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肝胆外科 > 胆石病 > 内容

胆石病内容

儿童怎么也患胆石症?

病请描述:        一提到胆石症,许多人就会把它与中老年人联系在一起。 殊不知,儿童中患胆石症的也并不少见。小儿胆石症不像成人胆石症那样受到重视,原因有三:一是小儿不会或很少能正确诉说病症,二是一部分患儿始终无症状,属于隐匿性胆石症,只是在做腹部检查时偶然发现。三是儿科医生关注不够;临床研究发现,胆石症有‘年轻化’“儿童化”的趋势。随着B超广泛使用,许多隐匿性胆石症患儿相继被发现。有人对 "5000名收治的胆石症病人进行统计,发现14岁以下的患儿有196人,年龄最小的只有3岁。小儿胆石症之所以日渐增多,城市儿童是由于进食荤食、精细食品过多,活动时间相对较少,以致血液中胆固醇浓度也相应升高,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也相应升高,促发胆结石形成。        农村儿童主要是由于卫生差而致蛔虫感染,蛔虫进入胆道,虫卵和死亡的残体成为结石的核心。小儿胆石可以发生在胆囊、胆总管、肝内胆管的某一部位,也可以多个部位同时存在,形态多样、数目不等。少者1-2 颗,多者甚至几十颗。也有的呈泥沙样,以胆色素结石居多。        该症最显著的临床症状是胆绞痛。疼痛位于右上腹,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及大汗淋漓等。呈阵发性发作,疼痛多因饱餐引起,常发生在夜间。患儿平时有腹胀、厌食、烧心等消化道症状。当结石堵塞胆道时,患儿可出现黄疸。当合并感染时,可出现高热,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危及生命。        胆石症的确诊有赖于B超检查,准确率高达98%以上,且安全、方便。不受病情限制,没有禁忌症,又比较经济,一般家庭都可以承受。所以当孩子出现前面所述的症状时,家长应带孩子上医院做B超检查以确诊,争取早发现,早治疗。胆石症重在预防,预防工作要从小做起,使孩子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首先,家长要教育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生冷和不干净的食物,以防寄生虫感染。发现有肠道蛔虫症者,要及时彻底地进行驱虫治疗。        二是倡导孩子多活动、少静坐,不过量进食动物性脂肪和糖类,少吃精制食品。鼓励孩子多吃水果、新鲜蔬菜和粗粮。        文章引自徐玉,隐匿性儿童胆石症

赵刚 2016-09-02阅读量7297

百年时间胆囊结石手术方式的变化

病请描述:        胆囊结石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在欧美等国家,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更高,仅美国就有大约 1600 万人患胆石症,每年新发病例约 80 万人,其中约 40 万人接受胆囊切除手术。在中国,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和胆囊切除手术的数量逐年增加,胆囊切除手术已经成为普通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胆囊切除的术式也由 100 多年前德国外科医生 Langenbuch 的第一例开腹胆囊切除手术,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脐单孔胆囊切除手术、经自然腔道胆囊切除手术和腹腔镜结合内镜的保胆取石等多种手术方式,前两种术式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后几种术式为近年开展起来的术式,亦为治疗胆囊结石的有效方法,外科医生常依据患者的病情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尽管胆囊切除手术在国内外普遍开展,技术成熟,手术设备和器械不断更新,但胆囊切除手术所致的医源性损伤仍为临床上的一个难题,并发症常常非常严重!需要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胆囊位于肝左、右叶分界之间的胆囊窝内,胆囊多呈梨形,长约 8~12 cm,宽约 3~5 cm,容量约 50 ml,收缩后可以缩小至 15 ml,过度充盈时可达 90 ml,胆囊壁的厚度约 1.9 mm。底部呈钝圆形,有腹膜覆盖,可突出肝缘约 1~2  cm 左右,胆囊体位于肝脏胆囊窝处,表面有腹膜覆盖,靠近肝脏一侧,通过疏松结缔组织与肝脏相连,其内可能有血管,胆管通过肝床与肝内的血管,胆管相通,手术时需仔细操作,避免手术后胆囊床的出血和胆漏。胆囊颈部位于胆囊体部和胆囊管之间,多呈“S”状弯曲,在胆囊颈右侧壁与胆囊颈之间形成突向后侧的囊状结构,称为 Hartmann’s pouch,胆囊结石常嵌顿于此处,引起胆囊炎的发作。Hartmann’s pouch 出现炎症时,可与胆囊管、肝总管、十二指肠粘连,增加胆囊切除手术的难度和风险。胆囊从颈部逐渐变细形成狭窄的胆囊管,胆囊管长 1.6~4 cm,直径约 0.2~0.3 cm,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后形成胆总管,胆囊管的长度,走向均影响手术的安全。与胆囊切除手术相关的重要解剖还有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缘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胆囊三角,胆囊动脉和淋巴结,还有可能是肝右动脉经过胆囊三角,胆囊手术时须仔细辨认,避免损伤肝总管、胆总管和肝右动脉,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 胆囊结石的手术方式        开腹胆囊切除术:德国的外科医生 Langenbuch,于 1882 年施行世界上首例开腹胆囊切除手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987 年法国里昂的 Mouret 医生完成世界上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在中国于 1991 年 2 月 19 日,云南省曲靖市立医院的荀祖武医生完成大陆首例胆囊切除手术,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使用腹部天生的疤痕,经脐部置入腹腔镜器械,应用腹腔镜技术切除胆囊,切口隐藏在脐部,术后疼痛更轻,恢复更快,近乎可以达到腹部“无疤痕”。1997 年意大利的 Navarra医生率先经脐部切除胆囊。        自然孔道内镜外科在胆囊外科的应用:该手术可以被称为“无疤痕外科手术”,患者腹部无手术切口,术后无切口疼痛、出血、感染和疝的发生,可以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2005 年 Park经胃成功切除猪的胆囊,2007年法国 Marescaux医生在临床上报道经阴道切除胆囊。        腹腔镜结合内镜的保胆取石术:回顾性临床研究也发现胆囊切除亦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影响如:(1)胆囊术后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腹泻;(2)胆囊术后奥狄括约肌功能紊乱,诱发急性胰腺炎;(3)胆囊术后易发生胆总管结石;(4)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2006 年,德国的 Ure 医生通过回顾分析保胆和切胆两组随访资料后,发现儿童期胆囊结石患者接受保胆术后 20 个月,超声检查结果:胆囊功能正常,因此建议患儿的胆囊结石以保胆手术为宜。胆结石患者的成石胆汁来源于肝脏,脂质代谢的异常是终生性的,保胆取石并未能有所改变,预防保胆术后胆囊结石复发又将成为新的难题。如何减少胆囊结石的复发率,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引自Chin J Laparoscopic Surgery(Electronic Edition),February 2010,Vol 3,No. 1

赵刚 2016-08-27阅读量3871

儿童胆石症的特点与治疗

病请描述:        儿童胆石症发病率低,国内有学者报道为0.30% ~1.16%。不同年龄发病数字差异较大,婴儿罕见,但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通常4~5岁以后发病, 8~10岁后更为多见。儿童胆石症临床表现不典型,婴儿主要表现为黄疸,腹痛不明显;幼儿对腹痛叙述模糊,腹痛部位说不清楚;较大儿童症状取决于结石部位、大小、有无胆道梗阻及炎症等,疼痛多在右上腹或剑下上腹部,反复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与成人相类似。胆结石症多于夜晚及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较小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者典型绞痛少见,但可扪及肿大胆囊,出现胆囊积脓或化脓性胆管炎者发生高热、黄疸较成人为多。因而对小儿突发性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及发热、黄疸者,应高度疑为胆石症可能,必须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儿童胆石症的病发可能与以下疾病和因素有关:①胆道畸形:由于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造成肝内、外胆管狭窄或扩张,胆汁长期淤积、浓缩,并促进细菌生长繁殖,后者使胆汁成分改变,导致结石形成。②溶血性疾病:一些溶血性疾病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非结合胆红素增加,后者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此外,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胆汁中增高的胆红素葡萄糖酸酯,一方面是胆汁中非结合胆红素的来源,另一方面自身还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单葡萄糖醛酸钙,后者与胆红素钙一同沉淀形成胆色素结石。③青春期:雌激素有活化5-β-羟化酶作用,可使胆固醇合成增加,使呈过饱和状态的胆固醇在胆汁中析出形成胆固醇结石,这是青春期女性胆结石患病率明显增高的主要危险因素。另外,该病还有可能与患者身处的环境有关,比如饮水质量,还有就是患者体内蛔虫的情况等都有可能诱发患儿产生胆石症。        小儿胆石症一旦确诊,就应早期治疗。药物排石和体外冲击波碎石,不能消除产生结石的原因和场所,复发率高,而且小儿胆囊管和胆总管管径相对较窄,容易发生结石嵌顿,引起胆管急性梗阻和感染,不宜采用。目前,手术是治疗小儿胆石症的主要手段。胆石症的手术方法有两种,即胆囊切除术及胆囊切开取石术。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结石伴有急、慢性胆囊炎的较好方法。但对胆囊功能良好,炎症不明显或较轻微者可予以保留。小儿胆总管结石应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前尽可能确定结石部位、数目。手术原则应取净结石,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如伴有胆囊急、慢性炎症者,亦应切除之。由于儿童胆总管较细,周围有炎症时,内径更为狭小,且胆总管切开探查、T形管引流后有可能出现狭窄,结石形成。因此,胆总管切开检查的指征应严格掌握,力求准确无误,不能仅凭黄疸和(或)胆总管轻度扩张而贸然切开。        病例报道:儿童胆石症患者128例,其中男71例,女57例;年龄为10个月~ 14岁,平均为8.6岁。胆囊结石68例(以胆固醇结石为主),胆总管结石41例,肝内胆管结石19例。另外,有23例患儿合并有胆囊积液、积脓, 14例患儿合并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临床症状有腹痛119例,位于右上腹45例,上腹部64例,左下腹痛10例;黄疸68例,发热45例,胆总管囊肿32例,胆道蛔虫22例,肝豆状核变性19例,恶心呕吐9例,肝外型胆道闭锁9例, Caroli病5例。        全部患儿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56例,胆囊切开取石术37例,间置空肠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22例,单纯胆总管切开取石8例,肝管切开及肝左外叶切除5例。全组无术后出血,无腹腔内感染,无拔管后胆漏。除3例患儿胆道闭锁肝内左、右胆管多个结石未能取尽及另1例左肝管结石术后结石残留外,其余124例患儿均治愈,治愈率96.88%。治愈患儿恢复良好,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随访3~ 6个月无胆道狭窄及结石复发。        本文引自中国妇幼保健2010年第25卷。

赵刚 2016-08-12阅读量4947

胆囊结石与急性胰腺炎关系研究

病请描述: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众多,但我国大多为胆管疾病所致,又称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对ABP治疗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ERCP)的干预可阻止胰腺炎的进一步发展,胆囊结石患者早期行胆囊切除对预防ABP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分析:        2007年 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352例有急性腹痛症状而就诊的胆囊结石及胆囊结石并发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胆囊结石的大小、数量,比较各组并发胰腺炎的发病率。诊断胆囊结石2352例 ,其中男1063例 ,女 1 289例 ,年龄 21~85岁 ,平均 53岁 。其中胆囊结石并发ABP 127例,占5.4%,其中男62例,女65例。 结果: 1、胆囊结石数量与ABP的关系 :        2352例胆囊结石患者中776例为单发胆囊结石,男362例,女414例,平均年龄 58.5岁,其中23例发生急性胰腺炎,ABP的发生率为2.96%;1576例为多发胆囊结石,男791例,女785例,平均年龄50.5岁,其中147例发生急性胰腺炎,ABP的发生率为9.32%。多发胆囊结石组与单发胆囊结石组在性别和年龄的特点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BP发病率多发胆囊结石组明显高于单发胆囊结石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胆囊结石大小与ABP的关系 :        2352例患者中 ,结石≥10 mm的376例,其中并发胰腺炎7例;<10 mm 1976例,其中并发胰腺炎163例。结石<10 mm组与结石≥10 mm组相比,前者易并发胰腺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总结:        胆石嵌顿胆管下段或胆石迁移过程中造成胆管末端括约肌水肿、痉挛,引起胆汁胰液排泄不畅反流入胰管,导致胰酶异位激活,产生自我消化,引起胰腺、胰周、继而全身的炎症性疾病。急性胰腺炎与胆囊结石的关系可对不同类型的胆囊结石患者引发胰腺炎的可能性作出早期判断,为临床预防ABP的发生与制定胆结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源自现代医药卫生 2011 年第 27 卷第 22 期。

赵刚 2016-08-08阅读量4513

老年胆结石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病请描述:        随着人口逐步老龄化,老年胆道疾病的诊治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胆石病的发病率高达33%以上。老年胆石症患者并存病多,身体一般情况差。因此对这一年龄段的胆石症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疗,导致较高的病死率。 老年胆道疾病特点: 1、起病急;老年患者大都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快,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急诊率高达81%,且急诊入院患者多合并有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积液及胆总管结石,伴有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往往具有较明确的急诊手术指征。 2、并存病发生率高;调查发现≥ 70岁的高龄老年患者, 70%存在各种并存病,最常见的为心血管疾病,约62%并存有冠心病及高血压,其他较多有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 3、一般情况及营养状况较差;高龄老人全身代谢能力减退,对疾病及手术的反应及耐受力较差。约有77.2%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手术创伤还会进一步加剧低蛋白血症,若不纠正将严重影响手术创伤后的恢复及抵抗力。且老年患者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下降,易出现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其中以低钾血症及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最为多见。 治疗: 1、心血管系统 对术前无心、脑、肾并发症的一、二级高血压勿需特殊处理,三级高血压病患者,一般要求收缩压< 180mmHg,舒张压< 110mmHg,且宜平稳1、2周,等病情稳定后施行择期手术;患高血压病的急症手术患者,术前应谨慎迅速降压,给予作用快而短的药物。对于并发有冠心病者给予扩冠药物及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以改善心脑供氧,提高心功能。对手术前有心律失常,特别是频发期前收缩者一定要在术前控制,以防心源性猝死。对于并发有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应安装临时起搏器。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6个月内,不宜行手术,6个月以上且无心绞痛发作者,可在良好的监护条件下实行手术。 2、呼吸系统 凡有肺功能不全者,应作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检查,以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我们术前的常规准备包括:术前周围禁烟、祛痰、超声雾化吸入,间断吸氧,改善低氧血症,训练患者的深呼吸和排痰,使患者的肺功能得以改善。 3、糖尿病 血糖的升高虽可导致高渗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但更重要的是糖尿病易引起感染,使术后的感染性并发症增加。术前伴糖尿病的患者采用胰岛素注射控制血糖在6~ 8mmol/ L,并定时检测血糖变化。 4、体液失衡与营养 术前常规行血生化、电解质、血气等检查及时了解患者的内环境变化及时纠正异常情况;对于营养不良者术前即开始采用不同剂型的多种氨基酸和脂肪乳剂。适量补充白蛋白以纠正低蛋白血症。

赵刚 2016-07-04阅读量3684

快速减肥期间胆囊结石形成的危...

病请描述:        肥胖患者在摄低热量饮食或作胃肠手术而快速减肥期间,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很高。摄低热量饮食减肥者有25%在2~4个月内发生胆囊结石,其中只有20%会发生症状。        选择3年期间进行减肥的成年患者(>18岁),每天摄入热量520kca一,蛋白质55g、碳水化合物79g和脂肪1g。499例在减肥前无胆囊结石或胆囊切除病史者均做:①实时超声检查;②体格检查;③血/尿常规检查;④询问年龄、性别、种族、体重、身高、18岁时的体重、生育史、胆囊结石家族史/服药史及健康状况。超声检查发现42例有胆石者除外,余下参加研究者共有457例(男/女=0.3),其中248例在实行减肥后16周,还进行了第二次超声检查(男/女=0.3)。        结果:16周内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为10.9%(27/248),男性新结石发生率(11/58例,19%)是女性新结石发生率(16/190例,8.4%)的两倍多。对22例新生结石患者进行持续随访,发现其中5例在减肥期间或在完成减肥后3个月内发生胆结石症状而需要治疗。分析表明,一般人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女性、多生育、胆结石家族史等,对减肥者并不适用。但发生胆囊结石的减肥者其起始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16周内BMI的减少量、起始血甘油三醋都明显高于不发生胆囊结石的减肥者。        讨论:根据上述结果推测,快速减肥期间,胆囊结石的形成机理与一般人群的胆囊结石有所不同。起始BMI、减肥期间BMI的减少量及起始血浆甘油三脂都是促成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

赵刚 2016-05-15阅读量3480

小心胆石病把心脏拖下水

病请描述:        一、胆囊有病,波及心脏        胆心综合征是指胆道系统有了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等),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供氧需氧失衡),从而引起心绞痛、心律不齐甚至心肌梗死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通俗的说就是肝胆系统有病,把心脏拖下了水。一般有反复发作右上腹或心窝部阵痛病史,典型发作呈绞痛样,伴恶心、呕吐、吐黄绿苦水,有时右肋缘下出现梨形包块,基本可判定系胆系疾患。在此之后出现心悸、憋闷、短、心律不齐等心血管病症状,即应高度警惕胆心综合征的可能。        二、防治胆心综合征有招        1、防止胆系感染泛滥        胆道系统感染是导致胆管狭窄、阻塞、压力增高和累积心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胆系感染来源于细菌经门静脉血流到肝脏并排至胆道内,肠道内细菌还可通过奥迪括约肌反流入胆道内,引发胆管炎、胆囊炎,特别是反复的胆道感染使胆管狭窄甚至阻塞、胆汁淤滞,以致感染更加严重频繁,形成恶性循环。这是促成胆心综合征的重要原因。        2、发现苗头,及早清除隐患        所谓隐患即胆囊炎症、息肉、胆道蛔虫及其他寄生虫、无症状结石等。其实发现它们并不困难,只要通过查体,甚至做个超声检查就可以发现。所以,中老年人一定要定期体检,一旦发现隐患,就应与医生商讨最合适的医疗措施,不论采取内科保守治疗,亦或外科手术治疗,都应毫不犹豫地将隐患除掉。        3、消除胆结石因素         近年来,国人胆结石成分主要为胆固醇结石。胆固醇性结石和摄入高胆固醇类食物有直接关系。高胆固醇食物有:肥肉、牛肝、猪肝、鸡内脏、带鱼、鱿鱼、鳝鱼、龙虾、奶油……应少吃或不吃。        4、呵护肝胆胰         疏肝利胆 肝、胆、胰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三位一体,它们合作负责消化系统酶类供应。杜绝酗酒无度、暴饮暴食、膏粱厚味、过度油腻等,可保护肝胆系统免遭城门失火之殃。中医讲肝宜疏,胆宜利。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茼蒿、西红柿、萝卜、橙子、柚子、柑橘、香橼、佛手等,可解肝郁气滞;而利胆的饮食有植物油(玉米油或芝麻油),既可降低胆固醇,又可促使胆固醇转变成胆汁酸防止胆石形成;胡萝卜、番茄等黄红色的水果蔬菜中的维生素A能保持胆囊内壁上皮的健全,也可减少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萝卜、水果汁、荠菜、山楂等还有利胆疏肝的作用;黑木耳、蘑菇等菌类食物有促进消化道腺体分泌的特性,并协同这些分泌物催化结石,滑润管道,促进结石排除。        (文章选自 王有国 疾病防治)

赵刚 2016-04-04阅读量4096

胆心综合征的危险以及与冠心病...

病请描述:        胆心综合征:是指由胆道疾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引起的心脏不适和心电图异常的疾病,心脏不适的严重程度与胆道疾病病情呈正相关,心脏并无器质性病变,心脏症状随胆道疾病的控制或治愈而缓解甚至完全恢复。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引起冠脉狭窄、痉挛和(或)闭塞,造成心肌缺血和(或)梗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胸骨后或心前区痛,疼痛范围手掌大小,阵发性且持续时间短(每次1~15min),压迫感,频死感,劳力可诱发,疼痛可向左颈部及左上肢放射,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胆心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胆道神经反射学说         心脏受T2~T8脊神经支配,而胆囊受T4~T9脊神经支配,二者在T4~T5脊神经处存在交叉。当胆道疾患所致胆囊胆道压力增高或胆道受到牵拉时,可通过内脏-内脏神经反射的途径,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收缩,使冠脉血流量减少,导致心肌缺氧,从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尤其易发生于原有冠心病患者。        胆心综合征临床表现:        1、心前区疼痛 胆道疾病可通过内脏大神经产生心前区牵涉性疼痛,其性质可类似冠心病心绞痛,但持续时间一般较长,且常在饱餐后尤其是进食脂肪性食物后发作,夜间平卧时亦易发作,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此外,胆道疾病有时确能诱发心绞痛,这是因为胆道疾病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可引起冠脉痉挛、收缩,致心肌缺血缺氧,尤其易发生在原有冠心病患者。        2、心律失常 不少胆道疾病患者因心律失常感到心悸、心慌。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胆道疾病通过植物神经、尤其是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心脏自主调节紊乱,易产生折返激动有关。临床上以窦性心律失常、过早搏动多见,偶可诱发房颤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当胆道疾病治愈后,上述心律失常可消失。        3、心电图改变 约1 /3患者可出现非特异性的ST段压低和T波低平或倒置。        胆心综合征的心脏症状及心电图改变与冠心病心绞痛很相似,极易误诊为冠心病,特别是以胸痛为主要表现而胆道症状轻微者更易误诊。有报道52例胆心综合征中38例首诊为冠心病,入院后B超检查发现胆石症,追问病史仅有轻微胆道症状,手术后大都心脏症状消失。胆心综合征的发生率在2%~5%至25%~95%不等,而误诊率高达51.1%。 【鉴别诊断】        临床上凡遇到无心脏病史的胆囊胆道疾病时出现的心脏症状及心电图改变,或有冠心病症状而长期应用抗冠心病药物疗效不佳者要想到胆心综合征的可能,尤其是冠心病症状与胆道症状相伴出现时更应考虑胆心综合征。但胆心综合征在胆囊术前不易确诊,多数情况下是手术后或积极有效的胆道内科治疗后心脏症状消失才反过来帮助确诊。胆心综合征常在饱餐后尤其是进食脂肪性食物后发作,夜间平卧时亦易发作,呈绞痛性质,常较持久(数小时甚至十余小时),含硝酸甘油无效,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控制心律失常,而阿托品、杜冷丁等减轻胆绞痛的药物可纠正心律失常。胆心综合征的“心绞痛”和心电图异常均为一过性,与胆道疾病严重度相一致,随胆道疾病的治愈而消失。胆心综合征除心脏症状外,大都有胆道疾病本身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右上腹痛及压痛、右肩及肩胛区放射痛、黄疸、发热等。 【治疗】        因胆心综合征的心脏损害是继发性损害,并非器质性病变,故首先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只有胆道疾病治愈后才能缓解心脏症状。绝大多数报道,有胆心综合征的病人接受有效胆囊治疗后(不管是手术治疗或内科保守治疗),病人的心脏症状均逐渐消失。有报道胆道手术治疗胆心综合征治愈率达93.4%。对于有手术指征的胆道疾病患者合并心脏症状时,不是手术的禁忌证而是适应证。当然,胆心综合征发作严重时不宜进行手术,应先积极进行围术期心脏治疗,包括扩冠、营养心肌、纠正心律失常等,争取尽快改善症状及心功能,提高心脏对手术的耐受性。发作期如不经适当的围术期治疗,则术中有发生意外的可能。反过来不及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心脏症状又很难有效持久地改善。故适时地掌握手术时机是治疗的关键。对那些无急症手术指征的胆心综合征,如长期不去除原发病,胆心综合征持续时间过久,心脏也可演变为不可逆转的器质性病变,届时即使治愈原发病,心脏病症状亦不能得到改善。因此,胆心综合征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本文源自吴小平,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年4月第27卷第8期)

赵刚 2016-03-19阅读量4815

中药治疗“胆结石”原来是这个...

病请描述: 胆结石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尤其是给中老年朋友带来了严重的困扰。但困扰他们的似乎还不仅是这个,更是如何科学有效地治疗。 今天,微医特别邀请了上海市东方医院 胆石病专科 副主任医师 赵刚,分享一些用中药治疗常见病胆石症的原理。 一、中医治疗胆石症的方法: 1.药物治疗(常用); 2.针灸治疗; 3.由针灸发展而来的耳压疗法; 二、中药对胆管系统动力学的影响: 1.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增加胆汁分泌量; 2.增加胆管压力; 3.松弛胆管奥狄括约肌; 4.协调十二指肠和胆管系统的运动; 5.增加血浆缩胆囊素水平及调节蛋白表达,从而增加胆管系统动力及协调力; 6.调节与胆汁分泌有关的胃肠激素水平等; 三、中药治疗胆石症的作用: 1.减少致石性胆汁组分 胆石症是由于胆色素、胆固醇、黏液物质及钙等胆汁成分,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析出、凝集形成石头而导致的疾病。 目前关于中药对致石性胆汁组分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中药对胆固醇代谢、胆红素代谢、黏蛋白蛋白及胆汁中钙离子浓度影响的研究上。 朱培庭等用豚鼠胆色素结石模型,对胆宁片的防石作用与致石胆汁影响的观察发现,胆宁片能明显降低肝脏、胆汁β-葡萄糖醛酸酶活力、降低胆汁中游离胆红素与钙离子含量,逆转成石趋势,使实验动物的成石率由86.6%下降至26.6%(P<0.01),有明显的防石作用。 2.减轻胆管感染 目前诸多研究发现中药对胆囊的作用除了增强其收缩力防止淤胆外,尚能保护胆囊黏膜避免受致石胆汁的刺激,起到保护胆囊、消除炎症的作用。 龙明照等在观察胆腑舒胶囊对实验性胆囊结石胆汁卵磷脂、总胆汁酸、黏蛋白及血清脂代谢影响的同时,发现模型组实验动物胆囊组织有明显的炎症水肿,其炎症刺激了胆囊黏蛋白分泌,使胆汁中黏蛋白含量升高,致使胆囊胆汁排泄不畅。应用胆腑舒胶囊治疗后胆汁中黏蛋白的含量明显下降,胆囊水肿减轻,胆囊动力学环境改善。 总之,中药防治胆石症的机制与西药单一的靶点作用不同,中药是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整合发挥作用的,这一点虽然给中药防治胆石症的实验研究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但也许正是这点才会开启成功之门,研制出高效安全、方便价宜的新制剂,降低胆石症患者的手术率及复发率,造福于广大民众。 专家简介: 本文发表于魏伟专家的微医个人网站 感谢魏伟专家的权威医学科普 微医出品 如果您喜爱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让其他朋友得到帮助。

健康资讯 2016-03-07阅读量3826

胆石症的非手术治疗--仪器治...

病请描述: 5、微爆破         应用于胆石病,为胆石病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阳德等研制的宽频带信号放大器测压,电超爆和非电起爆两种微爆器,采用微导管式传感器测微爆破压和导管式微爆器定向爆破等新技术为国内外独创,经临床治疗255 例胆石病,一次性爆破碎石率为96. 5 % ,对大的胆石可多次爆破,实际有效率为100 % ,术中无不适感觉,术后无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该技术已通过全国专家鉴定会鉴定。但相关应用报道较少,目前处于实验阶段。 6、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 溶石         体外冲击波是由瞬间高压放电产生的冲击波被椭圆形的反射面形成二次震波,通过液体媒介传入组织至靶点交叉时击碎结石。溶石药物的效果与结石的体表面积呈正比,因此,结石破碎后服用 UDCA 效果明显提高。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治疗 171例,6 个月结石消失率45.6 %,1 年结石消失率51.5 %。用国产碎石机治疗者9 个月结石消失率仅12.1 %。碎石+ 溶石治疗胆囊结石也存在复发问题,有文献报道5 年后结石复发率高达50 %。 7、经皮胆镜碎石取石(PCCL)         该方法是近20年来开展的微创手术,成功率高,上海胆石病研究所报道成功率为97.8 %~98.9 %。解放军309 医院报道了439例PCCL 术后随访10年,总的复发率为41.46%。结石复发相关的因素包括胆囊结石家族史、喜好油腻食品、伴发肝病、PCCL术前复发胆囊结石和胆囊功能不全。结论是PCCL 具有安全、疗效好及能保留胆囊等优点,但术后结石复发不可避免,术后前6年结石复发率逐年明显增加,随后增长缓慢,术后10年约50%的病人无结石复发。 PCCL可作为高龄和高危胆囊结石病人的治疗选择,治疗其他胆囊结石病人尚需慎重,如避免复发原因仍不失为一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方法。 8、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         是ERCP从诊断走向治疗的重大发展,自1973年首先把ERCP和高频电灼手术结合起来,先后开展了EST治疗胆道残留和复发结石,成功的为胆道疾病的非手术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另外,在ERCP和EST的基础上,1976年日本的Nagai首先采用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RBD)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疗效显著;1979年Soehendra首先报告经纤维内镜置入胆管内支撑管引流,是一种符合生理的非手术引流方法。EST 主要适用于原发或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和胆道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对胆道术后仍保留T 管的胆总管残余结石,应待术后4~6 周采取更为简单、安全、可靠的胆道镜取石术;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病人,可先行EST 取出胆总管结石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或两者同时手术;对胆总管结石引起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更是适应证,急诊行乳头切开取石效果尤为明显;对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病人一般不采用EST,因EST 无法取出肝内结石,但并非绝对禁忌,对个别老年人或不能耐受肝内取石大手术的病人也可先行EST 取石,解除总胆管梗阻,缓解症状。由于内镜下各种碎石技术的应用,结石大小已基本不受限制。经ERCP 证实胆总管末端狭窄段过长者( > 3cm)、切开后不能完全解除狭窄及估计结石无法取出者不用此法;对胃切除B -Ⅱ式吻合术后胆总管结石,EST 手术难度大,不宜开展;有严重出血倾向者应慎用此法。对内镜乳头切开取石术的并发症各家报道不一,发生率为 4 %~17 %。尽管EST 的严重并发症有穿孔、出血、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胰炎等,甚至有一定的病死率,但只要熟练掌握操作技术,耐心细致,精益求精,即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出血仍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为少量渗血;大量出血者极为少见。用凝切混合电流,切开速度不宜过快,电凝充分、选择合适的电流指数可以减少出血。切开长度的选择应根据乳头大小、形态、憩室位置及结石大小而定,切不可一味追求绝对长度,切开长度不应超过乳头与十二指肠肠壁交界处,此点极为重要,只要遵循这一原则即可避免造成穿孔。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EST 术后结石嵌顿所致,因此,近年来强调尽量取净结石,对未能取净结石者留放鼻胆管引流或塑料支架内引流,可大大降低胆管炎及胰腺炎的发生率。对EST 术中出现的大出血,或术后形成的化脓性胆管炎、胰腺炎,该手术时应及时果断,不能延误,如此常可顺利度过难关,预后良好。

赵刚 2016-03-06阅读量4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