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肝胆外科 > 胆石病 > 内容

胆石病内容

妊娠期胆道疾病的特点

病请描述:妊娠期之胆道疾病无论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等方面除具有普通胆道疾病的一般特点外,尚具有与妊娠有关的某些特点。现就妊娠期胆石症、急性胆囊炎、胆总管囊肿等有关疾病研究的某些进展进行介绍。 妊娠是胆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妊娠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引起胆汁淤积。在妊娠初、中3月,由于雌激素对胆道脂类分泌的影响,造成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同时,妊娠期孕激素的增加使胆囊动力和排空能力减弱。二者的综合作用导致妊娠期胆石症发病率增加。 1、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的症状,妊娠与非妊娠患者相似,并且通常由胆管阻塞引起。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开始表现为上腹或右上腹痛,随后可能放射至背,右肩岬部或右肩部。胆绞痛常突然发生,并可能持续10余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并常伴有恶心和呕吐。急性胆囊炎通常具有右上腹压痛、发热和心动过速等。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增加,血清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水平升高。如无胆总管阻塞,黄疽不常见。 妊娠期和产后胆石症自身的特点为:妊娠期胆石症通常无症状,有症状者大约只占30%,而且产后胆结石有很高的自发清除率,产后第1个月胆囊结石自发清除率约占50%。鉴于此,对这些患者的胆绞痛和小结石应先用熊去氧胆酸治疗,手术应尽可能延期进行。由于在妊娠的初、末3月,患者分别具有自发性流产和早产的最大危险性,因而对该妊娠期急性胆囊炎进行内科治疗优于手术治疗。内科治疗包括静脉补液、鼻胃管引流、止痛和对具有感染或脓毒血症者应用抗生素等。如果胆石症并发胆管炎或胰腺炎,在对胎儿进行适当X线防护的情况下,实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括约肌切开术是安全的。手术治疗只适用于那些疾病反复发作,脓毒血症或具有多种并发症的患者。目前研究证实,与内科治疗组相比,在妊娠中3月实行手术治疗是安全的,而且预后更好。目前的推荐治疗是妊娠初3月行内科治疗,妊娠中3月选择性或主要进行手术治疗,妊娠末3月行内科治疗,随后于产后行手术治疗。     2、胆总管结石     妊娠期胆总管结石发病率不详,大约占妊娠期黄疽的7%。由于胆总管结石易并发胆管炎和胰腺炎,因而母亲和胎儿的病死率明显增加。对非妊娠患者来说,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和胰腺炎己被普遍接受。但是,由于人们对胎儿暴露于X线所具有的担心,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但由于技术的不断改进,比如对孕妇的下腹部进行屏蔽和限制X线透视检查时间等。因而就目前研究结果而言,对孕妇实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术和支架置人术均是安全的。     3、胆总管囊肿     胆总管囊肿是胆管树的先天性囊肿,大约75%的患者为妇女,70%的患者在10岁前获诊断。胆总管囊肿的经典三联征为:右上腹痛、黄疽和可扣及的肿块。但是大约只有40%的患者具有上述全部特征。而且在妊娠期肿块很难被触及。至成年时代方获诊断的患者,既往 可能具有不明原因的黄疽或腹痛发作史。该病患者在妊娠期可能发生复发性腹痛和黄疽。孕期子宫增大对胆总管的压迫可进一步加重远端胆总管梗阻。超声波可对囊肿作出诊断。妊娠期胆总管囊肿的处理措施尚无定论,对囊肿应进行超声监测以观察其增大情况。囊肿增大时可行囊肿切除术或进行内科引流以解除压迫。有胆管炎时可用抗生素治疗,同时进行内科引流。胆总管囊肿的确定治疗包括囊肿切除、Roux-en-Y肝空肠吻合术或胆总管空肠吻合术。 本文选自程玉林等,医学综述,第5卷第12期.

赵刚 2018-03-23阅读量1.0万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

病请描述: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为7%-10%,西方国家发病率约为5%-25%,其中10-15%合并有胆总管结石(实际的发生率更高-还有一部分患者会自发排石可能未统计入),因此胆总管结石无疑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而且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在日益剧增。但是很多患者对胆总管结石的危害认识不清,经常有患者突发奇想,要求把胆囊结石打碎后排出体外,从而治疗胆囊结石。殊不知,胆囊碎石不仅无用,而且容易导致胆囊内结石进入胆总管,导致严重后果。胆总管结石可诱发急性胰腺炎,结石阻塞或刺激胆总管下端括约肌,可造成胰液流通不畅或者返流,诱发急性胰腺炎,重症胰腺炎即使在当下,死亡率仍可高达30%。它还可引发黄疸和肝功能损害、并发胆道感染,严重者可合并急性阻塞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等,病人出现寒战、高热,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甚至导致死亡。那么胆总管结石应该怎么去治疗呢?由于目前胆石症病因不明,手术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唯一确切有效的方法。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胆总管I期缝合术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最佳方案。既往胆总管结石治疗可选的常用方式为: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T管引流术和ERCP术。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与传统的开放手术(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T管引流术)比较,具有微创优势,结石清除率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但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放手术组。传统的开放手术已经是治疗中的最后选择。对于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患者,ERCP内镜治疗也是一种方法,我们前期很多患者也采用ERCP去治疗,但ERCP治疗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胆总管下端Oddis括约肌功能的永久损伤。这一点一直被大家忽视或者不愿面对,Oddis括约肌功能的破坏可以导致胆汁反流、胆道反复感染和胆管结石形成。国内大部分患者往往是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ERCP无法处理胆囊结石,即使胆总管结石采用ERCP处理了,后期还是需要采用腹腔镜技术行胆囊切除术。与ERCP治疗相比较,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能同时处理胆总管结石和胆囊结石,而且能有效的保留胆总管下端Oddis括约肌的功能,同时亦能有效避免ERCP治疗后胆囊结石再次落入胆总管的风险,以及ERCP治疗后引发的胰腺炎等并发症。此外,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还能有效的治疗ERCP治疗失败的胆总管结石。尽管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在国内普遍开展,但是腹腔镜下胆总管手术尚未普及,目前仅在部分胆道中心常规开展。我们目前已完成800多例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 胆总管I期缝合手术(内部资料显示可能是上海地区完成腹腔镜下胆总管手术样本量最大的中心),我们同时也检索了Pubmed数据库(国外权威医学数据库),未发现样本量多于我们中心的报道。经过多年的经验累积,我们建立了一套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快速康复体系,涉及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一系列治疗规范,采用该体系,术后治疗一般仅需5天左右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总费用2-3万(这可是治疗上的巨大突破),而目前仍广泛开展的传统开腹手术术后需9-14天出院,且术后患者需携带T型引流管,2月余后,需再次至医院造影确认无异常后拔除。因此,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特别是胆总管扩张>=8mm者,我们认为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 胆总管I期缝合是一个比ERCP更佳的选择,可能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模式。

徐彬 2018-02-23阅读量9587

胆囊结石术后康复有讲究

病请描述:胆囊结石术后康复有讲究受访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樊军卫 副主任医师今年68岁的汪阿婆患有胆囊结石、胆囊炎已有20多年了。尽管医生叮嘱她平时不要暴饮暴食,油腻大荤不能吃太多。老伴和子女们也常提醒。可是,习惯勤俭持家的她看到家里剩菜一点不舍得扔,总是要一点不剩地吃下肚。可是,她几天前突然感到不舒服,呕吐、发烧、闷胀不适且有束带感……老伴送她到附近的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确诊为“胆源性胰腺炎”,需要立刻手术治疗。接诊的普外科副主任樊军卫介绍,汪阿婆患有胆结石多年,由于在饮食上没有控制,剩菜和油腻的汤汁都会伴着饭吃,一点都舍不得浪费。一个多月前,汪阿婆胆结石发作,疼得不行,就来过医院就诊过,吃了几天药慢慢地好了。感觉到身体康复,刘奶奶又恢复了往日的饮食习惯,剩菜剩汤照吃。谁知道几天前,汪阿婆突然出现头昏、呕吐、发烧,最可怕的是还有束带感。就诊时,她有气无力地指着上腹部说,感觉有根带子,拼命地勒着肚子,特别难受。“根据她的症状,结合汪阿婆之前的病史,我们判定是胆结石引起的胰腺炎突然发作。检查发现,汪阿婆的结石很多,大约占了大半个胆囊,除了松散细碎的,还有一颗被压散的大结石与胆囊内黏膜长在了一起。需要在通过禁食、抑制胰酶分泌、制酸等治疗控制胰腺炎后,尽快通过微创手术切除胆囊。”    在生活中,不少人体内都会有或大或小的胆结石,在没有发作时,大多数人都往往会不加重视,尤其不注意饮食克制。汪阿婆发病前就是这样一种状况。樊医生特别提醒,近年来,临床观察发现,胆道微结石是急性胰腺炎、尤其是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的原因之一,20%~30%的胆结石患者在病情发展进程中会发生胆源性胰腺炎。在平时生活中,胆结石患者饮食需要注意哪些呢?樊医生介绍如下——1、限制脂肪摄入。 食用大量高脂肪食物会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加,脂肪代谢紊乱,胆汁容易浓缩,形成结石;脂肪的摄入还会促进缩胆囊素的分泌,刺激胆囊引起收缩,诱发胆囊疼痛,影响消化和吸收。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脂肪类食物包括动物脂肪、动物内脏、肥肉、蛋黄、奶油制品、油炸食品等。2、少用刺激调料。各种酒类和刺激性食品,如胡椒、辣椒、芥末等调味品,均可促进胆囊收缩素的产生,增强胆囊收缩,使胆总管口的奥狄氏括约肌不能及时松弛而流出胆汁,有可能引起胆囊炎、胆石症的急性发作,均应少用或禁用。3、注意烹调方式。日常餐饮大家都以煎、炒为主,尤其到餐馆就餐,菜肴都油重、口味重,这对胆结石患者非常不利。如果患有胆结石,建议患者多自己动手做饭,食物以炖、烩、蒸、煮为主,也可给以高碳水化合物,做点稠米粥、藕粉、莲子粥等。4、确保营养平衡。胆结石患者应限制脂肪摄入,但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可以多吃点,以保证每日热量及新陈代谢的需要,如豆类制品、菌菇类、瘦肉、禽类、海产及贝类等。另外,可多食谷物和淀粉类食物,多食富含纤维、维生素类食物,多吃各种粗粮,蔬菜水果等。手术后,汪阿婆表示以后不敢再吃油腻的剩菜汤汁了。在出院前,樊医生说,微创胆囊切除术对于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具有良好的疗效,阻止了反复胆囊炎发作给患者造成的痛苦;预防了胆总管结石、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等胆囊结石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明显降低长期慢性胆囊炎造成的胆囊恶性肿瘤发生。但要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术后保养也很重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不要认为做完手术就万事大吉,还是要改变不良的习惯。术后康复应注意以下事宜——1、要注意饮食调理。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胡萝卜等;多吃水果;可吃些瘦肉、鸡蛋、鱼虾和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不吃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鱼子、蟹黄等,不吃高脂肪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及含油多的糕点;不吃辛辣刺激性调味品如辣椒;不抽烟、不饮酒和咖啡;必要时可吃些能促进胆汁分泌、松弛胆道括约肌的食品,如山楂、乌梅、玉米须(泡水代茶饮)。2、要保持大便通畅。适当进食粗纤维食物,以增加肠蠕动疏通大便。如果2~3天未解大便,可服用一些缓泻剂如麻仁丸、便塞停、果导片等。3、要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做到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睡眠,心情舒畅,乐观开朗,无郁闷忧思;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乐观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抗病能力;苦闷易郁怒伤肝,使胆管紧张,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不利于术后身体康复。4、要坚持锻炼身体。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于病于体有百益而无一害。一则可以活动身体,流通气血,增强体质,二则可以避免终日静坐不活动。但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劳累。5、要每年复查。目前我国有一些医院进行保胆取石、保胆取息肉手术,胆囊结石取出、胆囊息肉摘除后有一定的复发率。建议患者每半年复查一次b超,如有复发需及时治疗。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五上午/下午。

樊军卫 2018-01-20阅读量1.3万

最伤肝脏的9个杀手

病请描述:肝脏是人体负责消化和代谢的重要器官。即使是很小的肝脏损伤也可能危及生命。《印度时报》载文,刊出美国、英国、加拿大、印度和以色列多位专家总结出的“最伤肝脏的9个杀手”。1.睡眠不足如今,很多人有在夜间工作或者娱乐的习惯,但是熬夜最容易熬出肝病。其原因是,睡眠过程中,人体会进入自我修复模式,经常熬夜既导致睡眠不 足,身体抵抗力下降,又会影响肝脏夜间的自我修复。已经感染肝炎病毒的人群熬夜还会加重病情。美国睡眠协会专家尼尔•柯林教授表示,“晚睡族”应尽量调整 作息时间,最好每晚11点前入睡,保证每晚睡够7~8小时,以便让肝脏有效排毒,保证全身健康。2.晨起后不及时排尿欧洲肝脏研究协会专家丹尼尔•帕拉迪博士表示,体内排毒可以通过排尿、排汗、排便进行。早上起床之后尽快排尿,可以将累积一整夜的毒素及时排出体外,避免毒素滞留体内,导致肝脏“中毒”。3.暴饮暴食很多人知道,东西吃太多会增加胃肠负担,诱发脂肪肝。帕拉迪博士指出,暴饮暴食既损害胃肠道健康,也容易造成体内自由基大大增加。肝脏的关键作用是帮助人体对付自由基,排除毒素,净化血液。人体内的自由基越多,肝脏功能受损就越严重。4.不吃早餐营养专家表示,吃早餐有助于中和胃酸和保护肝脏,减少胰腺炎、糖尿病、胆结石、便秘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加拿大安大略整体营养学家赫密特•苏瑞博士表示,健康早餐可延长饱腹感,避免肝脏受损。5.吃药太多《英国临床药理学杂志》刊登一项研究称,长期服用止痛药等药物,会加大肝脏解毒负担,导致肝脏损伤。新研究负责人、英国爱丁堡皇 家医院专家肯尼思•辛普森博士表示,有多种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容易引起肝脏损害,导致药物性肝炎(简称药肝)。这些药物包括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精神病药 物、抗抑郁药物、抗癫痫药、镇静药、抗甲亢药、抗肿瘤药、降糖药和心血管药等。因此,服药必须严格遵照医嘱,在医生指导下服用。6.加工食物摄入过多印度注册营养治疗师希达奇然•扎拉•侯赛因博士表示,很多加工食物中添加了多种防腐剂、色素、人工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这些添加成分含有多种人体较难分解的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增加肝脏解毒负担,诱发肝脏损伤。7.偏爱油炸食品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的一项研究发现,吃油炸食品一个月即可导致肝脏发生明显变化,引发类似肝炎的酶的变化。美国著名医学专家德鲁•奥登博士指出,油脂和饱和脂肪酸的堆积会导致脂肪肝。不健康食用油会增加心脏病和肝病的危险。相对而言,橄榄油和芝麻油更健康。8.吃半生不熟或烧焦食物侯赛因博士表示,半生不熟的食物或者烹饪过头的烧焦食物(特别是肉食)也容易导致肝脏受损。研究发现,醉虾、生蚝和半生不熟的贝类常带有细菌和寄生虫,一旦发生急性胃肠炎、痢疾,容易导致肝病恶化,甚至诱发肝昏迷。9.过量饮酒以色列泽夫医学研究中心肝脏病学专家尼莫•阿希博士表示,过量饮酒会降低肝脏净化血液的能力,导致体内毒素增加,诱发肝脏损伤及多种疾病。 另外,酗酒还容易导致肝脏中毒,诱发肝炎。长期过量饮酒则容易导致肝硬化。阿希博士表示,每天饮高浓度酒超过两杯(25毫升)就会伤肝。

叶臻 2017-12-19阅读量1.8万

耳穴压豆配合穴位按摩缓解胆道...

病请描述:胆道疾病包括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肿瘤等,以手术治疗为主,患者围术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产生较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干扰手术与麻醉的实施,增加术后疼痛感,影响切口愈合和术后身心康复。此类患者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可引起肝气郁结,情绪低落,加之手术刺激,更易产生焦虑,严重者出现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等血流动力学改变。应用耳穴压豆和穴位按摩缓解胆道疾病手术患者的焦虑状况,取得较满意效果。耳穴压豆法:术前1天开始用探棒在患者耳廓上选主穴神门、皮质下、交感,配穴肝、胆、肾。用75%酒精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待干,王不留行籽耳穴压豆,每天按压3-4次,每次按压2-3分钟。术后3天继续按压,以感觉局部酸胀痛、发热等为宜,双耳交替进行。术前穴位按摩:患者进手术室后至麻醉开始前,选印堂、风池、心俞、内关、间使、合谷穴,取平卧位,操作者站在其头侧,先用双手拇指指腹并按轻揉印堂穴,点揉四五下,再沿双侧眉棱骨之上缘,分左右横抹至太阳穴。然后转换中指从鬓角入发际,经颞部绕耳背向后推至风池穴,点揉四五下。最后用拇指指腹逐个以轻揉法按摩心俞、内关、间使、合谷穴。如此反复按摩约5次,酸胀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按摩5-10分钟。焦虑测评标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焦虑程度,共20个项目(包括焦虑、害怕、惊恐、发疯感、不幸预感、手足颤抖、躯体疼痛、乏力、静坐不能、心慌、头晕、晕厥感、呼吸困难、手足刺痛、胃痛或消化不良、频尿意、多汗、面部潮红、睡眠障碍、噩梦),每项采用1-4级评分法(没有或很少时间有为1分;有时有为2分;大部分时间有为3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有为4分)。每项得分相加为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标准分。焦虑评定临界值为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前1天和术后第3天焦虑得分、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变化。观察组干预前后血压、心率波动不大,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波动幅度较大。观察组干预后收缩压和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讨论:焦虑是五脏功能紊乱、阴阳失调的表现,所以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气血是治疗方法之一。五脏之气输注于耳部穴位,通过耳穴压豆刺激引起相应经络感传,调节脏腑功能。围术期行耳穴贴压法可缓解患者焦虑情绪,稳定心率和血压。耳部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功能;皮质下穴可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功能;交感穴主治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配穴肝、胆具有疏肝理气作用;肾为强壮保健穴,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学认为,脑为元神之府,印堂为经外奇穴,印堂穴与督脉相通,督脉直通于脑,故按摩印堂穴有调和阴阳、畅达气机之效。内关穴是心包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之一,按摩该穴有宁心、安神、宽胸、理气作用。按摩风池与合谷穴可消除疲劳。按摩心俞和间使穴能宽胸解郁,理气止痛,缓解患者焦虑情绪。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穴位是经络的一部分,刺激穴位可达到疏通经络、通达气血、促进神经系统和体液因子的调节作用,按摩穴位能使外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从而达到降压目的。综上所述,耳穴压豆和穴位按摩可减轻胆道手术患者焦虑症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本文选自胡伟利等2017年9月第24卷第17期。

赵刚 2017-12-16阅读量1.2万

胆囊疾病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病请描述:胆囊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如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胆囊癌等。胆囊疾病患者常因腹痛、腹胀等不适而受到病痛的折磨,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胆囊炎及胆囊结石等胆囊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国内相关资料统计显示胆囊疾病的人群患病率已达8%-10%,在疾病高发区可达到20%,甚至更高。而西方国家胆囊疾病的患病率比亚洲地区更高,国外相关资料报道指出美国胆囊疾病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50岁以下患病率为10.2%,60-69岁患病率为38.6%,80岁以上患病率为53.3%。经调查发现,胆囊疾病患者中绝大部分合并有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近年来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它是包括胰岛素抵抗、中心性肥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和纤溶异常的一组症候群。代谢综合征的诊断:①中心性肥胖(以腰围为切点),以男性腰围>94cm,女性>80cm为标准。②至少有以下二项:甘油三脂≥1.7mmo1/L;血压升高≥140/90mmH}或已诊断为高血压病并治疗;空腹血糖>6.lmmol/L或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③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cm)的平方,BMI值低于18.5为体重过轻,BMI值为18.5-24.99为体重正常,BMI值为25-28为轻度肥胖,BMI值为28-32为中度肥胖,BMI值高于32为重度肥胖,BMI值大于28即诊断为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MS)患者胆结石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明显增加,提示MS参与了胆结石的发病,因此有效控制代谢紊乱可能会降低胆结石的发病率。同时相关研究也发现,胆囊疾病与年龄、性别、生育、种族和饮食等因素有关,受用药史、手术史和其他疾病的影响。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饮食习惯也是影响胆石形成的重要因素,进食精制食物、高胆固醇食物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其原因在于精制碳水化合物增加胆固醇饱和度。胆囊疾病的发病亦与肝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胃肠外营养、手术创伤和应用某些药物有关,如糖尿病患者胆石病的发病率是无糖尿病患者的2倍。临床中胆囊疾病与MS常合并存在,具有多种临床表现,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MS患者合并胆囊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研究发现MS患者胆囊疾病的患病率较一般人群明显增加,提示MS参与了胆囊疾病的发病。因此,有效控制代谢紊乱可能会降低胆囊疾病的患病率,应通过控制糖尿病、减轻体重、控制血压、调整血脂等改善MS措施来预防胆囊疾病的发生。由于胆囊疾病可引起患者饮食差、消化不良,同时MS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悸、胸闷、气喘,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因过度肥胖而郁郁寡欢,引起精神异常,因此其危害不容忽视。由于对胆囊疾病、代谢综合征缺乏认识,定期检查者少之又少。根据目前的研究报告,有70%的胆囊癌患者与胆囊结石、胆囊炎存在有关。胆囊结石与胆囊炎的病程越长,胆囊癌变的发生率越高。胆囊结石与胆囊炎病人胆囊癌发生率是无结石人群的13.7倍。胆囊癌的发生是由于胆囊结石长期物理刺激以及胆囊的慢性炎症、感染的产物中有致癌物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不同种类胆囊疾病合并MS的患者是否都需要手术,该选择何种手术方式,都是需要医患双方进行思考的,故合理的术前评估是非常必要的。总之,研究胆囊疾病与MS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指导临床医师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自李义量,Xinjia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17,Vo1.35,No.3

赵刚 2017-12-01阅读量1.2万

胆管造影的种类和优缺点

病请描述:胆管造影是采用医学造影剂经一定方法和渠道使之进入胆管,使胆管造影部位的轮廓及病变图像能在X线片上清楚地显示出来。胆管造影的方法很多,一般分为排泄性胆管造影和直接胆管造影两大类。1、排泄性胆管造影排泄性胆管造影是运用口服或静脉注射造影剂进行胆管造影摄片。这种造影方法适宜于其他脏器功能正常,且无并发症的患者使用。常用的方法有经口胆囊造影方法、经静脉胆管造影法(普通静脉造影和滴注静脉造影)、经口和静脉联合造影法。口服造影方便安全,但黄疽患者多不显影,且常不能显示胆管,不能清楚地示胆囊的收缩和胆汁排空功能;静脉注射造影的优点在于经肝排泄较多,胆管造影率高,滴注造影法又可显著提高显影成功率。但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和阻塞性黄疽时,上述三种排泄法胆管造影均不能使用。2、直接胆管造影法直接胆管造影法是通过各种途径把造影剂直接注入胆管,进行摄影,临床上常采用的方法有: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法、腹腔镜下胆管造影法、手术胆管造影法等。这类造影方法的优点在于造影剂直接到达于病变部位,造影效果比较理想,对肝内外胆管走向、管径异常或狭窄、闭塞情况、胆管肿瘤、胆结石均可清楚地显示。运用内镜可直接观察和逆行造影,可相当清楚地了解胆管出口处附近的病变,还可直接采取胆汁或十二指肠内的病变组织活检。2.1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检查方法,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各种原因所致的梗阻性黄疽的定位、定性具有相当重要的诊断价值。PTC能清楚地显示整个胆管系统,并且可在电视透视下动态观察造影剂在胆管内流动及分布情况,根据显影胆管的形态特点对梗阻部位、原因进行诊断。PTC操作简单,造影照片质量好,并可以动态观察梗阻部分形态特点,不受肝功能的限制,当有胆管梗阻的时候,能显示胆管情况,尤其是梗阻部位以上的胆管,准确度达95%。2.2  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法(ERCP)是通过口腔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经十二指肠乳头进入胆管、胰管经行造影及诊疗操作。ERCP长期以来一直是胆管成像的基础。它使成像的胆管系统可达到最大可能的范围,让各种各样的治疗程序同时进行。在胆总管结石诊疗中,以往需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存在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结石残余或复发等难处理的问题。在采用ERCP后只需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口,即可对肝外胆管结石进行碎石、取石、清理等操作。然而,ERCP是一种侵入性手段,有大约10%的失败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7%。2.3术中胆管造影术中胆管造影(IOC)能有效地发现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是常见病、多发病,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胆管残余结石一直是困扰外科医师的一个难题,而IOC能在术中明确胆总管是否有结石的诊断,从而决定术中是否对胆总管进行探查,有效地避免了阴性胆总管探查,除了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及胆管再生结石的可能外,也大大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IOC能有效地发现胆管畸形,指导手术,避免胆管损伤。3  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是磁共振成像的一项重大进展,其操作安全简便,无损伤,无辐射,无需造影剂。因为广泛用于各种胆胰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MRCP不仅能够提供生理状态下的胆管树整体图像,并同时可以明确有无梗阻、梗阻原因及水平,了解梗阻上下端情况,并且还能清晰地显示梗阻以上胰胆管情况。MRCP是非介入性检查,虽然可以避免创伤性检查所带来的并发症,但无法完成粘膜活检,胆总管取石等介入治疗。总之,PTC及ERCP能清晰地显示胆管系统整体构架,显示胆管梗阻的部位,但(PTC及ERCP)均属于创伤检查,有引起并发症的危险;IOC可在术中明确地诊断胆管良恶性病变,减少结石残留、胆管损伤等并发症。而MRCP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几乎没有禁忌证和并发症,检查成功率高,可同时清晰地显示梗阻两端,无需造影剂。联合应用上述几种造影方法,可提供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胆管结构的大量信息,具有可视性和客观性,几种造影方式相互弥补其不足点,可为研究胆管系统及胰腺疾病诊断和治疗开辟一条新途径。

赵刚 2017-10-08阅读量1.2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发生原...

病请描述: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方法,其在治疗胆囊良性疾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具有出血少、痛苦轻、术后恢复时间短的特点。但是术后胆漏仍有一定的发生率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出现胆漏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否则会产生严重后果,给患者健康带来不利影响。1、一般资料选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胆屡的7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27-68岁。所有患者原发病均为胆囊疾病,其中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1例,慢性胆结石胆囊炎3例,胆囊息肉3例。2、胆漏的临床表现胆漏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中上腹剧烈疼痛,不能忍受,随后腹痛波及全腹,其中有1例在外院发现其腹痛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以“急性阑尾炎”急诊手术探查,术中发现为夹闭胆囊管处生物夹脱落后胆屡03、胆漏确诊方法胆漏的确诊方法常有的有以下几种:单纯腹腔穿刺或女性己婚患者由妇科医师行阴道后弯窿穿刺、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抽出胆汁样液体予以确认。必要时行腹腔镜探查或剖腹探查确诊。7例患者中运用不同的方法确认胆漏,运用单纯腹腔穿刺或行阴道后弯窿穿刺抽出胆汁确诊的有2例:B超引导下穿刺确诊的有2例:腹腔镜探查确诊2例,剖腹探查确诊1例。结果:7例患者中,3例由右肝管电灼伤所致迟发型胆漏,1例肝总管电灼伤所致迟发型胆漏,约在术后7-9天发生,患者经T管支撑引流2个月痊愈。2例胆囊管残端生物夹松脱所致胆漏患者重新处理胆囊管痊愈;1例迷走胆管损伤所致胆漏经生物夹夹闭迷走胆管,放置引流管治疗痊愈随访无复发。讨论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接发生的原因临床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屡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右肝管、肝总管损伤、迷走胆管损伤、胆囊管处理不牢靠等。胆管电灼伤后,会导致胆管壁发生凝固或者坏死,从而形成迟发性胆屡。迷走胆管位于胆囊床下肝组织内,胆囊位置较深或胆囊与肝脏间隙不清晰的患者在手术剥离过程中更易受损,同时也可造成毛细胆管损伤,最终发生术后胆漏。生物夹松动或者移位、脱落等会造成胆囊管残端漏。2、胆漏的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治疗有多种方法。ERCP(行鼻胆管引流术)具有良好效果,且不需再次进入腹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更容易接受。其次是再次手术,及早发现胆漏很重要,尤其是在手术中。手术结束前应当在常规检查肝外胆管是否完整,观察胆囊管残端生物夹是否有松动,胆囊壁与肝门处是否有纤维索带或者细的管道。胆囊某些管道与右肝管或者副肝管不易区分,为了分辨清楚,可以用干的纱布条按压手术区5分钟,观察是否有黄染,出现有黄染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也可经胆囊管行胆道造影来协助诊断。对于手术中出现炎症渗液多、出血多的患者,手术中最好的处置方式是放置引流管,如果术后引流管中有胆汁引流出,在引流量较少的情况下严密观察,后期引流量逐步减少则可采取保守治疗。在此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有腹痛加重、发热等情况:如果引流量每天在200ml以上者,则应该做进一步检查,明确胆漏发生的原因,采取处理措施,必要时再次手术干预。本文选自陈德意,Shenzhe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February2016

赵刚 2017-09-09阅读量1.3万

妊娠合并胆囊炎及胆石症的治疗

病请描述:妊娠期急性胆囊炎及胆石症的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其诊断较非孕期困难,容易漏诊、误诊。有发生坏死,穿孔及形成胆汁性腹膜炎的危险。分析妊娠期急性胆囊炎、胆石症32例,结果如下:本组32例患者年龄22-36岁,平均27岁;初产妇13例,经产妇19例。妊娠分期:早期妊娠3例,中期妊娠19例,晚期妊娠10例;病程:3-24h。临床表现: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绞痛,并向右肩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发热,13例为进食油腻食物后诱发。查体:右上腹胆囊区有压痛、肌紧张。25例墨菲氏征阳性。超声波显示胆囊体积增大,壁厚,24例患者显示有结石影。实验室检查提示炎性改变。32例患者,保守治疗27例(包括禁食,应用抗生素,胃肠减压等),手术治疗5例,其中2例足月妊娠病例先行剖宫产术,随即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引流术。结果显示:32例患者无孕妇及胎儿死亡;无切口感染。先兆流产4例,先兆早产3例。手术治疗5例,无切口感染,腹壁病等并发症随访胎儿6月一5年,生长发育正常,孕妇正常。讨论分析:妊娠合并急性胆囊炎、胆石病的原因;妇女怀孕后体内孕激素增多,使胆石的发生率增高,其原因为:(1)孕期孕酮升高,使胆囊排空时间延长;(2)妊娠期血胆固醇及胆汁内胆固醇的浓度增高;(3)妊娠期间胆酸池变小;(4)中晚期妊娠妇女胆囊的容量增加了2倍,而胆汁的排泄量却下降因残余容量的增加,对敏感患者会增加胆固醇结晶形成胆石的机会。总之,妊娠期血液及胆汁内的胆固醇浓度增加,胆道平滑肌松弛,胆囊运动能力减弱,胆汁淤积沉淀形成结石妊娠中晚期急性胆囊炎、胆石病等诊断与鉴别诊断;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胆囊炎出现的右上腹痛很难与急性阑尾炎相区别。因为妊娠期间阑尾的部位随子宫的增大而逐渐上升,可高达右上腹部,容易混淆。但是,胆囊的发作除右上腹痛外,还伴有剑突下、右肩脚区放射性疼痛,胆囊炎引发的腹痛呈阵发性绞痛,多在进食后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疼痛时可伴发恶心、呕吐、发热、寒战等症状。妊娠期被怀疑有胆囊疾病时首先选用B超检查,超声扫描,可发现胆囊内结石的大小、多寡、形状及位置。此外,还可了解胆囊壁的增厚程度及胰腺、胰管是否有变化,此项检查还有利于区别阑尾炎及腹腔内其他疾病。一旦发现有广泛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说明有胆囊穿孔的可能’妊娠合并急性胆囊炎及胆石症的治疗选择;该病的治疗原则是保守治疗为主。因为部分妊娠期胆石症是无症状的,为暂时的,29%患者直径>10mm的结石在产后将会自行消失。首先控制饮食,在发作期应该禁食禁水,必要时进行胃肠减压,给予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应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适当给予解痉止痛对症处理。对于身体较差,晚期急性胆囊炎并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又希望继续妊娠者,可选择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对于保守治疗失败者,并发胆囊积脓,穿孔,弥漫性腹膜炎者,应积极手术治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或者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效果良好,对胎儿影响较小,不易引起早产,妊娠晚期可以先行剖宫产,然后再行胆囊手术。总之,对于妊娠合并胆囊炎及胆石症,根据孕期不同,选择分别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可以降低孕妇流产率、早产率及死亡率。本文选自王世平,CHINAHEALTHSTANDARDMANAGEMENT,Vo1.6,No.28.

赵刚 2017-08-14阅读量1.1万

胆石症合并胰腺炎手术时机的选择

病请描述:胆囊结石、胆管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的胆囊疾病,常合并有多种疾病,胆源性胰腺炎是由于胆道疾病诱发的急性胰腺炎,其中胆结石是最为常见的原因。目前胆石症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当合并胰腺炎时,治疗的时机以及侧重点很重要。大多数患者可经过1-2周的保守治疗,待胰腺炎的症状消失后,再择期手术切除胆囊。本文的目的探讨胆石症合并胰腺炎手术时机的选择。回顾性分析90例胆石症合并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患者经保守治疗2周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8例)或开腹胆囊切除术(14例)。8例合并梗阻性黄疽较重行急诊开腹手术,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其余30例保守治疗3个月后,再次入院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胆石症合并胰腺炎过程中,两者的严重程度不一致,因此对于两者的处理应有先后和主次之分闭。虽然对于胆石症合并胰腺炎治疗时机的选择尚有分歧,许多学者认为应早期手术或内镜治疗。但是本文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可以先行保守治疗,待血尿淀粉酶正常,症状消失后,再择期手术治疗。而对于梗阻性黄疽严重者,应尽早手术治疗,缓解梗阻,治疗黄疽。总之,胆石症合并胰腺炎伴有严重梗阻性黄疽的患者宜早期手术解除梗阻。而对于胰腺周围渗出较少的患者,可以保守治疗,待稳定后择期手术,效果良好。本文选自ChinaPratMed,Aug2014,Vol9,No.22

赵刚 2017-07-21阅读量9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