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现在光过敏的人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究其原因,与环境因素的变化,饮食等有关。 过去,发生光过敏,多见于高原地区,及海边的人,这些地方的人群因为遭受强烈紫外线影响比较多,容易出现光损伤及光过敏。年龄越大,出现的几率越高,容易发生日光性皮炎,慢性光化学皮炎等。 现今,内地并不容易多见的光过敏层出不穷,年龄越来越小,而且,湿疹特应性皮炎,面部皮炎患者也容易出现光过敏。当然,甲状腺疾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也容易出现光过敏及光化学损伤皮肤等。 其实,容易光过敏的人,多半有免疫异常或免疫失衡。而这类人多半有饮食不规律,胡吃海喝或饮食偏爱不当,熬夜,劳累,压力或不注意防晒等,过度透支或消化不良引发免疫代谢失衡,对光出现不耐受或过敏。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外学者就有人发现光过敏患者胃肠功能紊乱,与饮食习惯不当,熬夜,有便秘,腹泻,大便不成型,或大便黏马桶,打屁多,腹胀等有关。中医讲湿气过重。现代微生态研究多提示胃肠道炎症,菌群失调,导致肠道免疫失衡。而肠道免疫细胞占有70-80%,肠道不仅仅是最大的消化器官,更是最大的免疫器官,最大的内分泌器官,最重要的神经器官,肠道菌群失调意谓着免疫失衡,体质改变,容易触发皮肤过敏,光过敏。 因此,有光过敏的患者,除了积极避光,注意防晒外,一定要检讨饮食是否得当,喜欢吃光敏性蔬菜的人容易因吸收过多的紫外线出现光感性皮炎或光敏性皮炎等。另外饮食结构搭配不合理,喜欢肉类等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等,或喜欢甜品饮料辛辣刺激油腻饮食,或暴饮暴食等,加上熬夜,喜欢烧烤,喜欢宵夜或胃口特别好,吃什么什么香,总有饥饿感者多半容易出现胃肠消化不良,胃肠炎症,菌群失调,需要积极检查与纠正。应该多吃蔬菜杂粮,不要吃饱,不要熬夜,积极补充复合益生菌益生元等改善胃肠道环境,纠正免疫失衡,改善体质,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光过敏的可能。 发生光过敏,有必要检查血常规,呼气实验,甲状腺功能,胃肠镜,粪菌检测等,需要积极找原因,积极消除诱发因素及治疗可能的其他疾病,对改善光过敏也有帮助。 光过敏后的皮疹,要根据不同皮损特征,用药会有所不同,一般可以口服沙利度胺,羟氯喹及美能等抗过敏,如果红肿明显,局部可以复方黄柏液涂剂湿敷几次,后面积极润肤保湿,可以配合温和激素软膏如芙美松软膏及布特等外搽,一早一晚,控制后缓慢减量,布特是一种针对光敏性皮肤病的非激素类抗炎药,可以在润肤保湿的基础上慢慢减量,综合调理,应该能好。
冯爱平 2024-10-22阅读量2573
病请描述:伽马氨基丁酸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引言: 伽马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在人类大脑中广泛存在的非蛋白氨基酸,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GABA与儿童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它不仅参与调节大脑的发育,还影响身体的生长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本文将探讨GABA与生长发育的关系,并通过三个真实病例来揭示GABA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GABA与大脑发育 GABA是大脑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对于调节神经兴奋性和大脑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GABA的合成和释放对于神经网络的建立和神经元的成熟至关重要。研究表明,GABA水平的不平衡与多种神经发育障碍有关,如自闭症谱系障碍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病例1:小明是一个6岁的男孩,他在学校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经过医生的评估,小明被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医生建议进行脑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小明的GAB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医生为小明制定了一套综合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旨在提高GABA水平,改善大脑功能。 二、GABA与身体生长 除了在大脑中的作用,GABA还参与调节身体的生长和发育。研究发现,GABA能够促进生长激素的释放,而生长激素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激素之一。生长激素的分泌不足会导致生长迟缓和矮小症。 病例2:小红是一个10岁的女孩,她的身高明显低于同龄孩子,家长担心她可能患有矮小症。医生为小红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包括测量生长激素水平和GABA水平。结果显示,小红的生长激素水平较低,而GABA水平也偏低。医生建议小红接受生长激素替代治疗,并补充GABA,以促进生长激素的释放和身体的生长发育。 三、GABA与免疫系统 GABA不仅在大脑和身体生长中发挥作用,还与免疫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研究发现,GABA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炎症反应,从而影响身体的免疫防御能力。GABA水平的不平衡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增加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 病例3:小华是一个8岁的男孩,他经常患有呼吸道感染和皮肤过敏。医生对小华进行了免疫系统功能的评估,并检测了GABA水平。结果显示,小华的GABA水平偏低,与他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关。医生建议小华补充GABA,并采取其他措施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如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 结论: 伽马氨基丁酸(GABA)与儿童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它在大脑发育、身体生长和免疫系统功能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以上三个病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GABA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家长和医疗保健提供者应该关注儿童的GABA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GABA的正常合成和释放,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适当的医疗干预,我们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有利于GABA平衡和整体发展的良好条件。
生长发育 2024-04-26阅读量2894
病请描述: 膝关节痛是由关节老化或者运动过量超过关节负荷导致的疾病,它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问题之一。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膝关节周围肌肉拉伤等都会导致膝关节疼痛,其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膝痛最常见的原因。如果您不幸得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不要排斥药物治疗,适当的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还是对您有很大的帮助的。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通俗的来讲,膝关节就像汽车轮胎一样,如果保养不好的话,就会磨损,时间久了功能肯定会受影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退变和骨质增生为特征的疾病,疾病进展缓慢,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逐渐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畸形等问题,膝关节功能受到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逐年提高,我国中老年人症状性膝关节炎的累计发病率为8.5%。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往往累及关节软骨或整个关节,包括软骨下骨、关节囊、滑膜和关节周围肌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展到一定程度,关节腔里会出现游离体或者骨赘,这时的关节就像卡了沙子的滑轮一样,久而久之,会出现疼痛、关节卡顿感等各种问题。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分为原发性膝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膝关节骨性炎的病因尚未探明,目前认为它的发生发展是一种长期、缓慢进展的病理过程,一般认为它是由机械性和生物性因素等多种致病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年龄是发生膝关节骨性炎主要高危因素,可能与老化有关,老年人的机体处于不断退化的过程中;其他常见的因素包括有外伤史、超重、家族遗传、炎症刺激、代谢异常等; 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在绝经后女性发病率明显增加,可能雌激素激素分泌有关;骨质疏松病人的承受压力的能力下降,因此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增高。而继发性膝关节骨性炎主要由外伤导致,多见于青壮年患者。膝关节骨性炎根据病情可以为4期:初期,偶发膝关节痛,活动不受影响;早期,经常出现膝关节痛,日常活动基本不受影响;中期,经常出现膝关节严重疼痛,日常活动因疼痛受限;晚期,膝关节疼痛非常严重,日常活动严重受限。专家共识根据膝关节骨性炎分期相应提出四级阶梯方案:基础治疗、药物治疗、修复性治疗和重建性治疗,其中基础性治疗和药物治疗在膝关节炎的整个病程期间都可以实施。 当您得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要不要口服止疼药物治疗?实际上药物治疗是膝关节炎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分为局部药物治疗、全身镇痛药和关节腔镇痛药。 (1)局部药物治疗:可选择非甾体抗炎药的乳胶剂、膏剂、贴剂和擦剂等局部外用药,比如氟比洛芬贴剂、洛索洛芬贴剂等。这些局部治疗的药物可以有效减轻轻中度关节疼痛,且不良反应轻微,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过敏。 (2)全身镇痛药物:根据给药途径,分为口服药物、针剂以及栓剂。 (3)关节腔药物注射:目前临床常见的有注射透明质酸钠、激素类药物、生物制剂等。 目前,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关节软骨保护剂等。下面将为大家一一介绍他们的作用机制及常见药物类型: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是最常用的止痛药之一,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环氧化酶,减少炎症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是炎症反应的主要介质,参与了发热、疼痛和局部炎症的发生。所以非甾体抗炎药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从而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达到缓解疼痛和抗炎的效果。非甾体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等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非甾体止痛药的种类较多,其中一些常见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塞来昔布等。比如,艾瑞昔布是一种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体内的环氧合酶-2生成来发挥镇痛、抗炎作用,用药方法为口服,一般成人常用剂量为每次0.1g,每日两次,疗程8周,同时需注意,多疗程积累用药时间暂限定为≤24周。这些非甾体抗炎药物在临床应用广泛,但也有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等。因此,在使用非甾体止痛药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二、关节软骨保护剂则可以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和再生,延缓病情的发展。部分药物如维骨力、硫酸软骨素可参与关节软骨代谢,减缓软骨退变。 三、抗生素则是在细菌感染等特殊情况下使用:很多膝关节炎患者问医生为什么不给他们开抗生素,实际上抗生素往往是用来治疗细菌感染的。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非由细菌感染引起,因此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特殊情况下,外伤或者手术导致细菌感染引起的膝关节炎需要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防止炎症扩散和关节破坏。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检查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确定的细菌种类来决定,一般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给药方式。 当出现膝关节疼痛且休息后不能缓解时,要及时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遵医嘱服用止痛药,以缓解疼痛造成的膝关节功能受限等问题。但是,止痛药不是万能的,每个人对疼痛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药物只能暂时减缓疼痛,不能彻底治好关节疼痛。而且一味服用药物止痛可能掩盖病情,疼痛也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它在提醒我们不要过度使用膝关节,要适当休息来保护膝关节。如果服用止痛药物效果不明显时,及时找医生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程千 2024-03-20阅读量1680
病请描述: 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肠造口并发症的分型与分级标准(2023版) (一)肠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肠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为因造口所致造口周围区域,通常为造口底盘覆盖区域皮肤、真皮及附属器的并发症。包括刺激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真菌性皮炎、撕脱性皮肤损伤、坏疽性脓皮病、黏膜肉芽肿、假疣性增生和毛囊炎等8种并发症。该分型以病因为划分依据,使该维度容易理解。该类并发症与造口器具、防漏软膏等使用以及早期肠造口师护理干预的关系密切,易于被肠造口师早期识别。既往研究有称作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造口周围皮肤炎或造口周围皮肤刺激等,在造口相关并发症中发病率最高,占10%~70%不等,多出现于术后30 d内,以在回肠造口多见,且与造口位置不理想相关[3-6,8-9]。文献中所描述的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包括刺激性皮炎、真菌性皮炎、坏疽性脓皮病和假疣状增生等,但由于观察对象和并发症定义以及诊断的方式不同,各研究间可比性较差[5,10-12]。 1.刺激性皮炎:因肠道排泄物长时间刺激造口周围皮肤而引起的皮肤炎性病变和破损,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红、肿胀、疼痛和皮温增高。 2.过敏性皮炎:因特异性体质对接触的造口用品过敏而引起皮肤损害,表现为皮肤瘙痒,皮肤接触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肿、脱皮或水疱,皮损范围与造口用品形状相近。为确诊此症,必要时可采取斑贴试验。 3.真菌性皮炎:因真菌感染导致造口周围发生感染性皮炎,以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见。常表现为造口底盘或造口袋下方出现界限清楚的皮肤红斑,呈卫星状丘疹脓疱。真菌检查可确诊此症。 4.撕脱性皮肤损伤:因造口袋选择不恰当,未使用黏胶祛除剂而强行将底盘从皮肤剥离,或频繁更换造口底盘,而导致造口周围皮肤不规则剥离性损伤。 5.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破坏性溃疡、快速进展为特征的反应性炎性皮肤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疼痛性溃疡、坏死,边缘绕以暗红色或紫色炎性红晕。皮损可单发或多发,部分可融合成多中心、不规则溃疡,可能与慢性全身性疾病如炎性肠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有关[13-16]。病理活检有助于鉴别其他疾病。 6.黏膜肉芽肿:因黏膜上皮增生及浸润而形成的境界清楚的黏膜结节状病灶。表现为在黏膜与皮肤交界处或造口黏膜出现一枚或多枚围绕造口边缘生长的质脆、易出血、不规则的组织。病理表现为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局部浸润和增生。 7.假疣性增生:因肠内容物与造口周围皮肤长期接触而引起的皮肤慢性炎性病变及皮肤良性增生病变。表现为紧邻造口的皮肤区域出现疣状突起,质硬;多伴有疼痛、瘙痒感。须病理活检除外造口处肿瘤复发。 8.毛囊炎:因细菌感染(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引起肠造口周围皮肤的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性病变,偶可由更换造口袋时牵拉损伤毛发引起。初起为红色丘疹,逐渐演变成丘疹性脓疱,孤立散在,伴轻度疼痛。血常规、细菌培养和血糖检测可协助诊断此症。
张振国 2024-01-19阅读量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