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肝胆外科 > 胆石病 > 内容

胆石病内容

121、没有胆囊能活多久?

病请描述:没有胆囊可以长期存活,并不影响寿命。 其实道理已经在前面的文章做过详细解释(“胆囊切除术后有没有后遗症?”),因为胆囊并不产生胆汁,胆汁是肝脏产生,胆囊的功能完全可以被胆管所替代。 胆囊切除术同阑尾切除术一样多,全球每年约有4000万人切除胆囊。如果切除胆囊还影响寿命,那是医学的退步,与国家和全人类为了提高平均寿命的健康目标相违背,早就被禁止啦。 更准确的说,没有胆囊平均寿命会更长。因为,留着病变的胆囊可能引起各种并发症,严重者都可能导致死亡。 急性胆囊炎化脓穿孔,可以导致感染性休克或腹膜炎,年老体弱者死亡率较高; 胆囊结石继发胆管结石,容易引起重症胆管炎、重症胰腺炎,发生感染性休克和死亡的概率更高。胆结石是引起胰腺炎最常见的原因; 胆囊结石无论有没有症状,均有癌变风险;胆囊良性肿瘤如果生长较快或较大,癌变风险也较高;胆囊癌本身就更不用说了。而胆囊癌恶性程度极高,因胆囊癌就诊者,能活到5年的极少。因胆囊结石或胆囊良性疾病做手术,意外发现是早期胆囊癌的患者,长期存活的机会才会大得多。意外胆囊癌的概率大概100个患者个把两个。 因此,没有胆囊并不影响寿命,甚至去除了疾病,可以活得更久。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8-06阅读量1743

139、胆结石所致疼痛最有效...

病请描述: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疼痛,止痛药+解痉药的组合都是最有效最快的治疗办法。 但要控制疼痛在短时间内不要再发,则需要区别对待。 最常见的为胆绞痛,一般是因为结石堵塞胆囊颈部或者胆囊管,甚至结石处于排出的过程。结石堵塞会导致胆汁进出胆囊不通畅,胆囊平滑肌会拼命收缩,引起胆绞痛。多数为阵发性,因为肌肉收缩一阵就会疲倦(兴奋过后需要蓄积力量才能再次兴奋,这种剧烈收缩类似无氧运动比如短跑,需要间断休息才能再次发力)。多数可在数小时内自行缓解。既然叫绞痛,近似刀绞,难以忍受,很多时候要看急诊。止痛药对各种疼痛均有效,解痉药则专门针对痉挛痛(绞痛属于平滑肌痉挛所致),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既可以对症,也可以从根本上解除疼痛(最根本的还是胆囊切除,不然会反复发作)。 其次为胆囊急慢性炎症导致的持续性疼痛,一般为隐痛、钝痛,少数较剧烈,往往是因为继发细菌感染,化脓穿孔等所致。止痛药短平快,可快速缓解疼痛,但如果合并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也是必须的,因为感染不能很好控制的话,止痛药药效过了会继续疼痛。病情重者还需要禁食,因为胆囊属于消化系统器官,进食后胆囊需要拼命工作,辅助消化,会加重病情。而禁食可以让胆囊休息,有助于康复。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8-06阅读量892

147、中药能溶石吗?

病请描述:前面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胆囊结石是否无药可用。 应该说,经过足够高质量临床研究证实的药物,只有熊去氧胆酸类药物。只对胆固醇结石(阴性结石)有效且有效率低,停药后也容易反弹,因为体质无法改变。 于是很多人问,既然西药效果不好,那么中药呢,或许还能调节体质,不再复发。 诚然,对于许多西医查不出明确原因或者效果不好的病痛,尤其是许多非器质性病变(指功能性,形态学无改变,影像学如彩超、CT、磁共振等无异常发现,常见的如不明原因头痛/失眠/盗汗/腹痛/腹胀等),如果西医效果不好,我也会建议患者寻求中医中药的帮助。毕竟,这些在西医还属于未知领域,或许老祖宗的经验有帮助(个人认为中医更像是哲学的范畴,源自万物相生相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不可违指的并不是认命,而是自然法则不可违背)。 扯远了,言归正传。市面上的确存在许多溶石的药物,比如溶石汤、溶石散之类。但发表的研究文献都是个人经验为主,或者小规模的临床病例研究,研究质量也不高,因此,国内外治疗指南并没有推荐。而且,胆结石本身属于西医诊断,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并没有西方的解剖学,古代中医并不知道体内是什么样的,胆囊在哪里,胆囊里面还有石头等。现在的中医绝大多数也不是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去明确诊断出结石继而用药(所谓的辨证施治),而是采纳西医的检查结果比如彩超、CT等再去用药,等于是西医的诊断+中医的治疗,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了,对于暂时不考虑手术或者手术风险太高无法手术的患者,平时控制症状,一些利胆的中成药是可能有帮助的,我们临床中也经常使用。或者直接请中医望闻问切,辨证施治。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8-06阅读量963

146、胆结石能自己排出来吗?

病请描述:肾结石如果不大,医生都会建议多喝水,多蹦蹦跳跳,等自己排出来。 于是,总有很多胆结石的患者问类似的问题,胆结石可否自己排出来。 应该说,看情况: 如果结石很大,比如胆囊结石3mm以上,通常没有机会自己排出来,因为胆囊的开口胆囊管直径一般都在3mm以内。 如果胆总管结石在5mm以上,自己排出来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胆总管下端有括约肌,即使放松舒张的情况下,正常也很少超过5mm。 因此,3mm以内的胆囊结石和5mm以内的胆总管结石有机会自己排出胆道进入肠道,继而排出体外。 但是,胆总管结石自行排出后固然是好,毕竟主干道通畅了,胆汁可以正常流出,不会再发生黄疸。胆囊的结石自行排出进入胆总管却并不是什么好事,可能引起胆总管梗阻,继而可能发生胆管炎、胰腺炎甚至黄疸,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后果很严重。最常见的是胆囊泥沙样结石,容易经胆囊进入胆总管,虽然小结石可能自行排出,但在反复排石的过程中容易反复刺激引起下方的括约肌水肿,继而狭窄梗阻,形成恶性循环,诱发胆管炎胰腺炎。因此,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一经发现,首选手术。 最近年后不久,大吃大喝,大鱼大肉,结石发作高峰,因为胆汁是帮助消化肥肉和脂肪,高脂饮食容易诱发。年后每周都会遇到几个胆总管结石继发梗阻性黄疸和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胆红素最高700多,颠覆了我的认知。结石导致的黄疸很少这么高的,正在排查有没有胆管癌。 最后小结一下,胆总管结石或胆囊结石,首选手术,不要寄希望于自行排出,非常危险。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8-06阅读量1620

161、手术前一天能正常吃喝...

病请描述:对于全麻手术的患者来说,术前都需要禁食水8小时;对于胃肠道手术来说,术前需要禁食水甚至调整饮食结构。 住院手术的患者,绝大部分都是全麻手术,术前宣教时,护士都会告知需要禁食水。因此,患者自然而然的就会问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 对于不涉及到胃肠道的全麻手术,饮食种类上没有特别要求。但不建议大餐一顿,因为吃太饱、太油、太多、和平时差别太大,可能导致不适应,尤其是加上陌生的环境,术前紧张等。很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甚至过敏等。还可能诱发某些疾病发作或加重比如胰腺炎、胆结石等。 如平时在家一样的日常饮食最好。 对于胃肠道手术,尤其是结肠手术,术前的饮食会有特别要求,比如无渣饮食,术前清肠等,以保证肠道里面没有食物、粪便等。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8-06阅读量1327

胆囊穿孔原因与治疗02

病请描述:2、影像学检查: 2.1  超声检查:腹部超声检查由于方便、便宜的特点已经成为胆道系统疾病的首选检查方 式。既往相关报道腹部超声对GBP的敏感性约为50%-70%。胆囊壁连续性中断是腹部超声检查直接征象,即“孔洞征”(Holesign),此征象是GBP唯一可靠的超声检查表现。此外,GBP还有许多间接征象:(1)胆囊壁出现局限性分层或增厚。(2)胆囊透声差,能够观察到斑片状和细小回声且不会沉积。(3)胆囊积液包裹或腹腔积液。超声发现GBP直接征象的同时存在1个以上间接征象,可证实GBP;若直接征象不明显,但是可观察到2个以上间接征象,则应高度怀疑GBP,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 2.2  CT及MRI检查:CT相比于腹部超声而言,对GPB的诊断敏感性更高,其对胆囊结石及胆囊穿孔的敏感度分别为88%、89%。GBP在CT影像中的直接征象也为胆囊破口或(和)胆囊壁不连续。相对于腹部超声和CT,MRI显示胆囊壁情况较CT更佳,同时还能显示胆囊周围组织的炎症情况。 3、胆囊穿孔的治疗: 3.1治疗原则 当前,GBP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胆囊切除被认为是唯一的治愈手段。GBP的治疗方式应根据分型不同而不同,强调个体化治疗。I、II型GBP的手术原则强调:(1)解除脓毒症、控制腹腔内感染,快速清除腹腔内胆汁、脓性分泌物,彻底清洗腹腔。(2)尽早切除坏疽穿孔的胆囊,寻找穿孔部位,防止胆结石经破口掉入腹腔,防止胆囊颈部结石掉入胆总管。而III型穿孔的治疗原则则强调切除胆囊、清除结石、切除瘘管、修补瘘口。 3.2急诊/一期胆囊切除: 相关研究表明,延迟的外科干预是GBP高并发症率和病死率的重要原因,早期切除坏疽穿孔的胆囊切除可以终止全身炎症反应的进展,避免出现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使患者尽早康复。急诊开腹胆囊切除曾是治疗胆囊穿孔的首选治疗方式。研究发现相比延期手术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行胆囊切除术患者预后更好。但是,由于GBP患者局部炎症重,组织粘连严重,解剖结构不清,作者建议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式。腹腔镜胆囊切除(LC)既往在GBP的治疗中未体现出明显优势,成功率低,常需要中转开腹,主要原因为I、II型穿孔患者常因为胆汁泄漏而引起腹腔或局部腹膜炎,胆囊周围组织水肿严重,三角区解剖结构显示不清,组织质地较脆,接触后易出血。对于III型穿孔,胆囊瘘管形成复杂,粘连严重,且腹腔镜下修复瘘管明显增加手术难度。但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LC日渐成熟,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可完成各种复杂的胆囊切除,急性化脓、坏死性胆囊炎、胆囊穿孔已不再LC的禁忌症。 本文选自:朱加啟,PTGD序贯LC治疗NiemeierII型胆囊穿孔应用价值初步探讨。 原文链接地址:PTGD序贯LC治疗NiemeierⅡ型胆囊穿孔应用价值初步探讨-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08-06阅读量1330

胆囊穿孔原因与治疗01

病请描述:胆囊穿孔(GBP)是急、慢性胆囊炎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危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在急性胆囊炎患者中,GBP的发生率约为2-15%。多种原因可引起GBP,如结石性和非结石性胆囊炎、恶性肿瘤、创伤、特异性感染(如伤寒、结核),其中约90%的GBP由胆石性胆囊炎引起。女性患者胆石症的发病率通常高于男性,但相关研究表明男性患者GBP的发生率却高于女性,其原因尚不明确。GBP最常见的部位是胆囊底,其次为胆囊体部、颈部、胆囊管,因为胆囊动脉为终末动脉,胆囊底部血供最少,当发生胆囊炎症时,底部最容易因血供障碍而引起穿孔,特别是合并有GBP危险因素的患者,如高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更易导致胆囊穿孔。 GBP的发生与以下机制有关:(1)胆囊颈结石嵌顿:当结石阻塞胆囊管,胆汁排泄不畅,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肿大,影响胆囊远端血液供应。(2)化学物质损伤:胆汁浓缩后胆红素等化学物质的损伤。(3)继发细菌感染:继发细菌感染可引起胆囊壁发生水肿、化脓、溃疡等病理改变,最终导致局部坏疽穿孔。此外,对于高龄、合并慢性胆囊炎病史患者,胆囊壁逐渐肥厚或萎缩,胆囊组织变脆,收缩功能减退。同时,胆总管Oddi括约肌肌松弛,容易造成逆行性感染;加之高血压、糖尿病引发血管的病理性改变可加重胆囊动脉缺血,从而更容易引起胆囊穿孔。 GBP分为3型,即:I型(急性穿孔):胆囊腹腔侧穿孔合并急性弥漫性腹膜炎;II型(亚急性穿孔):胆囊周围脓肿或周围胆汁包裹形成,合并局限性腹膜炎;III型(慢性穿孔):胆囊穿孔后与周围脏器形成内瘘,以胆囊-十二指肠瘘最为常见,其次为胆囊-胃和胆囊-结肠瘘。在以上3型穿孔中,II型穿孔最为常见,其次为I型和III型。 既往GBP的死亡率较高,相关报道其死亡率约为12-42%,主要原因为:(1)GBP的症状和体征和急性胆囊炎鉴别困难,超声检查敏感性低,故术前难以获得准确诊断而导致治疗延误;(2)GBP病情重,进展快,且患者多为高龄,常合并有一种或多种系统疾病,导致治疗较为棘手;然而,随着超声、CT及MRI等诊断方式的发展,GBP的术前诊断率已有明显提升;同时,随着麻醉技术及重症患者管理不断完善,以及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GBP患者的病死率已明显下降,最近文献报道其死亡率为11-16%。 GBP的症状和体征: GBP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为腹痛,可表现为上腹或右上腹部疼。I型GBP患者可出现持续性上腹、右上腹痛后逐渐或突然加重并累及全腹,也可表现为腹痛突然减轻后随即出现全腹疼痛,提示胆囊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其次,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部分患者出现寒战、高热。除此之外,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GBP的体征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表现。然而,对于老年患者,上述症状、体征可能不典型,导致未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导致病情进一步进展。部分II型穿孔患者可在右上腹扪及包块,此包块为胆囊周围脓肿形成,具有一定提示性。III型穿孔通常无特征性表现,常因胆囊结石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时术中发现胆囊-肠内瘘形成,从而确立诊断。部分III型患者胆囊结石可由瘘管排入肠道而引起结石性机械性肠梗阻表现。另有部分患者形成胆囊-腹壁瘘,可于腹部见瘘管外口,具有提示性,但发生率极低。 本文选自:朱加啟,PTGD序贯LC治疗NiemeierII型胆囊穿孔应用价值初步探讨。 原文链接地址:PTGD序贯LC治疗NiemeierⅡ型胆囊穿孔应用价值初步探讨-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07-25阅读量1971

无症状胆囊结石的预后及影响因素

病请描述:1、无症状胆囊结石的预后 有关胆囊结石的自然病程及症状发生率的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丁友宏等对确诊的310例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B超随访10年,第1~5年每年随访1次,出现胆囊结石症状147例,占47.4%;5年内发病121例,发病率39.0%,占10年发病的82.3%。李留峥等对200例无症状胆囊结石10年随访后发现,2例因其它疾病死亡,64例出现胆囊结石症状,占32.0%,其中5年内发病53例,占10年发病的82.8%。赵元全对217例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16年追踪观察,69例出现胆囊结石症状,占31.8%。其中5年内发病54例,发病率24.9%,占16年发病的78.3%;6~10年发病13例,10年以上发病2例。以上显示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出现胆囊结石症状者多数发生在5年内,5年内发病率约25%~39%。 2、无症状胆囊结石预后的影响因素 2.1胆囊结石因素细小结石或泥沙型结石容易在胆囊管及胆总管内移动阻塞,出现胆绞痛、梗阻性黄疸、胰胆管梗阻致胆源性胰腺炎;直径≥10mm的胆囊结石往往沉于胆囊后壁或颈部,长期对胆囊壁的刺激引起慢性胆囊炎或胆囊萎缩,而胆囊剧烈收缩可使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引起胆囊坏疽穿孔;结石可致胆囊黏膜发生变异癌变,结石越大,恶变发生率越高,故结石直径>20mm时,应预防性胆囊切除。 2.2糖尿病因素:糖尿病并发的自主神经病变可致胆囊收缩功能障碍,造成胆汁淤积,刺激胆囊壁发生炎症,使胆汁成分比例失调,胆固醇易于沉淀形成结石;淤积的胆汁黏稠度升高,使胆囊管易发生梗阻,增加无症状胆囊结石向有症状转变的概率。 2.3年龄因素胆囊结石发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活动量小、高脂血症、脂肪肝等均与年龄增加成正比;胆囊结石长期对胆囊壁的刺激,也使无症状胆囊结石出现临床症状的概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2.2.4其他因素心理、禁食、神经因素、肽类激素、一氧化氮及雌激素等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已被证实。50岁以上并有长期胆囊结石病史的女性患者,是结石性胆囊炎癌变的高危因素。 3、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治疗现状 目前治疗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方法还很有争议,一些学者主张保守治疗,包括口服溶石剂、利胆剂、中西医溶石排石、碎石、针灸等疗法。但疗效还不很满意,有些患者仍在若干年后出现临床症状,最终手术切除。因此,不少学者和临床医师都提倡在高危人群中实施预防性胆囊切除术。但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是否应该实施选择性胆囊切除术问题上仍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主张预防性胆囊切除的学者认为,胆囊结石不易自行消除,随时可能出现胆绞痛,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机会增多,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胆囊结石一经发现,就应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其理由是;①细小结石或泥沙型结石容易在胆囊管及胆总管内移动、阻塞,出现胆绞痛、梗阻性黄疸、胆囊萎缩、坏疽甚至穿孔;胰胆管梗阻则导致胆源性胰腺炎,症状反复发作,非手术治疗难以奏效,需要手术治疗。②有报道80%的胆囊癌伴有胆结石,二者间存在密切关系,且结石时间越长、患者年龄越大、结石越大,合并胆囊息肉者恶变的概率越高。③孙彦等发现,胰腺癌组的胆囊结石发病率为1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胆囊结石与年龄对胰腺癌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二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④印度的北部、巴列斯坦的卡拉奇等地区胆囊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有区域性,并与胆囊结石相关性很高。⑤无症状胆囊结石转变为有症状或出现并发症时再行手术,其与手术难度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在医疗费用、平均住院日、医疗资源使用方面均高于预防性胆囊切除。 目前学术界对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的择期手术的选择暂时达成以下共识,凡具有高危因素者:包括预期寿命>20年;结石直径>2cm;结石直径顿于胆囊颈部者;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灶>10mm者;合并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症状者;有胆囊癌家族史者;老年人和(或)有心肺功能障碍等严重慢性疾病者;口服胆囊造影胆囊不显影,胆囊无功能者;儿童胆囊结石合并先天性遗传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应行胆囊切除术。 本文选自:蔡飞等,影响无症状胆囊结石病程因素的研究。 原文链接地址:影响无症状胆囊结石病程因素的研究(wanfangdata.com.cn)

赵刚 2024-07-11阅读量1741

胆源性胰腺炎该如何治疗

病请描述:       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胆道疾病诱发的胰腺炎,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胆石症诱发,因此也有称作“胆石性胰腺炎”的。       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 胆石由胆总管向十二指肠排出过程中,引起胆胰管闭塞;2 胆泥引起胆管胰管闭塞;3 自然排石后十二指肠乳头的水肿。       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可见下图,简单通俗点说,就是先把胆源性胰腺炎从急性胰腺炎的队伍里找出来,评估有没有胆管炎、胆道梗阻等需要紧急处理的胆道并发症,要是有,就尽快处理,要是没有,就再把他们放回到胰腺炎队列里。等到胰腺炎病情稳定以后,再把他们从胰腺炎里拉出来,处理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等胆道疾病。

孟凡斌 2024-07-08阅读量1099

健康科普(二)—...

病请描述:胆囊结石的病因 胆囊结石是指在胆囊内形成的结石,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良性疾病。胆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我们常用“6F”来总结胆囊结石高发人群: 1.女性(Female):雌激素水平过高会降低胆囊的收缩功能,影响胆囊排空,不利于胆汁排泄,同时还增加胆固醇的分泌; 2.40周岁以上(Forty):成年期以后的女性胆结石患病率偏高; 3.肥胖(Fat):肥胖的人,胆汁中有较高的胆固醇浓度,而且胆固醇的分泌、合成也较高,易患胆结石; 4.多次妊娠(Fertile):怀孕会让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增加;另外怀孕时腹部压力增加,影响胆囊排空,胆汁容易潴留,增加了结石的发生; 5.家族史(Family):家族中有人曾经罹患过胆结石,发生胆结石几率相对较高; 6.*生活习惯(Free):平时一日三餐无规律、尤其是经常不吃早餐;饮食中的油脂、胆固醇、糖分过多而维生素、膳食纤维过少;久坐、熬夜、少运动等,这些情况均可能导致胆囊收缩不规律,胆汁会在胆囊内过度浓缩,从而罹患胆结石。 此外,糖尿病、高脂血症、肝硬化、溶血性贫血,饮食结构差异等也会影响胆结石的发病率。 胆囊结石的分类及症状 胆囊结石的分类 胆囊结石可以根据其化学成分和胆固醇含量进行分类: 1.胆固醇结石:胆固醇含量超过70%,主要由胆固醇和胆红素以及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的结石。 2.胆色素结石:胆固醇含量低于30%,由于胆囊中胆固醇过度饱和而析出晶体,形成的结石。 3.混合型结石:胆固醇和胆红素混合型结石,胆固醇含量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患有的是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型结石。 胆囊结石的症状 胆囊结石的常见症状包括: 1.腹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右上腹或中上腹的疼痛,有时可能会放射到背部或右肩。疼痛可能是阵发性的,也可能是持续性的,并可能随着姿势的改变或饮食的摄入而加剧。 2.恶心和呕吐:当胆结石阻塞胆管或引起胆囊炎症时,患者可能会感到恶心并出现呕吐的症状。 3.黄疸:如果胆结石阻塞了胆管,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就会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从而使皮肤和眼睛出现黄疸。同时,尿液可能会变深,而粪便则可能呈现浅色。 4.消化不良:胆结石可能导致胆汁分泌不畅,从而影响消化功能,引起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 5.发热和寒战:如果胆结石引起胆管炎或胆囊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和寒战的症状。 6.急性胰腺炎:在某些情况下,胆结石可能会阻塞胰管,导致急性胰腺炎。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剧烈的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并可能伴有高热和寒战。 胆囊结石的诊断与治疗 胆囊结石的诊断 胆囊结石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 1.临床表现:患者可能无症状,或表现出胆绞痛、右上腹隐痛等症状。 2.B超: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B超可以显示胆囊内的强回声团及其后方的声影,诊断准确率可达95%以上。 3.CT:在B超的基础上,CT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影像信息,有助于诊断。 4.MRCP:MRCP能够清晰显示胆囊、胆管、胰管等结构,有助于诊断胆囊结石及其并发症。 5.内镜超声:对于复杂的胆道结石,内镜超声可以提供更清晰的胆道影像。 胆囊结石的治疗 胆囊结石的治疗通常取决于患者的症状、结石的大小和数量、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等因素 1.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如果患者没有症状,可能不需要立即治疗,但应定期进行观察和随访 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是治疗有症状胆囊结石的标准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我科特色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取脐周隐瘢切口,体现了超微创理念! 3.保胆取石手术:单发结石、胆固醇结石、胆囊功能>40%,患者有较强的保胆意愿,在综合评估后可行保胆取石术。 *我科特色针孔保胆取石手术,手术切口小,美观,术后恢复快! 4.开腹胆囊切除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开腹手术来切除胆囊。

丁凡 2024-06-27阅读量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