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小美今年7岁,身高在同龄儿童中一直属于矮的范围,在生长曲线图中属于P3位置。家长一直比较在意孩子的身高发育情况,在朋友的建议下,到当地生长发育专科门诊进行检查。医生在了解基本情况过后,让小美先做一个生长因子的检查,对此家长表示不太理解生长因子对于身高增长有什么作用。 身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高个子不仅在视觉上更加显得挺拔,更可以带来许多优势,如更具吸引力、更容易受到他人尊重等。因此,许多人都希望能够通过一些方法来增加自己的身高。在这个过程中,生长因子被认为是一种可能能够帮助身高增长的方法。本文将会探讨生长因子对身高增长的作用,并分析其适用性、效果和潜在风险。 一、生长因子的定义与作用原理 生长因子是一类存在于人体内的蛋白质分子,能够刺激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它们通过与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传递信号并促进细胞生长。在人体内,生长因子参与了多个方面的生理过程,包括胚胎发育、组织修复和身体发育等。 生长因子对身高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促进骨骼的生长和发育来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生长因子是生长激素,它可以促进骨骼的长大。除了生长激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生长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促甲状腺激素(TSH)等,它们对身高的增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生长因子对身高增长的适用性 生长因子对身高增长的适用性主要取决于个体的年龄和生长潜力。一般来说,生长因子对于尚未发育完全的青少年和儿童的身高增长效果最为明显。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骨骼还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生长因子能够刺激骨骼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促进骨骼的生长。而在成年人身高增长的过程中,骨骼的生长发育已经停止,生长因子对身高增长的作用会减弱。 此外,对于身高增长潜力较小的人群,生长因子的作用可能并不明显。因为身高的增长主要取决于骨骼的生长发育程度,如果个体的骨骼生长潜力已经达到了极限,那么即使使用生长因子,也很难实现明显的身高增长。 三、生长因子的效果与潜在风险 生长因子对身高增长的效果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许多研究表明,使用生长因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骨骼的生长,从而实现身高的增长。对于那些生长激素缺乏的个体,使用生长因子还可以对生长激素进行替代治疗,帮助他们实现正常的身高增长。 然而,使用生长因子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首先,使用生长因子需要经过医生的处方和监督,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生长过快和骨骼畸形等问题。其次,生长因子的价格较高,需要付出较大的经济代价。最后,使用生长因子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这些副作用可能会对个体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结论: 总的来说,生长因子对身高增长的作用是确实存在的,尤其对于尚未发育完全的青少年和儿童。然而,使用生长因子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因此,在考虑使用生长因子来增加身高之前,个体应该充分了解其适用性、效果和潜在风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决策。同时,个体也应该注意其他因素对身高增长的影响,如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身高增长效果。
生长发育 2024-05-12阅读量2311
病请描述:每当我和病人谈起“结核”,不少病人都会有类似的反应:“现在还有结核病吗?这种菌不是已经灭绝了吗?”让我感到,对这个历史悠久的疾病,不少读者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有必要和大家科普一下。 结核,是一种古老的细菌,与人类纠缠了数千年历史。它的表现多样,大多数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在疾病的早期,有的人可能有低热、盗汗、乏力等消耗症状,有的人甚至没有任何不适;但也有部分病例表现为快速进展型(常见于免疫缺陷患者)。结核可以感染全身各个部位,最常见的是肺部,“肺结核”大家耳熟能详,可以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咯血、胸闷胸痛;肺外结核其实也很多见,比如腹腔结核,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皮肤结核,眼结核,甚至于肝脏结核、食管结核、胃结核,我们科都遇到过、诊治过。肺外结核的临床表现就更加多元了,比如腹腔结核:可以有发热+腹痛腹胀,严重者发生肠梗阻;淋巴结结核:常见淋巴结肿痛,破溃,严重时需要外科手术清创,内科外科协同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可以有发热、头痛、呕吐、认知功能障碍等,凶险,难治,预后较差;结核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源源不断的水(积液)呀,要尽早诊断,把水放掉,否则会造成粘连,影响功能;眼结核:如果不及时治疗,可以致盲哦,千万要当心。。。 结核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如果您的身边有肺结核患者,要注意感控措施,比如房间里多通通风,肺结核患者不要随地吐痰,如果在疾病的活动期、传染性比较明显的时候,建议肺结核患者最好戴上口罩。 从全球来看,结核病高发于人口稠密、经济欠发达地区,比如非洲、印度、中国。我们中国,历来就是一个结核大国,到现在发病率依然不低。我们遇到过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来的患者,平时不注意检查身体,等到来看病的时候,很多都已经结核全身播散,很严重了。我们也遇到过很多经济发达地区(比如上海本地)的患者,工作辛苦,学业劳累,抵抗力下降,得了结核病的,绝不少见。 大多数结核病患者经过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是可以康复的。但万事要早,看病千万不能耽误。拖到后面,等结核菌把各个器官都侵蚀完了,就难办了。如果您有发热(反复低热更常见)、盗汗、乏力、明显消瘦,甚至有咳嗽咳痰、腹痛腹胀、淋巴结肿大,不妨筛查一下结核病。
蔡思诗 2024-05-10阅读量2070
病请描述:每当我和病人谈起“结核”,不少病人都会有类似的反应:“现在还有结核病吗?这种菌不是已经灭绝了吗?”让我感到,对这个历史悠久的疾病,不少读者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有必要和大家科普一下。 结核,是一种古老的细菌,与人类纠缠了数千年历史。它的表现多样,大多数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在疾病的早期,有的人可能有低热、盗汗、乏力等消耗症状,有的人甚至没有任何不适;但也有部分病例表现为快速进展型(常见于免疫缺陷患者)。结核可以感染全身各个部位,最常见的是肺部,“肺结核”大家耳熟能详,可以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咯血、胸闷胸痛;肺外结核其实也很多见,比如腹腔结核,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皮肤结核,眼结核,甚至于肝脏结核、食管结核、胃结核,我们科都遇到过、诊治过。肺外结核的临床表现就更加多元了,比如腹腔结核:可以有发热+腹痛腹胀,严重者发生肠梗阻;淋巴结结核:常见淋巴结肿痛,破溃,严重时需要外科手术清创,内科外科协同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可以有发热、头痛、呕吐、认知功能障碍等,凶险,难治,预后较差;结核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源源不断的水(积液)呀,要尽早诊断,把水放掉,否则会造成粘连,影响功能;眼结核:如果不及时治疗,可以致盲哦,千万要当心。。。 结核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如果您的身边有肺结核患者,要注意感控措施,比如房间里多通通风,肺结核患者不要随地吐痰,如果在疾病的活动期、传染性比较明显的时候,建议肺结核患者最好戴上口罩。 从全球来看,结核病高发于人口稠密、经济欠发达地区,比如非洲、印度、中国。我们中国,历来就是一个结核大国,到现在发病率依然不低。我们遇到过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来的患者,平时不注意检查身体,等到来看病的时候,很多都已经结核全身播散,很严重了。我们也遇到过很多经济发达地区(比如上海本地)的患者,工作辛苦,学业劳累,抵抗力下降,得了结核病的,绝不少见。 大多数结核病患者经过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是可以康复的。但万事要早,看病千万不能耽误。拖到后面,等结核菌把各个器官都侵蚀完了,就难办了。如果您有发热(反复低热更常见)、盗汗、乏力、明显消瘦,甚至有咳嗽咳痰、腹痛腹胀、淋巴结肿大,不妨筛查一下结核病。
蔡思诗 2024-05-10阅读量1746
病请描述:鼻子,作为我们面部的重要器官之一,不仅关乎外貌,更承担着呼吸、嗅觉等重要功能。然而,当鼻子出现问题时,如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都可能是鼻科疾病的信号。那么,常见的鼻科疾病有哪些?它们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鼻炎 鼻炎是指鼻腔黏膜的炎症,分为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两种。急性鼻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而慢性鼻炎则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如长期吸入刺激性气体、过敏等,其症状包括长期鼻塞、鼻涕多、嗅觉减退等。 二、鼻窦炎 鼻窦炎是指鼻窦内的炎症,通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发。其主要症状为头痛、面部压痛、鼻塞、流脓性鼻涕等。鼻窦炎若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 三、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由过敏原引起的鼻腔过敏反应,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有鼻塞、流涕、打喷嚏、眼睛痒等。 四、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离中线,可能导致一侧鼻孔通气不畅或呼吸困难。这种情况可能需要手术矫正。 五、如何预防鼻科疾病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处于封闭环境。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挖鼻孔。 3.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季节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时间。 4.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5.定期进行鼻部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鼻科疾病。 六、治疗方法 对于不同类型的鼻科疾病,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如抗生素、抗过敏药等。对于某些严重的鼻科疾病,如鼻中隔偏曲、鼻窦炎伴息肉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此外,中医针灸、按摩等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鼻科疾病的治疗有帮助。 总之,鼻科疾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了解其基本知识,掌握预防和治疗方法,就能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希望这篇科普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的鼻子健康!
邓泽海 2024-05-10阅读量2633
病请描述:身高增长背后的挑战:深入了解生长激素治疗的利与弊 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 儿科 吴波 先看病例: 患者,小李,12岁,男性。因为身高明显低于同龄男孩而被带到诊所进行检查。经过详细的身体检查和家族史调查,医生诊断小李患有生长激素缺乏症,这是导致他矮小的主要原因。 为了帮助小李达到正常的身高,医生建议使用生长激素治疗。然而,在开始治疗之前,医生向小李和他的家人详细解释了可能的副作用,并强调了定期检查的重要性。 治疗开始后,小李按照医生的建议,每周注射生长激素。在治疗的前三个月,他的身高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然而,在第四个月,小李开始感他的关节和肌肉没有明显的炎症或损伤。考虑到可能是生长激素的副作用,医生调整了治疗方案,减少了生长激素的剂量,并建议小李进行适量的运动,以帮助缓解疼痛。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小李的关节和肌肉疼痛逐渐减轻。他继续接受生长激素治疗,并在医生的建议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的睡眠。 经过一年的治疗,小李的身高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而且没有出现其他严重的副作用。这个案例表明,通过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帮助患者安全有效地接受生长激素治疗,同时避免或减少可能的副作用。 生长激素疗法,作为助力矮小症患者追尋正常身高的重要医疗实践,其价值不容小觑。然而,如同多数医疗干预措施一样,这一途径亦非无瑕之选,伴随着一系列潜在的副作用考量。这些可能的副作用囊括了关节的不适与疼痛、肌肉的疲惫与酸痛、体液积聚导致的轻微水肿、头痛的困扰、血压的微妙攀升,以及胰岛素敏感度下降的隐忧。更需审慎的是,特定情形下,生长激素的施用或会微妙提升肿瘤形成的概率。 为织就一张安全防护网,缓和乃至规避上述副作用,医患双方需携手采取周密策略。首当其冲,医生应依据每位患者的独特体质与状况,量身定制治疗蓝图,精确到剂量的拿捏与疗程的规划,力求精准医疗。其次,在治疗征途上,定期体检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旨在即刻识别并妥善管理任何初露端倪的不良反应。 此外,拥抱健康的生活习惯,诸如均衡膳食的坚持、适度运动的融入、充足睡眠的保障及心理压力的有效管理,均是加固身体防御线、减轻治疗副作用的自然良方。尤为重要的是,一旦治疗期间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即向医疗团队反馈,以便即时调整治疗策略,确保治疗之旅平稳前行。 综览全局,尽管生长激素治疗矮小症之路伴随着副作用的阴影,但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规划耦合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大有可为,能够极大限度地减少这些不利影响,护航患者安然有效地完成身高增长的旅程。
生长发育 2024-05-09阅读量2215
病请描述:都是缺“锌”眼,补“锌”能补身高吗?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长高,纷纷选择给孩子补充锌。那么,补锌真的能补身高吗?本文将介绍补锌的好处,过度补锌的坏处,并通过三个临床例子来分析正常补锌、不补锌和过度补锌的情况。 一、补锌的好处 1. 促进生长发育:锌是人体内许多酶的组成部分,参与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和生长发育等过程。儿童时期,锌对于骨骼、肌肉和内脏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缺锌会导致食欲不振、生长迟缓、性发育不良等问题。 2. 增强免疫力:锌对免疫系统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提高免疫力。适量补锌有助于预防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3. 促进智力发育:锌对大脑发育和智力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锌缺乏的儿童智力发育较慢,学习和记忆能力较差。 4. 改善视力:锌参与视网膜色素的合成,适量补锌有助于维持正常视力。 5. 促进伤口愈合:锌能促进皮肤细胞分裂和再生,有利于伤口愈合。 二、过度补锌的坏处 虽然锌对人体具有诸多好处,但过度补锌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以下为过度补锌的坏处: 1. 锌中毒:长期过量补锌会导致锌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头痛、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昏迷、血压下降、心慌气短等生命危险。 2. 影响其他元素的吸收:锌与铁、钙、铜等元素存在竞争性吸收关系。过度补锌会影响这些元素的吸收,导致贫血、佝偻病等疾病。 3. 损害肝脏:过量锌摄入会增加肝脏负担,导致肝脏损伤。 4. 引发免疫性疾病:过度补锌可能破坏免疫系统的平衡,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三、临床例子 1. 正常补锌:小明,男,8岁。身高偏矮,食欲不振,偶尔感冒。检查发现锌缺乏。医生建议每天补充适量锌剂,并注意饮食均衡。经过半年的补锌,小明食欲好转,身高增长明显,免疫力提高。 2. 不补锌:小红,女,6岁。身高较矮,食欲不振,经常感冒。检查发现锌缺乏。家长担心补锌有副作用,拒绝给孩子补锌。一年后,小红身高增长缓慢,免疫力低下,经常生病。 3. 过度补锌:小华,男,10岁。家长为了让其长高,盲目给孩子补充大量锌剂。不久后,小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检查发现锌中毒。经过紧急治疗,小华病情好转,但身高增长并未如预期。 综上所述,适量补锌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作用,但过度补锌和拒绝补锌都会带来不良后果。家长在给孩子补锌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遵循适量原则,并注意饮食均衡。同时,关注孩子的身高增长、免疫力等情况,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生长发育 2024-05-05阅读量2453
病请描述:为什么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要做药物激发试验 建议p3以下小孩做一个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以确定激发试验峰值,建议将精氨酸联合可乐定或左旋多巴等一次性联合激发试验作为疑似GHD患儿诊断的常用方法(低质量证据,弱推荐)。在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中,可应用该试验获取相对安全、精确和个体化的GHD诊断,并为患儿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利弊分析:根据临床实践经验,无论何种激发方式都存在重复性差、假阳性率高的问题。精氨酸联合可乐定或左旋多巴等一次性联合激发试验(以下简称一次性联合激发试验)相对于单一激发试验,可以提高GHD的诊断准确率,相对于分两天进行的序贯激发试验准确率无提升,但可缩短检查周期,减少抽血次数与费用,提高患儿与家庭的依从性。同时相比于胰岛素低血糖兴奋试验来说,不易引发严重低血糖。然而,一次性联合激发试验仍然可能引发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心悸和低血压等症状,对于体重过轻、心血管或肾脏问题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能更高,需要在进行试验前充分评估和密切监测。 药物刺激生长激素分泌试验有多种,如精氨酸、胰岛素、可乐定和左旋多巴等,但没有一种药物激发试验具有10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就是说没有一种试验可准确地预测生长激素缺乏症,所以不能根据一种药物刺激的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结果来确诊。目前临床普遍认同的是两种药物激发试验生长激素分泌峰值均小于10微克/升方能诊断为生长激素缺乏症,同时要求其中一种药物必须是胰岛素。诊断完全性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标准是两种药物激发试验的生长激素峰值均小于5微克/升;而部分性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标准为两种药物激发试验的生长激素峰值在5微克/升和10微克/升之间。 在所有的药物激发试验中,胰岛素诱发低血糖刺激生长激素分泌试验被认为是诊断生长激素缺乏症最敏感的试验。此外,低血糖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也是一个强刺激,该试验也可同时检测皮质醇来了解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完整性,故胰岛素诱发低血糖刺激生长激素分泌试验在临床上常作为首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整个试验过程中有血糖水平降低,个别会产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对小年龄儿童或有癫痫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儿禁用该试验。在临床实践中应综合考虑生长激发试验指征、患儿的个体差异、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排除可能影响试验效果的疾病。同时确保试验药物的安全性,注意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如低血压、胃肠道反应等。部分患儿可能对药物敏感,需谨慎使用。精氨酸较少引起不良反应,但对无尿或少尿的患儿应避免使用。胰岛素低血糖兴奋试验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能晕厥或抽搐。应在试验前检测肝肾功能和血糖水平,排除其他内分泌激素缺乏。如患儿存在其他内分泌激素缺乏,需要在试验前进行治疗,获得足量激素替代。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的患儿,需要先改善其营养状态。激发试验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判读应由专业医生团队进行,全程监测,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生长发育 2024-04-30阅读量2317
病请描述:儿童身材矮小是不是病? 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身材相对矮小时,是否应该担心?这是一个常见的疑问,也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从我们临床医生的角度出发,我们将通过两个真实案例的分析,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儿童矮小问题。 案例一:小明(男性) 小明,8岁,被家长带到医院,因身材较同龄儿童矮小而担忧。经过详细检查,包括身高、体重、生长曲线和家族史等,发现小明的生长曲线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没有其他明显异常。在进一步检查后,未发现任何内分泌异常或遗传性疾病的迹象。小明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均正常。根据综合分析,确定小明是健康的但体格较矮小的儿童,不需要过度担心。 案例二:小红(女性) 小红,10岁,因体格明显矮小和生长迟缓而就医。经过全面检查,发现小红的身高和体重都明显低于同龄女童的平均水平,生长曲线平稳但缓慢上升。除此之外,小红还有频繁的头痛和食欲不振的症状。血液检查显示缺铁性贫血的迹象。进一步检查发现小红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导致生长激素水平降低,影响了生长发育。通过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和铁剂补充,小红的身材逐渐恢复正常。 儿童身材矮小:是不是病? 对于儿童的身材矮小问题,我们需要分情况看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儿童的身材矮小并不是病态的表现,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遗传因素: 孩子的身高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如果孩子的父母身材较矮小,那么孩子的身材可能也会相对较小。 生长潜能: 每个孩子的生长潜能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可能会在某个阶段生长速度较慢,但在后期会有所追赶。 营养与健康: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缺乏某些营养素或患上慢性疾病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生长。 内分泌问题: 在少数情况下,儿童的身材矮小可能是由于内分泌问题引起的,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生长激素缺乏等。 如何正确应对? 对于大多数身材矮小的儿童,家长无需过度担心。但是,如果孩子的身材矮小伴随着其他异常表现,如生长曲线下滑、身体发育延迟、频繁生病等,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 全面评估: 医生会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身高、体重、生长曲线、家族史、生活习惯等,以排除任何潜在的问题。 相关检查: 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一系列相关检查,如血液检查、X光检查、内分泌激素检查等,以确定是否存在内在问题。 针对治疗: 如果发现存在内分泌问题或其他健康问题,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营养补充、行为干预等。 心理支持: 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给各位家长们建议: 总的来说,儿童的身材矮小并不一定是病态的表现,但也不能完全忽视。正确的态度是,保持关注但不过度焦虑,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医生建议。通过科学的评估和治疗,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健康成长,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生长发育 2024-04-24阅读量2064
病请描述: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是怎么回事? 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是一种用于诊断矮小症的孩子是否存在生长激素缺乏的测试方法。矮小症是指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2SD或P3的疾病,其中一种常见的原因是生长激素缺乏。生长激素是由脑垂体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对人体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医生可以评估孩子是否存在生长激素缺乏,并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脑垂体会周期性地分泌生长激素。这种分泌呈现出脉冲式的规律,有时高峰,有时低谷。因此,仅仅通过一次随机采血无法准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生长激素缺乏。为了激发生长激素的分泌并观察其高峰值,医生会使用特定的药物来刺激脑垂体的生长激素分泌。 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通常采用两种不同的药物促使脑垂体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在进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之前,孩子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通常要求孩子在试验前的晚上进行禁食,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试验过程中,医生会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多次血液采样,以尽可能准确地捕捉到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值。这些血液样本将用于测量血中生长激素水平。 如果在多次采血中发现生长激素的峰值仅达到非常低的水平,那么可以诊断为生长激素缺乏症。这种诊断方法更为科学和严谨,相比于仅通过一次随机采血来判断生长激素缺乏的方法更可靠。 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需要在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在实验过程中,医生会监测孩子的生长激素水平,并根据实验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生长激素缺乏症。如果确诊为生长激素缺乏症,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通常包括生长激素替代疗法,以促进孩子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需要注意的是,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是一种辅助诊断手段,综合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一起进行综合判断。此外,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头痛、恶心和低血压等。因此,在进行试验前,医生会评估患儿的适应性,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利弊。 总之,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是一种通过使用药物刺激生长激素分泌并观察其高峰值来诊断矮小症孩子是否存在生长激素缺乏的测试方法。它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其成为判断生长激素缺乏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为患儿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促进他们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生长发育 2024-04-16阅读量1508
病请描述:白血病患者眼部受累可表现为眼底视网膜出血、眼眶浸润、眼前段自发性结膜下出血以及角膜溃疡、玻璃体浑浊等,通常是预后不良的表现。白血病患者眼底检查可:(1)明确眼底有无白血病细胞浸润;(2)明确有无合并眼底出血,因为眼底出血常被视为颅内出血的先兆;(3)当患者因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被怀疑合并有颅内出血或脑白时,检查眼底有助于通过视乳头的变化以明确患者是否合并颅内压升高,后者常为危及生命的紧急状况,需及时予以脱水降颅压等积极治疗。
钟华 2024-04-12阅读量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