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综合
医生
就诊经验
问诊
预约挂号
重置
确定
该地区暂无可选医院,换个地区试试~
重置
确定
(可选多家医院)
选择科室
选择地区
VIP专享 问诊一单回本+号源提醒
去看看
就诊经验
,化疗12次,又发现肝脏新转移灶和腹膜微量转移 5. 2022年8月:调整化疗方案为:PD-1+爱必妥+伊立替康,4次后出现大量
血性腹水
。 父亲目前住院,腹胀只能躺着,每天挂白蛋白和利尿剂,请问
沈晔华
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汇院区
咨询医生
不是很推荐,如果是大量
血性腹水
,要小心有无腹腔出血,出血的情况下热灌注不适合
血性腹水
,并且颜色与静脉血相似,预估有2L左右,于是没有抽放
腹水
。CT平扫没有发现出血点,肝脏肿大两倍,医生诊断怀疑肝肿瘤破解导致出血。现每天输液观察,输营养液保肝和凝血,但两天过去了腹部肿胀一点都没有减少
易勇
副主任医师
肝肿瘤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咨询医生
您好,病史已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可以动态随访血常规检查来明确。如果血红蛋白持续下降,则有活动性出血。如考虑肝脏病灶出血,可以进行介入止血。
查看更多问答
一病多问,多位专家把关病情
快速提问
为您推荐
肝癌为什么难治?如何识别肝癌早晚期症状
肝癌是指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种,人们日常说的肝癌指的都是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那么该如何预防肝癌呢?现在为大家介绍一些预防肝癌的方法。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消化内科刘震雄1、预防肝炎使用肝炎疫苗预防肝炎从而预防肝癌已成为预防肝癌极有希望的途径之一,不仅小孩生下来要注射乙肝疫苗,成年人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的、没有得过肝炎的也应注射乙肝疫苗。这样可阻断部分肝炎发展成为肝癌。2、戒酒酒在人体内需经肝脏这个人体最大的化工厂来解毒。在这一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对人体的毒性极大,可导致细胞的损伤、肝细胞内脂肪沉积、肝细胞炎性坏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最终可导致肝硬化,一部分肝硬化会转变为肝癌。3、避免过度劳累过度的脑力或体力劳动不仅可使肝癌患者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促使癌症的复发或转移,而且可加重肝功损害,导致病情恶化。4、定期体检患慢性乙肝或丙肝的患者比正常人患肝癌的几率高10-30倍。如果肝炎好了,但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损害并没有消失,也就是说癌变的基础还是存在的,所以应定期检查,对35岁以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慢性肝炎、肝硬化5年以上,直系亲属三代中肝癌家族史的人每半年检测甲胎蛋白和肝脏B超,是早期发现肝癌的最有效方法。5、积极锻炼,增强免疫力肝癌的发生亦与机体的免疫有关。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细胞可能形成癌细胞,但人体的免疫系统有清除这些细胞的能力,使人体不发生癌症。当人体免疫力减弱时,就容易发生癌变。乙型肝炎病人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样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6、远离致癌物,多吃防癌食物不吃发霉的、糊了的食物,这类食物中含有的黄曲霉素等物质是致癌物。经常吃发霉的食物极容易引发肝癌。日常多吃一些预防癌症的食物。食物对于预防癌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研究人员暗示蔬菜水果食物能够有效减少多种癌症患病几率,尤其是对结肠癌。具体的饮食方针是:平均每天食用红肉不超过4盎司,避免吃香肠和熏香肠等加工肉食,每天吃多种非淀粉类蔬菜和水果,每天至少进食5次。尽可能降低饮用糖水饮料、果汁、餐后甜点和糖果,少吃精炼面包、百吉饼(先蒸后烤的发面圈)和炸土豆片。7、对情绪的控制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如果患者长期处于低落、烦躁、担忧的心情状态下,能够导致病情的恶化。因此,患者应该在平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病情加重。肝癌的常见病发症有哪些一、肝癌并发症之癌结节破裂出血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发生率为8%~14.5%,肝癌可因肿瘤发展、坏死软化而自行破裂,也可因外力、腹内压增高(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或在体检后发生破裂。当肝癌破裂后,患者有剧烈腹痛、腹胀、出冷汗,严重时可发生休克。肝癌小破裂而致的小量内出血,往往可被大网膜粘着而自行止血,3~5天后症状即能自行缓解。二、肝癌并发症之肝性脑病肝性脑病是原发性肝癌最凶险的并发症,占肝癌死亡原因的34.9%,通常为肝癌终未期的并发症,这是由于肝癌或同时合并的肝硬化导致肝实质的严重广泛破坏所致。损害肝脏有药物、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大量利尿药的应用或放腹水等常为诱发肝性脑病因素。三、肝癌并发症之消化道出血占肝癌死亡原因的15.1%。大多数因肝硬化或癌栓导致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出血。病人常因出血性体克或诱发肝性脑病而死亡,此外晚期肝癌病人亦可因胃肠道粘膜糜烂、溃疡加上凝血功能障碍而引起广泛渗血等。四、其他并发症癌症专家介绍,原发性肝癌因长期消耗,机体抵抗力减弱和长期卧床等而易并发各种感染,特别在化疗或放射治疗所致白细胞降低的情况下,更易出现肺炎、败血症、肠道感染、霉菌感染等。靠近膈面的肝癌可直接浸润,或通过淋巴路、血路转移引起血性胸水。也可因癌破裂或直接向腹腔浸润、播散而出现血性腹水。
刘震雄
点赞 9
急性胰腺炎的诊治
急性胰腺炎(AP)尤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因死亡率高而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目前,AP的治疗方法虽然较多,但尚未有疗效显著的理想方案。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总结个体化治疗下取得的经验教训,继续加强AP早期脏器功能监测与支持,重视后期并发症处理,强调进行全面、系统、成套、规范的综合治疗方案。本文就近年来AP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病因】多因素相关改善生活方式或有益AP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长期研究认为可能与胰胆通道梗阻、暴饮暴食、酒精、微循环障碍、感染因素、手术与外伤、代谢性疾病(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等有关。肥胖曾有研究报道,体重指数18.5~22.9kg/m2与>25kg/m2的患者疾病严重性、系统并发症及代谢异常发生率组间有显著差异,说明肥胖与AP病情发展有密切关系。年龄年龄差异在疾病预后中发挥一定作用。实验研究发现:比较4~5月龄、12~13月龄和23~25月龄的SAP小鼠,大龄组小鼠死亡率为10%,其余组无死亡。24h内,大龄组小鼠胰腺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及血清白介素-6显著升高,肺组织和肾组织血栓形成显著增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升高。由此认为,年龄与AP的严重性及疾病血栓的发生率升高有关。吸烟最近研究发现,吸烟量≥20包/年者AP发病率是非吸烟者的2倍,同时吸烟持续时间也增加AP的发病率。戒烟20年后,AP发病率可降低至与非吸烟人群相当。吸烟与胆石源性AP的发病率无明显相关。血糖目前尚无证据显示AP的发生与糖尿病有关,但糖尿病患者AP病死率较高,控制血糖水平可延缓疾病进展并改善AP患者预后。其机制可能与糖尿病降低AP胰腺组织再生胰岛趋化因子3β表达,增加胰腺组织水肿和细胞坏死率,以及胰岛素消耗致胰腺组织损伤有关。【诊断】综合评估、影像学和血清学三位一体临床资料分析显示,AP发病目前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因此深入了解疾病病情变化,对临床监控、预防和治疗起重要指导作用。AP引起促炎症介质的瀑布样级联反应和免疫功能紊乱,再度释放出各种促炎症介质,并造成微循环障碍、氧自由基过度释放,这些因素在AP继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SIRS)及多器官功能失调(MODS)的发生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现有研究提示,无SIRS患者的AP死亡率为0.7%,一过性SIRS患者为8%,持续性SIRS患者为25.4%,因此SIRS可能是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综合评估系统Bank于1983年报道了AP预后的临床判断指标,其特点是在Ranson标准基础上注重胰外重要脏器损状况的评估。Glasgrow或Imrie评分作为AP预后判断指标,与Ranson评分类似。Knaus创立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系统(APACHE-II),该评分是由急性生理参数、年龄指数和慢性健康指数相加的总和所得,敏感性较高,但对AP的判断特异性较差。2008年首次提出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简便易行,24h内能预测死亡风险,因而得以推广。综合多项指标分析见下图。影像学诊断腹部平片计算AP患者肠道气体容积积分(GVS)显示,轻型急性胰腺炎(MAP)为0.070,SAP为0.094,健康人群为组0.057。相关性分析:与Ranson评分,r=0.762;与APACHEⅡ评分,r=0.801;二次胰腺感染患(0.107)高于未感染患者(0.079)。以上数据提示,肠道积气与疾病严重性密切相关,调整肠道功能对疾病预后具有一定意义。血清学评估指标测定MAP和SAP患者的血小板功能、血小板数目、血小板脱颗粒标志物(血小板4因子、血小板球蛋白),发现血小板计数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负相关,血小板活性与疾病严重性密切相关。血管紧张素2(AngⅡ)水平在SAP和MAP入院后7d具有显著差异,该指标的增高提示疾病发生过程中包含血管渗漏综合征、低循环、低血压、肺水肿和肾灌注不足的发生机制。AngⅡ测定判断AP严重性AUC曲线下面积为0.81(敏感性90%,特异性67%)。入院后1d,内脏脂肪素与Ranson评分(r=0.52)APACHEⅡ评分(r=0.48)、Balthazar/APACHEⅡ(r=0.27)、胰腺坏死评分(r=0.43)关联,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血清抵抗素测定(入院后1d),与胰腺坏死程度相关性AUC曲线下面积0.8(敏感性80%,特异性70%),机制涉及抵抗素与细胞核因子-κB活化、促炎症介质释放和诱导血循环障碍。尿胰蛋白酶原2测定判断疾病严重性及预后荟萃分析,AUC曲线下面积0.9673(敏感性82.3%,特异性93.5%),说明尿胰蛋白酶原2水平能反映胰腺坏死程度,是早期测定AP的可靠指标之一。【治疗】实行以全面缓解症状为基础的个体化综合策略由于SAP疾病进展涉及全身及局部的促炎症介质及胰酶释放、低容量血症、靶器官损伤、肠道菌群紊乱、胰腺微循环障碍和凝血功能障碍等,临床多采用抑制促炎症介质及胰酶、营养支持、液体复苏、器官保护、病因及支持对症治疗等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目前研究发现大多数AP患者在疼痛发作后18h入院,疼痛发作同时促炎症介质释放,诱导SIRS并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部分患者在2~4d出现远膈脏器的损害。因此,从入院到可能发生脏器损害的48~72h是抗炎治疗的最佳时间窗。临床涉及的抗炎治疗手段包括以下几方面。常规用药包括非特异性抗炎症手段,涉及乌司他丁、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最近研究提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治疗AP的潜能,主要机制:(1)通过向损伤部位迁移并增殖,转化为胰腺干细胞、参与组织再生、修复血管内皮、改善血流;(2)参与减轻炎症反应及淋巴细胞调节;(3)临床研究还发现早期血液滤过能够下调血液中多种促炎症介质水平,提高SAP总体治愈率而改善疾病整体预后,并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治疗后中转手术治疗率,但在血液滤过中如何有选择地清除有害炎症介质,保留有益炎症介质尚待进一步研究。活化蛋白C通常用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血栓性疾病治疗,新近研究发现其具有抗凋亡、抗炎症作用。严重脓毒症全球评估实验论证(PROWESS)发现,重组活化蛋白C(APC)能够降低脓毒血症患者的死亡率。动物模型显示,应用APC可降低大鼠AP胰腺细胞核-κB活性、抑制促炎症介质释放、改善胰腺组织损伤的程度。但也有研究提示,重组APC或生理盐水治疗SAP大鼠96h后,APC未明显降低可溶性促炎症介质释放和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未能改善实验动物全身炎症反应的程度,并不降低疾病多脏器损伤的发生率。因此,进一步大样本研究还有待进行。特异性抗炎症手段包括STAT活化蛋白抑制剂1、IL-10基因介入治疗、弹性蛋白酶抑制剂、IL-1β转换酶抑制剂、肿瘤坏死因子α抗体(英夫利昔)、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来昔帕泛)等。部分药物尚处于动物实验研究阶段,部分虽已临床应用多年却未见显著临床疗效。虽然如此,清除炎症介质、恢复抗炎症和促炎症细胞因子的平衡对AP无疑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疗法。【预后】规避胰腺癌不良预后AP大多预后良好,但近年发现部分AP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2012年进行的中国台湾747例AP与5976例其他疾病对照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21例患者住院后5年发生胰腺癌,其中11例为AP患者,10例为对照患者。校正月收入、城市化程度及地域等混淆因素后,AP患者胰腺癌发生率为对照患者的9倍,并且在AP患者中,出现慢性胰腺炎和不出现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胰腺癌发生风险分别为40.23倍和3.72倍。研究已证实,相关机制为雨蛙素诱导胰腺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加速胰腺上皮内瘤变的形成。AP小鼠模型实验还提示,Stat3信号通路参与炎性损伤后的胰腺细胞发展为胰腺导管细胞腺癌的进程。关于以AP为首发症状的胰腺癌报道较少。笔者所在医院初步总结经验,发现年龄在50岁左右的患者易发生“无明显诱因”的AP,表现为症状、体征减轻,而血、尿淀粉酶持续性升高,难以解释的背部痛伴进行性消瘦,AP反复发作伴有持续性胰腺肿大,进行性加深的黄疸,出现大量血性腹水等。胰腺癌首发症状为AP的发生机制可能涉及肿瘤引起胰管持续阻塞、高压或肿瘤组织直接激活胰酶。
袁耀宗
点赞 1
预防肝癌避免过度劳累 肝癌并发症有哪些
肝癌是指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种,人们日常说的肝癌指的都是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那么该如何预防肝癌呢?现在为大家介绍一些预防肝癌的方法。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消化内科刘震雄1、预防肝炎使用肝炎疫苗预防肝炎从而预防肝癌已成为预防肝癌极有希望的途径之一,不仅小孩生下来要注射乙肝疫苗,成年人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的、没有得过肝炎的也应注射乙肝疫苗。这样可阻断部分肝炎发展成为肝癌。2、戒酒酒在人体内需经肝脏这个人体最大的化工厂来解毒。在这一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对人体的毒性极大,可导致细胞的损伤、肝细胞内脂肪沉积、肝细胞炎性坏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最终可导致肝硬化,一部分肝硬化会转变为肝癌。3、避免过度劳累过度的脑力或体力劳动不仅可使肝癌患者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促使癌症的复发或转移,而且可加重肝功损害,导致病情恶化。4、定期体检患慢性乙肝或丙肝的患者比正常人患肝癌的几率高10-30倍。如果肝炎好了,但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损害并没有消失,也就是说癌变的基础还是存在的,所以应定期检查,对35岁以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慢性肝炎、肝硬化5年以上,直系亲属三代中肝癌家族史的人每半年检测甲胎蛋白和肝脏B超,是早期发现肝癌的最有效方法。5、积极锻炼,增强免疫力肝癌的发生亦与机体的免疫有关。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细胞可能形成癌细胞,但人体的免疫系统有清除这些细胞的能力,使人体不发生癌症。当人体免疫力减弱时,就容易发生癌变。乙型肝炎病人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样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6、远离致癌物,多吃防癌食物不吃发霉的、糊了的食物,这类食物中含有的黄曲霉素等物质是致癌物。经常吃发霉的食物极容易引发肝癌。日常多吃一些预防癌症的食物。食物对于预防癌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研究人员暗示蔬菜水果食物能够有效减少多种癌症患病几率,尤其是对结肠癌。具体的饮食方针是:平均每天食用红肉不超过4盎司,避免吃香肠和熏香肠等加工肉食,每天吃多种非淀粉类蔬菜和水果,每天至少进食5次。尽可能降低饮用糖水饮料、果汁、餐后甜点和糖果,少吃精炼面包、百吉饼(先蒸后烤的发面圈)和炸土豆片。7、对情绪的控制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如果患者长期处于低落、烦躁、担忧的心情状态下,能够导致病情的恶化。因此,患者应该在平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病情加重。肝癌的常见病发症有哪些一、肝癌并发症之癌结节破裂出血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发生率为8%~14.5%,肝癌可因肿瘤发展、坏死软化而自行破裂,也可因外力、腹内压增高(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或在体检后发生破裂。当肝癌破裂后,患者有剧烈腹痛、腹胀、出冷汗,严重时可发生休克。肝癌小破裂而致的小量内出血,往往可被大网膜粘着而自行止血,3~5天后症状即能自行缓解。二、肝癌并发症之肝性脑病肝性脑病是原发性肝癌最凶险的并发症,占肝癌死亡原因的34.9%,通常为肝癌终未期的并发症,这是由于肝癌或同时合并的肝硬化导致肝实质的严重广泛破坏所致。损害肝脏有药物、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大量利尿药的应用或放腹水等常为诱发肝性脑病因素。三、肝癌并发症之消化道出血占肝癌死亡原因的15.1%。大多数因肝硬化或癌栓导致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出血。病人常因出血性体克或诱发肝性脑病而死亡,此外晚期肝癌病人亦可因胃肠道粘膜糜烂、溃疡加上凝血功能障碍而引起广泛渗血等。四、其他并发症癌症专家介绍,原发性肝癌因长期消耗,机体抵抗力减弱和长期卧床等而易并发各种感染,特别在化疗或放射治疗所致白细胞降低的情况下,更易出现肺炎、败血症、肠道感染、霉菌感染等。靠近膈面的肝癌可直接浸润,或通过淋巴路、血路转移引起血性胸水。也可因癌破裂或直接向腹腔浸润、播散而出现血性腹水。
刘震雄
点赞 2
腹膜间皮瘤
腹膜恶性间皮瘤(peritonealmalignantmesothelioma,PMM),又称原发性腹膜间皮瘤(primaryperitonealmesothelioma),是原发于腹膜上皮和间皮组织的肿瘤。腹膜间皮瘤约占所有间皮瘤病例的20%,男性略高于女性,可发生于2-92岁,平均年龄为54岁,其中约63%的病例在45-64岁之间,儿童患病者罕见。病理上可将之分为腺瘤样间皮瘤(adenomatoidmesothelioma)、囊性间皮瘤(cysticmesothelioma)和腹膜恶性间皮瘤(peritonealmalignantmesothelioma,PMM)或称(腹膜癌)。前两者属良性肿瘤。良性间皮瘤常为单发,多位于输卵管、子宫顶部的腹膜,其他部位少见。恶性间皮瘤往往为弥漫性、覆盖全部或部分腹膜。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征性,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有:腹痛、腹水、腹胀及腹部包块等,难与结核性腹膜炎、腹腔内转移性肿瘤等疾病相鉴别。(一)发病原因病因与石棉接触有关,其发病与接触的间隔很长,常在30年以上。早在20世纪40年代,外国学者就发现间皮瘤的发生与石棉接触关系密切。船厂工人、管道工人、焊工及油漆、建筑工人的发病率较一般人高300倍。间皮瘤与石棉接触密切关系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事实的证实与公认。与此同时,欧美学者发现,约60%的腹膜间皮瘤病人有职业性石棉接触史或肺组织内有石棉小体,在用石棉诱发的动物胸膜间皮瘤的实验中,也有少数动物发生腹膜间皮瘤,说明腹膜间皮瘤的发生与石棉接触也有一定关系。不同种类的石棉纤维的致病危险性依次为:青石棉>铁石棉>温石棉。一般认为直径0.5~50μm长的石棉粉尘先进入呼吸道,然后经横膈淋巴组织网或血液进入腹腔并沉积在腹膜,形成石棉小体,有时在石棉小体周围可出现异物巨细胞反应。经消化道摄入的石棉纤维也可经肠壁到达腹膜。从接触石棉到发现间皮瘤平均35~40年,发病高峰在接触45年以后。石棉引起间皮瘤的确切机制还不甚清楚。但约有30%的间皮瘤患者并无石棉接触史,石棉纤维定量检查并未发现有接触大量石棉纤维的表现。文献报道中与间皮瘤发生有关的其他因素有放射治疗、二氧化钍接触史(通常患者有接受相关的诊断性检查史)。另外,具有Hodgkin病史的患者发生间皮瘤的危险性增加。病毒感染:猿猴病毒(simianvirus40,SV40),它是一种DNA肿瘤病毒。据文献报道,美国大约50%的间皮瘤病人活检标本中存在SV40,它诱导人原发间皮瘤细胞端粒酶活性,但不影响纤维原细胞。野生型SV40感染后72h即可测得端粒酶活性,1周后可见一清晰DNA云梯。在细胞结构中端粒酶活性与SV40T抗原数量成正比,被SV40感染的间皮细胞,其端粒酶活性增加,使得间皮细胞不易凋亡,而易形成间皮瘤。间皮瘤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氟石接触、结核性疤痕、慢性炎症刺激、放射性物质、遗传易感性等。(二)发病机制依据其生物学行为及肿瘤侵及范围,间皮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局限性和弥漫性。在大宗间皮瘤的病例报道中,约57.1%发生在胸膜,39.5%发生在腹膜,1%发生在心包,可以累及多个浆膜面,甚至发生在睾丸的鞘膜。1.间皮瘤的组织发生学早期认为是来自两种细胞,即腹膜表面的间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细胞。最近已经证实是来自单一细胞,即间皮细胞。间皮细胞向上皮细胞及纤维细胞呈两种形态分化。Dardick(1984)发现间皮瘤中的肉瘤样区域,超微结构并不显示成纤维细胞的特点,而显示不同分化阶段的上皮细胞的特征。Blobel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明细胞角蛋白多肽(cytokeratinpolypeptide)在纤维性间皮瘤及上皮性间皮瘤均有表达。而波状纤维蛋白(fibrin),在同一个肿瘤或相同的细胞内也同时表达,显示间皮瘤的双向表达特点。2.腹膜间皮瘤可分为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及恶性间皮瘤。(1)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常见于中老年女性,常位于盆腔内并可侵及腹膜外。肿瘤较大,包膜不明显、边界不清,常于周围的盆腔结构粘连。切面为多囊性,内壁光滑,囊内含清亮液体或稀薄黏液。囊壁被覆扁平至低柱状间皮细胞,轻至中度异型,可呈乳头状增生和化生。囊壁纤维性间质增生,其中无明显的慢性炎细胞浸润。(2)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不常见,偶于手术中发现,好发于育龄妇女。预后一般良好,偶可发展为恶性间皮瘤。肉眼可见盆腔腹膜和网膜呈现多个乳头状或结节状病变,实性,灰白色,直径<2cm。肿瘤也可发生于胃、肠和肠系膜的腹膜。镜下肿瘤性乳头表面被覆单层扁平至立方形间皮细胞,胞核无异型,罕见核分裂象,细胞质中轴为纤维性间质。肿瘤中可见由间皮细胞形成的小管、分枝状条索或实性片块,偶见砂粒体。(3)恶性间皮瘤:肿瘤呈单个或多个分散生长,同时累及脏层和壁层腹膜,按形态可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局限型恶性间皮瘤,边界清楚,带蒂或有包膜,质地坚韧,恶性程度较低。弥漫型恶性间皮瘤,受累腹膜弥漫性增厚,表面呈乳头状、斑块状或结节状,恶性程度高。大体所见,腹膜表面广泛分布着大小不等的肿瘤结节,孤立状、串珠状或呈簇状团块,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厘米,呈黄白色或灰白色,较硬,似橡皮样质地。晚期腹膜明显增厚,腹膜被致密白色的肿瘤组织覆盖,使脏器变成“冰冻”(frozen)状态。肿瘤组织与腹腔脏器特别是消化道相互粘连成一体,不易分离,或在腹腔脏器腹膜表面有多个结节性肿物呈葡萄状,或弥漫分布于腹腔膈肌腹膜面、后腹膜表面以及网膜、肠系膜、小肠及结肠浆膜面或肝、膀胱表面等。有时多个结节融合成肿块。腹膜间皮细胞瘤的大体病理观腹膜间皮细胞瘤大体观察类似于胸膜间皮瘤,有2种类型,即弥漫性腹膜间皮细胞瘤与局限性腹膜间皮细胞瘤,一般说来,弥漫性间皮瘤75%为恶性,而局限性间皮瘤多为良性。前者瘤组织呈众多小结节或斑块被覆于腹膜的壁层或脏层,随着肿瘤的发展,则呈片块状的增厚,广泛铺盖于壁层腹膜或腹腔脏器的表面,可伴有大小不等的肿瘤或结节。肿瘤组织多呈灰白色,质地坚韧,亦可呈胶冻状,可有出血及坏死。瘤组织中,纤维组织增生,甚至有玻璃样变。瘤组织可侵入肝脏或肠管,但很少侵入脏器的深部,大网膜可完全被肿瘤组织所代替,肠管可发生粘连,腹腔内有渗出液,甚至血性腹水。在局限性腹膜间皮细胞瘤,瘤组织呈结节状或斑块状位于腹膜壁层或脏层,呈灰白色,质地较硬,界限清楚,很少出血及坏死。3.腹膜间皮细胞瘤镜下观察腹膜间皮细胞瘤一般有3种组织学类型:(1)纤维性间皮瘤:纤维性间皮瘤瘤细胞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呈长梭形,伴有多少不等的胶原纤维,这种类型多见于局限性间皮瘤。在纤维性间皮瘤有时很难与纤维组织肿瘤相区别,瘤细胞呈梭形,细胞周围可有胶原化,甚至可有编织状结构,局灶性钙化或骨化,当间质有明显的纤维化或玻璃样变时,有人称它为韧带样间皮瘤。最近亦有人将来自间皮下的结缔组织来源的肿瘤称为腹膜纤维瘤。来自表层间皮细胞的才称纤维性间皮瘤。但单纯根据组织形态,有时难以将两者区别开来。(2)上皮样间皮瘤:上皮样间皮瘤瘤细胞呈立方形或多角形,常有脉管状或乳头状结构。上皮性间皮瘤最多见于弥漫性间皮瘤中,瘤细胞呈不同的分化状态,可形成高分化管状或乳头状结构,也可呈未分化的片块状瘤组织,瘤细胞大小不一,呈实性,为结缔组织所包绕。管状乳头状结构的瘤组织构成腺样、管状或者囊性,内衬以立方或扁平的上皮样细胞,细胞大小一致,空泡状核,可见1~2个核仁。胞浆丰富,细胞轮廓清楚。肿瘤亦可呈裂隙状或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内衬以扁平的上皮细胞,这些裂隙内有时可见乳头状突起。类似乳头状腺癌。有些病例,瘤细胞排列成实性、条索状或者巢状,无腺样或乳头状结构。但有时瘤组织周围可有黏液物质,形成类似黏液湖的结构。细胞形态比较一致,核大小不一,胞浆内时有空泡形成,含有黏多糖类物质。(3)混合性间皮瘤:又称双向分化的间皮瘤,在同一个肿瘤内伴有纤维及上皮2种成分。Zllzllki(1980)报道的210例弥漫性恶性间皮瘤中,上皮样占67%,混合性占26%,纤维性占7%,后者最常见于局限性间皮瘤以内。混合型间皮瘤瘤组织由上皮样细胞及肉瘤样成分组成,形态类似滑膜肉瘤。肉瘤样成分由梭形细胞组成,它与上皮成分常有过渡形式,因而可显示,间皮瘤是由单一种细胞来源的,与石棉有关的间皮瘤中常见到这种形式。黏液染色对鉴别腺癌与间皮瘤有帮助,但腺癌分化较低时,黏液染色也可阴性。而间皮瘤的瘤细胞的Alcianblue染色也可显示阳性,而且这类黏液也可见于细胞外的间质中。网状纤维染色可见瘤细胞间有丰富的网状纤维,对区别于腺癌有帮助。当肿瘤中发现石棉小体(asbestosbody)时,对诊断间皮瘤有帮助,特别是胸膜间皮瘤。由于石棉与肺腺癌的发生亦有关系,故发现石棉小体只有参考意义。4.腹膜间皮细胞瘤超微结构电镜技术特别是透射电镜技术,对诊断间皮肿瘤有极高的价值。其超微结构的特点是:间皮瘤的瘤细胞有众多的、细长的、刷样的微绒毛出现在瘤细胞的表面,但也可出现在细胞质内。但是在腺癌的微绒毛,数量较少,短棒状。间皮瘤的细胞内有巨大的细胞核、突出的核仁,中等量的线粒体被粗面内质网所包绕,常见糖原颗粒,成束的张力原纤维及细胞内空泡。滑面内质网不太发达。细胞外有基板,但多数不太完整。细胞间有连接,也可见桥粒。这些超微结构特点,主要见于上皮细胞性间皮瘤或混合性间皮瘤中。而纤维性间皮瘤,超微结构类似成纤维细胞,在梭形的瘤细胞中,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偶见细胞间的微小腔隙以及微绒毛。5.腹膜间皮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对鉴别间皮瘤与腺癌有一定帮助。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在间皮瘤显示阳性,而CEA为阴性或弱阳性;腺癌CEA多为强阳性,而角蛋白(keratin)常为局灶阳性或者阴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文献中对于免疫组织化学在鉴别间皮瘤与腺癌的报道中,各有不同的结果。因此,不能单纯依此做出最后结论,必须综合其他技术做出客观的诊断。某些间皮瘤的病人,伴有代谢性疾患,如血糖减少症等。偶见局限性腹膜间皮细胞瘤可呈多囊性,内衬有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囊内含有透明的液体。间皮瘤细胞电镜及酶组化特征:间皮瘤主要由上皮样细胞(epithelioidcell,EC),纤维母细胞样细胞(fibroblast-likecell,FLC),中间型细胞(interimcell,IC)及原始间叶细胞(primarymesenchymalcell,PMC)4种细胞组成。EC以丰富的微绒毛为特点,细胞表面有细长的微绒毛,其长径与宽径比例达10∶1~15∶1,这远远大于其他腺癌的比例,几个瘤细胞间围绕呈窦样隙,其内有许多细长的微绒毛交错在一起,FLC中粗面型内质网较多。EC脱氢酶及氧化酶活性较高,而水解酶活性较低。FLC细胞酶活性则与EC相反。这可能与两种类型细胞的功能活性不同有关。间皮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由于原始间叶细胞会直接或通过中间型细胞向上皮样细胞分化,也可直接分化为纤维型细胞,因而间皮瘤的免疫组化染色复杂,各种类型的间皮瘤细胞免疫组化特征。因此对某些腹腔肿瘤,特别是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与上皮性间皮瘤的腺管、乳头状结构很难鉴别。前者对癌胚抗原只有2%的表达,而对上皮膜抗原及人乳脂球蛋白却有较高的表达百分率,所以利用上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最近应用Ber-Ep4抗体能对恶性间皮瘤及腺癌进行鉴别,Ber-Ep4对腹腔和腹膜后腺癌以及腹膜转移性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为100%,而对115例间皮瘤仅有1例表达(占0.87%)。因此,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综合分析,可对间皮瘤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如有条件进行电镜检查就更加完善。(三)腹膜间皮瘤有哪些表现?腹膜间皮瘤可发生在2~92岁,国外文献报告其平均确诊年龄为54岁,其中约63%的病例在45~64岁之间,儿童患病者罕见。腹膜间皮细胞瘤早期无明显症状,只有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并累及胃、肠等腹腔内脏始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水、腹部肿块、胃肠道症状和全身改变。1.腹痛腹痛是腹膜间皮瘤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持续性隐痛、胀痛,也可为阵发性绞痛或突发性剧痛,疼痛常位于上腹部和右上腹部,也有腹痛在下腹部而造成临床上误诊为宫外孕或盆腔肿瘤的报道。腹痛的发生与壁层腹膜受侵犯、肿瘤与胃肠道和盆腔脏器粘连造成肠梗阻、器官扭转以及大量腹水、腹部包块产生占位效应等因素有关。病程中腹痛性质和部位可发生变化。2.腹胀由于腹水、腹腔内肿块以及继发的消化不良、肠梗阻等因素,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腹胀。症状严重者可影响进食,甚至出现呼吸困难。3.腹水约90%的腹膜间皮瘤病人存在腹水,而且相当一部分病人腹水增长迅速,腹水可为黄色渗出液或血性黏稠液,此与肿瘤细胞具有活跃的分泌透明质酸功能有关。4.腹部包块是腹膜间皮瘤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部分病人是由于腹部包块而就诊的。腹膜间皮瘤的腹部包块可为单发,也可为多发,质地偏硬或硬,表面呈结节状,位于大网膜、肠系膜浆膜面的包块在体格检查时可以移动,腹块可有压痛。位于盆腔的包块可以通过直肠指检或三合诊发现,合并有大量腹水的病人抽放腹水后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腹部包块的情况。详细体格检查可以初步了解腹部包块位于腹壁、实质性脏器之外,藉此为临床提供初诊资料。5.其他少数病人还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泌尿道刺激症状、月经改变以及乏力、发热、消瘦、贫血,个别病人有低血糖、弥漫性腹部骨化等临床表现。当病人合并有其他部位的间皮瘤或腹膜间皮瘤转移至其他脏器或出现并发症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四)腹膜间皮瘤应该做哪些检查?1.血液学检查腹膜间皮瘤的病人可以有血小板增多、低血糖、血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高及高免疫球蛋白血症。腹膜间皮瘤病人中约25%的病人CA125升高。Duan等认为,部分间皮细胞来源的肿瘤具有分泌CA125的能力,如果病人同时有腹膜间皮瘤肝内转移、慢性肝病致肝脏对CA125的清除能力下降,则血CA125水平可明显增高。但由于CA125增高多见于卵巢癌,也可见于胰腺癌、胃癌、结肠癌及乳腺癌,因此血CA125测定对腹膜间皮瘤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2.腹水检查腹膜间皮瘤的腹水可为血性或黄色渗出液。由于间皮瘤细胞具有活跃的分泌透明质酸的功能,其浆膜渗出液中透明质酸浓度可达0.2~0.8g/L(浊度试验),虽然感染、转移性肿瘤以及心力衰竭引起浆膜腔积液中透明质酸浓度也可升高,但大于0.8g/L者只见于恶性间皮瘤。因此,腹水中透明质酸含量测定对腹膜间皮瘤的诊断有参考意义。因间皮瘤组织中缺乏癌胚抗原(CEA),如腹水中CEA含量高于10~15μg/L,对排除恶性间皮瘤的诊断有一定意义。此外,有人发现:间皮瘤病人腹水中酸性黏多糖水平增高,用抗间皮瘤细胞血清可以从浆膜渗出液中检出相应抗原。此外,腹水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增高而血浆HCG水平正常有助于区别腹膜间皮瘤的良恶性程度,腹水中胶原的存在可帮助区别病变为间皮瘤抑或转移性腺癌。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国内外文献报告,腹膜间皮瘤病人腹水中往往不能发现典型的间皮瘤细胞,如果腹水中发现大量异型或非典型的间皮细胞或瘤细胞,可通过分析测量细胞核面积、细胞质面积以及核浆比例等参数,结合电镜和免疫组化检查以与增生间皮细胞及转移性腺癌、肉瘤等鉴别。3.胃肠道造影胃肠道造影主要有以下表现:(1)肠曲受压移位改变,肠襻扭曲变形,间距增宽,外形不整。(2)肠曲分布异常,围绕肿瘤周缘拥挤分布。(3)如肿瘤压迫严重造成肠腔狭窄,可表现为不完全肠梗阻。(4)晚期聚集的肠曲可发生粘连固定,而黏膜皱襞却完好无损。上述表现均非特异性,仅能间接提示本病。4.腹部超声因腹膜间皮瘤常伴有腹水,腹水的产生为超声观察腹膜提供了良好的声学条件,腹水多时可清楚观察到腹膜新生的部位及其形态、大小和回声。腹膜间皮瘤常见的超声声像图有以下特征:(1)腹膜不规则增厚,部分呈较大的实质性肿块改变,形态不规则,部分呈分叶状。(2)可伴有腹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或其他脏器的转移声像。(3)伴有大网膜、肠系膜的增厚以及肠道受推压致不完全性肠梗阻和肠粘连的改变。(4)行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肿块周边和内部见较丰富的血流。超声检查对腹膜间皮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获得确切的病理诊断。5.CT扫描CT扫描对腹膜间皮瘤的诊断有一定帮助,腹水是腹膜间皮瘤最常见的CT表现;早期腹膜病变CT显示比较困难;当腹膜、大网膜和肠系膜广泛粘连时,CT下可见广泛的腹膜不规则增厚,大网膜受累、粘连形成饼状腹块,肠系膜密度增高、粘连形成星状或皱纸花状包块的特征。但CT表现不易与卵巢癌、胃肠道肿瘤转移和腹腔慢性感染等鉴别。CT定期复查对观察病变进展和疗效是非常有用的。其他一些影像学检查手段如腹腔动脉造影、MRI等,亦可用于腹膜间皮瘤的诊断,但因其具有创伤性或价格昂贵,而不常用于临床。6.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诊断恶性腹膜间皮瘤的手段。镜下可见腹膜壁层及脏层、大网膜弥漫分布的结节、斑块、肿物,肝纤维囊(Glisson’scapsule)也可有结节存在,但肝实质无受侵表现;镜下无转移性肝癌或腹腔、盆腔内其他器官肿瘤的证据。镜下可于壁层和脏层腹膜、大网膜病变处以及病变与相对正常组织交界处多处取活检,用较大的活检钳可以取得满意的组织供病理学检查。腹腔镜检查还能排除腹腔或盆腔内其他器官的肿瘤和疾病。镜检未发生任何并发症。但对大量腹水、腹腔内病变广泛、与脏器粘连明显者,腹腔镜的检查受到一定的限制。7.B超和CT检查,可发现薄片状肿物图象和腹水。腹水为渗出液,也可为血性。腹水中透明质酸如增高至120ug/ml,对诊断很有帮助。腹水中找到新生物性间皮瘤细胞具有诊断价值,也可对腹水中间皮细胞染色体进行分析,有助于诊断。腹腔镜检可见腹膜表面满布结节和斑块,活检病理检查可证实诊断。(五)腹膜间皮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腹膜间皮瘤应与结核性腹膜炎、腹腔内转移性肿瘤、其他原发于腹膜和网膜的肿瘤相鉴别。1.结核性腹膜炎恶性腹膜间皮瘤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而予抗结核治疗的病例屡有报道,后因抗结核治疗无效而行剖腹探查方确诊。一般来说,结核性腹膜炎以中青年居多,临床上除有腹痛、腹胀、腹水及腹部包块外,发热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PPD阳性、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血沉)增快,支持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腹水以渗出液为多,单核细胞为主,腹水PCR检查以及涂片、培养如发现结核杆菌对鉴别诊断有意义。腹水腺苷脱氨酶(adenosinedeaminase,ADA)活性增高,可能是结核性腹膜炎。测定腹水乳酸脱氢酶(LDH)对鉴别有一定帮助,腹水中与血清中LDH值的比值大于1提示为恶性腹水,临床上对高度怀疑结核性腹膜炎的病例可在严密观察下行正规的抗结核治疗。对抗结核治疗无效或两者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应争取尽早行腹腔镜检查或手术探查,病理上发现干酪样肉芽肿,则易与腹膜间皮瘤鉴别。2.腹膜播散性肿瘤(peritonealcarcinomatosis,PC)PC常来自阑尾、卵巢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肝癌以及胆道肿瘤等。其中腹膜假性粘液瘤(Pseudomyxomaperitonei,PMP)常是由于阑尾黏液囊腺瘤破裂引起,表现为腹胀、腹水、腹腔内肿块,其腹水呈胶冻状黏液,又称“果冻腹”(jellybelly)。当原发癌的临床表现隐匿时,腹膜转移性肿瘤很难与腹膜间皮瘤鉴别。腹水细胞学检查如果方法得当可提高阳性率且假阳性少,如腹水找到癌细胞,腹膜转移癌可确诊,并借助于消化内镜、消化道造影、腹盆腔超声和CT、扫描、血AFP以及其他相关肿瘤糖抗原的检测,甚至腹腔镜检查以仔细寻找原发肿瘤。有时,即使上述检查未发现原发性肿瘤,临床上也不能完全排除腹、盆腔内病变为转移性肿瘤的可能,在病理检查时,仍应注意将间皮瘤与转移性腺癌和卵巢来源的上皮性肿瘤区别开来,在鉴别有困难时,应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甚至电镜检查。3.其他原发于腹膜的恶性肿瘤?腹膜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又称非典型输卵管内膜异位症,原发性乳头状腹膜肿瘤及低度恶性腹膜浆液性小乳头瘤病,是一种少见的原发于腹膜的病变。常发生在女性,任何年龄均可受累,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下,主要症状有腹部或盆腔部疼痛,慢性盆腔炎症状,甚至有肠粘连或闭经现象。病理上可与腹膜间皮瘤作出鉴别诊断,本病预后好。其他原发于腹膜的肿瘤有腺癌、纤维肉瘤、脂肪肉瘤等,十分罕见。临床上很难将其与腹膜间皮瘤区别开来,大多是在尸检时发现。(六)如何诊断腹膜间皮瘤?文献报道极少数的胸膜间皮瘤病人同时存在腹膜或其他部位的间皮瘤。腹膜间皮瘤与其他部位的间皮瘤或为多中心发生或为原发灶与转移灶的关系,尚不太清楚。大量尸检材料表明,腹膜间皮瘤不仅可以直接浸及腹盆腔脏器,还可造成远处转移。腹膜间皮瘤可直接侵及胃肠道,其中部分病人肿瘤细胞直接侵润可深达黏膜下层,甚至黏膜层。腹膜间皮瘤还可侵至腹壁、肝实质、胆囊、胰腺以及膀胱、前列腺等器官。肿瘤也可转移至淋巴结以及肝脏、肺脏、心脏、肾脏、肾上腺、骨髓等组织器官。由于肿瘤挤压胃肠道、与胃肠粘连以及侵及胃肠道壁,腹膜间皮瘤可引起肠梗阻。由于腹膜间皮瘤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有关辅助检查阳性率不高、特异性不强,因此其临床诊断十分困难。早期文献报告的病例多由剖腹探查或偶因其他疾病手术(如疝修补术)时活检病理得到证实。随着腹腔镜检查、B超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技术的开展以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诊断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病例在生前以至术前得到明确的病理诊断。临床上对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腹水以及腹部包块的病人,尤其是当病人有石棉接触史时,应该考虑到腹膜间皮瘤的诊断,并反复进行腹水细胞学检查及有关检查。如腹部CT检查发现典型的改变,有关检查又未能发现其他部位有原发性肿瘤的证据,应高度怀疑腹膜间皮瘤的诊断,可通过腹腔镜检查及有关病理学检查确诊,必要时考虑剖腹探查确诊,并争取同时行手术治疗。由于腹水脱落细胞及活检组织较少,普通染色光学显微镜下病理学诊断有时有一定困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镜检查有助于确诊。(七)腹膜间皮瘤的临床分期?在对腹膜间皮瘤作出诊断的同时,应对其病期有所了解,病期的早晚对选择治疗、决定预后有重大意义。1976年Butchart等提出的修改分期方案将间皮瘤分为4期。Ⅰ期:肿瘤局限于同侧胸膜、肺、心包膜或腹膜;Ⅱ期:肿瘤侵及胸壁、纵隔和(或)胸腔内淋巴结或腹腔内相应的结构;Ⅲ期:穿透膈肌,胸、腹膜外淋巴结受累;Ⅳ期:远处血行转移。有些学者对此方案尚存在分歧意见,故有待进一步完善。(八)腹膜间皮瘤可以并发哪些疾病?胸膜间皮瘤,消化道功能紊乱,腹水,自发性低血糖症。晚期病人可出现乏力和消瘦等全身症状。一些腹部巨大肿块和大量腹水者,可出现压迫症状,如呼吸费力或困难、下肢水肿和排尿不畅等症状。(九)腹膜间皮瘤应该如何预防?腹膜间皮瘤起源于腹膜的上皮和间皮组织,石棉粉尘为致病物质,某些病毒也可能是引起间皮瘤的原因。积极预防职业病(如纺织,建筑)是预防本病的关键。针对病因,加强防护,改善劳动环境,从源头上预防该病的发生。(十)腹膜间皮瘤应该如何治疗?一般放疗和化疗的效果均不满意。迄今为止,腹膜间皮瘤尚缺乏规范性治疗方法,绝大多数学者主张包括手术切除、术后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性治疗。1.手术治疗对病期属于Ⅰ期、Ⅱ期的病例,仍应首选或争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肿瘤切除、姑息切除术。对瘤体较小、病变较局限者,应完整切除肿瘤及受累器官;如果病变较广泛,应争取切除主要瘤体(姑息性切除术)。对病变广泛、严重,已造成肠梗阻,手术无法切除者,可以考虑行姑息性手术以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对良性和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的腹膜间皮瘤,手术切除疗效甚好,如有复发可再次手术切除。朱慰祺等报告1例恶性腹膜间皮瘤因多次复发20年内先后施行5次手术切除。文献报道,单纯手术切除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组病例(7例)中位生存期为147.2个月。因此,对部分腹膜间皮瘤病例,手术仍不失为有效的治疗手段。2.放疗放疗包括外照射和(或)内照射,可选用60Co或186kV的X线作为照射源,适用于手术切除不彻底或无法切除的病例,可依病变范围决定全腹照射或局部照射。一般认为,腹膜间皮瘤放疗效果不如胸膜间皮瘤好,这可能与胸膜间皮瘤放疗所用剂量较大有关。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资料表明,全腹照射,照射剂量达到每6~7周2400cGy,可将病人局部复发率降至11.4%,三年生存率达66.7%,说明放疗对腹膜间皮瘤的效果是肯定的。3.化疗有关化疗治疗腹膜间皮瘤的报道很多。目前认为腹膜间皮瘤对化疗属中度敏感,常用的药物有:多柔比星(ADM)、顺铂(DDP)、长春新碱(VCR)、环磷酰胺(CTX)、博来霉素(BLM)以及国产抗癌新药搅香乳素等,其中以多柔比星的疗效最为肯定。化疗分为全身化疗及腹腔内化疗。1)全身化疗:全身给与抗癌药后,腹腔内药物分布较少。国外资料表明,无论单剂或联合用药,全身化疗有效率仅11%~14%。联合化疗方案包括:DDP+ADM;DDP+CTX+VCR;CTX+VCR+BLM等,但不少学者提出联合化疗并不能提高疗效。2)腹腔内化疗:近年认为,腹腔内注射用药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减轻全身多柔比星不良反应。腹腔内化疗不仅能消灭手术后残留的肿瘤组织,减少复发,还可使部分失去手术机会的病人肿瘤缩小,腹水减少,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腹腔用药剂量与静脉一次用量相似,或略高于后者,1周后重复,根据病情可连续注射数周。Ito等给1例手术未能切除的病人腹腔内注射DDP,并联合用了尿嘧啶及替加氟,术后223天病人无腹块,腹水完全消失。但在第8个月后盆腔肿块复发,重新给予DDP和喜树碱,效果却不佳。Ma等则用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intraperitonealchemotherapy,HIPEC),联合DDP局部注射治疗原发性腹膜间皮瘤,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局部不良反应,病人均能耐受CHPP,随访10个月,无1例因CHPP治疗而死亡。4.生物反应调节剂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nesponsemodifier,BRM)是应用体内自身的一些细胞和分子,应答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从而参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BRM通过调动机体固有能力抵御和消灭肿瘤,成为当今治疗肿瘤的新模式。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等除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外,并能活化体内抗癌细胞或分泌抗癌效应因子,或维持免疫效应细胞的增殖、分化功能,可作为原发性腹膜间皮瘤的辅助治疗。过继转移的免疫细胞收集、分离癌性腹水中的淋巴细胞,在体外扩增,并诱导出具有杀伤活性的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LAK),将之注入体内有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同时给与IL-2,可提高疗效。(十一)预后恶性腹膜间皮瘤如不治疗,多数于诊断后仅生存1年,多死于恶病质或小肠梗阻。减瘤术(CytoreductiveSurgery,CRS)及术中术后的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intraperitonealchemotherapy,HIPEC)改善等治疗方法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有报道减瘤手术和腹腔内化疗(CRS+HIPEC)的多方法联合治疗使腹膜间皮瘤的平均生存时间达50~60个月。女性预后相对较好。除此外,肿瘤本身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有文献报道一组4710例的分析资料表明上皮型、混合型和纤维型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1个月、10个月和5个月。
许洪斌
点赞 1
卵巢癌化疗后如何随访及复查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二、手术病理回报(2011-0614)2011年04月04日:1.左侧卵巢浆液性腺癌(中分化),侵及(左)输卵管壁。右侧卵巢浆液性腺癌(中分化),右输卵管未见癌累及。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CK7(+),WT-1(+),CA-125(+),CK20(-),CDx-2(-),TTF1-(-),inhibin(-),Calretinin(-)。2.子宫未见癌累及,宫内膜呈中增生期改变,慢性宫颈炎。3.大网膜见癌结节。4.淋巴结未见转移:“左髂血管旁”0/1,“右髂血管旁”0/1,“右闭孔”0/1。2011年04月04日手术情况:全麻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肠管表面肿瘤结节电凝术+盆腔淋巴细胞取样术”,术中探查:腹腔内少许淡黄色血性腹水,量约150ml,横膈表面可触及粟粒样结节,肝胆胰脾胃表面光滑,结肠及直肠表面见数个粟粒样结节,直径约0.2-0.3cm,大网膜无结节,子宫常大,表面光滑,左卵巢肿物约12*7*6cm大小,包膜完整,壁薄,左输卵管伞端见转移灶2*2cm,右卵巢肿物约10*7*6cm大小,包膜完整,壁薄,右输卵管外观尚正常。膀胱外反折腹膜表面见转移结节0.3-0.5cm,子宫直肠窝内见转移结节0.5-1cm,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左右髂血旁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闭孔淋巴结均未触及增大,手术顺利。化疗情况4月13日予以“TP”(力朴素240mgivgttD1+洛铂50mgivgttD1)方案化疗,此时体重41.5kg,过程顺利。5月4日第二次同方案化疗,5月25日第三次同方案化疗,6月24日第四次同方案化疗,7月27日第五次(力朴素210mg+洛铂40mg)方案化疗,但因肝功能异常,经保肝治疗后,化疗用药量减少。8月26日第六次(力朴素210mg+洛铂50mg)方案化疗。抽血日期CA-125所在阶段3-191700手术切除前4-12550手术切除后,第一次化疗前5-339.75第一化疗后,第二次化疗前5-2424.96第二化疗后,第三次化疗前6-2219.62第三化疗后,第四次化疗前7-1919.35第四化疗后,第五次化疗前8-2516.53第五化疗后,第六次化疗前9-未检查第六化疗后相当于CA-125检查正常后,我做了四次化疗我可以不做第七次化疗了吗?之后应如何进行复检较好?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潘宗奇:您好。依据您所提供的病史资料,一般术后辅助化疗可为6-8程。目前CA125正常,建议可考虑复查腹部CT/MR(经济允可最好查PET-CT)评估病情。如果没有复发,可以直接进入随访阶段,每2-4月随访1次,共2年;然后3-6月随访1次,共3年,5年后每年随访1次。同时可配合中医药调理。
潘宗奇
恶性胸腹水的诊断与治疗
恶性胸腹水是指由于发生在全身或胸腹腔的恶性肿瘤或癌性病变引起胸腔、腹腔脏壁层胸腹膜发生弥漫性病变而导致体腔液体异常增多的现象。恶性是指恶性肿瘤或癌性病变,胸腹水是指发生在胸腔、腹腔的异常液体。恶性胸腹水是癌症晚期的并发症之一,凡是出现"胸腹水"的患者,表明已有远处转移。恶性胸水在晚期肺癌中常见,发生率高达60%,常呈进行性增多。发病原因主要是胸膜转移结节侵犯和阻塞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所致,故胸水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和血液有形成分,血性胸水约占75%。恶性胸水的患者多喜患侧侧卧位,严重者多取半卧位,不能平卧,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及缺氧表现,如动则气促,张口呼吸,面唇紫绀等。恶性腹水则以妇科肿瘤,消化道肿瘤和肝癌多见,同样以血性腹水为主。恶性肿瘤所致腹水,腹胀是最早最基本的症状。多有腹部隐痛,并呈渐进性加重;常伴低热、乏力、全身恶液质等表现。患者腹部膨隆,腹壁绷紧高亮,可呈鼓状或蛙腹状改变。手掌触摸腹部常可能触及包块,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表面不光滑及有压痛等特征。恶性胸腹水的检查和相关治疗原则有以下几点:1、胸腹水的检查包括:胸腹水常规检查、化学检查、细菌学检查、脱落细胞检查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是判断良、恶性肿瘤及鉴别原发性、继发性肿瘤的重要依据。目前,肿瘤标志物CEA(癌胚抗原)在胸水或腹水中的检测已被广泛应用,CEA为大分子物质,在血液中易被降解,恶性胸腹水中CEA较血中高。CEA>5ng/ml提示恶性胸腹水,但是单一指标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理想,CEA与AFP、CA19-9、CA125、CA242联合检测有更高的诊断价值,能够提高诊断的敏感性。2、对症治疗:针对中等量的恶性胸腹水,主要是补充白蛋白,提高血液中胶体渗透压,减少渗出,在使用大剂量利尿剂加速排水的同时注意补充电解质。当恶性胸腹水增多为大量,患者出现明显的压迫症状,此时可以适当行穿刺放液,一方面可以减轻患者压迫症状,同时胸腹水引流后可以胸腔或腹腔给药,起到治疗作用。恶性胸腹水患者一般腔内可注入化疗药物:顺铂或5-氟尿嘧啶等,注射结束后嘱患者不断转换体位(20分钟左右变换1次体位),以利于腔内药液混合均匀。直接大量抽取胸腹水虽然可以迅速缓解压迫症状,然而胸腹水中含的营养物质较多,蛋白也漏出,长期单纯抽取胸腹水很容易造成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这样胸腹水漏出更多,更快。在恶性胸水引流彻底后,还可以胸腔内注入:香菇多糖、胸腺五肽、白介素-2、高聚参等生物反应调节剂,通过激活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使胸膜腔局部产生人工主动免疫,促使免疫细胞和纤维蛋白渗出,使脏、壁层胸膜粘连,达到封闭胸膜腔的目的,亦可减少胸水的渗出。恶性腹水的治疗方法比较棘手,如果一些药物在腹腔内应用不当,常易发生肠粘连。如腹胀明显,可考虑适量抽取腹水,但反复抽取腹水可使大量蛋白质和血液成分丢失,并易导致腹膜炎。腹腔内注入化疗药可能对敏感肿瘤有一定的效果,但往往腹水控制的时间不长,对一般状况较好的病人可使用。
朱陵君
点赞 2
卵巢癌的症状是什么
(一)卵巢癌的早期症状由于卵巢位于盆腔深部,发病的早期可无或有较轻的症状,可表现在:腹胀、背痛、胀痛或不适、腹围增大、便秘、疲乏、尿频或尿急、不能正常进食、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因为卵巢癌相对少见,对主诉为腹胀和便秘的病人很多初级保健医师可能不会想到卵巢癌。专家提醒,如果妇女有这组症状,医师应想到卵巢癌的可能,并进一步做超声或CT等检查。妇女也应了解自己的身体,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去医院就诊,协助医生找出原因(二)卵巢癌的晚期症状卵巢恶性肿瘤生长迅速,易扩散。但在早期患者常无症状或有较轻的症状,往往在妇科检查时偶然发现,或待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超出盆腔以外,腹部可扪及时,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待到就医时往往已属晚期。卵巢癌的症状可因肿瘤的大小、发生时间、有无并发症而有所不同。常见的症状有:(1)初期偶有下腹部不适或一侧下腹有坠疼感。(2)腹部膨胀感,由于肿瘤生长迅速短期内可有腹胀,腹部肿块及腹水。肿瘤小的只有在盆腔检查时才能发现,肿块逐渐长大超出盆腔时,腹部可以触到肿块。(3)压迫症状:当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或压迫神经时,可引起腹痛、腰痛或坐骨神经痛,若压迫盆腔静脉,可出现下肢浮肿;巨大的肿瘤可压迫膀胱,有尿频、排尿难、尿潴留;压迫直肠则大便困难;压迫胃肠道便有消化道症状;压迫膈肌可发生呼吸困难,不能平卧。(4)由于肿瘤的迅速生长,出现营养不良及体质消瘦,形成恶液质。(5)因癌肿转移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卵巢恶性肿瘤极少引起疼痛,如发生肿瘤破裂、出血或感染或由于浸润压迫邻近脏器可引起腹痛、腰痛。(6)可出现月经紊乱、阴道出血。若双侧卵巢均被癌组织破坏,可引起月经失调和闭经,肺转移可出现咳嗽、咳血、胸水;骨转移可造成转移灶局部剧疼。肠道转移可有便血,严重的可造成肠梗阻。(7)此外,若为功能性肿瘤,可产生相应的雌激素或雄激素过多的症状。如:引起早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或出现男性化征象。晚期病人则表现明显消瘦,严重贫血等恶病质现象。妇科检查时可在阴道后穹窿触及散在的坚硬结节、肿块多为双侧性,实质性、表面凹凸不平,固定不动,常伴有血性腹水。有时在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朱陵君
肝癌的诊断方法都有哪些?
肝癌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列第3位,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肝癌在早期是不易发现,往往到中晚期才被发现,这样极大可能会失去的治疗时机。那么肝癌的诊断方法都有哪些呢?(一)病理诊断1.肝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者。2.肝外组织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二)临床诊断1.如无其他肝癌证据,AFP对流法阳性或放免法>400μgml,持续四周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者。2.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能排除肝血管瘤和转移性肝癌,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①AFP>200mg/ml。②典型的原发性肝癌影像学表现。②无黄疸而AKP或r-GT明显增高。④远处有明确的转移性病灶或有血性腹水,或在腹水中找到癌细胞。⑤明确的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的肝硬化。(三)定性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定性诊断需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及各种辅助检查资料。①甲胎蛋白(AFP)实验:对流电泳法阳性或放免法测定>400mgml;持续四周,并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及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②其他标志检查:碱性磷酸酶约有20%的肝癌病人增高。r-谷丙氨酰转肽酶(r-GT)70%肝癌病人升高。5-核甘酸二脂酶同功酶V(5-NPDase-v),约有80%的病人此酶出现转移性肝癌病人阳性率更高。α-抗胰蛋白酶(α-AT)约90%的肝癌病人增高。铁蛋白酶,905肝癌病人含量增高。癌胚抗原(CEA)肝癌病人中70%增高。异常凝血酶原>300mgml。③肝功能及乙型肝炎抗原抗体系统检查,肝功能异常及乙肝标志物阳性提示有原发性肝癌的肝病基础。④各种影像检查,提示肝内占位性病变。⑤腹腔镜和肝穿刺检查:腹腔镜可直接显示肝表面情况;肝穿刺活检。(四)定位诊断1.B超检查,获得肝脏及邻近脏器切面影图,可发现2-3cm以下的微小肝癌。2.放射性核素肝脏显像,病变的大小在2c2n以上才能呈现阳性结果。3.CT及MRI:有利于肝癌的诊断。当肝癌直径小于2cm或密度近似正常肝实质CT难以显示。肝癌呈弥漫性,CT不易发现;区别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有困难。经造影增强肝影后可显示直径在1~2cm的病灶。MRI能更清楚的显示肝癌的转移性病灶,可作不同方位的层面扫描。4.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数字减影造影,选择性肝动脉造影(DSA),是一种灵敏的检查方法,可显示直径在lcm以内的肝癌。5.甲胎蛋白对肝癌的检查诊断非常有效。肝炎病人化验出来甲胎蛋白呈阳性,肝癌的可能性较大。以上就是我们今天为大家准备的有关肝癌诊断的一些内容,希望大家有所了解。如果您的身体健康出现了疾病的症状,千万不要耽误诊断,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
冯守信
卵巢癌晚期能活多久
卵巢癌是一种我们熟悉的疾病,它也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在得病后,一定要进行积极而且合理的治疗,同时也要注意合理的调理。卵巢癌晚期能活多久卵巢癌发展到晚期多已扩散到子宫、附件或盆腔等器官,无论在诊断或治疗上均是一大难题。卵巢癌晚期能活多久要看每个人的病情发展速度,还有护理及饮食原则而定。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患者活的长期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原位癌最有效方法之一,但对侵袭期的卵巢癌却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尤其是卵巢癌晚期,癌细胞已经播散,手术治疗效果较差,放化疗等局部疗法对癌细胞很难清除干净,患者经放化疗治疗后易复发,且毒副作用大,容易损害患者各功能脏器,不利于化疗的如期进行。卵巢癌晚期症状1、初期偶有下腹部不适或一侧下腹有坠疼感。2、腹部膨胀感,由于肿瘤生长迅速短期内可有腹胀,腹部肿块及腹水。肿瘤小的只有在盆腔检查时才能发现,肿块逐渐长大超出盆腔时,腹部可以触到肿块。3、压迫症状:当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或压迫神经时,可引起腹痛、腰痛或坐骨神经痛,若压迫盆腔静脉,可出现下肢浮肿;巨大的肿瘤可压迫膀胱,有尿频、排尿难、尿潴留;压迫直肠则大便困难;压迫胃肠道便有消化道症状;压迫膈肌可发生呼吸困难,不能平卧。4、由于肿瘤的迅速生长,出现营养不良及体质消瘦,形成恶液质。5、因癌肿转移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卵巢恶性肿瘤极少引起疼痛,如发生肿瘤破裂、出血或感染或由于浸润压迫邻近脏器可引起腹痛、腰痛。6、可出现月经紊乱、阴道出血。若双侧卵巢均被癌组织破坏,可引起月经失调和闭经,肺转移可出现咳嗽、咳血、胸水;骨转移可造成转移灶局部剧疼。肠道转移可有便血,严重的可造成肠梗阻。7、此外,若为功能性肿瘤,可产生相应的雌激素或雄激素过多的症状。如:引起早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或出现男性化征象。晚期病人则表现明显消瘦,严重贫血等恶病质现象。妇科检查时可在阴道后穹窿触及散在的坚硬结节、肿块多为双侧性,实质性、表面凹凸不平,固定不动,常伴有血性腹水。有时在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卵巢癌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卵巢癌的手术治疗,根据患者自身的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放法,多数卵巢癌患者需要卵巢癌的肿瘤切除,对于迅速的控制病情有很大的作用,做手术切除术缓解率83%,但是术后对患者带来的伤害过大,术后易出现复发转移,术后残存的癌细胞会不定向部位转移,危害性较大。术后的巩固治疗很重要,可采用中医中药保守治疗联合治疗,做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职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控制患者早期的病情发展。2、化学治疗:由于卵巢瘤很早扩散手术时多数病例已不能清除病灶,而且放疗的效果及应用也很有限,因此全身性化疗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而且化学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非常大,刺激性强,对于晚期卵巢癌患者不宜采用,在选择治疗上患者选择也要慎重。3、中医治疗:中医中药在卵巢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上取到了很好的疗效。尤其是对于晚期卵巢癌患者机体免疫力差,抵抗力弱,不易选择刺激性厉害的治疗方法,是较可晚期卵巢癌患者采用的方法。中医中药治疗卵巢癌既可以抑制癌细胞,还可以巩固根本,提高患者的自身抵抗力,效果独特有效。无论是在手术前后,还是化疗治疗的辅助治疗,中医中药疗效都得到了明确的验证,起到很好的协同增效的作用。对于卵巢癌整体的治疗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当一个女人发现自己患上了卵巢癌之后,就应该第一时间去医院接受治疗,并且不能再让自己总是劳累,要去让自己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同时还要去讲究个人卫生,那样才不会让自己承受很大的痛苦,才有利于自己的病情。卵巢癌晚期注意事项卵巢癌晚期,也是让所有医生都头疼的问题。卵巢癌晚期能活多久对于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卵巢癌晚期能活多久换句话说就是卵巢癌晚期的生存周期是多久,这主要是根患者的治疗方案和患者的身体机能等因素有关系。卵巢癌晚期的治疗方法是影响卵巢癌晚期能活多久的重要因素。一般的来说,卵巢癌晚期多数已经发生转移和扩散了,已经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间了。那么卵巢癌晚期的治疗主要是以放化疗和中医中药治疗,放化疗治疗的同时需要辅助以中药的治疗,而且单一的治疗效果远远不如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放化疗治疗有很大的毒副作用,尤其是随着放化疗的时间的延长,治疗的毒性作用也在逐渐的增加。鉴于放化疗治疗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在卵巢癌晚期的治疗合并中药治疗可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对于转移范围广,身体机能比较弱的患者,不能耐受放化疗治疗的宫颈癌晚期患者,可以进行中药的保守治疗,虽然中药治疗的短期效果不如放化疗的效果,但是远期效果比较好,在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有一定的效果。此外,患者身体的机能也是影响卵巢癌晚期能活多久的重要因素,患者的身体机能好,免疫力增强,才能抵抗恶性肿瘤的发展,耐受各种治疗方案。总而言之,卵巢癌晚期能活多久主要是根据患者的治疗和患者的身体机能所决定的,只有选择合适,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积极的配合治疗。
段泽平
点赞 1
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
症状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常见的几个症状,具体是:1、异常阴道出血,绝经后出血最多2、下腹或盆腔疼痛3、可有阴道排液或伴有组织样物排出4、可扪到下腹部包块5、晚期出现腹水或远处转移症状和体征以及消瘦、乏力、发热等6、常与肥胖、糖尿病、不育等伴发7、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快。约1/3患者在手术时已有子宫外转移,如卵巢、输卵管、淋巴结、腹膜。转移特征是经淋巴或直接蔓延至盆腔及腹腔脏器病因1、目前关于本病的起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学者认为肿瘤是由胚胎期中胚叶的胚胎幼稚细胞在中肾管下降时被带到(副中肾管)苗勒管内,出生后在某些因素不断刺激下形成的。也有学者认为是由子宫内膜的间质细胞衍化而来,因子宫内膜的间质细胞具有很强的分化能力,可向上皮及不同的间叶成分分化,所以子宫内膜可以发生单纯上皮来源的癌和间叶来源的肉瘤,也可以是两者同时发生的癌肉瘤。2、发病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女性未产、高龄、肥胖、长期服用雌激素及他莫西芬(tamoxifen)。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偏高,发病时年龄介于60~70岁,多数患者呈绝经后发病且生产次数较少。相较于其他生殖道恶性肿瘤,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具有更强的侵袭性,且患者生存预后明显更差。检查1、体格检查:触诊有无包块、下腹有无压痛、有无反跳痛、有无腹水征等;2、主要辅助检查:(1)经阴道超声检查:提示盆腔混合性或实性低回声光团。(2)腹部CT平扫+增强:均提示盆腔不规则团块状密度增高影,附件区囊性占位,盆腔占位性包块,中腹部脾脏前下:见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影,部分病变聚集成团,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3)血清CA125水平(参考值<35U/mL):大部分患者均升高2、病理组织检查:1)巨检:肿瘤大小不等,切面灰白间灰红色,有的切面呈囊实性,囊内含清亮液体;有的切面为实性,鱼肉状,质地软。体积较大者肿瘤局部可见出血及坏死,有的可见骨及软骨成分。可侵犯肌层,也可侵至子宫壁浆膜层及全层。部分患者发生盆腔腹膜、大网膜、盆腔器官及区域淋巴结转移。2)镜检:癌组织呈实性巢状或乳头状、腺管状排列,癌细胞体积大,核深染,核仁明显,呈立方状、柱状或不规则形。肉瘤成分分为同源性和异源性。同源性成分主要包括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平滑肌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异源性成分主要包括横纹肌肉瘤和软骨肉瘤。分化好者细胞形态较为一致,呈梭形及短梭形或蝌蚪形,核分裂象不常见(4~7/10HP);分化差者细胞异型性显着,核大、深染,可见多核巨细胞,常见病理性核分裂象。3)免疫组化染色:所有癌成分CK阳性,肉瘤成分Vimentin阳性,其中平滑肌肉瘤h-caldesmon阳性,横纹肌肉瘤Desmin阳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CD10阳性,软骨肉瘤S-100阳性。诊断1、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盆腔包块及下腹痛,妇科检查常发现息肉样肿物,表面可见出血、糜烂。B超、腹部CT及CA125联合检查对本病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术中诊断线索包括:多有血性腹水;剖视可见鱼肉样或髓样组织,可伴内生乳头,囊实性相间;盆腔包块可与子宫或邻近脏器致密粘连,或出现盆腔包块外转移灶。病理组织学检查其确诊手段。2、因本病临床上罕见,病理诊断时需与多种肿瘤相鉴别:1)分化差子宫内膜样腺癌:常有梭形细胞成分,间质中出现的骨、软骨、脂肪等异源成分分化较成熟,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免疫组化CK、EMA等阳性,Vimentin阴性,而MMMT呈Vimentin、Myoglobin、S-100蛋白等阳性。2)腺肉瘤:良性上皮成分及恶性间叶成分的双向分化的恶性肿瘤,间质一般为低级别同源性间质肉瘤,少数病例可见到异源成分的骨、软骨、脂肪组织等,围绕在腺体及裂隙周围的间质较为密集,呈袖套状,远处较稀疏。间质成分主要是内膜间质,间质细胞有明显的非典型性,具有肉瘤特征。3)癌纤维瘤:相当罕见的肿瘤,由恶性上皮成分和良性间叶成分构成,偶然可见到异源性成分。4)低级别内膜间质肉瘤伴腺样分化:子宫内膜样腺体通常局灶分布,腺体结构通常是良性的,呈管状,但也可能是非典型性或癌性,腺体周围缺乏间质袖套,间质细胞无非典型性,鳞状上皮化生及其他上皮化生罕见,偶见肌瘤性间质。典型的内膜间质肉瘤成分有助于此型肿瘤的诊断。5)非典型息肉状腺肌瘤:复杂增生的子宫内膜样腺体散在、成群或小叶状分布,常有不成熟鳞状化生(桑葚样化生)和不同程度的细胞非典型性,腺体周围缺乏子宫内膜样间质。间质细胞呈肌纤维瘤样,偶见核分裂象,通常<2/10HPF。6)腺纤维瘤:腺体呈叶状扩张,腺体周围可见间质袖套,缺乏肌瘤性间质,间质细胞无非典型性,鳞状上皮化生罕见。治疗目前针对女性生殖道癌肉瘤并没有特定的治疗指南,最佳治疗方案仍不明确。根据NCCN指南建议,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的治疗方案主要参考上皮性卵巢癌的治疗方案,同时建议加强此类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一般来说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的患者需要接受最大程度的肿瘤细胞减灭手术,而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手术为手术残留病灶直径小于1cm。Rutledge等对31例行手术治疗的晚期(Ⅲ期)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手术残存病灶的大小与生存率显著相关(P=0.03)。淋巴结切除被认为与改善本病的预后显著相关。2、化疗:虽然本病将手术作为主要治疗方式,但是术后容易复发;而对于绝大多数晚期的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患者。术后腹盆腔复发率较高,即使进行术后放疗也不能完全避免复发。故术后辅助化疗在减少肿瘤复发方面具有显著意义。目前临床上并没有标准的化疗方案,绝大多数研究将术后化疗作为Ⅰ/Ⅱ期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及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方式。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患者常用的单药化疗药物包括异环磷酰胺(有效率29%~36%),顺铂(28%~42%),阿霉素(10%~25%)以及紫杉醇(18%)。不少研究发现联合化疗方案较单药化疗的优势日益明显,但是目前尚无标准的联合用药方案。临床上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往往以铂类为基础进行化疗,并通过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使用以促进患者的生存预后。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包括:(1)紫杉醇+卡铂:Powell等对46例事先未行化疗的晚期或复发癌肉瘤患者,分别给予紫杉醇(175mg/m2,>3h)+卡铂(AUC=6)3~6个疗程,患者的总体缓解率为54%(95%CI,37%~67%)。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疲劳及外周神经病变。另一项对23例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患者的Ⅱ期前瞻性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结果,23例晚期或复发患者的疾病进展时间为9.5个月,总生存期(OS)为21.1个月,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疲劳、脱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他化疗药物包括索拉菲尼,拓扑替康,顺铂+异环磷腺癌+美司钠,吉西他滨+多西他赛等,但是这些药物在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患者中的疗效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较多的不良反应。目前临床上对于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化疗的文献报道较少。3、放射治疗:放疗在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中较少使用,早期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患者中应用放疗是否改善预后目前尚无明确报道。4、靶向治疗:目前,靶向治疗越来越多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研究发现,女性生殖道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中呈现高表达的基因有abl(45%),FDGFR-β(100%),Her-2(19%),其他基因包括PR、ER、VEGF、EGF等也呈相应水平的高表达。临床上已有多种不同的靶向治疗药物正处于研发的不同阶段。Sorafenib是一种能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的单克隆抗体,Ⅱ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16例晚期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患者口服Sorafenib后的部分缓解率为5%,且42.5%的患者病情稳定,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11.4个月。Trastuzumab作为一种重组DNA衍生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Her-2基因的细胞外部位,其在体外及动物试验中均显示可抑制Her-2过表达的肿瘤细胞的增殖,而是否改善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患者的预后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预后本病预后较差,即使是早期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患者(Ⅰ期),其预后也较同期别浆液性癌更差,两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5.2%(95%CI,58.0%~71.4%)与80.6%(95%CI78.9%~82.2%),同样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8.2%(95%CI14.5%~22.4%),而晚期浆液性癌的5年生存率为33.3%(95%32.1%~34.5%)。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的复发率也较一般妇科恶性肿瘤高。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的复发率更高达70%。肿瘤的分级与分期、病理类型、术后辅助治疗是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重要的预后因素。预防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多发生在子宫内膜,形状像息肉,刚开始很多女性对此并不重视,导致病情恶化严重,所以平时女性朋友要多了解子宫方面的知识,如果发现不适,要及时做相应的妇科检查,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这样才能在源头上控制疾病的发展。
曾海
选择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