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腹部 > 消化不良 > 内容

消化不良内容

癌症防治共同行动

病请描述:        2020年4月15日~21日是第26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主题是“癌症防治共同行动”。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我们可以通过三级预防来进行癌症的防控,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损害;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国际先进经验表明,采取积极预防(如健康教育、控烟限酒、早期筛查等)、规范治疗等措施,对于降低癌症的发病和死亡具有显著效果。我国实施癌症综合防治策略较早的一些地区,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呈现下降趋势。         一、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         1、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         2、吸烟、肥胖、缺少运动、不合理膳食习惯、酗酒、压力过大、心理紧张等都是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3、戒烟限酒、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心情舒畅可以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生。         4、癌症的发生是人全生命周期相关危险因素累积的过程。癌症防控不只是中老年人的事情,要尽早关注癌症预防,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烟草、酒精等致癌因素,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         二、规范的防癌体检能够早期发现癌症         1、防癌体检是在癌症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常见癌症进行的身体检查,其目的是让群众知晓自身患癌风险,发现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进行早期干预。         2、目前的技术手段可以早期发现大部分的常见癌症。使用胸部低剂量螺旋CT可以检查肺癌,超声结合钼靶可以检查乳腺癌,胃肠镜可以检查消化道癌等。         3、要根据个体年龄、既往检查结果等选择合适的体检间隔时间。         4、防癌体检专业性强,讲究个体化和有效性,应选择专业的体检机构进行。尤其找对一个为您健康贴心的专家级医生最为重要。         三、早诊早治是提高癌症生存率的关键         1、癌症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与癌症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生存时间越长。         2、关注身体出现的癌症危险信号,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1)身体浅表部位出现的异常肿块。 (2)体表黑痣和疣等在短期内色泽加深或迅速增大。 (3)身体出现的异常感觉:哽咽感、疼痛等。 (4)皮肤或粘膜经久不愈的溃疡。 (5)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 (6)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或带血。 (7)持久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 (8)听力异常,鼻血,头痛。  (9)阴道异常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 (10)无痛性血尿,排尿不畅。 (11)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进行性体重减轻。

王智刚 2020-04-08阅读量9422

尿频尿急(OAB)临床诊治流...

病请描述: 第五步  根据KUB+IVP和膀胱镜检查,排除或诊断因膀胱容量小引起的OAB。 约75~85%的肾结核患者有尿频尿急症状。肾结核的尿频的症状具有发生最早、进行性加重和消退最晚的特点。早期主要是结核的炎症刺激膀胱引起OAB,少数病例可由于输尿管病变导致早期闭塞,结核病变不能延及膀胱而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晚期主要是结核性膀胱挛缩导致膀胱容量显著减少从而引起的OAB。结核性膀胱挛缩主要是由于结核病变侵及膀胱肌层造成严重的纤维化所致,临床症状除尿频尿急外,常无尿痛、脓尿、血尿等,经抗结核治疗后症状不能好转,有时由于膀胱病变的进一步纤维化,症状反而加重。在KUB+IVP检查中表现为膀胱甚小呈圆形,边缘不光滑,不呈折叠状,重者膀胱颈部张开;膀胱镜检查膀胱容量小,顺应性差,整个膀胱粘膜充血、水肿。膀胱挛缩的治疗常须手术,如尿道无狭窄,可采用膀胱扩大术治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吕坚伟 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多因素的症状群,表现为尿频、尿急和膀胱区的疼痛。其导致OAB主要病因可能是膀胱粘膜屏障的破坏,从而使尿液毒性物质(钾离子等)渗入膀胱间质,损伤肌肉和神经, 以及晚期膀胱肌肉纤维化使膀胱容量减少等导致的尿频尿急。由于病理活检对于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无多大帮助,临床主要依靠症状、排除其他疾病以及麻醉状态下的膀胱镜检查(麻醉状态下膀胱水扩张后见到多发肾丝球状出血点)来诊断。   第六步  有无焦虑症或心理上的疾病,排除或诊断精神因素引起的OAB。   临床诊治中,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在即将上火车、登机、出发的时候,习惯地解一下小便,可不少人排尿后很快又有尿意,这就是精神作用的结果。精神紧张或与排尿相关的神经病变,均可引起神经系统反射紊乱,导致OAB的出现。精神性因素引起的尿频,一般表现为时多时少,明显有精神作用的“迹象”。在大量的OAB患者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如:经常失眠、消化不良,或严重的神经衰弱,在睡觉之前常常小便频繁,这种情况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工作压力、生活紧张焦虑使神经系统无法松弛引起的OAB常见于上班族的白领男女性患者;有些患忧郁症或焦虑症的患者在空闲时不自主地要想到排尿,甚至带有一定强迫性,但一旦忙于工作或其他事情时尿频尿急的症状就消失了,说明注意力的转移对其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七步  经过各项检查仍无明显病因,诊断为特发性OAB。 经过临床各项检查(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内镜检查等)均未发现明显病因,这种尿频尿急称为特发性OAB,在尿动力学方面则称为特发性逼尿肌不稳定(DI)。以儿童和女性患者居多。   [治疗原则] 治疗OAB总的原则:是去除原发病,改善症状。对于尿量异常增多引起的OAB以适当控制饮水量和控制原发病为主;对于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结石等继发性OAB则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使用抗OAB药物以缓解症状;对于结核性小膀胱且尿道无狭窄者可行膀胱扩大术治疗;对于间质性膀胱炎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口服药物、膀胱灌注、膀胱水扩张、骶神经电刺激以及尿流改道等;对于神经源性OAB和特发性OAB首选治疗是膀胱训练和药物治疗(托特罗定等),二线治疗是膀胱灌注、骶神经电刺激以及尿流改道等。

吕坚伟 2019-12-27阅读量8060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PBR...

病请描述:二、国外研究进展 1990年CabrolJ等报道,BRG好发于胆石症、胆囊手术史或Oddi氏括约肌成形术的患者。认为其形成的原因大概和下列因素有关:(1)炎症刺激:胆囊炎(或者合并胆石症)为慢性炎症,炎性的胆汁对十二指肠产生慢性炎症刺激,甚至可能导致十二指肠粘膜感染。因为十二指肠炎症和内环境不稳定,引发十二指肠运动功能不良、反向运动和幽门机制不全,出现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2)长期腹内压增高:慢性胆囊炎患者经常出现腹痛、腹胀、恶心等症状,因此容易导致腹内压增高,进而引起十二指肠内压力增高,发生胆汁反流。1991年Kellosalo等研究发现,胆石症患者或者胆囊功能障碍者,大多有胃十二指肠运动紊乱的情况,胆囊切除术后上消化道运动紊乱的改变更为严重,所以出现反流的胆汁进入胃内的情况。 三、国内研究进展 1996年姜若兰提出胃肠道激素分泌功能紊乱有可能是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一种病因。十二指肠粘膜是胃肠道激素分泌的重要组织之一,缩胆囊素(CCK)、胃泌素及P物质等激素都是在十二指肠分泌的,这些胃肠道激素在维持和协调胃肠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十二指肠内环境失调和肠粘膜的慢性炎症,导致上消化道粘膜分泌激素紊乱,波及肠胃功能,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腔压力增加,加重胆汁反流。1999年王好伦掣冽报道胆囊炎组包括胆囊炎或伴胆结石患者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32%,为同期胆囊炎患者的23.6%,其中所有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有40.61%为结石性胆囊炎及胆囊摘除术后者。2002年蒋军等报道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结石性胆囊 炎患者占29.93%,胆囊切除术后者占20.44%。2004年王伯军等认为切除胆囊后或结石充满胆囊内时,因为胆囊不能贮存胆汁,随着非消化期复合波第3阶段后期的反向运动胆汁可以反流入胃,而此时胆汁的成分已经以次级胆酸、去氧胆酸为主,和原来的成分并不一样,比原先的胆酸更容易损害胃粘膜,从而致使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2010年王滨分析不同年龄组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检出率,以20—30岁组患者检出率最高,达13.56%,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检出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胆汁反流性胃炎伴有胆囊疾病的检出率为33.3%,高于单纯性慢性浅表性胃炎 组16.9%。阮德峰报道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胆囊疾病患者占34.44%,其中女性患者中胆囊疾病的患者比例达到51.28%。 总之,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慢性胆囊疾病的相关性的研究目前尚无定论,当前研究大多倾向于慢性胆囊疾病的患者因为受炎症刺激,导致十二指肠运动紊乱、反向蠕动增加和幽门机制不全,十二指肠内压力增高引起胆汁返流的观点。但是国内外的研究大多为回顾性报道,研究方法多有雷同,很少出现比较前瞻性的流行病学的报道,加之诊断方式的不一致,影响了结果的权威性。 本文选自张贵志等,对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慢性胆囊疾病两者关联的研究。

赵刚 2019-09-08阅读量9364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与慢性胆...

病请描述: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PBRG)是由器质性因素和功能性因素造成的非手术的胃运动功能异常而出现胆汁反流进入胃并损伤胃粘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临床上可见上腹部疼痛和不适、恶心、呕吐黄绿色胆汁样液体等,可是当前仍未彻底明确该病发病机理和病因。随着上消化道内镜技术的开展以及人民饮食结构、社会环境的改变,此型胃炎越来越多见,并逐渐受到临床重视。胡品津提出原发性者与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异常导致的肠液返流进入胃内有关。而今对于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报道和研究虽然也不少,但对其准确的发病机理仍不清楚,临床上还没有完全一致的诊断标准,各种治疗方案之间还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近些年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有学者提出慢性胆囊疾病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有相关性,相关的报道也逐渐增多。 1.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 1.1十二指肠胃反流过多 十二指肠胃反流产生过多会对胃粘膜形成损伤,原因是十二指肠逆向运动时恰好幽门口开放,导致十二指肠胃反流产生。 1.2具有致病作用的十二指肠胃反流 十二指肠反流液能够毁伤胃粘膜,而其中的主要的形成粘膜毁伤成分就是胆汁酸,具备很强的“皂化”特点的胆汁酸对粘膜屏障有显著的毁伤作用,酸化的pH环境使增强它的破坏作用更简单。2005年Chela等通过胃内24h胆汁监测的方法对49例消化不良和慢性胃炎的患者进行了观察、对比,发现胆汁反流患者的胃粘膜炎性改变、肠化和萎缩的程度均比非胆汁反流患者更显著,说明胆汁反流是一个紧要的慢性胃炎胃粘膜毁伤的病因。 1.3十二指肠胃反流与胃炎发病的相关因素 1.3.1胃十二指肠动力异样 胆汁反流的产生与上消化道动力和胃十二指肠的张力下降有关联。胃十二指肠动力的异常不但可以导致胆汁反流的增多,在空腹时还导致十二指肠反流物更长时间的接触胃粘膜。2005年孔建华通过观察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组(PBRG组)得出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的一个可能的重要病因是严重的胃运动能力下降。 1.3.2原发性幽门括约肌功能异常 因为幽门自身内在缺点或胃肠道受到外来的或者内在的影响,所以引发括约肌功能异常,幽门功能障碍,幽门压力带功能异常和上消化道运动障碍。胃镜下观察能够看到幽门开放时间更长、幽门口宽松或者形态为持续张开状态,引发十二指肠内容物向胃反流的情况。 1.3.3消化道激素水平异常 消化道激素的水平以及植物神经一起调节控制着消化道的运动和排泌。消化道激素水平的变化和空腹和进食后胃窦、幽门协调运动有关。这些激素水平的升高或下降能够引发胆汁反流的产生。 1.3.4十二指肠胃返流与幽门螺旋杆菌的关系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能够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同时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H.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也接近三分之一,高者甚至接近二分之一。 1.3慢性胆囊疾病 慢性胆囊炎是持续的、反反复复发生的胆囊炎性病变,慢性胆囊炎常常没有特征性的临 床表现,常见的症状为发作性反复的右上腹或者中上腹部疼痛,少数患者发生于胸骨 后或者左上腹,伴有右侧肩胛下区放射痛。 本文选自张贵志等,对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慢性胆囊疾病两者关联的研究。

赵刚 2019-08-31阅读量1.0万

胆囊腺肌症诊治的研究进展02

病请描述:3.4  CT检查: CT对总体疾病的诊断率在61.7%~75%,但是对GBA的诊断率只有38%~43%。GBA在CT上典型的表现是囊壁增厚和壁内钙化。CT有助于鉴别胆囊底部的局灶型腺肌症和局灶性慢性胆囊炎,借助多层螺旋CT有助于发现阿氏窦,从而诊断GBA。此外,根据不同的病理分型,GBA在CT上表现不同。弥漫型:胆囊壁增厚欠均匀,囊腔内面轮廓不整,壁内见多个阿氏窦,部分与囊腔相通。局限型:胆囊底部呈帽状增厚,多向外凸出,囊腔内面较光整。节段型:胆囊壁节段性增厚,胆囊缩窄变形,远端囊腔内可伴有小结石。增强CT主要表现为胆囊壁节段性增厚,壁内多发小憩室样突出,胆囊腔呈节段性狭窄。如GBA发生在胆囊颈部,则胆囊呈葫芦状或哑铃状变形;如在胆囊底部则部分胆囊壁增厚,壁内有小憩室样突出,底部中心常可见脐样凹陷。过去认为与MRI相比,CT检查并不能很好地鉴别GBA和胆囊癌。最近Yang等研究显示:在局限型或弥漫型GBA与胆囊癌鉴别诊断方面,增强CT显示的“棉球征”比MRI显示的“珍珠项链征”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5  MRCP检查: 由于近年来技术的发展以及它的高组织密度分辨率、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等优势,MRI/MRCP在诊断胆囊疾病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MRcp显示的增厚的胆囊壁内出现多个小圆形高信号称为“珍珠项链征”,是GBA的特征性表现,它能够精确定位阿氏窦的位置。此外,MRI/MRCP能够很好地对胆囊壁厚度、胆囊壁是否光整、显示阿氏窦、胆囊壁是否出现钙化现象、肝胆交界是否清晰以及浆膜层是否存在强化等影像学表现进行评价,上述影像学征象可作为鉴别诊断GBA与胆囊癌的重要参考指标。 4、GBA的治疗 关于GBA的治疗观点:1)对于胆囊切除术后病理中偶然发现的GBA,不需要后续治疗。2)疑似但全面的影像学检查还不能确诊GBA时,为排除胆囊癌,建议行胆囊切除术。若因GBA导致胆囊壁增厚,则无需后续治疗;若因胆囊癌,则应尽快行专科治疗。当怀疑胆囊癌时,不建议行腹腔镜手术。3)有症状的GBA,无论合并胆囊结石,都是胆囊切除术的指征。然而,必须先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腹痛,GBA最好通过MRCP来确定诊断。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作为首选。病理结果确定为GBA后,无需后续治疗。4)对于无症状的局限型GBA,合并息肉>10mm有癌变倾向,作为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指征。无症状的局限型GBA合并结石也不建议行手术治疗,因为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并不是手术指征。5)无症状的节段型或弥漫型GBA,可以手术,由于老年节段型GBA患者的癌变率较高,以及弥漫型GBA有时难以与胆囊癌相鉴别,因此弥漫型GBA和节段型GBA可以考虑手术治疗;6)儿童GBA,儿童GBA发病率极低,所有报道的病例均为有症状的儿童患者,在行胆囊切除术后,症状均完全消失。因此,对于这种罕见的有症状的GBA病例,提倡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5、结语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GBA的诊断率逐渐提高。但由于影像设备及技术等差异,漏诊、误诊的病例时有发生。随着对胆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胆囊除具有存储、浓缩、排出胆汁和调节胆道压力的作用,还具有复杂的化学、免疫、酸碱及肠道菌群的调节能力。胆囊切除术后会出现十二指肠液的胃反流及胃液食管反流、消化不良性腹泻等各种不良并发症。因此,对于GBA是否手术治疗,应该结合影像学诊断、临床表现决定治疗方案,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避免不要的手术切除。 本文选自闰昌盛等,临床与病理杂志,2018,38(9).

赵刚 2019-07-20阅读量9840

夏日来临,又到了考验宝爸宝妈...

病请描述:每年夏季,由于气温高、湿度大,幼儿作息相对紊乱,休息时间较春季会少一些,加上天热多雨,各种病菌滋生较快,这才让疾病有机可乘。 90%的宝宝在这个夏天会受到“腹泻、长痱子、晒伤中暑...”等各种困扰,“长红斑、拉稀、流口水...”这些症状太常见了,作为家长,你能区分哪些是正常生理反应,哪些是“疱疹/手足口病/病毒性腹泻”的前兆嘛? (等不及的伙伴们可以先添加“微微”微信:weiyiweiw,报名第二期“儿保夏令营”!名额不多,早报名早进群学习哦!) 近日,福建的一名2岁多的宝宝四肢、躯干、胸背长满了疱疹,不仅如此,宝宝还有发烧、流口水、食欲不振、吵闹不安的表现。 据孩子的家长说,宝宝出现这种情况已经两天了,辗转好几个医院都没有查出原因,最后送到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才确定了病因。 那么,如何识别宝宝得的是手足口病,不是麻疹、疱疹、痱子呢?如何快速找到专业的医生,才能不耽误宝宝病情? 在夏天,宝宝的大便形状是判断病症的最好依据之一:一般情况下,大便呈臭鸡蛋味,多为蛋白质消化不良;奶中糖加多了时,大便多泡沫,有酸臭味;病毒或细菌感染时,则多见水样便(似蛋花汤样、水和便分离)或脓血便。 宝宝太小不能频繁进出医院,面对这么多症状,你能找到专业医生,帮你出主意、做鉴别吗? 可以说,能否从容应对感冒发烧、拉肚子、长红斑,是爹妈成长路上的“月考”。在“预防夏季高发病”这门课里,你合格吗? 别急,咱们微医平台特地邀请到北京儿保专家——张峰,来为大家一一解答。 张峰主任,拥有三十余年儿保临床经验,曾为多家国内知名育儿杂志及网站输出过育儿相关科普内容,可谓是“御用专家”。 在她的课程里,宝宝的这些疑难病症再不是难题,而是一套实用的育儿干货! 第二期“儿保夏令营”的课程将结合社群训练营的模式,采取音(视)频听课+专业医生推荐+育儿干货汇总+在线交流+会员权益升级等若干项社群活动同步进行,不仅能让大家感受到专业的医疗知识服务,还能为宝妈们提供一个免费交流学习的机会。课程结束后,更会为优秀学员颁发多项福利奖励! 报名方式:微信搜索并添加“微医社群”官方人员——健康天使“微微”微信号:weiyiweiw(可复制)或保存下方二维码,打开微信后扫描该二维码,添加“微微”即可! 我们的开营时间为7月22日,名额有限,大家抓紧添加“微微”微信,优先入群哦! 别忘记备注“参加夏令营”哦! 这个夏天 让微医和您一起  守护宝宝远离疾病困扰!

就医指导 2019-07-17阅读量1.7万

“吃出来&rdq...

病请描述:小儿肛裂是肛肠门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肛门口疼痛、出血和便秘等是其常见临床症状。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不合理,造成大便秘结。大便秘结是引起肛裂最常见的病因。由于便秘,患儿排便时常努挣、屏气,以增大腹压,试图排出大便,而此时肛门已经达到最大的扩张度,再加上粪便直径较大,压力促使干结坚硬的粪块强行通过肛门,超过了肛门的约束力,使肛门发生撕裂,从而出血,形成肛裂。又因便时疼痛,患儿惧怕排便,粪便滞留,大便更加秘结,进一步加重肛裂程度,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儿童肛裂与成人相比,有其自己的特点,病程短、裂口新鲜,且很少伴有哨兵痔或肛乳头肥大等并发症,所以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既然引起小儿肛裂的主要原因是便秘——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呢? 饮食因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平衡饮食显得尤为重要,避免饮食偏嗜,注意食物搭配,提倡食物多样性。人们从碳水化合物中得到的能量应该占 55%~65%。来自于脂肪的能量应该在 25%~30%。来自于蛋白质的能量应该是 11%~15%,所以并不是肉吃得越多越好。减少垃圾食物的摄入,如油炸、烟熏、膨化食物等,此类食物不仅加重大便秘结的症状,更加影响裂口愈合。 习惯因素——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童的生长发育大有裨益,若生活没有规律或缺乏定时排便的习惯,未能建立起良好的排便反射,或经常数日不排便都会加重大便秘结的症状。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常引起大便秘结,如外界自然环境的改变、周围环境的变化、情绪的变化等。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小孩饮食习惯比较随性,不爱吃蔬菜,喜欢吃一些高脂肪的食物,而这些食物中膳食纤维含量往往很少,加之孩子的父母缺乏基本的健康营养知识不知如何调控孩子的饮食习惯,这样造成肠胃蠕动缓慢,消化不良,食物残渣在肠道停滞时间过久,从而引起便秘。 既然小儿肛裂是“吃出来”的——那么如何防治呢? 饮食调理——调整患儿大便,是治疗肛裂的首要条件,而患儿家长最常用的还是开塞露,开塞露通便效果虽好,但只宜临时缓解症状,不宜长期应用。针对以上诱因,家属应当改变孩子的饮食规律,如多吃些粮食、木耳、香菇、黄豆、糙米、玉米、芹菜、韭菜、菠菜和水果等,以增加膳食纤维,刺激和促进肠道蠕动。蜂蜜、芝麻和核桃仁等有润肠作用,都可以减轻便秘症状。保证足够的饮水量以防大便过于干结等等。 药物治疗——小儿肛裂因其自己的特点,及小儿正常的生理特点,并且施行肛裂切除术等手术方法不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临床多采用非手术疗法,通过局部用药,保持大便通畅,一般能够痊愈。 自制肛裂小药方 对于轻度的肛裂,可以自制蛋黄油外敷,以加速创面愈合。制法:取 1~3 个鸡蛋,水煮熟后,将蛋黄取出;用一口铁锅,内放少量麻油,油锅预热,将蛋黄放入油锅,并碾碎;改小火,不要把蛋黄烧焦;小火将蛋黄油熬出(通常量不多);用一块纱布将蛋黄渣滤除,蛋黄油冷却后用玻璃小瓶保存。 用法:使用前,洗净肛门口,用棉签蘸取蛋黄油涂至肛裂的伤口上,一日 1~2 次。 这里要提醒一点,对于症状较重、不明原因及反复发作的肛裂,还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以排除其他病变继发的肛裂。 崔灿 王振宜 上海中医药大学

王振宜 2018-12-23阅读量9938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诊...

病请描述: 依据我国慢性胆囊疾病的流行趋势、最近的研究成果和循证医学证据,并参照《消化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及国际相关指南和最新研究成果,共同讨论制订了本共识意见,旨在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治疗提供合理与规范的诊治策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普通外科张成刚流行病学个别文献报道,我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病率为16.09%,占所有良性胆囊疾病的74.68%。根据国外资料,在接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慢性胆囊炎占92.8%,女性多于男性(79.4% vs 20.6%),发病高峰在50岁左右,各年龄段所占比例分别为:0~30岁占12.1%,30~40岁占18%,40~50岁占30.7%,50~60岁占20.4%,60~70岁占12.2%。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慢性胆囊炎危险因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占所有慢性胆囊炎的90%~95%;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则不常见,占所有慢性胆囊炎的4.5%~13%。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胆囊结石:结石导致反复的胆囊管梗阻,并造成胆囊黏膜损伤,出现反复的胆囊壁炎性反应、瘢痕形成和胆囊功能障碍。对老年慢性胆囊炎患者的研究显示,炎性反应严重程度与结石最大径呈正相关,而与结石数量和年龄呈负相关,孤立的大结石是慢性胆囊炎的高风险预测因素。(2)细菌感染:正常胆汁应该是无菌的,当胆囊或胆管出现结石嵌顿、梗阻,则可能导致肠道细菌逆行感染。慢性胆囊炎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肠道细菌的逆行感染,致病菌的种类与肠道细菌基本一致,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4.4%,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23.9%)、不动杆菌(32.7%)、奇异变形杆菌(19.3%)等。近年来的研究提示,H.pylori感染可能与慢性胆囊炎的发生有关。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胆囊动力学异常:胆汁淤积是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重要病因,在无结石存在的患者中,如果发现胆囊收缩素刺激闪烁显像(cholecystokinin-stimulatedscintigraphy,CCK-HIDA)的胆囊喷射指数降低(<35%),则高度提示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但是该检查方法在国内开展甚少。(2)胆囊缺血:常见原因是重症疾病,如败血症、休克、严重创伤、烧伤,使用缩血管升压药,以及大型非胆道手术等,这些都可能造成胆囊黏膜缺血和局部炎性反应、坏死。(3)其他:病毒、寄生虫感染是少数胆囊炎的病因之一。饮食因素也参与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生,如长期饥饿、暴饮暴食、营养过剩等。诊断与评估临床表现  (1)腹痛:是大多数慢性胆囊炎最常见的症状,发生率为84%。腹痛的发生常与高脂、高蛋白饮食有关、患者常表现出发作性的胆绞痛,多位于右上腹,或出现钝痛,可放射至背部,持续数小时后缓解。(2)消化不良:是慢性胆囊炎的常见表现,占56%,又称胆源性消化不良,表现为嗳气、饱胀、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3)体格检查:约34%的慢性胆囊炎患者体格检查可检出右上腹压痛,但大多数患者可无任何阳性体征。(4)常见并发症:当出现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源性胰腺炎时,可观察到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胰腺炎相应的症状和体征;Mirizzi综合征的表现与胆总管结石类似,无特异性;胆石性肠梗阻则以肠梗阻表现为主。(5)无症状胆囊结石:随着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胆囊结石常可在常规健康体检中被偶然发现,患者既无明显症状又无阳性体征,但在未来可有部分患者出现症状。影像学诊断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慢性胆囊炎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检查,可以显示出胆囊壁增厚、纤维化,以及胆囊中的结石。慢性胆囊炎的超声特点主要是胆囊壁增厚(≥3mm)、毛糙;如合并胆囊结石,则出现胆囊内强回声及后方声影,若胆囊内出现层状分布的点状低回声,后方无声影时,则常是胆囊内胆汁淤积物的影像。诊断时还需要注意将胆固醇结晶与息肉相鉴别,若超声检查时表现为胆囊内不随体位移动的固定强回声且后方不伴声影,多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CT  CT的敏感度为79%,特异度为99%,准确度为89%。CT能良好地显示胆囊壁增厚及可能的结石,并能评估胆囊的营养不良性钙化,且有助于排除其他需要鉴别的疾病。 磁共振成像(MRI)  在评估胆囊壁纤维化、胆囊壁缺血、胆囊周围肝组织水肿、胆囊周围脂肪堆积等方面,MRI均优于CT,主要用于鉴别急性和慢性胆囊炎。此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发现超声和CT不易检出的胆囊和胆总管的小结石。治疗对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应按是否有症状、是否有并发症分别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目标为控制症状、预防复发、防治并发症。无症状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治疗对于无症状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而言,治疗原则是饮食调整,有症状时可利胆对症治疗,继续观察等。对某些高风险患者可采取预防性胆囊切除。预防性胆囊切除指证 (1)易患胆囊癌的高危人群;(2)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的患者;(3)体质量迅速下降的患者;(4)“瓷化”胆囊导致胆囊癌风险增加者。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治疗 治疗以控制症状、消除炎性反应为主。解痉止痛  用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的胆绞痛。可用硝酸甘油醋0.6mg舌下含服,1次/3~4h,或阿托品0.5mg肌内注射,1次/4h,可同时用异丙嗪25mg肌内注射;镇痛剂哌替啶50~100mg肌内注射,与解痉剂合用可增强镇痛效果(因可能促使Oddi括约肌痉挛进而增加胆管内压力,故一般禁用吗啡)。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并不改变疾病转归,且可能掩盖病情,因此一旦无效或疼痛复发,应及时停药。缓解胆源性消化不良症状  慢性胆囊炎中普遍存在炎性刺激和胆囊壁慢性纤维化等改变,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对于有明确胆囊结石的消化不良患者,10%~33%的症状可在胆囊切除术后得到缓解。但由于胆源性消化不良还具有胆囊外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胆道动力学及Oddi括约肌张力有关),因此需要在消化不良出现的早期,应用复方阿嗪米特或其他胰酶等有助于改善胆源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药物,以提高消化道内胰酶的浓度,增强消化能力,改善腹胀症状和营养水平。 抗感染治疗  根据慢性胆囊炎患者胆汁培养结果、患者感染严重程度、抗生素耐药性和抗菌谱,以及患者的基础疾病,特别是对于肝肾功能有损害等情况,在慢性胆囊炎胆道感染的治疗中合理应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伴急性发作者,应推荐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同时针对厌氧菌使用甲硝唑类也具有较好效果。而相比于急性胆囊炎发作,慢性胆囊炎患者可以待胆汁培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完善之后,再选择使用抗生素,避免因盲目应用而产生耐药性。外科治疗在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治疗中的地位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和表现,则需考虑外科治疗:(1)疼痛无缓解或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和工作者;(2)胆囊壁逐渐增厚达4mm及以上;(3)胆囊结石逐年增多和增大,合并胆囊功能减退或障碍;(4)胆囊壁呈陶瓷样改变。常见并发症与处理原则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或出现并发症如急性腹膜炎、急性胆囊穿孔、重症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时,应及时请外科医师会诊及处理。如暂时不适合手术治疗或有手术禁忌证时,可考虑超声或CT引导下胆囊穿刺引流术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急性胆囊炎伴急性腹膜炎  急性胆囊炎发作时,会导致胆囊内胆汁淤积并合并感染,临床上会出现腹痛、发热,腹部检查可发现腹膜炎症状;如果感染未能及时控制,胆囊壁会出现坏疽,最终可导致胆囊穿孔,临床上可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危及生命。外科治疗原则上采用胆囊切除术,如果炎性反应较早期或局限,可考虑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如果炎性反应时间较长,胆囊周围粘连严重或已出现胆囊穿孔,则需剖腹行胆囊切除或胆囊造瘘术。无结石性胆囊炎也常因血运障碍而出现急性胆囊炎发作,且常出现胆囊壁坏疽,亦需行手术切除治疗。胆源性胰腺炎  胆石症(包括胆道微结石)、高三酰甘油血症、乙醇是急性胰腺炎的3种常见病因,胆源性胰腺炎仍是我国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针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除了常规禁食、抑制胰酶分泌、解痉镇痛和补液支持治疗之外,内科还需要根据血培养和胆汁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具体可参见《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对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胆总管梗阻、胆管炎的患者,宜行ERCP、经皮穿刺肝胆管引流术或手术治疗。Mirizzi综合征  其形成的解剖因素是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位置过低,临近胆囊壶腹(Hartmann袋)的结石引起肝总管或胆总管不同程度梗阻,反复的炎性反应发作更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的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黄疸。影像学检查可见胆囊颈部的巨大非活动性结石,超声表现为胆囊萎缩、“三管征”或ERCP、MRCP上见到胆囊管过长或胆囊管与肝总管并行。Mirizzi综合征占胆囊切除术患者的0.3%~3.0%,其会增加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风险(高达22.2%)。对于此类患者,不提倡腹腔镜胆囊切除,建议开腹手术。结石性肠梗阻  占所有小肠梗阻的1%,是在胆囊损伤与肠道间形成瘘管(以胆囊十二指肠瘘最为常见,占68%),因结石通过瘘管进入肠道所致,多于狭窄的回盲部造成机械梗阻。轻者常表现为不完全性梗阻。除非结石明显钙化,否则腹部X线检查难以发现,但CT可见胆囊内积气、胆囊缩小、梗阻部位结石。治疗以外科干预解除梗阻为主。中药、针灸治疗  传统中药在胆囊炎治疗方面有悠久的历史,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选择利胆中药。针灸治疗常用穴位有胆俞、胆囊、阳陵泉、期门、足三里等。

张成刚 2018-11-30阅读量9414

黄体酮PK肝素

病请描述:中庸之说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为始,是先贤留给了我们一把认知世界的钥匙。在预防胚胎停育-流产的众多保胎方案中,当今盛行着孕激素和肝素两大保胎的理论与阵营。让我们摒弃学术的偏见与傲慢,摒弃对经验和循证的认识与迷信。首先来认识黄体酮和肝素之性。利用黄体酮和肝素的自身属性进行对比,以认识在保胎领域的孰轻孰重。河北省人民医院生殖遗传科张宁似乎不论认知的对错都能够衍生出各自的理论予以支撑以完美解释一切,就好像历史上铁球和木球的故事,地球和太阳的故事,狗和月亮的故事,古猿和水猿的故事,肾脏和勃起的故事,出血和流产的故事,促黄体生成素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故事,而时至今日教科书中依然认为高LH是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原因。中国古代的先贤利用金木水火土依然可以解释疾病的病理过程。因为我们还时常走在循证的路上,而非登上了科学的顶峰。循证需要逻辑的约束为前提,而不能盲目的循证,漫无边际的循证,医疗行为的有效性离不开针对患病局部作用的强度。精准医疗离不开精准的视角——首先需要一双精准的眼睛,我们要认识与流产相关的影响因素,这双眼睛为了精准必须紧紧的盯住女人的子宫,与子宫最为密切的因素,和胚胎发育最为密切的因素,才是我们应该抓住的和导致停育最密切的因素。肝素和黄体酮保胎的理论都是以改善子宫内膜血供为根基,改善子宫内膜血供的治疗思想并没有错误。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药物如果需要发挥相应的治疗作用,这种作用需要药物能针对靶器官的作用达到一定的强度,既然肝素的用药理论基础是“微血栓理论”,预防子宫内膜局部血栓形成,那么肝素需要在宫腔局部的作用达到一定的强度才有使用的意义。雌孕激素和肝素从作用强度上讲,区别在于子宫及其内膜有雌孕激素的特殊受体,而肝素没有。雌孕激素只针对子宫局部起作用,而肝素的作用弥漫于全身,肝素的作用显然被稀释了。因此雌孕激素在子宫内膜的作用容易更强,而肝素在局部的作用即使存在也较弱,所以肝素应该很难起到想象中的神奇作用。如果讲到改善血供的作用我想对孕激素的子宫局部血管壁的作用应该比肝素针对抗凝血酶Ⅲ的作用更可靠,孕激素通过作用于子宫局部血管壁来改善子宫血供。至于全身使用低分子肝素是否有助于预防子宫局部血栓形成我想这种作用应该是还有待于证实的。对于改善子宫内膜血供预防局部血栓形成孕激素有着同样的作用并且效果更强,孕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子宫局部血管的血管壁,当女性排卵后两周黄体萎缩出现雌孕激素下降带来的作用是内膜螺旋动脉痉挛脱落表现为来月经。许多保胎的理论源自对孕激素作用的认识,迄今孕激素被发现的作用还有局部的免疫调节——抑制母体免疫排斥,抑制子宫收缩等作用。而这些都是肝素所不具备的。即使我们现在说不清肝素本身有没有改善子宫动脉血流的作用,那么有点医疗常识的人都知道,假如一个老年人考虑脑供血不足用什么药物更合理,我们通常会使用对脑血管有一定作用的尼莫地平,但是不会用肝素,为什么为了改善子宫动脉的血流就要用肝素呢?退一步讲即使肝素有保胎的作用那么曲解为肝素通过改善子宫动脉血流增加妊娠成功率我想也是不合理的。在保胎的概念中很多都是预防性应用,我敢给人保胎不用肝素而不敢不用雌孕激素,但是我想主张肝素的医生不敢给人保胎不用雌孕激素而只用肝素。而在人类历史的某一阶段,黄体酮和肝素谁负谁胜却只有天知晓。人类大众的认知有时似乎非常的幼稚与可笑而他们却又异常的偏执,人们崇尚科学却迷信循证,女性在妊娠后黄体产生雌孕激素,可是因为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历史上的原因,人们只关注孕激素而不关注雌激素,人体是非常奇妙的,她的妙在于她不会产生一个废物,而人体中的有害物质聚集往往并不是物质本身有害而是因为代谢通路出现问题从而造成聚集带来负面影响——例如胆固醇,否定了雌激素在保胎领域的应用就等于否定了人体自身的合理性,只是我们目前很难精进到什么情况下必须使用雌激素而什么情况下不是必须使用雌激素以及雌激素的最小化使用,不是吗,因为我们连孕激素都很难把握什么的情况必须使用什么的情况不需要使用以及最小化使用,别再提那个孕激素检测以及最小化使用的想法,因为这两点奢求带来的失败经验几乎让人们否定了黄体功能的理论。在不相信雌激素具有保胎价值和宁可过量使用孕激素保胎的情况下,人类大众却转而相信肝素具有可靠的保胎价值。瞬息之间也有人类个体站出来证实肝素的保胎效果被循证医学所证实了。而雌激素的保胎效果却鲜有人出来去循证,而孕激素的保胎效果在人类历史上也是时者被证实时者被否认。黄体酮制剂的使用有上百年的历史,而在依然有人循证孕激素保胎有效性的今天,人们又在轻易的尝试新鲜的玩物——肝素了,只能说学者和大众都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人性所使,这让学者们觉得自己别具一格或者具有了超前的理念。而患者在别样心境下人任何古怪和新鲜的保胎方法都会有人愿意去尝试。循证只是利用统计学方法验证治疗方式的一种方法,也并不是不可推翻的。首先我看到的最大规模的关于肝素用于妊娠期保胎的研究并未证实其有效性。人类经过三次自然妊娠的成功率根据不同的年龄分组在95~99%,人类的妊娠成功率是以三次妊娠做为一个统计单元的而非一次。因此很难鉴别出药物的有效性与否,毕竟连孕激素保胎也曾被受到质疑。但是在关于循证的思想认识中有一个重要的脑筋急转弯,你其实循证的是药物效果而不是理论的对错。从逻辑上讲,对比肝素和黄体酮的自身属性,你去循证肝素无效那么肝素可以无效,因为肝素仅代表了肝素。但是你去循证孕激素保胎无效,那么有两个问题要考虑,一是你选取的孕激素制剂的种类有问题,例如你选取的是口服的黄体酮胶囊或者胶丸,还是黄体酮注射液,还是地屈孕酮或者阴道给药的黄体酮制剂。不能因为其中的一种孕激素制剂循证失败就否定孕激素保胎的理论,但你可以否定那种药物,我在临床上只使用后三种现在是后两种。另一个考虑就是你的病例分组是否得当,例如在99年有一份关于妊娠期使用氟康唑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研究,121名女性孕早期暴露于氟康唑,这些妇女与13327名未接受任何处方药物的女性妊娠结局做对比,孕期使用氟康唑的暴露组出生缺陷率为3.3%,而对照组的发生率是5.2%。(人类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下的背景出生缺陷风险是6%左右。)难道我们能因此而说氟康唑可以降低出生缺陷风险吗?这就是循证必须受逻辑的约束而不能随意的循证。氟康唑FDA分类C类,在超人类使用剂量20~60倍并且长期使用进行动物实验时发现了致畸风险,但是能以此作为一个女人怀孕后短暂小剂量使用氟康唑后胎儿是否受到影响的辨别依据吗?但是现实中许多人却在用FDA的动物实验数据(长期超人类使用剂量的实验数据)作为判断的标准,用以对母体短暂用药后胎儿是否受到致畸的影响而进行一本正经的评估。也有人使用氟康唑以后担心致畸风险而不敢继续妊娠选取了人工终止。一个药物被证实能起到某种作用与否很容易受到病员分组中病员构成不同的影响,例如关于流产的问题涉及了众多可能导致流产的原因,其中还不乏因为胚胎自身异常的生理性淘汰以及人类目前尚不明确的原因以及我们现在误以为的原因。不要以为医院在建筑上变得富丽堂皇之后人类的医学认识水平也到了尖端的地步。以人类目前的科技与能力范畴,在进行循证时无法对相同病因的病员进行精确分组,因为我们的检验指标都是筛查指标。例如有100例女性发生了流产,他们的流产发生在孕12周之内看到胎心前后的不同时期,我们理想的忽略掉检测的误差,或者说我们的检验达到了一定的精准程度——能将孕激素检测的误差从目前的3ng提升到了1ng,而这100名女性孕期孕酮水平都恒定在16ng,最终的结果是她们都流产了,能说明她们都是因为孕酮缺乏导致的吗?如果不能你如何分组验证他们再次怀孕后50人是用孕激素保胎,50人不使用孕激素保胎,这种孕激素效果的真伪。而肝素又是如何验证的呢?我想今天很难会有孕期单独接受肝素保胎的志愿者出现。因此对照试验不可能是50人是用孕激素保胎50人使用肝素保胎,如果敢这么玩肝素会被孕激素玩死,萤火怎敢与皓月争光。就连德国拜耳在做地屈孕酮临床推广的药品对照试验时他们也只敢拿地屈孕酮和HCG保胎做对比,而不敢拿地屈孕酮和黄体酮注射液做对比研究。不过平心而论地屈孕酮这个药物还是值得肯定的。因此设计只能是50人用孕激素保胎,50人用孕激素和肝素同时使用保胎。还记的那篇循证的结语是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可以增加临床妊娠的成功率,小剂量肝素的作用马上被稀释分布到全身,在局部达不到作用强度却来评估其有效性我也是醉了。好吧我让你一招,就算你是对的不考虑分组不合理造成的影响,一组100人使用孕激素保胎,一组100人使用低分子肝素和孕激素保胎。假如说每组中被平均分配了5个是由血栓性疾病导致的胚胎停育,那自然添加肝素组临床成功率高。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会让人大跌眼界,再有这样的100个人去怀孕,医患双方一拍即合,低分子肝素和孕激素联合用药,为了规避那5个人其余的95个人也跟着一起使用。让我们再回到医学的初衷,是为了让5%的群体收益还是95%的群体受益,在这一点上必须有富有艺术性的牺牲精神,为了让更少的女性避免在整个孕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好吧再让你一招,靠实验室指标区分使用人群以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你在分组的时候通过实验室指标进行区分了吗?我想八成是没有的,如果有分组两组都有血栓性指标超出正常值范围,除非没有使用肝素组是全军覆没的或者使用肝素组具有大规模完胜的优势,否则从另一方面讲此时不用肝素孕激素也是对这些指标有治疗作用的,出现这些指标也并不是必须要用肝素的,这些指标出现也同样不能像孕激素的水平一样预示着流产的必然也仅仅是筛查指标。而我不相信在两组对比中添加肝素组能比单纯使用孕激素组能有显著的优势,因为肝素即使能在局部形成作用这种作用也是微弱的。既然孕激素的实验室指标不可靠那么如何做到将一个用于诊断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指标用于精准的调控流产的预防。因为这些正常值范围用于评估的血栓性疾病而不是流产与否。这恐怕让血栓派进退两难,降低正常值上限很难解释为什么在正常值范围之内也会发生血栓,而因此会圈更多的人进来,难以自欺的理论又何以欺人势必有崩盘的可能,降低诊断标准意味着默认血栓性疾病是导致流产最主要的原因而不是黄体功能不足。而放宽实验室指标好像病人一下子少了,而且如何解释那些反应血栓指标明显升高的人为什么没有得血栓呢?是否有假阳性呢?原因在于这些指标本应该用于得血栓的群体或者有血栓临床表现的群体进行检测是为精准医疗中的群体精准,而用于流产的群体首先群体定位不精准而套用了适用于血栓性疾病群体的正常值范围因此也很难精准。我们只能说或许吧,肝素用于保胎有价值,但是临床应用价值有限,尤其是1~2次流产史的女性群体中。而有时人们宁愿相信他的价值存在,也仅仅是患者思想上需要一颗救命稻草。我们循证的方法只能循证药物的有效性与否而很难循证药物有效性的强度。如果不人为设置使用药物的种种约束条件很容易造成药物的滥用。但是不难想象肝素和孕激素用于保胎的功底到底哪家强。雌孕激素就是为了保胎而生的。但是假如说肝素也是为了保胎而生的不免贻笑大方。当女性怀孕后母体产生雌孕激素作用于子宫内膜维持妊娠的进展,而在女性怀孕后并没有增加肝素的产生。这就是证明孕激素临床效果优于肝素的最佳证据,只是肝素对于人们来说更新鲜,更神秘,而肝素给了人们更多的心理预期与许诺。女性怀孕后出现两大生理性改变,雌孕激素水平升高和血液系统的高凝状态。如果因此而认为高凝状态是造成胎停的原因从逻辑上讲似乎我们也应该认为雌孕激素升高也可能是一个导致胚胎停育的原因。血液高凝状态的生理性意义可能为了规避因为妊娠后女性内膜血管大量增生造成的妊娠期易出血风险。而关于孕期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保胎的妊娠结果这篇学术级文章也证实了孕期使用抗凝剂增加孕期出血的风险,但是不增加流产的风险和妊娠成功率。你狂任你狂清风拂山冈,你横任你横明月照大江。任你各种药物和理论讲的再生动,孕激素始终巍然不动的屹立在那里。输的只有那些不识孕激素的人们。笑傲江湖讲的主线故事就是,岳不群因为自己的华山剑法太拘泥于套路而练的不得当,为了提升武功费尽心思去偷学“更高深”的剑法。虽然偷到辟邪剑谱,却毁了自己,最终还是输给了剑宗手上的华山剑法。令狐冲最后也明白了,虽然石壁上刻有破解华山剑法的招式,并不能因此说明华山剑法不够精尽,招式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只是看谁发挥的更淋漓尽致。人赋予了招式生命之后不会在哪里等着你破解。之前我们阐述过一切皆是筛查和群体精准的精准医学基本思路,所以我们不谈那些乱花渐欲的指标,我们谈群体。黄体酮和肝素的较量其实是人类两大学派,黄体功能和血栓两种假说的较量。而背景是人类生育年龄的后移,卵泡即是黄体,随着生育年龄的后移卵泡发育不良的概率增加,因此黄体功能不足的概率也在增加,而血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往往在绝经后十年。只是对黄体功能不足的判定我们拘泥于一个不可靠的检测雌孕激素水平,而妄自给予主观评估。世人甚至还没有意识到黄体功能其实是一个功能包含两个方面——作用方与被作用方——黄体激素和子宫内膜。世人以黄体激素水平默认为黄体功能。其实西医描述的黄体功能就是中医所讲的宫寒。不孕不育和流产的原因就那么几种,怎么可能中医认识不到,只是称谓不同罢了,这就是异曲同工的诠释,如果有点慧根你应该能因此明白中庸中致曲,曲字的含义。西医关注到了黄体功能的作用方而中医关注到了黄体功能的被作用方,不得不说中医赢了。其实孕激素一派也分为剑宗和气宗,剑宗关注雌激素的水平,雌孕激素低就以一招横扫千军,任你百般来我只一招回。程咬金简单的三板斧却所向披靡。而气宗拘泥于孕激素检测的套路,补充孕激素的剂量上精打细算,生怕多了又生怕少了,眼睁睁的看的黄体产生雌孕激素,孕激素低就补充,雌激素低就不补充,因为教科书上和大医院的老师们没有教过雌激素缺乏可以导致胚胎停育,没有教过补充雌激素可以预防流产。还是因为它不叫孕激素叫雌激素,毛主席教导我们解放思想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如果是这样我们应该把雌孕激素分别命名为孕2激素和孕1激素是否就会引起更多的人关注。补充孕2激素的药物药厂说明书提示不建议孕期使用,补充孕1激素的药物则可以用于保胎。如果因为孕2激素历史上使用发生过可能致畸的事件,那么补充孕1激素的药物历史上也发生过致畸问题为什么现在还在沿用。如果说现在补充孕1激素的药物和当初致畸的孕激素制剂并不是同一种类型,那么现在补充孕2激素的补佳乐也并不是当时考虑导致可能致畸的雌激素制剂。补充孕2激素的药厂说明书的确不推荐孕期使用,而补充孕1激素的药厂说明书给予的用药剂量也并不是现在临床上使用的剂量,临床上也在超说明书剂量使用。是否我们对孕2激素的认识有些不公呢?其实金庸先生笔下的侠客行讲的就是解放思想的高境界,解放文字对思想的束缚,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毛主席的伟大远非打了几场胜仗那么简单,堪称一代圣贤,解放思想可以和博学,明辨,慎思,笃行的千年古训相媲美。每每解放自己的思想都会有更深入的认识而豁然开朗,只有领会了毛泽东思想解放思想精髓,才能够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真正病理机制。什么促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生成素,应该叫做促雌激素生成素1和促雌激素生成素2。只是人类在排卵期发现LH的升高就命名其为促黄体生成素而忽视了其卵泡生长的作用。欲练神功,必先自攻,正是中华文明中的不破不立。我曾听一位学者讲学,血栓派的论点就是不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胚胎停育最终导致胚胎死亡的原因都是因为微血栓形成。但是诊断胚胎停育都是在胚胎停育之后,胚胎停育后血栓的形成才更有利于阻断母体和胚胎之间的血供,以瓜熟蒂落发生自然流产。因为所有人死后都发生血栓你能说所有的死因都是因为血栓形成吗?难道所有人临终前使用肝素可以延长生存期?循证也并不是完全可靠的辨别真伪的方法,用精准的视角避免不必要的循证以避免被循证所误导是完全有必要的。甚至我们连维生素E 都被小规模数据的循证研究证明了其具有保胎价值。似乎现在去证明些什么过于的容易,而谁都有资格去随意证明一切。而现实中又因为利害关系进行了选择性播放与选择性倾听。肝素保胎已经构成了超说明书用药。而用个雌激素保胎却屡遭质疑,说说明书不推荐孕期使用。有的时候是世道病了。从世人不知道什么能保胎到发明维生素E保胎,到现在有人向我问起我都不好意思承认不知道维生素E能保胎。如今世人都知道维生素E能保胎却有几人知道维生素E不能保胎。是不是该再来一次焚书坑儒了?其实我不是想说黄体酮和肝素,我想说的是循证和经验。其实我想说的也不是循证和经验,而是我们平时一直在使用,却没有人将其提炼升华的一个医学中的最基本理论——医疗行为的有效性离不开局部作用的有效性原理,有效性又与局部作用强度息息相关。所谓医疗行为的有效性离不开对患病局部的足够作用,这是一个非常浅显易懂的概念,但是却是一个慢慢被我们忽略的概念。利用这个思想的延伸可以以此来探索治愈的方法,并指导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浅显的说就是假如你胳膊疼就是揉胳膊给你揉腿是不管用的。以此将医学演进过程中的众多理论去伪存真,避免碰到一些好色之徒来迷惑人,本来人家姑娘是胳膊疼,一看人家姑娘穿着黑丝袜,就掀起短裙顺便把大腿也揉了,美其名曰经络疏通玷污了国粹,不仅让人摸了不说花费也比单纯揉胳膊提高了。要是我也会因此而服务态度倍儿好。如果要治疗特性的器官的疾病,治疗方式需要对特定器官有一定的作用强度,引起特定器官功能的改变。例如近视带个眼睛;手术局部切除;胃肠痛和胃肠道的痉挛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用解痉的药物,消化不良和胃动力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治疗可靠的药物在于能改善胃肠动力的药物,但是我们的中医先贤似乎更聪明,他们懂得用手揉一揉的道理,其实这一动作比药物更加直接的作用于胃肠道为其提供辅助的动力自然也是有效的;而药物致畸没有必要担心所有的药物都对胎儿的智力产生影响,只有对精神系统有一定作用的药物才需要有类似的担心,例如抗抑郁药和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物;牙疼往往和食物残渣残留在牙缝内造成的局部感染有关系,所以漱口是有效的办法;智齿不能长出往往是因为上下牙不能咬合导致牙齿埋藏在牙龈中不能长出,而我们平时吃食物时也不会用智齿去咀嚼,如果智齿造成牙疼而此时医生唯一治疗的方法就是切开拔掉,这就是我不愿意去医院看病的原因,牙疼两天让我十分痛苦,即使去了医院他们也会对我说你现在有感染不能拔牙,等好了再说吧。之前我拔过一颗智齿导致我前边的牙齿间隙松动开始吃东西呲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好朋友口腔科的医生让我把呲牙的牙齿也拔掉这样就没有牙缝了就不呲牙了,多么合理的治疗方案。为了验证治疗有效性的局部作用原理,治疗的思路就在于寻找引起局部作用的方法,当然拔牙也是会引起局部的作用,我拿手按了按智齿周围的牙龈,按了不到一分钟半个小时之后就不疼了,其实原理就是让智齿顶牙龈,把残渣顶出来,有机会你也可以试试。中医的经络和神经系统有覆盖却又不是十分的吻合,因为经络不像神经一样做为物质存在,而其指导的治疗方式却有有效性,因此西医对经络也是半信半疑,经络不是神经,但是却是可以通过局部施以针灸或者手法可以对局部神经系统能起到相应作用的部位,作用机制和西医中现在使用的神经类药物相似,如果使用得当不仅能引起局部的神经调节而且没有全身副作用,局部作用的强度相对于全身用药而言应该更有效。也就是说中医比西医更早的掌握了调节局部神经系统的治疗方案。只是中医的手法不利于复制,而西医的药物更容易推广。中国的武术虽然厉害但是还是输给了西方可以人手一把的火枪。其实我写这些就是想告诉你保胎也离不开局部作用的有效性,而局部作用最强的药物当属雌孕激素。之前我在补肾原委中提到过这样的观点,如果我找到伟哥治疗阳痿自然也就学会了号脉,我雌孕激素保胎用的得法自然也可以自通号脉,如果我将号脉结合雌孕激素使用,如果我的成功率高于其他医生外行会以为我号脉号的好其实只是雌孕激素使用的得法而一些医生不使用雌激素而已。号脉通过一种不可靠的评估方法建立了医患关系中的彼此信任,而治疗的有效性却依赖于医者的用药经验,其实针对某一类型的疾病无非也就是那么几种情况,有经验的医者又何必需要借用号脉,而号脉却又是必不可少的沟通过程。就算真的能号出来玄机也有治不好的病,病能治好否不在于号脉的功底。今天的实验室指标就好比中医的号脉,只是被披上了科学的外衣,检验的确能帮我们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信息但是也有检验不可靠的一面,而今过渡的依赖检验系统做为用药的依据反而束缚了经验的手脚。我不敢否定老祖宗留下的脉学,只是今天否定老祖宗的人不是我,今天人们眼中的号脉已不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思想精髓。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时代的名医,脉学的创始人。以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用于了解病情。治疗手段为砭刺,针灸,按摩,烫液,热敷。切脉只是了解病情的手段之一,扁鹊号脉并不是只号手的,而是三部九侯诊法,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我想主要是用于诊断循环系统疾病,例如高血压和危重病人的休克状态。如要了解肢体血栓性疾病是要触摸肢体部的动脉搏动情况的。而治疗手段除烫液之外的砭刺,针灸,按摩,热敷都是最直接引起局部作用的治疗方法,外力不及时给予汤药,而不像今人如此迷恋汤药。吃了忘不了学习就是好,似乎什么都可以通过吃来解决。大夫我精子不好你说我吃点什么?其实还不如增加性交频率。我不相信号脉能够号出宫寒,即使能号出宫寒也不应该是号手而应该是号大腿根。如果你能通过经验治疗的成功率意识到流产最常见的原因是胚胎染色体异常和黄体功能不足,又能意识到黄体功能不足即是宫寒,而更深层次的认识即使胚胎染色体异常也时常合并宫寒,而治愈成功率的根本在于抓住最常见的病因——胚胎染色体异常和黄体功能不足,而非仅仅是胚胎染色体异常,那么来一个病人我就认定是宫寒去施治肯定是能够治愈大多数人的,我又岂用号脉。而西医看到胚胎染色体异常就因此而否定黄体功能不足的存在,那么那些本来因为黄体功能不足胎停却赶上胚胎染色体异常的人就成了循证的牺牲品。其实中医思想才抓住了精准医学的群体精准,自然前文说到西医的黄体功能不足和中医的宫寒论是中医赢了。赢在了没有检验上。而孕激素保胎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副作用,只是担心对群体过多的不必要补充而已。为了预防少数的神经管缺陷我们推荐全民吃叶酸,为了预防少数唐氏儿的出生我们建议年龄大于35岁的孕妇孕期都做羊水穿刺,唐氏筛查高风险98%的假阳性率,98个人陪着2个人做羊水穿刺,早孕期筛查孕酮低就补充孕激素又有哪个不过度呢?在人类生育年龄后移黄体功能不足发生率增加的大背景下,过多的不必要的使用一些孕激素总比胎停后越刮内膜越损伤,造成反复流产以后再使用肝素过渡医疗的嫌疑要小吧。中医的思想和西医的药物视为中西医结合的基本思路,而非西医的检验和中医的药物,利润最大的结合方式。中西医结合首先需要将中医的术语和西医的术语通过各自描述的临床表现相翻译互通,才可能将中西医融汇在一起。精准医疗要精准到治疗方式能引起局部的足够的作用,离不开药物对局部精准作用的精准属性,盲目的普遍循证,以及多过的牵强联系只会让医学变得不精准,反而给了一些心术不正之人趁机按摩全身的机会。阿司匹林,肝素,强的松,维生素E试问谁能有雌孕激素的局部作用更强。维生素E怎么能够引起子宫局部的作用?说雌激素有致畸风险,阿司匹林,强的松哪个没有致畸风险。只是这些我不愿意说而已,因为我不想那些孕期使用的人担心。补充个叶酸有人说可以导致胎停就有人信了,叶酸导致胎停可缺少学术证据。那被用来保胎的阿司匹林和流产是否相关呢?平日里我都念松箍咒,今天我也念一个紧箍咒。以下图片转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87页和1034页,由上海一妇婴段涛教授主译。一方面是很多人用药后担心孩子是否能继续妊娠,另一方面又是怀孕后肆无忌惮的保胎药。强的松致畸风险很小,但是可能和唇腭裂相关,文中也描述患者应该具有知情权。黄体酮是保胎的鼻祖,因为黄体酮保太失败让世人转而走向免疫和血栓,其中也不乏孕激素使用不得当者。而今天人们忘了黄体酮而直接奔向免疫和血栓可谓之舍本逐末,退而求其次,直接导致了群体的不精准。看到患者留言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医生在用肝素的问题,其实也有很多的医生在反对,只是声音被淹没,例如有协和医院医生在开会的时候反对过肝素保胎,说拿不出直接的证据证明有效,又能如何,我也没有办法证实她痛批过肝素。我问儿科,骨科,神经外科的医生,你可以问其他专业的医生,不懂的医生,肝素能不能保胎,这些非妇产科的医生也是学过妇产科书的。但是他们会从逻辑上做出第一反应。前几天,肝素厂家从北京邀请了使用肝素非常有经验的大夫来石家庄讲课,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看这件事情,学术交流,经验推广?在我看来就是肝素的形象代言人,厂家背后支持的商品推广。肝素怎么不请地屈孕酮来讲课。当然你们也可以认为是为了提升河北医疗进步的会议。商业和医学就是这样混淆着,让人难以区分。除非你能从商业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医疗的问题。我无法除外可能存在极少数患者需要使用肝素的情况,但是目前我没有一例患者使用过肝素保胎。而我敢勇于坚持不用肝素保胎的原因在于河北流行肝素比较晚,而我在一个历史时期之内,虽然也有保胎失败,但是只要坚持就诊的,最终都取得了好的结局。而教科书中也有指出血栓性疾病和大孕周的死胎关系比较大并非早孕期妊娠丢失。肝素保胎不是能不能用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必要用,有没有必要用这么多的问题。从最早的三天一次,一天一次,到现在的一天三次。今天的肝素就像昔日的阿司匹林,忆往昔阿司匹林使用的何等如火如荼,14年国外一篇最大规模针对阿司匹林保胎研究没有证实阿司匹林有效,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孕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保胎的妊娠结果》,也正是因为这篇文章给了我出血不一定是先兆流产认识的勇气,而这一认识即使是现在也是和妇产科教材相违背的,当时我也并没有想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先兆流产。而阿司匹林我们过去一直在用,而今天也一直在用。致畸风险的研究证实阿司匹林类药物干扰着床,生殖医学的研究证实阿司匹林促进着床。询证似乎也受主观认识的左右,其实源自于统计群体的差异。说了这么多,各位只有用心去体会,以实践辨别孰是孰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我只想给人们一条老路。即使今日我的反对依然是不可能左右大局的,那就让肝素用的更猛烈一些吧,物极必反。愿我星星之火它日燎原。

张宁 2018-11-26阅读量5.5万

为什么找不到流产的原因

病请描述:流产的原因分为母体原因和胚胎原因。母体疾病可以导致胚胎停育-流产,但是更多的是胚胎因素导致的胚胎停育与流产。如果是因为胚胎出现问题流产了,胚胎已经不在了,你自然无法通过母体检查证实当时流产是否因为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因素。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流产最常见的原因是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的,也并不需要每个女性在流产后都常规进行类似奢侈的检测。但是对于很多人而言只有亲自证实了才是最好的安慰。河北省人民医院生殖遗传科张宁流产最常见的原因是胚胎自身异常。胚胎自身异常分为胚胎结构性异常和胚胎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是因为卵子携带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的胚胎染色体异常,而非精子。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女性的卵子分别携带了22条,23条和24条染色体,因为携带染色体数目的不同所表现为生化妊娠,分娩,流产和出生缺陷的不同妊娠形式。精子也有携带非23条染色体的情况,但是因为卵子在授精过程中的唯一性与众多精子的竞争机制,无论如何,造就了现实中绝大多数胚胎染色体异常都是卵子导致的而非精子。你们去医院针对精液进行的检查项目和精子携带染色体数目也本无关系。胚胎自身异常,常见到很多人没有深刻的认识,根据美国人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一次流产90%的可能性是因为胚胎自身异常导致的,因此不做任何处理一次流产的群体再次妊娠成功率在85%以上,从另一方面讲一次流产90%的人做遍母体检查也找不到原因。而两次流产至少有50%的可能性,都是胚胎自身异常导致的。因为两次流产以后不做任何处理再次妊娠的成功率也在50%以上。所以两次流产的人有50%的人找不到原因。所以说即使你流产了两次也不一定能找着明确的原因也很正常。并不是因为你检查的不够多不够全面。除了胚胎自身异常之外最常见的母体原因是黄体功能不足。而黄体功能不足本身是功能性疾病,而并非器质性疾病,故称之为黄体功能不足。国人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忽略了对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的区分。功能性疾病并没有明确的诊断指标,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你又如何能证实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呢?而这却是消化不良的最常见原因,唯有经验性治疗,或者针对其他原因进行简单除外。孕期孕激素检测只是针对黄体功能不足的筛查,并没有一个绝对值能够诊断黄体功能不足与否。因此一向过于严谨的妇产科教材并没有将黄体功能不足列为流产的第二大因素。但其实通过逻辑思维应该很容易认识到黄体功能不足应当是流产的第二大因素,而现实中我们过多的使用孕激素保胎,出血就用孕激素保胎,不也是默认为黄体功能不足是流产最常见的原因吗。数百年来黄体支持不正是我们最常用的保胎手段吗?反而因为妇产科教材的过于严谨与保守才,只列举了流产的最常见原因,却并没有列举导致流产最常见的母体原因,而只是对母体原因进行了简单的罗列,才让一代代的年轻医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认识的不统一,认识的分歧,形成各自的方案与诊疗流程。正好比金庸先生笔下,天下英雄看了李白在侠客岛上留下的一首《侠客行》练出了不同的武功,而最后只有那个不受文字束缚思想,且有侠肝义胆的人才真正体会了侠客神功。而武功最高深莫测的一招就隐藏于那一句遗失的“白首太玄经”当中。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抛开书籍去思考真理,也是解放思想的精髓所在。黄体功能有两大特性——是相对的与变化的。因此流产的第二大因素黄体功能不足因为属于功能性疾病且缺少客观的诊断标准而不易被诊断,所以让很多人黄体功能不足的患者也无法发现明确的流产原因。黄体功能不足可以导致胎停,但是孕激素检测只是对黄体功能不足的筛查而非诊断。孕酮低只是可能存在黄体功能不足而并非绝对,因此孕酮低并不一定意味着黄体功能不足进而胎停。因此很多学者反对孕期常规进行孕激素检测,毕竟我们也知道西方很多国家也并不是孕期常规检查孕酮,更别说雌二醇了。但是西方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有得必有失,只是对群体利益进行了取舍牺牲。但是我认为最为愚蠢恰恰是我们很多学者一方面在反对孕期常规进行孕激素检测,另一方面却在针对反复流产的女性去肆无忌惮的找原因。如果孕酮低都可以不导致胎停那么什么是导致胎停的必然——一切皆是筛查。流产最常见的原因是胚胎自身异常的生理性淘汰,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生理性原因导致的流产。而因为母体疾病导致的流产称之为病理性原因导致的流产。和病理性流产原因相关母体疾病包括黄体功能不足,甲状腺功能不足等等。我将个人对流产和反复流产病因学的认识总结如下,以指导我的临床工作。妇产科教材和我看过的一些书籍中并没有类似的描述,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不同的医务人员也很难统一思想。这只是我的个人认识,如有偏差敬请谅解。在1-2次流产的群体中,尤其是一次流产的群体中最常见的原因的确是胚胎染色体异常,以生理性流产更多见。但是在2次流产的群体中黄体功能不足的概率也在增加。在2次流产的群体中最常见的原因应该是胚胎自身异常和或黄体功能不足,在3次以上流产的群体最常见的原因应该是黄体功能不足和或染色体异常。黄体功能不足是多次流产最常见的原因,但是所有人都面临的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流产风险,而真正黄体功能不足的患者面临的其实是黄体功能不足和胚胎自身异常的复合风险。但是很多女性并不知道每个女人每次怀孕都有可能因为胚胎染色体异常而出现胚胎停育。因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流产最常见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反复流产的女性找不到流产的原因。但是我们还要讲为什么即使1~3次流产也不要轻易的去找原因。因为流产最常见的原因是胚胎染色体异常和黄体功能不足,这两种不易发现与诊断的原因。而现实中过多的检测,每个指标都有假阳性的可能,例如你说孕酮低到多少必然导致流产,孕酮小于5ng是流产已经发生的表现而非流产的原因。因此在这些全部可能与流产相关的病因中的每个指标全部缺乏诊断的意义。我们在《生殖抗体原委》一文中阐述了假阳性的危害,假如一个指标默认为10%的假阳性,(理想情况下医学对检验指标假阳性的基本要求是5%),那么你做10个检查指标,用统计的方法去计算即使不存在类似可能的人去检查,也仅仅有35%的人查出来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查20个指标呢,有的时候一张报告单就包含了10个左右的指标。那么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在复发性流产诊疗比较体系比较健全的国家是如何应对的,我在《当习惯性流产遇见复发性流产》一文中阐述了类似的思想。用流产次数结合必要的检验结合进行临床诊疗。但是在这之前或者过程中必须要尝试黄体支持的经验性治疗。当然这一切离不开可靠的药物,适合的剂量。但是如果过多的检查之后,当你发现了所谓的母体原因,但是也未必是真正流产的原因,你去治疗所谓的原因而忽视了真正可能的原因——黄体功能不足——因为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就会背道而驰。所谓胎停全套只是把所有你们听说过的和流产相关的原因统统打包而已。以此获得的是最高效的诊疗流程。而我即使把之前的话重复三遍很多人依然是半信半疑或者一知半解。唯有树立成功的经验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总而言之,因为流产最常见的原因是不利于我们检测的胚胎染色体异常和缺少诊断标准的黄体功能不足,所以很多女性流产了,却找不到流产的原因或者流产真正的原因。的确有一些母体疾病可以导致胚胎停育与自然流产,如果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确诊了有其他和流产相关的疾病存在,针对其进行治疗意义是明确的,如果只是出现一个指标而无疾病的表现意义则是不明确的。

张宁 2018-11-26阅读量2.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