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民族医学科 > 维吾尔医学科 > 症状

症状

undefined症状相关内容 更多>

瑞金医院费健:甲状腺癌术后&...

病请描述:瑞金医院费健:甲状腺癌术后“喝药水”,吃对护好是关键!效果翻倍,满意96%!   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普外科领域工作了30多年,从大刀阔斧的外科手术到精细的微创消融都做过,也拿过一些像中华医学科技奖这样的业内认可。更让我开心的是,能通过网络和大家聊聊健康,解答了超10万次的线上咨询,看到大家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特别是甲状腺问题,真的很欣慰!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术后一个常见的治疗——碘-131治疗(很多朋友形象地叫它“喝药水”)。它对于清除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和癌细胞非常关键,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但不少朋友跟我反映,做完这个治疗,会有恶心、呕吐、脖子或耳朵后面肿痛、吞咽不舒服的感觉,不仅身体难受,心情也跟着变差,甚至有点害怕后续治疗了。 最近正好看到一篇发表在《航空航天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谭花蕊等,2025年),专门研究了碘-131治疗后如何通过科学的饮食管理和综合护理来减轻这些不适,提高生活质量。结果非常鼓舞人心!我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给大家划划重点。 研究说了啥?简单明了看效果! 研究者把58位做完甲状腺癌手术并接受碘-131治疗的患者分成两组: 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了专门的饮食管理 + 综合护理套餐。 结果对比相当明显: 不良反应大降! 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吞咽困难、颈部耳后肿痛的比例只有6.9%,而对照组高达41.4%!这差距可不是一点点。 生活质量飙升! 用专业的量表评估后发现,观察组在身体功能、整体健康状态方面的评分都更高,而那些让人难受的症状评分则显著更低。这意味着他们感觉更好,日常生活更轻松。 满意度爆棚! 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度高达96.55%,远高于对照组的72.41%。被照顾得好不好,患者心里最有数! 秘诀在哪里?饮食管理+综合护理是关键!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碘-131治疗后的恢复,光靠“常规操作”还不够。“吃对”和“护好” 能带来质的飞跃。具体怎么做?研究给出了清晰的方案,我也非常认同: 🍽️ 一、 饮食管理:吃得好,恢复快,不适少! 核心:严格低碘! 治疗期间及前后一段时间(具体遵医嘱),必须减少碘的摄入,让碘-131能更精准地被目标组织吸收。 绝对避免: 海带、紫菜、海鱼、虾、蟹、贝类等所有海产品(碘大户!)。 放心选择: 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猪牛羊)、禽肉(鸡鸭)、淡水鱼、豆制品、牛奶(普通纯牛奶即可,无需刻意选低脂高钙等特殊类型,除非有其他医嘱)。盐建议使用无碘盐。 小贴士: 养成记录饮食的习惯,方便医生或营养师帮你调整。 营养要均衡给力: 身体修复需要原料! 优质蛋白不能少: 鸡肉、鱼肉(淡水)、豆制品是修复组织的好帮手。 维生素矿物质要足: 五颜六色的蔬菜水果是增强免疫力的法宝。 能量供应要稳: 选择糙米、全麦面包等低升糖指数(低GI)的主食,提供持久能量,避免血糖大起大落。 吃得舒服有技巧: 少吃多餐: 别一次吃太撑,减轻肠胃负担。 温和清淡: 远离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喝够水: 多喝水!帮助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放射性物质排出。 🛡️ 二、 综合护理:全方位守护,身心都舒坦! 用药指导要清晰: 何时空腹喝药?喝药后多久不能吃东西?为什么要多喝水多排尿?这些细节都关乎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如膀胱受辐射影响),护士会详细告诉你,务必严格遵守。 放射防护很重要: 治疗期间会在专门的隔离病房,有特殊设施处理放射性废水排泄物。病房会有明确标识,保护医护人员和探视家属。遵医嘱做好隔离。 难受症状有办法: 疼痛(颈部/耳后): 医生可能会开止痛药(如某些消炎药),冷敷/热敷、轻柔按摩也可能缓解。 恶心呕吐: 有专门的止吐药(如5-HT3拮抗剂)很有效,别硬扛。 吞咽困难别焦虑: 从软食、流食开始,小口慢咽。在医生指导下,可以做些简单的吞咽功能训练。 体力恢复慢慢来: 别急着剧烈运动,从短距离散步、轻松家务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保证充足睡眠是恢复的基础。 心情好才是真的好: 治疗有不适很正常,别自己憋着。和家人朋友聊聊,保持积极心态。如果感觉特别焦虑、低落,及时寻求心理支持或专业咨询。 定期复查不能忘: 治疗后要按医生安排定期检查,监测恢复情况和治疗效果,有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费主任为什么推荐? 这项研究的结果非常有说服力!它清晰地展示了: 科学有效的护理能显著减轻治疗带来的痛苦。 谁不想舒舒服服地完成治疗呢? 能实实在在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期间也能保持相对好的状态,对康复信心是巨大的鼓舞。 体现了现代医学“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不仅仅是治病,更要关注患者整体的感受和福祉。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也非常重视对碘-131治疗患者的精细化管理和个体化指导。看到患者在精心护理下不良反应减少、恢复顺利、笑容更多,是作为医生最大的满足。瑞金医院团队也一直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最专业、最人性化的诊疗和护理服务。 给您的贴心建议: 如果您或家人即将接受或正在接受碘-131治疗,请务必和您的主治医生及护理团队充分沟通: 明确自己的低碘饮食要求和持续时间。 了解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应对措施。 主动告知任何不适感,不要忍耐。 积极参与到康复计划中,配合护理指导。 记住,知识就是力量! 了解这些科学的方法,能帮助您更从容地面对治疗,减少恐惧,加速康复。甲状腺癌并不可怕,规范治疗加上科学细致的护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非常好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希望这篇科普对您有帮助!健康路上,我们一起加油! —— 费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普外科主任医师 (备注:本文核心知识要点提炼自谭花蕊等发表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5年7月第36卷第7期的研究《甲状腺癌患者碘-131治疗后的饮食管理与综合护理效果》,结合费健主任30余年临床经验及科普理念撰写。)

费健 2025-07-29阅读量4

奶茶蛋糕后突发剧痛?小心胰腺...

病请描述:奶茶蛋糕后突发剧痛?小心胰腺炎!费健主任:入院首日血糖这样波动,3个月内易再入院!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做了三十多年的外科医生,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深知疾病预防和早期识别的重要性。平时在网上也和大家分享了不少健康知识,看到大家对健康的关注,特别是甲状腺问题,我很欣慰。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看似“小众”但非常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急性胰腺炎,以及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预警信号:入院24小时内的血糖波动。这个发现来源于最近发表在《中华胰腺病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我觉得很有价值,分享给大家。 一、 急性胰腺炎:不只是“吃坏了”那么简单 想象一下,你身体的“消化酶工厂”——胰腺,突然“造反”了!它生产的强大消化酶没有去消化食物,反而开始“消化”胰腺自己!这就是急性胰腺炎(AP)。暴饮暴食(尤其是高脂大餐)、胆结石、酗酒是常见的诱因。它起病急,上腹部剧痛是典型症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 别小看它!虽然大部分是轻症,但约有1/4的患者可能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死亡率高达20%-30%,非常凶险。即使度过了急性期,后续的恢复和是否会再次入院(短期预后),也是医生和患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二、 研究新发现:血糖“坐过山车”是危险信号! 最近,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研究团队在《中华胰腺病杂志》(2025年3期)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追踪了416名急性胰腺炎患者,观察他们出院后3个月内的恢复情况(是否再次入院),并重点分析了患者入院后头24小时内血糖的变化情况。 研究发现了什么关键点? 比单纯高血糖更危险的是——血糖剧烈波动! 研究发现,那些在3个月内因病情反复需要再次入院的患者(预后不良组),他们在入院第一天内的血糖值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波动幅度显著大于恢复顺利的患者(预后良好组)。 衡量波动的关键指标: 血糖标准差 (SDBG):简单理解就是一天内多次测血糖,这些数值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波动越大,SDBG值越高。✅ 研究结果: 预后不良组的SDBG (4.19 mmol/L) 远高于预后良好组 (1.79 mmol/L)。 最大血糖波动幅度 (LAGE):一天内最高血糖值和最低血糖值之间的差值。这个差值越大,说明血糖“蹦极”跳得越高。✅ 研究结果: 预后不良组的LAGE (5.15 mmol/L) 也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4.05 mmol/L)。 独立危险因素: 通过复杂的统计分析,研究确认了: 初始血糖高 SDBG高 (血糖波动大) LAGE高 (单次波动幅度大) 住院时间长这四项是预测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预后不良(易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血糖波动指标(SDBG和LAGE)的预测能力甚至比初始高血糖本身还要强! 三、 为什么血糖“坐过山车”危害这么大?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为什么血糖忽高忽低比一直偏高还“坏”事? 费主任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背后的道理(尽量通俗!): “氧化应激”风暴: 想象一下铁生锈。血糖剧烈波动就像反复用力刮擦铁器表面,会大量产生破坏性的“自由基”(生锈的推手),引发强烈的“氧化应激”反应。这可比持续温和的高血糖造成的“生锈”速度快得多、破坏力大得多! 血管内皮遭殃: 血管内壁有一层娇嫩的“内皮细胞”,如同河床的保护层。血糖剧烈波动产生的“自由基风暴”会严重损伤这层内皮,就像河床被洪水反复冲刷破坏。 炎症火上浇油: 损伤的内皮会触发并放大炎症反应,让胰腺本身及全身的炎症更加难以控制。 微循环障碍 & 器官损伤: 血管内皮损伤加上炎症因子肆虐,会导致胰腺局部的微小血管循环不畅(微循环障碍),让胰腺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伤上加伤。这可能是导致胰腺炎恶化、恢复不良甚至影响其他器官的关键机制。 四、 费健主任的解读与建议:不只是胰腺炎患者要注意! 这项研究给我们,特别是临床医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预警信息: 早期预警价值: 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24小时内的血糖波动情况(看SDBG和LAGE),是预测短期恢复情况(3个月内是否容易再入院)的一个强有力的、早期指标。这比只看一次血糖值或平均血糖值更有意义! 临床干预新思路: 在治疗急性胰腺炎时,除了控制感染、补充液体等常规治疗,积极平稳血糖,减少血糖的剧烈波动,可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方向。目标是让血糖曲线尽量平缓,避免大起大落的“过山车”。 对普通人的警示: 虽然这项研究直接针对的是已经发生急性胰腺炎的患者,但它揭示的“血糖剧烈波动危害大”这个原理,其实对所有人,尤其是有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或有代谢问题(如高血脂)的朋友,都有重要启示: ✅ 规律饮食很重要: 避免饥一顿饱一顿,暴饮暴食。 ✅ 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 让血糖上升更平缓。少吃 精制碳水(白米饭、白面包、甜点奶茶),多吃全谷物、蔬菜、优质蛋白。 ✅ 餐后适当活动: 有助于平稳餐后血糖。 ✅ 管理压力,保证睡眠: 压力和熬夜也会干扰血糖稳定。 ✅ 定期体检,关注血糖血脂: 了解自己的代谢状况。有胆结石等问题要及时处理。 总结一下关键要点: 急性胰腺炎很凶险,重症死亡率高。 入院头24小时血糖剧烈波动(SDBG高、LAGE高)是预测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预后不良(易再入院)的强有力信号,甚至比初始高血糖还重要! 血糖“坐过山车”(剧烈波动)比持续高血糖危害更大,因为它会: 引发剧烈的“氧化应激”(产生大量破坏性自由基) 严重损伤血管内皮 加剧炎症反应 导致微循环障碍和器官损伤 平稳控制血糖(避免大起大落)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普通人也要重视血糖平稳:规律饮食、选低GI食物、餐后活动、管理压力、定期体检。 健康无小事,身体的每一个信号都值得关注。这项关于血糖波动的研究,为我们更早识别风险、更精准地干预提供了新视角。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对急性胰腺炎和血糖管理有更深的认识。我是费健,关注我,了解更多靠谱的健康科普知识!如果你有甲状腺、胰腺或其他普外科相关的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线上咨询请走正规平台哦)。 (文章核心依据来源:《中华胰腺病杂志》2025年25卷第3期 206-210页,《入院24 h血糖波动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张云, 夏莹, 马久红, 公悦) 作者介绍与推荐理由: 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从医30余年,经验丰富,精通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技术 荣誉等身: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 科普达人: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致力于用通俗语言传递精准医学知识 推荐理由: 费健主任不仅临床技术精湛,获奖无数,更深知预防和早期识别的重要性。他擅长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最新的权威研究(如本篇《中华胰腺病杂志》的论文),为大家提供最专业、最前沿、也最实用的健康科普和诊疗建议。关注费主任,就是为您的健康多添一份权威保障!  

费健 2025-07-29阅读量4

【甲状腺癌术后12年,心脏里...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术后12年,心脏里竟长肿瘤?】别慌!这种罕见转移有救 医学科普文章正文: 心脏里也会长甲状腺癌?一个罕见但凶险的转移故事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在30多年的从医生涯里,做过很多甲状腺手术和微创消融,也深知大家对这个“蝴蝶形”小器官健康问题的关注。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罕见但值得警惕的病例,它来自最近发表在《Journal of Surgical Case Reports》上的一份报告:一位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多年,癌细胞竟然悄悄转移到了心脏里! 甲状腺癌:常见,但大多“温和” 首先,别太紧张!甲状腺癌在咱们国家算比较常见的肿瘤,但幸运的是,绝大多数(尤其是最常见的“乳头状癌”)发现早、治疗效果好,生存率很高,完全可以把它看作一种“慢性病”来管理。这次报告的主角是另一种类型——滤泡状甲状腺癌 (FTC),它大概占所有甲状腺癌的10%左右。 滤泡状癌(FTC)的特点: 喜欢“走水路”:不像乳头状癌容易淋巴结转移,FTC更倾向于通过血管向远处跑(医学上叫“血行转移”)。这是它的“特色”,也是潜在风险点。 目标:肺和骨:它最常见的远处转移目的地是肺和骨头。 心脏转移?极其罕见! 虽然喜欢钻血管,但真正跑到心脏里安家落户的,凤毛麟角!文献报道,在所有因甲状腺癌去世患者的尸检中,发现心脏转移的比例也仅在0.1%到2%之间。正因为少,所以容易被忽视。 心脏转移:无声的“炸弹” 那么,癌细胞怎么跑到心脏里的呢?主要有两条路: “顺流而下”:从颈部大静脉(比如上腔静脉)直接顺着血流“漂流”进心脏。 “血液播种”:癌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像种子一样在心脏里“落地生根”。 一旦癌细胞在心脏里扎根生长,形成瘤栓(就是肿瘤形成的“血凝块”样东西),麻烦就大了!它可能: 堵住“交通要道”:比如堵住血液进入心脏的入口(上腔静脉综合征),或者堵住心脏血液流出去的出口(右心室流出道梗阻),这会引起严重的胸闷、气急、头面部肿胀,甚至危及生命! 引发“栓塞”:瘤栓碎片脱落,随着血流跑到肺里或其他地方,造成栓塞,这也是非常危险的并发症。 案例中的“幸运儿”:无症状发现,手术成功! 报告中的这位62岁阿姨,12年前(2013年)因为滤泡状甲状腺癌做了甲状腺全切和淋巴结清扫。之后一直规律复查。在2017年的一次常规心脏超声(心超)检查中,医生火眼金睛地发现了异常: 右心室出口靠近肺动脉的地方,有一个会动的、2cm多的肿块! 上腔静脉里还有一个更大的,近5cm的肿块,伸向心脏内部的三尖瓣! 关键点来了:这位阿姨当时没有任何不舒服! 没有胸闷,没有气急,没有脸肿!要不是这次常规心超,这个“心尖炸弹”可能还在悄无声息地生长,直到引发严重后果。 医疗团队果断决策:手术!在体外循环支持下,医生们精细操作,成功切除了这条长达10cm、盘踞在上腔静脉、右心房、三尖瓣和肺动脉入口的瘤栓。术后恢复顺利,病理证实就是滤泡状甲状腺癌转移。阿姨坚持随访,定期查心超、CT和甲状腺球蛋白(Tg,重要的肿瘤标志物),至今情况稳定,没有复发!这个案例完美展示了早期发现、积极手术带来的巨大获益。 费医生划重点 & 给甲状腺癌朋友的建议: 这个病例虽然罕见,但它给我们,尤其是甲状腺癌患者(特别是滤泡状癌患者),敲响了重要的警钟: 滤泡状癌(FTC)患者要更警惕血管侵犯和远处转移: 了解自己癌种的特点,FTC比乳头状癌更容易通过血液远处转移。 术后随访至关重要,且要“全面”: 甲状腺功能 (甲功) 和 甲状腺球蛋白 (Tg):这是监测有无复发转移的核心指标!务必规律复查。Tg升高是重要预警信号。 颈部超声:常规项目,看颈部淋巴结和局部有无复发。 警惕“无症状”转移! 就像案例中的阿姨,心脏转移早期可能毫无感觉!不能因为没有症状就放松警惕。 影像学检查的价值: 心脏超声 (心超):是筛查心脏结构问题的首选,无创、方便、性价比高。对于有高危因素(如滤泡状癌、已知血管侵犯、Tg不明原因升高)的患者,即使没有心脏症状,也应考虑在随访计划中加入心超检查。 增强CT / MRI / PET-CT:当怀疑远处转移时,这些检查能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帮助判断转移的范围和性质。 多学科协作 (MDT) 是制胜法宝: 甲状腺癌,特别是出现复杂转移时,需要内分泌科(管理甲功、Tg、碘治疗)、外科(手术)、肿瘤科(综合治疗、靶向/免疫)、影像科、心血管外科等专家共同制定方案。瑞金医院就有强大的MDT团队。积极治疗仍有希望: 即使是罕见的心脏转移,只要发现相对及时(未引起严重梗阻或广泛转移),像案例那样通过积极的手术切除,结合术后可能的放射性碘治疗 (131I) 或其他辅助治疗(如TSH抑制治疗),依然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显著延长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 分子靶向药物等新疗法也为晚期患者带来更多选择。TSH抑制治疗要坚持: 术后服用优甲乐,把TSH控制在目标范围(通常要低一点),有助于抑制残留或潜在的甲状腺癌细胞生长。 费医生小贴士: 文章出处: 这篇具体案例来自《Journal of Surgical Case Reports》2025年7月刊 (doi: 10.1093/jscr/rjaf220),由巴西的心血管外科团队报道。 我是谁: 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30多年来,我一直在临床一线,既拿手术刀精准切除病灶,也用微创消融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小创伤的选择。获得过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肯定,但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帮患者解决问题。我也一直在努力做科普(全网有超过100万朋友关注,线上解答过10万+的咨询),希望用通俗的语言,把专业的医学知识传递给大家,让大家少走弯路,科学管理健康。 为什么推荐你看这篇解读: 滤泡状甲状腺癌心脏转移非常罕见,容易被忽视。这个案例生动地告诉我们:第一,规律、全面的随访(尤其是Tg和必要时的影像学检查)多么重要!第二,即使发生了这种凶险的转移,现代医学通过多学科合作和积极治疗,依然能创造生命的奇迹。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滤泡状癌患者更科学地管理自己的健康,与医生更好地配合。记住,知识就是力量,了解疾病才能更好地战胜它! 如果你或你的亲友是甲状腺癌(尤其是滤泡型)患者,一定要重视术后随访,和医生充分沟通自己的情况。健康无小事,细心和坚持是守护生命的关键!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讨论。  

费健 2025-07-29阅读量2

反复尿路感染久治不愈,需要警...

病请描述:龙华医院肾病二科张权医生专家门诊内,62岁的李阿姨揉着酸胀的小腹叹息:“张主任,我这尿路感染反反复复三年多了,尿培养出来大肠埃希杆菌,之前都在西医医院看,抗生素一停就容易复发,最近口服抗生素都不管用了,这回我下定决心找中医调理下……”。李阿姨的苦恼来自于“多重耐药的复杂性尿路感染反复复发、难以根治”的医学难题,而这个困境在潮湿环境中尤为凸显。中医认为“湿性趋下”“湿郁化热”,湿热下注膀胱是尿路感染的核心病机;西医则指出潮湿环境加速细菌繁殖,削弱局部免疫力,湿热缠绵共同加剧,尿路感染往往迁延难愈。耐药导致尿感患者泥潭深陷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但有一部分患者久治不愈、屡战屡败,对本病“深恶痛绝”,经全面检查发现,所贻患的不是单纯尿路感染,而是“复杂性尿路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指尿路系统存在解剖或功能异常(如结石、梗阻、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等导致泌尿系统不通畅顺滑),或存在肾外伴发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患者免疫缺陷),最终导致感染反复发作或难以治愈,可能引发肾功能损害。观察患者病程可以发现,有个核心特征是感染了复杂性病原体——合并多重耐药菌。对于尿路感染患者,抗生素治疗显著改善了急性期疗效,但反复发作(每年≥3次)及耐药菌感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患者长期困扰的难题。临床上耐药菌总能逃脱治疗的主要原因是:(1)耐药菌不断升级1)耐药产生机制:部分细菌通过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主动外排泵、生物膜形成等机制逃避药物杀伤。例如,产ESBLs的大肠埃希杆菌可水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导致头孢类药物治疗失败。2)耐药基因传播:耐药的细菌遗传基因,可以通过质粒、噬菌体和转座子在细菌间“横向转移”,使原本不耐药的细菌因获得外源耐药基因而产生耐药性。3)潜伏感染:部分患者膀胱黏膜下存在“休眠菌群”,常规治疗难以根除,成为复发源头。(2)前期治疗不恰当1)治疗半途而废:急性膀胱炎需足量用药3-7天,但部分患者症状缓解即停药,导致少量细菌潜伏于尿道隐窝或前列腺组织,在免疫低下时即可“死灰复燃”。患者自行换药、剂量不足或疗程缩短等“反动作”,无异于在“锻炼”耐药菌的生存能力,使得细菌耐药性不断升级。2)经验性用药泛滥:每次发作着急用药,未行中段尿培养,导致总是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当抗生素杀死敏感菌时,携带耐药基因的菌株(如产NDM-1酶的肠杆菌)因竞争减少而疯狂繁殖,这一行为无疑加剧耐药。更棘手的是,长期使用抗生素易损伤脾阳,患者使用后极易出现舌苔白腻、腹胀纳差,大便溏薄,形成“越消炎越虚,越虚越易感染”的恶性循环。因为抗生素虽可杀菌,却无法修复脾肾虚损的“内环境”,苦寒之性反伤正气,致复发难断!中医肃清滋生“耐药菌”的温床反复尿路感染在中医属“劳淋”范畴。《诸病源候论》指出:“劳淋者,谓劳伤肾气而生热成淋也”。故中医认为,尿路感染反复发作本质是“本虚标实”——肾虚为本,湿热为标。1)脾肾两虚:患者年老体虚,肾气不足,脾气不旺,甚至天癸枯竭(绝经),多存在脾肾两虚、肝肾不滋的困境。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湿热从下焦滋生;肾虚不固,膀胱气化失司,尿液潴留为细菌提供温床。绝经后妇女又因雌激素水平下滑,降低了防御能力,形成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体质,出现阴道干涩、腰酸潮热、尿痛尿热。2)湿热胶结:梅雨或者暑热天气,湿邪困遏脾阳,脾虚失运则水湿内停,患者外感湿邪与体内郁热结合,形成“湿热粘腻”之证,损伤尿道黏膜,使耐药菌更易定植。肾虚导致免疫细胞活性下降,湿热环境抑制免疫应答,形成“感染-免疫逃逸”循环。中医如何治疗尿路感染中医治疗着眼于“肾虚湿热”病机,治疗原则以“补肾健脾、清热利湿”为核心,通过改善患者体质虚损、重建泌尿系统微环境、截断耐药菌滋生温床,实现从“杀菌抑菌”到“环境调控”的治疗模式转变。1)补肾健脾——重启膀胱气化功能:中医通过健脾补肾中药增强正气,改善因年龄增长或绝经后雌激素减退导致的免疫力低下。肾阳不足者温阳化气,肾阴亏虚者滋阴降火,恢复膀胱气化功能,减少湿热内生。2)清利湿热——祛邪不伤正:针对“湿热胶结”病机,需选用清热利湿解毒之药物清除下焦湿热;阴雨天气,亦不忘加用芳香化湿、行气调脾草药,既可以芳香化湿散邪,又避免苦寒药物损伤脾胃。3)寒热并用——多靶点缓解耐药:对于复杂病患,中医常寒热法并用,调控复杂病理机制,打破“寒热互结”的病理状态,降低炎症反复风险。如苦寒燥湿草药(黄连、黄芩等)可作用于细菌生物膜、毒力因子及耐药基因,抑制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耐药菌的黏附与繁殖。而温阳补气草药(如黄芪、灵芝等)可增强巨噬细胞活性,调节Th1/Th2平衡,减少因免疫力低下导致的细菌耐药性增强。复发性尿路感染像一株顽固的藤蔓,常在中老年群体中反复生长,尤其女性绝经后因雌激素减退、脾肾两虚,更易陷入“感染-耐药-再感染”的恶性循环。中医药以“肾虚湿热”为核心病机,通过多靶点调节,在控制感染、减少复发、改善体质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到专科中药调理,值得一试!专 家 简 介张权龙华医院肾病二科副主任医师,硕士,陈以平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成员,科室“临床总带教”,龙华临床医学院“中医全科医学教研室”讲师,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肾病分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委员。【医疗专长】中西医结合、中医内外同治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尿酸性肾病、IgA肾病、尿道综合症、心肾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泌尿系感染、水肿病、肾虚亏损、中医美容等中医内科杂病。【专家门诊时间】徐汇院区:周六下午上南院区:周三全天航头院区:周二上午互联网特需:周四15点到20点

张权 2025-07-21阅读量106

undefined症状相关医生 更多>

评分:10
问诊量:30001
妇科:阴道分泌物异常、阴道出血、阴道炎、盆腔炎、月经紊乱、多囊卵巢、围绝经期综合症、痛经、HPV感染;妇科肿瘤:子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前病变、CIN、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卵巢良性肿瘤、子宫内膜增生等;产科:常规产检、流产 早产 宫颈机能不全 胎盘位置异常、双胎等。妇科良性肿瘤 子宫肌瘤 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异位症 盆腔痛等妇科恶性肿瘤 卵巢癌 宫颈癌 子宫内膜癌妇科内分泌 卵巢早衰 月经不调 多囊卵巢等产科常见:产检 产前诊断 胎动减少 胎动频繁 染色体异常 症状包括:阴道出血,月经紊乱,同房出血,月经延迟,月经淋漓不尽,痛经,下腹痛,同房痛,白带异常,分泌物异常同济医院三院区妇科 产科 妇科肿瘤 就诊 治疗 入院指导
评分:10
问诊量:2465
各类颈、胸、腰椎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手术治疗,尤其以微创、微损伤治疗为特色(腰椎椎间孔/盘镜手术治疗、常规手术微小化手术治疗等)。能够精准分析和判断微创和常规术式的选择,避免部分只会微创或只会常规手术医生给出的不客观指向。对于以下疾病和症状都有丰富的治疗经验。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脊柱骨折,脊柱畸形 颈椎微创,腰椎微创,脊柱微创治疗 腰痛、颈痛、腰腿痛、腿脚麻木、手麻手痛、颈椎引起头晕、跛行、行走不稳踩棉花。熟练掌握并应用各类最先进的脊柱微创手术治疗技术,包括传统手术微损伤(肌肉、骨骼)治疗、脊柱微小美容切口手术技术、传统手术微创化技术在国内均领先开展。
评分:10
问诊量:43
擅长疾病: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高尿酸肾损害、血管炎肾损害、急性肝衰竭、高脂血症。擅长治疗:1.蛋白尿、血尿、水肿、尿检异常、排尿异常、电解质紊乱、肾功能减退和肾功能衰竭等临床症状的诊治;2. 尿毒症的全程化系统管理(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干预、透析方案制定和并发症防治等);3. 透析相关血管通路(紧急透析导管、半永久透析导管和动静脉内瘘AVF)的建立,DSA下疑难血管通路的新建和修复等;4. 急性肾损伤(AKI)和急性肾脏病(AKD)的一体化诊治(围手术期、造影剂、肿瘤相关和脓毒症等);5. 急重症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多学科协作;6. 肝衰竭的人工肝疗法(DPMAS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FPP)和免疫吸附疗法(IA)、严重高脂血症的血脂去除术(LA)和多脏器衰竭的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CPFA)等特殊血液净化技术的多学科融合。
肝硬化腹水、肝硬化、晚期肝癌、肝癌术后、慢性乙肝、丙肝、脂肪肝、免疫性肝病、肝炎后综合症等慢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各种原因导致腹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由慢性中医肝系功能紊乱导致乏力、胁痛、头晕、腰酸、口渴、各种结节、月经不调、性功能下降等症状的中医药调理及冬令膏方调补。

undefined症状相关医院 更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256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220.4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503.3万

北京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96.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