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肝胆外科 > 胆石病 > 内容

胆石病内容

胆石病患者可以吃鸡蛋蛋黄吗?

病请描述:        鸡蛋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胆固醇、卵磷脂、维生素和铁、钙、钾等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长期以来备受人们的青睐。 然而从上世纪开始,有学者提出鸡蛋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过多地摄入鸡蛋会导致人体血清胆固醇增高,进而引发胆囊结石、心血管疾病等。 为了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一些组织和个人提出了限制蛋品消费的主张,使得蛋类的消费和利用受到很大冲击。 但也有人认为,中等程度蛋的摄入对血清胆固醇水平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现在,以至很多人,尤其是患有胆石症、心血管病的中老年人往往不敢吃鸡蛋。 面对这场争论,究竟该如何看待鸡蛋胆固醇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产蛋鸡体内胆固醇主要来自外源性吸收和内源性合成。外源性吸收主要来自饲料,内源性合成主要来自肝脏。对产蛋母鸡来说,肝脏和卵巢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器官。在鸡肠道内,日粮中的胆固醇、胆酸盐和其它酯溶性物质一起被吸收,在肠绒毛细胞中与载脂蛋白形成脂蛋白微粒。在接收血液中脂蛋白颗粒中的胆固醇后,肝脏将其绝大部分的胆固醇同其它脂质一起与载脂蛋白装配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分泌进血液。VLDL到达卵巢的卵母细胞,被生长中的卵母细胞吸收,形成蛋黄。由此途径形成蛋黄 95%的胆固醇和 60%的干物质。蛋黄的固形物含量约占 50%, 其中含蛋白质约16%、脂质约 32%、无机物约 2%、碳水化合物约 1%。卵黄蛋白大多为磷蛋白和脂肪结合而形成的脂蛋白,脂蛋白质包括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        人体血清胆固醇主要有两种:LDL 和HDL 胆固醇。 而血清中脂蛋白组成及胆固醇含量由LDL 中的胆固醇含量反映出来 ,LDL 是胆固醇的搬运体,与动脉硬化有密切的关系。 LDL-胆固醇越高,对生命的威胁越大,故 LDL-胆固醇低好。理想的 LDL-胆固醇水平应小于 100 mg/d L。 HDL-胆固醇像自然的血管壁斑块清理器,它收集血管中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 在那里它被分解形成胆汁。HDL-胆固醇水平越高,血管越清洁。HDL-胆固醇在 60 mg/d L 或以上,心血管病的危险较低。        鸡蛋热值适中,不仅消化率高,而且生物价高,且氨基酸比例恰当,与人体需要最为接近。 由于高蛋白低糖含量,鸡蛋还是理想的减肥食品。 鸡蛋中的确含有相对较高的胆固醇,但大量事实表明,蛋中胆固醇对人类健康没有不良作用。蛋中胆固醇的摄入量与血清胆固醇水平呈非正相关。鸡蛋中富含许多可以抑制血液胆固醇水平升高的成分,如卵磷脂、卵黏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不饱和脂肪酸、胆碱、叶黄素、甜菜碱、硫醇、唾液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蛋黄中的饱和脂肪酸仅占总脂肪 1/3,是理想的低脂肪食物。 鸡蛋中既含有可诱导动脉硬化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也含有可以防止动脉硬化的“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 两者的比例与人体血液中的比例一致,且 LDL 存在类型转换,甚至可以推测出蛋黄中的胆固醇存在形式也有别于肉等其它胆固醇主要来源的食物。        鸡蛋是人类已知最完善的功能性食品之一,含有多种保护心脏的抗氧化维生素和调节血压的微量元素,适当食用(例如每天 1~2 个),且限制饮食中的饱和脂肪酸才是降低血清胆固醇的首选。另外,食物中的胆固醇量比起身体自己制造的内源性胆固醇,是微不足道的。 人每天所分泌的胆汁含1~2 g 的胆固醇,相当于 8~10 个蛋。 即使将每日摄入胆固醇量从 300 mg 限制到0 mg,与内源性胆汁胆固醇比起来也变得微不足道。 本文选自 杨芳,China Poultry Vol.31,No.14.2009

赵刚 2016-12-03阅读量1.1万

中晚期妊娠妇女是胆石症好发人群

病请描述:        通过超声定期检查中晚期妊娠妇女的胆囊情况,研究中晚期妊娠并发胆石症的发病机理,以及胆囊大小与妊娠之间的关系。        本组孕妇592例,年龄20~ 37岁,平均年龄26.3岁,孕妇自早孕始,即常规行肝胆超声检查(原有胆系疾患除外)。        检查方法:将孕妇按妊娠孕龄周数分三组;第一组:孕16~ 20周210例; 第二组:孕21~30周196例; 第三组:孕31~ 40周186例。分别行空腹胆囊超声检查;①详细记录胆囊大小;②观察记录胆汁及内部回声情况。        结果:随着妊娠月份增加,胆囊逐渐增大。        妊娠妇女随着孕龄的增加,胆囊逐渐增大。原因是妊娠期间,雌激素水平上升,特别是妊娠后三个月,体内雌激素水平很高,其可削弱胆囊平滑肌张力影响排空,致使胆囊扩张,其次,随着妊娠月份增大,孕妇活动明显减少,胆囊收缩运动不良,胆囊排空延缓,致使胆汁淤积,胆囊张力增高,胆囊增大。其三,妊娠晚期子宫增大,压迫十二指肠内胆总管的开口,使胆汁排空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导致胆汁淤积胆囊增大,然而胆汁淤积又有利细菌的繁殖和胆固醇超饱和而沉淀,结晶及结石形成。        胆汁及内部回声情况:        第一组孕妇中,4例胆囊胆汁透声较差,1例胆囊胆固醇结晶(孕20+ 6W),无1例胆囊结石;第二组孕妇中,7例胆汁透声较差,2例胆囊胆固醇结晶(分别孕22+ 3W,24+ 1W),2例胆囊结石(分别孕23+ 5W,28+ 4W)见图1;第三组孕妇中,9例胆汁透声较差,1例胆囊胆泥形成(孕37+ 5W)见图2;2例胆囊结石(分别孕31+ 5W,32+ 2W)。        妊娠妇女胆囊结石主要成石机理:        当妊娠妇女在早孕反应过后,摄入含高胆固醇饮食的量长期逐渐明显增加,致使胆汁内胆固醇含量增加,胆盐和卵磷脂相对减少,即胆汁内胆固醇呈饱和或超饱和状态。其次,妊娠时,妇女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上升,它可促进胆结石核心的形成,即它使胆汁中钙浓度增加,促进胆囊黏膜分泌粘胆白,也可导致胆囊壁炎性反应。粘蛋白将钙的复合物和胆囊黏膜的脱落上皮细胞粘合在一起形成结石核心。特别是妊娠后期,体内雌激素浓度很高,它可以抑制胆盐的分泌,从而导致胆汁内胆固醇含量相对增加,呈饱和或超饱和状态。另外雌激素浓度很高时,它可削弱胆囊平滑肌张力影响排空,使胆囊扩张,胆汁淤滞,超声显示胆汁透声较差,本组共17例,此时的胆囊又有选择地吸收胆汁酸和卵磷脂作用,从而进一步导致胆汁胆固醇呈饱和或超饱和状态,这时胆汁内胆固醇结晶很容易析出,结石形成,本组胆囊胆固醇结晶共4例,胆泥1例,胆结石4例。 本文引自: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年第17卷第12期。

赵刚 2016-11-18阅读量8308

妊娠期腹腔镜手术是否安全?

病请描述:        腹腔镜手术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妊娠期腹腔镜手术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并逐渐成为许多外科和妇科疾病的首选手术治疗模式。 1 妊娠期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的优点 1.1 提高孕妇的安全性。        从对孕妇的安全性来说,妊娠期常见的急腹症手术有卵巢囊肿蒂扭转、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等。急性阑尾炎是妊娠期最常见的急症,发生率约为 1/2 000~1/1 000,孕期阑尾炎易穿孔导致急性腹膜炎,一旦确诊主张早期手术。妊娠期合并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的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腹腔镜在妊娠期急腹症这一领域发挥了良好作用,它以探查代替开腹探查,既可避免开腹手术给孕妇带来的痛苦,降低手术风险,又可以在镜下进行手术治疗,减少了母儿病率。 1.2 提高胎儿的安全性。        从对胎儿的刺激性来说,腹腔镜术中由于避免子宫暴露于空气 ,没有对子宫的直接压力,手术创伤小,减少了开腹手术时对子宫的搬动和刺激,从而减少了对胎儿的刺激,有助于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降低自然流产、未足月产、早产发生率也低,并可降低术后感染率,孕妇能很快恢复妊娠生理状态。有医师比较了100 例妊娠妇女因急腹症进行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并发症和对妊娠预后的影响,发现在妊娠期进行腹腔镜手术是可行的,腹腔镜手术后胎儿结局良好。另外,腹腔镜手术切口小且易愈合,孕妇术后并不会产生剧烈的疼痛,镇痛药物用量也少,有效地减轻了镇痛药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1.3 加快孕妇肠胃等功能的恢复。        从孕妇肠胃功能的恢复来说,腹腔镜手术肠道激惹少,胃肠道功能恢复快,减少了术后肠粘连、肠梗阻发生的可能性;腹壁的美容效果、较短的住院日等同样可使孕妇获益。 2 妊娠期腹腔镜手术对母儿的影响 2.1 CO2气腹对母儿的影响。        CO2气腹对母儿的影响作用主要来自于气腹所使用的 CO2气体和气腹时腹腔内压的上升。人们对妊娠期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一直存在顾虑,最主要的原因是气腹本身带来的腹腔压力升高可能减少子宫血液循环,使母体静脉回流及心排血量减少,最终导致胎儿低血压、缺氧及酸中毒。为减少 CO2对胎儿的影响,应保持孕妇呼吸道通畅,选择恰当的腹腔压力(10~12 mm Hg),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因此气腹压力、手术持续时间对胎儿预后产生重要的影响。当腹腔压力维持在合适水平时,妊娠期的腹腔镜手术并不会对胎儿和母体产生明显的伤害,与开腹手术相比无明显差异。 2.2 麻醉及药物对母婴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及实际操作,腹腔镜手术均是在全身麻醉的状态下进行的。在妊娠期,特别是胎儿器官尚未形成的妊娠早期行腹腔镜手术时,首先关注的是麻醉药的致畸问题,应避免使用有争议的麻醉药。妊娠期行全麻可提供满意的手术条件,插管应迅速、快捷,以减少胎儿缺氧的发生。其次,可选用其他方式麻醉,如静脉麻醉或硬膜外麻醉。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必须保证母体有充足的肺通气及换气功能,防止 CO2潴留、酸中毒。 2.3 腹腔镜手术对母婴的损伤。        由于妊娠自身原因及腹腔镜手术的特点,进行腹腔镜手术时,特别是以盲法插入气腹针及套管穿刺针时,有可能损伤妊娠子宫及肠管;而且,增大的子宫遮盖视野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手术操作空间小,容易造成直接器械损伤。为避免这种损伤的发生,应选用经验丰富的内窥镜医师完成,在插入气腹针和套管穿刺针的同时,应推动子宫或卵巢或辅助腹壁牵拉,使子宫和腹壁之间距离增加;另外,第一个套管穿刺针的入路应置于脐孔或左上象限,至少需离子宫底 3 横指,最好在 B 超指导下进行。

赵刚 2016-11-15阅读量8984

B超、CT、磁共振对胆总管结...

病请描述:        胆总管结石属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我国发病率约为10% ~ 20%,中老年为好发人群,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肝外胆管结石临床表现以腹痛、高热、寒颤、恶心、呕吐等为主,是引起梗阻性黄疸的重要原因。胆总管结石可导致胆汁瘀滞,进而引发急性胆管炎,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肝源性胰腺炎、肝细胞损伤甚至感染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为提高手术效果,术者须全面了解结石具体情况及周围组织变化,使手术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故可借助一些简单、易操作、损伤小且准确率高的辅助检查。B超、CT 及磁共振( MRCP) 均用于临床诊断胆总管结石,安全性高且具有创性。        分析 450 例肝外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三组分别为150 例。比较 3 组检查方法的阳性率与对直径 < 8mm 的胆总管结石诊断阳性率。结果磁共振( MRCP)  组阳性率高于 B超组与CT 组, CT 组阳性率高于 B超组 。MRCP 组直径 < 8mm胆总管结石阳性率高于 B超组与CT 组; CT 组与 B超组直径 < 8mm 胆总管结石阳性率比较无差异。结论: B超仍为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之首选,可作为初步诊断手段。CT及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可降低漏诊几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利于减轻患者痛苦。        B型超声能明确胆总管结石分布和存在范围并了解结石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本研究结果中 B 型超声阳性率为 42. 00% ,明显低于 MRCP 组和腹部 CT 组阳性率。超声诊断准确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仪器、检查者技术水平、结石大小及部位等。推测本研究中诊断阳性率低的原因可能为: 患者未严格禁食禁水、体型肥胖、检查过程不合作、胆总管方面原因(胆总管结石周围介质条件较差或胆总管内径 < 0. 8cm 等) 、结石方面原因( 结石 < 0. 3cm 及泥沙样结石等) 、检查者技术欠佳等,以上均可能对诊断结果造成影响。而 B 型超声对于直径 < 8mm胆总管结石检出阳性率仅为 26. 67% 。        CT 分辨率较高,能清晰显示高密度结石影,腹部 CT 通常用于检查腹部脏器是否存在梗阻、结石、积液、畸形及穿孔等,效果较好。为降低成像伪影,患者检查前常需服用药物,以便获得更加清晰成像,更准确的了解患者病情。胆管内部影像可通过 CT 检测清楚的显示,胆管如果阻塞,结石阻塞部位及上方周围均可见扩张胆管低稠密影像。CT 检查可提供检查部位横断面图像,结石阳性反应的显示较明显,注射造影剂后,可清晰观察到肝内胆管扩张状态或手术切除病灶范围可对手术难度进行预估。本研究结果中腹部 CT 组阳性率高于 B 型超声组。但 CT 成像很难准确定位结石位置,故对阴性结石诊断存在一定误差。腹部 CT 组对直径 <8mm 的胆总管结石阳性率与 B 型超声组相近。        MRCP 是一种无创性非介入探查手段,为诊断胆总管结石的金标准,MRCP 检查无射线,能够有效降低对人体的辐射危害,检查过程中不使用造影剂即可清晰显示胆道系统,实现多切面及多层次扫描,用于胆总管结石诊断图像更为清晰,且可准确定位胆管结石,扫查方向可根据需要进行实时调整,以使检查更全面,确保获得更直观、形象的检查图像,提高胆管结石诊断准确性。MRCP 组阳性率及直径 < 8mm 胆总管结石阳性率均高于 B 型超声组和腹部 CT 组。提示MRCP 用于胆总管结石诊断更具优势。        本文选自黄阳辉  临床合理用药2016 年 7 月第 9 卷第 7 期

赵刚 2016-09-26阅读量6536

胆囊胆固醇结石与胆固醇息肉的...

病请描述:        胆囊胆固醇结石与胆囊胆固醇息肉可并发于同一患者,但也常独立存在,两者之间关系如何,发病机制有何异同,一直是学者们研究和探索的课题,目前的学说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多认为两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首先,胆囊胆固醇息肉作为一个疾病,认为其发病的病理基础为:患者体内胆固醇代谢发生障碍,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而吸收功能未受明显影响。胆固醇息肉患者胆囊黏膜胆固醇堆积的原因目前仍不明确,其可能的机制有:⑴ 胆囊壁局部合成胆固醇增加;⑵ 从胆汁和血中摄入胆固醇增加;⑶ 胆囊黏膜细胞移出过量胆固醇能力受损。胆固醇息肉患者胆囊壁堆积的脂类以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为主,胆固醇酯含量一般是正常的7倍,而游离胆固醇含量则与正常相比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胆囊结石患者、胆囊息肉患者与正常人群比较,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并无显著差别,推测高胆固醇血症与胆固醇息肉发病并无必然联系。总之,胆固醇代谢紊乱是引起胆囊胆固醇息肉的主要因素,但其具体病因目前尚未明确。        其次,胆囊胆固醇结石占胆石病的大多数,目前认为胆固醇结石病属于代谢综合征的范畴,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条件,脂质代谢异常成为胆固醇结石病的基础。脂质代谢基因异常表达,导致胆固醇大量转运入胆汁,使胆汁过饱和,成为胆固醇结石发生的起源。也就是说,成石胆汁来源于肝脏,胆囊只不过是胆囊结石病的终末器官。        第三,胆囊胆固醇结石与胆囊胆固醇息肉发病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胆固醇息肉多伴发结石,认为这两种疾病均存在胆固醇代谢紊乱,可能有共同的发病原因或机制。关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发病机制,笔者倾向于目前胆汁胆固醇过饱和学说的理论,胆固醇析出后在某种调控因子或某种酶的作用下成石,也就是说,胆囊结石的形成来源于成石性胆汁,是由于肝脏胆固醇代谢异常引起的。关于胆囊息肉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虽然学说很多,但均不能解释目前临床观察到的现象。笔者观察研究了近2000例保胆手术的胆囊黏膜,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珊瑚状、葡萄样、水母样、粟粒样的各种息肉外观,而是胆固醇息肉患者息肉基底部与息肉大小不相称的较粗的滋养血管,仔细观察甚至能够看出胆囊壁胆固醇沉积是沿着血管走行方向而分布的。如何解释这种现象,笔者联想到“血管生成相关疾病”。是胆囊内皮细胞或脱落的胆管细胞等在特定环境和因素作用下,在促血管生长因子诱导作用下,通过增殖和定植-增殖的方式生长起来的,而与胆固醇代谢或脂类代谢异常关系不大。        综上所述,胆囊胆固醇息肉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很可能属于“血管生成相关疾病”,胆囊息肉可能通过影响胆囊内胆汁流体的状态而影响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胆囊内结石存在有抑制胆固醇息肉形成的可能,至于结石能否刺激胆固醇息肉使其病理性质发生改变,有待考证。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保胆术后复发率高,对合并胆囊息肉的胆囊结石患者不推荐行保胆手术;对胆囊息肉患者行保胆手术值得推荐。        本文引自荣万水:胆囊胆固醇结石与胆固醇息肉的关系研究

赵刚 2016-09-18阅读量6750

儿童怎么也患胆石症?

病请描述:        一提到胆石症,许多人就会把它与中老年人联系在一起。 殊不知,儿童中患胆石症的也并不少见。小儿胆石症不像成人胆石症那样受到重视,原因有三:一是小儿不会或很少能正确诉说病症,二是一部分患儿始终无症状,属于隐匿性胆石症,只是在做腹部检查时偶然发现。三是儿科医生关注不够;临床研究发现,胆石症有‘年轻化’“儿童化”的趋势。随着B超广泛使用,许多隐匿性胆石症患儿相继被发现。有人对 "5000名收治的胆石症病人进行统计,发现14岁以下的患儿有196人,年龄最小的只有3岁。小儿胆石症之所以日渐增多,城市儿童是由于进食荤食、精细食品过多,活动时间相对较少,以致血液中胆固醇浓度也相应升高,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也相应升高,促发胆结石形成。        农村儿童主要是由于卫生差而致蛔虫感染,蛔虫进入胆道,虫卵和死亡的残体成为结石的核心。小儿胆石可以发生在胆囊、胆总管、肝内胆管的某一部位,也可以多个部位同时存在,形态多样、数目不等。少者1-2 颗,多者甚至几十颗。也有的呈泥沙样,以胆色素结石居多。        该症最显著的临床症状是胆绞痛。疼痛位于右上腹,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及大汗淋漓等。呈阵发性发作,疼痛多因饱餐引起,常发生在夜间。患儿平时有腹胀、厌食、烧心等消化道症状。当结石堵塞胆道时,患儿可出现黄疸。当合并感染时,可出现高热,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危及生命。        胆石症的确诊有赖于B超检查,准确率高达98%以上,且安全、方便。不受病情限制,没有禁忌症,又比较经济,一般家庭都可以承受。所以当孩子出现前面所述的症状时,家长应带孩子上医院做B超检查以确诊,争取早发现,早治疗。胆石症重在预防,预防工作要从小做起,使孩子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首先,家长要教育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生冷和不干净的食物,以防寄生虫感染。发现有肠道蛔虫症者,要及时彻底地进行驱虫治疗。        二是倡导孩子多活动、少静坐,不过量进食动物性脂肪和糖类,少吃精制食品。鼓励孩子多吃水果、新鲜蔬菜和粗粮。        文章引自徐玉,隐匿性儿童胆石症

赵刚 2016-09-02阅读量7287

百年时间胆囊结石手术方式的变化

病请描述:        胆囊结石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在欧美等国家,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更高,仅美国就有大约 1600 万人患胆石症,每年新发病例约 80 万人,其中约 40 万人接受胆囊切除手术。在中国,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和胆囊切除手术的数量逐年增加,胆囊切除手术已经成为普通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胆囊切除的术式也由 100 多年前德国外科医生 Langenbuch 的第一例开腹胆囊切除手术,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脐单孔胆囊切除手术、经自然腔道胆囊切除手术和腹腔镜结合内镜的保胆取石等多种手术方式,前两种术式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后几种术式为近年开展起来的术式,亦为治疗胆囊结石的有效方法,外科医生常依据患者的病情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尽管胆囊切除手术在国内外普遍开展,技术成熟,手术设备和器械不断更新,但胆囊切除手术所致的医源性损伤仍为临床上的一个难题,并发症常常非常严重!需要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胆囊位于肝左、右叶分界之间的胆囊窝内,胆囊多呈梨形,长约 8~12 cm,宽约 3~5 cm,容量约 50 ml,收缩后可以缩小至 15 ml,过度充盈时可达 90 ml,胆囊壁的厚度约 1.9 mm。底部呈钝圆形,有腹膜覆盖,可突出肝缘约 1~2  cm 左右,胆囊体位于肝脏胆囊窝处,表面有腹膜覆盖,靠近肝脏一侧,通过疏松结缔组织与肝脏相连,其内可能有血管,胆管通过肝床与肝内的血管,胆管相通,手术时需仔细操作,避免手术后胆囊床的出血和胆漏。胆囊颈部位于胆囊体部和胆囊管之间,多呈“S”状弯曲,在胆囊颈右侧壁与胆囊颈之间形成突向后侧的囊状结构,称为 Hartmann’s pouch,胆囊结石常嵌顿于此处,引起胆囊炎的发作。Hartmann’s pouch 出现炎症时,可与胆囊管、肝总管、十二指肠粘连,增加胆囊切除手术的难度和风险。胆囊从颈部逐渐变细形成狭窄的胆囊管,胆囊管长 1.6~4 cm,直径约 0.2~0.3 cm,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后形成胆总管,胆囊管的长度,走向均影响手术的安全。与胆囊切除手术相关的重要解剖还有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缘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胆囊三角,胆囊动脉和淋巴结,还有可能是肝右动脉经过胆囊三角,胆囊手术时须仔细辨认,避免损伤肝总管、胆总管和肝右动脉,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 胆囊结石的手术方式        开腹胆囊切除术:德国的外科医生 Langenbuch,于 1882 年施行世界上首例开腹胆囊切除手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987 年法国里昂的 Mouret 医生完成世界上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在中国于 1991 年 2 月 19 日,云南省曲靖市立医院的荀祖武医生完成大陆首例胆囊切除手术,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使用腹部天生的疤痕,经脐部置入腹腔镜器械,应用腹腔镜技术切除胆囊,切口隐藏在脐部,术后疼痛更轻,恢复更快,近乎可以达到腹部“无疤痕”。1997 年意大利的 Navarra医生率先经脐部切除胆囊。        自然孔道内镜外科在胆囊外科的应用:该手术可以被称为“无疤痕外科手术”,患者腹部无手术切口,术后无切口疼痛、出血、感染和疝的发生,可以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2005 年 Park经胃成功切除猪的胆囊,2007年法国 Marescaux医生在临床上报道经阴道切除胆囊。        腹腔镜结合内镜的保胆取石术:回顾性临床研究也发现胆囊切除亦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影响如:(1)胆囊术后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腹泻;(2)胆囊术后奥狄括约肌功能紊乱,诱发急性胰腺炎;(3)胆囊术后易发生胆总管结石;(4)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2006 年,德国的 Ure 医生通过回顾分析保胆和切胆两组随访资料后,发现儿童期胆囊结石患者接受保胆术后 20 个月,超声检查结果:胆囊功能正常,因此建议患儿的胆囊结石以保胆手术为宜。胆结石患者的成石胆汁来源于肝脏,脂质代谢的异常是终生性的,保胆取石并未能有所改变,预防保胆术后胆囊结石复发又将成为新的难题。如何减少胆囊结石的复发率,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引自Chin J Laparoscopic Surgery(Electronic Edition),February 2010,Vol 3,No. 1

赵刚 2016-08-27阅读量3868

儿童胆石症的特点与治疗

病请描述:        儿童胆石症发病率低,国内有学者报道为0.30% ~1.16%。不同年龄发病数字差异较大,婴儿罕见,但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通常4~5岁以后发病, 8~10岁后更为多见。儿童胆石症临床表现不典型,婴儿主要表现为黄疸,腹痛不明显;幼儿对腹痛叙述模糊,腹痛部位说不清楚;较大儿童症状取决于结石部位、大小、有无胆道梗阻及炎症等,疼痛多在右上腹或剑下上腹部,反复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与成人相类似。胆结石症多于夜晚及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较小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者典型绞痛少见,但可扪及肿大胆囊,出现胆囊积脓或化脓性胆管炎者发生高热、黄疸较成人为多。因而对小儿突发性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及发热、黄疸者,应高度疑为胆石症可能,必须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儿童胆石症的病发可能与以下疾病和因素有关:①胆道畸形:由于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造成肝内、外胆管狭窄或扩张,胆汁长期淤积、浓缩,并促进细菌生长繁殖,后者使胆汁成分改变,导致结石形成。②溶血性疾病:一些溶血性疾病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非结合胆红素增加,后者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此外,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胆汁中增高的胆红素葡萄糖酸酯,一方面是胆汁中非结合胆红素的来源,另一方面自身还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单葡萄糖醛酸钙,后者与胆红素钙一同沉淀形成胆色素结石。③青春期:雌激素有活化5-β-羟化酶作用,可使胆固醇合成增加,使呈过饱和状态的胆固醇在胆汁中析出形成胆固醇结石,这是青春期女性胆结石患病率明显增高的主要危险因素。另外,该病还有可能与患者身处的环境有关,比如饮水质量,还有就是患者体内蛔虫的情况等都有可能诱发患儿产生胆石症。        小儿胆石症一旦确诊,就应早期治疗。药物排石和体外冲击波碎石,不能消除产生结石的原因和场所,复发率高,而且小儿胆囊管和胆总管管径相对较窄,容易发生结石嵌顿,引起胆管急性梗阻和感染,不宜采用。目前,手术是治疗小儿胆石症的主要手段。胆石症的手术方法有两种,即胆囊切除术及胆囊切开取石术。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结石伴有急、慢性胆囊炎的较好方法。但对胆囊功能良好,炎症不明显或较轻微者可予以保留。小儿胆总管结石应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前尽可能确定结石部位、数目。手术原则应取净结石,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如伴有胆囊急、慢性炎症者,亦应切除之。由于儿童胆总管较细,周围有炎症时,内径更为狭小,且胆总管切开探查、T形管引流后有可能出现狭窄,结石形成。因此,胆总管切开检查的指征应严格掌握,力求准确无误,不能仅凭黄疸和(或)胆总管轻度扩张而贸然切开。        病例报道:儿童胆石症患者128例,其中男71例,女57例;年龄为10个月~ 14岁,平均为8.6岁。胆囊结石68例(以胆固醇结石为主),胆总管结石41例,肝内胆管结石19例。另外,有23例患儿合并有胆囊积液、积脓, 14例患儿合并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临床症状有腹痛119例,位于右上腹45例,上腹部64例,左下腹痛10例;黄疸68例,发热45例,胆总管囊肿32例,胆道蛔虫22例,肝豆状核变性19例,恶心呕吐9例,肝外型胆道闭锁9例, Caroli病5例。        全部患儿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56例,胆囊切开取石术37例,间置空肠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22例,单纯胆总管切开取石8例,肝管切开及肝左外叶切除5例。全组无术后出血,无腹腔内感染,无拔管后胆漏。除3例患儿胆道闭锁肝内左、右胆管多个结石未能取尽及另1例左肝管结石术后结石残留外,其余124例患儿均治愈,治愈率96.88%。治愈患儿恢复良好,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随访3~ 6个月无胆道狭窄及结石复发。        本文引自中国妇幼保健2010年第25卷。

赵刚 2016-08-12阅读量4943

胆囊结石与急性胰腺炎关系研究

病请描述: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众多,但我国大多为胆管疾病所致,又称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对ABP治疗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ERCP)的干预可阻止胰腺炎的进一步发展,胆囊结石患者早期行胆囊切除对预防ABP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分析:        2007年 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352例有急性腹痛症状而就诊的胆囊结石及胆囊结石并发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胆囊结石的大小、数量,比较各组并发胰腺炎的发病率。诊断胆囊结石2352例 ,其中男1063例 ,女 1 289例 ,年龄 21~85岁 ,平均 53岁 。其中胆囊结石并发ABP 127例,占5.4%,其中男62例,女65例。 结果: 1、胆囊结石数量与ABP的关系 :        2352例胆囊结石患者中776例为单发胆囊结石,男362例,女414例,平均年龄 58.5岁,其中23例发生急性胰腺炎,ABP的发生率为2.96%;1576例为多发胆囊结石,男791例,女785例,平均年龄50.5岁,其中147例发生急性胰腺炎,ABP的发生率为9.32%。多发胆囊结石组与单发胆囊结石组在性别和年龄的特点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BP发病率多发胆囊结石组明显高于单发胆囊结石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胆囊结石大小与ABP的关系 :        2352例患者中 ,结石≥10 mm的376例,其中并发胰腺炎7例;<10 mm 1976例,其中并发胰腺炎163例。结石<10 mm组与结石≥10 mm组相比,前者易并发胰腺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总结:        胆石嵌顿胆管下段或胆石迁移过程中造成胆管末端括约肌水肿、痉挛,引起胆汁胰液排泄不畅反流入胰管,导致胰酶异位激活,产生自我消化,引起胰腺、胰周、继而全身的炎症性疾病。急性胰腺炎与胆囊结石的关系可对不同类型的胆囊结石患者引发胰腺炎的可能性作出早期判断,为临床预防ABP的发生与制定胆结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源自现代医药卫生 2011 年第 27 卷第 22 期。

赵刚 2016-08-08阅读量4502

胆囊良性疾病的调查30901例

病请描述:        2009-01-01至2009-12-31,对上海松江地区离退休干部、机关工作人员、国营企业职工、学校和医院职工等群体进行体检,对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出胆囊良性疾病者进行分析,同时对血液生化检测进行分析。体检人数共30 901人,其中男15 864人,女15 037人,年龄21-94(中位年龄46-47)岁。 结果 1、胆囊良性疾病在体检人群不同年龄组的发病情况        胆囊良性疾病患病率为15.87%,其中胆囊结石患病率为5.94%,男女之比为0.998∶1;胆囊息肉样病变患病率5.23%,男女之比为1.678∶1。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炎为最常见的3种胆囊良性疾病。女性中胆囊结石在胆囊良性疾病中比例最高,占42.57%;胆囊息肉样病变次之,占27.65%。男性中胆囊息肉样病变在胆囊良性疾病中比例最高,占37.03%;胆囊结石次之,占33.58%。 2、胆囊良性疾病患病率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研究发现胆囊良性疾病患病率为15.87%,男女之比为1.252∶1,其中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样最为常见,患病率分别为5.94%、3.91%、5.23%,男女之比分别为0.998∶1、 1.518∶1、1.678∶1。胆囊结石发病率男女差别不大,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炎发病率则为男性高于女性。 胆囊良性疾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其中胆囊结石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胆囊息肉样病变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均与性别关系不大。胆囊炎患病率与年龄、性别均无关。 3、胆石症与肥胖、血脂、血糖等代谢因素的关系        体质量指数(BMI)大于28为肥胖。胆石症患者中肥胖者、高血糖者、高三酰甘油以及高密度脂蛋白偏低者分别占10.73%、 21.73%、19.66%和2.07%,而 在 非 胆 石 症 患 者 中 则 分 别 占 7 . 0 4 % 、1 3 . 3 7 % 、16 . 5 6 % 和 1. 4 5 %,差异有显著性。糖尿病患者的胆石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食用高脂饮食或直接灌注缩胆囊素后,糖尿病患者胆汁的排出量减少,认为糖尿病患者胆囊张力低,使胆囊空腹容量较大,,收缩力降低,从而促使胆石的形成。血脂与胆石症的关系密切,胆石症患者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较低,而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浓度与健康者无差异。资料发现三酰甘油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与胆石症发生有关,提示高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为胆石症的危险因素。        总之,松江地区胆囊良性疾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中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样病变所占比例最高,前者女性多发,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后者则男性多发,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肥胖、高血糖、高三酰甘油、低高密度脂蛋白是胆石症的危险因素,而胆固醇与胆石症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本文引自 孙晓敏, 等. 上海松江地区胆囊良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30901例

赵刚 2016-07-30阅读量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