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头痛 > 内容

头痛内容

多发性骨髓瘤概述

病请描述: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概述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以骨髓中浆细胞恶性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属于B细胞淋巴瘤范畴​​。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60岁以上老年人,男女比例约为1.5:1​​。其特征包括异常免疫球蛋白(M蛋白)分泌、溶骨性骨破坏及多器官功能损害​​。 一、主要症状与并发症 1.骨骼损害 骨痛:最常见首发症状(70%以上患者),以腰骶部、胸骨、肋骨疼痛为主,严重者出现病理性骨折​​​。 高钙血症:骨质破坏导致血钙升高,引发头痛、恶心、多尿等​​。 2.血液系统异常 贫血:约70%患者初诊即有贫血,后期可进展至重度​​。 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黏膜出血,偶见内脏或颅内出血​。 3.肾功能损害 50%-70%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或慢性肾衰竭,与轻链沉积、高钙血症相关​​​。 4.感染风险 因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易并发细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治疗后免疫抑制期易发生带状疱疹​​。 5.其他 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瘫痪、视力障碍)、高黏滞综合征、淀粉样变性等​​。 二、诊断标准与检查方法 (一)诊断标准(WHO/IMWG) 1.主要指标: 骨髓浆细胞≥30%或组织活检证实浆细胞瘤; 血清M蛋白(如IgG≥3.5g/dL、IgA≥2.0g/dL)或尿本周蛋白≥1g/24h​​。 2.次要指标: 骨髓浆细胞10%-30%、溶骨性病变、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等​​。 3.确诊条件:需满足1项主要标准+1项次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含骨髓浆细胞增多和M蛋白存在)​​。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清蛋白电泳显示“M峰”,尿本周蛋白检测​​。 血清游离轻链分析用于评估肿瘤负荷​。 2.影像学检查: X线、CT、MRI或PET-CT检测溶骨性病变,敏感性依次递增​​。 3.生物学标志物: FISH检测染色体异常(如17p13缺失、t(4;14)),提示高危预后​​。 三、治疗方案 1.化疗与靶向治疗 一线药物:硼替佐米(蛋白酶体抑制剂)、来那度胺(免疫调节剂)、地塞米松(BD方案)​​。 新药:CD38单抗(达雷妥尤单抗)用于复发/难治性患者​。 2.干细胞移植 适合年轻、体能良好者,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3.支持治疗 骨病管理:双膦酸盐(如唑来膦酸)减少骨破坏​​。 肾功能保护:水化、碱化尿液,避免肾毒性药物​​。 4.多学科协作 需联合血液科、骨科、肾内科等,处理骨折、高钙血症等并发症​​。 四、预后与随访 -分期系统:R-ISS分期结合β2微球蛋白、白蛋白和染色体异常,分为Ⅰ-Ⅲ期,5年生存率Ⅰ期可达82%,Ⅲ期约40%​​。 -高危因素:17p13缺失、t(4;14)、肾功能不全等提示预后差​​。 -长期管理:定期监测M蛋白、骨髓象及影像学,预防感染和血栓​​。 总结 多发性骨髓瘤需通过综合治疗实现慢病化管理,早期识别症状(如骨痛、贫血)并完善相关检查是关键。新型靶向药物及多学科协作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但个体化治疗仍需结合遗传学风险分层​​​。

刘尚勤 2025-02-21阅读量850

血管瘤:一种常见的血管性疾病

病请描述:        血管瘤,这一名称所指的疾病,实际上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它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形成良性肿瘤。其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血管瘤类型、生长位置及大小等因素而异。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血管瘤的基本情况。血管瘤通常表现为体表的小红点或小肿块,它们可能出现在皮肤、黏膜等部位。这些小红点或小肿块通常不会引起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但可能会影响外观。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这些体表的小血管瘤并不需要特殊治疗,因为它们通常不会恶变,也不会对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然而,在部分特殊情况下,血管瘤的严重程度不容忽视。一方面,当血管瘤生长在重要器官周围或内部时,如脑部、肝脏、眼部等,它们可能会对周围的组织和器官造成压迫,影响其正常功能。例如,脑部的血管瘤可能压迫脑神经,导致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眼部的血管瘤则可能影响视力。           另一方面,虽然大部分血管瘤是良性的,但仍有一部分血管瘤存在恶变的可能性。虽然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但仍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于那些生长迅速、体积较大的血管瘤,应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           此外,对于婴幼儿患者,尤其是新生儿患者,血管瘤的严重程度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如婴幼儿草莓状血管瘤,部分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行消退。然而,如果血管瘤位于重要部位或影响到其他器官的正常发育,则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除了以上情况外,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也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来说,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血管瘤的类型和大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以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之,虽然多数血管瘤并不严重,但仍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面对血管瘤时,患者应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期早日康复。同时,我们也应加强对血管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知水平。

邓娟 2025-02-18阅读量1072

脑胶质瘤呈年轻化趋势,出现这...

病请描述: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根据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则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脑胶质瘤已经“盯上”了青壮年,令人有些猝不及防。《新闻晨报》2024年7月25日报道,7月初,28岁的小刘新婚1个多月,夫妻二人正准备去旅游度蜜月。可他最近一段时间总是时不时感觉头痛,并伴有精神淡漠,少言寡欲,家人还以为他患了抑郁症。  一天,小刘突然感觉头痛剧烈并多次呕吐,持续数分钟仍未见好转。于是,其爱人紧急呼叫120,并将小刘送到当地医院救治。进一步检查诊断,小刘为胼胝体来源的胶质瘤,肿瘤侵及范围最大直径超过9厘米,几乎占据整个颅腔的1/4。  《健康人报》2024年8月12日报道,今年25岁的女白领小周(化名)是一家公司的财务,1个月前,她发现自己视力突然下降,每天工作时只有靠放大字体才能看清财务报表。本以为是加班劳累所致,所以并未引起重视。但10天前,小周突然头痛剧烈、呕吐不止,同事紧急将其送往医院救治。进一步检查诊断,小周同样患上了胶质瘤,肿瘤体积几乎也占了脑部的1/4。  脑胶质瘤呈年轻化趋势  由于脑胶质瘤具有侵袭性、浸润性生长的特性,高级别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无明确边界,难以大范围彻底切除,残留的肿瘤细胞成为日后复发的根源,因此脑胶质瘤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周期,堪称“大脑杀手”。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神经外科学术副院长兼6A神经外一科主任于耀宇介绍,脑胶质瘤类型众多,不同类型的胶质瘤,其高发年龄段有所差异。例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就好发于青少年和儿童。  此外,按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可划分为低级别胶质瘤(WHO1-2级)和高级别胶质瘤(WHO3-4级)。胶质瘤的级别越高,肿瘤的恶性程度也随之升高。相对来说,低级别胶质瘤在30~40岁年龄段易发。  根据一项针对云南省1646例胶质瘤病例特征分析形成的研究,2017年至2019年间,年龄小于44岁的病例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发病具有年轻化趋势。  那么,为什么如今胶质瘤容易“盯上”青壮年呢?于耀宇主任表示,目前普遍认为,胶质瘤的发生主要与基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一些已知的遗传疾病,例如神经纤维瘤病以及结核性硬化疾病患者,相对更容易患脑胶质瘤。此外,一些环境的致癌因素,也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相关。  例如,目前在中青年人群中已极为普及的手机,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归类为“可能致癌”,即2B类致癌物。世卫组织和其他国际卫生机构表示,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手机辐射对健康有不利影响,但呼吁进行更多的研究。  此外,中青年人群学习、工作、生活压力较大,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不良饮食习惯、抽烟饮酒、作息不规律、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等,也容易增加脑胶质瘤的发生率。  不明原因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要警惕  于耀宇主任表示,根据肿瘤体积大小、所处的生长部位和生长速度的不同,脑胶质瘤引起的症状也表现各异。  通常生长在非功能区的肿瘤,早期可无明显感觉。但当肿瘤体积逐渐增大,额外占据有限的颅腔,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以头痛、恶心、呕吐(多呈喷射状)、嗜睡等为常见。  当肿瘤生长在运动、语言等重要功能区,可出现偏瘫、失语、癫痫等症状;当肿瘤压迫视觉中枢,则可短时间出现视力迅速下降、视物模糊等视觉功能障碍。▲ 肿瘤压迫视觉中枢,可导致患者视力模糊  根据最新发表的《胶质瘤多学科诊疗(MDT)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第2版),胶质瘤治疗是以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模式,多学科诊疗(MDT)已经被证实是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策略。  于耀宇主任提醒,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病史可在几个月甚至按年计算,而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可能在几周至几个月时间病情急剧恶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要正确认识脑胶质瘤、做好自身健康管理“第一责任人”,一旦出现不明原因头痛、呕吐、嗜睡、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积极配合规范化治疗。  * 部分内容参考来源:《胶质瘤多学科诊疗(MDT)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第2版)、《华南预防医学》、《新闻晨报》、《健康人报》、科普中国等。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5-02-10阅读量949

“现代华佗&rd...

病请描述:  颅底肿瘤赵天智主任的网上工作站,患者分享治疗经历及现状。  “我头疼脸麻,儿子带我到医院检查,头里面长了个听神经瘤,需要手术,儿子网上查到赵天智主任听神经瘤手术做的好,我们慕名到唐都医院,找到赵天智主任做手术,非常成功。  赵主任给我做完手术第二天,我感觉麻了3个多月的脸号了,不麻了,恢复正常了,可把我高兴坏了,这几个月吃药,针灸,各种折腾没效果,被赵主任几个月小时手术彻底治好了,赵主任医术高超,了不起。  术后第三天我自己走路上厕所不用人扶,身体恢复很快,没有后遗症,赵主任微创手术给我把脑子里神经保护很好,所以恢复如初,看病找到‘现代华佗’-赵天智主任,很是幸运,这次看病整体非常满意。”  听神经瘤临床表现较复杂,其症状并不完全一致,可轻可重,这主要与肿瘤起始部位、生长速度、发展方向、肿瘤大小、血供情况、是否囊性变等诸多因素有关。  听神经瘤典型的首发症状为单侧耳聋和耳鸣,大多数病例中,患耳耳鸣,为高频音,耳鸣被描述为“汽笛声”、“哨音”、“蝉鸣音”、“轰鸣声”等。耳鸣的声音有时经常变化,出现一段时间有时自行消失。  耳鸣可为间断性,也可为持续性。其非典型症状包括头痛、耳闷胀感、眩晕及行走不稳。后期瘤体增大,会压迫脑干或造成颅内高压,不及时进行外科干预则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因此以耳鸣及听力下降为主诉的病人前来就诊时,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则需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排除听神经瘤可能。  对于小听神经瘤,特别是局限于内听道内症状轻微及无症状的肿瘤可以进行随访观察。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手术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途径,特别是对于肿瘤直径大于2.5cm,或出现脑干压迫或其它症状的患者。  手术是目前治疗听神经瘤唯一有效的方法!临床上,如果没有明显手术禁忌症的时候,一般建议患者尽早手术,避免出现难以恢复的听力下降!因此,患者千万不要抗拒手术,及时手术有利于保留听力。治愈患者朋友们担心的手术创伤和手术风险的问题,事实上,随着医学影像学、显微神经外科以及颅神经监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听神经瘤手术除了提高切除率延长生命之外,更加注重颅神经功能的保存和术后生活质量的维持,尤其是对于面神经的保护,是颅底外科医生和大多数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  听神经瘤治疗目标主要为:切除肿瘤,去除肿瘤对脑干、小脑的压迫作用,解除因肿瘤压迫脑室而引起的脑积水。理想状态下最好的是全切肿瘤,但肿瘤与神经或血管粘连紧密不能全切。

赵天智 2025-02-10阅读量636

知名魔术师刘谦患上的肺腺癌,...

病请描述:近日,知名魔术师刘谦自曝患肺腺癌的消息登上热搜,引起了广泛关注。肺腺癌,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那么,肺腺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预防、发现和应对它。什么是肺腺癌?在众多癌症中,肺腺癌是一种较为常见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肺腺癌属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类型,它主要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及黏液腺,可发生于各级支气管,但以小支气管为多。肺腺癌的癌细胞通常呈腺泡状、乳头状、细支气管肺泡癌或实性伴有黏液形成。肺腺癌的发病原因01吸烟长期吸烟是导致肺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会损伤肺部细胞,增加患癌风险。02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污染的空气、石棉、氡气等有害物质,以及工作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和粉尘,都可能诱发肺腺癌。03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肺癌病史的人,患肺腺癌的几率可能会相对较高。04肺部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长期不愈可能增加肺腺癌的发生风险。肺腺癌的症状01早期症状肺腺癌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可能仅有轻微的咳嗽、咳痰,容易被忽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但也较为轻微。02中期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性咳嗽、咯血、胸痛加重、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03晚期症状晚期肺腺癌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食欲不振、贫血等。还可能出现远处转移的症状,如脑转移可引起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骨转移可引起骨痛、骨折等。肺腺癌的诊断方法01影像学检查胸部 X 光、CT 扫描等可以发现肺部的异常肿块或结节,为肺腺癌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02痰液细胞学检查通过收集痰液,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癌细胞,虽然阳性率较低,但操作简单、无创。03支气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支气管内的病变情况,并进行活检和刷检,提高诊断的准确性。04经皮肺穿刺活检在 CT 或超声引导下,用细针穿刺肺部肿块,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肺腺癌的重要手段。05基因检测对于肺腺癌患者,基因检测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肺腺癌的治疗方法01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肺腺癌患者,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广东省中医院总院心胸外科目前有超高清胸腔镜、荧光腔镜、达芬奇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可以通过肺叶切除、肺段切除术、全肺切除等手术方式,尽可能地切除肿瘤组织。02放射治疗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可用于不能手术的患者,或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03化学治疗通过使用化疗药物杀死癌细胞,可用于晚期肺腺癌患者,或与手术、放疗联合使用。04靶向治疗腺癌是最常见有基因突变的类型,针对特定的基因突变,可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靶向治疗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小等优点。05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为肺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肺腺癌的预防01戒烟吸烟是导致肺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戒烟是预防肺腺癌的重要措施。02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尽量避免接触污染的空气、石棉、氡气等有害物质,减少职业暴露。0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运动,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压力。04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肺癌家族史、长期吸烟、接触有害物质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肺部检查,如胸部 CT 扫描等,以便早期发现肺腺癌。肺腺癌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方法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应提高对肺腺癌的认识,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郑远 2025-02-10阅读量951

哪些垂体瘤患者必须手术治疗?...

病请描述:  垂体瘤是一种颅内常见的肿瘤,近年来垂体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约占颅内肿瘤的15%左右。垂体瘤虽为良性肿瘤,但肿瘤生长会压迫视交叉、海绵窦、正常垂体等结构,引起视力视野障碍、头痛、垂体功能低下等症状;同时,功能性腺瘤因为激素分泌过多,可引起闭经、泌乳、不孕、性功能减退、肢端肥大症等临床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颅内肿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垂体瘤也是一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垂体瘤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那么,哪些垂体瘤患者可以服药治疗?   垂体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比如泌乳素型垂体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及无功能垂体腺瘤等。不同类型的垂体瘤症状表现不一样,治疗方式也不一样。目前,临床上一般认为泌乳素型垂体瘤和生长激素型垂体瘤在短期内可以不做手术治疗,可以通过服用相关药物来控制病情。   哪些垂体瘤需要手术治疗?   一种是肿瘤引起内分泌功能破坏造成的,比如泌乳素型的垂体瘤女性病人会出现月经不调、泌乳,而男性则会出现性功能异常,生长激素型垂体瘤病人会出现额头变大、下颌突出、鼻大唇厚、手指变粗等,而ACTH型垂体瘤的病人会出现以躯干为主的肥胖、满月脸、皮肤变薄等。   另外一种症状是肿瘤增大压迫周围结构,比如最常见的压迫视神经引起的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甚至有的肿瘤会压迫脑子的“下水道”引起脑积水造成病人昏迷。   治疗方式:目前,垂体瘤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主要用于术后残留、复发及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药物溴隐亭可使部分泌乳素腺瘤缩小,使闭经泌乳消失,恢复生育功能,可作为未育妇女首选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垂体肿瘤的类型而定。   垂体瘤的手术治疗不仅将肿瘤切除,快速、彻底的解决患者的相关症状,还可以取得病理诊断,明确病情是患者治疗的重要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有的患者药物治疗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赵天智 2025-02-08阅读量1033

反复头痛伴眩晕,是什么疾病?

病请描述:反复头晕伴头痛怎么回事?在门诊呢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病人,就是主诉呢反复头晕伴头痛。头疼有些时候跟头晕同时出现、有些时候出现在头晕之前或头晕发作之后。或两种症状也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同时出现。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例如头颅磁共振、颈椎磁共振、脑电图等均未发现异常,那么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要警惕前停性偏头痛。前庭性偏头痛呢是临床上导致眩晕的最多见的疾病,以女性最为多见,典型症状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第一:既往存在反复发作的偏头痛的病史;第二:眩晕发作至少5次以上,程度比较明显,持续时间在几分钟至几个小时不等;第三:眩晕发作前会有视觉先兆,如眼前发黑、发亮,冒金星、或感觉有雪花飘;第四:部分患者在眩晕发作时还会感觉到明显的怕光怕吵。第五部分患者还会伴发腹痛、恶心呕吐不适。如果你的眩晕符合以上五点表现,那么要考虑前庭性偏头痛了。

陈建勇 2025-02-08阅读量526

异常泌乳警惕垂体瘤,确诊后如...

病请描述:  垂体微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鞍区最为常见,一般直径小于10mm,发病率为1/10万,目前有上升的趋势,而且多见于年轻女性。发病原因不明,常见症状有以下方面:如肢端肥大、满月脸、向心性肥胖、闭经、溢乳;男性会表现性欲减退,乳房发育,四肢麻木;有的患者会出现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症状。常常要通过增强的磁共振检查才能最后明确。   垂体瘤的治疗目前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守治疗:   并非所有垂体瘤都要治疗,对于无功能、无症状的垂体微腺瘤可暂不予特殊治疗,只需要定期复查即可。   2、药物治疗:   分泌性功能腺瘤可以酌情选用抑制垂体激素分泌过多的药物。如大多数的催乳素腺瘤可以长期口服溴隐亭治疗,生长激素腺瘤可以服用生长抑素治疗,赛庚啶适用于ACTH腺瘤、GH腺瘤。垂体功能减退者可予泼尼松、甲状腺素片等替代治疗。药物治疗只能暂时改善症状,不能治愈肿瘤。   3、手术治疗:   通常有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和开颅手术两种手术方式。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是国际上已经广泛采用的成熟手术方式,多数患者适合此手术方式。特别是随着微创手术的进步,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借助神经内镜技术获得了完美的效果,在内镜下可使术野达到全景化,无死角,使经蝶手术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或垂体大腺瘤成为可能,其适应征和手术范围扩大,创伤小且效果理想,手术安全性高,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的垂体组织,恢复内分泌功能,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经颅手术入路主要有经额下、经翼点和经颞下入路,其中以前两种入路最为常用,对肿瘤较大,向鞍上生长,视神经交叉受压,下丘脑及第三脑室受压或肿瘤向鞍前生长达到前颅凹额底者应开颅手术。有垂体卒中(指有症状的垂体出血或梗死)或脑积水者应紧急手术。   4、伽马刀治疗:   对于无颅内压增高征、肿瘤较小(直径小于2cm)者,可考虑伽马刀治疗。仅适合于体质差而不能耐受手术、多次术后仍复发、术后残余或者坚决不接受手术者,弊端较多。   最后提醒大家:垂体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必须视肿瘤的性质、大小、周围组织受压及垂体功能、全身病情等具体条件而定。女性朋友们如果出现泌乳等症状时除了去乳腺科就诊外,还应该到正规医院神经外科就诊,一旦确诊为垂体瘤要听取专家的意见,确定治疗方案。

赵天智 2025-02-08阅读量871

老人跌倒莫大意警惕中枢神经系...

病请描述: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该病呈缓慢进展,随着血肿逐渐扩大,压迫脑组织,可引发头痛、认知功能障碍、偏身肢体乏力等症状。  在老年人群体中,慢性硬膜下血肿往往和意外跌倒有关。《中国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指出,慢性硬膜下血肿一般认为由外伤引起,是血液集聚在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形成的慢性占位性病变,常在头部外伤3 周以后形成。其发病率为1/10~13.1/10万人口,随着人口老龄化,CSDH的发病率不断升高,80岁以上老年人年发病率可达127/10万人。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2021年12月16日讯,88岁的李大爷外出遛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撞到了头部。他伸手摸了摸撞到的地方,没有破皮流血,就站起来拍了拍屁股,伸了伸腿,感觉腿也不疼,便自己走回了家。  随后的一段时间,李大爷感觉自己走路有点不稳,起初他也没在意,可是过了二十多天,他的症状仍然没有好转,被家人送至当地医院就诊。经过详细检查,结果李大爷被诊断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神经外科学术副院长兼6A神经外一科主任于耀宇表示,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颅内出血性疾病,发病隐匿,进展缓慢。当血肿增大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常常出现头痛、头晕或肢体活动障碍等临床表现。  由于行动不便、骨质疏松等等问题,老年人日常生活容易出现意外磕碰跌倒,如果外伤程度轻微,往往不会引起重视。通常,硬膜下血肿其病程可以达到数月甚至数年,由于病史较长,很多患者可能都无法准确回忆外伤病史,直至血肿程度不断增加,引起了相应的体征表现,才得以治疗。  长期以来,对于有症状CSDH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颅骨钻孔或开颅手术来清除积血。尽管手术可以缓解症状,但单纯采用上述手术方式的复发率较高。尤其是对于高龄患者而言,手术耐受性和手术风险是医生难以回避的挑战。  2024年发表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进展》(作者:黄钦江,洪伟,李锐等)指出,CSDH单纯采取钻孔引流术,术后复发率为10.7%~14%,死亡率为 3.5%~12%。尤其是年龄大于90岁的患者,总体有效率仅为24%。部分患者由于长期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存在手术禁忌。  随着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脑膜中动脉栓塞术应运而生。其原理是基于CSDH的形成与血肿包膜上脆弱的毛细血管血液渗漏有关,而这些毛细血管的供血来源于脑膜中动脉。因此,通过阻断脑膜中动脉的血液供应,从源头上“断流”,促使血肿逐渐吸收,防止疾病加重和复发。  手术通过手腕部桡动脉或腹股沟部股动脉穿刺置鞘,将微导管输送至脑膜中动脉,然后使用专用胶、栓塞颗粒或弹簧圈等材料闭塞动脉,达到治疗目的。相较于传统手术,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是一种微创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局麻下可完成等特点。  援引《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进展》的表述,一项来自200例患者的系统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栓塞后CSDH复发率相对较低,为3.6%,无明显并发症。  近期,于耀宇主任率团队顺利完成三例脑膜中动脉栓塞手术。其中,年过七旬的男性患者陈某(化名),今年8月下旬因肢体无力摔倒,左眉弓受伤。后患者意识状态逐渐变差,吞咽饮食困难,呼之反应差,无法下床活动,家人遂将其送至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行颅脑CT检查,患者双侧额颞枕顶部可见硬膜下积液血肿,双侧额叶受压明显,不排除积液血肿进一步加重。若不及时手术治疗,病情可能进一步恶化,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患者双侧额顶部硬膜下积液血肿明显  于耀宇主任团队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结果综合研判,为患者制定了“先堵后疏”的“脑膜中动脉栓塞+钻孔引流”微创复合手术方案。9月4日,于耀宇主任先为患者行“脑血管造影+经导管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栓塞脑膜中动脉以阻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血供,减少硬膜下积液产生及血肿生成,促进积液及血肿吸收,降低复发及出血率。▲ 术后复查,血肿得到明显改善  待病情稳定并评估后,近期,于耀宇主任又为患者开展了双侧“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术”,促使硬膜下积存的大量血肿快速排出,解除脑组织压迫,缓解头晕、肢体乏力等症状。术后,患者健康状况平稳,病情正逐渐好转。  部分内容参考来源:《中国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进展(《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4,50(1):33-38);科普中国等。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5-02-07阅读量747

【在线答疑】垂体瘤服用溴隐亭...

病请描述:  54岁的侯女士,患有高血压和轻度抑郁,表现为反应变慢,服用抗压药和精神类药物,2019年体检时发现泌乳素分泌较高、核磁查出脑部有异常,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治疗,通过检查泌乳素和核磁共振被诊断为垂体瘤,无明显症状,建议服用溴隐亭保守治疗,目前已经服用溴隐亭3年,每年检查催乳素有时正常有时较高,2021年开始稍微减少了药量,近期去复诊时,检查激素、MR磁共振,判断为“空泡蝶鞍”综合症,建议逐步停用溴隐亭一个月看情况,同时采用保守治疗开具了药方,现想咨询:1、想知道是属于垂体瘤还是“空泡蝶鞍”综合症?2、下一步应该如何治疗?   赵天智主任介绍:根据患者提供的资料,建议不用太在意诊断,服用药物把激素控制正常就行。   患者疑问:继续服用溴隐亭?现医生开具的药物可以一起吃吗?   赵天智主任介绍:高泌乳素单纯服用溴隐亭就可以了,目前不清楚其他药物是用来治疗什么的?是有头痛?还是有别的原因,建议问下开具药物医生治疗的目的。   患者疑问:长期服用溴隐亭会不会产生副作用?吃多久可以停药?   赵天智主任介绍:药物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副作用,但是相对手术来说,药物与手术相比风险要小一些,至于停药,主要依据患者激素控制的情况,一般服药两年以后,激素会稳定,就可以考虑逐渐减量,如减量以后有反弹,可能还要再继续服药。

赵天智 2025-02-07阅读量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