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肝胆外科 > 胆石病 > 内容

胆石病内容

胆心综合征的危险以及与冠心病...

病请描述:        胆心综合征:是指由胆道疾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引起的心脏不适和心电图异常的疾病,心脏不适的严重程度与胆道疾病病情呈正相关,心脏并无器质性病变,心脏症状随胆道疾病的控制或治愈而缓解甚至完全恢复。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引起冠脉狭窄、痉挛和(或)闭塞,造成心肌缺血和(或)梗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胸骨后或心前区痛,疼痛范围手掌大小,阵发性且持续时间短(每次1~15min),压迫感,频死感,劳力可诱发,疼痛可向左颈部及左上肢放射,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胆心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胆道神经反射学说         心脏受T2~T8脊神经支配,而胆囊受T4~T9脊神经支配,二者在T4~T5脊神经处存在交叉。当胆道疾患所致胆囊胆道压力增高或胆道受到牵拉时,可通过内脏-内脏神经反射的途径,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收缩,使冠脉血流量减少,导致心肌缺氧,从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尤其易发生于原有冠心病患者。        胆心综合征临床表现:        1、心前区疼痛 胆道疾病可通过内脏大神经产生心前区牵涉性疼痛,其性质可类似冠心病心绞痛,但持续时间一般较长,且常在饱餐后尤其是进食脂肪性食物后发作,夜间平卧时亦易发作,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此外,胆道疾病有时确能诱发心绞痛,这是因为胆道疾病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可引起冠脉痉挛、收缩,致心肌缺血缺氧,尤其易发生在原有冠心病患者。        2、心律失常 不少胆道疾病患者因心律失常感到心悸、心慌。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胆道疾病通过植物神经、尤其是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心脏自主调节紊乱,易产生折返激动有关。临床上以窦性心律失常、过早搏动多见,偶可诱发房颤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当胆道疾病治愈后,上述心律失常可消失。        3、心电图改变 约1 /3患者可出现非特异性的ST段压低和T波低平或倒置。        胆心综合征的心脏症状及心电图改变与冠心病心绞痛很相似,极易误诊为冠心病,特别是以胸痛为主要表现而胆道症状轻微者更易误诊。有报道52例胆心综合征中38例首诊为冠心病,入院后B超检查发现胆石症,追问病史仅有轻微胆道症状,手术后大都心脏症状消失。胆心综合征的发生率在2%~5%至25%~95%不等,而误诊率高达51.1%。 【鉴别诊断】        临床上凡遇到无心脏病史的胆囊胆道疾病时出现的心脏症状及心电图改变,或有冠心病症状而长期应用抗冠心病药物疗效不佳者要想到胆心综合征的可能,尤其是冠心病症状与胆道症状相伴出现时更应考虑胆心综合征。但胆心综合征在胆囊术前不易确诊,多数情况下是手术后或积极有效的胆道内科治疗后心脏症状消失才反过来帮助确诊。胆心综合征常在饱餐后尤其是进食脂肪性食物后发作,夜间平卧时亦易发作,呈绞痛性质,常较持久(数小时甚至十余小时),含硝酸甘油无效,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控制心律失常,而阿托品、杜冷丁等减轻胆绞痛的药物可纠正心律失常。胆心综合征的“心绞痛”和心电图异常均为一过性,与胆道疾病严重度相一致,随胆道疾病的治愈而消失。胆心综合征除心脏症状外,大都有胆道疾病本身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右上腹痛及压痛、右肩及肩胛区放射痛、黄疸、发热等。 【治疗】        因胆心综合征的心脏损害是继发性损害,并非器质性病变,故首先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只有胆道疾病治愈后才能缓解心脏症状。绝大多数报道,有胆心综合征的病人接受有效胆囊治疗后(不管是手术治疗或内科保守治疗),病人的心脏症状均逐渐消失。有报道胆道手术治疗胆心综合征治愈率达93.4%。对于有手术指征的胆道疾病患者合并心脏症状时,不是手术的禁忌证而是适应证。当然,胆心综合征发作严重时不宜进行手术,应先积极进行围术期心脏治疗,包括扩冠、营养心肌、纠正心律失常等,争取尽快改善症状及心功能,提高心脏对手术的耐受性。发作期如不经适当的围术期治疗,则术中有发生意外的可能。反过来不及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心脏症状又很难有效持久地改善。故适时地掌握手术时机是治疗的关键。对那些无急症手术指征的胆心综合征,如长期不去除原发病,胆心综合征持续时间过久,心脏也可演变为不可逆转的器质性病变,届时即使治愈原发病,心脏病症状亦不能得到改善。因此,胆心综合征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本文源自吴小平,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年4月第27卷第8期)

赵刚 2016-03-19阅读量4676

中药治疗“胆结石”原来是这个...

病请描述: 胆结石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尤其是给中老年朋友带来了严重的困扰。但困扰他们的似乎还不仅是这个,更是如何科学有效地治疗。 今天,微医特别邀请了上海市东方医院 胆石病专科 副主任医师 赵刚,分享一些用中药治疗常见病胆石症的原理。 一、中医治疗胆石症的方法: 1.药物治疗(常用); 2.针灸治疗; 3.由针灸发展而来的耳压疗法; 二、中药对胆管系统动力学的影响: 1.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增加胆汁分泌量; 2.增加胆管压力; 3.松弛胆管奥狄括约肌; 4.协调十二指肠和胆管系统的运动; 5.增加血浆缩胆囊素水平及调节蛋白表达,从而增加胆管系统动力及协调力; 6.调节与胆汁分泌有关的胃肠激素水平等; 三、中药治疗胆石症的作用: 1.减少致石性胆汁组分 胆石症是由于胆色素、胆固醇、黏液物质及钙等胆汁成分,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析出、凝集形成石头而导致的疾病。 目前关于中药对致石性胆汁组分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中药对胆固醇代谢、胆红素代谢、黏蛋白蛋白及胆汁中钙离子浓度影响的研究上。 朱培庭等用豚鼠胆色素结石模型,对胆宁片的防石作用与致石胆汁影响的观察发现,胆宁片能明显降低肝脏、胆汁β-葡萄糖醛酸酶活力、降低胆汁中游离胆红素与钙离子含量,逆转成石趋势,使实验动物的成石率由86.6%下降至26.6%(P<0.01),有明显的防石作用。 2.减轻胆管感染 目前诸多研究发现中药对胆囊的作用除了增强其收缩力防止淤胆外,尚能保护胆囊黏膜避免受致石胆汁的刺激,起到保护胆囊、消除炎症的作用。 龙明照等在观察胆腑舒胶囊对实验性胆囊结石胆汁卵磷脂、总胆汁酸、黏蛋白及血清脂代谢影响的同时,发现模型组实验动物胆囊组织有明显的炎症水肿,其炎症刺激了胆囊黏蛋白分泌,使胆汁中黏蛋白含量升高,致使胆囊胆汁排泄不畅。应用胆腑舒胶囊治疗后胆汁中黏蛋白的含量明显下降,胆囊水肿减轻,胆囊动力学环境改善。 总之,中药防治胆石症的机制与西药单一的靶点作用不同,中药是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整合发挥作用的,这一点虽然给中药防治胆石症的实验研究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但也许正是这点才会开启成功之门,研制出高效安全、方便价宜的新制剂,降低胆石症患者的手术率及复发率,造福于广大民众。 专家简介: 本文发表于魏伟专家的微医个人网站 感谢魏伟专家的权威医学科普 微医出品 如果您喜爱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让其他朋友得到帮助。

健康资讯 2016-03-07阅读量3698

胆石症的非手术治疗--仪器治...

病请描述: 5、微爆破         应用于胆石病,为胆石病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阳德等研制的宽频带信号放大器测压,电超爆和非电起爆两种微爆器,采用微导管式传感器测微爆破压和导管式微爆器定向爆破等新技术为国内外独创,经临床治疗255 例胆石病,一次性爆破碎石率为96. 5 % ,对大的胆石可多次爆破,实际有效率为100 % ,术中无不适感觉,术后无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该技术已通过全国专家鉴定会鉴定。但相关应用报道较少,目前处于实验阶段。 6、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 溶石         体外冲击波是由瞬间高压放电产生的冲击波被椭圆形的反射面形成二次震波,通过液体媒介传入组织至靶点交叉时击碎结石。溶石药物的效果与结石的体表面积呈正比,因此,结石破碎后服用 UDCA 效果明显提高。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治疗 171例,6 个月结石消失率45.6 %,1 年结石消失率51.5 %。用国产碎石机治疗者9 个月结石消失率仅12.1 %。碎石+ 溶石治疗胆囊结石也存在复发问题,有文献报道5 年后结石复发率高达50 %。 7、经皮胆镜碎石取石(PCCL)         该方法是近20年来开展的微创手术,成功率高,上海胆石病研究所报道成功率为97.8 %~98.9 %。解放军309 医院报道了439例PCCL 术后随访10年,总的复发率为41.46%。结石复发相关的因素包括胆囊结石家族史、喜好油腻食品、伴发肝病、PCCL术前复发胆囊结石和胆囊功能不全。结论是PCCL 具有安全、疗效好及能保留胆囊等优点,但术后结石复发不可避免,术后前6年结石复发率逐年明显增加,随后增长缓慢,术后10年约50%的病人无结石复发。 PCCL可作为高龄和高危胆囊结石病人的治疗选择,治疗其他胆囊结石病人尚需慎重,如避免复发原因仍不失为一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方法。 8、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         是ERCP从诊断走向治疗的重大发展,自1973年首先把ERCP和高频电灼手术结合起来,先后开展了EST治疗胆道残留和复发结石,成功的为胆道疾病的非手术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另外,在ERCP和EST的基础上,1976年日本的Nagai首先采用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RBD)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疗效显著;1979年Soehendra首先报告经纤维内镜置入胆管内支撑管引流,是一种符合生理的非手术引流方法。EST 主要适用于原发或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和胆道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对胆道术后仍保留T 管的胆总管残余结石,应待术后4~6 周采取更为简单、安全、可靠的胆道镜取石术;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病人,可先行EST 取出胆总管结石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或两者同时手术;对胆总管结石引起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更是适应证,急诊行乳头切开取石效果尤为明显;对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病人一般不采用EST,因EST 无法取出肝内结石,但并非绝对禁忌,对个别老年人或不能耐受肝内取石大手术的病人也可先行EST 取石,解除总胆管梗阻,缓解症状。由于内镜下各种碎石技术的应用,结石大小已基本不受限制。经ERCP 证实胆总管末端狭窄段过长者( > 3cm)、切开后不能完全解除狭窄及估计结石无法取出者不用此法;对胃切除B -Ⅱ式吻合术后胆总管结石,EST 手术难度大,不宜开展;有严重出血倾向者应慎用此法。对内镜乳头切开取石术的并发症各家报道不一,发生率为 4 %~17 %。尽管EST 的严重并发症有穿孔、出血、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胰炎等,甚至有一定的病死率,但只要熟练掌握操作技术,耐心细致,精益求精,即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出血仍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为少量渗血;大量出血者极为少见。用凝切混合电流,切开速度不宜过快,电凝充分、选择合适的电流指数可以减少出血。切开长度的选择应根据乳头大小、形态、憩室位置及结石大小而定,切不可一味追求绝对长度,切开长度不应超过乳头与十二指肠肠壁交界处,此点极为重要,只要遵循这一原则即可避免造成穿孔。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EST 术后结石嵌顿所致,因此,近年来强调尽量取净结石,对未能取净结石者留放鼻胆管引流或塑料支架内引流,可大大降低胆管炎及胰腺炎的发生率。对EST 术中出现的大出血,或术后形成的化脓性胆管炎、胰腺炎,该手术时应及时果断,不能延误,如此常可顺利度过难关,预后良好。

赵刚 2016-03-06阅读量4839

胆石症的非手术治疗--仪器治...

病请描述: 1、纤维胆道镜         经T管窦道进行操作,路径较短,可进入胆道内直接观察,胆道内情况一目了然,使用网篮和球囊可取出大部分结石。经T管窦道行胆道镜取石,小于窦道直径的结石取出较为容易,可直接将结石套入网篮取出,对于用网篮或水冲往往不能奏效的小结石,可用球囊扩张乳头开口,再用胆道镜将结石推出乳头开口。大于窦道直径的结石须以碎石钳将其咬碎后取出。对于嵌顿的结石,取石网无法通过结石的上端,即使能通过,取石网也难以张开网篮,不能套住结石,或者由于结石过大,套住的结石无法通过瘘道,对于这种情况,必须采用碎石技术。钳夹碎石、激光碎石、等离子冲击波碎石、超声波碎石、气压弹道碎石等对于难取性肝胆管结石有较好疗效。 2、钬激光         是目前众多外科手术用激光中较新的一种,为脉冲式激光。激光通过光纤传导,能够在对周围组织影响最小的情况下进行治疗。钬激光首先应用于泌尿系统的碎石,目前逐渐用于胆道的碎石治疗。钬激光能量易被周围的水介质吸收,激光脉冲的时间远小于组织的热传导时间,因此使用是安全的。取石过程中如有胆管壁内膜出血,可利用钬激光进行止血。尽管钬激光的穿透深度短,但操作时仍要注意光纤头应抵住残留结石中心位置,激光发射时应避免接触胆管壁,并注意向胆管内持续补水以免损伤胆管。由于钬激光能切割和凝固组织,整个操作必须在直视下完成,以免胆管壁损伤。光纤顶端随时都要与结石保持轻轻的接触,如果结石粉尘开始模糊视野,应暂停操作,用灌洗液将视野清理干净后再继续碎石。应避免把结石完全击穿,防止无法控制的胆管壁损伤。 3、等离子技术         是利用等离子冲击波将磁场形态和磁压力效果能在低能量状态下产生强冲击波,经导线和探头引至结石部位,将结石击碎,动物试验和临床操作均证明该碎石技术的安全性。在设定能量范围内,能将各种类型的结石击碎,且不会造成肝组织和胆管的损伤。在胆道镜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胆管内的大结石,尤其是肝内胆管内的铸型结石是常常遇到的一大难题。以往采用活检钳对结石进行“蚕食”,效率低且碎石效果不确切,对于胆道成角或胆管狭窄的病人,操作困难。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则极大便利了碎石操作。但是其在临床应用时,操作要求非常严格, 碎石时电极需距结石5mm左右,这一距离很难精确控制,需注意让电极浮在结石表面,不应将其顶在结石上,这样更易碎石,减少对电极的损伤,且电极应尽量避免靠近或接触胆管壁。对于较硬的结石,可用活检钳挖出一个空洞后,将电极置入其中碎石,则可明显提高效率,但需注意操作数次后退出电极,观察结石,避免电极在其中深入太多,过于靠近胆管壁,否则易导致管壁穿孔或黏膜缺损。 4、超声碎石         已成功地应用于肾结石的临床治疗,但胆道结石与肾结石与化学成分有明显差异,故超声波应用于胆道结石尚处实验阶段,主要难点如超声探头与胆石的接触问题尚待解决。

赵刚 2016-03-06阅读量4181

胆石症的药物治疗

病请描述: 1、口服药物溶石         常用鹅去氧胆酸(CDCA)或熊去氧胆酸(UDCA),剂量按10mg(/kg·d),分2次口服,睡前加倍。美国胆石协作研究结果表明,对胆囊结石有效率约38%:上海市协作组对127 例胆囊结石连续服用UDCA 9 个月,结石消失率为31.94 %。溶石治疗存在的问题是疗程长,通常要服药半年至2年。治疗中约有1/ 4 的病人出现腹泻,肝功能轻度异常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轻度升高。UDCA 副反应比CDCA 少,但费用较昂贵。 2、溶石剂溶石         一般是经T管、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引流管或U管注入溶石剂,可大大减少病人的痛苦和减轻经济负担。所用溶石剂应对人体组织及生理功能没有明显损害,而且要求结石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溶解,为此国内外都在积极进行探索。鉴于结石的组成不同,应使用不同配方的溶石剂。甲基特丁基醚(MTBE)是目前公认的胆固醇类结石的高效接触溶解剂,MTBE 对胆囊黏膜损害较大,尽管是可逆的(2周可恢复),也应选择“漂浮结石”病人进行短程分次灌注治疗,以减轻MTBE 的毒性。另有研究认为MTBE 的溶石效果与胆石的CT 值呈明显负相关。复方MTBE 溶石剂包括MTBE胆色素溶解剂、金属离子结合剂,克服了单一的MTBE 只能用于胆固醇类结石的不足,力求扩大其使用范围,用于溶解胆色素结石,实验证明其溶解速度为实验复方桔油乳剂的6. 45倍,动物实验未显示明显副反应。辛酸甘油脂(MO)是首先被美国FDA批准使用于临床的胆结石溶剂,适用于溶解胆固醇类结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与几个单位联合提取的MTBE-二甲亚砜乳剂,为另一种结石溶剂,其组成有MTBE、DMSO、CDTA、胰蛋白酶和吐温80(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前两者用于溶解胆固醇,DMSO -CDTA 溶解胆红素钙,胰蛋白酶作用于结石中的黏蛋白基质,吐温80发挥乳化和促溶作用。对比单纯的MTBE 及国内外的几种配方,其溶石效果更好,而且可用于各类结石 。他们还合成了类似于MTBE 化学结构的乙基叔丁醚(ETBE),并对其物理化学特性、毒性和溶解胆固醇结石效果进行了体外及动物体内研究,指出ETBE 溶石效果稍低于MTBE,但毒性较弱,并有杀灭多种细菌的功效。有人通过比较复方三乙醇胺、复方六偏磷酸钠和复去氧胆酸钠等溶石剂的药效,选出效果最好的复方三乙醇胺应用于临床肝胆管结石的溶石治疗,有效率达87. 9 %。但结石过大或胆管狭窄将影响溶剂与结石的接触而降低疗效,且疗程较长。        总之,胆石症非手术治疗由于其无创或微创一直受到胆道外科医生的重视,过去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胆石症的溶石治疗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主要问题是溶石率、结石复发及其安全性等,研制更为理想的溶石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赵刚 2016-03-06阅读量4700

中药治疗胆石症原理

病请描述: 中药治疗胆石症原理        胆石症在我国常见,属中医胆胀、胃脱痛、痞满等范畴.中医治疗胆石症主要有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以及由针灸发展而来的耳压疗法等,其中以药物疗法最为常用。 中药对胆管系统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增加胆汁分泌量;增加胆管压力;松弛胆管奥狄括约肌;协调十二指肠和胆管系统的运动;增加血浆缩胆囊素水平及调节蛋白表达,从而增加胆管系统动力及协调力;调节与胆汁分泌有关的胃肠激素水平等。张静等通过研究胆宁片对大白鼠的利胆作用发现,胆汁流量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而递增,提示胆宁片有促进胆汁分泌的利胆作用。郑长春等报道大黄、番泻叶、芫花、金钱草、茵陈、虎杖、青蒿、柴胡、半边莲等均可使胆汁流量增加;大黄、番泻叶、巴豆、芫花、姜、半夏、大青叶、丹参等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奥狄括约肌张力。 减少致石性胆汁组分        胆石症是由于胆色素、胆固醇、黏液物质及钙等胆汁成分,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析出、凝集形成石头而导致的疾病。目前关于中药对致石性胆汁组分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中药对胆固醇代谢、胆红素代谢、黏蛋白蛋白及胆汁中钙离子浓度影响的研究上。朱培庭等用豚鼠胆色素结石模型,对胆宁片的防石作用与致石胆汁影响的观察发现,胆宁片能明显降低肝脏、胆汁β-葡萄糖醛酸酶活力、降低胆汁中游离胆红素与钙离子含量,逆转成石趋势,使实验动物的成石率由86.6%下降至26.6%(P<0.01),有明显的防石作用。 减轻胆管感染        目前诸多研究发现中药对胆囊的作用除了增强其收缩力防止淤胆外,尚能保护胆囊黏膜避免受致石胆汁的刺激,起到保护胆囊、消除炎症的作用。龙明照等]在观察胆腑舒胶囊对实验性胆囊结石胆汁卵磷脂、总胆汁酸、黏蛋白及血清脂代谢影响的同时,发现模型组实验动物胆囊组织有明显的炎症水肿,其炎症刺激了胆囊黏蛋白分泌,使胆汁中黏蛋白含量升高,致使胆囊胆汁排泄不畅。应用胆腑舒胶囊治疗后胆汁中黏蛋白的含量明显下降,胆囊水肿减轻,胆囊动力学环境改善。        总之,中药防治胆石症的机制与西药单一的靶点作用不同,中药是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整合发挥作用的,这一点虽然给中药防治胆石症的实验研究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但也许正是这点才会开启成功之门,研制出高效安全、方便价宜的新制剂,降低胆石症患者的手术率及复发率,造福于广大民众。

赵刚 2016-02-14阅读量9485

滔罗特预防保胆取石术后复发

病请描述:        近年来胆囊的生理功能日益受到重视,因此,保留胆囊,去除结石的临床研究十分活跃,其不足之处是保胆取石存在较高复发率。牛磺熊去氧胆酸(滔罗特)能增加胆汁中胆酸的浓度,抑制胆固醇结晶的形成,促进胆固醇结石的溶解。因此,研究保胆取石术后口服牛磺熊脱氧胆酸,对降低保胆取石复发率,提高治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统计 2004 年至2009 年收治的保胆取石治疗胆结石患者共 198例,均经微创保胆取石后保留功能良好的胆囊,其中 40 例术后间歇口服滔罗特;其余 158 例术后未服用药物,术后随访2年并统计分析以上胆结石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和结石复发率。结果 198例保胆取石术均获成功,口服滔罗特患者 2 年后胆绞痛、右下腹不适和腹胀症状相比未服药者明显改善,术后 2年服药组结石复发明显减少。        总之,保胆取石术后口服滔罗特能使胆囊壁的厚度明显减少,既能减轻胆囊的炎症反应,还能增强胆囊的收缩功能,对胆囊结石的复发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治疗组 2年内未见结石复发,原因是口服滔罗特纠正了术后胆汁成份的失衡,这为当今保胆取石术带了可以期待的美好前景。

赵刚 2016-02-14阅读量7459

胆宁片在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

病请描述:        大约 10%-30%的胆囊切除术患者会出现上腹或右上腹痛、餐后腹胀、消化不良、胆道感染或梗阻等临床症候群,发病时间从术后数周到数年,Pribram于1950年将上述症候群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但何种原因导致上述症候群的出现未能明确,目前西医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保守治疗 ( 抗感染、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胃肠动力) 、内镜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等,但疗效不理想,复发率高,服药时间长,具有一定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且医疗费用高等局限。        胆宁片是治疗胆石病、胆囊炎的传统中药,具有疏肝利胆、清热通下的作用,目前已有较多的临床研究证实胆宁片对于缓解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和预防结石再生等方面有显著的疗效。为再评价胆宁片在胆囊切除术后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特进行此项临床研究。        评估胆宁片用于因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行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多中心、开放、非随机自身对照的临床试验,对因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行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 2206例 ( 男 808 例,女 1398例) ,术后口服胆宁片 13 周,观察药物的安全性; 并对其中 1733 例有程度不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症状的患者,观察药物的有效性。        结果:在 2206例服用胆宁片患者中有 108 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 占总人数的 4.9%) ,主要表现为腹泻和大便次数增多,这些患者的绝大部分经采用减少用药剂量的措施后仍能继续进行临床试验和随访。经分析,术后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症状的患者在接受胆宁片治疗后 , 5周、9周、13周,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有统计学差异。且这3个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显示随治疗时间延长,临床症状进行性改善。        结论:胆宁片临床应用安全性高; 胆宁片能有效改善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临床症状,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临床症状改善越显著。

赵刚 2016-02-14阅读量1.0万

陶瓷样胆囊病的防治

病请描述: 【疾病描述】        陶瓷样胆囊(porcelain gallbladder)即胆囊壁的广泛钙化,也称钙化性胆囊、瓷瓶样胆囊、瓷胆囊、陶瓷样胆囊病等。是一种少见病,占胆囊切除标本的0.06%~0.8%。陶瓷样胆囊分两类:一类为整个胆囊壁的完全透壁性钙化,也称“真性”陶瓷样胆囊、完全钙化性胆囊。另一类为胆囊壁的部分钙化,表现为胆囊壁黏膜层的灶状钙化,也称非完全性钙化、选择性钙化或非真性陶瓷样胆囊。非完全钙化性陶瓷样胆囊较“真性”陶瓷样胆囊更常见,一般认为其与胆囊癌的关系更密切。       法国人Fabre于1831年首次在尸检中描述了陶瓷样胆囊。该术语于约100年后的1929年由Flrcken首先提出,用于描述胆囊壁广泛钙化而引起的胆囊变脆及蓝色样变的病理改变。 【症状体征】        陶瓷样胆囊的病人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多数表现为胆绞痛和胆囊炎的症状,约1/3的病人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只是在拍X线片或做B超时偶然发现。50~60岁的人常见,女性病人是男性病人的5 倍。临床症状与胆囊炎、胆结石的症状高度重迭。诊断依赖于B超、CT、X 线及病理等各种检查。 【疾病病因】        Brinzeu的观察发现陶瓷样胆囊可能存在3 种局部致病因素:颈部有形成结石的慢性趋势并堵塞胆囊管,胆囊壁有慢性炎症,胆囊动脉有阻塞导致整个胆囊缺血。陶瓷样胆囊的其他可能病因包括慢性胆囊炎时囊壁内出血、钙代谢异常等。以上各种推测,只能从某些方面解释陶瓷样胆囊形成的可能性。   【诊断】        陶瓷样胆囊的诊断主要是病理诊断。根据胆囊壁的钙化情况可分为完全钙化与不完全钙化。完全性钙化表现为胆囊壁的肌层,甚至整个囊壁,有广泛的、连续的碳酸钙沉积带。不完全钙化为黏膜层的多发性、点状钙化。 【其他辅助检查】        1.腹平片 腹平片时发现胆囊钙化的机会相对较少。部分病人右上腹可见大块斑片状致密影,或薄片状弧形、密度不均匀影,或呈椭圆状或球形高密度影。有时其内可见含钙盐的胆石。侧位片见致密影位于脊柱前方。        2.腹部B超 B超及CT检查是发现无症状陶瓷样胆囊的主要方法。B超可见胆囊壁呈强回声、后方伴声影,胆囊壁可增厚。B超下陶瓷样胆囊分为3型:Ⅰ型,也称硬化萎缩期,为回声增强的半月状结构伴后方声影,类似于一个充满石头而无胆汁的收缩胆囊。Ⅱ型,为双凸状曲线结构伴可变声影,但声波衰减较Ⅰ型轻,因而可观察到胆囊的前后壁,该型常常能见到胆囊内结石。Ⅲ型,为不规律块状回声伴后方声影。Ⅰ型为病理分型中的完全钙化型,发生癌症的几率低或没有。Ⅱ型和Ⅲ型为不完全钙化型,易并发结石和胆囊癌。        3.腹部CT 可见胆囊壁边缘呈弧状钙化。胆囊缩小,如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有梗阻,胆囊亦可扩大。CT尚能观察胆囊周围的肿块,及腹部内脏的转移性癌。        4.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能判断胆囊的功能及形态,对于胆囊疾病的进一步检查及指导手术方案有帮助。        5. 超声内镜检查(EUS) EUS及在EUS引导下细针抽吸,对诊断陶瓷样胆囊合并胆囊癌有确诊意义。EUS用高频率探头仅隔胃或十二指肠壁对胆囊进行扫描,极大提高了胆囊癌的检出率,并且能进一步判定胆囊壁各层结构受肿瘤浸润的程度。        6.磁共振胰胆造影术(MRCP) 。在MRCP图像上,静态液体呈高信号排列,而与低信号或黑色背景形成对比。目前,MRCP有逐渐取代诊断性ERCP的作用。        总之,以上各项针对胆囊的检查不一定都适应某一具体的陶瓷样胆囊病人。B超、腹平片是常规检查。CT能排除某些肿瘤。口服胆囊造影操作简便,能同时显示结石和胆囊功能,但只有60%的病人单次造影便能取得满意结果。静脉胆道造影能克服胃肠道影响,在口服双倍剂量造影剂仍不显影时可用静脉法。在有黄疸、不排除肿瘤时,可直接用ERCP或PTC检查,以缩短检查时间。EUS及FNA检查创伤小,对于怀疑肿瘤的病人可考虑使用。有ERCP适应证而无法进行ERCP或EPCP失败者可行MRCP检查。 【治疗方案】        目前多数专家仍认为,对于陶瓷样胆囊,尤其是非“真性”陶瓷样胆囊应进行摘除治疗。可考虑剖腹手术或胆囊镜手术。由于胆囊癌术前能确诊的甚少,因此,手术前及手术时应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真性”陶瓷样胆囊的病人常常与胆总管结石病并发,一般胆囊功能已丧失,是否进行胆囊摘除,主要根据病人症状。而选择性胆囊壁钙化的病人,并发胆囊恶性肿瘤的机会明显增高(可为对照组的14倍),这类陶瓷样胆囊应考虑尽早预防性手术切除。日本的一组研究报道显示,腹腔镜下摘除陶瓷样胆囊是安全的。但手术时,应采取严格防患措施、杜绝可能引起肿瘤腹膜扩散。如不要弄破胆囊或使胆汁流出,标本通过腹壁时要用袋子装好,气腹时应该用套管针尽量排尽气体,标本移出体外后要仔细检查,可疑时要做相关的病理检查。无功能性胆囊也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流行病学】        大宗病例报道见于1931年,Kirklin报道了5864例切除的胆囊中24例为钙化性胆囊。20世纪60~70年代文献报道的陶瓷样胆囊标本中,肿瘤的发生率是12.5%~61%。其中1962年Etala的研究显示陶瓷样胆囊的恶性率高达61%,且大多数胆囊癌的预后极差。这些研究结果使得当时的专家普遍认可:对于陶瓷样胆囊的病人应行胆囊切除术。但近年来的研究,有些不同的结果,使许多作者对陶瓷样胆囊的治疗提出了不同意见。Stephen对150例胆囊癌和44例胆囊钙化的研究显示只有7%的胆囊钙化合并胆囊癌,且17例“真性”陶瓷样胆囊的病人无一例合并胆囊癌。Towfigh等对1955~1998年的10741例切除胆囊的美国人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大胆地提出陶瓷样胆囊与胆囊癌无关(10741例胆囊标本中,15例陶瓷样胆囊均无胆囊癌,同期88 例胆囊癌的病人无一例有钙化)。尽管如此,由于胆囊癌是一种恶性度高、早期诊断困难且预后差的疾病,目前多数作者仍主张,一旦有陶瓷样胆囊尤其是不完全钙化性胆囊,应预防性手术切除。 【特别提示】        本病无特殊预防方式,饮食上低脂肪饮食。

赵刚 2015-04-05阅读量8116

哪些人容易得胆囊结石?

病请描述:        传统的经验和研究发现,以下人群容易得病:        1、女性;2、年龄大于40岁;3、肥胖者;4、经产妇;5、家族史。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男性、不胖、年轻、未育的患者比例明显升高,发现以下因素与结石的产生、发作密切相关:        1、胆结石家属史;2、经常高脂饮食者;3、不吃或晚吃早餐者;4、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肠道病等代谢性疾病患者;5、有胃切除毕氏二式手术史;6、口服避孕药者;7、快速的节食减肥;8、部分头孢药物的较长期应用。

赵刚 2015-04-05阅读量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