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口腔颌面部肿瘤常见的有唇癌、舌癌、牙龈癌等。这些肿瘤的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然而,这些治疗手段患者常会出现吞咽障碍,这不仅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还可能引发误吸、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颌面部肿瘤术后的吞咽康复显得尤为重要。一、吞咽障碍的原因1.由于手术可能会切除舌、颊、腭、下颌骨等与吞咽相关的结构,涉及肌肉和神经,造成吞咽的协调性下降;2.手术后修复的组织瓣代偿功能不足,造成食物通过口腔延迟,吞咽效率低下3.术后放化疗导致张口受限、吞咽疼痛、肌肉纤维化、唾液分泌障碍加重吞咽障碍。以上原因可能导致患者进餐时间延长、营养不良、管饲依赖、体重减轻、吸入性肺炎、死亡增加等。2、吞咽功能评估 临床筛查:通过洼田饮水试验、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等初步判断吞咽障碍的风险 仪器评估:吞咽造影(VFSS):动态观察食物从口腔到试管的运动过程,识别误吸风险;喉镜吞咽评估(FEES):直接观察咽喉部结构及食物残留情况。三、吞咽障碍的康复 术后康复遵循早期介入、全程贯穿、分阶段进行的原则:1.预康复:是指在肿瘤手术前的康复治疗,他可以基线评估、提供教育咨询(预期治疗效果和康复时长)、合适的吞咽相关练习或策略,目的是保持吞咽有关肌肉的强度、耐力和灵活性。2.术后24-48小时:可以进行口腔气流呼吸训练增强口腔内器官的感知力。3.术后1周-10天:在外科医生允许下,逐步介入针对性功能训练(如口腔运动训练、口腔感觉训练、颈肩关节松动训练等)。①口腔运动训练:舌肌运动康复:使用纱布或专用舌肌康复训练器进行舌的牵拉训练,提高其灵活性。 舌体运动训练包括舌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伸展,以及弹动舌体,这有助于提高舌体搅拌食物的能力;通过张口、闭口、鼓腮、嘟嘴、吐气等运动锻炼口腔肌肉,增强腭咽闭合能力。使用专用唇部训练器或用手做唇部闭夹训练,增加唇部包纳食物的力量;通过Masako训练、Shaker训练等康复操做口腔器官运动训练;通过发a、y、w、f等音,锻炼唇部肌肉;②口腔感觉训练:冷刺激:使用冷水漱口或冰块刺激口腔,提高口腔感觉,诱发吞咽运动。这种方法对于恢复口腔的敏感性特别有效;触觉刺激:用改良的按摩刷擦口腔内颊部、舌部,提高运动协调能力;进行颌面部按摩,恢复面部的对称和感觉。味觉刺激:给予有强烈味道的食物,如柠檬汁,增强口腔期的感觉及运动功能;③气道保护法:Mendelsohn吞咽法、声门上吞咽法、超声门上吞咽法、用力吞咽法等,有助于在吞咽时保持气道关闭,减少误吸风险。4.术后1-3个月:瘢痕稳定期,重点进行吞咽、言语功能强化训练和抗挛缩治疗,如有淋巴水肿,可行徒手淋巴引流。5.吞咽代偿策略:调整吞咽姿势:如头部微仰,有助于食物顺利进入食道;调整食物的质地:选择易吞咽的糊状食物,避免过硬或过干的食物;用小而浅的勺子喂食,尽量将食物放在舌根以利于吞咽。结语颌面部肿瘤术后的吞咽康复是一个涉及多方面技术和方法的过程。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大多数患者能够逐渐恢复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然而,康复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按时进行康复训练,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同时,家属的支持和鼓励也是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李小莹 2025-04-09阅读量581
病请描述: 乳腺癌术后胳膊疼痛,可能是手术后创伤、淋巴水肿、肩周炎、疤痕组织、神经痛等原因造成的。 1、手术后创伤:乳腺癌手术通常涉及切除肿瘤和淋巴结。手术会对周围组织和神经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和刺激,导致胳膊疼痛。 2、淋巴水肿:乳腺癌手术可能会干扰淋巴液的正常流动,导致淋巴水肿。淋巴水肿可引起局部胳膊肿胀、疼痛和不适。 3、肩周炎:由于手术后保护手臂的姿势,肩部肌肉和关节可能会因过度使用或紧张引起肩周炎。肩周炎可以导致持久的疼痛,影响手臂的正常活动。 4、疤痕组织:手术后切口愈合时可能会形成疤痕组织。疤痕组织可能在手臂运动时受到拉伸或压力,并导致疼痛。 5、神经痛:手术还可能会损伤周围神经,导致神经痛。疼痛可能在手术区域延伸到胳膊。 乳腺癌术后胳膊疼痛的症状若长期得不到改善,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 乳腺癌术后的康复是一个持续且需要细致的过程,主要目标是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预防癌症的复发。乳腺癌术后的康复措施如下: 1、伤口护理:在手术后的康复阶段,患者需要密切关注伤口愈合情况,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正确的伤口护理和换药。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大力活动和负重,尽量保持伤口的稳定和洁净,以促进愈合。 2、定期复查:在康复期间,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复查和随访,包括乳腺超声、乳腺MRI等检查,以及对淋巴结的观察。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来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包括体力恢复训练和心理康复。体力恢复训练主要包括适量的锻炼和按摩,有助于促进肌肉的恢复和减轻乳腺癌手术带来的身体不适。心理康复则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面对手术后的身心变化和压力,保持乐观的心态。 4、营养饮食:患者在饮食上也需要特别注意,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同时避免摄入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营养不良的风险。 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并注意自身的身体状况变化,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赵华栋 2024-12-25阅读量2270
病请描述: 56岁的江女士由于乳房、腋下有肿块,乳头内陷、溢液等症状来医院就诊,经过初步判断乳腺癌有转移到腋下的可能,听医生说有转移,江女士坐立不安,那么,乳腺癌转移到腋下是几期?还能治好吗? 乳腺癌转移到腋窝至少为2期,因为1期乳腺癌不会出现腋窝转移。如果腋窝淋巴结转移有融合且局部肿瘤较大,则属于乳腺癌3期。通常乳腺癌4期与腋窝无关,4期会出现全身其他部位转移,如肺上、肝上、骨转移,均属于乳腺癌4期。 所以如果腋窝出现转移,即使转移较少,也属于2期,如果有融合则为3期,有远处转移为4期。 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综合管理,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并注重日常护理和康复。 乳腺癌转移到腋下严重吗?怎么治疗? 乳腺癌转移到腋下淋巴结后,如果是早期阶段,是可以治好的。 1、如果没有进行有效治疗,淋巴结转移病灶可能继续发展,癌细胞可能通过淋巴管道进一步扩散到锁骨上淋巴结,甚至进入血液系统,导致远处器官的转移,如脑组织、肺脏、肝脏和骨骼等,使病情恶化为晚期乳腺癌,进而威胁患者的生命。 2、乳腺癌腋下淋巴转移时,往往会出现腋下肿块,这些肿块质地坚硬,不易活动,边界模糊,有时伴有疼痛或不适感。如肩背疼痛,由于淋巴结扩大压迫周围组织、腋下肿胀,淋巴液排出受阻导致、乳房肿块以及上肢淋巴水肿等。 3、针对乳腺癌腋下淋巴转移,需要采用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以去除有癌细胞转移的淋巴结,减少瘤细胞的扩散。 4、包括对手术后残留的癌细胞或腋窝区域进行放疗,减少局部复发和转移。使用化学药物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通过抑制激素受体活性来阻断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乳腺癌患者一旦出现腋下淋巴转移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和康复期间需要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如采用低脂饮食、优质蛋白质饮食等方式增加营养摄入;同时增加新鲜蔬菜与水果的摄入;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如保持适量运动等,以促进疾病康复和提高生存质量。
赵华栋 2024-11-06阅读量2670
病请描述: 乳腺癌术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患肢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影响生活,大大降低生命质量。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手术方式;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神经损伤等术后并发症;功能锻炼方式不正确和辅助放疗等。 上肢功能障碍同淋巴水肿类似,治疗效果均不是很明显,应该以预防为主。其中主要的措施是患肢的功能锻炼。 锻炼应持续6个月以上,尤其是前3个月。此后的生活中,不要在患侧肢体测量血压,抽血,静脉注射和提重物(不超过5公斤)等,此外还需要避免皮肤破损及感染,蚊虫叮咬等。 患者可以通过扶墙抬高上肢的运动进行恢复,此外还有患肢旋转,后伸运动,拉绳运动,甚至是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动,如:扫地,洗碗,晾衣服等。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要防止动作过大,过猛影响伤口的愈合。 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很容易被忽略,在医生看来,顺利结束治疗,任务就完成了;在家人看来,好好照顾你,便是能为你做的最贴心的事情。偏偏患癌后的焦虑,抑郁,迷茫,你无处诉说,排解。 调查发现,33%的患者在诊断乳腺癌后出现焦虑、抑郁情绪,1年后此情绪降为15%,而复发后升为45%。事实上,康复期的心理康复应该被关注,被重视,只有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才能降低复发转移的几率。 首先应该对乳腺癌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它是预后最好的癌症之一;其次,应该学会倾诉,不要把所有的悲伤,难过,委屈,惊慌都藏在心底;最后,需要借助如运动,阅读等方式缓解这一些情绪。当然,如果这些负面情绪已经达到了严重的程度,你需要及时咨询医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应定期随访 以了解患者的生存状况,评估疾病是否复发转移,以及患者对辅助治疗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等。 乳腺癌患者什么时候开始复查?多久复查一次? 乳腺癌做完手术及系统治疗(化放疗、靶向治疗等)之后定期复查的目的就是及早的发现复发和转移。在所有的系统治疗结束后短期内复查的频率要增加,时间越长频率可能越减少,复查一般建议: 1、2年以内,每3个月1次,复发风险较低的,也可半年一次; 2、2-5年,每半年1次; 3、5年以上,每年1次。 但是如果还没有到复查时间确出现了胸痛、不明原因腰背部疼痛、久治不愈咳嗽及手术区域周围出现硬块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每次复查时,要详细叙述自己的不适症状及治疗情况,使医生能有重点的检查,即使有了复发和转移,也能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赵华栋 2024-10-17阅读量1700
病请描述:淋巴水肿的外科治疗进展 (2-2B) 原发性淋巴水肿 虽然继发性淋巴水肿占上肢和下肢淋巴水肿病例的大多数,但原发性淋巴水肿往往是患者的终身问题。 原发性淋巴水肿的病因是淋巴管的内在问题,与继发性淋巴水肿的病因不同,继发性淋巴水肿的病因是正常的淋巴管阻塞、受损或中断。 因此,既往许多研究评估了淋巴水肿生理性手术治疗的疗效,但这些研究排除了原发性淋巴水肿患者,因此,报道的VLNT和LVB等手术的结局仅适用于继发性淋巴水肿患者。 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VLNT和LVB是否在改善原发性淋巴水肿相关症状方面发挥作用。 在一个对17例患者19条淋巴水肿肢体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台湾省长庚大学医学院附属长庚纪念医院整形修复外科显微再造科的Cheng(郑,按台湾省汉字拼音音译)等根据ICG淋巴造影中是否存在功能性淋巴管进行了15例VLNT和4例LVB。他们发现,两组患者术后体积均显著缩小,生活质量改善,蜂窝织炎发作减少,尽管VLNT患者倾向于比LVB患者表现出更大的改善。 她接受了右侧带血管蒂的颏下淋巴结转移到左踝关节背侧。在右颈部设计皮瓣8×3cm (A)。在分割的皮瓣(B)上观察到三个大小相当的淋巴结(黄色箭头)。皮瓣插入(C)。 用红外线摄像机(A)对右下肢淋巴管(黄色箭头)进行ICG淋巴造影,可见一条直径为0.5mm的淋巴管,并与直径为0.5mm的真皮下小静脉吻合。采用端对端方式行LVA,立即获得专利(B)。 患者患双下肢淋巴水肿,每年3次蜂窝织炎发作。术前正位(A)。术后2年随访,右下肢周径差膝上1cm,膝下2cm。左下肢,在不穿压力衣的情况下,膝上和膝下的周径差均提高了2cm (B)。经过4年的随访,在不穿压力衣的情况下,双下肢膝上和膝下的周径差分别提高了2.5cm和3.5cm (C)。 带血管蒂的颏下淋巴结皮瓣移植后4年随访时供区发病率最低,瘢痕不明显。 上述芝加哥大学小组治疗原发性淋巴水肿患者的经验也证实了这些发现。在接受VLNT、LVB或同时接受VLNT和LVB治疗的43例原发性下肢淋巴水肿患者中,在短期和长期随访中均观察到体积缩小和生活质量指标的术后改善(未发表数据)。 然而,他们发现,与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患者相比,这些改善并没有那么大。因此,尽管生理性外科手术在原发性淋巴水肿的治疗中显示出前景,但仍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 淋巴水肿的预防 虽然淋巴水肿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但人们对即刻淋巴重建(ILR),也称为淋巴显微外科预防性愈合法(lymphatic Microsurgical Preventive Healing Approach, LYMPHA),用于预防淋巴水肿非常感兴趣。 淋巴管显微外科预防性愈合(Lymphatic Microsurgical Preventive Healing Approach, lymphpha)技术的原理图和术中照片。(A)示意图显示通过染料注射进行反向淋巴示踪(绿色),通过染料检测淋巴管(绿色),通过切除绿色淋巴结进行淋巴结清扫,以及横断的淋巴管(绿色)和可用的静脉分支(蓝色)之间的微吻合。(B)术中照片显示两个淋巴管和一个静脉分支之间的显微吻合,静脉分支有染料存在,有通畅的证据。 该技术在腋窝淋巴结清扫时进行LVB, Boccardo等人于2009年首次描述了这一技术。 在他们的论文中,他们描述了在复杂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时接受这一技术的19例患者的结局,这些患者在6个月或12个月随访时间点均未发生术后淋巴水肿。此后报道了更多的长期结果(4年随访),表明与历史对照相比,淋巴水肿的发生率降低。 在二头肌淋巴管(箭头)和腋静脉的二级分支(V)之间进行多次淋巴-静脉吻合 图(上)乳腺癌治疗前进行的手臂淋巴核素显像。右侧淋巴运输受损(箭头)提示腋窝清扫术后继发淋巴水肿的风险高。 图(下)腋窝淋巴结清扫和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后6个月的淋巴核素对照。右侧淋巴运输明显改善(箭头)表明显微吻合口通畅。 自最初描述LYMPHA以来,已经有多种描述用于LYMPHA的不同技术,以及显示其在降低淋巴水肿发生率方面的疗效的研究。 除了用于治疗乳腺癌相关的淋巴水肿,预防性LVB也被描述用于治疗妇科或泌尿系统恶性肿瘤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后的下肢淋巴水肿,或用于治疗肢体黑色素瘤。 Boccardo等的研究也表明,与他们在接受上肢LYMPHA的患者中获得的结果相似,在27例因外阴癌或躯干黑色素瘤接受腹股沟股淋巴结切除术的患者中,LYMPHA可有效降低淋巴水肿发生率。 虽然这些研究显示了一些有希望的结果,但使用ILR/ LYMPHA预防下肢淋巴水肿仍需要更大的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随访才能对该技术的应用做出明确的结论。
吕平 2024-08-08阅读量1743
病请描述:淋巴水肿的外科治疗进展 淋巴水肿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由淋巴引流不足和随后富含蛋白质的组织间液积聚引起。这会导致严重的肢体肿胀、炎症,以及后期的纤维化。 淋巴水肿可累及上肢和下肢,可分为原发性(淋巴管存在固有问题,如发育不全或发育不良)和继发性(正常的淋巴管和引流通路被破坏或破坏)。 在发达国家,淋巴水肿的主要原因是肿瘤治疗后,包括腋窝或腹股沟的淋巴结切除术和/或放疗,通常是在乳腺癌、妇科或泌尿系统癌症或黑色素瘤之后。 随着肿瘤治疗方法的不断改善,预期寿命及其相关发病率(淋巴水肿是其中之一)也在不断改善。淋巴水肿患者常出现明显疼痛和不适、肢体沉重感、蜂窝织炎频繁发作以及总体生活质量下降。 对癌症放射治疗产生的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其中固有免疫应答导致细胞碎片、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和肿瘤抗原,这些肿瘤抗原激活(i)巨噬细胞创造促炎环境,以及(ii)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摄取抗原。细胞碎片、细胞因子和树突状细胞被初始淋巴管吸收,而树突状细胞在通过淋巴管到达肿瘤引流淋巴结(LNs)时成熟,从而诱导和激活T细胞,促进肿瘤免疫。T细胞在淋巴结内增殖,通过输出淋巴管离开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最终归巢到肿瘤微环境中。 尽管淋巴水肿的手术治疗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Charles描述了他对阴囊和下肢淋巴水肿的减容技术(发表于《印度医学公报》[The Indian Medical Gazette]),但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使外科医生能够通过血管化淋巴结移植(VLNT)和淋巴静脉旁路术(LVB)解决淋巴水肿的生理方面。 20世纪初,当时Charles描述了他对阴囊和下肢淋巴水肿的减容技术(发表于《印度医学公报》[The Indian Medical Gazette])。 联合手术 虽然已经有许多研究证明了VLNT和LVB单独治疗淋巴水肿的疗效,但关于VLNT和LVB联合应用的数据仍然缺乏。 米国芝加哥大学整形与重建外科小组近年发表的几项被接受的研究描述了他们在5.5年期间对220例患者使用这种联合技术的成功。患者在术后所有时间点的体积缩小和淋巴水肿生活影响量表(LLI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 此外,芝加哥大学小组的工作表明,上肢和下肢患者,以及原发性和继发性淋巴水肿患者均可能从这一联合方法中获益。在可能的情况下,芝加哥大学小组倾向于同时进行VLNT和LVB,因为这两种手术干预的作用机制不同。 血管化淋巴结移植(VLNT) 淋巴静脉旁路术(LVB) 由于过量的淋巴液被分流到静脉系统,LVB的影响往往几乎可以立即被患者感受到。术后早期肢体功能改善可能主要是LVB的结果。另一方面,VLNT可能是导致术后2年以上出现延迟、持续改善的原因,因为它的作用机制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最佳功能。 其他研究者随后也发表了类似的研究结果。 由于多余的肢体体积由液体和纤维脂肪成分组成,因此生理和减容技术的联合应用也越来越多地被使用。 在回顾性研究中,Brazio和Nguyen描述了他们使用生理手术(VLNT或LVB)联合减容手术(吸脂术)。作者描述了他们的治疗流程,即根据淋巴水肿的严重程度/分期,以及肿胀主要是液体性还是纤维脂肪性,来决定是首先进行生理性手术还是减容手术,还是同时进行。 结果表明,所有患者的肢体体积均减小,每日压迫治疗次数减少,蜂窝织炎发生率降低。 鉴于已发表的许多关于淋巴水肿手术治疗的研究缺乏一致性,因此可能难以就哪些治疗方法和治疗组合最佳得出结论。 为此,2017年举行的淋巴水肿专家共识会议发布的指南提供了一些指导,会议期间对临床试验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作者得出结论认为,有证据表明VLNT和LVB均可有效缩小淋巴水肿患者的肢体体积,但目前尚无明确答案说明哪种技术更有效。 他们还指出,脂肪抽吸和压迫是治疗淋巴水肿的一种有效技术,而且脂肪抽吸可以与生理操作相结合,但最佳时机尚不清楚。 随着生理性手术干预变得越来越流行和广泛,关于基于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的个体化手术方法如何改善结局的信息越来越多。 文献中有许多治疗算法。Kwon等人在近年的论文中概述了他们治疗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保守非手术治疗、基于超声和吲哚菁绿(ICG)淋巴造影成像的LVB、腋窝瘢痕松解术和VLNT。他们的算法是基于腋窝瘢痕的存在和软组织的丢失。 侧端淋巴管静脉吻合后(左)与 侧侧淋巴管静脉吻合(右)。 腋窝瘢痕切除及淋巴结转移。 对于同期乳房再造,旋髂浅动脉(箭头)皮瓣包括深层脂肪层和淋巴结。供区保留皮肤及浅层脂肪。 晚期淋巴水肿患者的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类似地,Schaverien和Coroneos详细介绍了他们使用几种不同算法治疗淋巴水肿患者的方法。 这些流程可用于指导以下决策:根据淋巴管和浅静脉的大小适当选择LVB吻合技术,VLNT的供区和后续受区置入的选择,以及根据淋巴水肿的严重程度为患者提供的总体治疗方案。
吕平 2024-08-08阅读量1569
病请描述:淋巴水肿的外科治疗进展 (2 - 2A) 晚期淋巴水肿的治疗 虽然关于生理性手术技术在减容方面的效果和改善已有许多研究,但其中许多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只纳入了早期或中期淋巴水肿患者。 传统上,淋巴水肿(尤其是LVB)的生理治疗被保留,并且被认为对早期淋巴水肿患者最有效,而ISL III期纤维脂肪性淋巴水肿患者则通过减积或切除技术进行治疗,其目的是减小患肢体积,而不试图恢复淋巴流量。 然而,随着影像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术前磁共振成像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日益频繁使用,位于浅筋膜下的深层脂肪内的功能性淋巴管可以被检测到。 A,符合ISL 2期的下肢淋巴水肿患者的临床照片,该患者的肢体体积差异与下图A中的患者相似,但液体和脂肪组成显著不同,如图B和下图B所示。B,患者下肢冠状面MRA如图A所示,显示液体2/脂肪1级: 明显的淋巴聚集,小腿外侧有连续的液体条纹(液体2级),小腿内侧有轻度的脂肪聚集(脂肪1级) A,符合ISL 2期的下肢淋巴水肿患者的临床照片,该患者的肢体体积差异与上图A中的患者相似,但液体和脂肪组成显著不同。该患者的肢体有很少的液体堆积,大部分是脂肪堆积。这两例患者尽管肢体体积相似,但对手术或消肿治疗的反应可能不同。B,患者下肢MRA冠状切面如图A所示,显示液体1/脂肪2级: 侧向轻度液体积聚,呈蜂窝样(液体1),整个小腿明显的脂肪堆积(液体2)。 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腹股沟浅淋巴结与旋髂浅静脉和腹壁浅静脉的关系。 左腹股沟磁共振血管造影冠状切面。腹股沟浅横淋巴结相对于髂前上棘-耻骨结节轴绘制。位于股静脉下方和内侧的垂直链淋巴结引流下肢,因此被排除在该研究之外,在淋巴结转移时应避免。 Cha等人在近年发表的论文中描述了他们成功地利用这些成像模式检测到传统上ICG淋巴造影术无法检测到的功能性淋巴管。通过这种方法,他们能够对2 ~ 3期淋巴水肿患者实施LVB,导致肢体体积缩小和主观症状改善。 除了对晚期淋巴水肿患者实施LVB的可行性外,其他研究表明,VLNT联合减积手术也可显著影响和改善上肢和下肢的晚期淋巴水肿。 Ciudad等描述了他们将双胃网膜VLNTs与保留穿支的根治性复位相结合的技术。本研究纳入的16例患者在肢体体积缩小和生活质量测量方面均有改善。 大网膜内胃网膜淋巴结和相关血管的位置示意图。皮瓣的两半在分割前被描绘,并插入到两个独立的水平 VLNT联合吸引辅助脂肪切除术也显示出类似的改善。 前面提到的芝加哥大学整形和重建外科小组近年的一项研究也支持对晚期淋巴水肿患者实施生理性手术。对前瞻性收集的274例继发性上肢和下肢淋巴水肿患者的数据库进行图表回顾,并对截至术后4年的随访体积和LLIS数据进行分析。 与ICG 1 ~ 2级淋巴水肿患者相似,ICG 3 ~ 4级淋巴水肿患者术后体积和LLI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G分期与术后不良预后无关。 虽然较早期淋巴水肿患者的结局倾向于略有改善(尽管无统计学显著性),但该研究的结果支持生理性手术对较晚期淋巴水肿患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吕平 2024-08-08阅读量1297
病请描述: 乳房异常如何排查乳腺癌?乳腺癌如何系统治疗?乳腺癌确诊后能不能治好?如何与乳腺癌医生保持联系? 唐都医院普通外科的甲乳外科专家组,设有专门的线上问诊平台,医生们会根据病情的病情、检查进度、系统的治疗计划与患者保持联系,而且对于检查难以预约,治疗又比较紧迫的患者,专家组医生也会尽可能的进行时间协调,避免乳腺癌患者盲目治疗、就医难的问题。 乳腺癌患者如何全程管理 发现乳房有肿块、乳房皮肤异常、乳头异常等现象来就诊,一般挂甲乳外科的门诊,这部分患者首先会建议进行B超检查、钼靶检查,一般能够判断包块的性质,对于良性的增生,会建议观察,良性的结节需要手术的患者,可以进行日间门诊旋切手术治疗,术中会将切除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另一部分患者B超检查、钼靶检查怀疑是恶性,还需要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同时进行预住院穿刺活检、免疫组化检查等,然后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手术、化疗、内分泌、靶向等综合治疗方案。对于确诊是乳腺癌的患者,我们医生会第一时间通知病人并且与病人及家属协商治疗方案。 乳腺癌术后帮助患者进行康复 乳腺癌术后经常会发生患侧上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腋下淋巴水肿、肩关节运动幅度受限、肌力低下、运动后迅速出现疲劳及精细运动功能障碍。功能锻炼对于恢复患者患肢功能和消除水肿至关重要:有利于手术后上肢静脉回流及引流液的流出,避免术后上肢水肿;减少皮下积液、积血,避免皮瓣坏死;减少疤痕挛缩的发生,提高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及自理能力的重建;增强对生活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循序渐进原则:术后1-2天:练习握送拳,上下活动手腕。配合内外旋转运动。 循序渐进原则:术后1-2天:练习握送拳,上下活动手腕。配合内外旋转运动。 术后3-4天,前臂伸屈运动 术后5-7患侧的手摸对侧肩、同侧耳(可用健肢拖患肢)前后活动肩关节 术后8-10练习肩关节抬高,伸直,屈曲至90度 术后10-14肩关节进行爬墙及器械锻炼,一般应在1-2个月内,是患侧肩关节功能达到术前或对侧同样的状态。 乳腺癌患者长期生存应做好复查,出现哪些问题应警惕是否复发? 治疗手段的完善,有助于降低乳腺癌患者的术后复发率,但若在随访期间出现以下症状和体征,请立刻就诊进行检查,及时确定是否复发:出现新肿块、骨痛、胸痛、持续头痛、呼吸困难及腹部疼痛等现象应及时复诊。 积极规范治疗,乳腺癌能够治好 一般来说,早期乳腺癌的治愈率相对较高,而晚期乳腺癌的治愈率则相对较低。对于早期乳腺癌,如果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的治疗,如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治愈率可以达到90%以上。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不仅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法的选择,还与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护理,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赵华栋 2024-08-06阅读量1706
病请描述:近日,尧良清教授团队在妇科肿瘤手术中成功开展荧光显影前哨淋巴结切除术。术中使用荧光染色“点亮”前哨淋巴结,使手术时间更短,范围更精准,术后恢复更快。 今年47岁的王女士因不规则阴道流血就诊,经详细检查后,考虑子宫内膜癌。综合评估后,尧良清教授在手术中使用吲哚菁绿显影“盆腔前哨淋巴结”并完整切除,快速病理提示淋巴结未见癌转移,避免了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从而避免了术后淋巴水肿、淋巴囊肿、乳糜漏、蜂窝组织炎等降低生活质量的并发症的发生。 荧光显影前哨淋巴结技术 前哨淋巴结是肿瘤细胞扩散的第一站,是指肿瘤区域最先接收到肿瘤细胞淋巴扩散的淋巴结。通过检测前哨淋巴结,可以了解肿瘤的扩散情况。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率不到10%,如果肿瘤病灶局限于子宫内膜层,淋巴结转移率更低,约为1%。荧光显影技术为这类患者提供了精准手术的机会。荧光显影前哨淋巴结技术最常使用在子宫内膜癌手术中,也可在宫颈癌和外阴癌手术中使用。子宫内膜癌常见高危因素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及长期无排卵等,如果这类女性反复出现异常阴道出血,请及时至妇科就诊。
尧良清 2024-06-17阅读量2178
病请描述:骨髓炎是一种由病原体感染引起骨质破坏的疾病,在骨髓炎的临床治疗中,经常有患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样是骨髓炎,甚至患病部位都是一样的,治疗的方法也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患者恢复得很好,早就出院了,我却到现在都还经常出现各种状况,需要持续进行后续治疗呢? 想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一个真相:人体从疾病状态中获得恢复,依靠的不仅仅是外界的治疗,还有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实际上,很多时候,外界的各种治疗只是给我们自己的身体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自身的修复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 对于骨髓炎患者而言也是如此。比如说一位左胫骨粉碎性骨折发生了骨髓炎的患者,我们给他做了开窗减压+死骨去除+抗生素骨水泥填塞,目的是清除坏死组织,利用抗生素辅助杀灭病原体,并填充局部的缺损。那么,经过这样一番治疗之后,患者就已经痊愈了吗?当然不是。这样的治疗只是给局部的修复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接下来还需要依靠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让因疾病和手术而出现的缺损慢慢恢复。 因此,对于同样的疾病和同样的治疗方式,最终决定治疗效果好坏和恢复快慢的,其实就是患者自身的修复能力。一般来说,因骨髓炎而寻求治疗的患者,自身修复能力本身就存在问题,但还有一些因素会导致患者的修复能力更差: 1. 局部因素。当患者病灶局部存在其它病变或损伤时,修复能力会变差,如慢性淋巴水肿、静脉瘀滞、动脉炎、大面积瘢痕、放射性损伤纤维化、钢板及侵入物等异物存留等。 2. 全身因素。影响骨髓炎患者自身修复能力的全身因素主要是营养不良,除此之外,免疫缺陷、肺心病等慢性缺氧性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长期吸烟、长期服用皮质激素、主要器官功能衰竭等因素也会有很大影响。 3. 对治疗的反应。有些患者会对骨髓炎治疗物出现过敏等情况,不能很好地相容,这样,治疗不仅无法加快患者的恢复,有时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提高自身的修复能力吗? 骨髓炎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提高自身的修复能力。 1. 加强营养。我们说,影响骨髓炎患者自身修复能力的全身因素主要是营养不良,所以,骨髓炎患者一定要注意自身营养,多吃蛋白质、钙、磷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多吃蔬菜。 2. 治疗疾病。患有糖尿病、免疫缺陷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这些疾病,尽量保证身体各项指标处在一个比较好的水平。 3. 戒烟限酒。骨髓炎患者最好不要吸烟,少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煤、焦油等物质会收缩血管,导致组织血供减少,影响组织修复;酒精则能抑制骨的形成,影响骨缺损的修复。 总而言之,骨髓炎治疗不能光指望外界的干预,还要提高自身修复能力,这样才能恢复地更快、更好。
文根 2023-03-06阅读量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