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本文包括以下内容: 一、什么是心房颤动,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房颤有哪些类型。 三、房颤有哪些危害或危害或表现。 四、房颤是怎么发现或查出来的,要做哪些检查。 五、房颤有哪些常见治疗方法。 一、 什么是心房颤动(房颤),与哪些因素有关。 房颤,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就是心脏失去了正常节奏和频率(窦性心律),心跳变得紊乱、不规则的一种状态。房颤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但不局限于:年龄、性别(中年时,男性多;老年时,男女无明显差异)、心脏疾病,心脏以外的其它疾病(比如甲亢)、饮酒、肥胖、遗传因素、睡觉鼾症等)。房颤发病的年龄跨度可以很大,总体来说,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变高,但20-40岁左右的比较年轻的房颤患者,也并非少见。总体上,在普通人群中,发生率约1.5%,意味着全国有多达1千至2千万患。老年人的发生比例要高于平均人群(可达3%-8%)。 二、 房颤有哪些类型 房颤的有很多分型方法,简单可以作如下分型。 (一)从发作特点来说 1、 阵发性房颤:指房颤有时候出现,有时又可消退而恢复了正常心跳(窦性心律),房颤与正常心跳之间交替出现。房颤与正常心跳,根据“力量”对比不同,交替掌管心脏的跳动。随着病情发展,若不有效管控,房颤掌管心跳的比例将越来越高,有可能从阵发性房颤,转变为持续性房颤。 2、 持续性房颤:指房颤持续地掌管心跳达1周或更长时间,在此期间,没有正常的窦性心律。如果房颤持续了一年以上,称为长程持续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既有可能是一开始刚刚发现时,即为持续性,也有可能是阵发性房颤,因没有得到有效的管控,演变而来(阵发性房颤,每年约有10%以上的比例会转化为持续性房颤)。 3、 初发房颤。指患者首次知晓或查出房颤,其类型既可能是阵发性房颤,也可能是持续性房颤。 (二)从是否合并比较严重的心脏瓣膜病来划分 1、合并了明显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特别是二尖瓣狭窄),或者心脏安置了人工金属瓣膜,称为瓣膜病房颤,此种类型相对少见。其房颤的表现形式,大多数是持续性房颤。 2、非瓣膜病的房颤,这种类型占多数。其表现形式,既可以是阵发性,也可以是持续性。 三、 房颤有哪些危害或表现 通常,有3大危害或表现。每个患者可能表现出1种或多种,也有可能暂时没有任何症状或表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酷似“正常”(此种状态下,患者最容易忽视房颤,产生轻敌心理)。要注意,也是特别要强调的,即使暂时没有症状,也仅仅只是“暂时”的,若不认真加以治疗或干预,通常随着年龄增长,几乎全部患者都最终都会出现相应症状或表现。 1、引发或促进心功能不全:降低心脏“发动机”功能和效率,使原有的心功能下降,出现胸闷、气短、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的症状。老年人(60-80岁)、原有心脏功能本身不太理想的人群,在出现房颤时,容易有上述表现。相反,一些中青年人,则症状不明显。 2、增加了血栓栓塞、脑中风风险:是没有房颤的患者的5倍以上。没有发生脑中风、血栓的时候,酷似普通人,发生以后容易致死或致残。要注意,房颤患者,血栓的风险高低,是因人而异的。在老年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有脑中风史的患者中,血栓风险较高,应把防治血栓作为第一要务来重视。反之,在中青年人、不合并其它疾病时,中风风险较低,防治的重点主要是在缓解房颤引发的心慌症状上。但要注意,随年龄增长(65岁以上)、合并疾病的出现,血栓的风险逐年是在演变、增加的,千万不可用最初的评估来一成不变地长期指导今后治疗,避免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3、引发心慌、心跳不规则的感觉,影响生活质量。阵发性房颤,在发作时,心慌症状多数比较明显,个别甚至可诱发眼前发黑、晕厥,在不发作时可能又无明显症状。另外,症状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多数患者有症状,极个别患者症状不明显。 四、 患者是怎么发现或查出房颤的,要做哪些检查 (一)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 阵发性的心慌,开始时,患者不知道心慌的原因(有时候在饮酒后,或者劳累、熬夜、季节变化时,容易发作),随着年龄增长,发作的频率变多,每次发作的时间变得相对较长,最终在做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的时候,记录到了房颤。阵发性房颤经常表现为这种特点。 2、 无意间查体发现。比如单位例行体检发现,或测脉搏时或血压测量时发现脉搏不整齐,或因其它疾病就诊时做常规心电图。这种情况多数是持续性房颤,以40-60岁的男性居多,其中大多数身材偏粗壮、肥胖,可能合并饮酒、睡觉打呼噜等不良生活习惯或促发因素。 3、老年人,平时生活能力还可以,也不怎么看病查体。有段时间,出现了活动时气喘,胸闷,下肢水肿,生活能力大大下降,干不动活了。实在忍不住了,到医院检查,发现心房颤动,多数是持续性。 4、 因脑梗、脑中风而发现,通常是60岁-80岁的老年人,房颤的类型既有阵发性房颤,也有持续性房颤。 (二)做哪些检查 当知晓房颤以后,通常要完成抽血化验全套(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心脏彩超(评估心脏结构,心房大小)、普通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部分患者需做冠状动脉造影等。注意,以后根据情况,还要定期要随访和复查。 五、房颤有哪些常见的治疗办法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基础,是“保底的治疗”,通常要长期使用。不同的阶段,应用不同的药,治疗强度也不同。总体来说,有三类药物,包括:抗凝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它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等。 1、常用抗凝药物:(1)新型药物:利伐沙班,达比加群,艾多沙班,主要适用于大多数房颤患者,但不适合瓣膜病房颤。优点是,效果可靠,日常服用方便,不必定期验验血,是目前临床抗凝治疗最常用和优选药;(2)传统药物:华法林,优点是效果可靠,适用于几乎所有患者,缺点是服用不太方便,需定期验血,主要用于瓣膜病房颤。 2、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一类是,控制、减慢房颤发作时的心率,使心跳不要那么快速,但预防房颤发作的作用较弱,主要用于持续性房颤。常用药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地高辛,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等。其中,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减慢心率的作用较强。 (2)另一类是,减少和预防房颤的发作次数,但对减慢正常心率的作用相对较弱,要用于阵发性房颤。常用药有:普罗帕酮;莫雷西嗪;某些中成药,等。主要用于阵发性房颤。 (3)第三类是,减少和预防房颤的发作次数,同时,减慢正常心率的作用也比较强。主要用于阵发性房颤。常用药:索他洛尔,胺碘酮,决奈达隆。此类药物副作用相对大于前两类药物,往往作为前述药物无效时,或需加强治疗时,短期使用,一般不超过6个月,很少超过12个月,使用期间应3个月左右定期复发。 3、药物治疗的缺点:(1)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无法去除、撼动房颤的“病根”(通俗地说,房颤患者的心房里,是有病灶的),药物是难以有效、可靠地“打退”房颤,只能减少房颤带来的部分后果 。(2)通常要长期应用,患者要面对药物的潜在副作用(或小或大),以及效果越来越差的窘境。(3)药物是保底的治疗,是治疗的下限,并不能在更高层次上,解决房颤带来的不良后果,打个比方,就相当于吃饭,粗茶淡饭,只是吃了半饱,解决了基本需求,但没有吃饱、吃好。要想让治疗措施更全面更优化,通常要借助于以下的微创手术方法。 (二)微创手术: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提升效果,解决药物无法解决的问题。微创手术以后,并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扔掉药物”,通常也需要药物的“保底”治疗。值得肯定的是,微创手术,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可以大大降低用药的强度和级别。 (1)房颤射频(冷冻)消融,目的是,打退房颤,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 一种办法是,内科的微创导管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不全麻,适合大部分患者),近年来还在探索脉冲场消融,另一种是外科胸腔镜下的消融手术(需全麻,适合病程很长的慢性房颤)。此类方法的目的,是帮助“打退”房颤,恢复、维持正常心跳,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房颤3大危害,一举解决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栓风险、缓解心慌症状的综合效果。在上述几种方法中,以内科的导管射频消融应用范围最广,技术最为成熟。 需要注意的是,射频消融的效果,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总体上,越早考虑做消融,效果相对越好,虽然有一定的复发率,但迄今为止没有什么方法能在整体上胜过该方法。大部分患者的消融效果是较好的、满意的,可作为首选,效果明显优于药物,但客观上也有部分患者已不适合该方法,此时可酌情选择替代方法。 (2)左心耳封堵术 是一种心内科的微创手术。主要作用是减少血栓栓塞、脑中风风险,降低对抗凝药物的依赖。但是,该方法不能打退房颤,此时房颤仍然是存在的,因而无法解决房颤引起的心功能和心慌的问题。左心耳封堵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适用范围,可作为上面消融微创手术的一种替补方法,主要适用于预估房颤的射频消融的效果不理想、血栓风险较高、又难以坚持长期应用抗凝药物部分患者。 (3)房室结消融术以及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也是一种心内科的微创手术,该方法不能打退房颤,房颤仍然是存在的,但可使房颤时心脏的“乱跳”人为变得“有规律地跳”,对于某些患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心脏跳动的效率,挖掘了心脏的一部分内潜,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功能不全的症状,但总体改善效果比不上消融。另外,也不能降低血栓栓塞的风险。其适应证较小,预估认为房颤射频消融效果不理想、同时心跳又偏快药物难以控制、心功能不全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方案。
程宽 2024-04-22阅读量3435
病请描述: 女患,59岁,财会退休,2020年8月就诊。 主诉:颈肩疼痛3周,加重3天。 现病史:左侧颈部肩部疼痛3周,伴阵发性眩晕,发作时不能转头,不能翻身。天旋地转。伴心悸,胸闷,失眠等。在附近医院就诊,考虑为脑供血不足及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行门诊输液治疗三天无缓解后再住院2周,仍然没有明显改善。最近3天加重,末位不敢翻身,有时出现手指麻木。 曾有脑供血不全脑梗塞病史。否认糖尿病耳石症。 查体:C2~6椎旁压痛,左侧颈部压痛。转头侧偏受限,斜方肌压痛肩胛带区放射性疼痛。转头翻身可诱发眩晕。而躯体和头颈同时翻动。不出现眩晕。 神经系统,压迫实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霍夫曼氏症阴性。肌肉张力正常。二头肌肌腱反射对称。手掌无萎缩。 辅助检查: 西医诊断: 颈椎间盘突出, 寰枢关节半错位。 颈肩综合症胸椎增生 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曾行耳石症复位治疗无效,患者出现恐惧焦虑情绪,建议神经阻滞治疗,或者拒绝 治疗: 手法正骨,颈椎,寰枢关节复位后眩晕立即缓解,三分钟后眩晕症状消失 定期随访观察,避免负重受凉久坐久站,纠正不良习惯。 后一到两周做一次巩固治疗,随访三个月,效果良好。
马彩毓 2024-02-01阅读量2072
病请描述:患者成某,男,58岁,因“发现右肺占位1年余”就诊。2022年3月自觉胸闷月余,便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右肺占位,怀疑癌变,但未行穿刺。2022年4月于肺科医院行胸腔镜手术,病理示:右肺浸润性肺腺癌,中分化,胸腺有明显浸润,EGFR突变(未见报告)。2022年5月至9月底行培美脂肪肝、胆囊息肉。肺腺癌未见转移。遂于2023年7月来我院就诊,刻下:早起咯痰,无口干口渴,二便调。寐可,胃纳可,常觉饭后嗜睡,体乏懒惰,舌胖大,脉滑数。 2022年8月报告提示患者总胆固醇7.73mmol/L,甘油三酯2.57mmpl/L,低密度脂蛋白4.70mmol/L。 2023年9月23日症复诊,刻下:饭后困倦较之前好转,早起喉中有痰,痰白滑,舌尖红苔白,脉滑数。 付教授于7月份调整患者中药组方,经2个月的治疗,患者的胆固醇水平由7.73mmol/L降至5.24mmol/L,甘油三酯水平由2.57mmol/L降至2.21mmoml/L。低密度脂蛋白由2022年8月的4.70mmol/L现已恢复正常。 案语: 肺癌是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肺脉⋯⋯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素问•奇病论》:“病胁下满气上逆,•••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肺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类,多数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少数起源于大支气管的黏液腺。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一般生长较慢,但有时早期即发生血行转移。 付教授在抗肿瘤药方的基础上加重泽泻的用量以化浊降脂,用制半夏、山药香附、陈皮等健脾祛湿,使得脾气健运,运化功能恢复则痰湿自去。并加用炒鸡内金以助脾运化。 除此之外,患者近来舌边尖红,并伴有上火,因此使用莲子心等药物以清心除烦。全方配伍切中患者病因,疗效显著。
付晓伶 2024-01-29阅读量1259
病请描述:近期流感频发,周围不少人陆续「中招」,而流感病毒亦是暴发性心肌炎暴发性心肌炎的可能病因之一。暴发性心肌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最为严重的弥漫性心肌炎,其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早期病死率极高,需要引起重视。本月,中国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最新发布,特梳理要点,以飨读者。一暴发性心肌炎有哪些常见病因?暴发性心肌炎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1、感染性因素病毒感染是主要病因,常见病毒包括腺病毒、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等)、流感病毒、冠状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近年来,也有部分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罹患暴发性心肌炎。除了病毒感染外,细菌、螺旋体、真菌、立克次体、原虫、蠕虫和支原体感染也可能致暴发性心肌炎。2、非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包括系统性疾病(乳糜泻、结缔组织病、韦格纳肉芽肿病、川崎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结节病、甲状腺毒症)、超敏反应(抗生素、氯氮平、利尿剂、昆虫咬伤、锂、蛇咬伤、破伤风类毒素、美沙拉明)和心脏毒性物质(酒精、蒽环类药物、砷、一氧化碳、儿茶酚胺类药物、可卡因、重金属)。近年来,非感染因素导致的暴发性心肌炎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需要引起重视。二暴发性心肌炎有哪些表现?如何诊断?1、临床表现患者常常起病急骤,有发热、乏力、不思饮食、肌痛、卡他性症状(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腹泻等前驱症状。此外还有心肌受损表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是暴发性心肌炎的重要特点,多数患者可出现头昏乏力,甚至黑矇或晕厥;炎症累及心包,可出现胸闷胸痛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急性左心衰表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出汗等)或严重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室速室颤等);严重者可出现心原性休克(皮肤湿冷、苍白、发绀,甚至意识障碍等)。2、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出现高敏肌钙蛋白I或T(hs-cTnI/T)或肌钙蛋白I(cTnI)和B型利钠肽(BNP)/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显著升高等心肌损伤标志。3、其他检查心电图可出现低电压、广泛导联ST段及T波改变和传导阻滞等变化;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呈现弥漫性室壁运动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左心室长轴应变下降等特征;炎症(细胞)因子可出现显著变化,尤其是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水平显著上升。4、诊断注意事项拟诊患者需通过冠脉造影排除急性心梗等疾病以临床确诊。应尽早行心肌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可通过病原微生物检测,自身免疫相关抗体及毒物检测,进一步寻找导致暴发性心肌炎的病因。三暴发性心肌炎如何治疗?1、床边监测包括心电-血压-氧饱和度和出入量监测、有创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脉搏波指示连续心排量(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等。2、急性期患者救治: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方案(1)机械生命支持推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推荐尽早使用IABP,IABP仍然不能纠正或不足以改善循环时立即启动ECMO或直接启用EMCO治疗(I,A)。Impella单用或连用IABP/ECMO可用于循环支持治疗,TandemHeart作为双心室辅助系统可用于循环支持,当合并右心功能不全或以右心功能不全为主时也可考虑右心辅助装置(ImpellaRP)(IIa,C)。(2)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合并器官功能不全,特别是肾功能损伤时,推荐早期使用(IIa,C)。(3)免疫调节治疗①极早使用足够剂量糖皮质激素推荐入院后尽早开始每天3~8mg/kg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连续3~5日后依病情减半,至20~40mg/日维持1~3个月(I,A);②极早静脉使用足够剂量免疫球蛋白推荐入院后尽早开始丙种球蛋白每天10~20g静脉注射,使用3~5日后减半至5~10g持续应用3日,总量约2g/kg(I,A)。(4)抗病毒治疗对于甲、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导致的暴发性心肌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和帕拉米韦是主要治疗手段,推荐常规口服磷酸奥司他韦胶囊(75mg,2次/日),帕拉米韦可作为替代,连续使用3~5日(IIa,C)。除流感病毒外,大部分抗病毒药物非特异性且疗效不确定,因此暂不作特别推荐。(5)血管活性药和正性肌力药①血管活性药常用血管活性药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和垂体后叶素等,原则上不对暴发性心肌炎患者使用,仅在不具备机械循环支持条件时短暂使用。推荐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0~65mmHg,尽量减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和时间,极早对患者进行机械循环支持或者转诊(I,A)。②正性肌力药 正性肌力药物(左西孟旦、米力农和西地兰)可降低左心室充盈压来改善左心室功能,提高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的撤机率(IIa,C)。此外应谨慎使用洋地黄类药物(IIa,C)。(6)一般对症和支持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刺激与波动,清淡、易消化且营养饮食,鼻导管、面罩吸氧或正压给氧,曲美他嗪等可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药物,补充维生素,量出为入补液,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高热时可物理降温或糖皮质激素治疗(不建议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7)并发症预防和治疗①心律失常房颤、房扑及房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颤等快速心律失常者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立即电复律,无法终止时,推荐尽早使用体外生命支持治疗;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可静脉使用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以及快速短效的受体阻滞剂治疗(IIa,C)。心动过缓者首选置入临时起搏器,无条件时可用提高心率的药物如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IIa,C)。急性期发生心动过缓者不推荐置入永久起搏器,急性期发生室速室颤患者不推荐置入式心律复律除颤器(ICD)(III,C);仅在全身病情稳定2周以上传导阻滞仍未恢复时,再考虑置入永久起搏器(IIa,C)②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时治疗原发病;监测凝血功能,及时发现DIC先兆;纠正反复心脏骤停、循环不稳定、交感兴奋;尽量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和垂体后叶素等升血压药物;除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外,推荐立即使用新鲜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或者人工肝等治疗。③ 全身性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SCLS)多数患者在病情好转后SCLS也能得到纠正,重症SCLS患者在机械支持和免疫调节治疗基础上需加大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用量,补充血浆,使用高分子量的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帮助恢复血容量;此外还可考虑抗IL-6单克隆抗体等治疗。④感染部分患者有明显肺淤血表现时,或进行气管插管和血管内介入(IABP或IABP+ECMO)等治疗时,建议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持续评估如不合并感染,在拔除循环支持系统后停用抗生素。如已发生感染,应根据病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PCT水平、宏基因检测结果针对性治疗,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经验性用药应采取「降阶梯」原则,理想状态下应1h内使用,过程中持续动态评估并快速寻找感染源、控制感染病灶以便随时调整治疗策略。无多重耐药性高危患者不推荐联合用抗生素药;病原菌明确、药敏明确时不推荐联合用药;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真菌药
潘凯 2024-01-29阅读量4282
病请描述: 59岁,外地医生患者,有抽烟习惯,糖尿病,胸闷痛就诊入院,当地查过冠脉CTA,提示右冠脉中重度狭窄,回旋支重度狭窄,患者坚持要求植入可降解支架。 经造影果然冠心病,右冠临界病变,有些地方医生凭经验可能植入支架,但是我们用血管内超声导管行IVUS检查发现病变最狭窄处管腔面积约3.6平方毫米,不需要植入支架。IVUS检查回旋支确实狭窄严重应该介入治疗,血管内超声检查可以清楚知道病变两端正常血管直径,协助选择合适的预处理球囊和可降解支架尺寸。尽管回旋支血管病变迂曲,操作困难,最终还是精准植入可降解支架,后扩整形,完美结束。 可降解支架不是每个患者都适合,受血管解剖结构影响大,同时双抗要服用两年以上。有利有弊,不能强求。
王亮 2024-01-17阅读量597
病请描述: 朱女士,69岁,职业,曾为教师,目前已退休仍继续补课。 主诉: 胸背部疼痛1年余,近5天加重。 现病史: 患者于1年前开始出现胸背部疼痛,伴有心悸、气短和胸闷症状。曾多次就诊于医院,进行心肺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尝试使用救心丸等药物未见缓解。近5天疼痛加重,特别在活动或改变姿势时明显,伴有后背和右侧肩膀疼痛。夜间无法卧床休息,需坐位缓解疼痛。曾在外院接受消炎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手术,因此转诊至我院就诊。 既往史: 患者有糖尿病5年,高血压10年,骨质疏松8年,无肿瘤病史。 家族史: 暂无明显家族史。 药敏史: 否认有药物过敏史。 查体: 颈椎C3~6椎旁压痛 T胸椎3--9椎旁和棘间压痛,双侧肩胛内缘和外缘压痛。 2--7肋软骨及右侧胸锁关节肿大、压痛,皮温正常 神经系统检查显示压迫实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阴性,霍夫曼氏症阴性,肌肉张力正常,二头肌肌腱反射对称,手掌无萎缩。背伸或者前屈曲,转身可以诱发疼痛。 辅助检查: 心电图:窦性心律ST波改变。 冠脉造影,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斑块血管腔狭窄约10%。 胸部CT:胸椎增生性改变,椎间隙变窄,椎间关节紊乱。胸椎曲度增大。 颈椎MRI:颈3.--6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 西医诊断: 肋软骨炎 混合型颈椎病 颈肩综合症 胸椎增生 胸肋胸椎小关节紊乱 胸锁关节炎 骨质疏松 中医诊断: 胸痛 治疗方案: T3~6椎旁+肋软骨神经阻滞+中医正骨治疗。颈椎病手法治疗,胸椎及胸锁关节复位。胸背部肌筋膜小针刀松解及手法松解。 经过2次治疗,缓解,但久坐久站劳累后仍有疼痛。5次治疗之后。疼痛消失。 医嘱: 因老年人合并骨质疏松,骨关节稳定性差。定期随访观察,避免受凉负重,纠正不良姿态,避免长时间久坐久卧。随访半年疼痛未复发。
马彩毓 2024-01-15阅读量1652
病请描述:尹女士,78岁,今年9月初因排便困难6年余,最近愈发加重,来到肛肠外科就诊。经过相关检查,诊断为巨结肠,整个右半结肠至降结肠极度扩张,大量积气、积粪,伴有电解质紊乱,当时予以对症支持治疗,肠镜吸取部分积气后尹女士自诉有明显排气排便,腹胀症状也明显好转,但是复查CT右半结肠仍有明显扩张及大量粪便积存,因此建议尹女士手术治疗,不做手术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巨结肠情况依然会逐步加重,甚至有穿孔、感染中毒等可能,尹女士及家属因纠结于自身心脏疾病等原因而拒绝手术,选择保守治疗。12天前,尹女士再次出现腹痛不适,排便困难进行性加重,并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和腹胀等症状,遂至我院就诊。 尹女士入院后,CT平扫结果显示整个右半结肠至降结肠依然极度扩张,较9月份CT甚至有所进展,与巨结肠表现相符,并伴有结肠梗阻改变。与此同时,尹女士长期有阵发性胸闷不适,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既往冠脉造影显示有多处明显狭窄,且对造影剂过敏无法再行CTA检查评估冠脉情况。入院检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ST-T异常及左胸导联低电压。但是目前尹女士的情况为外科急症,腹部体征明显加重,腹痛无法缓解,手术为限期手术,冠脉现心内科也无法干预,也影响后续外科手术治疗。经积极与心内科及家属沟通并综合评估,继续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予以他汀类药物治疗,倍他乐克缓释片减轻心肌氧耗,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扩冠对症治疗。因为尹女士冠心病问题,且无法充分评估,围手术期间心血管风险相对较大,尹女士及家属再次焦虑忧心,犹豫间仍拒绝手术治疗,局面顿时陷入尴尬。 生死时速 次日,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开始了。尹女士的腹痛情况仍没有明显缓解,绞痛的频率明显上升,无法活动,无法进食,心肺功能也因极度膨胀的腹腔挤压胸腔而受到影响,此刻的病情如同陡峭的山崖,一不留神就可能跌入深渊。患者腹部膨隆如山,心肺功能岌岌可危,每一个小时都可能是生与死的界限。急性心梗、心跳骤停、心肺功能不全、肠坏死穿孔…这些名词不仅仅是医学术语,更是悬在尹女士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肛肠外科傅传刚主任及鲁兵副主任的决策如同指南针,为这场赛跑指明方向,保守治疗不再是选择,因为生命已至悬崖边缘,只有手术,才能打开生的大门。经过反复沟通与解释,尹女士和家属最终也作出了手术的决策,这是信任与决心的交织,是与死神的最后博弈。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手术台就是战场。 手术战场/Surgical battlefield 2023年12月22日,一场惊心动魄的手术在紧张而有序的气氛中进行。全麻状态下,医生们急诊进行剖腹探查,术中探查见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的极度扩张令人震惊,最宽处直径达到了20cm,仿佛一条“巨蟒”般的肠道盘踞在尹女士体内,回盲部已经完全开放,近端小肠也出现了明显的扩张,充满了积气和积粪。最终手术医生们决定进行结肠次全切除术,将小肠和乙状结肠进行吻合。切下来的标本可以看见肠壁菲薄如纸,而肠腔内则积满了坚硬的粪便和气体。大网膜紧紧地包裹着这条扩张的结肠,并与腹壁粘连在一起,也给手术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在降结肠远段至乙状结肠的部分,肠管呈现僵硬和痉挛的状态,腔内还可以摸到部分成形的粪便。而乙状结肠及远端肠管的形态则是正常的。 捞出“巨蟒”般结肠 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巨蟒”般的扩张结肠终于被成功切除。手术团队的努力获得了回报,手术顺利完成。由于尹女士年事已高,手术过程极为复杂和艰难。为了确保尹女士的生命安全,手术结束后,尹女士被迅速转入ICU接受进一步的观察和治疗。 医生和护士们夜以继日地守在尹女士的病床前,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他们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为尹女士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屏障。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尹女士逐渐康复,迈向新的生活。 科普 特发性巨结肠 特发性巨结肠,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肠道疾病,其特征为结肠部分或全部扩张。该病的症状主要包括便秘、腹部膨胀、恶心和呕吐等。特发性巨结肠的病因可能与个体心理因素、精神因素有关,也可能与肠道神经发育异常有关。 对于特发性巨结肠的治疗,首先可以进行保守治疗,如灌肠、饮食调整、排便训练等。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方式包括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根治性手术主要是切除病变的肠管,而姑息性手术则是解除肠道梗阻,缓解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特发性巨结肠的诊断需要排除其它可能导致肠道扩张的疾病,如先天性巨结肠、炎症性肠病等。因此,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出现疑似特发性巨结肠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得到专业的治疗和指导。
傅传刚 2024-01-08阅读量2541
病请描述:近日,演员周海媚疑患红斑狼疮去世冲上了热搜,一时间,导致医院风湿免疫科咨询人数激增。12月13日,记者从温医大附一院风湿免疫科了解到,预计今年因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的患者约1300人次,其中90%为女性,这里面以18—45岁的育龄妇女为主,也不乏幼年和少年女性。 今年19岁的小单(化名),突然腹部十分疼痛,于是赶紧前往温医大附一院急诊科就诊。急诊科医生给小单做了消化道、心血管等多项检查,但一直查不出原因,后来做了自身抗体和CT检查,才发现竟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胃肠道血管炎。被收治在风湿免疫科后,小单还会不定期地腹痛发作,痛得受不了,她妈妈只好背着她在病房走廊里来回走,以减轻她的痛感。与此同时,在住院期间,医生还发现小单出现身体多系统脏器受损。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病情总算稳定了下来。 “说实话,在诊疗中常常会发现红斑狼疮这个病容易被漏诊或误诊,因为它的症状多样且复杂。”温医大附一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孙莉说。 孙莉告诉记者,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较为常见的症状是面颊出现蝶形红斑,很多人以为是过敏,去看了皮肤科,还有人出现发热、乏力,以为自己是得了流感,而一些有肌肉关节痛症状的可能会选择去看骨科、出现血尿会去看肾病内科或泌尿外科,血压升高、胸痛胸闷会去心血管内科,出现头痛、肌无力可能会就诊于神经内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特别复杂,可影响人体任一器官或系统,包括皮肤、眼睛、神经系统、心肺、肾脏、消化、血液系统等。这些并发症包括肾炎、肾功能衰竭、各种肺炎、呼吸衰竭、心肌炎、神经系统病变等。因为红斑狼疮的确诊需要多项指标支持,单一数据很难发现端倪,如果医生经验不丰富或者说对相关知识不了解,就可能出现检查了一堆,却没查出是什么病的窘境。 根据目前研究发现,部分红斑狼疮发病具有一定家族聚集性的特征,所以它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基因有一定关系;患者多为女性,由此可见,红斑狼疮的发病与人体雌激素密切相关;还有就是环境因素,阳光、药物、化学试剂以及感染也可能诱发红斑狼疮发病。 红斑狼疮曾被很多人称为“不死的癌症”,因为这种疾病目前无法根治,但正规科学治疗,病情可以得到控制。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红斑狼疮已不像几十年前那么可怕,只要及时接受正规治疗,病情控制得当,一般患者与常人无异。 不及时治疗有什么危害? 狼疮虽然不是癌症,有时却比某些癌症更可怕,它可引起多个脏器受累,危重者可致命。在临床上,孙莉曾遇到过很多严重的红斑狼疮患者。一位年轻女孩合并肺动脉高压,家人带她辗转各地遍访名医,最终病情仍然加重,出现心房血栓和心衰。最后,在洗澡时猝死。一位十几岁的小姑娘在病房住院时突然失踪,2天后才寻回,结果发现是狼疮影响了神经系统,出现了精神异常和失语。后经治疗出院后,又跳楼骨折送到急诊。所幸,年轻人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定期门诊随访过程中,疾病逐渐得到缓解。 还有一个女孩子瞒着医生在网上私自购药,结果导致肺部严重感染、败血症。最后,在重症监护室抢救无效,令人痛心。一位固执的母亲,不顾自己的病情仍处于活动期,没有听从医生劝阻自行怀孕,足月时出现癫痫大发作、昏迷后送至急诊抢救。万幸的是,经过多个专科协作努力,孩子保住了,她自己也捡回一条命,但后面,还有多个脏器后遗症在等着她。 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得治吗? 在以前,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属于死亡率比较高的疾病,但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发展,过去几十年来狼疮患者的预后有了显著改善,死亡率已大大下降。据文献报道,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狼疮患者5年生存率是70%,10年生存率是60%,而近几年的报道显示狼疮患者10年生存率超过了90%。 孙莉提醒: 不要轻信“偏方”“秘方”,他们毒、副作用不明确,耽误治疗时机后还可能加速病情发展;不要每天上网搜红斑狼疮相关的讯息,有些讯息很片面,容易对患者进行误导。只要及时就诊并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并且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以及生儿育女,大家不用过于焦虑。但是切记:一定要定期到风湿专科医生处随访评估!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来源:温州晚报全媒体(记者:谢施琦)、温医大附一院、网络 编辑:王淳 校对:麻笑恬 责编:王乐乐 监制:王若江
孙莉 2024-01-08阅读量2370
病请描述:最近84高龄的方大爷又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困扰他很久,他的小便的颜色又变成了鲜红色,下腹部剧烈疼痛,还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原来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早在2018年,82岁的方大爷就因为小便的颜色变成鲜红色,来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寻找病因,邓刚主任团队在为他进行相关检查后,很快就找到了小便变红的罪魁祸首————肾盂癌! 肾盂癌小知识:据研究表明,肾盂癌多与长期结石、感染等刺激因素有关,发病年龄在70岁以上者占78%,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 肾盂癌的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少数患者偶然发现,血尿为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可发生于70%~80%的患者。血尿可为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也可表现为镜下血尿。约1/3的患者有腰部钝痛,偶因血块堵塞输尿管引起肾绞痛,晚期出现厌食、消瘦、发热、盗汗、四肢乏力、咳嗽及骨痛等转移症状。 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邓主任为方大爷做了先进微创的右侧输尿管钬激光切除术+经后腹腔镜下右肾盂癌根治术,手术顺利,肿瘤成功切除,但是术后方大爷因为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拒绝了后续的治疗。 大家都以为方大爷情况已经痊愈时,2020年2月方大爷再次出现了小便变成鲜红的情况,伴尿频尿急,而且更危重,于是再次回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镜下“血块冲洗术,手术止血+血块取出术”,进行了膀胱组织活检,得到了病理诊断:“尿路上皮乳头状瘤,考虑高级别”,原来肾盂癌还是转移到了膀胱。邓刚主任建议患者手术治疗彻底治愈,方大爷又因为疫情的影响,拒绝了手术和化疗的方案。 在世界范围内,膀胱癌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九位,在男性中排第7位,女性排10位之后,死亡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13位,膀胱癌在45岁钱处于较低水平,自45岁后逐渐升高,55岁后,男性明显上升,而女性上升缓慢,85岁以上死亡率最高。 膀胱癌小知识: 吸烟是膀胱癌致病的危险因素,50%的膀胱癌是由吸烟引起的,吸烟可使膀胱癌的危险率增加2~3倍,危险率又与吸烟强度和时间成正比。 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见的症状,80%~90%的病人以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为首发症状,血尿颜色则以淡红色至深褐色不等,多以洗肉水色,有时可形成斑块,初始血尿提示膀胱颈部病变,终末血尿提示膀胱三角区,后尿道。亦以膀胱刺激征为首发症状:尿频尿急尿痛。 2020年11月28日,方大爷实在无法忍受下腹部的剧烈疼痛,又一次来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再一次一系列的全方面的身体检查后,明确了他具备了膀胱癌根治切除术的手术指证,方大爷最终接受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邓刚主任提出的手术方法:膀胱癌根治切除术+输尿管皮层造口术。 邓刚主任对方大爷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发现方大爷的身体情况没有达到手术的基本条件,加上近85岁的高龄,多年前得过肺结核,肺部CT显示:两肺弥漫性粟粒样结节灶及纤维灶,纵隔和肺门多发淋巴结钙化。肺功能竟比想象中还要更差一点,对于能否成功进行麻醉手术,邓刚主任联系了麻醉科会诊,一起定制了最适合方大爷的麻醉和药物方案。患者由于膀胱癌的出血,术前准备阶段,血红蛋白一度掉到了51g/L,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在120-160g/L,正常成年人的一半都未达到,邓刚主任又紧急联系了血库,累计静脉给予悬浮红细胞12次,累计达到26U,输入冰冻血浆7次之多,累计达到1650ML。 又经过一系列的抗生素及药物使用调整,方大爷的电解质和血红蛋白值终于达到了可以进行手术的标准。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和麻醉科的精心讨论和仔细准备下,来到了手术日。当邓刚主任的腹腔镜进入患者的盆腔空间时,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由于患者多次腔内手术及右肾盂癌根治术,膀胱周围组织及腹膜后间隙粘连炎症严重,再加上患者的肺部功能有限,在本分离困难的情况下难上加难,邓刚主任在本不富裕的时间上加快了手术速度,精细游离,严谨操作,完成了清除淋巴组织,切除膀胱,尿道改流等一系列精准手术操作后,最终成功完成了手术。术后,因为方大爷的身体机能实在有限,手术恢复期间,出现了大量的胸腔积液,邓主任联系了方建华主任后,紧急进行了彩色超声引导胸腔积液直管引流,从而缓解了症状。就在大家松了一口气时,方大爷又出现了腹胀、胸闷的症状,做了急诊腹部CT,根据影像学症状和病史,考虑方大爷出现了麻痹性肠梗阻,邓刚主任予以禁食、胃肠减压、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后,方大爷的身体逐渐取得了恢复,日渐好转。 出院时,眉头紧缩的方大爷终于展现了难得的笑容,为邓刚主任及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团队竖起了一个大大的拇指。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邓刚主任提供一些关于尿路上皮肿瘤的小警示: 小便变红时,伴有排尿痛、尿频、尿急等,患者因不适感较为强烈,会及时来院就诊。而一些单纯的、间断的、无痛的肉眼血尿出现时,常常不易引起我们的注意及重视,然而这恰恰相反,如果出现上述的这些不适症状,尤其是对于成年人来说,更应该及时医院就诊,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在这里,邓主任再告诉大家一些鉴别血尿的简单小技巧: ①前段尿出现血尿,提示病变位于尿道,一般考虑炎症改变; ②终末尿出现血尿,提示病变位于膀胱出口处,多为炎症引起; ③全程血尿时,提示病变位于膀胱及输尿管、肾脏可能,往往情况比较严重了,此种情况,肿瘤可能性较大。 当然,尿液呈红色,并不都是血尿,有些药物、食物能也够使尿液呈红色、褐色或橙色。大可不必紧张,停止食用后,继续观察小便情况。总体来说不管是何种情况的血尿,希望广大市民都能够引起重视,及时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找邓刚主任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邓刚 2023-11-24阅读量1527
病请描述:患者张某,女,56岁,因“发现右肺占位1年余”就诊。2022年3月自觉胸闷月余,便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右肺占位,怀疑癌变,但未行穿刺。2022年4月于肺科医院行胸腔镜手术,病理示:右肺浸润性肺腺癌,中分化,胸腺有明显浸润,EGFR突变(患者自诉,未见报告)。2022年5月至9月底行培美曲塞+卡帕化疗,并与同年11月起于付主任处进行中药治疗。2023年8月5日复查,示脂肪肝、胆囊息肉。肺腺癌未见转移。 案语: 肺癌是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种,较容易发生于女性及抽烟者。肺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类,多数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少数起源于大支气管的黏液腺。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一般生长较慢,但有时早期即发生血行转移。 患者术后喉中有痰,痰质黏稠,因此使用黄芩、浙贝母、鱼腥草、麦冬等药物可清热化痰,配伍旋覆花、化橘红、桔梗、北沙参等滋阴清热、止咳化痰。患者术后正气亏损,即感乏力、气喘,皆为气虚之证。《景岳全书.传忠录》:“如心气虚则神有不明,肺气虚则治节不行,脾气虚则食饮不能健,肝气虚则魂怯而不平,肾气虚则阳道衰而精少志屈,胃气虚则仓廪匮而并及诸经,三焦虚则上中下俱失其职,命门虚则精气神总属无根。”故使用黄芪、人参片、生白术、蜜炙甘草、白茯苓、陈皮等药物健脾补气,和中化痰。再配伍盐杜仲、牛膝以补益肾精。诸药合用,药效更佳。
付晓伶 2023-11-22阅读量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