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对于脑肿瘤,很多人觉得离自己非常遥远,很少或者一点都不了解,可是一旦确诊脑肿瘤的那刻却又慌了神,其实,脑肿瘤离我们并不遥远,如果大家生活中不注意饮食起居或者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会引起颅内肿瘤的发生,那么患者朋友应该如何就医? 一、脑肿瘤的类型 脑肿瘤即指大脑中异常增殖的细胞。虽然这种异常生长的细胞被普遍称之为脑肿瘤,但并非所有脑肿瘤都是癌症。癌症是对恶性肿瘤的特定术语。恶性肿瘤快速地生长和扩散,侵占健康细胞的生存空间、血供和营养物质(就像人体的所有细胞,肿瘤细胞也依靠血液和养分生存)。 那些并不播散或转移的肿瘤则被称为良性肿瘤。一般来说,良性的肿瘤并没有恶性肿瘤造成的危害严重。然而大脑中的良性肿瘤仍会导致不少问题。 1、原发性脑肿瘤 大脑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当一种类型的细胞从正常特征转变时,脑肿瘤便形成了。一旦发生转变,细胞便以一种异常的方式生长增殖。这些异常的细胞生长成为一个肿块,或肿瘤。 以这种异常方式转变并生长的脑细胞形成的肿物被称之为原发性脑肿瘤,因为它们起源于脑组织本身。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包括神经 胶质瘤,脑膜瘤,垂体腺瘤,听神经瘤和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髓母细胞瘤)。神经胶质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其中大多数脑肿瘤是根据它们的起源部位或起源细胞命名的。 2、转移性脑肿瘤 转移性脑肿瘤是身体其他部位肿瘤的癌细胞转移至脑所致的。癌细胞从身体其他部位至脑细胞的过程称为转移。约25%的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可转移至脑。 二、脑肿瘤的病因 像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一样,脑肿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遗传因素,各种环境毒素,辐射,吸烟均与脑肿瘤的发生有关,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未能找到明确的病因。 原发性脑肿瘤的危险因素包括:①对头颅部的辐射,②特殊的遗传体质,③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然而这些因素是否真正增加了你罹患脑肿瘤的风险是不确定的。 三、脑肿瘤的症状 并非所有的脑肿瘤都会产生症状,有些(如垂体瘤)常在死后才被发现。脑肿瘤的症状很多但都并非特异,这就意味着它们也可见于其他多种疾病。明确是什么导致了临床症状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诊断学试验。 一些症状的产生是由于肿瘤的压迫或对大脑其他部分侵犯,影响了正常组织的工作。一些症状的产生是由于肿瘤本身或其周围的炎症引起的脑水肿所致。原发性脑肿瘤与脑转移瘤所产生的症状相似。 1、脑肿瘤最常见的症状如下: 头痛、无力、行为笨拙、行走困难、癫痫发作。 2、脑肿瘤非特异性症状如下: 精神状态的改变,集中力,记忆力,注意力及神志的改变;恶心,呕吐——尤其是在早晨;视觉异常;言语困难;进行性智力减退或情绪变化。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症状的出现非常缓慢,可能被脑肿瘤患者本人及其家人忽视。然而有时,这些症状出现得非常之快。在某些情况下,患者的表现就像是罹患了中风。 3、您有任何以下症状请立刻向您的医生寻求帮助: 不明原因的持续呕吐;复视或原因不明的视力模糊,尤其是一侧;嗜睡或睡眠时间延长;新出现的癫痫;新出现的头痛。 虽然头痛被认为是脑部肿瘤的常见症状,它们可能不会出现直至疾病晚期。如果您头痛的性质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这提示您需要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如果您已经罹患脑肿瘤,任何新出现的症状以及原有症状相对突然或迅速恶化,应及时前往就近医院急诊室就诊。 4、以下新的症状有提前的认识: 癫痫发作;精神方面的改变:如过度嗜睡,记忆力障碍,或无法集中精神;视觉改变和其他感觉异常;言语不利或语言表述障碍;行为及人格改变;笨拙或行走困难;恶心或呕吐(尤其是在中年或老年人);突然发烧,尤其是化疗后。 四、脑肿瘤诊断与检查 脑肿瘤的患者往往存在其他医疗问题,因此,也可能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分析,电解质,肝功能和血凝的检查。如果您以精神方面的改变为主要症状,血液和尿液的检查可排除药物使用所致。逐渐的,MRI扫描正取代CT扫描被用以怀疑脑肿瘤方面的诊断,这是因为MRI对于监测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不过现在,大多数机构还是将CT作为脑肿瘤的首选诊断性检查。颅骨X线已不再经常用于脑肿瘤的诊断。 五、脑肿瘤的治疗 脑肿瘤的治疗应该个体化:根据年龄,身体状况,肿瘤大小,部位和类型,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最常用的方法有手术,放疗和化疗,许多病例需要多种方法联合应用。首先手术尽可能的全部切除。
赵天智 2024-08-30阅读量1672
病请描述:胸腺,这个位于我们胸骨柄后方、心脏前方的免疫器官,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鲜少被提及,但它在人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胸腺细胞发生异常增生,形成肿瘤时,就需要我们给予高度的重视。胸腺瘤,这一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虽然相对罕见,但其潜在的侵袭性和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症状,使得它成为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疾病。 一、胸腺瘤的定义与分类 胸腺瘤,顾名思义,是发生在胸腺组织中的肿瘤。它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由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混合构成,生长速度相对缓慢,但具有潜在的侵袭性。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胸腺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其中恶性肿瘤约占10%。虽然良性肿瘤的生长速度较慢,且不易发生转移,但随着肿瘤的增大,仍可能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恶性肿瘤则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一旦确诊,需立即进行积极的治疗。 二、胸腺瘤的发病机制 关于胸腺瘤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根据现有的研究,有几种可能的因素与胸腺瘤的发生有关: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变异或基因突变可能增加个体患胸腺瘤的风险。这些变异可能涉及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或原癌基因的激活。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如放射线、化学物质等,可能对胸腺细胞造成损伤,进而引发细胞异常增生和肿瘤形成。特别是既往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其胸腺组织可能更容易受到损伤,从而增加胸腺瘤的发病风险。 病毒感染:有研究表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等病毒感染可能与胸腺瘤的发生有关。这些病毒可能通过直接感染胸腺细胞或引起免疫反应异常,进而促进肿瘤的形成。 免疫异常:胸腺作为重要的免疫器官,其功能异常可能与胸腺瘤的发生有关。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其胸腺细胞可能更容易发生异常增生。 三、胸腺瘤的症状 胸腺瘤的症状因其大小、位置及恶性程度而异。在早期,由于肿瘤体积较小,患者往往无明显症状,仅在偶然体检时被发现。然而,随着肿瘤的增大和恶性程度的增加,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压迫症状:胸腺瘤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导致咳嗽、胸痛、喘鸣等症状。当肿瘤压迫气管和支气管时,可引起呼吸困难;压迫食管时,可导致吞咽困难;压迫喉返神经时,可引起声音嘶哑。 重症肌无力:部分胸腺瘤患者可合并重症肌无力,表现为病理性疲劳、上睑下垂、复视和眼肌麻痹、构音障碍等。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胸腺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当胸腺瘤被切除后,部分患者的重症肌无力症状可得到缓解或消失。 全身症状:恶性胸腺瘤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体重下降、贫血等。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肿瘤可能已经发生转移或侵犯了其他器官系统。 四、胸腺瘤的诊断 胸腺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临床表现的综合分析。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CT扫描是诊断胸腺瘤的首选方法。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通过增强扫描,还可以进一步评估肿瘤的血管分布和侵袭程度。 MRI:MRI对于区分囊实性病变、鉴别坏死及软组织成分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由于其价格较高且操作复杂,通常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PET扫描:PET扫描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代谢活性来评估肿瘤的分期和转移情况。它对于发现早期转移灶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检查:活检是确诊胸腺瘤的关键步骤。医生通过穿刺或手术切取少量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及组织类型。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胸腺瘤的金标准。 五、胸腺瘤的治疗 胸腺瘤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肿瘤的良恶性、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一般来说,治疗胸腺瘤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胸腺瘤的主要方法。对于良性肿瘤,通过手术切除即可达到治愈的目的。对于恶性肿瘤,手术切除也是治疗的第一步。手术时需彻底切除肿瘤组织及其周围的脂肪和结缔组织,以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放疗和化疗:放疗和化疗通常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使用。对于手术无法完全切除的肿瘤或已经发生转移的肿瘤,放疗和化疗可以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此外,对于部分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放疗和化疗也可以作为姑息性治疗手段使用。 05 治疗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治疗结束后,患者仍需保持警惕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随访和监测。以下是一些治疗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或转移灶。一般建议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每隔3至6个月进行一次胸部增强CT复查。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以及良好的心态都有助于提升身体的免疫力并降低复发风险。患者应尽量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并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关注身体变化:患者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一旦出现任何不适或疑似复发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和治疗情况。 总之,胸腺瘤是一种需要高度关注的纵隔肿瘤。通过及时的诊断、合理的治疗以及治疗后的定期随访和健康管理,我们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百华 2024-08-23阅读量2217
病请描述: 脑积水(Hydrocephalus)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其总体发病率可达1-1.5%,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脊液分泌过多、循环受阻或吸收障碍而导致脑脊液在颅内过多蓄积,进而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症状。其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力模糊,视神经乳头水肿,偶伴复视,眩晕及癫痫发作等,可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威胁生命。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生活报》2022年12月11日报道,一名16岁的内蒙古男孩小刚(小刚),一个月前突发剧烈头痛,检查诊断为脑积水。家人带孩子四处就医,均被告知需要进行手术,即把一根引流管从脑室放入到腹腔内,引流脑内多余的积水。 因为孩子年龄小,家长对于需要终身携带一根植入物有顾虑,遂来到哈尔滨当地医院求治。经诊断评估应用脑室镜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手术后,不仅缓解了脑积水症状,还可避免终身携带植入物给生活造成的不便。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6B神经外二科副主任卢云鹤博士介绍,脑脊液是环绕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的无色透明的液体,能供应神经细胞一定的营养,运走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代谢产物,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同时,对脑和脊髓具有缓冲保护和支持作用。 脑脊液主要存在于颅内和脊柱内的空隙间,比如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从生成、循环、然后再被吸收,总量处在相对动态平衡之中。 ▲ 脑积水病因较为复杂 卢博士结合《中国脑积水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进一步讲解道,脑积水往往不是一种单一的病变,而是由诸多病理原因引起的脑脊液循环障碍。这些病因主要包括: 1)先天畸形:较多见的是脊柱裂,大脑导水管畸形或脑血管畸形等。 2)颅内感染:感染性脑膜炎、脑炎时增生的纤维组织阻塞了脑脊液的循环通路;炎症反应同时也可以使脑池、蛛网膜下腔和蛛网膜粒粘连闭塞,造成脑脊液循环和吸收障碍。 3)颅内出血:颅内出血后的代谢产物和纤维增生可引起脑积水。 4)颅内肿瘤:颅内肿瘤可阻塞脑脊液循环的任一部分,可见于第四脑室附近等。 5)其他病因:如维生素A中毒,或维生素A严重缺乏也可使脑脊液容量增多,而出现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依据病因、液体能否自由流动、疾病发展速度等,脑积水有着不同的分类。《中国神经内镜技术治疗脑积水专家共识(2016版)》明确,临床上通常根据流体动力学和影像学表现是否存在脑室系统梗阻,分为交通性脑积水和梗阻性脑积水。以脑脊液分泌过多、吸收障碍为主的病变为交通性脑积水,以脑脊液循环通道受阻为主的病变为梗阻性脑积水。临床上脑积水急症以梗阻性最为常见与凶险。 脑积水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应及早治疗,其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以脑室/腰大池—腹腔分流术为主的分流手术、脉络丛灼烧术、脉络丛部分切除术及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等。 目前,脑室—腹腔分流术仍是脑积水最常用的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内镜设备和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包括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在内的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逐渐成为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理想选择。 ▲ 神经内镜下行三脑室底造瘘手术 “简单来讲,造瘘就像给堰塞湖开一个合适的排水口,不使用管子就能让阻塞的水重新流动循环起来。”卢云鹤博士讲解道,通过神经内镜行三脑室底造瘘,将梗阻部位以上的脑脊液通过瘘口引流至脚间池,进入脑和脊髓蛛网膜下腔,参与脑脊液的吸收和循环,不仅重新建立了脑脊液的生理循环通路,也维持了颅内压的平衡。 与分流手术相比,应用神经内镜开展的三脑室造瘘术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无分流管等异物植入,可以避免因分流装置导致颅内或腹腔感染,进而分流管堵塞而使分流术失败。 二)术后脑室内的脑脊液能直接流入脚间池而进入脑与脊髓的蛛网膜下腔内吸收,相较于颅外分流手术更符合脑脊液循环正常生理状态,维持颅内正常的压力平衡和脑脊液的生理功能。 三)术后脑脊液流动速度均匀,不会出现因分流管虹吸导致的分流速度随体 位改变而产生的波动,不会产生脑脊液过度引流。 四)手术操作用时相对较短(一般30分钟左右)。 五)三脑室底造瘘术可应用于分流失败或分流管感染粘连的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 六)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恢复较快, 可相对减少患者住院天数, 减轻经济负担。 不过,卢云鹤博士也指出,由于第三脑室毗邻重要脑组织,周围重要血管密集,术中操作空间非常狭小,稍有不慎就可能因血管损伤出血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对手术医生的内镜技术和临床经验掌控提出了较高要求。 卢博士提醒,大部分脑积水患者在明确病因后,通过积极合理的治疗,可以实现临床治愈。手术方法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要注意的是,该疾病有一定的复发率,所以仍需遵医嘱定期复查。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8-08阅读量1684
病请描述: 唱歌是一种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闲活动。事实证明,唱歌不仅可以锻炼大脑,还可以锻炼身体,对于改善呼吸、姿势和缓解肌肉张力都很有裨益。但是,对于有些人,唱歌却是一种危险行为。 《中国妇女报》2024年2月20日报道,此前,媒体报道日本知名老牌视觉系乐队BUCK-TICK的主唱歌手樱井敦司,在演唱会上唱到一段高音时突感身体不适,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后宣告死亡。樱井所属经纪公司后续发出声明,证实其因脑干出血去世,年仅57岁。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学术副院长、4A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分析指出,人在引吭高歌、生气骂人等情绪激动时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交感神经异常兴奋,令血压快速升高,进而引发危险。不过,脑出血的发病与基础疾病有关,患者可能患有颅内动脉瘤等疾病。当血压升高时,容易对本就很薄弱的动脉瘤血管壁产生过大的压力,从而使得已经存在的动脉瘤破裂。 《长江日报》2023年10月18日报道,55岁的张女士参加家庭聚会唱《青藏高原》飙高音时,突然头疼剧烈、恶心呕吐,家人紧急将其送医。医院给她做了全脑血管造影,最后发现是动脉瘤破裂。 ▲ 席刚明教授在阅片 颅内动脉瘤,犹如一颗“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并非肿瘤。”席刚明教授介绍,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最后形成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瘤到底有多普遍呢?世界范围中的总体发生率为3.2%,也就是每100个人中有3个人伴有脑动脉瘤,而中国35岁以上的人群中每100人就有7位具有动脉瘤。 由于其起病隐匿、发病急剧、致残致死率高,所以颅内动脉瘤就像是埋藏在人脑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脑动脉瘤第一次破裂的死亡率在30%左右,而且更可怕的是它还会第二次、第三次破裂,第二次破裂的病死率为70%~80%,如果发生第三次破裂,死亡率几乎是100%。 席刚明教授表示,一般来说,情绪激动、血压忽然升高、用力排便、妊娠晚期、分娩、体力劳动、性生活、剧烈运动等都是动脉瘤破裂的诱发因素。很多病人在出血前即有阵发性头痛、眼肌麻痹、复视、头昏、颈痛等先驱症状,说明动脉瘤在破裂之前,动脉瘤壁已有病理改变。在更多的情况下,出血是在没有明显诱因时忽然发生的。 颅内动脉瘤如果体积较小,没有破裂,通常不会有明显症状。如果体积较大,可能会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造成脑缺血症状和神经压迫症状,比如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半侧脸麻木等。当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患者常常发生突然性的头痛、颈部僵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畏光、失去意识甚至休克,如果就医不及时,就会出现生命危险。 脑动脉瘤破裂怎么办? 一旦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破裂症状,家属或是身边的人一定要保持冷静,要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立即就近送至有卒中综合救治能力的医院诊治。其次要安抚好病人,稳定情绪,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席刚明教授表示,如果脑动脉瘤能在首次破裂的48小时内得到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可以最大限度改善破裂患者的预后。 出于对外科治疗的恐惧,许多动脉瘤患者希望接受药物治疗或保守治疗。遗憾的是,目前还无法通过药物治愈动脉瘤,但药物治疗在动脉瘤的防治中确实有其重要作用。积极的药物治疗和处理对降低早期再出血风险、防治并发症意义重大,但对于动脉瘤本身而言并无明确治疗作用。只有积极的外科或介入处理,使动脉瘤自血液循环中完全隔绝才是有效治疗动脉瘤、防止再出血的根本方法。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治疗脑动脉瘤的方法,包括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两大类。 手术夹闭是通过开颅手术,从外部直接夹闭血流进入动脉瘤的通道。而血管内治疗是通过动脉血管内途径向动脉瘤内填入柔软的金属栓塞材料,使动脉瘤内形成血栓。两种方法的目的都是使血流对动脉瘤壁的压力消失,从而避免动脉瘤体破裂。目前国际上和国内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多认为,对于同时可以使用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动脉瘤,建议首选介入治疗。此外,现在还有血管内支架、血流导向装置等各种新型装置,通过改变血流方向等多种机制达到治疗作用,使无法使用传统栓塞方法治愈的动脉瘤得到有效治疗。 ▲ 4A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4A脑血管病一科副主任王贵平博士在为患者手术 ▲ 栓塞前 ▲ 栓塞后 如何预防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一旦破裂出血则可能会危及生命的疾病,如何来预防颅内动脉瘤呢?席刚明教授指出,根据目前的医疗水平,对颅内动脉瘤的成因还不是十分清楚,但是根据与颅内动脉瘤形成相关的几个因素:先天性发育、血流冲击、感染、动脉硬化以及外伤,我们可以做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以降低发生颅内动脉瘤的可能。 先天性发育和血流冲击这两个因素我们没有办法控制,但是上述后面三个因素,我们还是可以做到的。首先要控制感染的发生,有病要及时上医院就诊,防止感染性疾病对血管的损害。第二要注意动脉硬化的发生,要改变现有的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嗜酒、吸烟、高脂饮食、熬夜以及缺乏运动等等。第三要尽量保护自己,避免遭受重大外伤,尤其是头颅外伤。 席刚明教授建议,中老年朋友在平时健康体检时可以增加一些有关脑血管的检查项目。脑血管筛查,首选脑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造影(CTA)无创检查,必要时可以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如果发现了未破裂动脉瘤,建议及时就诊。一般说来,直径大于5毫米、形态不规则的动脉瘤破裂危险较大,建议尽快手术,而不是等到破裂之后再干预。手术时机不同,最后的治疗结果差别巨大。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6-28阅读量1369
病请描述: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头痛,其病情特征包括一侧或两侧中度至重度搏动性头痛,且多发生于偏侧头部,可合并有恶心、呕吐、害怕声光刺激等症状。偏头痛多起病于儿童期、青春期和成年早期。15%~30%患者头痛发作前出现先兆。中国偏头痛年患病率为9.3%,女性与男性之比约为2∶1。学术界定义为这是一种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 一、流行病学偏头痛影响了全球大概18%的人口,全球大概有13.3亿的偏头痛人群。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2019研究报告显示,偏头痛目前仍是全世界第二大导致患者失能的病因,且在中青年女性中排名第一,占全球疾病负担的5.6%,超过了所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总和。中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成年偏头痛的年患病率是9.3%,大概有1.5亿人在最具有生产力的年龄段(15-49岁)患病。我国偏头痛患病率是9.3%,但症状就诊率是52.9%,诊断正确率是13.8%,急性期治疗率是26.6%,预防治疗是22.7%。在中国,80.3%的偏头痛患者是由初级保健水平的全科医生管理,尤其是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更常见。偏头痛多起病于青春期,少部分可在儿童期发病,到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这个年龄段发作频繁、症状剧烈。偏头痛特别“偏爱”女性,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3倍。偏头痛常有遗传背景,在患有癫痫、抑郁症、哮喘、焦虑、卒中和其他神经遗传性疾病的人群中,偏头痛也更为常见。 二、偏头痛类型根据头痛的主要临床表现将其分型为无先兆偏头痛、有先兆偏头痛等。慢性偏头痛是指每月符合偏头痛特点的发作超过15天,连续3个月或3个月以上,而且每个月至少发作8天。这类头痛的诊断须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尤其是药物过量引起的头痛。学术界对偏头痛有非常细致的分类,更多用于学术研究。临床上,还有一些临床较少见的偏头痛类型:这是头痛与您的经期有关的时候。 这些通常发生在月经开始前 2 天,并持续到月经开始后 3 天。 您也可能在一个月的其他时间出现其他类型的偏头痛,但月经前后的偏头痛通常没有先兆。这种也称为偏头痛。 您有先兆症状但没有头痛。 事实上,先兆通常是这类偏头痛的主要警示信号。 但您也可能有恶心和其他偏头痛症状。 它通常只持续约 20-30 分钟。 您有平衡问题、眩晕、恶心和呕吐,伴有或不伴有头痛。 这种通常发生在有晕车病史的人身上。专家对这种类型知之甚少。 它会引起胃痛、恶心和呕吐。 它经常发生在儿童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变成典型的偏头痛。 您的身体一侧有短暂的麻痹(偏瘫)或无力。 您可能还会感到麻木、头晕或视力改变。 这些症状也可能是中风的征兆,因此请立即就医。这类表现为反复发生的完全可逆的单眼视觉障碍,包括闪烁、暗点,甚至失明,但是眼科检查正常,这类偏头痛与脑干先兆性偏头痛的区别在于视觉症状仅限于单眼。脑干先兆性偏头痛,实际上是指基底动脉先兆性的偏头痛,可能和基底动脉重要的后循环血管的功能收缩障碍有关系,患者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或者短暂一过性的意识模糊、偏头痛。此类病人需要跟后循环脑梗死进行鉴别,如果患者初次发病,是需要进行严密观察有没有后循环梗死的发生的可能性,因为从临床表现很难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初次发病,很明确地鉴别,尤其在急诊,没办法进行很好的血管评估的情况下,需要进行严密观察。此类患者预防的治疗方法和偏头痛类似,要避免咖啡因、腌制的食物、过度疲劳、生活不规律等诱发偏头痛发作的诱因。还需要对血管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进一步的干预,包括血压、血糖、血脂以及血管性的病变的评估,包括冠心病、外周血管病变等。这种严重的偏头痛可持续 72 小时以上。 疼痛和恶心非常剧烈,您可能需要去医院。 有时,药物或药物戒断会导致它们。这会导致眼睛周围疼痛,包括周围肌肉麻痹。 这是一种医疗急症,因为症状也可能由眼后神经受压或动脉瘤引起。 其他症状包括眼睑下垂、复视或其他视力变化。 三、基本病因与风险因素,偏头痛具有遗传易感性,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如果一个人患偏头痛,则其亲属出现偏头痛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6倍。有学者找到了一类偏头痛患者的特殊的突变基因,而且有一定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综合发作时的表现,这类偏头痛被称为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基于人群的家庭研究表明偏头痛具有很强的遗传易感性,尤其是先兆偏头痛 。 受体及其调节位点似乎与偏头痛的病理生理事件有关。使用功能候选方法并使用来自 15q11-q13 基因组区域的标记对 10 个家族进行基因分型,该区域包含编码受体亚基的基因。有学者发现有一类神经系统兴奋性相关基因突变与偏头痛常见类型有关,以此推论偏头痛与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紊乱有关。这一因素在临床上表现非常明显,尤其是和女性激素水平有关,偏头痛女性可达男性的3倍,青春期女性发病尤其明显,而且常常有月经期发作规律,妊娠期或绝经后发作减少或不再发作。女性患偏头痛的频率是男性的三倍。2、年龄。 大多数人在 10 到 40 岁之间开始出现偏头痛。但许多女性发现她们的偏头痛在 50 岁后会好转或消失。3、家族史。 五分之四的偏头痛患者有其他家庭成员患偏头痛。 如果父母一方有此类头痛病史,则他们的孩子有 50% 的几率患上此类头痛。 如果父母双方都有,风险会上升到 75%。4、其他。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和癫痫会增加患病几率。 四、诱发因素来自工作或生活的压力、紧张、情绪不稳定、应激及应激后放松可诱发偏头痛。当您感到压力时,您的大脑会释放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导致血管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偏头痛。过度焦虑也可能是偏头痛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许多女性注意到她们在月经前后、怀孕期间或排卵期间会感到头痛。 症状也可能与更年期、使用激素的节育或激素替代疗法有关。如明亮或闪烁的灯光、大声喧哗等。大声的噪音、明亮的灯光和强烈的气味会引发偏头痛。浓烈的气味(香水、油漆味、二手烟等)均可诱发偏头痛。口服避孕药和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可加重偏头痛。另外,经常服用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也会诱发偏头痛。唤醒-睡眠模式的变化均可诱发偏头痛强烈的体力活动可能诱发偏头痛,包括性活动吸烟同样是一个诱导因素摄入过多或摄入不足会导致头痛。 咖啡因本身可以治疗急性偏头痛发作。 五、症状偏头痛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开始常为隐约疼痛,逐渐变为搏动性疼痛,活动时加重,还可从头的一侧转移至另一侧,累及头前部或整个头部;对光线、噪音和气味敏感;伴有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腹部疼痛;食欲差;感觉非常的暖或冷;肤色苍白;疲劳;头晕;视野模糊;腹泻。比较罕见的症状包括发烧、影响正常的肢体活动。大多数患者的头痛持续约4小时,但严重者可持续超过3天。偏头痛的发生频率因人而异,每月发生2~4次较为常见,但有些患者每隔几天就会发生偏头痛,也有些患者一年仅发生一两次。 六、就医,偏头痛的诊断非常依赖于患者对症状的描述,因此如果经常出现偏头痛发作的症状和体征,应记录发作及处理的情况,并在就医时向医生描述。对于有头痛史患者,若头痛模式改变或突然感觉不同于以往,应尽早就医。若出现以下任何症状和体征,应立即就医:1. 突发的、严重的头痛;2. 头痛伴发烧、颈部僵硬、精神错乱、癫痫发作、复视、乏力、麻木或言语障碍;3. 头部受伤后头痛,特别是头痛加重;4. 咳嗽、劳累、紧张或运动后,头痛加重;5. 年龄超过50岁新发头痛。 七、相关检查1、体格检查着重于神经系统检查,根据先兆症状及头痛性质,可能会检查意识是否清醒、言语交流状态、眼部活动、颈部强直性等,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一旦判断为偏头痛,如果患者还在发作期可能会快速叮嘱患者安静休息,以避免过多检查诱发更为严重的头痛发作。2、血液检查一般考虑偏头痛很少进行血液检查,当怀疑合并有血管疾病、脊髓或颅内感染、内分泌性疾病时,可能安排相关检查。3、磁共振成像MRI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可产生大脑和血管的详细图像,其可帮助医生排除脑肿瘤、卒中、脑出血、感染及其他脑和神经系统疾病。4、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使用一系列X射线可创建大脑的详细横截面图像,有助于医生排除肿瘤、感染、脑损伤、脑出血及其他可能导致头痛的疾病。5、腰椎穿刺若怀疑颅内感染、出血或其他潜在疾病,医生可能会推荐腰椎穿刺。6、血清CGRP浓度检测近年来有研究认为,血清CGRP浓度与偏头痛密切相关。 八、鉴别诊断,根据偏头痛发作类型、家族史和神经系统检查,通常可作出临床诊断。而通过脑部CT、MRI等检查,可排除脑血管疾病、颅内动脉瘤和占位性病变等颅内器质性疾病。偏头痛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丛集性头痛,这是较少见的一类头痛,一侧眼眶周围发作性剧烈疼痛,持续15分钟~3小时,发作从隔天1次到每日8次。本病具有反复密集发作的特点,但始终为单侧头痛,并常伴有同侧结膜充血、流泪、流涕、前额和面部出汗和Horner征等。 2、紧张型头痛,这类头痛为双侧枕部或全头部紧缩性或压迫性头痛,常为持续性,很少伴有恶心、呕吐,部分病例也可表现为阵发性、搏动性头痛。多见于青、中年女性,情绪障碍或心理因素可加重头痛症状。 3、症状性偏头痛,由头颈部血管性病变引起的头痛,如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未破裂的囊状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由非血管性颅内疾病引起的头痛,如颅内肿瘤;由颅内感染引起的头痛,如脑脓肿、脑膜炎等。这些继发性头痛在临床上也可表现为类似偏头痛性质的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但无典型偏头痛发作过程,大部分病例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或刺激症状,颅脑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病灶。由内环境紊乱引起的头痛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子痫或先兆子痫等,可表现为双侧搏动性头痛,头痛在发生时间上与血压升高密切相关,部分病例神经影像学检查可出现可逆性脑白质损害表现。 4、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这类属于继发性头痛。头痛发生与药物过度使用有关,可呈类偏头痛样或同时具有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性质的混合性头痛,头痛在药物停止使用后2个月内缓解或回到原来的头痛模式。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对预防性治疗措施无效。 九、治疗 偏头痛无法根治,其治疗目的是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预防头痛复发。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性治疗分为发作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是加强宣教,帮助患者确立科学、正确的防治观念和目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寻找并避免各种偏头痛诱因;非药物干预手段包括针灸、按摩、理疗、生物反馈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 1、药物治疗,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临床治疗偏头痛通常应在症状起始时立即服药。治疗药物包括非特异性止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和特异性药物(如麦角类制剂、曲普坦类药物)。药物选择应根据头痛程度、伴随症状、既往用药情况等综合考虑,进行个体化治疗。 轻-中度头痛· 单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萘普生、布洛芬、双氯芬酸等有效,如无效再用偏头痛特异性治疗药物;· 阿片类制剂如哌替啶对偏头痛急性发作亦有效,因其具有成瘾性,不推荐常规应用;· 对于有麦角类制剂或曲普坦类应用禁忌的病例,如合并有心脏病、周围血管病或妊娠期偏头痛,可给予哌替啶治疗以终止偏头痛急性发作。 中-重度头痛,严重发作可直接选用偏头痛特异性治疗药物以尽快改善症状,部分患者虽有严重头痛但以往发作对反应良好者,仍可选用。麦角类制剂适用于发作持续时间长的患者,复方制剂如麦角胺咖啡因合剂可治疗某些中-重度的偏头痛发作。须注意:麦角类和曲普坦类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心悸、烦躁、焦虑、周围血管收缩,大量长期应用可引起高血压和肢体缺血性坏死。因具有强力的血管收缩作用,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和孕妇患者均为禁忌。此外,麦角类和曲普坦类药物应用过频,会引起药物过量使用性头痛,建议每周用药不超过2~3天。 药物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别,(1)缓解疼痛。 非处方药通常效果很好。 主要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咖啡因和布洛芬。 切勿给 19 岁以下的任何人服用阿司匹林,因为存在瑞氏综合症的风险。 服用非处方止痛药时要小心,因为它们也可能会加重头痛。 如果你使用它们太多,你可能会出现反弹性头痛或变得依赖它们。 如果您每周服用任何 OTC 止痛药超过 2 天,请与您的医生讨论可能效果更好的处方药。 他们可能会推荐可以很好地缓解偏头痛的处方药,包括曲坦类药物,以及较新的迪坦类药物。 您的医生可以告诉您这些是否适合您。(2)恶心类治疗药。 如果您因偏头痛而感到恶心,您的医生可以开药。(3)曲坦类。 这些药物可以平衡大脑中的化学物质。 您可能会吞下一颗药丸、在舌头上溶解的药片、喷鼻剂或打一针。 示例包括阿莫曲坦、依曲普坦、利扎曲坦、舒马曲坦和佐米曲坦。 2、伴随症状治疗,恶心、呕吐者有必要合用止吐剂,严重呕吐者可给予小剂量氯丙嗪。伴有烦躁者可给予苯二氮䓬类药物以促使患者镇静和入睡。 3、手术治疗,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4、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中草药,针灸,按摩等不同治疗方法。有中草药治疗方面,目前还没有强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哪些中草药可能缓解偏头痛。但是,中医治疗偏头痛有悠久的历史。治疗偏头痛的中药主要有具有平肝、息风、理气、活血通络、止痉等作用的天麻、三七、柴胡、川芎、全蝎、白芷、香附、钩藤、葛根、白芍、郁李仁等,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上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病情持续不能缓解,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针灸方面,从偏头痛发病的位置来说,它主要是在耳面部,基本上的以足少阳胆经,就是以少阳经也就是手上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以及足阳明胃经受累为主。在治法上强调的是通络止痛、疏利少阳,取穴方面可以取局部穴位配合远端的穴位。最常用的穴位,如风池、太阳、头维、率谷、合谷、太冲、外关、足临泣。另外,脊椎按摩疗法、按摩、穴位按摩、针灸和颅骶疗法等物理治疗也可能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5、预防性治疗,预防性治疗是在偏头痛还未发生时的用药,其指导用药的适应范围包括:· 频繁发作,尤其是每周发作1次以上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 急性期治疗无效,或因副作用和禁忌症无法进行急性期治疗者;· 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特殊变异型偏头痛,如偏瘫性偏头痛、基底型偏头痛或偏头痛性梗死等。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药物分为以下几大类,均应从小剂量单药开始,在医生指导下缓慢加量至合适剂量,同时注意副作用。偏头痛发作频率降低50%以上可认为预防性治疗有效。有效的预防性治疗需要持续约6个月,之后可缓慢减量或停药。 心血管药物· 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偏头痛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和噻吗洛尔已被证明可有效预防偏头痛;· 钙离子拮抗剂有助于预防偏头痛和缓解症状,如维拉帕米有助于预防有先兆的偏头痛;·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赖诺普利可减少偏头痛的发作时间和严重程度。 6、其他治疗,(1)心理治疗,偏头痛的心理治疗主要基于行为治疗,包括放松、生物反馈及认知治疗。放松疗法主要目的是,降低身体各系统的激活及促进身体放松。生物反馈可通过使用各种仪器,感受衡量肌张力(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皮肤电阻(电皮生物反馈疗法)或周围体温(温度生物反馈疗法)来测量、放大并反馈躯体信息给患者,从而达成由生物反馈促进的放松。认知疗法通过指导患者更好地处理与头痛相关的应激反应及其他伴随心理疾患,来治疗反复发作的头痛。(2)行为疗法。放松训练:选择安静的场所 ,排空大小便 ,舒适地躺着或坐着。将注 意力集中于自己身体的感受,摒弃杂念,进行自然有节律的缓慢 的腹式深呼吸 。 十、预后 大多数偏头痛患者的预后良好。偏头痛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缓解,部分患者可在60~70岁时偏头痛不再发作。 十一、并发症 1、偏头痛持续状态,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72小时,而且疼痛程度较严重,但其间可有因睡眠或药物应用获得的短暂缓解期。 2、无梗死的持续先兆,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在一次发作中出现一种先兆或多种先兆症状,持续1周以上,多为双侧性;本次发作其他症状与以往发作类似;需神经影像学排除脑梗死病灶。 3、偏头痛性脑梗死,极少数情况下,在偏头痛先兆症状后出现颅内相应供血区域的缺血性梗死,此先兆症状常持续60分钟以上,而且缺血性梗死病灶为神经影像学所证实,称为偏头痛性脑梗死。 4、偏头痛先兆诱发的痫性发作,极少数情况下偏头痛先兆症状可触发痫性发作,且痫性发作发生在先兆症状中或后1小时以内。偏头痛常见的合并症还包括:哮喘、慢性疼痛、纤维肌痛、抑郁症、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 十二、日常照护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寻找并避免各种偏头痛诱因,遵医嘱服药,可帮助患者预防和减少偏头痛发作。 1、家庭护理,患者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适当的运动来缓解偏头痛病情:· 实践肌肉放松训练:放松方法包括渐进式肌肉放松、冥想或瑜伽。· 保证足够睡眠:每天作息规律,确保有足够的睡眠,但不要过度。· 休息和放松:头痛时,可尝试在黑暗、安静的房间里休息。· 坚持写头痛日记:即使看过医生,也要坚持写头痛日记。这将有助发现诱发偏头痛的因素以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黑暗、安静的房间里闭着眼睛休息· 将冷敷布或冰袋放在额头上,并轻按头皮上的疼痛部位。· 喝大量的液体 2、日常生活管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偏头痛诱发因素,如进食奶酪、巧克力等食物,避孕药、硝酸甘油等药物,以及避免过劳、紧张、情绪不稳等,并遵医嘱服药。 十三、预防在注意避免偏头痛诱发因素的同时,可遵医嘱服用预防性治疗药物。同时,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采取预防策略,可减少偏头痛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创建每日生活计划:日常生活中,建立规律的睡眠模式并定时进餐。另外,尽量控制压力。· 识别并避免触发因素。 在日记中记录您的症状模式,以便找出导致它们的原因。· 管理压力。 冥想、瑜伽和正念呼吸等放松技巧会有所帮助。· 定期进行适度运动:定期有氧运动可缓解紧张情绪,有助预防偏头痛。经医生同意,可选择喜欢的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同时应注意,运动时要慢慢热身,因为突然剧烈运动会引起头痛。此外,经常运动也有助减肥或保持健康体重,肥胖被认为是偏头痛的一个易发因素。不过,运动也不可以过度,过度运动也可能会诱发偏头痛,因此,需要坚持适量运动。· 减少雌激素的影响:对于女性偏头痛患者,雌激素可能会诱发或使头痛恶化,所以应避免或减少服用含雌激素的药物。· 定期进食。· 多喝水。· 得到充足的休息。
王炎林 2024-04-11阅读量1881
病请描述:今日话题:为啥老年人的血管看着都好的,也会得血管夹层? 当下,夹层不仅仅多见于青壮年和中年人,老年人的检出率也越来越高。 那些常规检查(诸如头颅CTA、MRA或者DSA、MRI等)即便看着都正常,可能也潜伏着夹层哦。 当一个患者长期被一个症状困扰而找不到原因的时候,不要忘了高度隐匿夹层的存在哦~~~ 那么,问题来了。老年人身患夹层的表现有哪些呢? 包括但不限于,诸如,走路不稳、走路拖行下肢、单侧/双侧肢体无力、摔跟头、头晕、晕厥、听力下降、视物模糊、一侧面部及/或躯体麻木、感觉减退、出汗减少、双侧肢体颜色不一样、声音改变、言语低沉含糊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嗜睡、假性老年性痴呆、记忆力明显减退、头痛、斗眼、眼睑下垂、复视、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当被上述疾病长期困扰,反复常规的检查又查不出原因时,不要忘了可能是夹层哦
赵开军 2023-07-21阅读量1205
病请描述:今日话题:一次科普、一次偶遇、一生改变 没事的时候,看看医生的科普,或许有一天会帮到您。不信,您来看~~~ 53岁帅哥,在上海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然而,多年以来,饱受疾病的困扰,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21年前(2002年),跑百米,就开始自感右侧下肢相对无力,右侧上肢蚁咬感明显,虽经多方求治,效果不明显,上述症状逐年加重,每天在磕磕绊绊中艰难前行。 帅哥平时声音宏亮。然,自患病以来,声音也逐渐低沉、音调变低、语速变慢、后音拖长明显,吃饭/饮水偶有呛咳。 4年前(2019年),患者在外按照脊髓疾病完成手术,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疾病仍进一步加重。 右侧上肢:出现肌力进行性下降,肌肉萎缩,尤以右侧骨掌肌为重,痛觉减退,右侧上肢欠灵活; 右侧下肢:麻木加重,肌力进一步下降,平躺不能自行抬离床面,行走拖行下肢,需要拐杖辅助行走。右侧肢体和躯干无冷热感觉,也无痛觉,膝腱反射活跃; 左侧下肢:肌力也出现下降(4-); 右侧指鼻实验(+),双侧巴氏征(+) 右手持筷夹菜困难,洗脸需要靠着梳妆台,坐下会突然坠落在床上,走路需要拐杖…… 帅哥的生活质量进行性下降中…… 一次科普,帅哥无意间看到了,决定过来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 长年的疾病折磨,帅哥面色苍黄、暗淡无光、面容憔悴、拄着拐杖、艰难而至、带着一大摞片子……,这就是初次见面的场景。 有难相求,医者必当全力以赴。 我们认真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完善检查,脑血管似乎也没啥阳性发现,手术都已经做完了,让他回去继续原方案治疗或者继续康复,似乎更为合理。 然,老师和前辈们教导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 毕竟,医生的一句话有可能会改变患者的一生。 职业的严谨性让我们丝毫不敢懈怠和臆断,我们进一步为帅哥完成术中几个特殊检查,一帧帧分析血管情况,终于发现外形基本正常的颅内血管存在两处高度隐匿的夹层。开始,院内院外的小伙伴们还对此表示质疑。然,仅仅间隔三天,右侧这个隐匿性的夹层已经明显进展。 术中(2023年6月12日,星期一),面对进展的夹层,远端已经几乎不显影,可见“鼠尾征”。医生,挥汗如雨,连续奋战6小时,终于为帅哥消除了这个困扰他21年的疾患。 方向对了,惊喜无处不在。 术后3小时监护室探视病人,苏醒好,自诉感觉比术前好……; 术后次日,患者刚转出监护室,自诉与术前明显不一样了,感觉变好了很多,苍黄的脸也变得面色红润,暗淡的眼神变得炯炯有神,声音由低沉明显变得清晰宏亮,肢体明显有力量了,尤其不能抬离床面的右侧下肢可以轻松抬离床面了。惊喜,不再遥远。毕竟,术后还不到24小时……… 患者见到医生的第一句话,我要是早点来就好了;家属见到医生的第一句话,感觉变了一个人,面色也红润了,以前一直是苍黄色;女儿见到老爸的第一句话,我爸和以前不一样了……… 术后第二天查房,右侧肢体和躯干痛觉完全恢复正常,右侧肢体肌力正常,已经开始下床扔掉拐杖自行行走…… 相信帅哥后面还会越来越好:扔掉拐杖、重新站立、走到单位、惊喜同事、不再是梦。 一个科普,一个偶遇,一生改变。这次,帅哥终于消除了困扰自己21年的疾患,也算不枉此行。 当被疾病困扰(诸如,颅内杂音、头痛、头晕、晕厥、嗜睡、痴呆、记忆力减退、肢体无力、斗眼、眼睑下垂、复视、突眼充血、视物模糊、言语不清、声音改变、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感觉减退、肢体无力、走路不稳等异常)一直找不到原因的时候,记得看看脑血管病医生哦。
赵开军 2023-06-14阅读量1220
病请描述:恶性肿瘤脑膜转移的诊疗方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神经外科 高阳 副主任医师 概念 脑膜转移瘤(meningeal metastasis)是恶性肿瘤通过血行转移、脑脊液种植播散等途径累及脑膜,或邻近肿瘤直接侵犯脑膜的一种严重疾患,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由于血脑屏障存在,传统化疗药物往往很难对脑膜转移病灶产生疗效,患者预后较差,中位OS仅为3个月左右。 恶性肿瘤脑膜转移的规范化综合治疗取得新进展,对于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临床表现 ① 颅内高压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步态不稳、认知精神状态改变等 ② 癫痫 ③ 颅神经损害症状:面瘫、吞咽困难、听力下降、复视、舌偏、三叉神经痛等 ④ 脊神经损害症状:神经根痛、颈部或背部疼痛、痛觉过敏、大小便失禁、便秘等 诊断 影像学: ① 线状增厚型,表现为脑膜的弥漫性增厚呈线状 ② 结节型,脑膜转移瘤呈圆形、结节状或肿块状 ③ 混合型,上述两种不同形状的病灶同时存在 ④ 影像阴性 脑脊液检查: ① 脑脊液白细胞增多,蛋白升高,葡萄糖降低 ② 脑脊液查到癌细胞是主要诊断(金标准)(1次腰穿阳性率50%,3次腰穿阳性率高达85%-90%) ③ “液体活检”CSF ctDNA 检测 ④ 脑脊液肿瘤肿瘤细胞标记物等 治疗 ① 对症治疗:有头痛、神经根痛症状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有癫痫时,使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戌酸钠片、卡马西平胶囊等。 ② 手术治疗:在全身治疗基础上,欧玛亚囊植入术(抽吸脑脊液、鞘内给药等),脑室腹腔分流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③ 放疗:一是局部放射治疗,主要为了减轻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改善脑脊液循环。二是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其是治疗脑膜转移癌的首选方案。 ④ 药物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性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 欧玛亚囊植入术,操作简单,鞘内化疗。 脑室腹腔分流术,解除颅高压,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总结 脑膜转移瘤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是其他癌症疾病引发的并发症之一。当患者患有该疾病时,往往意味着患者已经进入了癌症晚期。不过,对此患者并不能丧失治疗信心,应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综合运用上述四种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有效抑制癌症发展,延长生命周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神经外科 高阳 副主任医师,平台有门诊时间,欢迎预约挂号就诊。
高阳 2023-05-25阅读量1220
病请描述:1.1 病史信息 患者,男,69岁,右利手,因“面部表情减少、运动迟缓6年,复视1周”就诊。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面部表情减少,右侧肢体运动缓慢,表现为右下肢不灵活, 1年后右上肢活动较前乏力,精细动作不灵活,不伴静止性震颤,无认知障碍,无构音困难,无肢体无力,无行走不稳。门诊予美多巴、咪多吡、吡贝地尔口服,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能完成正常日常工作。近1周患者诉双眼复视,复视持续,向右侧看时明显,无明显波动性,来帕金森病门诊就诊。患者病程中无明显头晕,无头痛,无夜间睡眠多梦、大喊大叫,否认幻觉,食纳正常,小便正常,大便基本正常。 患者平素体质尚可,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个人史、家族史、过敏史无特殊。 神经系统专科查体:神志清,精神可,面具脸,口齿清晰,肢体联动运动减少,右侧明显。双侧眼睑无下垂,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应灵敏,双侧视野粗测无缺损,眼球运动未见异常,额纹对称,双侧鼻唇沟对称,下颌居中,伸舌居中,双侧软腭上抬可,悬雍垂居中,双侧咽反射存在。四肢肌力5级,四肢肢体肌张力稍增高,呈齿轮样,右侧相对明显。右上肢快速轮替、对指握拳均差,起坐正常,后拉试验(-),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正常。双侧深浅感觉无明显减退,双侧病理征(-)、脑膜刺激征(-)。UPDRS-I 0;UPDRS-II 9;UPDRS-III:27分;UPDRS-IV 2分。H-Y 2.0级。MMSE 30分。1.2 辅助检查 头颅MRI:双侧额顶叶白质、基底节腔隙灶,未见新鲜梗塞,枕大池囊肿。眼科诊断:双眼会聚功能不全。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免疫全套、HIV、RPR、铜蓝蛋白、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等均无明显异常。眼轮匝肌和趾总伸肌的单纤维肌电图未见异常。胸部CT:未见异常。给予该患者调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后患者症状逐渐消失。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表现为主要运动症状(运动迟缓、震颤、强直和姿势障碍),以及广泛的非运动症状,神经眼科症状在帕金森病中很常见。既往研究发现,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复视的患病率在10%到30%[1-4]。HamedaniA.G.等利用Fox Insight在线数据库,纳入26,790 名PD患者,使用帕金森非运动症状问卷(Non-Motor Symptom Questionnaire, NMS-Quest)发现18.1%的PD患者有复视,28.2%的PD患者在后续随访中出现复视[2]。Schindbeck等人发现55.6%的帕金森病复视患者出现会聚功能不全,37.0%的复视患者出现失代偿性斜视。复视PD患者中视觉障碍主要表现为空间感知问题、视力模糊、对比敏感度问题、间歇性发散性斜视和眼外肌无力[3]。PD复视发生机制帕金森病的视力损害可能与视网膜多巴胺耗竭或视皮层多巴胺神经支配减少有关。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光适应、动眼神经控制、对比敏感度、色觉、视空间结构和空间工作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多巴胺缺乏与帕金森病的各种视觉障碍有关,包括眼睑失用症和眼睑痉挛、干眼综合征、复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色觉和对比视力下降、视觉空间障碍和幻觉[5-7]。Nebe等人发现复视的发生与接触金刚烷胺以及多巴胺激动剂或左旋多巴的滴定增加有关[8]。Bejjani等人报道在行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手术的患者中也会出现急性复视,当刺激电极接近红核时曾有患者出现急性复视、肌张力障碍和震颤[9]。PD复视识别方法及诊疗平时诊疗过程中我们常用的UPDRS量表中没有关于视力的部分,除了幻觉其他视觉症状常常被忽略,实际上特定情况下的复视在PD患者中发生率不低,目前常用的非运动症状问卷包含这一项的识别。复视现在被认为是帕金森病临床谱的一部分,当PD患者遇到复视,我们还是要先仔细询问复视发生情况,与服药时间关系,患者出现复视仍需首先排除其他引起复视的疾病如脑血管疾病、MG等等。我们门诊该患者是突发的、持续性复视,首先进行了头颅MR、脑血管MRA的检查、胸部CT、肌电图、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测等。排除相关诊断后,予该患者调整帕金森病用药主要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用量后患者复视症状逐步改善至消失。Diego Santos García等在一项为期2年的队列研究中发现PD患者复视与运动和非运动的严重程度相关,与无复视的PD患者相比,复视患者在运动、非运动症状、生活质量和残疾程度方面都比较差。复视PD患者出现幻觉、认知障碍、视空间功能障碍的可能性更大[10]。在我们PD日常诊疗过程中,应重视患者视觉障碍的问诊,把复视可以作为一个非常简单的筛查问题,尽早发现患者引导有复视患者完善眼科检查,早期诊断,指导我们认识患者目前状态及用药选择,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总之,复视会严重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安全(例如跌倒风险)。急性发作复视应始终排除MG和血管疾病,应量身定制的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安全、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参考文献:1. Borm, C., et al., Seeing ophthalmologic problems in Parkinson disease: Results of a visual impairment questionnaire. Neurology, 2020. 94(14): p. e1539-e1547.2. Hamedani, A.G.,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Double Vision in Parkinson Disease. Mov Disord Clin Pract, 2021. 8(5): p. 709-712.3. Schindlbeck, K.A.,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diplopia in non-demented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2017. 45: p. 1-6.4. Visser, F., et al., Diplopia in Parkinson's disease: visual illusion or oculomotor impairment? J Neurol, 2019. 266(10): p. 2457-2464.5. Archibald, N.K., et al., The retina in Parkinson's disease. Brain, 2009. 132(Pt 5): p. 1128-45.6. Chaudhuri, K.R., et al., Non-motor symptoms of Parkinson's diseas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Lancet Neurol, 2006. 5(3): p. 235-45.7. Ekker, M.S., et al., Ocular and visual disorders in Parkinson's disease: Common but frequently overlooked.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2017. 40: p. 1-10.8. Nebe, A. and G. Ebersbach, Selective diplopia in Parkinson's disease: a special subtype of visual hallucination? Mov Disord, 2007. 22(8): p. 1175-8.9. Bejjani, B.P., et al., Concurrent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effects of high frequency stimulation: an oculomotor study.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2. 72(4): p. 517-22.10. Santos Garcia, D., et al., Diplopia Is Frequent and Associated with Motor and Non-Motor Severity in Parkinson's Disease: Results from the COPPADIS Cohort at 2-Year Follow-Up. Diagnostics (Basel), 2021. 11(12).
微医药 2023-02-10阅读量1928
病请描述:运动神经元病(进行性延髓麻痹):是一种神经元变性性疾病,患者可出现四肢肌肉萎缩无力,进行性延髓麻痹均以延髓症状为突出表现,进行性延髓麻痹可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证据;若患者病程较长,病程中出现眼睑下垂及复视,缺乏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证据,需警惕有无MuSK-MG的可能,建议行MuSK抗体检测。检查肌电图可以明确诊断。 重症肌无力可以出现延髓症状,尤其需与MuSK-MG相鉴别。MuSK-MG多以延髓症状为主要表现。新斯的明治疗一般有效。
胡军勇 2022-01-17阅读量8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