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综合
医生
就诊经验
问诊
预约挂号
重置
确定
该地区暂无可选医院,换个地区试试~
重置
确定
(可选多家医院)
选择科室
选择地区
VIP专享 问诊一单回本+号源提醒
去看看
就诊经验
您好陈医生,我妈妈前两天心口痛,这两天好了,前天心脏旁边
拉伤
,老是疼,我怕会不会影响心脏所以想咨询一下。最近我妈妈的嗓子也哑了,不知道有没有关系。去年来中山医院就诊,做了心脏造型,一条主动脉堵塞25
陈章炜
副主任医师
心内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咨询医生
拉伤
是肌肉的问题,不会影响心脏的,造影当时提示如果狭窄不超过50%,还不能诊断冠心病。
台阶踏空向后侧摔在地上 右脚踝当场疼痛剧烈缓冲了大概7-8分钟后 脚腕可以左右转动但痛感依旧 右脚踝外测肿胀有淤血内侧按压酸痛 自行云南白药喷雾和药膏贴冰敷 是否有韧带
拉伤
和骨折的潜在风险观察期
刘津浩
副主任医师
门诊骨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咨询医生
根据你叙事的情况,踝关节可以活动自如,应该没有严重的骨折。考虑是踝关节扭伤,韧带
拉伤
,可能会伴有韧带附着点的撕脱骨折(也是属于韧带
拉伤
的范畴)。
查看更多问答
一病多问,多位专家把关病情
快速提问
为您推荐
健康号
董宇 副主任医师
擅长: 前十字韧带损伤,肩周炎,后交叉韧带损伤,关节炎,肩关节损伤,半月板撕裂,运动创伤,肩关节周围炎,前交叉韧带损伤
已有6885人关注Ta
+关注
健康号
华英汇 主任医师
擅长: 足球踝,强直性脊柱炎,踝关节软骨损伤,肩关节不稳,肩关节不稳定,半月板撕裂,跟腱断裂,运动创伤,韧带损伤,腱病
已有5473人关注Ta
+关注
健康号
陈疾忤 主任医师
擅长: 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半月板撕裂,交叉韧带损伤,肩周炎
已有3467人关注Ta
+关注
健康号
蔡继伟 主治医师
擅长: 关节痛,肌肉劳损,肩周炎,半月板损伤,脚挫伤,关节炎,拉伤,髌骨骨折,腰椎间盘脱出,颈椎病,足底筋膜炎,骨折,慢性劳损性腰背痛,骨质增生,膝关节痛,韧带损伤,腱鞘炎,腰腿痛,腰肌劳损,骨关节炎,腰椎病
已有3080人关注Ta
+关注
健康号
李云霞 副主任医师
擅长: 半月板损伤,运动创伤
已有2986人关注Ta
+关注
健康号
陈世益
擅长:
已有2660人关注Ta
+关注
点击查看更多
经常腿抽筋别以为就是缺钙,有可能是这些病!
抽筋的囧境每个人都曾面临过,半夜睡得香甜时或是运动到一半的时候,猛烈的一抽让你痛到不敢动。一抽起来,肌肉挛缩,像千万双手在掰扯自己,甚至痛的叫不出声了。好不容易缓解了,也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复原。通常情况下除了会引起短暂的疼痛外并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危害。很多人觉得腿抽筋是因为缺钙,补一下钙就可以治疗。其实经常腿抽筋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而不单单是因为缺钙。图片来源于网络抽筋的6大原因一、缺钙原来,在调控肌肉收缩的过程中,钙离子起着关键作用。当血液里钙离子浓度过低时,肌肉就很容易产生兴奋收缩,引发痉挛。通常,低血钙性抽筋常见于缺钙的儿童、维生素D3缺乏者、食物摄入钙量过少,或是罹患严重肝脏、肾脏疾病以及长期应用利尿药的人群。如此看来,如果平时饮食均衡还身强力壮,却经常抽筋,就得好好思考除缺钙以外的其他原因了。二、肌肉使用过度一般来说,我们把工作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人的精神很容易疲劳,肌肉工作久了、负压太重,也会疲劳。长时间的步行、跑步、登山、提重物时,肌肉都要一直持续做功,处于紧张状态,不断消耗能量。当它疲劳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痉挛。短时剧烈运动时,全身肌肉紧绷,肌肉收缩过快,放松时间不足,局部代谢产物乳酸增多,肌肉的收缩与放松难以协调,也会引起肌肉痉挛。三、寒冷如果小腿肌肉受凉了,血管为了减少热量散失而收缩,于是,流经此处的血液变得缓慢,氧气供应不佳,代谢废物聚集,此时的小腿肌肉组容易痉挛。比如冬天肢端保暖不充分、夏天冷气或电风扇吹脚、晚上睡觉没盖好被子等情况下都会引发抽筋。四、出汗过多出汗多也会抽筋?是的,这是常常被人忽略的原因。原来,在运动量大、天气炎热、盗汗、洗桑拿等情况下,人体大量出汗,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盐,体内液体和钠、钾、钙、镁等电解质大量丢失,肌肉兴奋性异常,容易发生痉挛。五、局部压迫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或者局部肌肉受压过久,易导致下肢血液循环受阻,代谢能力变差,肌肉中的乳酸代谢物堆积,以至于发生肌肉痉挛。这种情况尤其常发生于肥胖、孕妇、老年等人群。六、下肢血管硬化小腿抽筋频繁,要警惕血管性疾病可能,尤其血管硬化。下肢血管硬化的过程中,管腔随之变窄,导致局部供血不足、血液循环不畅,组织缺氧及代谢产物蓄积使得肢体末端因为缺血出现抽筋、疼痛等不适。如果治疗不及时,血管狭窄会逐渐加重,甚至引起外周器官营养缺乏,严重时发生坏疽等不良后果。图片来源于网络防治抽筋4要点1、吃好、喝好营养足除了适当补充含有维生素D的钙片和多晒太阳外,还应补充一定的维生素E,每日摄入一定量的青菜、坚果和水果。2、锻炼虽好要适度首先,活动前要先热身,避免一下子肌肉“缺氧”,引起乳酸爆发堆积,造成抽筋。其次,运动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要猛地剧烈运动,容易损伤肌腱和拉伤肌肉。定期规律地运动,比时不时隔一段时间突然来一场“持久战”锻炼,来的更安全健康。规律、每天或者隔天,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锻炼更为适合于增强肌肉收缩能力。3、保暖四肢很重要我们四肢距离心脏的距离相对比较远,所以保暖四肢对于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尤其重要。血液流动通畅,才能把营养和氧气带到我们的肌肉细胞里,才能把产生的废物运走,更有利于预防抽筋的发生。因此,腿部及足部的保暖应该引起重视,如穿长裤、袜子,不能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并且避免冷气或电风扇长时间吹脚。也要常做肌肉伸展运动、加强按摩容易抽筋的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对于下肢有血栓的朋友,就不能随意按摩了,此时应谨遵医嘱,防止栓子脱落,顺着血液栓塞其他重要器官。图片来源于网络4、物理按摩巧缓解(1)小腿抽筋:坐在地板上,用手抓住抽筋一侧脚的大拇趾,然后慢慢将脚掌向自己方向拉,这样可拉伸腓肠肌。再慢慢伸直脚,然后用力伸腿,10秒左右。或用双手用力按摩小腿腿腹,也可见效。(2)大腿抽筋:平躺,双臂环抱膝盖部位,将大腿往胸部方向压,头、背部保持平贴地面,颈部放松,保持10-15秒大多可缓解。(3)手臂抽筋:手先握拳,再将小臂屈肩,然后伸臂伸掌,重复此动作。(4)手掌抽筋:抽筋手掌手指伸直张开,用另一只手捏住手指上部,稍用力向后弯,再放开,重复动作,至复原为止。(5)手指抽筋:手先握拳,然后用力打开(张开),反复此动作,直到复原为止。虽然抽筋的原因很多,也可防可治,但若近期抽筋频繁发生,还是应及时就医检查及治疗。
付国建
点赞 2
小腿肌肉拉伤如何康复
在康复界有这么一句话,“无评估,不康复”。而除此之外,对于大家的理解,我认为还应该“无解剖,不康复”,了解如何康复之前,要带大家先了解小腿的解剖结构,方便大家的理解。 小腿解剖介绍 小腿肌肉包括浅层的腓肠肌,包括内测头,外侧头。还有深层的比目鱼肌。腓肠肌起自股骨的内外侧科的内侧,比目鱼肌起自胫骨后面,三条肌肉向下延伸至于跟骨结节。腓肠肌是双关节肌,比比目鱼肌是单关节肌肉。 小腿肌肉图片 小腿肌肉拉伤 小腿肌肉拉伸是一种急性损伤,长发生于跑跳等运动中发生时感觉小腿后方像是被一个球砸中,腓肠肌外侧头拉伤的概率更高一些。随后伴随疼痛,肿胀。受伤一般分三个等级,一级拉伤,小腿肌纤维轻度撕裂,对运动能力影响不大,情况好一些的稍作休息可以继续运动。二级拉伤,属于中度拉伤,肌纤维部分撕裂,伴随着剧烈的疼痛,肿胀和关节功能障碍,需要进行系统康复。三级损伤,是最严重的一种,肌纤维几乎全部断裂,甚至在断裂处可以摸到有凹陷,这种程度有时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如何进行康复呢? 1,急性期采用急性期处理原则 制动,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处理。制动防止进一步损伤刺激。冰敷可以使毛细血管收缩,麻痹神经,具有消肿,防止炎症扩散的作用,急性期也就是前两天,应该增加冰敷的次数,每次20分钟左右。用绷带适当加压包扎一下,防止进一步肿胀,最后休息时要把小腿抬高,高于心脏,促进淋巴回流,具有消肿作用。 2,药物治疗 服用阿司匹林或者布洛芬这类非兹体的消炎药,或者外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帮助消炎镇痛。 3,理疗 采用电疗对肌肉拉伤的治疗效果较好,除此之外还有磁疗,超短波,超声波等。如果不严重的,急性期过后可以采取热敷的方式,热敷也是理疗的一种,但注意早期温度不要太高哦。 热敷 3,康复训练 受伤部位新生成的组织在力量和柔韧性方面都要比原来的组织差,容易形成疤痕挛缩,所以要进行肌肉的伸展和肌力训练。伸直练习采用静力性拉伸练习,保持30秒一组,拉伸3-4组。肌力训练采用踮脚尖练习,15-20次一组,练习3-4组。 小腿肌肉拉伸 小腿肌肉练习 以上就是小腿拉伸的保守治疗方法,想了解更多运动康复知识可以关注我。
上海赫尔森康复医院
康复训练原来可以这么做
痉挛型脑瘫的具体训练办法是疏松肌肉,活动关节,用生物力学的方法矫正畸形的肢体,使其达到功能位置,然后协调运动功能,加之脑配合促进脑功能的治疗,使患儿得以全面康复。以下为脑瘫患儿康复训练中常遇到的问题及训练方法: (一)剪刀步态和训练 1.患儿仰卧位,采用牵拉手法被动屈曲患儿双腿,做髋关节屈伸动作:采用摇髋法、分髋法对内收肌群进行牵伸,降低张力,保持片刻,反复操作。 2.采用直腿加压坐位训练,固定双下肢外展位约60°,以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肌张力,此为静态训练。 3.重锤式髋关节训练椅,将患儿双下肢做外展—内收—外展的训练,在运动的同时达到牵拉肌肉,活动髋关节的目的,此为动态训练。 4.“骑马”训练,(用滚桶、木马、木椅等均可)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张力,恢复功能。 5.“爬高”及“爬行”训练,(采用蛙式即双腿尽量外迈)。 6.患儿扶杠侧行,以其主动运动逐渐缓解痉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达到下肢分合动作的熟练和矫正剪刀步态的目的。 7.患儿休息时双腿间放一枕头或其它柔软的物体,双脚尖尽量朝向外侧,鼓励患儿双腿分开。 (二)下肢屈膝的训练 1.采用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或直腿抬高的方法,牵拉挛缩的肌腱,缓解痉挛的肌肉。 2.站立弯腰拾物训练,牵拉痉挛的国绳肌群,缓解张力,同时增强腰肌力量。 3.弓箭步下压,膝关节伸展,股四头肌训练椅的应用,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拮抗痉挛的国绳肌群,提高膝关节自主控制能力。 4.双杠一阶梯及站立挺膝训练,提高膝关节自主屈伸的能力,协调四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5.功率车,学步车训练,提高下肢主动运动的功能,增大关节运动范围。 (三)膝反张的训练 “膝反张”原因有三:(1)膝关节本身骨性变化,致膝关节位置不正常;(2)负重情况下,膝关节控制能力较差,表现为膝关节本体感觉消失,关节周围韧带松弛,股四头肌及国绳肌肌力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缩;(3)底屈肌挛缩或肌张力较高时也可导致膝关节过度伸展。脑瘫患儿膝反张的主因是肌张力不全。 1.压膝整足法,牵踝法,摇踝法,底屈肌牵拉训练。 2.膝关节屈伸,足背屈的训练,提高伸肌力量,协调拮抗肌张力。 3.爬行训练,膝关节屈曲位,有利于纠正反张,同时增加膝关节运动的控制能力,协调其运动功能。 4.提高国绳肌肌力降低伸肌张力,协调关节屈伸功能。 5.上、下阶梯训练,对于纠正膝反张及协调步态有较大的作用。 矫正“膝反张”,主要的控制下肢伸肌运动,一般轻症以运动训练矫正,方法如下:患手膝跪位支撑在床垫上,患侧膝关节做屈伸训练,为配合协调运动,两膝交替屈伸进行训练,随着症状的好转,变为仰卧位或站立位进行,严重者下肢矫正或手术矫正。 (四)尖足,足内、外翻的训练 1.自我牵拉法—患儿面对墙壁站立,然后缓慢前趴,直到跟腱处感觉牵拉为止,还可把双脚尖转向外侧(似卓别林)做相同的动作。 2.足背屈肌肌力训练和坐式踝关节训练椅,拮抗痉挛的小腿肌,增大踝关节活动范围,纠正畸形。 3.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牵踝,摇踝法,达到纠正畸形的目的。内、外翻扳的应用。 4.上、下台阶和跑步车训练,在运动中牵伸痉挛的肌肉,加大活动范围,恢复功能,协调步态。 (五)上肢及手功能的训练 1.肩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的训练 (1)屈曲位,患儿仰卧,术者一手握前臂,沿身体中线慢慢上举,接近耳朵为止,反复操作。 (2)内收位,仰卧位或坐位,一手握上臂,另一手握前臂,沿水平方向移至90°时(外展),手心朝上方再继续上移,直至耳根部,反复操作。 (3)内旋位,坐或仰卧位,术者一手按肩,另一手握其腕部将肘关节屈曲后,做外旋下压动作,反复操作。 (4)上肢负重训练,哑铃操,棒操,拉沙袋训练,增加上肢肌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恢复运动功能。 (5)举臂摸肩(弯肱拨刀),叉腰挺胸(雏鸟习飞)训练。 2.肘关节屈曲的训练 (1)主动、被动肘关节的屈伸运动,,伸展位固定。 (2)上肢负重(四点立位、上肢支撑),伸肘抓物训练。 (3)屈伸肘关节(采荷挎篮),展肩屈肘(力拨千钧),肩肘屈伸(白猿献果),双手上举(举火烧天)。 3.腕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训练 (1)被动腕手操:术者双手并列于腕关节下端,两拇指并列于腕背侧,指端朝向前臂,另四指托于手掌,将患儿手腕做屈、伸、抖、牵等手法,然后从指根到指端,用捻法和牵指法交替操作,最后用捋法在批端收尾,反复操作。 (2)手掌抓握,双手互握,手心向上抓握。(金龙探爪) (3)挠侧抓握(握笔)训练,拇食指指尖捏法(扣子,黄豆,绿豆,拿汤勺,拿钥匙开门等)。 (4)腕关节伸展(背屈),屈曲(掌屈),手指外展、内收的训练(五指分开,合拢动作)。 4.拇指内收的训练 拇指内收、外展、伸直训练,拇指屈曲,对掌,对指训练,双手交叉训练。手功能训练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粗大到精细的过程。 (六)足下垂 足下垂是由原始反射未消失,正常反射未建立以及不正常用力和挛缩3种原因造成的。 解决方法: ①通过按摩解除踝关节挛缩问题,每天早上两侧踝关节各被动活动50次以上,每次持续半分钟,使踝关节最少背曲90度。 ②由于腓肠肌紧张和底屈肌紧张不正常用力引起的,可以通过对腓肠肌及底屈肌进行牵拉来解决,即支撑蹲,在双脚前脚掌下放一根木棍,或是蹲在30度斜坡上,牵拉底屈肌和跟腱,每次蹲10分钟,每天3次。或是一只手握住患儿踝关节一只手握住患儿脚掌,向上用力,使踝关节角度小于90度,然后固定牵拉3—5分钟。 ③对于反射问题,治疗师要手法刺激引发踝关节主动背曲,每次每侧50下。 (七)足内翻、足外翻、足内八字、足外八字 (1)足内翻的解决方法:一是用手、小毛刷、冰块、由下至上地刺激患儿小腿外侧皮肤,如此可诱发其主动足外翻动作的出现。二是用手法刺激患儿脚外侧,引发足外翻。三是在足外侧放一木板,让足内侧充分着地,刺激内侧用力;必要时,练习单腿站立,足外侧放一斜板。如果患儿一只脚内翻,一只脚外翻时,在患儿的外翻脚内侧放一木板,在内翻足外侧放一块木板。如果双侧足内翻,可在双脚外侧各放一块板,使双脚内侧用力,纠正内翻。 (2)足外翻的解决方法:如果一侧足外翻,可在足内侧垫一块木板,让足外侧充分着地,刺激外侧用力,必要时单腿站立,足内侧放一木板。如果两侧足外翻,可做一块中间高、两边低的木板,让患儿双脚踩在木板上,使双足外侧充分用力,纠正足外翻。如果足外翻的患儿外侧不用力时,足大拇指常向内勾起,或是向第二个脚趾下重叠,这时可以利用纱布把大拇指轻轻缠绕起来垫高,使大拇指正常用力,这样有利于足外翻的改善。 (3)足内八字的纠正方法:造成足内八字的原因是小腿外侧肌群的肌力相对较差,小腿内侧及足的内缘肌肉紧张。主要纠正方法是: ①用手刺激小腿外侧肌群,提高外侧肌力。 ②一只手固定踝关节,另一只手握住足前脚掌,慢慢的向外牵拉固定,使小腿内侧及足内侧的肌肉放松。 ③练习蹲起的时候可以让患儿双脚跟并拢,双脚尖向外,呈外八字蹲起,或是支撑蹲10分钟左右。 ④站立时(或靠墙站立)双脚跟靠拢,双脚尖呈外八字向外固定站立10分钟左右。 ⑤拉着行走或是单独行走时,重度者,治疗师可被动用脚把患儿的脚尖踢向外侧,或语言刺激足尖向外用力。 (4)足外八字脚的训练:造成外八字的原因是小腿外侧肌肉紧张,内侧肌力较弱。训练方法是: ①利用手法刺激小腿内侧肌群,引发足内侧用力。 ②用一只手固定踝关节,另一只手握住足前部分慢慢向内牵拉固定,使小腿外侧及足外侧放松。 ③患儿取凳坐位时、支撑蹲位和站立时,治疗师使其双脚尖相对,双脚后跟分开,并坚持固定10-18分钟时间。 (八)膝关节过伸 膝关节过伸造成的原因是: ①膝关节本身有骨性变化,导致膝关节位置不正常。 ②在负重情况下,膝关节控制能力较差,表现为膝关节本体感觉消失,关节周围韧带松弛,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缩。 ③底屈肌挛缩或肌张力较高。 ④不正常按摩、用力过度,造成医源性损伤。 训练方法: ①提高股四头肌肌力训练:登坐位向站立位转移。练习时治疗师双手控制患儿双膝关节,使其不要过伸;或坐在椅子或床边,双手握在椅子或床边上,把腿踢直,持续3—6秒放下,如果完成轻松,可在患儿腕上施加适当的阻力。 ②提高腘绳肌肌力的训练:患儿呈俯卧位,家长用一只手固定其大腿,用另一只手握住患儿脚腕处,帮助患儿做屈、伸腿动作。在患儿独立完成这一动作时,可能会出现用力屈腿时臀部翘起,家长可用双手固定其臀部,并视情况在小腿上施加适当阻力。 ③提高足背屈肌肌力的训练。由于足底屈肌挛缩或张力高时,而导致膝关节过伸,对此类患儿来说这一训练很重要:治疗师在被动牵拉足底肌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时,治疗师一只手握住患儿踝关节,一只手握住足底上三分之一处,做足背曲90度或稍过,进行牵拉活动,或是患儿俯卧位时,治疗师一只手固定踝关节:一只手握住足以上三分之一处,向下用力牵拉(注意:膝关节屈曲90度)。或者在患儿双脚掌前放一木板,让患儿支撑蹲10分钟左右,或是让患儿坚持在一30度斜坡上蹲10分钟,每天3次,这个方法可对腓肠肌及底曲肌进行牵拉。 ④膝关节控制能力训练:一是用丝袜或松紧带固定膝关节,控制膝关节过伸。二是让患儿双手放在治疗师双肩上,治疗师把双手放在患儿膝关节外侧面控制膝关节,让患儿直立体干慢慢向下蹲,再慢慢立起。注意患儿直立时,膝关节要控制在正中位,千万不要有过伸现象,下蹲的幅度应根据患儿对膝关节控制能力来定。三是让患儿站立或蹲起时,治疗师要注意用语言控制双膝关节过伸。四是在患儿行走时控制:治疗师在患儿后面,用手制约患儿膝关节屈曲,在语言刺激下控制膝关节过伸。 (九)膝关节屈曲 膝关节屈曲的形成原因: ①由于患儿本身的骨性变化。 ②由于长时间不运动或是关节长期处于某一固定位置,造成膝关节挛缩。 ③膝关节控制能力差,股四头肌肌力差。 ④底屈肌及腓肠肌不正常用力,肌张力高。 训练方法: ①患儿仰卧位,治疗师一只手握住膝关节,另一只手握住踝关节做牵拉被动活动,使膝关节充分伸直,持续几秒钟后,屈髋屈膝,再牵拉,每次牵拉50次。注意用力不要过快过猛,力度不可太大,以免造成膝关节过伸。 ②患儿站立位,治疗师双手扶助患儿臀部固定,治疗师双膝对准患儿双膝关节(患儿双膝并拢)家长在后面固定脚后跟,使患儿双膝关节尽力伸直,尽力直腰,注意用力要适当。 ③治疗师在后面,患儿取站立位,治疗师在后双手固定双膝关节患儿双脚双膝并拢,使膝关节伸直,然后患儿向前向下弯腰双手摸自己脚尖,对腘绳肌进行牵拉,必要时,在患儿家长帮助下扶助患儿臀部向前用力,使膝关节充分伸直。 (十)股四头肌肌力差 训练方法: ①凳坐位向站立位转移。让患儿低头、抬臀、站起时双腿膝关节伸直后,再坐下,每次练习30—50下,可根据孩子的体力和承受能力慢慢增加。 ②靠墙站时,治疗师双手扶助患儿双膝关节,尽量使患儿双腿伸直,向上用力蹬一下,坚持数秒,然后再向上用力蹬,直到伸直,然后再弯曲,再用力蹬直,每次20—30次,也可根据孩子的体力和承受能力慢慢增加。 ③患儿拉着走时,治疗师在患儿前面,一只手拉着患儿一侧上肢,一只手扶助对侧的膝关节,语言刺激走一步蹬一下以后再迈步,迈出后,使膝关节尽力伸直后,再迈下一步。 ④患儿扶髋行走,治疗师在患儿后面,用一手扶住患儿左侧膝关节语言及手法刺激患儿,左腿用力伸直后,迈右腿,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扶住右腿迈出左腿。 ⑤如果患儿能单独行走时,治疗师应语言刺激患儿尽量伸直腿,走一步,蹬直一步,速度要慢,让患儿充分利用股四头肌肌力使膝关节伸直。 (十一)髋关节前屈肌群肌张力过高 由于前屈肌紧张造成的异常姿势是:患儿臀部上翘,腰直不起来,身体前倾,脚跟不着地或不用力。 训练方法: ①患儿呈俯卧位,臀部可能略微抬起,治疗师可用一只手按住患儿一侧臀部,另一只手把与之相应的腿屈曲后,将手放在膝关节上部,然后慢慢向上抬,注意第一次做这个牵拉动作时,不可急切,会给患儿带来痛苦,或因用力过猛而造成拉伤或骨折。 ②患儿呈俯卧位,趴在治疗师双腿上,然后治疗师把左肘关节压在患儿腰部,右手放在双大腿后面,然后,慢慢左肘向下压,右手轻轻向上抬,注意用力不要过猛,慢慢加大力量牵拉。 ③患儿呈俯卧位,治疗师双手扶助患儿双侧髋关节处施加压力固定,不让患儿关节离开地面。提示或帮助患儿双臂用力伸直,持续1—2分钟,然后趴下再用力伸直。 ④患儿分开双腿,使双腿环坐在治疗师的大腿上,治疗师双手固定住患儿双侧骨盆,然后让患儿仰面弯腰去摸地面上的玩具,之后,再起身来。(注意患儿腰椎部放在治疗师膝关节及大腿上)这样牵拉了髋关节肌张力高的屈肌肌群,又提高了肌力。每次训练数量,根据患儿体力而定,或使患儿躺在床边,双腿在床上,腰以上身体仰面躺在床下,来完成这个动作。 (十二)腰背肌肌力差造成的腰不能伸直 训练方法:让患儿平躺,双腿屈曲,家长用双手固定患儿双脚之后,让患儿努力抬高臀部,骨盆上抬;以体干、骨盆、下肢的大腿在一条直线上为宜,如果过分上抬就会出现腰背肌的代偿也就是经常见到的“打挺”现象。 (十三)髋关节伸肌肌群肌张力较高 髋关节伸肌肌群肌张力较高,髋关节前屈活动范围受限,患儿会出现挺肚子现象。 训练方法: ①患儿取长坐位,治疗师跪在患儿后面,双手固定膝关节(如膝关节过伸不要用力向下压或是在双膝关节下面放一团纸控制膝关节过伸),然后治疗师利用胸部力量,慢慢向下施加压力,但不要过快过猛,持续1—2分钟,患儿双手能摸自己脚尖。 ②患儿呈站立位,治疗师双手固定其膝关节大腿,用自己双脚固定患儿双脚,然后让患儿慢慢向前、向下弯腰摸自己的脚尖,持续1—2分钟。 ③练习站时,行走时,语言刺激患儿低头收腹站立和行走。 (十四)髋关节内收、内旋 髋关节内收内旋会造成肌肉短缩,双下肢出现内收内旋的“剪刀步”姿势。 训练方法: ①被动进行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以维持正常的关节活动及扩大受限的关节活动范围,对髋关节的外展外旋肌进行牵拉,或是手法刺激大腿外侧肌群。 ②蹲位时,患儿把双手放在双腿之间把双腿分开,再站起来。 ③靠墙及单独站立时,双腿中间放一毛巾卷,使双腿膝关节分开。 ④患儿坐位时,可使有靠背的凳子反过来坐,双腿放在小凳两侧。 ⑤双手扶在靠背,对内收肌进行牵拉。或是坐在小凳上,做髋关节外展外旋的动作。 (十五)髋关节外展、外旋 髋关节外展外旋的原因是由于肌张力低,出现外展外旋的姿势,膝关节几乎不能保持屈曲立位,此时也称“青蛙样姿势”。 训练方法:患儿双下肢屈曲立位,训练师从患儿双侧膝关节外侧向内施加阻力,让患儿用力向外侧分腿,也就是外展外旋的动作。接着治疗师将双手移至患儿双膝内侧,向外施加阻力,让患儿边抵抗这一阻力,边进行内收内旋的活动。 注意事项:无论是做有抵抗的外展外旋,还是做有抵抗的内收内旋,整个过程施加阻力要均匀,不要忽大忽小。另外阻力要适当,使患儿在有阻力情况下能进行均匀的训练。 (十六)患儿一侧髋关节内收内旋 一侧髋关节内收内旋造成的异常姿势,造成膝关节内旋、足外翻和躯干的侧弯。 训练方法: ①被动的做内收内旋,一侧髋关节的外展外旋,使膝关节外展外旋至水平面上,动作要慢。 ②单腿站立,站时,内收内旋侧的足内侧放一2厘米木板,使足外侧用力,纠正外翻,然后治疗师抬起正常一侧腿,使内收内旋侧单腿站立。站时,整个重心移至内收内旋一侧的下肢上。 ③行走时,一侧髋关节侧弯,可在手帮助下扶正髋关节,尽量让患儿内收内旋侧用力蹬直。 ④进行躯干侧弯,这种情况下,髋关节有一侧是侧弯的。 患儿仰卧位,如果髋关节向右侧突出,就要被动的向右侧侧弯,使左侧髋关节外突。同样,左侧突出,就要向左侧侧弯,使右侧突出,正确方法是:双手固定髋关节,然后再向一侧侧弯。然后,治疗师移动患儿双腿向一侧。 上肢与手部训练: (十七)肩关节活动受限 1、做被动牵拉运动。取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握住患儿的上臂,另一只手握住前臂,然后沿着身体的中线慢慢地向上举,并不断地用语言诱导:“胳膊用力上抬”。直到接近同侧耳缘为止,一次可持续6~10秒钟。或者一手握住手掌,另一手轻叩肩髃穴,并不断地用语言刺激,“抬、抬、抬”,直到抬举到最大限度为止。 2、手法导引训练。取坐位,先让患儿受限的上肢放在治疗师的肩上,手臂不能抬高时,治疗师要蹲下来适应患臂所能抬高的位置,一手握住患儿的肘关节,拇指揉按曲池穴,另一手握住肩部,用语言暗示放松,同时,治疗师慢慢地直起身体,使患儿的肩部随肩部肌肉的放松,不知不觉地被抬高,直至肩关节不能再抬高时,可停止上抬动作。要反复做这个动作并用节律性的语言诱导出患儿的自发性活动。 (十八)肩关节内收 1、患儿取仰卧位,治疗师用一只手握住患儿上臂,另一只手握住他的前臂,然后沿水平方向移至90度时,把手心转向上方,再继续上移,直至耳根部。 2、取坐位,治疗师一手按压肩井穴,另一手握住患儿手部。治疗师的拇指与患儿拇指交叉,使拇指呈外展状,手心向下,并用语言暗示用力握住治疗师的手,然后做小幅度的抖动,抖动时要使患儿的肩、肘、腕关节同时抖动起来,并反复做1~5分钟。 3、取坐位,患臂放于胸前,治疗师面对患儿,与患儿呈握手状,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肩、肘关节(如果不能完成,应多加帮助和牵引)。诱导肩关节活动时,取坐位,治疗师一手放在患儿肩关节做固定状,另一手握患儿的前臂,然后以肩峰为轴心,做大幅度旋转运动,以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 4、取坐位,双脚平放地面,治疗师站在患儿身后抓住他的两只手腕,然后慢慢地向上打开,此时要提醒患儿也要自主向上抬起,家长所用的力应逐渐减少,直到患儿能独立完成此动作;还可以让患儿在坐位时双手握一木棒,慢慢举过头顶,然后再放下,但患儿双手间的距离应宽于肩膀的宽度。 5、患儿取坐位,双脚平放地面,治疗师站于患儿身后,一只手托住患儿一侧手臂,并诱导他慢慢向侧方伸展,另一只手放在患儿身后,起保护作用。如患儿能独立完成此动作,家长可在他侧方远处放一玩具让他触摸,这样既达到了训练目的,又增加了训练项目的趣味性。 (十九)肘关节屈伸 1、患儿取坐位,双脚平放地面,治疗师一手抓住患儿的肘部以固定肘关节,另一手握患儿的手(两者拇指相扣),先将患儿前臂被动处于屈曲位,然后让患儿将前臂伸直,反复进行。在做此动作时要被动地将患儿前臂屈曲,不可让患儿做屈曲动作,尤其是肌张力高的患儿;当患儿能较好完成此伸展运动时,治疗师握患儿的手要给予适当的阻力。 2、取坐位,双脚平放地面,治疗师一手抓住患儿的肘部,固定肘关节,另一手握住患儿的手(两者拇指相扣),然后,把前臂旋后,向上推为屈,再向下拉为伸,反复练习。对肌张力高者,痉挛重者,要缓慢、均衡、持续地抑制用力,因势诱导患儿做伸屈自发性活动。 3、被动活动伸、屈法:先使前臂旋前,用摇抖法,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儿前臂,轻轻用力做小幅度的上、下连续抖动,使关节周围肌肉放松,然后单手抓住腕部进行拔屈曲伸的练习。 4、患儿肘关节呈屈曲位时,主要着重对肘关,双手伸直,用力去推家长的手或镜子、墙壁等,这样不但可诱导患儿逐渐伸直手臂,而且还可提高肘关节伸肌(肱三头肌)的肌力。也可做手臂负重训练,即让患儿取坐位,双脚平放地面,一只手自然放在身体的一侧,并保持肘关节充分伸展,另一只手横跨身体,去够斜对方悬挂着的玩具,两侧交替进行;手臂负重训练也可让患儿坐在床上,将两腿放于床边,一只手五指分开,家长将手固定患儿的肘关节,使其充分伸直,然后将手放于床上,将患儿躯干重心移至此手臂上,每次保持1分钟左右,这样反复进行并两侧轮换。手臂负重训练还可通过四肢立位、爬行训练等方式来完成。 (二十)腕关节活动 腕关节的活动训练主要是掌屈和背屈的活动练习。 训练时,治疗师先做个示范,然后应不断地诱导患儿“手指伸直,手背用力向上抬”,主动地完成掌屈这一动作。然后再让患儿“手掌用力向下”,引导患儿自发性地完成背屈这个动作。如果手指伸不直,先让患儿呈握拳状来完成背屈、掌屈;也可由治疗师扣握住患儿的手,使其拇指外展,腕关节被动活动成60度,进行掌屈、背屈活动,以达到腕关节动作灵活的目的。患儿在做掌屈或背屈的训练时,让患儿的手自然弯曲。 手的训练 由于手部有独特的结构,使我们可以自如地做出抓握、伸直、屈曲、对掌等手的精确动作,在大脑皮质的控制下,每只手指都能各自灵活地活动,且大部分的技巧性工作都依靠手和眼睛的密切合作。但当脑性瘫痪时,动作的节律及协调受到干扰,成长受到阻滞,一些简单的动作都不能准确的完成,妨碍日常生活动作和学习,这需要用特殊的方式来帮助患儿,引导患儿的手正常活动,使患儿能像正常儿童一样进行日常生活动作和学习。 (二十一)手的抓握 对于长期握在一起,不能伸开的手:治疗师一手按住患儿的内关穴,用语言诱导患儿抓握或按住患儿的外关穴,使患儿的手指张开。慢慢地把患儿的手指分开,治疗师用手指在患者的手掌上搓,接着平推伸指穴(由上往下),也可沿患儿的手指、前臂,最后到肘关节上下慢慢地来回搓,这种训练方法可通过治疗师的手掌、手指来刺激患儿的手机及前臂的皮肤、感觉器官,引导患儿手掌伸展。小儿脑性瘫痪最常见的是手关节掌屈或把握困难的问题,应训练手关节抓握动作。抓握时常见手指的过度屈曲,应指导先握大的物体,以后再握小的物体来矫正也可用一些玩具,让患儿伸开手指去触摸的方法来引导患儿把手伸开。 训练方法:引导患儿慢慢地把紧握的手分开,然后放在身体前面,肘关节伸直,让患儿的手逐渐往下施加压力,保持持续均匀地用力。在训练的同时,应不断地用玩具导引及提示各个部位用力,并告诉患儿这是什么玩具,然后患儿亲自去抓握,这样可以增强患儿对外界的识别能力,也可被动地把患儿的手屈曲或掌曲,然后松手,提示患儿手指自然松开。这一动作连续重做几次后,再引导患儿把手中握着的玩具扔掉,这样可以促使手指伸开。 (二十二)伸肌痉挛不能抓握 训练时,可借助用一些大小适中、轻重适当、容易抓握的玩具来让患儿完成。在抓握时,帮助患儿弯曲手指,使其能抓住玩具,数秒钟后,慢慢减少对手部的帮助,同时侧向推拉玩具以增强抓握能力。在抓握时,诱导患儿五指分开均匀用力,抓握后慢慢放下,再拿起……同时诱导患儿怎样用力、抓放。抓握时,先让患儿手指屈曲,再用力抓握;放下时,尽量让手伸直,但也要强迫患儿有个时间感,用“一、二、三、四……”来促使他很快完成这个动作。并反复做此动作,以强化患儿的抓握能力。
上海赫尔森康复医院
点赞 1
运动健康小常识(二) 健身不科学,强身变伤身
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年龄、身体特点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运动中一旦出现急性运动损伤,应尽快按照RICE原则进行处理,并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运动损伤科就诊。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开展,运动健身深入人心。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运动指导,本市各大医院骨科病人中运动损伤患者多年来持续增多上班族为了健康、减肥抑或塑形注重运动,却因缺乏科学的自我防护不健身反伤身老年人选择了不适当的运动形式,身体组织器官受损的情况越来越常见今天是第9个全民健身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开展,运动健身深入人心。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运动指导,本市各大医院骨科病人中运动损伤患者多年来持续增多,很多医院还建立了运动医学门诊。运动损伤已经不是运动员的“专利”。天津医院的运动损伤专家陈德生教授对此表示,经常运动能够让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行合理的交替,在保持神经系统兴奋度的同时,避免神经系统过度紧张,从而达到消除疲劳、强健体魄的目的。但门诊中发现,上班族为了健康、减肥抑或塑形很注重运动,却因缺乏科学的自我防护不健身反伤身;老年人选择了不适当的运动方式,身体组织器官受损的情况越来越常见。他提醒市民,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以及运动时间,是避免运动损伤的重要环节,才能真正实现强身健体目标。运动中一旦出现急性运动损伤,应尽快按照RICE原则进行处理,并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运动损伤科就诊。1最常见膝踝腰椎腕掌部关节伤陈德生说,目前运动损伤以关节韧带扭伤、肌肉软组织拉伤、腰部扭伤、半月板撕裂、关节囊韧带或腱撕裂、腱病或腱炎等最为多见。其中关节韧带扭伤所占比例最高,尤其以膝关节、踝关节、腰椎以及腕掌部关节损伤为主。因为这些关节承受着整个人体的重量,几乎所有运动都离不开这些关节的参与。主要表现为关节不稳定、酸痛、肿胀,绞锁、弹响、畸形、不适感等。此外,表皮外伤和骨折也极为常见。表皮外伤也是最轻的运动损伤,多发生在身体四肢部位。如果发生擦伤部位较浅,清理后,涂上红药水或者包扎即可。如果伤口面积较大、较深,则需要到医院止血后缝合,并注射预防破伤风的药物。骨折属于比较严重的运动损伤。一旦出现,在对受伤部位进行紧急处理后,应立即送医院救治。另外,不同的运动方式造成的运动损伤有其自身的特征。对于足、篮、排球三大球类运动而言,最集中的伤是在踝、膝、肩三个部位,主要原因是跌倒、跳起抢球、落地不正确、场地过滑,多伤在半月板、韧带和肌腱等。跑步爱好者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集中在下肢,包括跑步者膝、跳跃者膝、胫前肌筋膜炎、跟腱炎及足底筋膜炎等。2咋预防运动前20分钟有效热身陈德生指出,运动前充分热身对于预防运动损伤至关重要,适当的热身可以让肌肉和关节提前适应运动的强度和活动范围,既能达到最好的运动状态,还能够有效地防止运动中出现损伤。但过量的准备活动也会导致身体功能状态不佳。推荐大家运动前应该常规进行以下六个肌肉群的牵拉热身动作,分别是臀大肌、腘绳肌、股四头肌、腰背肌、大腿内收肌和腓肠肌。热身运动一般在20分钟以上,以身体微微发热为宜。如果运动中发生如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扭伤或断裂等急性损伤,需要以科学的方式进行紧急处理有助于组织康复。陈德生说,运动医学中有个“RICE原则”,因为RICE恰好是大米的意思,所以也被称为“大米原则”,这个原则是专门针对运动损伤的处理。如果伤势不严重,广大运动爱好者可自行参照这个原则处理。“RICE原则”包括下面四个步骤:RICE的第一个字母R代表Rest(休息),停止受伤部位的运动;第二个字母I代表冰敷,冰敷袋置于受伤部位,受伤后48小时内,每隔2至3小时冰敷20至30分钟,冰敷时皮肤的感觉有四个阶段:冷→疼痛→灼热→麻木,当变成麻木时就可以移开冰敷袋;第三个字母C代表压迫,可以用弹性绷带包扎于受伤部位,如足、踝、膝、大腿等部位,来减少内部出血,减轻伤后的肿胀;E代表抬高,抬高伤部加上冰敷与压迫,减少血液循环至伤部,避免肿胀。伤处应高于心脏部位,且尽可能在伤后24小时内一直抬高受伤部位。3有差异老人锻炼少选登山爬楼“一般来讲,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与身体某部的解剖弱点及运动技术上的特殊要求相关。但如果运动形式选择不当、运动强度不适合、运动时间不佳也都可能引发运动损伤。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老年人登山后关节不适前来就诊,还有些年轻人平时不运动偶尔运动发生肌肉拉伤的情况。”陈德生说。在运动形式的选择上,一定要按照身体特点、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并掌握其正确的动作要领和技巧进行运动健身。按照人体肌肉骨骼特点和年龄特点,通常认为45岁以上或有关节疾病的人不适合以登山、爬楼梯为日常锻炼方式。长时间不锻炼的人起初锻炼最好选择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尽量不进行对关节灵活度要求高、具有一定对抗性的球类运动,如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老年人锻炼也应以有氧运动为主,有锻炼基础的人可适当进行肌肉锻炼。另外,尽量选择动作多样化的运动,以太极拳等作为运动方式时,每锻炼半小时要变换姿势,尽量避免长时间蹲马步,以免伤及膝关节。在运动强度的选择上,有一个总的原则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要追求个人极限,不盲目和勉强做力所不能及的动作。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最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量是否适宜可根据以下表现判定:锻炼后有微汗、轻松舒畅感,脉搏10分钟内恢复,饮食、睡眠良好,次日体力充沛,说明运动强度适当;如果锻炼后大汗淋漓头晕眼花、胸闷胸痛、心悸气短、饮食睡眠不佳,脉搏15分钟内不恢复甚至比前一天快,次日感到周身乏力、缺乏运动欲望,则表明运动强度过大。任何人如果在运动结束10分钟后,心跳次数每分钟仍在100次以上,则不应再加大运动量,应根据情况适当减少运动强度;如果运动后身体无发热感,脉搏无明显变化,并在3分钟内恢复,说明运动量不足。运动健身的时间选择也非常重要,夏季户外运动最好在清晨和傍晚。饱腹和空腹都不适合运动健身。较为剧烈的运动最好在饭后四十分钟至一小时进行,运动后半小时之内不要吃饭。老年人晨练前可以少量饮食,运动时最好随身携带巧克力等食物,以免发生低血糖。
陈德生
脑瘫患儿足内翻和足外翻的康复训练方法有哪些?
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来说,其肌张力比正常孩子要高,所谓肌张力就是是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它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肌张力高的人在运动和静止时均可能表现出异常姿势,比如站立时,正常孩子最初都是脚尖着地,但之后都会慢慢将脚放平;但肌张力高的脑瘫患儿一直会那样踮着,就算你用手往下按也不一定能将他的脚放平。 这些脑瘫患儿出现在下肢(包括足部)畸形的比例非常之高,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下痉挛型脑瘫患儿常见的足部内翻及外翻的康复治疗。 1、足内翻 患儿步行时足触地部位主要是足向前外侧缘,第5跖骨基底承重部位疼痛,导致距小腿关节不稳,进而影响全身平衡支撑相早期和中期由于踝背屈障碍,导致胫骨前向移动受限,从而导致促使支撑相末期膝关节过伸,以代偿胫骨前移不足,由于膝关节过伸,足蹬离力降低。髋关节代偿屈曲,患肢摆动相地面廓清楚能力降低。 康复治疗: (1)被动运动:患儿取仰卧位,治疗者将患儿的下肢外展、外旋后,托住患儿足底部向前、向外牵拉距小腿关节周围肌肉,并反复活动距小腿关节,扩大距小腿关节活动范围,最大阻力的方向即为牵拉的方向。牵拉过程中不可过度用力,防止肌腱的拉伤。 (2)主动运动:若患儿具有步行能力,治疗者可让其在呈凹面的两条三角形长木板行走,可使患儿的足内翻得到纠正;治疗者控制患儿呈蹲位,玩玩具,治疗者将其双足固定于外展、外旋位,患儿的体重会抑制足内翻。 2、足外翻 患儿步行时足向外侧倾斜,支撑相足内侧触地,足跖屈畸形。可以导致足内侧疼痛,明显影响支撑相负重。步行时身体重心主要落在踝前内侧。踝背屈受限,影响胫骨前骨前后移动,增加外翻。距小腿关节疼痛、稳定性差。早期支撑相可有膝关节过伸,足蹬离缺乏力量,摆动相肢体廓清障碍。 康复治疗: (1)被动运动:患儿取仰卧位,治疗者控制患儿的足外侧缘,向内、外侧进行反复牵拉,以刺激胫前肌、胫后肌的兴奋性;对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做快速的叩击,以诱发肌肉收缩。 (2)主动运动:可以让患儿在横截面为三角形(俗称为八字板)的长木板上行走,促通其足外侧缘持重,若患儿的距小腿关节有部分活动度,治疗者可以协助患儿完成全关节范围的活动,若患儿能够完成步行,则应在患儿的鞋子里面、足弓下方放置一块小布团或垫,可以撑高足弓,使足外侧缘承担部分体重。 提醒一点,脑瘫的康复治疗应综合多种手段互相配合方能见效,包括康复训练、外科手术及矫形治疗等。所以,在这些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我们还应配合外科手术,包括FSPR术及矫形手术等。 在FSPR术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患儿下肢具体情况选择针对性的矫形手术(跟腱延长术、腓肠肌筋膜倒V形延长术、腓肠肌起始端松解术、胫神经肌支切断术、胫后肌腱延长术、胫后肌腱切断术、胫后肌腱前移术、胫前肌腱部分外移术、胫后肌腱部分外移术、三关节融合术等多种术式),可以达到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站立姿势及改善步态的治疗效果。 另外,也可以配置专业的踝足矫形器进行治疗。总之,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每个患儿具体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综合康复方案。
常崇旺
【疼痛】小腿疼痛不适,你需要考虑哪些原因?
我们通常称小腿后面的身体部分为小腿肚,也即就是恰好位于膝盖下方的区域这,该部分含有三个主要的肌肉:两个腓肠肌(内侧和外侧)以及比目鱼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沈炜亮另一个较小的肌肉称为跖肌,也在小腿的位置。而位于肌肉深处有两个骨头,较大的称之为胫骨,较小的称之为腓骨。当骨骼出现问题的时候,比如应力性骨折,也可能引起小腿疼痛的症状。虽然肌肉损伤是小腿痛的最常见原因,但是血液循环的问题,膝关节的问题和其他相关病症也可能导致小腿疼痛的出现,当然,还存在一些其它的诱发原因。确诊小腿疼痛的病因可以帮助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小腿疼痛的常见原因包括如下:一小腿肌肉劳损小腿肌肉肌肉劳损是疼痛急性发作的最常见原因,通常,此种损伤发生在运动或锻炼期间,小腿肌肉劳损的常见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和瘀伤。二内侧腓肠肌拉伤内侧腓肠肌是小腿肌肉最常受伤的一部分,内侧腓肠肌的是三个主要的小腿肌肉之一,这里肌肉的紧张通常是小腿疼痛的根源。三跖肌断裂跖肌其实是个退化的肌肉,约有10%-20%的人没有这块肌肉。跖肌的肌腹短小、肌腱细长,起始位置在股骨外上髁腓肠肌外侧头的上方,游走于小腿后侧的腓肠肌与比目鱼肌之间,截止位置在跟骨的内缘或附着于跟腱。跖肌发生破裂后,在腿后部引起突然的痉挛性疼痛,因为跖肌并没有太多功能,所以一般采取非手术方法治疗。四跟腱炎/断裂跟腱的主要功能是连接小腿肌肉与足跟部位,小腿疼痛的原因通常被认为是与小腿的软组织、肌肉等有关系,而跟腱的断裂通常导致脚后跟的疼痛。当评估小腿的疼痛症状时,应当多考虑跟腱上方位置连接小腿肌肉处的情况。五面包样囊肿面包样囊肿并非真正的囊肿,而是膝关节背部的积液聚集所导致。当过多的液体积聚在膝关节后面时,容易引起小腿后部的疼痛。甚至偶尔,面包样的囊肿会出现破裂,导致液体流动性进入小腿部位。六血(栓)块血(栓)块可以被认为导致是小腿疼痛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当小腿疼痛并非由损伤所直接引起时。血(栓)块可在下肢的深静脉中形成,从而导致循环阻塞,引起小腿的肿胀和疼痛,血(栓)块在损伤和外科手术后的几天或几周内很常见。血栓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当血(栓)块游走到肺部时就容易造成呼吸困难。七腿部抽筋腿部肌肉的痉挛是导致小腿疼痛的常见原因。通常,症状是间歇性的(并非恒定持续的疼痛),且可以通过拉伸锻炼和热敷得到缓解。八小腿痛什么时候该去看医生?如果患者本人并不确定症状的发生原因,或者不知道针对疼痛状况的具体治疗方案,应该考虑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针对小腿疼痛的治疗,首先必须直面问题找准具体的准确原因,当有如下症状和迹象出现时,应该选择看医生:1、出现疼痛的单侧腿无法确保舒适行走;2、损伤导致小腿畸形出现;3、在休息或睡觉时疼痛依然存在;4、小腿的疼痛持续多日;5、小腿或踝关节区域发生肿胀;6、感染的体征,包括发热,发红等;7、任何其他不寻常的症状九小腿疼痛的治疗小腿疼痛的治疗完全取决于发病的原因。因此,最重要的是在开始治疗计划之前,确诊症状的原因。如果不确定诊断情况,或状况表现得很严重,应该在开始任何治疗计划前寻求医生的专业意见。这里列出了一些常见的小腿疼痛治疗的方法,并非所有这些治疗都适合于每一种情况,但它们能够对改善小腿疼痛提供一定的帮助。休息:改善小腿疼痛的症状,首选的最常见治疗方案即是让肌肉得到休息,并确保急性炎症得到消退。通常这是减轻小腿疼痛唯一所需要的步骤,当然如果症状比较严重,使用拐杖也可能得到帮助。冰敷和热敷:冰敷和热敷是小腿疼痛的常用治疗手段,但是哪一个才是正确的使用,方法呢?冰敷还是热敷?每次敷的时间要保持多久,都要按照专业意见来。拉伸:拉伸小腿的肌肉和肌腱可以帮助改善小腿出现的疼痛,可以把这样的拉伸当做一个固定的日常活动,对于健康有很大的意义。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治疗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理疗师会使用不同理疗方法,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强度,增强组织的活动能力,帮助患者恢复到之前的运动状态。抗炎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物(通常称为NSAID)是最常用的处方药物,特别针对于由急性炎症引起的小腿疼痛的患者。值得欣喜的是,诱发小腿疼痛症状的大多数情况并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然而,患者本人应该确切的知道症状产生的原因,因为有些急性症状可能需要特殊的关照。此外还有一点,关于血栓快诱发的小腿疼痛,应该特别注意,因为这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情况出现,也需要紧急处理以预防严重的、系统性并发症的出现。二次整理者:阮登峰/沈炜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浙江大学骨科研究所;浙江大学李达三·叶耀珍再生医学发展基金;浙江省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再生医学工作组;本人专业诊治范围:1,肌腱病&肌腱/韧带损伤:肘-网球肘;肩-肩周炎,肩袖损伤;膝-弹跳膝,跑步者膝,前交叉韧带损伤;踝-跟腱炎,跟腱断裂;手腕部-腱鞘炎;筋膜炎2,再生医学技术治疗运动系统疑难杂症,包括:软骨/半月板/肌腱/韧带的修复、重建和再生;门诊类型:肌腱病专科门诊!关节外科/运动医学专家门诊;致谢:感谢足踝矫形专家的分享!
沈炜亮
看看医生是怎么减肥的!
我为什么减肥?2014年初,一次旅行的途中,我在飞机上睡着了一会儿,家人推醒我说我打呼的声音太响,已经影响到了其他旅客!我大吃一惊,自己是呼吸科的医生,非常清楚打鼾的后果。5分钟后,我就下定了决心,减肥!减肥!减肥!!!2014年1月,我44岁,身高171cm,体重80kg,甘油三酯高,转氨酶高,血尿酸高,血压高,脂肪肝,脾大,打鼾……开始服降压药。开始!一、控制饮食:每餐饮食总量减去一半,油脂减去2/3,忍饥挨饿熬了一周,第一周就减去2kg,饥饿!饥饿!饥饿!二、跑步:隔日跑步20-30分钟,坚持两周后放弃,膝关节疼痛,小腿腓肠肌拉伤,得出结论,大体重不适合跑步!!!三、调整:继续控制饮食,减脂的同时必然有肌肉的损失,这无法避免,于是通过力量练习保持肌肉。隔日一次力量练习,俯卧撑、仰卧起坐。四、坚持:坚持力量练习与控制饮食,半年后2014年7月,体重69kg,已经减去11kg!甘油三酯,转氨酶,尿酸完全正常,血压恢复正常,停用降压药。脂肪肝消失,脾脏恢复正常,呼吸通畅,不打鼾!非常令人振奋!五、再次跑步:第一个月,每周两次,每次2km;第二个月,每次3km,第三个月,已经能跑5km了!半年后,每周两次长跑,每次10km。此时我45岁。六、反弹:自满,懒惰,放纵饮食!2016年下半年逐渐停止跑步后,2016年8月-2017年9月,体重波动在69-71之间,一度回升到72kg。七、再次奋起:2017年底回复训练至今,2018年7月汇报如下:体检指标完全正常,已经连续三年参加献血,共计900毫升;体重65kg,能一次做60个俯卧撑,32分钟内轻松跑完6km。今年我48岁!图片如下:做运动,最佳的开始时间是10年前和现在!
方利洲
点赞 4
脑瘫康复师20年的经验总结(康复训练原来可以这么做)
痉挛型脑瘫的训练方法——原则:缓解肌肉张力,增强肌力是训练之本。具体办法是疏松肌肉,活动关节,用生物力学的方法矫正畸形的肢体,使其达到功能位置,然后协调运动功能,加之脑配合促进脑功能的治疗,使患儿得以全面康复。以下为脑瘫患儿康复训练中常遇到的问题及训练方法 (一)剪刀步态和训练 1.患儿仰卧位,采用牵拉手法被动屈曲患儿双腿,做髋关节屈伸动作:采用摇髋法、分髋法对内收肌群进行牵伸,降低张力,保持片刻,反复操作。 2.采用直腿加压坐位训练,固定双下肢外展位约60°,以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肌张力,此为静态训练。 3.重锤式髋关节训练椅,将患儿双下肢做外展—内收—外展的训练,在运动的同时达到牵拉肌肉,活动髋关节的目的,此为动态训练。 4.“骑马”训练,(用滚桶、木马、木椅等均可)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张力,恢复功能。 5.“爬高”及“爬行”训练,(采用蛙式即双腿尽量外迈)。 6.患儿扶杠侧行,以其主动运动逐渐缓解痉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达到下肢分合动作的熟练和矫正剪刀步态的目的。 7.患儿休息时双腿间放一枕头或其它柔软的物体,双脚尖尽量朝向外侧,鼓励患儿双腿分开。 (二)下肢屈膝的训练 1.采用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或直腿抬高的方法,牵拉挛缩的肌腱,缓解痉挛的肌肉。 2.站立弯腰拾物训练,牵拉痉挛的国绳肌群,缓解张力,同时增强腰肌力量。 3.弓箭步下压,膝关节伸展,股四头肌训练椅的应用,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拮抗痉挛的国绳肌群,提高膝关节自主控制能力。 4.双杠一阶梯及站立挺膝训练,提高膝关节自主屈伸的能力,协调四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5.功率车,学步车训练,提高下肢主动运动的功能,增大关节运动范围。 (三)膝反张的训练 “膝反张”原因有三:(1)膝关节本身骨性变化,致膝关节位置不正常;(2)负重情况下,膝关节控制能力较差,表现为膝关节本体感觉消失,关节周围韧带松弛,股四头肌及国绳肌肌力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缩;(3)底屈肌挛缩或肌张力较高时也可导致膝关节过度伸展。脑瘫患儿膝反张的主因是肌张力不全。 1.压膝整足法,牵踝法,摇踝法,底屈肌牵拉训练。 2.膝关节屈伸,足背屈的训练,提高伸肌力量,协调拮抗肌张力。 3.爬行训练,膝关节屈曲位,有利于纠正反张,同时增加膝关节运动的控制能力,协调其运动功能。 4.提高国绳肌肌力降低伸肌张力,协调关节屈伸功能。 5.上、下阶梯训练,对于纠正膝反张及协调步态有较大的作用。 矫正“膝反张”,主要的控制下肢伸肌运动,一般轻症以运动训练矫正,方法如下:患手膝跪位支撑在床垫上,患侧膝关节做屈伸训练,为配合协调运动,两膝交替屈伸进行训练,随着症状的好转,变为仰卧位或站立位进行,严重者下肢矫正或手术矫正。 (四)尖足,足内、外翻的训练 1.自我牵拉法—患儿面对墙壁站立,然后缓慢前趴,直到跟腱处感觉牵拉为止,还可把双脚尖转向外侧(似卓别林)做相同的动作。 2.足背屈肌肌力训练和坐式踝关节训练椅,拮抗痉挛的小腿肌,增大踝关节活动范围,纠正畸形。 3.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牵踝,摇踝法,达到纠正畸形的目的。内、外翻扳的应用。 4.上、下台阶和跑步车训练,在运动中牵伸痉挛的肌肉,加大活动范围,恢复功能,协调步态。 (五)上肢及手功能的训练 1.肩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的训练 (1)屈曲位,患儿仰卧,术者一手握前臂,沿身体中线慢慢上举,接近耳朵为止,反复操作。 (2)内收位,仰卧位或坐位,一手握上臂,另一手握前臂,沿水平方向移至90°时(外展),手心朝上方再继续上移,直至耳根部,反复操作。 (3)内旋位,坐或仰卧位,术者一手按肩,另一手握其腕部将肘关节屈曲后,做外旋下压动作,反复操作。 (4)上肢负重训练,哑铃操,棒操,拉沙袋训练,增加上肢肌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恢复运动功能。 (5)举臂摸肩(弯肱拨刀),叉腰挺胸(雏鸟习飞)训练。 2.肘关节屈曲的训练 (1)主动、被动肘关节的屈伸运动,,伸展位固定。 (2)上肢负重(四点立位、上肢支撑),伸肘抓物训练。 (3)屈伸肘关节(采荷挎篮),展肩屈肘(力拨千钧),肩肘屈伸(白猿献果),双手上举(举火烧天)。 3.腕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训练 (1)被动腕手操:术者双手并列于腕关节下端,两拇指并列于腕背侧,指端朝向前臂,另四指托于手掌,将患儿手腕做屈、伸、抖、牵等手法,然后从指根到指端,用捻法和牵指法交替操作,最后用捋法在批端收尾,反复操作。 (2)手掌抓握,双手互握,手心向上抓握。(金龙探爪) (3)挠侧抓握(握笔)训练,拇食指指尖捏法(扣子,黄豆,绿豆,拿汤勺,拿钥匙开门等)。 (4)腕关节伸展(背屈),屈曲(掌屈),手指外展、内收的训练(五指分开,合拢动作)。 4.拇指内收的训练 拇指内收、外展、伸直训练,拇指屈曲,对掌,对指训练,双手交叉训练。手功能训练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粗大到精细的过程。 (六)足下垂 足下垂是由原始反射未消失,正常反射未建立以及不正常用力和挛缩3种原因造成的。 解决方法: ①通过按摩解除踝关节挛缩问题,每天早上两侧踝关节各被动活动50次以上,每次持续半分钟,使踝关节最少背曲90度。 ②由于腓肠肌紧张和底屈肌紧张不正常用力引起的,可以通过对腓肠肌及底屈肌进行牵拉来解决,即支撑蹲,在双脚前脚掌下放一根木棍,或是蹲在30度斜坡上,牵拉底屈肌和跟腱,每次蹲10分钟,每天3次。或是一只手握住患儿踝关节一只手握住患儿脚掌,向上用力,使踝关节角度小于90度,然后固定牵拉3—5分钟。 ③对于反射问题,治疗师要手法刺激引发踝关节主动背曲,每次每侧50下。 (七)足内翻、足外翻、足内八字、足外八字 (1)足内翻的解决方法:一是用手、小毛刷、冰块、由下至上地刺激患儿小腿外侧皮肤,如此可诱发其主动足外翻动作的出现。二是用手法刺激患儿脚外侧,引发足外翻。三是在足外侧放一木板,让足内侧充分着地,刺激内侧用力;必要时,练习单腿站立,足外侧放一斜板。如果患儿一只脚内翻,一只脚外翻时,在患儿的外翻脚内侧放一木板,在内翻足外侧放一块木板。如果双侧足内翻,可在双脚外侧各放一块板,使双脚内侧用力,纠正内翻。 (2)足外翻的解决方法:如果一侧足外翻,可在足内侧垫一块木板,让足外侧充分着地,刺激外侧用力,必要时单腿站立,足内侧放一木板。如果两侧足外翻,可做一块中间高、两边低的木板,让患儿双脚踩在木板上,使双足外侧充分用力,纠正足外翻。如果足外翻的患儿外侧不用力时,足大拇指常向内勾起,或是向第二个脚趾下重叠,这时可以利用纱布把大拇指轻轻缠绕起来垫高,使大拇指正常用力,这样有利于足外翻的改善。 (3)足内八字的纠正方法:造成足内八字的原因是小腿外侧肌群的肌力相对较差,小腿内侧及足的内缘肌肉紧张。主要纠正方法是: ①用手刺激小腿外侧肌群,提高外侧肌力。 ②一只手固定踝关节,另一只手握住足前脚掌,慢慢的向外牵拉固定,使小腿内侧及足内侧的肌肉放松。 ③练习蹲起的时候可以让患儿双脚跟并拢,双脚尖向外,呈外八字蹲起,或是支撑蹲10分钟左右。 ④站立时(或靠墙站立)双脚跟靠拢,双脚尖呈外八字向外固定站立10分钟左右。 ⑤拉着行走或是单独行走时,重度者,治疗师可被动用脚把患儿的脚尖踢向外侧,或语言刺激足尖向外用力。 (4)足外八字脚的训练:造成外八字的原因是小腿外侧肌肉紧张,内侧肌力较弱。训练方法是: ①利用手法刺激小腿内侧肌群,引发足内侧用力。 ②用一只手固定踝关节,另一只手握住足前部分慢慢向内牵拉固定,使小腿外侧及足外侧放松。 ③患儿取凳坐位时、支撑蹲位和站立时,治疗师使其双脚尖相对,双脚后跟分开,并坚持固定10-18分钟时间。 (八)膝关节过伸 膝关节过伸造成的原因是: ①膝关节本身有骨性变化,导致膝关节位置不正常。 ②在负重情况下,膝关节控制能力较差,表现为膝关节本体感觉消失,关节周围韧带松弛,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缩。 ③底屈肌挛缩或肌张力较高。 ④不正常按摩、用力过度,造成医源性损伤。 训练方法: ①提高股四头肌肌力训练:登坐位向站立位转移。练习时治疗师双手控制患儿双膝关节,使其不要过伸;或坐在椅子或床边,双手握在椅子或床边上,把腿踢直,持续3—6秒放下,如果完成轻松,可在患儿腕上施加适当的阻力。 ②提高腘绳肌肌力的训练:患儿呈俯卧位,家长用一只手固定其大腿,用另一只手握住患儿脚腕处,帮助患儿做屈、伸腿动作。在患儿独立完成这一动作时,可能会出现用力屈腿时臀部翘起,家长可用双手固定其臀部,并视情况在小腿上施加适当阻力。 ③提高足背屈肌肌力的训练。由于足底屈肌挛缩或张力高时,而导致膝关节过伸,对此类患儿来说这一训练很重要:治疗师在被动牵拉足底肌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时,治疗师一只手握住患儿踝关节,一只手握住足底上三分之一处,做足背曲90度或稍过,进行牵拉活动,或是患儿俯卧位时,治疗师一只手固定踝关节:一只手握住足以上三分之一处,向下用力牵拉(注意:膝关节屈曲90度)。或者在患儿双脚掌前放一木板,让患儿支撑蹲10分钟左右,或是让患儿坚持在一30度斜坡上蹲10分钟,每天3次,这个方法可对腓肠肌及底曲肌进行牵拉。 ④膝关节控制能力训练:一是用丝袜或松紧带固定膝关节,控制膝关节过伸。二是让患儿双手放在治疗师双肩上,治疗师把双手放在患儿膝关节外侧面控制膝关节,让患儿直立体干慢慢向下蹲,再慢慢立起。注意患儿直立时,膝关节要控制在正中位,千万不要有过伸现象,下蹲的幅度应根据患儿对膝关节控制能力来定。三是让患儿站立或蹲起时,治疗师要注意用语言控制双膝关节过伸。四是在患儿行走时控制:治疗师在患儿后面,用手制约患儿膝关节屈曲,在语言刺激下控制膝关节过伸。 (九)膝关节屈曲 膝关节屈曲的形成原因: ①由于患儿本身的骨性变化。 ②由于长时间不运动或是关节长期处于某一固定位置,造成膝关节挛缩。 ③膝关节控制能力差,股四头肌肌力差。 ④底屈肌及腓肠肌不正常用力,肌张力高。 训练方法: ①患儿仰卧位,治疗师一只手握住膝关节,另一只手握住踝关节做牵拉被动活动,使膝关节充分伸直,持续几秒钟后,屈髋屈膝,再牵拉,每次牵拉50次。注意用力不要过快过猛,力度不可太大,以免造成膝关节过伸。 ②患儿站立位,治疗师双手扶助患儿臀部固定,治疗师双膝对准患儿双膝关节(患儿双膝并拢)家长在后面固定脚后跟,使患儿双膝关节尽力伸直,尽力直腰,注意用力要适当。 ③治疗师在后面,患儿取站立位,治疗师在后双手固定双膝关节患儿双脚双膝并拢,使膝关节伸直,然后患儿向前向下弯腰双手摸自己脚尖,对腘绳肌进行牵拉,必要时,在患儿家长帮助下扶助患儿臀部向前用力,使膝关节充分伸直。 (十)股四头肌肌力差 训练方法: ①凳坐位向站立位转移。让患儿低头、抬臀、站起时双腿膝关节伸直后,再坐下,每次练习30—50下,可根据孩子的体力和承受能力慢慢增加。 ②靠墙站时,治疗师双手扶助患儿双膝关节,尽量使患儿双腿伸直,向上用力蹬一下,坚持数秒,然后再向上用力蹬,直到伸直,然后再弯曲,再用力蹬直,每次20—30次,也可根据孩子的体力和承受能力慢慢增加。 ③患儿拉着走时,治疗师在患儿前面,一只手拉着患儿一侧上肢,一只手扶助对侧的膝关节,语言刺激走一步蹬一下以后再迈步,迈出后,使膝关节尽力伸直后,再迈下一步。 ④患儿扶髋行走,治疗师在患儿后面,用一手扶住患儿左侧膝关节语言及手法刺激患儿,左腿用力伸直后,迈右腿,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扶住右腿迈出左腿。 ⑤如果患儿能单独行走时,治疗师应语言刺激患儿尽量伸直腿,走一步,蹬直一步,速度要慢,让患儿充分利用股四头肌肌力使膝关节伸直。 (十一)髋关节前屈肌群肌张力过高 由于前屈肌紧张造成的异常姿势是:患儿臀部上翘,腰直不起来,身体前倾,脚跟不着地或不用力。 训练方法: ①患儿呈俯卧位,臀部可能略微抬起,治疗师可用一只手按住患儿一侧臀部,另一只手把与之相应的腿屈曲后,将手放在膝关节上部,然后慢慢向上抬,注意第一次做这个牵拉动作时,不可急切,会给患儿带来痛苦,或因用力过猛而造成拉伤或骨折。 ②患儿呈俯卧位,趴在治疗师双腿上,然后治疗师把左肘关节压在患儿腰部,右手放在双大腿后面,然后,慢慢左肘向下压,右手轻轻向上抬,注意用力不要过猛,慢慢加大力量牵拉。 ③患儿呈俯卧位,治疗师双手扶助患儿双侧髋关节处施加压力固定,不让患儿关节离开地面。提示或帮助患儿双臂用力伸直,持续1—2分钟,然后趴下再用力伸直。 ④患儿分开双腿,使双腿环坐在治疗师的大腿上,治疗师双手固定住患儿双侧骨盆,然后让患儿仰面弯腰去摸地面上的玩具,之后,再起身来。(注意患儿腰椎部放在治疗师膝关节及大腿上)这样牵拉了髋关节肌张力高的屈肌肌群,又提高了肌力。每次训练数量,根据患儿体力而定,或使患儿躺在床边,双腿在床上,腰以上身体仰面躺在床下,来完成这个动作。 (十二)腰背肌肌力差造成的腰不能伸直 训练方法:让患儿平躺,双腿屈曲,家长用双手固定患儿双脚之后,让患儿努力抬高臀部,骨盆上抬;以体干、骨盆、下肢的大腿在一条直线上为宜,如果过分上抬就会出现腰背肌的代偿也就是经常见到的“打挺”现象。 (十三)髋关节伸肌肌群肌张力较高 髋关节伸肌肌群肌张力较高,髋关节前屈活动范围受限,患儿会出现挺肚子现象。 训练方法: ①患儿取长坐位,治疗师跪在患儿后面,双手固定膝关节(如膝关节过伸不要用力向下压或是在双膝关节下面放一团纸控制膝关节过伸),然后治疗师利用胸部力量,慢慢向下施加压力,但不要过快过猛,持续1—2分钟,患儿双手能摸自己脚尖。 ②患儿呈站立位,治疗师双手固定其膝关节大腿,用自己双脚固定患儿双脚,然后让患儿慢慢向前、向下弯腰摸自己的脚尖,持续1—2分钟。 ③练习站时,行走时,语言刺激患儿低头收腹站立和行走。 (十四)髋关节内收、内旋 髋关节内收内旋会造成肌肉短缩,双下肢出现内收内旋的“剪刀步”姿势。 训练方法: ①被动进行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以维持正常的关节活动及扩大受限的关节活动范围,对髋关节的外展外旋肌进行牵拉,或是手法刺激大腿外侧肌群。 ②蹲位时,患儿把双手放在双腿之间把双腿分开,再站起来。 ③靠墙及单独站立时,双腿中间放一毛巾卷,使双腿膝关节分开。 ④患儿坐位时,可使有靠背的凳子反过来坐,双腿放在小凳两侧。 ⑤双手扶在靠背,对内收肌进行牵拉。或是坐在小凳上,做髋关节外展外旋的动作。 (十五)髋关节外展、外旋 髋关节外展外旋的原因是由于肌张力低,出现外展外旋的姿势,膝关节几乎不能保持屈曲立位,此时也称“青蛙样姿势”。 训练方法:患儿双下肢屈曲立位,训练师从患儿双侧膝关节外侧向内施加阻力,让患儿用力向外侧分腿,也就是外展外旋的动作。接着治疗师将双手移至患儿双膝内侧,向外施加阻力,让患儿边抵抗这一阻力,边进行内收内旋的活动。 注意事项:无论是做有抵抗的外展外旋,还是做有抵抗的内收内旋,整个过程施加阻力要均匀,不要忽大忽小。另外阻力要适当,使患儿在有阻力情况下能进行均匀的训练。 (十六)患儿一侧髋关节内收内旋 一侧髋关节内收内旋造成的异常姿势,造成膝关节内旋、足外翻和躯干的侧弯。 训练方法: ①被动的做内收内旋,一侧髋关节的外展外旋,使膝关节外展外旋至水平面上,动作要慢。 ②单腿站立,站时,内收内旋侧的足内侧放一2厘米木板,使足外侧用力,纠正外翻,然后治疗师抬起正常一侧腿,使内收内旋侧单腿站立。站时,整个重心移至内收内旋一侧的下肢上。 ③行走时,一侧髋关节侧弯,可在手帮助下扶正髋关节,尽量让患儿内收内旋侧用力蹬直。 ④进行躯干侧弯,这种情况下,髋关节有一侧是侧弯的。 患儿仰卧位,如果髋关节向右侧突出,就要被动的向右侧侧弯,使左侧髋关节外突。同样,左侧突出,就要向左侧侧弯,使右侧突出,正确方法是:双手固定髋关节,然后再向一侧侧弯。然后,治疗师移动患儿双腿向一侧。 上肢与手部训练: (十七)肩关节活动受限 1、做被动牵拉运动。取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握住患儿的上臂,另一只手握住前臂,然后沿着身体的中线慢慢地向上举,并不断地用语言诱导:“胳膊用力上抬”。直到接近同侧耳缘为止,一次可持续6~10秒钟。或者一手握住手掌,另一手轻叩肩髃穴,并不断地用语言刺激,“抬、抬、抬”,直到抬举到最大限度为止。 2、手法导引训练。取坐位,先让患儿受限的上肢放在治疗师的肩上,手臂不能抬高时,治疗师要蹲下来适应患臂所能抬高的位置,一手握住患儿的肘关节,拇指揉按曲池穴,另一手握住肩部,用语言暗示放松,同时,治疗师慢慢地直起身体,使患儿的肩部随肩部肌肉的放松,不知不觉地被抬高,直至肩关节不能再抬高时,可停止上抬动作。要反复做这个动作并用节律性的语言诱导出患儿的自发性活动。 (十八)肩关节内收 1、患儿取仰卧位,治疗师用一只手握住患儿上臂,另一只手握住他的前臂,然后沿水平方向移至90度时,把手心转向上方,再继续上移,直至耳根部。 2、取坐位,治疗师一手按压肩井穴,另一手握住患儿手部。治疗师的拇指与患儿拇指交叉,使拇指呈外展状,手心向下,并用语言暗示用力握住治疗师的手,然后做小幅度的抖动,抖动时要使患儿的肩、肘、腕关节同时抖动起来,并反复做1~5分钟。 3、取坐位,患臂放于胸前,治疗师面对患儿,与患儿呈握手状,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肩、肘关节(如果不能完成,应多加帮助和牵引)。诱导肩关节活动时,取坐位,治疗师一手放在患儿肩关节做固定状,另一手握患儿的前臂,然后以肩峰为轴心,做大幅度旋转运动,以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 4、取坐位,双脚平放地面,治疗师站在患儿身后抓住他的两只手腕,然后慢慢地向上打开,此时要提醒患儿也要自主向上抬起,家长所用的力应逐渐减少,直到患儿能独立完成此动作;还可以让患儿在坐位时双手握一木棒,慢慢举过头顶,然后再放下,但患儿双手间的距离应宽于肩膀的宽度。 5、患儿取坐位,双脚平放地面,治疗师站于患儿身后,一只手托住患儿一侧手臂,并诱导他慢慢向侧方伸展,另一只手放在患儿身后,起保护作用。如患儿能独立完成此动作,家长可在他侧方远处放一玩具让他触摸,这样既达到了训练目的,又增加了训练项目的趣味性。 (十九)肘关节屈伸 1、患儿取坐位,双脚平放地面,治疗师一手抓住患儿的肘部以固定肘关节,另一手握患儿的手(两者拇指相扣),先将患儿前臂被动处于屈曲位,然后让患儿将前臂伸直,反复进行。在做此动作时要被动地将患儿前臂屈曲,不可让患儿做屈曲动作,尤其是肌张力高的患儿;当患儿能较好完成此伸展运动时,治疗师握患儿的手要给予适当的阻力。 2、取坐位,双脚平放地面,治疗师一手抓住患儿的肘部,固定肘关节,另一手握住患儿的手(两者拇指相扣),然后,把前臂旋后,向上推为屈,再向下拉为伸,反复练习。对肌张力高者,痉挛重者,要缓慢、均衡、持续地抑制用力,因势诱导患儿做伸屈自发性活动。 3、被动活动伸、屈法:先使前臂旋前,用摇抖法,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儿前臂,轻轻用力做小幅度的上、下连续抖动,使关节周围肌肉放松,然后单手抓住腕部进行拔屈曲伸的练习。 4、患儿肘关节呈屈曲位时,主要着重对肘关,双手伸直,用力去推家长的手或镜子、墙壁等,这样不但可诱导患儿逐渐伸直手臂,而且还可提高肘关节伸肌(肱三头肌)的肌力。也可做手臂负重训练,即让患儿取坐位,双脚平放地面,一只手自然放在身体的一侧,并保持肘关节充分伸展,另一只手横跨身体,去够斜对方悬挂着的玩具,两侧交替进行;手臂负重训练也可让患儿坐在床上,将两腿放于床边,一只手五指分开,家长将手固定患儿的肘关节,使其充分伸直,然后将手放于床上,将患儿躯干重心移至此手臂上,每次保持1分钟左右,这样反复进行并两侧轮换。手臂负重训练还可通过四肢立位、爬行训练等方式来完成。 (二十)腕关节活动 腕关节的活动训练主要是掌屈和背屈的活动练习。 训练时,治疗师先做个示范,然后应不断地诱导患儿“手指伸直,手背用力向上抬”,主动地完成掌屈这一动作。然后再让患儿“手掌用力向下”,引导患儿自发性地完成背屈这个动作。如果手指伸不直,先让患儿呈握拳状来完成背屈、掌屈;也可由治疗师扣握住患儿的手,使其拇指外展,腕关节被动活动成60度,进行掌屈、背屈活动,以达到腕关节动作灵活的目的。患儿在做掌屈或背屈的训练时,让患儿的手自然弯曲。 手的训练 由于手部有独特的结构,使我们可以自如地做出抓握、伸直、屈曲、对掌等手的精确动作,在大脑皮质的控制下,每只手指都能各自灵活地活动,且大部分的技巧性工作都依靠手和眼睛的密切合作。但当脑性瘫痪时,动作的节律及协调受到干扰,成长受到阻滞,一些简单的动作都不能准确的完成,妨碍日常生活动作和学习,这需要用特殊的方式来帮助患儿,引导患儿的手正常活动,使患儿能像正常儿童一样进行日常生活动作和学习。 (二十一)手的抓握 对于长期握在一起,不能伸开的手:治疗师一手按住患儿的内关穴,用语言诱导患儿抓握或按住患儿的外关穴,使患儿的手指张开。慢慢地把患儿的手指分开,治疗师用手指在患者的手掌上搓,接着平推伸指穴(由上往下),也可沿患儿的手指、前臂,最后到肘关节上下慢慢地来回搓,这种训练方法可通过治疗师的手掌、手指来刺激患儿的手机及前臂的皮肤、感觉器官,引导患儿手掌伸展。小儿脑性瘫痪最常见的是手关节掌屈或把握困难的问题,应训练手关节抓握动作。抓握时常见手指的过度屈曲,应指导先握大的物体,以后再握小的物体来矫正也可用一些玩具,让患儿伸开手指去触摸的方法来引导患儿把手伸开。 训练方法:引导患儿慢慢地把紧握的手分开,然后放在身体前面,肘关节伸直,让患儿的手逐渐往下施加压力,保持持续均匀地用力。在训练的同时,应不断地用玩具导引及提示各个部位用力,并告诉患儿这是什么玩具,然后患儿亲自去抓握,这样可以增强患儿对外界的识别能力,也可被动地把患儿的手屈曲或掌曲,然后松手,提示患儿手指自然松开。这一动作连续重做几次后,再引导患儿把手中握着的玩具扔掉,这样可以促使手指伸开。 (二十二)伸肌痉挛不能抓握 训练时,可借助用一些大小适中、轻重适当、容易抓握的玩具来让患儿完成。在抓握时,帮助患儿弯曲手指,使其能抓住玩具,数秒钟后,慢慢减少对手部的帮助,同时侧向推拉玩具以增强抓握能力。在抓握时,诱导患儿五指分开均匀用力,抓握后慢慢放下,再拿起……同时诱导患儿怎样用力、抓放。抓握时,先让患儿手指屈曲,再用力抓握;放下时,尽量让手伸直,但也要强迫患儿有个时间感,用“一、二、三、四……”来促使他很快完成这个动作。并反复做此动作,以强化患儿的抓握能力。
上海赫尔森康复医院
点赞 1
【康复教学】面对足内翻和足外翻这么治才是对的
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来说,其肌张力比正常孩子要高,所谓肌张力就是是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它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肌张力高的人在运动和静止时均可能表现出异常姿势,比如站立时,正常孩子最初都是脚尖着地,但之后都会慢慢将脚放平;但肌张力高的脑瘫患儿一直会那样踮着,就算你用手往下按也不一定能将他的脚放平。这些脑瘫患儿出现在下肢(包括足部)畸形的比例非常之高,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下痉挛型脑瘫患儿常见的足部内翻及外翻的康复治疗。1、足内翻患儿步行时足触地部位主要是足向前外侧缘,第5跖骨基底承重部位疼痛,导致距小腿关节不稳,进而影响全身平衡支撑相早期和中期由于踝背屈障碍,导致胫骨前向移动受限,从而导致促使支撑相末期膝关节过伸,以代偿胫骨前移不足,由于膝关节过伸,足蹬离力降低。髋关节代偿屈曲,患肢摆动相地面廓清楚能力降低。康复治疗:(1)被动运动:患儿取仰卧位,治疗者将患儿的下肢外展、外旋后,托住患儿足底部向前、向外牵拉距小腿关节周围肌肉,并反复活动距小腿关节,扩大距小腿关节活动范围,最大阻力的方向即为牵拉的方向。牵拉过程中不可过度用力,防止肌腱的拉伤。(2)主动运动:若患儿具有步行能力,治疗者可让其在呈凹面的两条三角形长木板行走,可使患儿的足内翻得到纠正;治疗者控制患儿呈蹲位,玩玩具,治疗者将其双足固定于外展、外旋位,患儿的体重会抑制足内翻。2、足外翻患儿步行时足向外侧倾斜,支撑相足内侧触地,足跖屈畸形。可以导致足内侧疼痛,明显影响支撑相负重。步行时身体重心主要落在踝前内侧。踝背屈受限,影响胫骨前骨前后移动,增加外翻。距小腿关节疼痛、稳定性差。早期支撑相可有膝关节过伸,足蹬离缺乏力量,摆动相肢体廓清障碍。康复治疗:(1)被动运动:患儿取仰卧位,治疗者控制患儿的足外侧缘,向内、外侧进行反复牵拉,以刺激胫前肌、胫后肌的兴奋性;对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做快速的叩击,以诱发肌肉收缩。(2)主动运动:可以让患儿在横截面为三角形(俗称为八字板)的长木板上行走,促通其足外侧缘持重,若患儿的距小腿关节有部分活动度,治疗者可以协助患儿完成全关节范围的活动,若患儿能够完成步行,则应在患儿的鞋子里面、足弓下方放置一块小布团或垫,可以撑高足弓,使足外侧缘承担部分体重。提醒一点,脑瘫的康复治疗应综合多种手段互相配合方能见效,包括康复训练、外科手术及矫形治疗等。所以,在这些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我们还应配合外科手术,包括FSPR术及矫形手术等。在FSPR术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患儿下肢具体情况选择针对性的矫形手术(跟腱延长术、腓肠肌筋膜倒V形延长术、腓肠肌起始端松解术、胫神经肌支切断术、胫后肌腱延长术、胫后肌腱切断术、胫后肌腱前移术、胫前肌腱部分外移术、胫后肌腱部分外移术、三关节融合术等多种术式),可以达到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站立姿势及改善步态的治疗效果。另外,也可以配置专业的踝足矫形器进行治疗。总之,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每个患儿具体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综合康复方案。
常崇旺
脑瘫患儿出现足内翻、足外翻症状如何康复治疗?
对于痉挛性脑瘫患儿来说,其肌张力比正常孩子要高,所谓肌张力就是是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它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肌张力高的人在运动和静止时均可能表现出异常姿势,比如站立时,正常孩子最初都是脚尖着地,但之后都会慢慢将脚放平;但肌张力高的脑瘫患儿一直会那样踮着,就算你用手往下按也不一定能将他的脚放平。 这些脑瘫患儿出现在下肢(包括足部)畸形的比例非常之高,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下痉挛性脑瘫患儿常见的足部内翻及外翻的康复治疗。 1、足内翻 患儿步行时足触地部位主要是足向前外侧缘,第5跖骨基底承重部位疼痛,导致距小腿关节不稳,进而影响全身平衡支撑相早期和中期由于踝背屈障碍,导致胫骨前向移动受限,从而导致促使支撑相末期膝关节过伸,以代偿胫骨前移不足,由于膝关节过伸,足蹬离力降低。髋关节代偿屈曲,患肢摆动相地面廓清楚能力降低。 康复治疗: 1)被动运动:患儿取仰卧位,治疗者将患儿的下肢外展、外旋后,托住患儿足底部向前、向外牵拉距小腿关节周围肌肉,并反复活动距小腿关节,扩大距小腿关节活动范围,最大阻力的方向即为牵拉的方向。牵拉过程中不可过度用力,防止肌腱的拉伤。 2)主动运动:若患儿具有步行能力,治疗者可让其在呈凹面的两条三角形长木板行走,可使患儿的足内翻得到纠正;治疗者控制患儿呈蹲位,玩玩具,治疗者将其双足固定于外展、外旋位,患儿的体重会抑制足内翻。 2、足外翻 患儿步行时足向外侧倾斜,支撑相足内侧触地,足跖屈畸形。可以导致足内侧疼痛,明显影响支撑相负重。步行时身体重心主要落在踝前内侧。踝背屈受限,影响胫骨前骨前后移动,增加外翻。距小腿关节疼痛、稳定性差。早期支撑相可有膝关节过伸,足蹬离缺乏力量,摆动相肢体廓清障碍。 康复治疗: 1)被动运动:患儿取仰卧位,治疗者控制患儿的足外侧缘,向内、外侧进行反复牵拉,以刺激胫前肌、胫后肌的兴奋性;对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做快速的叩击,以诱发肌肉收缩。 2)主动运动:可以让患儿在横截面为三角形(俗称为八字板)的长木板上行走,促通其足外侧缘持重,若患儿的距小腿关节有部分活动度,治疗者可以协助患儿完成全关节范围的活动,若患儿能够完成步行,则应在患儿的鞋子里面、足弓下方放置一块小布团或垫,可以撑高足弓,使足外侧缘承担部分体重。 提醒一点,脑瘫的康复治疗应综合多种手段互相配合方能见效,包括康复训练、外科手术及矫形治疗等。所以,在这些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我们还应配合外科手术,包括FSPR术及矫形手术等。 在FSPR术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患儿下肢具体情况选择针对性的矫形手术(跟腱延长术、腓肠肌筋膜倒V形延长术、腓肠肌起始端松解术、胫神经肌支切断术、胫后肌腱延长术、胫后肌腱切断术、胫后肌腱前移术、胫前肌腱部分外移术、胫后肌腱部分外移术、三关节融合术等多种术式),可以达到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站立姿势及改善步态的治疗效果。 另外,也可以配置专业的踝足矫形器进行治疗。总之,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每个患儿具体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综合康复方案。
常崇旺
选择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