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肝胆外科 > 胆石病 > 内容

胆石病内容

胆囊炎胆石症的腹痛跟“胃痛”...

病请描述:       临床上经常有一些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等症状,难以区别是胆囊炎还是胃病引起的。通常急性胆囊炎或胆结石急性发作者一般会出现右上腹剧烈绞痛、阵发性加重,疼痛常常放射至右肩或右背,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慢性胆囊炎一般表现为腹胀、上腹或右上腹不适、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右肩胛去疼痛,还会出现胃部灼热、恶心、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胆囊炎患者多在进食油腻食物或饱餐后出现上腹部疼痛发作等消化道症状,而胃病患者多在空腹、饥饿时上腹痛发作,进食后疼痛可以减轻。但有时由于慢性胆囊炎的表现也可以类似于慢性胃炎等胃病,或二者具存在。临床上往往需要专业医生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征检查、胆道B超或胃镜等。

赵刚 2015-04-05阅读量9065

无症状胆石切莫等闲视之

病请描述:        没有症状不意味着没病:近年我们身边胆石症日渐普遍,因此患者只要发病不频繁,一般都不以为然,胆结石是异物,常使胆囊产生慢性炎症,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周围有炎性粘连,或粘膜有胆固醇结晶沉积,影响胆囊的浓缩胆汁和收缩排胆的正常功能。除此之外,一些小的结石在落入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中,会继发胆总管结石、急性胆管炎及胆源性胰腺炎。也可损伤胆总管末端Oddi's括约肌,造成胆总管末端狭窄,一些大的结石嵌顿、压迫胆囊及其邻近器官会形成内瘘。        忽视胆结石的治疗还可能引起一个严重的后果即胆囊癌。过去,人们熟悉的只是胆结石、胆囊炎,如今随着胆结石的增加,胆囊癌的发病率增加了,目前的研究尚未发现胆囊癌的直接病因,但约70%的患者发病与胆石存在有关。合并结石的患者胆囊癌的发病危险是无结石的13.7倍,这主要是胆石的存在常引起胆囊粘膜长期的慢性炎症、感染,这容易使细胞增殖调控紊乱,从而导致癌症。        胆道恶性肿瘤发病率虽然不及胃癌、大肠癌等消化道常见肿瘤,但由于难以早期诊断,多数患者在发现罹患此疾时已经失去最佳手术时机。加上肿瘤本身容易对周围密布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束等产生早期侵袭,即便实施根治性手术,某些病人的预后仍不容乐观。因此,在发生黄疸、上腹不适(尤其是右上腹)、肩背部不适的时候应加强胆道检查。        绞痛或隐痛是发病信号:安静的胆结石并不是绝对安静的。胆结石的疼痛有两种:每年大约有20%的“安静”胆结石患者出现胆绞痛。在没有症状的间歇期内,结石在胆囊中漂浮不定,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没有任何感觉。当吃了油腻食物后或在夜间,胆囊结石易卡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内,结石一旦嵌顿,胆囊里的胆汁流不出去,使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膨胀,此时胆囊的收缩便产生了剧烈的绞痛。这种绞痛常常是持续性阵发性加重,严重者出现 胆囊破裂,胆汁性腹膜炎危及生命。        胆结石一般是右上腹的疼痛,有个别患者的胆囊特别长,会出现右下腹疼痛,胆结石疼痛有时会向右肩背部放射。某些疾病如心脏病等也会有肩背部疼痛,要注意区分。慢性胆囊炎的疼痛常不是剧痛,而是隐痛,或仅表现为腹部不适,往往容易误认为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但也不能以为只有出现腹痛才是发病的症状,有的患者也可以以黄疸和高热为首发症状。

赵刚 2015-04-05阅读量8015

为什么胃切除的病人易生胆结石?

病请描述:       这是因为胆囊受到内脏神经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支配,刺激交感神经,会使胆囊松弛;而刺激迷走神经,可使胆囊的肌肉发生收缩,排出贮存在胆囊内的胆汁。当作胃切除时,手术中不可避免地会切断支配胆囊的迷走神经分支。这些分支被切断后,也就减少了迷走神经的刺激,而造成胆囊肌肉收缩无力,胆囊发生松弛,也就不能有效地排出其中的胆汁,结果胆汁就淤积在胆囊中,日久胆汁中的胆固醇就会析出沉淀,并逐渐形成结石。此外,胆汁在胆囊内淤积后,还会使肝脏胆汁酸的分泌量减少,使胆汁溶解胆固醇的能力降低,也有助于胆结石的形成。

赵刚 2015-04-05阅读量5935

胆石症的发病与遗传有何关系?

病请描述:       研究发现胆囊结石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明显,提示遗传因素可能是胆石病的发病机制之一。遗传因子在明确胆结石危险性方面显然起着重要的作用。胆结石在胆固醇胆石症患者的近亲中更经常产生。例如:美国西南部的当地美国人,患胆固醇胆石症的危险性很大(>80%),这一点应该可以证明它与遗传因素有关。该研究发现胆结石患者的第一代后裔胆结石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5倍(分别为15.5%:3.6%)。 1998年Miquel用基因分析观察182例印第安人,225例毛利人和1584例西班牙人,发现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胆结石发病率增高可能与致石基因的广泛存在有关。

赵刚 2015-04-05阅读量6083

胆石症与妊娠有何关系?

病请描述: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年轻的妊娠妇女易患胆囊结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妊娠期间血清内源性雌激素和孕酮浓度增加,促使肝脏对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和分解代谢增加,从而致排入胆道的胆固醇增多。随着胆道胆固醇积聚不断增加,使胆汁胆固醇饱和度和胆汁成石指数增高,最终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此外,在妊娠中后期,空腹胆囊容积和收缩后胆囊残余容积增加,胆囊排空速率和比例下降,更容易促使胆囊结石的形成。

赵刚 2015-04-05阅读量6346

胆结石做什么检查?

病请描述: 诊断胆结石有多种检查方法。        B超检查诊断胆结石是胆结石检查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方便、无创伤、诊断准确性高的优点。B超检查对胆囊结石检查的准确率高,诊断准确率可达95%以上,对于老年人和重症患者,还可以在床边施行,很方便。超声检查对于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均有很好的检查作用。B超诊断胆囊结石的敏感性比CT高,具有典型的征象,因此胆结石一般不选择CT检查。但超声检查的缺点:胆总管下段结石位于十二指肠后,超声检查受胃肠腔内气体干扰而难以显示胆总管下段结石。        CT检查可以明确胆结石的部位和原因。当高度怀疑胆总管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或者原因不明的肝内外胆管梗阻,经B超检查又不能明确诊断者可行CT检查,CT检查可以明确胆管梗阻的部位和原因,不受气体干扰,是临床上确定梗阻性黄疸病因的重要检查方法。        MRCP是可以显示胆石位置及胆管梗阻后扩张程度的最佳依据。常规MRI价值有限,而MRCP对胆系梗阻的诊断可以取代ERCP,可以清楚地显示胆石位置及胆管梗阻后扩张程度。        ERCP属于有创性检查,主要用于胆管扩张,梗阻等的诊断和治疗。ERCP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对发现的病变进行治疗。ERCP可以发现胆管内有无结石、胆管有无扩张、狭窄等。ERCP是将造影剂注入胆道造影,使整个胆管系统及胆囊清晰显影。ERCP 操作主要并发症为胆管感染和急性胰腺炎,出血和肠道和胆道穿孔等。        PTC也是属于有创检查,通过在X线或B超引导下进行肝内胆管的穿刺造影,可以清楚地显示肝内外胆管系统,对判断肝内肝外各级胆管是否有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有较大价值。对伴有肝内胆管扩张、黄疸较深的病人在X线或B超引导下穿刺成功较高,如无肝内胆管扩张穿刺困难。

赵刚 2015-04-05阅读量8024

不吃早饭容易生胆结石吗?

病请描述:       是的。人在早晨空腹时,胆囊内胆汁已经过大约12小时的贮存,胆汁中的胆固醇的饱和度较高。在正常吃早餐的情况下,由于胆囊收缩,胆固醇可随着胆汁排出,同时食物刺激胆汁分泌,造成胆囊内残存的胆汁中的胆固醇饱和度降低,而使结石不易形成。如果不吃早餐,由于空腹时间过长,胆囊内胆汁贮存时间过久,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饱和,进而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结石。

赵刚 2015-04-05阅读量5936

哪种结石可以吃药溶解?

病请描述:        临床上的确存在溶石治疗手段,具体可分为口服溶石疗法、灌注溶石法、及中药溶石疗法。使用的口服溶石药物主要有两种:鹅去氧胆酸(CDCA)和熊去氧胆酸(VDCA)。这两种药物通过降低胆汁胆固醇的分泌使胆汁去饱和,不饱和胆汁则具有溶解胆固醇的作用,使胆石表面的胆固醇分子不断地被溶解,胆石体积逐渐缩小以至完全溶解。        常用中药制剂有胆石溶消汤和溶石汤。其作用在于能够改变人体内在环境,排除血液内产生结石的有毒物质,去除其产生结石的物质基础,较大的结石能使之溶化,破碎变小而排出体外,清除内毒素后,由于净化了机内环境,从而防止结石复发。在临床使用中,仅有很少数胆囊结石可以通过服药溶解,且条件要求十分高。必须符合:(1)胆囊功能基本正常;(2)结石为纯胆固醇性的;(3)结石不大于10mm;(4)坚持1-2年服药。即便如此,也只有8-10%完全被溶解。但是只要一停药,结石又会长出来,所以治标不治本。

赵刚 2015-04-05阅读量6586

萎缩性胆囊炎可以保守治疗吗?

病请描述:        部分胆囊结石病人,由于胆囊炎症的反复发作,胆囊壁逐渐产生炎症增生、纤维化,以后慢慢形成疤痕。如此反复发作,胆囊逐渐萎缩,甚至紧贴于胆结石上,完全失去收缩和浓缩胆汁的功能。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萎缩性胆囊炎”,又称“硬化萎缩性皱缩胆囊”。它实际上是慢性结石性胆囊炎长期发作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结石性胆囊炎。        萎缩后的胆囊壁变厚,从正常的1~2毫米增至5—6毫米,甚至可达1厘米。胆囊失去弹性,胆囊变硬且小,有的不及原来的一半大。胆囊失去原来那种呈淡蓝色、薄薄的囊状形态,它与胆管、十二指肠或部分结石紧密粘连在一起,里面紧紧地包裹着一堆结石。结石之间既无空隙,也无胆汁。B超检查胆囊多不能显影。萎缩的胆囊不仅失去储存和浓缩胆汁的生理功能,而且还有可能继发一些其他的病变。除偶可出现右上腹痛、腹胀、嗳气等症状外,萎缩胆囊里面的结石,还会压迫邻近的胆总管引起黄疸,即“阻塞性黄疸”。萎缩性胆囊炎并发癌症的概率高,比胆囊功能正常者高12—60倍之多。        萎缩性胆囊炎药物治疗很难奏效,经腹腔镜胆囊切开取石的意义也不大。所以,胆囊萎缩一致被所有肝胆外科医生认为是胆囊切除的手术指征,即应做胆囊切除手术。不过,这种手术的难度较大,稍有不慎极易造成附近胆管或胆道的损伤。因此,当检查得知胆囊已萎缩时,宜选择条件较好的医院请有经验的医生手术,以免造成令人遗憾的后患。

赵刚 2015-04-05阅读量9944

胆囊术后综合征需要做哪些检查

病请描述: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是指胆囊切除术后原有症状没有消失,或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症状发生,常见症状有腹痛,复发性胰腺炎,黄疸,胆总管扩张,肝功能障碍等。一般认为胆囊切除后约有25%~30%可出现一过性症状,可很快消失,约有2%~8%可因症状持续,而需要积极治疗。        胆囊术后综合征的病因主要包括:        ①胆管结石是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文献报告发生率为5%~75%,甚至可高达87.8%。可分为残留结石和再发结石。残留结石多因术中探查不仔细或技术不熟练所致。或术中探查发现有肝内胆管结石,限于技术困难,难以清除。或因病情危重,不允许详细探查或取石。再发结石是指手术时已取净,以后又发生的结石。有人认为两年以上出现症状者,可定为再发结石。        ②胆管损伤后狭窄。损伤后胆汁外渗,发生胆汁性腹膜炎,即便愈合也将继续纤维化性狭窄,胆汁引流不畅,胆管炎反复发作。狭窄、感染与再发结石,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③胆囊管遗留过长。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管残留超过25px者为残留过长。一般不引起症状,但如胆囊管内有结石,或胆管下端梗阻时,胆汁引流不畅,腔内压力增高,遗留胆囊管扩张并继发感染,形成有炎症的小胆囊。主要症状为腹痛,发热,少数出现黄疸。其它症状有消化不良,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        ④胆道术后功能紊乱 年轻女性多见,精神因素或内分泌功能紊乱可诱发。表现为阵发性右上腹痛,伴腹胀、多汗、心率快等。但无感染症状,X线或B超无阳性发现。        ⑤患者的一些症状在胆囊切除术前业已存在,胆囊病变掩盖了这些症状。胆囊切除术时忽视了伴随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溃疡病、慢性胰腺炎、慢性肝炎等,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疾病症状消失,胆系外疾病症状表现出来了。        胆囊术后综合征需要做哪些检查:        ERCP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有确切的诊断价值, ERCP能直接准确清晰地显示胆系和病变全貌,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数量。        B超检查可发现胆管扩张,胆石、胆道肿瘤、胰腺炎等。简单、迅速有一定诊断价值,但有局限性,不能显示胆系全貌及全部病征。        上消化道造影 诊断食管裂孔疝、溃疡病、十二指肠憩室等很有帮助。        肝胆CT扫描 诊断肝肿瘤、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石病、慢性胰腺炎等。        内镜检查 包括食管镜、胃镜、十二指肠镜等。        生化检查 白细胞计数、血尿淀粉酶、肝功能、谷丙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对胆道梗阻等病情的诊断很有帮助。

赵刚 2015-04-05阅读量9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