癌变可能性增高,故术前确诊胆囊十二指肠瘘存在时,不管是否有明显临床表现,条件允许情况下均应以手术治疗作为首选。不同患者,其内瘘发生的位置及瘘周围情况不同,则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也会不同,因此对于胆囊十二指肠瘘患者的手术方式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以降低术后胆漏、肠漏等并发症的发病率。 本文选自:胡绍霖等,胆囊十二指肠瘘临床诊治分析。 原文链接地址;胆囊十二指肠瘘临床诊治分析(wanfangdata.com.cn).

赵刚 2024-05-11阅读量1947

无症状胆囊结石的自然转归及治...

病请描述:3.2环境、饮食、心理、生活方式等对转归的影响 怀孕、低热卡饮食、全胃肠外营养、高位脊髓损伤都可影响其收缩功能。心理、禁食、神经因素、肽类激素、高脂血症。糖尿病并发的自主神经病变又可导致胆囊体积增大,胆囊收缩功能明显障碍,造成胆汁淤积。胆汁刺激胆囊壁发生炎症,使胆汁中成分比例失调,胆固醇易于沉淀形成结石。淤积的胆汁粘稠度升高,胆囊管易发生梗阻,增加无症状胆囊结石向有症状转变概率。 3.3年龄与自然转归的关系 胆囊结石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进行性增加。胆囊结石发病的危险因素高脂饮食、肥胖、活动量小以及全身脂类代谢紊乱性疾病高血脂、脂肪肝,均与年龄增加呈正比。且由于胆结石在胆道内的移动以及胆结石长期对胆囊壁的刺激,可使部分无症状及雌激素等的影响均已被证实,进食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油炸食品等,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持续心理应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均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变化,这些因素作用在胆囊,使得胆囊功能的紊乱,结石出现移动异常,导致无症状胆囊结石出现症状甚或是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4、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治疗现状 目前治疗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方法还很有争议,一些学者主张保守治疗,包括口服溶石剂、利胆剂、中西医溶石排石、碎石、针灸等疗法。但疗效还不很满意,有些病人仍在若干年后出现临床症状,最终手术切除。因此,不少学者和临床医生都提倡在高危人群中实施预防性胆囊切除术。但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是否应该实施选择性胆囊切除术问题上仍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主张预防性胆囊切除的学者认为,胆囊结石不易自行消除,随时可能出现胆绞痛,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机会增多,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胆囊结石一经发现,就应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其理由是①细小结石或泥沙型结石容易在胆囊管及胆总管内移动、阻塞,出现胆绞痛、梗阻性黄疽、胆囊萎缩、坏疽甚至穿孔胰胆管梗阻则导致胆源性胰腺炎,症状反复发作,非手术治疗难以奏效,需要手术治疗。②虽然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结石是胆囊癌的前期病变,而且胆囊癌早期诊断又比较困难,但有报道的80%胆囊癌伴有胆结石,二者间存在密切关系,且结石时间越长、患者年龄越大、结石越大,合并胆囊息肉者恶变的概率越高。 ③孙彦等发现,胰腺癌组的胆囊结石发病率为18.5%(31/168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4/279例),胆囊结石与年龄对胰腺癌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二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④印度的北部、巴列斯坦的卡拉奇等地区胆囊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有区域性,并与胆囊结石相关性很高。⑤无症状胆囊结石转变为有症状或出现并发症时再行手术,其与手术难度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在医疗费用、平均住院日、医疗资源使用方面均高于预防性胆囊切除。⑥无症状胆结石患者,特别是体弱或高龄人,其机体抵抗力差,一旦出现症状又受条件限制,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则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而主张保守治疗的学者认为,无症状胆囊结石是良性的自然病程,为“无害疾病”,且保守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张辉等对既往体检查出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66例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33例中痊愈23例(占69.7%),有效8例(占24.2%),无效2例(占6.1%),总有效率93.9%。对照组33例中痊愈6例(占18.2%),有效10例(占30.3%),无效17例(占51.5%),总有效率48.2%。虽然胆囊手术安全性很大,治疗较肯定,但是胆囊三角变异,肝管变异、人为操作粗暴等均使手术风险性加大。另外,据对805例住院病例分析,结肠癌组396例,胆囊切除者41例,占10.35%;对照组409例,胆囊切除者22例,占5.38%。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意义,得出胆囊切除很可能增加结肠癌发病率。其原因可能切除胆囊之后,肝脏所分泌的次级胆酸进入肠道,在细菌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石胆酸和脱氧胆酸,此类物质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因此,无症状胆囊结石应采取期待疗法,定期复查,待有症状或并发症时再行手术切除。 5、小结 通过对2006年前的文献进行分析,并未得出对无症状胆囊结石行预防性切除有明显优势的肯定结果。但目前学术界对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的择期手术的选择暂时达成以下共识,凡具有高危因素者:包括预期寿命≥20年;结石直径≥2cm;结石直径≤3mm且胆囊管较细;不透放射线的结石;结石钙化;女性≤60岁;生活在胆囊癌高发区的患者;B超提示胆囊壁有局限性增厚或瓷化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者;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灶≥10mm者;合并糖尿病(在糖尿病已控制时)或合并心血管症状者;有胆囊癌家族史者;老年人和(或)有心肺功能障碍等严重慢性疾病者;口服胆囊造影胆囊不显影,胆囊无功能者;儿童胆囊结石合并先天性遗传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应行胆囊切除术。 本文选自韩月锋,无症状胆囊结石的自然转归及治疗现状。 原文链接地址:韩月锋-作者知网节(cnki.net)。

赵刚 2023-10-26阅读量2096

胆石病术后尿潴留原因及治疗01

病请描述:胆石病术后受手术创伤、麻醉、伤口疼痛、抗胆碱能类药物、快速输入较多的液体、自控镇痛泵应用、留置导尿、位置环境改变、情绪紧张等因素的影响,术后尿潴留以成为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在0-44%之间。根据研究报告膀胱过度膨胀达4小时就可以导致膀胱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术后尿潴留可导致膀胱过度膨胀和永久的逼尿肌损伤,而通过留置导尿预防尿潴留,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不便,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且延长住院日,增加住院费用,影响加速康复。 1、胆石病术后尿潴留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1年龄因素 年龄越大,手术后发生尿潴留的机率越高,大于60岁能明显增加手术后尿潴留发生的机率。 1.2手术因素 胆石病手术致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逼尿肌收缩乏力。手术创伤切口疼痛引起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患者不敢排尿而长时间憋尿,造成尿潴留。 1.3麻醉因素 胆石病手术使用中枢神经抑制剂,可抑制大脑皮层及脑干的自主排尿控制功能。麻醉越深,时间越长,尿潴留的可能性就越大,膀胱积尿也越多,并且在麻醉还没完全消失之前,,患者对膀胱充盈的感觉不是很敏感,等麻醉完全清醒后,膀胱膨胀已过久,膀胱壁肌肉可失去其收缩力,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因而排尿不畅。 1.4药物因素 胆石病并发胆绞痛时应用阿托品、普鲁本辛、654-2等解痉止痛药,使逼尿肌松弛。胆石病术后使用自控镇痛也常发生尿潴留。患者自控镇痛泵所使用的药物主要是吗啡,在麻醉的基础上加强了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进一步降低了神经反射,干扰生理性排尿功能,从而增加了尿潴留的发生。胆石病合并其他疾病时应用某些药物如抗菌药、利尿药、抗高血压药、抗心律失常药、血管扩张药、钙通道阻滞剂、抗组织胺药物、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及某些中药等。 1.5精神心理因素 术后的环境、位置、角色改变患者精神焦虑可致尿潴留。胆石病术后患者对排尿姿势突然改变而产生不适,括约肌痉挛患者角色的转变,对手术的恐惧、焦虑,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和不配合而引起排尿受阻,反射性引起排尿障碍。 1.6大量输液 文献表明限制手术过程中的液体输入量,小于1000ml可减少术后尿潴留,如大于1000ml,则术后尿潴留的发生明显增加。大量输液可使肾脏排出的原尿量增加,膀胱过度膨胀引起尿潴留。 1.7留置导尿 留置导尿后膀胱呈空虚状,易引起膀胱张力的消失,少数患者由于插管时尿管大小不合适或动作粗暴损伤了尿道粘膜而造成尿道粘膜水肿,都可引起留置导尿管拔管后发生尿潴留。 1.8人工气腹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常用二氧化碳制造气腹,而气腹可使肾灌流减少,肾功能降低易引发尿潴留。 本文选自:石泽亚等,神阙穴隔物灸治疗胆石病术后尿储留的护理研究。 原文地址:神阙穴隔物灸治疗胆石病术后尿潴留的护理研究-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09-21阅读量1497

胆石病术后尿潴留原因及治疗02

病请描述:2、胆石病术后尿潴留的护理干预 2.1诱导排尿 临床上常采用打开水龙头开关或者交替向盆中倒水,让患者听流水声,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按摩、按压、热敷膀胱区;对病情允许的,让患者坐起或者站立排尿;能饮食患者给予热饮料;使用温热便盆;放患者双手于热水中;用温水冲洗会阴部等方法,诱导患者排尿。 2.2健康教育 宣教患者早期下床排尿,结合心理护理解除术后尿潴留,比传统诱导排尿法有显著意义,安全有效。 2.3物理疗法 2.3.1足底反射、按摩疗法 腹部手术后的女性患者每天进行足底穴位按摩15分钟,连续5天,结果表明,接受足底反射疗法的女性患者拔除尿管后更容易排尿,拔尿管时间更早。 2.3.2电热腹带辅以药物热敷法 低压电热腹带温热腰腹部,同时辅以中药外热敷治疗术后尿潴留,有效率达70%。方法是将中药肉桂、炮山甲、白芷等煎成热滤汁,将浸有此滤汁的纱布敷料持续温热敷于脐部和膀胱区。低压电热腹带在持续温热效应作用下,能使腹部、膀胱区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尿道 括约肌松弛,从而反射性刺激膀胱逼尿肌收缩,促进排尿。 2.3.3局部理疗 用红外线灯或周林频谱仪在术后尿潴留患者的膀胱区照射15-20分钟,效果良好。红外线的主要生物学效应是热,热能进入患者组织后,具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可解除膀胱括约肌的痉挛,促使尿液排出。电磁波本身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并能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 2.4药物疗法 2.4.1  a受体阻断剂 a受体阻断剂能促进逼尿肌收缩和膀胱括约肌松弛,解除尿道括约肌痉挛,促进排尿。165例疝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分别于术前、手术开始前、术后和术后口服a受体阻断剂哌唑嗪1mg,结果表明,预防性应用哌唑嗪能明显减少疝气手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发生。 2.4.2开塞露纳肛法 86例行椎管麻醉术后尿潴留患者用开塞露刺激排便法诱导排尿,方法是用开塞露20-40ml纳入肛门,与诱导排尿对比,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开塞露刺激排便法有效率达95.8%。开塞露是一种甘油制剂,主要是由于高渗液刺激直肠壁增加肠蠕动引起排便,通过盆神经传 出冲动,尿道内外括约肌亦不断地舒张,从而引起排尿。 综上所述,胆石病术后尿潴留是常见的并发症。术后尿潴留对胆石病患者的恢复极为不利。而且延长住院日,增加住院费用。其病因与年龄、手术、麻醉、药物、精神心理、大量输液、留置导尿、尿潴留史、人工气腹及慢性合并症等有关,发病机制在于以上诸因素引起尿道括约肌痉挛、膀胱逼尿肌收缩乏力、大脑皮层及脑干的自主排尿控制功能受抑制而致排尿障碍。诱导排尿法无创简便、患者依从性好,在临床普遍应用,对于因痛疼、心理等因素引起的尿潴留有一定的疗效。临床上尽可能选择可靠的方法解除尿潴留,避免导尿,以免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 本文选自:石泽亚等,神阙穴隔物灸治疗胆石病术后尿储留的护理研究。 原文地址:神阙穴隔物灸治疗胆石病术后尿潴留的护理研究-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09-19阅读量3780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怎么办?01

病请描述: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是妊娠期较罕见的一种严重疾病,发病率约为0.01%-0.1%。具有起病急、发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它可发生在妊娠各期。报道发生19%在妊娠早期,26%发生在妊娠中期,53%发生在妊娠晚期,2%发生在产褥期;另有报道发生6%在妊娠早期,56%发生在妊娠中期,38%发生在妊娠晚期。发病率的高低与人种、年龄、地域、饮食习惯等有密切关系。在我国近年来发病率似呈明显上升趋势,但目前尚缺乏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证实。可引起胰腺水肿坏死和胰周组织坏死、严重的腹膜炎、休克、、甚至,危及孕产妇和胎儿生命,是妊娠期急腹症死亡的首位原因,故临床上往往处理棘手,风险较高,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和处理胰腺炎是影响其疗效和预后的关键。 1、病因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与非孕人群胰腺炎的病因大致相同,常见病因为胆石症、高脂血症、特发性、酒精、药物,还有少见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外伤等。国内发病原因以前两种病因为主。胆道系统疾病是发生的重要病因,尤其胆石症为主要诱因。文献报道胆结石的发病率与人种有密切关系。美国土著印第安人、墨西哥人、拉美裔和皮马印第安人等的发病率较高,而亚洲人和非洲人的发病率总体较低。胆石症是与人体生理代谢密切相关的综合征,而妊娠期胆石症形成与代谢变化密切尤为明显相关。 有研究表明妊娠期孕产妇胆囊内有胆泥和结石形成,产后胆泥可以溶解消失。妊娠期随孕周增加的雌、孕激素是妊娠期胆石形成的基础,妊娠期雌激素增加剌激肝脏分泌胆固醇增加,引起胆汁过饱和,胆囊内胆汁残留量增加导致胆固醇结晶和最终胆结石形成加上孕激素导致孕产妇胆囊平滑肌松弛,胆囊容量增加,胆囊收缩能力降低,排空能力降低,加重了胆汁於滞;同时妊娠期胃肠道吸收胆固醇大量增加,上述因素使小结石形成并阻塞壶腹部胰胆管,引起胆汁逆流,激活胰酶,诱发胰腺炎。另外,妊娠后期子宫体积增大压迫胰管和肠管增加了胰管阻力,使胰液和肠液返流激活胰酶,诱发胰腺炎有文献报道胆泥和胆结石形成与妊娠的次数亦呈正相关。胰岛素抵抗与肥胖被发现妊娠期增加胆结石和胆泥的风险并与之相 关联,在控制孕前体重指数、血脂、血糖、腰臀围比和身体活动后,该联系仍然显著。有研究认为血清痩素水平在妊娠期随孕周逐渐增加,痩素是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激素,与身体脂肪量有关联,能影响胆汁胆固醇消除和随后胆结石的形成。高密度脂蛋白(HDL)是与妊娠期胆泥和胆结石的形成负相关,然而,潜在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会涉及到共存的低HDL、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有关。   高脂血症是发生的另一种机制。国外文献报道高脂血症是妊娠期急性胰腺炎胆结石和酒精之后的第三大最常见的原因,发生在大约的情况下,病程较胆源性更严重,更容易复发。国内有报道以高脂血症为主。有研究显示妊娠时尤其是妊娠晚期,由于雌激素的作用,血清甘油三酯合成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增加,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可以较孕前增高,同时妊娠期胎盘滋养层分泌的催乳素能促进脂肪细胞分解,使得血清甘油三脂水平增加2-3倍,释放血清自由脂肪酸增加,并以妊娠晚期最明显,但往往较少超过3.4mmol/L。如果孕前有高脂血症的孕产妇或脂质代谢的异常包括家族性高脂血症、脂蛋白脂肪酶突变、脂蛋白脂肪酶及载脂蛋白基因的多态性则易导致血清中甘油三脂超过,甘油三酯在胰酶作用下可生成大量游离脂肪酸,直接损伤胰腺腺泡,并极易发生胰腺微循环障碍和缺血坏死,从而诱发发生。 本文选自:肖柄华、黄耿文,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旳诊断与治疗。 原文链接地址: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单中心20年52例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08-03阅读量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