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随着大家健康意识的提高,胃肠镜的普及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患有“老胃病”的人越来越多,从三岁孩童到耄耋老者一生中某个阶段都会发生胃病,且越发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很多人得了胃病都不在乎,以为人吃五谷杂粮都会胃部不适,忍忍就过去了,殊不知,就这些不经意的症状往往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征兆,等做完胃镜,拿到报告,一看萎缩性胃炎,就开始焦虑了,难免会心生恐惧,会不会很快发展为胃癌呢?会不会发展为胃癌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胃癌的发展路径。 一、从萎缩性胃炎到胃癌的路径胃癌的发病的经典路径是这样的,正常胃粘膜-慢性浅表性胃炎(也叫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性增生(也叫不典型增生、上皮瘤样改变)-早期胃癌-中晚期胃癌。从慢性萎缩性胃炎开始就有了一定的癌变机会了,属于癌前病变了,这个阶段的年癌变率在0.5%-1%。从慢性萎缩性胃炎到胃癌需要经常多长时间呢?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也有可能终生都不会发展为胃癌。有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随访5年,发展为胃癌的概率不会超过5%。根据公认的Correa模式,胃癌的发展经历由正常胃黏膜到胃癌等多环节转变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可逆性。如何有效地逆转癌前病变胃黏膜,阻断其进一步向胃癌发展,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二、目前西医治疗方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目前没有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特效的药物,没有能明确控制和逆转胃黏膜萎缩、肠化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病因针对性的治疗。临床上也出现HP反复感染、复杂的特征性表现的情况,治疗的难度仍然存在,且临床发现许多西药使用过程中一定的副作用。1.Hp阳性者应根除我国Hp感染处理共识推荐铋剂四联方案(铋剂+PPI+2种抗菌药物)用于临床一线治疗,Hp根除率较三联疗法显著提高。然而,铋剂四联疗法的应用存在一些非常明显的弊端:比如两种抗生素的大剂量使用,而且要用2周,这对于平时一吃凉的,肯定就不舒服的患者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轻则胃痛,重则腹泻;抗生素滥用会导致耐药、肠道菌落失调;铋剂、抗生素的严重胃肠道反应等。此外,由于我国很多地区对一线用药比如克拉霉素、四环素类产生耐药,根除率在不断下降,从原来的80-95%,到目前的60-80%;很多人不得不二次、甚至多次杀菌,却难以成功。在这里要提醒那些脾胃虚寒体质的患者并不适合这种治疗,那么怎么判断自己是虚寒体质呢?首先不能吃凉的,一吃凉的就腹泻、胃痛难受;其次,舌头颜色偏白,水分特别多,还有很明显的齿印,根据这两点就可以断定为脾胃虚寒。2.对症治疗:根据症状常采用促动力药、消化酶制剂、抑酸药,精神因素明显者可会加用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胃病往往伴随着焦虑,抑郁的情绪,这在中医来说就是肝郁气滞,乘脾犯胃,经常生气、压力大都会引起脾胃受损。3.去除病因:包括改善生活习惯、保持乐观情绪、控制胆汁反流。但去除这些病因并不能逆转已经改变的胃粘膜组织学改变。由于胃癌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实施针对病因的的治疗非常困难。4.改善病理组织学变化:研究表明,大蒜素制剂和多种维生素应用具有远期预防效果。对于部分体内低叶酸水平者,适量补充叶酸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病理状态而减少胃癌的发生。因此,如何有效延缓甚至逆转胃黏膜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从而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是慢性胃炎治疗的临床难点。三、中医的优势:针对这些西医治疗的难点和瓶颈,中医中药在控制和逆转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等方面有确切的疗效。而如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进行干预则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重要途径和二级预防的关键环节。大量的基础和临床试验证实,通过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可以逆转肠化生。但要注意的是,逆转肠化生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医患之间需要密切配合,要有足够的耐心、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否则不良情绪很有可能会加重病情。2017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和2017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均提出摩罗丹、香砂养胃丸、等中成药可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1. 根除幽门螺杆菌多种经典方剂、中药复方或中成药对Hp根除具有良好疗效。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显示荆花胃康胶丸、温胃舒胶囊、养胃舒胶囊同三联疗法组成的方案根除率与铋剂四联相当。香砂养胃丸也被报道用于Hp根除,在三联疗法基础上联用香砂养胃丸显著提高Hp根除率。2. 逆转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有些中成药对胃黏膜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的改善具有一定优势。比如胃复春、摩罗丹和增生平等在改善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萎缩程度,逆转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方面有确切的疗效。有报道指出,黄芪、黄芩、黄连、丹参、陈皮、延胡索、吴茱萸、白芍等能有效地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具有抗癌作用;三七、莪术、三棱在逆转癌前病变胃黏膜方面略显成效。国医大师朱良春在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位56岁的干部,胃病史十余年,后来胃脘胀痛加重,食后尤著,有时呈刺痛,食欲显减,四肢乏力,大便溏软,日一二行,体重明显下降,舌质衬紫,苔薄腻,脉细少弦。胃镜检查“重度萎缩性胃炎”。病理切片示“慢性萎缩性胃炎(重度)、鳞状上皮轻度增生”。证属气虚血瘀,胃络阻滞,治宜益气消瘀,和胃止痛。以胃安散方出入治疗3个月,胃痛消除,纳食正常,体重增加。巩固治疗两个月。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随访半年,胃痛未作。3. 改善症状中医中药,包括中药复方、经典方剂等可多方位改善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研究表明,保和丸可显著改善慢性胃炎患者腹痛症状,其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奥美拉唑胶囊。附子理中丸也被报道用于改善慢性胃炎症状,附子理中丸单药治疗2周,患者腹胀、反酸、灼烧感等症状评分显著降低。我们在临床上经常用的半夏泻心汤对改善慢性胃炎症状具有非常好的疗效。但这些药的前提一定是辨证论治,并不适合所有人。4. 消除胃黏膜炎症,促进黏膜修复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在碳酸镁铝片基础上加用胃炎康胶囊,连续治疗4周,患者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改善程度显著优于碳酸镁铝片单药治疗。此外,胃灵颗粒也被报道用于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病变,其单药治疗6个月,对患者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的总有效率均超过80%。
刘宝君 2021-06-05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病,是胃肠黏膜发生的炎性缺损,通常与胃液中的胃酸和消化作用有关,病变穿透黏膜肌层或者更深,溃疡病灶常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相比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更常见于中老年人且男性居多。如果你常常出现胃部不适、食欲下降和餐后胃胀的症状,那么就要小心是否患有胃溃疡。胃溃疡作为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常引起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等四种并发症。相比于其他相关并发症,癌变的发病率虽较低,但由于其预后较差,常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接下来就让我们就介绍一下胃溃疡与胃癌的关系。1.胃溃疡的病因胃溃疡发生的机制是致病因素引起胃酸、胃蛋白酶作用(破外胃黏膜)和黏膜屏障作用(保护胃黏膜)失衡。其中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①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Hp感染是胃溃疡的主要原因,感染率高达80%-90%。约15%Hp阳性患者可发生胃溃疡。根除Hp对加速溃疡愈合,降低溃疡复发率有着重要意义。②胃溃疡家族史:约有25%~60%儿童患者具有家族史。③生活饮食因素::胃溃疡多见于医生、司机等职业,可能与生活作息不规律有关。饮食方面,长期吸烟、饮酒、饮浓茶患者患胃溃疡几率较高。此外,非甾体类消炎药与皮质类固醇如扑热息痛、保泰松等导致胃黏膜损伤的常用药也会引起胃溃疡。④精神因素: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精神状态会增加胃溃疡的患病概率。2.胃溃疡的典型症状大多数情况下,胃溃疡的患者常仅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例如上腹部胀气、不适、嗳气、反酸和消化不良。那我们如何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胃溃疡,及时到医院进行专业的诊疗呢?其实胃溃疡的症状也有一些规律可循。1胃溃疡是一个慢性过程,病程可达数年甚至十年以上。2胃溃疡的发作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反复发作且发作期可为数周或者数月。季节性体现在其多在季节变化时发生,例如秋冬和春冬交替的时间。3部分病人表现为与进餐相关的节律性上腹痛,多为餐后疼痛。4在服用抑酸剂或抗酸剂后,腹痛有所缓解。如果你长期被上述的症状所困扰,应考虑患有胃溃疡的可能,并及时就医。3.胃溃疡是怎么发展为胃癌的呢? 有大量研究表明,胃溃疡发展为胃癌是一个长期的进程,约有1%-5%的胃溃疡患者在多因素的刺激下,溃疡病灶周围组织发生糜烂后修复再生,长期反复“破坏-修复-再生”循环的刺激会使其逐步发展为胃癌。4.怎样的胃溃疡更具有发展为胃癌的倾向呢?①Hp感染合并顽固不愈型的胃溃疡:Hp感染引起的胃溃疡最常见。此种溃疡治疗后仍反复发作,病灶顽固不愈,引起溃疡周围黏膜反复糜烂,同时受到Hp分泌毒素的刺激,溃疡发展为萎缩、肠化,进一步发展为胃癌。 合并Hp感染的胃溃疡患者,一旦发现应到正规医院寻求治疗,根除Hp。同时此类患者应高度警惕和预防癌变。②合并慢性炎症刺激的胃溃疡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指胃黏膜腺体出现萎缩、失去原有功能的胃炎。萎缩性胃炎本身属于癌前病变,有少部分的患者会发展成胃癌。因此长期合并慢性炎症的胃溃疡患者,由于溃疡旁黏膜因炎症失去原有功能,进而缺乏屏障保护,加快了“破坏-修复-再生”循环频率,促进胃溃疡演变为胃癌。③长期受致癌物质刺激的胃溃疡患者:有研究证明,饮食习惯上偏好腌制、熏制食品的胃溃疡患者更易发展为胃癌。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和亚硝基胺类化合物能够诱发胃癌,此类化学致癌物常见于食品污染(发霉的粮食)、食品加工过程以及我国部分地区的传统饮食过程中,例如:熏鱼、熏肉、烤鱼以及腌制食品。④除去以上病因学之外,一些临床症状也可以给予我们一些提示。若胃溃疡的症状加重,出现经常性上腹疼痛,还有食欲下降、头晕乏力、黑便、贫血等,患者应警惕胃溃疡是否处于癌变过程中,有必要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以免出现严重的后果。总的来说,仅有少数胃溃疡会进展为胃癌,并且需要经历多年甚至十年。只要我们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以预防胃溃疡的发生,而在出现症状时给予重视,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专业的诊疗、规律服药、消除原发病、改善生活饮食习惯、远离致癌因素以及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大多数的胃溃疡是能够痊愈的。专家介绍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导。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擅长各类消化道疾病的内镜微创治疗。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1]张嘉会,袁天力,陈可,etal.胃溃疡的病因及防治概述[J].饮食保健,2018,5(15):107-8.[2]许惠.什么样的胃溃疡可能癌变?[J].东方药膳,2020,4):258-9.[3]王云溪.慢性胃溃疡癌变的临床特点及潜在预测因子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4):623-6.[4]谭婷英.胃溃疡严重吗出现什么症状要警惕癌变的可能[J].饮食保健,2020,7(22):248-9
钟芸诗 2020-12-31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典型病例 76岁的张大爷3年来长期便秘、偶尔大便发黑。二周前,下腹胀痛,自行口服抗炎药后,稍有好转。一天晚饭过后,突然出现左下腹剧烈疼痛,呈阵发性绞痛,约十余分钟后缓解,张大爷自以为“老毛病”口服抗炎止痛药后,以为会好转,8小时后,排便数次均为鲜血便,伴有发热,持续隐痛难忍。在家属搀扶下至当地医院急诊就诊。CT提示乙状结肠肠壁增厚,医生拟”乙状结肠占位”收治入院。家属连夜辗转赶往我院傅传刚教授特需门诊,一早,傅传刚教授紧急安排进一步检查。 CT影像肠壁增厚水肿 治疗过程CT提示患者乙状结肠肠壁增厚,局部明显水肿,周围可见气泡影,结肠占位,傅传刚教授高度怀疑结肠憩室,穿孔可能。急诊开腹探查,见腹腔内淡黄色渗液约300ml,腹腔内广泛粘连,全小肠及结肠扩张明显,乙状结肠憩室约3cm,破裂坏死,盆腔积血和粪便样液体约200ml,周围包裹黏连。升结肠憩室约1.0cm,十二指肠与空肠交界处憩室约2.0cm。术中诊断: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乙状结肠巨大憩室坏死穿孔 升结肠憩室 小肠憩室 。傅传刚教授与周主青教授团队共同为患者实施乙状结肠切除术+结肠造口术+升结肠憩室切除术+小肠憩室切除术+腹腔粘连松解术。吸出盆腔积血及积液,解除粘连。随后游离并切除升结肠、小肠憩室,切除部分结肠及直肠,结肠残端吻合于皮肤造口。手术用时5小时,患者安全返回病房。 术后傅传刚教授表示,高龄患者急诊手术风险较大,一旦有证据提示结肠憩室穿孔,早期剖腹探查可望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 什么结肠憩室? 结肠憩室是结肠壁向外凸出形成袋状 结肠憩室在西方国家是一个常见病,乙状结肠最常出现,并且发病年龄较大,亚洲比较少,最常见的部位为右侧盲肠或升结肠,一般以老年人和便秘人群好发。我国结肠憩室发病率为0.17%~1.87%,其中70%~90%发生于右半结肠,并发症发生率为5%,主要为憩室炎和憩室出血。 本例患者乙状结肠巨大憩室,国内非常少见,结肠癌与憩室病变有较多的相似之处,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增加,可发生在结肠任何部位,乙状结肠多发,临床症状相似,很容易误诊。由于患者高龄往往反应迟钝,NSAIDs应用可导致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合并DM、RA等免疫代谢性疾病,特别是伴发周围血管壁硬化、血管舒缩功能减退的老年患者,局部肠壁血管可长期处于无症状的不完全闭塞状态。一旦出现突发剧烈腹痛,需警惕憩室穿孔的可能。 临床症状 80%以上的结肠憩室无症状,其黏膜色泽与周围正常黏膜相似,往往由消化系统影像学检查如钡剂灌肠或结肠镜检查意外发现。据文献统计,亚洲人中70%的结肠憩室炎的腹痛,表现为右下腹痛,加上发烧,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的表现,导致结肠憩室炎的症状,和急性阑尾炎的症状和体征非常像。仅少数患者因憩室发炎、出血、穿孔、肠瘘、肠梗阻、蒂扭转、腹膜炎等并发症而需接受治疗。 治疗方法 结肠憩室没有症状的无需治疗,而对于有反复慢性的炎症出现的时候,也大多采取保守治疗,应用抗炎药物来控制炎症。如果有憩室内长时间梗阻形成穿孔,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结肠憩室会癌变吗?憩室本身是一种良性病变,一般不会出现恶变的症状。有结肠憩室者定期做结肠镜检查,了解憩室有无变大或增多或结肠新生病变。 能预防吗 由于我国好发于老年人和便秘人群,年龄无法改变,但便秘可以改善:养成自己主动、定时排便的好习惯,预防便秘。
傅传刚 2020-11-02阅读量9996
病请描述: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liverabscess,PLA)是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肝脏,造成局部肝组织炎症、坏死、液化,脓液积聚而形成的肝内化脓性感染,占所有肝脓肿的80%。 一、西医认识细菌性肝脓肿多为肝脏的继发性化脓性炎症疾病,较少为原发性肝脓肿。肝脏受肝动脉、门静脉双重血供,与胆道、肠道相通,增加了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引发肝脓肿的细菌来源分为以下几条途径:1.胆道途径 胆源性感染是PLA的主要感染途径,包括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慢性胰腺炎和肿瘤所造成的胆道梗阻,细菌可沿胆道上行而形成肝脓肿。2.门静脉途径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盆腔炎、急性肠道炎症时,细菌可随着门静脉进入肝脏,引起门静脉炎和肝脏脓肿。3.肝动脉途径 呼吸系统炎症感染、全身皮肤、皮下化脓性病灶,脓毒血症等,细菌均可随动脉血流进入肝动脉到达肝脏引起肝脓肿。4.开放性损伤 开放性肝脏外伤性破裂,细菌可由体外带入肝脏引起肝脓肿。5.隐匿性途径 近年数据显示,隐匿性肝脓肿有明显上升趋势,这与基础疾病尤其是糖尿病、慢性肾脏病、肿瘤等免疫损伤的增加密切相关。约30%PLA者患有糖尿病,主要机制包括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受损、中性粒细胞趋化及吞噬功能下降,同时高糖状态也为细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内环境。 通过病史、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及脓液抽吸和培养而诊断。肝脓肿典型三联征是发热、寒战及腹痛。超声检查是诊断的首选诊断方法。诊断性肝穿刺抽脓,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在超声、CT或MRI引导下抽吸或活检,结合明显的临床感染性证据以确诊。 西医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肝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手术治疗。 二、中医认识肝脓肿在中医学可归于“内痈、肝痈”范畴。少数病例也可分属“胁痛”范畴。关于“肝痈”之病名,最早文献见于《素问·大奇论》:“肝痈,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疡科心得集》中提到“此症多因郁怒肝火而发,或因肝胆之气不举”。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感受外来之疫毒,或嗜食肥甘厚味而生热生湿,或七情内郁化火成毒所致。机体感受外来毒邪,卫气奋起抵御,正邪相争加之脓毒较剧而发为高热;邪毒在肝,阻遏气机,病久成瘀,而致气血运行不畅、肝胆疏泄失司出现右胁疼痛;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湿聚热郁,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则发为黄疸;肝藏血,以气为用,邪毒在体内瘀积日久可耗伤气血,气不条达,机体疏布功能失调则出现乏力;肝木克脾土,影响脾胃运化,则出现食欲不振。本病病性为本虚标实。气血凝滞,卫气结聚,郁而化热,热盛肉腐,酝酿化脓,而发为痈。湿热瘀毒为其基本病机。 中医治疗分期论治。初期及成痈期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溃疡期化瘀排脓清毒;恢复期扶正祛邪。 具有消痈排脓作用的中药研究:生黄芪:在外科被誉为“疮家圣药”,味甘微温,入肺、脾经。生用,功能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朱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神农本草经》)。治疗肝脓肿时重用黄芪,取其补气以托脓外出的功效,黄芪补气亦能生血,血充则肉长,故可生血生肌,为疮痈圣药。现代药理研究亦证明黄芪具有抗疲劳、抗炎、调节代谢、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扩张血管等作用。其中黄芪多糖具有显著的抗感染活性;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具有清除氧自由基、增强免疫等作用;黄芪皂苷类化合物具有抑菌作用以及免疫调节活性。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胃、肺、大肠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之功效。多种实验性急、慢性动物炎症模型研究,发现薏苡仁具有温和的镇痛抗炎作用,其有效成分为薏仁素。 穿山甲:性咸而微寒,入肝、胃经。咸能软坚,性善走窜,可透达经络直达病所,功能消肿排脓,通经下乳,搜风活络。常用于痈肿初起、或脓成不溃等症,为外科之良药。实验显示穿山甲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液粘度及延长凝血时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有一定抑菌作用。研究发现穿山甲消痈作用机制与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消除自由基、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有关。 皂角刺:性温,味辛,归肝、肺、胃经,中医认为皂角刺具有消毒透脓、搜风、杀虫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皂角刺主要含黄酮、酚类和三萜等化合物。皂角刺提取物在体内外对革兰阳性菌的抑制作用优于革兰阴性菌。皂角刺水提取物及醇提取物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杀菌抑菌作用,且与浓度正相关。进一步研究皂角皂苷,发现皂荚皂苷水溶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阴沟肠杆菌、沙门肠杆菌具有完全抑制作用。皂角刺提取物中槲皮素、咖啡酸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 三、预防调摄因细菌性肝脓肿多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引起,所以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以及营养状况,增强体质。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感染细菌几率较高,平时要注意监测血糖。对容易诱发细菌性肝脓肿的疾病应抓紧治疗,如胆管结石、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腹腔感染、肠道感染等。
蒋式骊 2020-10-08阅读量1.7万
病请描述: 文章来源: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 中华内科杂志2020年6月第59卷第6期 痛风治疗方案及原则 (一)非药物治疗 痛风非药物治疗的总体原则是生活方式的管理,首先是饮食控制、减少饮酒、运动、肥胖者减轻体重等;其次是控制痛风相关伴发病及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和吸烟。饮食方面需限制高嘌呤的动物性食品,如动物内脏、贝壳和沙丁鱼等,减少中等嘌呤食品的摄入。除了酒类,含有高果糖浆(High-fructosecornsyrup、简称HFCS)的饮料也会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应限制饮用。需强调的是,饮食控制不能代替降尿酸药物治疗。 (二)药物治疗 1.降尿酸治疗的指证:目前国内一般推荐:痛风性关节炎发作≥2次;或痛风性关节炎发作1次且同时合并以下任何一项:年龄<40岁、血尿酸>480μmol/L(8mg/dl)、有痛风石或关节腔尿酸盐沉积证据、尿酸性肾石症或肾功能损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0ml/min]、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冠心病、卒中、心功能不全,则立即开始药物降尿酸治疗。 201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会议上公布的痛风临床实践指南(草案)中,对药物降尿酸治疗的指证按照不同推荐强度给出了建议:(1)强烈建议药物治疗:痛风出现影像破坏,频繁发作(≥2次/年),存在痛风石时;(2)建议药物治疗:既往曾发作1次以上,但属于非频繁发作(<2次/年)者;第一次发作但符合以下条件者:慢性肾脏病3期以上,血尿酸≥540μmol/L(9mg/dl)或存在泌尿系结石;(3)一般不建议药物治疗: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第一次发作者;即使影像学(包括彩色超声或双能CT)提示存在MSU结晶沉积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者。 2.降尿酸治疗的时机:因血尿酸波动可导致痛风急性发作,大多数痛风指南均不建议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开始时使用降尿酸药物,须在抗炎、镇痛治疗2周后再酌情使用。也有一些国外痛风指南提出,在足量抗炎、镇痛药应用下,允许在痛风急性期进行降尿酸治疗,但该建议的依据来自小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推荐级别弱,尚未被国内外学者普遍接受。如果在稳定的降尿酸治疗过程中出现痛风急性发作,则无须停用降尿酸药物,可同时进行抗炎、镇痛治疗。 3.降尿酸治疗的目标和疗程: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目标为血尿酸<360μmol/L,并长期维持;若患者已出现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或痛风性关节炎频繁发作,降尿酸治疗目标为血尿酸<300μmol/L,直至痛风石完全溶解且关节炎频繁发作症状改善,可将治疗目标改为血尿酸<360μmol/L,并长期维持。因人体中正常范围的尿酸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血尿酸过低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因此建议,降尿酸治疗时血尿酸不低于180μmol/L。 4.降尿酸治疗:降尿酸药物的选择需个体化。目前国内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包括抑制尿酸合成(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和促进尿酸排泄(苯溴马隆)两类。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均是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少尿酸合成,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而苯溴马隆则通过抑制肾小管尿酸转运蛋白-1,抑制肾小管尿酸重吸收而促进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 (1)别嘌醇:作为一线治疗选择。成人初始剂量50~100mg/d,每4周左右监测血尿酸水平1次,未达标患者每次可递增50~100mg,最大剂量600mg/d,分3次服用。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谨慎,起始剂量每日不超过1.5mg/eGFR,缓慢增加剂量,严密监测皮肤改变及肾功能。eGFR15~45ml/min者推荐剂量为50~100mg/d;eGFR<15ml/min者禁用。由于HLA-B*5801基因阳性是应用别嘌醇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建议如条件允许治疗前进行HLA-B*5801基因检测。 (2)非布司他:初始剂量20~40mg/d,每4周左右评估血尿酸,不达标者可逐渐递增加量,最大剂量80mg/d。轻中度肾功能不全(eGFR≥30ml/min)者无需调整剂量,重度肾功能不全(eGFR<30ml/min)者慎用。基于非布司他和别嘌醇用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痛风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CARES)研究,非布司他可能造成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痛风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虽然目前尚无定论,但对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或新发心血管疾病者,需谨慎使用并随访监测,警惕心血管血栓事件的发生。 (3)苯溴马隆:成人起始剂量25~50mg/d,每4周左右监测血尿酸水平,若不达标,则缓慢递增剂量至75mg/d~100mg/d。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异常或肾移植患者,eGFR20~60ml/min者推荐剂量不超过50mg/d;eGFR<20ml/min或尿酸性肾石症患者禁用。对使用促尿酸排泄药物是否需要碱化尿液仍有争议,目前多数学者仍认为需要碱化尿液维持尿pH值6.2~6.9。 (4)其他降尿酸药物:对难治性痛风,其他药物疗效不佳或存在禁忌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放化疗所致的急性血尿酸显著升高,可考虑使用尿酸酶,包括拉布立酶和普瑞凯希(pegloticase),目前国内均未上市,不建议将其作为一线用药。 新型降尿酸药物RDEA594(lesinurad),通过抑制肾小管尿酸转运蛋白-1和有机酸转运子发挥作用,用于单一足量使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仍不能达标的痛风患者,可与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联合使用。目前该药尚未在国内上市。 5.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治疗原则是快速控制关节炎的症状。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最好在发作24h内开始应用控制急性炎症的药物。一线治疗药物有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当存在治疗禁忌或治疗效果不佳时,也可考虑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若单药治疗效果不佳,可选择上述药物联合治疗。对上述药物不耐受或有禁忌时,国外也有应用白细胞介素-1(IL-1)受体拮抗剂作为二线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目前无证据支持弱阿片类、阿片类止痛药物对痛风急性发作有效。 (1)秋水仙碱:建议应用低剂量秋水仙碱,首剂1mg,此后0.5mg、2次/d。最宜在痛风急性发作12h内开始用药,超过36h疗效明显下降。eGFR30~60ml/min时,秋水仙碱最大剂量0.5mg/d;eGFR15~30ml/min时,秋水仙碱最大剂量0.5mg/2d;eGFR<15ml/min或透析患者禁用。该药可能造成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同时可能出现肝、肾损害及骨髓抑制,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使用强效P-糖蛋白和/或CYP3A4抑制剂(如环孢素或克拉霉素)的患者禁用秋水仙碱。 (2)非甾体抗炎药:痛风急性发作应尽早应用足量非甾体抗炎药的速效剂型,主要包括非特异性环氧化酶(COX)抑制剂和特异性COX-2抑制剂。非特异性COX抑制剂需注意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胃肠道风险;特异性COX-2抑制剂的胃肠道风险较非特异性COX抑制剂降低50%左右,但活动性消化道出血、穿孔仍是用药禁忌。此外,非甾体抗炎药也可出现肾损害,注意监测肾功能;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应充分水化,并监测肾功能,eGFR<30ml/min且未行透析的患者不宜使用。特异性COX-2抑制剂还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高风险人群应用须谨慎。常用非甾体抗炎药见表3。 (3)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急性痛风发作伴有全身症状、或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无效或使用禁忌、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一般推荐泼尼松0.5mg·kg-1·d-1连续用药5~10d停药,或用药2~5d后逐渐减量,总疗程7~10d,不宜长期使用。若痛风急性发作累及大关节时,或口服治疗效果差,可给予关节腔内或肌肉注射糖皮质激素,如复方倍他米松和曲安奈德,但需排除关节感染,并避免短期内反复注射。应用糖皮质激素注意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水钠潴留、感染、胃肠道风险、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6.药物降尿酸治疗期间预防痛风急性发作:降尿酸治疗期间易导致反复出现急性发作症状,可给予预防治疗。在初始降尿酸治疗的3~6个月,口服小剂量秋水仙碱0.5mg,1~2次/d。当秋水仙碱无效或存在用药禁忌时,考虑低剂量非甾体抗炎药作为预防性治疗。上述两药使用存在禁忌或疗效不佳时,也可应用小剂量泼尼松(5~10mg/d)预防发作,但应注意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的副作用。
张振国 2020-04-20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泌尿生殖系其他器官结核,大多继发于肾结核,结核杆菌侵入肾脏,首先在双肾毛细血管丛形成病灶,但不产生临床症状,多数病灶由于机体抵抗力增强而痊愈,此时称为病理性肾结核。如侵入肾脏的结核分枝杆菌数量多、毒性强、机体抵抗力低下,则可侵入肾髓质及肾乳头,产生临床症状,此时称为临床肾结核。 1.诊断 遇有下列情况应想到肾结核的可能: 1)有慢性膀胱刺激症状即尿频、尿急、尿痛,而尿内又有蛋白和红、白细胞者; 2)青年男性患者表现为慢性膀胱刺激症状; 3)逐渐加重的尿频、尿急、尿痛或伴有血尿,经抗感染治疗无效者; 4)尿液呈酸性,有脓细胞而普通培养无细菌生长者; 5)有肺结核或其他肾外结核病灶,尿液出现少量蛋白,镜检有红细胞者; 6)体检发现前列腺缩小、变硬,表面高低不平,附睾、精囊硬节或输精管增粗,阴囊有慢性窦道者。 以上为肾结核的常见表现,但有相当一部分不典型病例可能没有上述表现,这类不典型病例往往从临床表现及一般化验检查中不易作出诊断,但却具有以下某种特征性表现: 1)中青年患者反复出现无症状血尿; 2)仅有轻微腰痛而无膀胱刺激症状,静脉肾盂造影(IVU)显示不明原因之一侧输尿管下端梗阻; 3)无症状而偶然体检IVU显示一侧肾脏不显影; 4)仅有顽固性尿频而无其他明确原因。 上述表现对肾结核的诊断有很大帮助,然而尚需作进一步全面系统的检查,以确定诊断。 2.鉴别诊断 (1)泌尿系统慢性非特异性感染 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非特异性膀胱炎有较长期的膀胱刺激症状,无进行性加重,可有发热、腰痛等急性肾盂肾炎发作史。慢性膀胱炎可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血尿常与膀胱刺激症状同时发生。而肾结核引起的膀胱炎以尿频开始,逐渐加剧,无发作性加重,血尿多在膀胱刺激症状一段时间后出现。结核性膀胱炎合并非特异性感染约占20%,多为大肠埃希杆菌感染,尿液培养可发现致病菌。慢性膀胱炎一般不是独立疾病,常有诱因存在,应行全面检查以排除肿瘤、结石、先天畸形等。 (2)尿道综合征:女性经常突然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时好时犯。发病时尿常规检查呈阴性。因而有膀胱刺激症状女性患者发病时应行尿常规检查以除外本症。外阴检查常可发现有处女膜伞或尿道口与阴道口间距较近,且无白带过多或阴道炎现象。 (3)泌尿系结石:血尿多为运动后全程血尿、血量不多、鲜有血块。肾结石静止时仅有肾区疼痛,发作时可引起肾绞痛。膀胱结石亦可引起长期、慢性膀胱刺激症状,尿常规有红、白细胞,但常有尿流中断、排尿后下腹疼痛加重等现象,多发生于男性小儿或老年患者。结合B超、X线检查可作出鉴别诊断。 (4)泌尿系肿瘤:常以无痛、间歇性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膀胱肿瘤合并感染或晚期者可有尿频和排尿困难而与肾结核相似,但肿瘤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血尿量较大并多有血块,可行B超、CT和膀胱镜检以确诊。 (5)慢性肾炎:有时肾结核被误诊为肾炎,后者其实并无膀胱刺激症状,多有高血压,尿常规中有大量蛋白而仅有少量红、白细胞,颗粒或白细胞管型。 3.治疗 临床肾结核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患,不治疗难以自愈,由于输尿管及尿道管腔较细,一旦发生结核病变,极易发生狭窄及梗阻,导致肾、输尿管积水,更促进了患侧肾结核病变的发展,若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患肾功能将很快被完全破坏,形成脓肾。如健侧输尿管口或输尿管下段结核性狭窄或反流,则可致健肾积水,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泌尿系结核应以药物治疗为主,抗结核药物不仅使早期肾结核病变获得痊愈,还可使一些患者缩小了手术治疗范围。肾结核的治疗应全面考虑肾脏病变损害和患者全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1.全身治疗:包括休息、避免劳累、注意营养及饮食。 2.药物治疗:诊断肯定,病变范围明确,肾功能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尿路梗阻等情况已查明的患者应尽早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用药原则为早诊断,早用药,联合运用,持续足够疗程,但应切忌以下两点:①无任何诊断依据,随意试验性用药。②确诊为肾结核患者,不严格按照治疗方案用药,从而诱导结核杆菌产生耐药性,给进一步治疗带来困难。国内外数十年来采用异烟肼、链霉素及对氨基水杨酸联合治疗,疗程2年,结核菌转阴率达96%。但对氨基水杨酸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大,长期应用链霉素则对听神经有一定的毒性,使患者常常不能长期坚持用药,或不规则用药而达不到治疗效果。1966年利福平问世后,发现它有快速杀灭结核菌的作用。1972年后应用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短程化疗方案,使结核病疗程缩短而疗效维持。有学者应用利福平和异烟肼治疗肾结核6~8个月后肾切除病理标本,发现组织内结核菌被全部杀死,空洞愈合,肾实质可予保留。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及吡嗪酰胺现已取代原先药物成为一线抗结核药物。 常用抗结核药物: 1)异烟肼(isoniazid):对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能杀灭细胞内外生长旺盛的结核杆菌,对生长缓慢和间歇繁殖的细菌效果较差。特点为疗效好,用量少,口服吸收好、毒性低。主要副作用为周围神经炎和肝炎。异烟肼的结构与维生素B6相似,可使体内维生素B6贮存减少。神经炎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有关,长期应用异烟肼时应同时服用维生素B6。肝炎常见于老年人及乙酰化低患者,长期服用异烟肼可使血清转氨酶升高,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如转氨酶明显升高应停药,停药后转氨酶一般可恢复正常。 2)利福平(Rifampicipicin):对繁殖期结核杆菌作用最强,对静止期结核杆菌亦有杀灭作用,但所需浓度较大。利福平还能穿透细胞膜进入巨噬细胞,对其中的结核杆菌有杀伤作用,是全效杀菌药。副作用较轻,主要为肝脏毒性、消化道反应及皮肤症候群等。肝毒性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肝脏肿大和黄疸。早期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一般可自行恢复正常而无需停药。应当指出,原有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和老年患者更易于出现肝毒性;利福平与异烟肼合用后肝功能异常者增多,应密切观察。消化道症状常见者为恶心、呕吐、厌食、腹痛,但一般不影响继续用药。皮肤症候群多发生在用药早期,于服药后2~3h出现,以面部最为常见,皮肤红、痒,眼部发红,若持续发作可行脱敏治疗。 3)乙胺丁醇(Ethambutol):早期认为乙胺丁醇为抑菌药,近期发现其有杀菌作用,在中性环境下作用最强。与其他抗结核药无交叉耐药性,临床上可用于对链霉素或异烟肼产生耐药性的患者。与利福平和异烟肼合用可增强疗效并延缓耐药性产生。口服常量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微。最主要为视神经毒性,表现为视觉敏度减退及色觉丧失,多在用药后2~6个月内出现,发生率与剂量有关。视觉功能改变一般可不停药,一旦出现神经炎则需停药并予大剂量维生素B1,烟酰胺及其他血管药物。 4)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对牛型结核杆菌及非典型结核杆菌一般无抗菌作用,但对人型结核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酸性环境有利于其发挥作用。巨噬细胞内pH值低,细菌生长缓慢,其他抗结核药难以杀灭结核菌,是结核病复发的根源,但吡嗪酰胺可对巨噬细胞内酸性环境中的结核杆菌具有特殊的杀灭作用。单独用药易产生耐药性,需与异烟肼或利福平合用。主要副作用为肝损害,但每天用量低于2g时肝毒性少见。治疗期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发现肝大、肝区痛、转氨酶升高应停药观察,一般可逐渐恢复正常,损害较严重者需及早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此外,吡嗪酰胺的代谢产物可与尿酸竞争而抑制后者的排泄,可使体内尿酸积聚,引起关节疼痛。 配伍方案: 异烟肼300mg/d;利福平<50kg者300mg/d,>50kg者450mg/d;吡嗪酰胺25mg/(kg·d);或<50kg者1.5g/d,>50kg者2g/d。2个月后停用吡嗪酰胺,再服用异烟肼、利福平4个月,总疗程半年。 异烟肼300~600mg/d,利福平300~450mg/d,乙胺丁醇600~750mg/d,连用2个月后停用乙胺丁醇,再服半年如症状消失,尿结核菌转阴,再服异烟肼1年以上。 为减少异烟肼的不良反应,可同时服用维生素B<sub>6</sub> 100mg/d,服用乙胺丁醇者每6周检查视野1次,以尽早发现神经损害。肾病变严重或膀胱病变广泛时,前2个月可加用链霉素1g/d。现提倡药物于早饭前半小时 1次顿服,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较高浓度,有较好的消灭结核杆菌和预防耐药菌株产生的作用。用药期间应每月检查尿常规1~2次,并行结核菌培养、结核菌耐药试验;每3个月行超声检查及静脉尿路造影,以观察疗效。若用药6~9个月仍不能控制者应考虑外科治疗。 抗结核药物停药标准: 1)排尿紊乱症状完全消失。 2)全身症状明显改善,血沉、体温正常。 3)反复多次尿常规检查正常。 4)长期、多次尿检抗酸杆菌阴性。 5)尿结核杆菌培养阴性。 6)静脉尿路造影示病情稳定或已愈合。 7)无其他全身结核病灶。 (3)手术治疗 抗结核药问世之前,肾切除曾为肾结核的主要治疗方法,而现今在抗结核药物的治疗下,有些早期结核可避免手术治疗,有些原先需行肾切除者可仅行病灶清除、肾部分切除或整形手术。术前需应用抗结核药2~3周,保留肾脏的手术则术前至少需用药4周。 1)肾切除术: 适应证:-肾脏广泛破坏,功能已丧失或接近丧失,对侧肾脏正常,轻度积水或有轻度结核病变; - 一侧肾结核并发持续严重出血; - 肾结核合并难以控制的肾性高血压; - 结核性脓肾、特别是合并继发感染; - 无功能的钙化肾; - 结核菌耐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 肾结核合并该侧肾脏恶性肿瘤。 肾结核发展至晚期时,结核病变蔓延至肾周,X线片上外形不清或肾蒂附近有钙化淋巴结阴影时,手术常较困难,对此类病例,应特别注意勿损伤附近脏器。右侧可能损伤下腔静脉及十二指肠,左侧应注意脾脏和胰腺。因此,肾切除时尽量切除肾周脂肪,但在特殊情况下亦可采用肾包膜下切除术。 进行患肾切除时,输尿管亦需切除,切除长度视输尿管病变范围和程度而定。若输尿管病变范围广泛而严重,输尿管粗而壁厚,腔内有干酪样物,则仅行输尿管部分切除后残端在术后多会导致重新发病,应一并将输尿管全部切除直至膀胱入口处。若输尿管病变较轻,术后不会重新致病,则行常规部分切除即可。但应注意,如果输尿管残端腔内存在结核组织,可能会影响肾脏切口愈合导致切口感染甚至窦道形成。因此,应用苯酚(石炭酸)烧灼残端,再以酒精中和,生理盐水清洁,丝线结扎,尔后以脂肪组织覆盖包埋,使其与肾切口隔开。 若膀胱结核病变严重,膀胱容量小,则术前应留置导尿管,以防术中膀胱过胀引起大出血。如肾结核合并附睾结核,在一般情况许可下,可同时切除附睾。 禁忌证: - 双肾严重结核,合并氮质血症; - 存在严重出血倾向; - 合并泌尿生殖系外活动性结核; - 全身情况不良,严重贫血者。 2)肾部分切除术:局限性结核病灶在经短程药物治疗后多能治愈,加之肾部分切除术手术较复杂,易产生并发症,已很少用于治疗肾结核,惟以下情况时,可考虑肾部分切除术。 局限性钙化病灶经6周药物治疗无明显改进;钙化病灶呈扩大趋势,有破坏整个肾脏危险时。未经正规药物治疗者,身体其他部位结核未控制者及同侧输尿管、膀胱已有明显结核浸润者不宜施行肾部分切除术。 3)肾结核病灶清除术:适用于靠近肾脏表面的闭合性结核空洞,以及孤肾或双侧肾脏局限性结核脓肿与肾盏不相通,有无钙化者均可手术。现可在X线或B超导向下行穿刺抽脓,脓腔内注射抗结核药物,效果良好,用以替代肾结核病灶清除术。 4)整形手术:整形手术运用于肾结核已经药物控制而输尿管狭窄者,引起输尿管结核狭窄最常见的部位为输尿管膀胱连接部,此处发现的狭窄即使患者未出现肾结核临床症状亦应考虑有结核可能。其次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中段输尿管狭窄较少见。少数患者全长输尿管狭窄纤维化甚至钙化,此种情况下,肾脏病变均很严重而不能施行整形手术。 5)输尿管下段狭窄可切除狭窄段后行输尿管膀胱再吻合术。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一般采用肾盂输尿管离断整形术,术后应用“双J管”行内引流,保留4~6周,可减少术后再狭窄机会。极少数中下段狭窄者,需采用游离回肠襻替代大段输尿管,以恢复肾盂与膀胱通路。由于结核性膀胱炎原本存在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增生,无法施行膀胱壁管式(Boari flap法)重建10cm以内的狭窄。因多为一小段狭窄,经膀胱镜施行输尿管口及输尿管末端切开扩张术,效果亦难遂人意。
吴玉伟 2020-03-20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是引起肾积水的一种常见的尿路梗阻性疾病。是儿童腹部肿块或肾积水常见的病因,左侧多见。 1.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诊断 缺乏泌尿系统的特异症状,许多患者是健康体格检查时被发现的,还有些患儿是在跌倒碰撞后出现血尿或肾破裂时才被发现。通过现代影像学检查,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除确诊外,还应了解病变是一侧还是两侧,有无其他并发症,如感染、结石、肿瘤等,并应同时估计两侧肾脏的功能状态,以便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2.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治疗 主要目的是解除梗阻、保护患肾功能。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开放性手术和腔内手术两大类。前者主要有离断性肾盂成形术(Anderson-Hynes术),Y-V成形术(Foley术)和肾盂瓣肾盂成形术(Culp术)等;而后者则包括腹腔镜肾盂成形术、经皮肾穿刺肾盂内切开术(Percutaneous renoparacentetic pyelotomy)和输尿管镜肾盂内切开术(ureteroscopepyelotomy)、气囊扩张术(balIon diIation)等。具体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原因、长度,肾实质的厚度,肾盂扩张的程度、是否合并其他畸形因素以及是否具备腔内手术条件等情况来决定。对伴有轻微肾积水,肾盏无明显扩张者,暂无需手术,只需控制或预防感染发生,并定期随访观察。如果一味地采用手术治疗,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如吻合口局部瘢痕狭窄,继发感染等,效果反而不好。选择手术治疗的指征是:临床症状明显,梗阻极为清楚,患肾功能有所损害,并发结石、感染、高血压等。选择患肾切除的手术应慎之又慎,只有在肾皮质厚度<2mm,发射体层成像(ECT)分肾功能检查提示患肾功能小于总肾功能的1/10,而对侧肾功能又正常者方可考虑。 (1)开放性肾盂输尿管成形术: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治疗方法大多为离断性肾盂成形术。由于该手术能切除病变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以及多余的肾盂壁,建立漏斗状肾盂和输尿管连接,恢复肌源性的蠕动,且疗效显著,手术成功率高达85%~90%。因此,被誉为是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治疗的“金标准”。而其他类型的开放手术如Y-V成形术和肾盂瓣肾盂成形术等,则已较少被采用。 (2)腔内肾盂输尿管成形术 随着腔内手术器械和手术方法的改进,腔内手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成功率已逐渐接近开放手术。腔内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有望成为治疗成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首选方法,尤其适合于体弱不能耐受开放手术者。常见的腔内手术有腹腔镜肾盂成形术、经皮肾穿刺肾盂内切开术和输尿管镜肾盂内切开术等。但术前明确狭窄段长度超过2cm或有异位血管者不宜行腔镜下的肾盂内切开术。 (3)腹腔镜肾盂裁剪成形术: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是1993年起开展的一项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新技术。可采用经腹途径或经腹膜外途径;镜下操作方法与开放手术基本相同。在腹腔镜下能准确地切除多余的肾盂壁,完成肾盂下部与输尿管的吻合,并能处理横跨的迷走血管以及行肾固定术等;手术成功率高达97%。尤其对内腔镜肾盂内切开术失败的患者更为适合。 (4)经皮肾穿刺肾盂内切开术:又称顺行腔内肾盂内切开术。操作方法为,经膀胱镜逆行插入导丝到肾盂,然后在X线监视或B超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造瘘,通过造瘘口置入经皮肾镜,直视下找到肾盂输尿管开口。在导丝引导下,用冷刀、电刀或钬激光等器械在输尿管后外侧壁上纵形切开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段全层,直至见到脂肪组织。术后沿导丝顺行放入双J管至膀胱,同时留置肾造瘘管。肾造瘘管一般于术后1~3天拔除,而双J管则需留置3~8周。 (5)输尿管镜肾盂内切开术:又称为逆行腔内肾盂内切开术。操作方法为,经尿道插入输尿管镜,再通过输尿管口上行至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处。在直视下用冷刀、电刀或钬激光等器械于输尿管外侧壁纵形切开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段全层,直至见到脂肪组织。术后输尿管内放置双J管内引流3~8周。在行输尿管镜肾盂内切开术时,还可行腔内影像学检查以判定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解剖情况,例如迷走血管横跨及输尿管高位连接等,以指导腔内准确切开,减少损伤邻近血管的危险。 (6)气囊扩张术:多在顺行或逆行腔内肾盂内切开术的同时进行操作。经皮肾穿刺途径或经输尿管镜向管腔内插入导丝并留置,在X线定位下,沿导丝将不透X线标记的气囊导管插至狭窄段,注入造影剂使气囊膨胀,扩张狭窄段并维持大约3min;拔出气囊导管,常规放置双J管。 3.术后疗效判断 试验表明,肾盂输尿管吻合后平滑肌细胞间互相沟通即细胞桥的重新建立需在术后4~6周才能完成。因此,肾盂成形术后疗效至少应在6周以后才能判断手术的成功或失败。一般说来,肾盂成形术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临床症状如腰胀、腹痛、肿块、发热等消失,即可认为治愈。至于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扩张的肾盂、肾盏未明显缩小,多属正常现象;慢性梗阻性肾积水行肾盂成形术后,肾盂、肾盏的扩张虽有所好转,但难以完全消失。因此,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要盲目决定采取第2次手术治疗。总之,一定要根据临床症状的变化以及定期的尿路造影检查或压力-流速试验来进一步判断。如无腰胀、腹痛、肿块、发热等症状出现,且反复排泄性尿路造影检查均显示引流通畅,肾盂肾盏扩张未加重,即可确认为手术成功。必要时,可行利尿肾图检查来判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通过情况。
吴玉伟 2020-03-06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继发胆漏、出血,需要马上再次采用腹腔镜手术。1993年12月-1996年12月对31例LC后继发胆漏出血病人再次行腹腔镜探查处理,同期同原因10例开腹手术作对照组,就两组在手术时间、输液天数、抗生素应用天数、胃肠恢复时间、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再次腹腔镜手术31例,男10例,女21例,年龄32-65岁,平均41.7岁。首次手术诊断均为胆囊结石,其中萎缩性胆囊炎18例,急性胆囊炎13例。再次腹腔镜手术证实毛细胆管漏20例,胆总管损伤和右肝管洞穿性小损伤各2例,胆囊管残端肽钉松动4例,十二指肠损伤1例,大网膜出血1例,肝圆韧带出血1例。两次手术间隔4h-8d。剖腹手术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40-58岁。首次腹腔镜手术诊断胆结石萎缩性胆囊炎6例,胆结石急性胆囊炎3例,1例慢性非萎缩性胆囊炎。开腹证实毛细胆管漏7例、胆总管损伤1例、胆囊动脉出血1例、肝面出血1例。两次手术间隔5h-7d。 2、结果: 再次腹腔镜手术成功30例,1例肝外胆管损伤较重转开腹手术。再次手术采用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对比结果显示:两组病人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两组在手术时间(min)40min、135min;,输液天数(d)3.2d、7.4d;抗生素应用天数(d)2.2d、6.1d;胃肠恢复(h)24.1h、49.1h;住院天数(d)12.3d、16.1d,差异非常显著。认为再次腹腔镜手术诊治LC后并发症是可行的,能使大部分患者免于开腹之苦,是首先方式。 3、讨论: LC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深受广大胆囊疾病患者的欢迎。同其它胆道手术一样,LC也有一些手术并发症,术后胆漏、术后出血是少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及时再次手术至关重要。国外学者统计美国77604例LC,因术后并发症开腹处理951例(1.2%)。术后胆漏有以下3种情况:毛细胆管漏、胆囊管残端钛夹松动或滑脱和肝外胆管损伤,而第一种原因占绝大多数。术后出血多是微小血管凝块溶脱,少数是胆囊血管夹闭不牢。因此大部分LC术后胆漏、出血采用再次腹腔镜探查处理能够解决问题,只有在肝外胆管损伤严重时才需要开腹处理。本组研究表明再次腹腔镜手术诊治LC后胆漏、出血是完全可行的,其优点显而易见。 腹腔镜手术有其独道的优点,但也不能片面追求夸大它的作用,以至于延误病情。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再次腹腔镜手术有如下适应症:(1)LC后腹痛、腹胀、镇疼剂难以奏效,腹穿抽出胆汁或不凝血液。(2)病人术后不明原因心率、呼吸加快,有明显的局限性腹膜炎体征,经观察治疗6-8h,病情不好转者。(3)第一次术后腹引管中有胆汁或血液,但引流不通畅、腹内液体蓄积需重新置管者。(4)病人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无心肺功能不全。对于内出血量大,病人严重休克需快速手术抢救,或有心肺功能不全尤其是呼吸功能不全者应视为禁忌症。 强调LC并发症的预防非常重要,本组并发症绝大多数发生在充满结石、萎缩性胆囊炎和急性胆囊炎病例,肝外胆管损伤多是胆囊三角冻结样粘连,解剖关系不清,大部分发生在开展LC早期和年轻医生身上,有许多值得吸取的教训。以下3点应该注意:(1)不盲目扩大LC适应症,不追求LC成功率。(2)复杂困难手术应请有经验的上级医师指导操作。(3)复杂困难LC应常规肝下放引流管,放管便于观察,尤其是大部分胆漏及时引流是最好的治疗办法。 本文选自赵国强等中国内镜杂志
赵刚 2018-09-14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 岁末年初,过度疲劳、精神紧张、饮食不当等因素成为慢性肠炎的发病诱因,除了避免着凉、调整好情绪外,饮食禁忌和调理对预防发病也很重要 本报记者 蒋美琴 慢性肠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可发生在不同的肠段,最常见于结肠末端、直肠部位,表现为慢性的腹痛、长期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急性活动期还可能出现粘液便、血便等。年节期间,过度疲劳、精神紧张、饮食不当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其发病的诱因。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王振宜 不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王振宜提醒说,出现类似肠炎的症状或者临床已经诊断为慢性肠炎者也不能掉以轻心,在进行治疗或自我调理前,首先要排除肿瘤的可能。如果惧怕肠镜检查,患者应在每年的体检测大便常规时加测大便隐血,最好一年二次,因为肿瘤的早早期,尤其是发生在直乙结肠交界的肿瘤通常是没有任何症状的,此外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更应提高警惕,除检测肿瘤指标外,还需要至少做一次肠镜检查。 慢性肠炎作为一种良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尚未明确,在西医西药方面没有特效药物,无论是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还是抗炎药物,激素类都无法治愈本病,相反还会产生不少的副作用。中医中药以扶正祛邪为治疗法则,辩证论治,运用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治法,不但对改善症状有较好的作用,还可起到预防发病的作用。此外中药保留灌肠,能直接使药物到达直肠末端部位,具有直达病所、直接治疗病变部位的特点。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慢性肠炎这类慢性疾病,除了个体先天对疾病易感性存在差异,后天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发病和疾病反复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确诊为慢性肠炎之后,除了药物治疗外,平时的自我调理对慢性疾病来说,也很重要。饮食方面除了保证营养均衡外,可予高营养、低脂、少渣易消化食物 饮食宜忌方面当注意如下: 1、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葱、姜、蒜、咖啡、浓茶、酒等;有过敏史的患者还要注意避免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产鱼、虾、蟹、贝壳类食物及坚果等。王主任指出,患者要关心平时饮食中哪些食物会导致自己拉肚子,以后避免食用这类食物。 2、限制脂肪和膳食纤维:腹泻常伴有脂肪吸收不良,严重者伴有脂肪泻。因此膳食脂肪量要限制,应采用少油的食物和少油的烹调方法。对伴有脂肪泻者,可采用中链脂肪酸油脂。避免食用纤维高的食物,如萝卜、芹菜、白薯、生蔬菜、水果以及粗杂粮、干豆类等。 3、避免易产气食物:少吃韭菜、洋山芋、皮蛋、卷心菜、花生、瓜子等易产气食物,因为一旦进食,胃肠道内气体增多,胃肠动力受到影响,即可诱发本病,甚至加剧症状。 4、选择高热能、高蛋白质食物:可根据病人消化吸收耐受情况循序渐进地提高供给量,以补偿长期腹泻而导致的营养消耗。饮食中的维生素、无机盐也要充足,以补偿腹泻引起的营养丢失。 5、适当食用可止泻的食物:柿子、石榴、苹果都含有鞣酸及果胶成分,均有收敛止泻作用,慢性直肠炎可适量食用。 6、药膳调理,如运用山药、白扁豆、苡米、芡实、当归、黄芪、党参、黄精等煮粥,常食健脾养胃。 7、少量多餐:可以减轻肠道负担,用少量多餐的方式补充营养摄入量。 8、注意饮食卫生:不洁饮食容易引起胃肠道感染而成为发病诱因,所以饮食卫生也是重要的预防环节。
王振宜 2018-07-24阅读量6228
病请描述: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是在内镜胰胆管逆行造影检查(ERCP)诊断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内镜治疗方法,意在内镜下用高频电切开乳头括约肌及胆总管的末端部分。此技术在1973年和1974年分别由Kawai,Classen等首先报道。ERCP的成功率由70年代的76%提高到了如今的96%以上,已广泛应用于胆管结石、胆管末端良性狭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等胆、胰疾病的治疗。与传统的经腹手术相比,该技术以简便,安全、有效、病人痛苦小,并发症少和病死率低,优于手术治疗,所以深受欢迎。在国内外已相当普及。下面对EST术后长期并发症进行阐述。一、胆管炎EST术后有些患者常出现下列症状,如:腹痛、发热(体温在38.5℃以上)或寒战、以及黄疽,而行CT,MRCP检查或ERCP造影检查均无明显的胆道阻塞征象者,认为此种胆管炎是与EST术相关的长期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此胆管炎发生率为1.9%,用EST加支架置入术成功治疗了肝移植术后并发的胆瘘,随访9月,发现EST术后的复发性胆道并发症为11.1%,一例为轻度胆管炎,因支架阻塞而引起,经用抗生素及取出支架缓解;另一例为胆瘘复发和腹腔内胆汁囊肿(经超声胃镜诊断),取出支架后症状缓解。但也有报道认为EST治疗胆管结石引的上行性胆管炎并不多见。国外学者认为对胆管引流成功的胆管炎患者加强抗感染治疗可预防此胆管炎的发生。二、胆总管结石复发有文献报道对EST术后的患者随访了15-17年,胆总管结石的复发率为24%。Tanaka报道因胆总管结石而行EST术治疗患者随访了22个月,发现累计结石复发率近23%。但多数文献报道EST术后胆管结石复发率为1%-9%,而胆囊切除术后单纯胆总管结石复发患者的机率最低,但合并胆囊结石时最高(16.7%)。表明单纯胆总管结石的预后最好,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患者的预后差,认为EST术后应行胆囊切除术以减少胆管结石的复发率。EST术前有胆总管扩张和乳头旁憩室与胆管结石复发有关,术前胆总管直径>1.5cm且有胆囊存在时胆道症状复发的危险会相应的增加。认为慢性胆道感染、十二指肠憩室、胆管扩张、乳头狭窄以及乳头开口过小是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结石复发的平均时间6年左右。三、胆囊炎、肝脓肿乳头括约肌切开后由于ERCP术中注射照影剂,或慢性细菌性胆汁使患者易患胆囊炎。Boende随访观察了95例EST治疗合并胆管炎的总胆管结石,发现术前胆囊存在的病人术后出现胆囊炎的发生率为5%,另一项研究显示EST术后急性胆囊炎的发生率为37%。由于EST术后继发的胆管炎,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入胆管系统导致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且常为多发性肝脓肿,沿着胆管方向蔓延,抗生素治疗有效。Sugiyama对31例(占37%)EST患者进行了平均10.9年的随访,结果发现26例结石复发,4例急性结石性胆管炎和1例急性胆囊炎。作者认为好发原因可能在EST和下次ERCP之间时间为5年或小于5年,胆管直径<15mm,或合并乳头旁憩室等有密切关联。而29例患者经再次ERCP治疗后,均获得满意的疗效。四、复发性急性胰腺炎和/或慢性胰腺炎复发性急性胰腺炎是EST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由乳头切开部位胰管开口的狭窄和疤复发性急性胰腺炎是EST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由乳头切开部位胰管开口的狭窄和疤痕,以及肠内容物逆流均能引起胰腺炎的发生。Asbun报道了3例复发性急性胰腺炎和/或慢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右上腹痛、血清淀粉酶升高、ERCP显示胰管开口狭窄和/或胰管扩张。严重的胰管开口狭窄可通过外科方法纠正。Vazquez-Lglesias对88例行EST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平均51月的临床随访,结果显示:只有2例(2.2%)出现反复发作性血清淀粉酶增高,临床上诊断为EST术后胰腺炎。五、乳头狭窄症状性乳头狭窄较少见,与EST术乳头出现疤痕挛缩有关。EST术后乳头狭窄多发生于第1年,发生率约为0.8-3.4%。再次行EST也是治疗临床出现乳头狭窄导致的胆道梗阻的手段之一。六、胆囊癌EST术后胆囊癌发病率为0-2.5%,且女性多见,男女比率为1:4,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Hammarstrom随访了35例有胆囊存在的胆管结石,EST术后两例(5.7%)死于胆囊癌,因此主张胆囊切除术以预防或治疗胆囊癌。本文选自:叶萍等,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后长期随访研究
赵刚 2018-06-22阅读量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