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泌尿外科 > 急性肾盂肾炎 > 内容

急性肾盂肾炎内容

肾盂肾炎

病请描述:一.急性肾盂肾炎 1.急性肾盂肾炎 是指肾盂黏膜及肾实质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是大肠杆菌的感染,另外还有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及绿脓杆菌等引起。急性肾盂肾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中毒性休克。 2.诊断 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尿液检查有白细胞、红细胞、蛋白、管型和细菌,尿细菌培养每毫升尿有菌落10以上,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明显,确定诊断不困难。 临床上急性肾盂肾炎常伴膀胱炎,而下尿路感染又可上行感染累及肾,有时不易区别。然而,下尿路感染以膀胱刺激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常有下腹部不适、酸胀,很少有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在急性期症状控制后,应对病人作进一步检查,查明有无泌尿系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等解剖异常,以便进一步治疗。 3.治疗 (1)全身治疗:卧床休息,输液、多饮水,维持每日尿量达1.5 L以上,有利于炎症产物排出。注意饮食易消化、富含热量和维生素。 (2)抗菌药物治疗可选用药物有: 1)SMZ—TMF’对除绿脓杆菌外的革兰阳性及阴性菌有效。 2)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作用强、毒性少,除不宜用于儿童及孕妇外,临床已广泛应用。 3)青霉素类药物。 4)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可用于产酶葡萄球菌感染。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对严重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作用显著,与氨基糖苷类合用有协同作用。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他定、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等对绿脓杆菌及其他假单孢菌等感染有效。 5)去甲万古霉素适用于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多重耐药的肠球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病人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亚胺培南一西拉司丁钠(泰能)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杆菌杀菌活性好。这两种尤适用于难治性院内感染及免疫缺陷者的肾盂肾炎。 以上的治疗宜个体化,疗程7~14日,静脉用药者可在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改善,尿细菌培养转阴后改口服维持。 (3)对症治疗:应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枸橼酸钾,降低酸性尿液对膀胱的刺激,以缓解膀胱刺激症状。Ca离子通道拮抗剂维拉帕米(异搏定)或盐酸黄酮哌酯(泌尿灵)可解除膀胱痉挛和缓解刺激症状。 二.慢性肾盂肾炎 1.目前,多数学者根据放射学及形态学证据,将慢性肾盂肾炎这一概念限于那些有明确的肾盂肾盏的炎症、肾实质的纤维化和肾盂肾盏变形表现的患者,而感染性菌尿伴有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尿路梗阻、原发性尿路解剖学异常的患者,被分别诊断为反流性肾病、尿路梗阻并感染、“某种尿路解剖学异常”并感染等。因此对于临床符合慢性肾盂肾炎表现的患者,必须首先确定是否应给予反流性肾病、尿路梗阻并感染、“某种尿路解剖学异常”并感染等诊断,不能仅仅给予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只有少数经过检查排除反流、尿路梗阻、原发性尿路解剖学异常的患者,可以给予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即所谓特发性慢性肾盂肾炎。在临床上,如果尿路感染引起了严重的慢性肾脏病变,常常是由于存在尿道异常或VUR等原发疾病所致。 当前国内外对慢性肾盂肾炎这一概念有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公认的是广义的慢性肾盂肾炎包括3类疾病: 伴有反流的慢性肾盂肾炎(反流性肾病),占过去所诊断的慢性肾盂肾炎的绝大多数。 伴有阻塞的慢性肾盂肾炎(慢性梗阻性肾盂肾炎)。 特发性慢性肾盂肾炎,极少见。 在临床上,有反流的慢性肾盂肾炎不再仅仅被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而被诊断为反流性肾病。因此,对于过去我们所诊断的慢性肾盂肾炎,其中大多数应具体诊断为反流性肾病;无反流的慢性肾盂肾炎,仍旧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区别反流性肾病和一般的慢性肾盂肾炎的意义,在于其治疗原则的不同。 2.诊断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诊断标准应该严格,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肾皮质瘢痕和肾盂肾盏变形,肾功能学检查有异常,且在病史中或尿细菌学检查有尿路感染的证据者。如无上述改变,则尿路感染的病史虽长亦不能诊断为本病。对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需做全面彻底检查,以明确: (1)致病菌; (2)单侧或双侧感染; (3)原发病灶; (4)肾实质损害范围及肾功能减损程度; (5)有无尿路梗阻。 3.鉴别诊断 (1)下尿路感染 若显示尿蛋白、Tamm-Horsfall黏蛋白、β-微球蛋白等增高,尿沉渣抗体包裹细菌阳性,白细胞管型以及肾形态和功能异常,均有助于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必要时可作膀胱冲洗灭菌培养,若膀胱冲洗灭菌10min后留取膀胱尿菌数较少,提示膀胱炎;如灭菌前后菌数相似,则为肾盂肾炎。 (2)临床上有一种称为尿道综合征(又称为症状性无菌尿)的疾病,好发于中年女性,患者以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为主要表现,尿中白细胞亦可增多,常被误诊为不典型慢性肾盂肾炎而长期盲目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必须予以鉴别。尿道综合征多次中段尿定量培养,无真性细菌尿并排除假阴性可资鉴别。 (3)肾结核 肾结核患者多有肾外结核病史或病灶存在,肉眼血尿多见,膀胱刺激症状显著而持久,往往有结核中毒症状。尿沉渣涂片可找到抗酸杆菌,尿细菌普通法培养呈阴性,尿结核菌培养阳性等可资鉴别。必要时作静脉肾盂造影,如发现肾实质虫蚀样破坏性缺损则对诊断肾结核有帮助。 (4)慢性肾小球肾炎 在无明显水肿、蛋白尿、高血压时,其临床表现与全身感染症状和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的不典型慢性肾盂肾炎相似,尤其当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并发尿路感染,或晚期两者均出现慢性肾功能减退时,鉴别更难。一般认为病史中有全身水肿;尿中有以中分子以上蛋白为主、含量较多的蛋白及管型,白细胞少;先有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且重于肾小管功能受损;以及肾X线检查显示两肾对称性缩小,外形光整,无肾盂肾盏变形等支持慢性肾小球肾炎。而病程中肾和尿路刺激症状明显;尿常规以白细胞为主,有以小分子为主的少量蛋白尿;中段尿细菌培养为阳性;肾小管功能损害早于和重于肾小球功能损害,以及肾X线检查两肾大小不等,外形不平,肾盂肾盏变形等,则支持慢性肾盂肾炎。 (5)非感染性慢性间质性肾炎 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尿与肾功能化验与慢性肾盂肾炎相似,易混淆。但非感染性慢性间质性肾炎有以下特点: 1)有较长期尿路梗阻或有长期接触肾毒性物质史; 2)有肾小管功能障碍; 3)氮质血症,但无水肿和高血压病史; 4)轻度蛋白尿,进一步检查为肾小管性蛋白尿; 5)静脉肾盂造影可见双侧肾影不等,外形不规则(瘢痕形成),可有肾盏变形(扩张和变钝); 6)肾图、核素扫描或B超显像,可显示双侧肾脏病变不相等。 而慢性肾盂肾炎与其不同的是主要表现为尿路刺激症状、间歇性真性细菌尿;静脉肾盂造影有慢性肾盂肾炎征象,即局灶的、粗糙的皮质瘢痕,伴有邻近的肾小盏变钝或呈鼓槌状变形。肾盂有时亦可变形,有扩大、积水现象。如鉴别仍有困难,可考虑作肾活检,有助于确诊或排除其他慢性肾脏疾病。 (5)慢性肾盂肾炎的血尿型、高血压型和隐匿型患者,应分别与引起血尿的其他疾病、高血压病、无症状菌尿等相鉴别。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肾和尿路症状、体征以及反复做尿常规、细胞和细菌学检查,必要时作肾X线检查等。可鉴别。 4.治疗 (1)一般治疗 寻找并去除导致慢性肾盂肾炎发病的易感因素,解除尿路梗阻,纠正尿路畸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已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有高血压的患者,要降压治疗。 (2)抗生素治疗 慢性肾盂肾炎选用的抗菌药物与急性肾盂肾炎相似,但治疗较急性期困难,一旦处理不当,不仅疗效不佳,而且因肾功能受损而影响预后。慢性肾盂肾炎的抗菌治疗原则为: 1)常需两类药物联合应用。 2)疗程可适当延长,通常治疗2~4周,若无效或复查中再发,可选用敏感药物分为2~4组轮换应用,每组药用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停药3~5天,共2~4个月。如上述长程抗菌治疗仍无效或常复发者可采用低剂量长期抑菌治疗。临床常用磺胺甲噁甲噁唑/甲氧苄苄苄啶(复方磺胺甲基异唑)、呋喃妥因(呋喃坦啶)、头孢氨苄(头孢立新)、阿莫西林、诺氟沙星等任何一种药1次剂量,于每晚排尿后入眠前服用,可长期服至6~12个月,多可防止再发,尤其对重新感染引起再发的慢性肾盂肾炎更为有效。 3)抗菌治疗的同时,特别是在疗效不佳或频频再发时,必须寻找并去除易感因素。 4)急性发作期的用药同急性肾盂肾炎。 (3)外科治疗 对不易根治的尿路感染,应尽可能应用外科手术纠正尿路梗阻或畸形。术前积极进行抗生素治疗,使菌尿少于1000/ml,术后再用抗菌药,以免发生败血症。

吴玉伟 2020-03-14阅读量1.0万

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如何治...

病请描述: 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各种感染,感染可以导致难以控制的高血糖,而高血糖进一步加重感染。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感染类型有泌尿系感染。感染可诱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往往不易控制,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应该如何规范治疗? 1.糖尿病易合并感染的原因 高血糖:降低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机体防御能力减弱:机体防御能力减弱,对入侵新生物反应能力减弱。 2.糖尿病并发症:导致局部血循环障碍,影响对感染的反应。糖尿病合并感染的危害:糖尿病患者发生感染会引起儿茶酚胺、皮质醇等多种激素的分泌,加剧蛋白质、脂肪、糖等物质的代谢紊乱,造成血糖波动,甚至酮症酸中毒等后果。感染可累及血管、神经、肾脏等部位,可引起多器官的损害。 3.如何预防严格控制血糖 尽可能使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做好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血糖监测、心理辅导等工作。 4.如何治疗 泌尿系感染者多饮水、多排尿,保持会阴部卫生;如何选择抗菌药严格控制血糖仍是治疗的关键。另外,根据感染类型,选择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泌尿系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常见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无症状型菌尿、急性膀胱炎、急性非梗阻性肾盂肾炎等。抗菌素的使用以药敏为指导,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尽可能静脉给药,足量药物、足够疗程,尽量避免使用明显肾毒性作用的药物。泌尿系感染在使用抗生素前,尽可能及时留取合格尿标本,留取清洁中段尿,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经验治疗时按常见病原菌给药,可选择左氧氟沙星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初发者,首选口服用药,疗程一般不少于 7 天;急性肾盂肾炎伴发热等明显全身症状者应注射给药,疗程一般两周。反复性发作者,可根据情况进行长期抑菌治疗。

吴玉伟 2020-03-03阅读量1.1万

男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

病请描述: 泌尿及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称为支原体尿路感染。支原体是一群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目前所知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从泌尿生殖道检出的支原体有7种之多,主要是人型支原体(MH)和尿素分解支原体(UU)。大量文献资料已表明它们是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近年来,生殖器支原体(MG)的致病性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症状及体征  支原体引起的尿感,其临床表现与一般的细菌性尿感相似。可有发热、腰痛、膀胱刺激症及尿沉渣白细胞增多等急性肾盂肾炎表现;也可表现为下尿路感染症状;典型表现为尿道刺痒及轻重不等的尿痛及烧灼感,尿道口轻度红肿,常有浆液性或浆液脓性尿道分泌物,较淋病性尿道炎分泌物稀薄而少,或仅在晨起时发现尿道口有白膜形成。有部分患者可完全无任何尿感的症状和体征,仅生殖道支原体培养阳性。因此,临床上常易漏诊。有资料认为,人型支原体与女性不孕、卵巢脓肿、输卵管炎、出血性膀胱炎等有密切关系,还可引起男性前列腺炎、附睾炎和不育症(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畸形精子症)、尿路结石、肾盂肾炎等。   2.     用药治疗   体外实验发现,妨碍细胞壁合成的β内酰胺类药物、万古霉素和杆菌肽对MH无效,抑制蛋白合成的氨基甙类药物、氯霉素和利福平对支原体有中等疗效。MH、UU对四环素高度敏感,MH偶见耐四环素但对林可霉素敏感。临床上常用药物有:四环素类(比如说盐酸多西环素、米诺环素、阿奇霉素等)。同时需要注意,其配偶应同时接受治疗,因其可通过夫妻间性生活而相互交叉感染。   3.复查 一般用敏感抗生素治疗10-15天左右,可停药5-7后重复检查,治愈标准是症状消失,无尿道分泌物及尿道拭子或者前列腺液或者精液支原体培养或者PCR检查,未发现支原体,即为治愈。最好配偶同时检查,以免复发。   4.预防护理     支原体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弱,在人体外仅存活很短时间,人与人之间的性传播是其主要的生存方式。预防支原体感染主要是避免不洁性生活和积极治疗带菌者,对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侣应双方同治,以防继续传播。

叶臻 2019-05-30阅读量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