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胆囊疾病患者胆汁排泄障碍,脂肪消化与吸收受阻碍,加之患者受疾病影响蛋白质消耗多,食欲下降,摄入量减少,易引起营养不良。临床上常采用体质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及血清白蛋白(ALB)指数进行营养风险的评估,但此类评估仅从疾病及营养角度分析,未从患者人口学和饮食习惯来分析,不利对患者进行营养指导。本文对303例胆囊疾病患者进行营养不良风险筛查,对其中181例存在营养不良风险患者进行人口学和饮食习惯等调查,现将调查及结果报告如下。 患者303例,男98例,女205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6岁;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210例,高中及以上93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73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90例,结石性胆管炎50例,急性胆囊炎75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15例。 BMI评价:BMI<18.5为低体质量,判定为营养不良。TSF评价:TSF男性为12.5mm、女性为16.5mm。TSF测量值>标准值的90%为营养正常,81%-90%为轻度体脂消耗,60%-80%为中度体脂消耗,<60%为严重体脂消耗。ALB指标:正常参考值35-55g/L,<35g/I存在营养不良风险。 结果:303例患者中181例存在营养风险,经分析胆囊疾病患者营养风险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是否低脂饮食等相关。 讨论: 存在营养不良风险需要营养支持的胆囊疾病患者占59.7%,说明胆囊疾病患者发生营 养不良的风险较高。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高,可能与女性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女性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患病后自我保养、自我干预能力较差;患者年龄越大发生营养不良风险越高,其原因可能为年龄越大,患者机体抵抗力越差,消化吸收功能越差,同时随着年龄增加,患者记忆力逐步下降,再加老年人主观性强、脾气固执,对饮食指导不能完全遵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高,其原因可能为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患病后关注胆囊疾病治疗高于营养支持,同时目前营养指导时医护人员仅对低脂饮食作简单指导,患者对营养支持了解一知半解,再加上文化程度低对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途径少,导致患者饮食依从性低,存在营养风险高。 胆囊疾病患者营养不良风险与饮食的关系:胆囊疾病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高,与 非低脂饮食高度相关。本次调查显示,有55.4%的患者进非低脂饮食,其中部分患者饮食不控制脂肪,不了解低脂饮食对胆囊疾病的必要性,由于所进饮食不易消化吸收,易发生营养不良;部分患者饮食完全控制脂肪,不清楚限制脂肪的程度,不了解脂肪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之一,能供给必须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收,长期缺乏能发生营养不良;更有患者对食物营养成分不了解,误将清蒸鱼、瘦肉等高蛋白饮食作为高脂肪饮食加以控制,食物中蛋白质摄入不足,造成血清白蛋白合成原料缺乏,使机体营养状况下降。 在作营养指导时,要结合患者特点进行饮食干预。告知患者机体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进食脂肪能刺激胆囊收缩素的分泌而增强胆囊收缩,导致疼痛,因此,宜进食低脂肪(≤20g/d)、低胆固醇(≤300mg/d)、适量蛋白质(50-70g/d)、高糖(300-350g/d)、丰富维生素的饮食,强调低脂饮食的重要性、脂肪限制的程度及哪些是低脂肪食物,动态评估患者对所宣教内容的掌握程度;对老年患者,宣教要突出重点、通俗易懂、反复讲解,直到掌握为止;对女性患者多沟通,以聊天方式渗透胆囊疾病患者低脂饮食的知识,提高女性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对文化程度低的患者,通过简单易懂、图文并茂的资料进行具体的饮食宣教。患者出院后,对年龄大、女性、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定期电话回访或短信回访,以提高患者的饮食依从性;患者出院后低脂饮食的依从性,关键在于患者良好的自我护理和自我管理,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本文选自邵如意等,护理与康复,2013年8月第12卷第8期
赵刚 2018-01-12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母乳的营养素比例适当,能满足6个月以内婴儿营养素的需要。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母乳的营养成分,如泌乳阶段、初次泌乳的不同时段、早产、母亲的膳食和营养状况。母乳是母亲为孩子私人定制的最珍贵“礼物”。具有高度个性化,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指标来评价其营养的好与坏。颜色和粘稠度于营养还坏有关吗初乳呈黄色、粘稠状,是分娩后最初七天产生的乳汁。初乳含有丰富的分泌型IgA、乳铁蛋白等免疫活性蛋白质,类胡萝卜素、抗体等有益健康的成分,有利于新生儿排除胎粪,减轻新生儿黄疸,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蛋白质和类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给了母如所特有的颜色和粘稠度。随着新生儿的生长和发育,母乳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肪含量增加,乳汁分泌量也增多,以适应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成熟乳呈乳白色,粘稠度较初乳低。乳糖是人乳中含量最高的碳水化合物,其含量相对恒定,受母乳膳食摄入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母乳中含有一些寡糖和少量葡萄糖。不同个体乳汁的葡萄糖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乳汁的葡萄糖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乳汁甜度等性状来判定乳汁的营养成分。母亲饮食会影响乳汁中的营养素吗母亲的膳食和营养状况可能会影响乳汁中一些营养素的水平。如果膳食中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B2、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脂肪和脂肪酸摄入不足时,母乳中这些营养素的含量也会相应的降低。母乳膳食摄入对母汁中的碳水化合物、乳糖、蛋白质、和多数的矿物质、如钙、铁等无明显影响,母乳可通过动员其体内的储存来满足乳汁中这些营养素的需求。但在极度营养不良情况下,乳汁分泌量和乳汁中的营养素的水平将会受到明显影响。母亲患病了还要不要喂奶母亲患乳腺炎或糖尿病可能会影响乳汁的分泌量和乳汁中的营养素水平。乳腺炎可致泌乳量减少甚至断乳,还会降低乳汁中的乳糖水平,增加乳汁中钠、氯和IgA等免疫活性物质的水平。糖尿病可轻度减少乳汁中的乳糖,但在可接受水平。如果母亲正在接受放疗或化疗,患有活动性肺结核且未经有效治疗,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且新生儿出生时未接种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IV感染、乳房上有疱疹,吸毒等情况下,不宜进行母乳喂养。
刘香环 2018-01-09阅读量9968
病请描述:有患者治疗后都很惊喜,过几天之后,部分患者就会问,为什么过几天又出现不舒服的症状了,我告诉他(她)需要时间修复调整、稳定,因为错位后骨关节结构发生改变,严重者就会发生骨骼、关节、韧带、肌腱、以及附件等会发生形变,这些形变会因为病情不同以及患病时间长短等差差异,会严重影响正骨治疗和康复效果,一般来说,患病时间越久,治疗和康复难度就会越大,需要的时间也就会越长一些。换一种说法就是你的病越严重病程越长,你用来恢复正常的时间和精力就会越多。下面根据病情的不同做一简单的介绍: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每个人的健康问题都不会和其他人完全一样,人为的分期只是为了解释清楚,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正骨治疗后人体恢复健康的过程。 图1 这是一个正常的椎间盘解剖。图2,这是一个脊柱疾病不同时期的简单介绍图片:1.第一个正常椎间盘:上下椎体间压力均衡,髓核含水高流动性和表面张力好,纤维环完整弹性好,椎间关节和椎间盘活动正常,周围肌肉肌腱张力正常,无黏连,神经血管无卡压运行正常。2.第二节椎间盘退化:上下椎体间压力不均衡,部分区域压力增高,髓核含水降低,流动性部分受限以及表面张力部分下降,休息后会得到部分恢复。纤维环完整弹性好,关节活动受限制,出现脊柱弯曲或者旋转错位等,周围肌肉肌腱张力不平衡,早期无黏连,神经血管无卡压运行正常。后期会出现不同程度黏连,神经多数无卡压,血管部分受到影响,能维持正常工作。此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合理治疗,(比如单纯理疗、服用镇痛药物或者卧床休息等)人体会逐渐适应错位,也就是进入代偿期,很多患者腰扭伤了卧床休息2到4周不那么疼了,多数是进入了代偿期。此期的早期如果正骨治疗,会立竿见影,疼痛缓解,很快康复,而一旦进入代偿期,做正骨后反而会出现不适甚至疼痛等,因为你的身体已经适应错位,此期如果正骨矫正,是要打破你脊柱代偿期的“病理稳态”,重新适应正常位置。一般需要4到12周的康复。3.椎间盘突出:也就是第三节椎间盘退化:上下椎体间压力严重不均衡,部分区域压力增高,髓核含水进一步降低,流动性部分受限以及表面张力部分下降,休息后大部分不能恢复。纤维环完整较好,但是弹性下降并出现变形,部分突出椎体边缘,关节活动受限制,出现脊柱弯曲或者旋转错位等,周围肌肉肌腱张力不平衡,肌腱短缩黏连,神经血管出现卡压黏连,出现感觉运动异常和供血异常。后期出现支配区域神经肌肉营养不良,及萎缩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此期的早期如果正骨治疗,会有明显的效果,疼痛缓解,但是会在长时间固定体位后(如晨起,久坐等)出现疼痛等不适,多数需要多次校正并结合其他辅助治疗等来延长段所得肌腱,松解黏连,恢复骨关节肌腱等位置和周围正常张力,打破此时的“病理稳态”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技术支持,如超声引导下的神经松解减压,肌腱黏连松解,小关节周围注射等。4.椎间盘脱出:第四节椎间盘严重退化:上下椎体间压力严重不均衡,整体压力增高。纤维环严重退化,丧失完整性,从椎体边缘出断裂,髓核从断裂处脱出(像打碎的鸡蛋,蛋黄流出来一样),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出现脊柱弯曲或者旋转错位等,周围肌肉肌腱张力失衡,肌腱进一步短缩黏连,神经血管卡压黏连,支配区域神经肌肉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等,出现感觉运动异常和供血异常。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此期的早期如果正骨治疗,部分患者会缓解部分症状,但是不能治愈,往往需要微创介入技术进行治疗,严重者需要采用手术技术,清除脱出的椎间盘和髓核组织,并需要外固定或者是键盘替代物(人工间盘)来实现静态平衡,脊柱的动态平衡功能大部分消失,生活工作能力大打折扣。5.下面三个椎间盘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活动受限,此期多数需要手术或者长期药物支持治疗,中医正骨技术可以采用理筋和疏通经络等方法来降低和调整周围肌肉和韧带张力,实现一个相对稳态,减轻患者部分痛苦,已经无法恢复和治愈。所以脊柱出现问题,需要尽早采用正骨治疗。正骨治疗后,脊柱的关节韧带位置等还有很多不稳定,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修复和稳定,所以,需要有一到三个月的时间来康复。正骨治疗后需要注意:1.在这个期间不要负重,可以做有氧运动。2.要注意正常的姿态,矫正原来的不良姿态。3.还有就是注意保暖,绝对不要着凉,因为寒凉之后肌肉会出现僵硬痉挛,会经过挛缩牵拉骨骼,重新导致关节错位。4.再有就是注意保证休息,不要过于疲劳,不要久坐久站。5.不要从事太剧烈的运动,可以做一做理疗拉伸,你正骨之后你可以做拉伸康复的。比如普拉提,颈部保健操等。
马彩毓 2017-11-26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桃子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水果,性热而味甘酸,富含蛋白质、糖、钙、维生素B、维生素C及大量的水分等成分,一般而言,桃子的营养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具有补益气血和养阴生津的作用,平时气血亏虚,面黄肌瘦,心悸气短人群可多食用,对于身体健康有益。二、桃子的含铁量比较高,是苹果和梨的4~6倍,是缺铁性贫血病人的理想辅助食物,如能经常食用,有利于身体健康,有一定的调治效果。三、桃子有消肿、利尿之效,可用于治疗浮肿腹水,大便干结,小便不利和脚气足肿。四、桃子含钾多,含钠少,适合水肿病人食用。桃子的营养价值虽高,但是也不是适合所有人食用,有些人群就是不宜食用桃子。如果有以下这些情况的人群,就千万就不要吃桃子,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如:一、平时内热偏盛易生疮疖者。桃味甘而性温,过食则生热,对于已经上火的人来说,多吃桃子无异于“火上浇油”。二、胃肠功能弱者。桃子中含有大量的大分子物质,吃桃会增加肠胃负担,造成腹痛、腹泻,所以不宜食用。三、婴幼儿及孕妇。婴幼儿肠胃功能差,无法消化桃子中大量的大分子物质,很容易造成过敏反应,并且,孕妇食桃过量可生热,很容易引起流产、出血等,因此最好禁食。四、糖尿病患者。桃子的含糖量比较高,每百克桃含糖7克,糖尿病患者如果不加节制过量进食,就会引起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五、易过敏人群。有人吃桃子会出现过敏症状,一般是刚开始症状较轻,就会出现嘴角发红、脱皮、瘙痒等症状,这时应停止食用,将脸、手洗净,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就要立即去医院诊治。
夏斯龙 2017-11-23阅读量1.9万
病请描述:艾滋病病人及HIV携带者。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体液和器官组织内,感染者的血、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泪水、唾液、汗液、尿、粪便等在不混有血液和炎症渗出液的情况下含此种病毒很少,没有传染性。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通过性交(包括正常性交、肛交及口交)的方式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在世界范围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成人每10人中有9人的感染是通过性交传播的,性伙伴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也就越大。患有性病的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性交时很容易传染上艾滋病病毒。 性接触传播是HIV感染的主要途径。不论是在同性恋或是异性恋的性交中,HIV的传播均可发生。在全世界范围内,HIV多数是通过异性性接触而传播。在成人中HIV传播的比率如表所示: 传播途径传播比率 异性传播71% 同性恋传播15% 静脉吸毒者7% 血性传播5% 其它原因不明者2% 在北美和欧洲,男性同性恋的性接触——经肛门性交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同性恋及双性恋的男性是构成HIV感染的最主要群体。8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现的艾滋病病人主要集中在男性同性恋者中。男性同性恋者之间的肛门性交很容易造成肛门和直肠黏膜创伤,这就开通了艾滋病病毒进入血液的渠道,使含有大量HIV的精液及射精前的男性分泌物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血液循环。此外男性同性恋者经常交换性伙伴,有的同性恋者有数十个或上百个性伙伴,这就增加了HIV感染的机会。在非洲和拉美国家及东南亚地区,绝大多数艾滋病是通过异性性接触,经阴道性交而感染的。艾滋病患病率在男女性别之比为1:1。HIV在异性间传播可分为男→女或女→男2种途径。这2种途径相比,男→女传播的危险性高于女→男传播。精液和官颈分泌液中都可以带有HIV,从解剖学上分析,分泌液能滞留于妇女体内,而非男性体内,所以精液和宫颈分泌液交换而造成的传播在男→女更有效。在非洲的某些国家有一种丈夫死后,妻子由丈夫的兄弟继承的风俗,其目的是防止家族财产的流失。但是这种继承在当今艾滋病流行昌盛的非洲,其继承兄弟妻子的同时,也继承了一个致命的嫁妆,即艾滋病病毒。HIV阳性的妻子可将病毒又传给了丈夫的兄弟,所以在非洲男→女和女→男都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卖淫和嫖娼在艾滋病的传播上起重要作用。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嫖客将病毒传染给妓女,然后妓女又传染给其他嫖客。如果合并有性病,传播HIV的机会可大大增加,生殖器的糜烂和溃疡开放了病毒进入血液循环的通道,有生殖器溃疡的一方更易受HIV感染。在东南亚,卖淫嫖娼行为的泛滥,使HIV感染迅速传播。例如在泰国自1990年以来,HIV感染率以惊人的速度增加。 双性恋男性除了对男性性伙伴具有高度危险以外,对女性性伙伴也存在有高度危险性。双性恋中的许多人是已婚者,也可能经常嫖妓,这些与异性结婚或经常与异性有性接触的双性恋者,又可能把同性恋人群中的传播引入到异性恋人群中。因此双性恋男性的同性和异性性行为对HIV的传播均有重要作用。 与HIV传播有关的主要性行为是经肛门性交和经阴道性交,经口腔性交传播HIV的病例报道很少,被认为是危险性较低的性行为。但是如果存在口腔黏膜糜烂或溃疡,则明显增加口腔性交传播HIV的危险性。 2、经血液传播 主要是通过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或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而传播。也可以通过使用受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针器纹身、穿耳、针灸、与患者和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传播。 共用被HIV污染的注射用具,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液成分,移植被HIV污染的组织、器官等都属于经血液传播。在美国及西欧通过静脉注射毒品成为HIV感染的第二主要部分,在我国南方的一些省市,经静脉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一个主要途径。HIV的传播是由于共用血液污染的针头、注射器及可注射的随身用具。同时药瘾者又多是性活跃的群体,其中的许多HIV感染是由于性行为所至。他(她)们进行性交易或卖淫,以换取毒品或钱财。有研究发现,在医院一般条件下,使用被HIV污染的针头和针尖,单纯一次性刺入皮肤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3%。静脉注射毒品者常反复抽吸血液以冲净管内的毒品,HIV污染的血液就残留在针管内。一般在室温条件下血液中的HIV可存活15d,其他吸毒者再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时就受到感染。随着与之共用注射器的人数增加,感染HIV的危险性也升高。另一方面,吸毒后常增加对性接触的欲望,如果再以性交易换取毒品,将进一步增加HIV感染的危险性。 经输血或血液成分是艾滋病流行初期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输血或血液制品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输血和血液制品,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是如果输了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就是将HIV直接输入了血液循环。血液成分如VⅢ因子浓缩剂是从许多供血者的血浆中提取的,因此污染HIV的机会更大。美国供血者中约6%带有HIV,故80年代早期美国生产的VⅢ因子浓缩剂曾在世界各地的血友病患者中引起感染。法国一个血液中心被HIV污染导致几千名健康受血者感染艾滋病,对这些沉痛的教训必须警种长鸣。现在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对供血者的检筛工作,我国也在不断加强对供血者和血液制品的管理。如果供血者感染HIV后,供血时处于窗口期,则查不出HIV抗体。目前尚不能对所有供血者检测HIV抗原,因为检测HIV抗原设备复杂,费用昂贵。鉴于此,加强和完善对供血者的筛检制度非常重要,输血和输血液制品一定要慎重。 器官移植技术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发展,很多终末期心、肺、肝、肾等器官的疾病,通过器官移植可使患者获得新生,但是损献的器官有潜在的危险性,对捐献器官者进行常规HIV抗体检测,可明显减少因器官移植传播HIV。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曾报道过多例接受肾、肝、骨髓等移植者感染了HIV。对这些医源性的传播,在至今仍有HIV流行的发达国家逐渐减少。尽管通过该传播方式患病的人数很少,但影响却很大,因为它关系到公共健康问题。 3、母婴传播母亲是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在怀孕、分娩过程通过血液或产后通过母乳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育的孩子有1/3可能会从母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大部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孩子会在3岁以前死亡。 由母亲垂直传播的儿童艾滋病最早在1982年报道。这种传播可能发生在宫腔内,也可能发生于分娩过程中和产后哺乳时通过含有HIV的母乳传给婴儿。 HIV可以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有研究证明可从妊娠8周流产的胎儿分离出HIV。母亲对胎儿的传播率的大小决定母亲感染HIV的发展阶段和免疫功能状况,如T4淋巴细胞数等。胎儿在子宫内感染HIV后,将影响胚胎发育,易出现流产,或胎儿一出生已发展为艾滋病。胎儿在子宫内被HIV感染的时间越早,越容易发生流产或影响胎儿的发育。胎儿出生后出现艾滋病相关症状越早,其生存时间越短。在赞比亚恩多拉儿科医院,1989-1993年间共治疗265例新生儿HIV/AIDS患者,其中86%在出生后的前3周发病,包括败血症、支气管炎、深度黄疸和皮肤损害,74.5%在出生后3个月内死亡。在出生后1个月内发病的新生儿,一般生存不超过6个月。母婴传播也可能发生在阴道分娩过程中,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如有皮肤和黏膜的损伤,母体血液中的HIV通过婴儿损伤创面进入婴儿血液循环。有研究报道剖腹产可降低HIV感染的母亲对婴儿的传播。 HIV感染母亲的乳汁中可以分离出病毒,母乳喂养可以传染HIV至婴儿。有报道一个母亲产后输血感染了HIV,婴儿吮吸其乳汁6个月后感染了HIV。但究竟通过哺乳感染HIV的概率有多大,目前尚不清楚。美国卫生当局已劝告有HIV感染的母亲不要母乳喂养。在非洲的很多国家,因经济条件落后,没有足够的母乳代用品,停止母乳喂养将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较感染HIV更快地危及婴儿的存活,所以在非洲很多国家对HIV感染的母亲仍提倡母乳喂养。 防止母婴间的HIV传播的措施包括劝说HIV感染的妇女不要生育,发现怀 孕要终止妊娠。因为胎儿期感染HIV,出生后大多数在3岁以内去世,幸免存活下来的婴儿也将成为慢性病缠身的儿童和失去母亲的孤儿。这里面临着许多伦理、道德和感情等多方面的问题。
马彩毓 2017-11-17阅读量9949
病请描述:有患者治疗后都很惊喜,过几天之后,部分患者就会问,为什么过几天又出现不舒服的症状了,我告诉他(她)需要时间修复调整、稳定,因为错位后骨关节结构发生改变,严重者就会有骨骼、关节、韧带、肌腱、以及附件等会发生形变,这些形变会因为病情不同以及患病时间长短等个体差异,会严重影响正骨治疗和康复效果,一般来说,患病时间越久,治疗和康复难度就会越大,需要治疗和恢复的时间也就会越长一些。换一种说法就是你的病越严重病程越长,你用来恢复正常的时间和精力就会越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上肢前臂外伤的患者,尽管肘关节没有外伤,这样固定一个月后就会发现,肘关节无法正常伸直,原因是由于一个月的屈曲位固定,导致关节周围韧带的挛缩和部分黏连,拆除固定后需要经历几个月的时间来惊醒康复联系,才能逐渐恢复正常运动。而脊柱关节韧带的错位时间可能要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来计算,所以纠正和康复需要循序渐进,所以恢复起来需要有耐心。下面根据病情的不同做一简单的介绍: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每个人的健康问题都不会和其他人完全一样,人为的分期只是为了解释清楚,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正骨治疗后人体恢复健康的过程。 图1 这是一个正常的椎间盘解剖。图2,这是一个脊柱疾病不同时期的简单介绍图片:1.第一个正常椎间盘:上下椎体间压力均衡,髓核含水高流动性和表面张力好,纤维环完整弹性好,椎间关节和椎间盘活动正常,周围肌肉肌腱张力正常,无黏连,神经血管无卡压运行正常。2.第二节椎间盘退化:上下椎体间压力不均衡,部分区域压力增高,髓核含水降低,流动性部分受限以及表面张力部分下降,休息后会得到部分恢复。纤维环完整弹性好,关节活动受限制,出现脊柱弯曲或者旋转错位等,周围肌肉肌腱张力不平衡,早期无黏连,神经血管无卡压运行正常。后期会出现不同程度黏连,神经多数无卡压,血管部分受到影响,能维持正常工作。此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合理治疗,(比如单纯理疗、服用镇痛药物或者卧床休息等)人体会逐渐适应错位,也就是进入代偿期,很多患者腰扭伤了卧床休息2到4周不那么疼了,多数是进入了代偿期。此期的早期如果正骨治疗,会立竿见影,疼痛缓解,很快康复,而一旦进入代偿期,做正骨后反而会出现不适甚至疼痛等,因为你的身体已经适应错位,此期如果正骨矫正,是要打破你脊柱代偿期的“病理稳态”,重新适应正常位置。一般需要4到12周的康复。3.椎间盘突出:也就是第三节椎间盘退化:上下椎体间压力严重不均衡,部分区域压力增高,髓核含水进一步降低,流动性部分受限以及表面张力部分下降,休息后大部分不能恢复。纤维环完整较好,但是弹性下降并出现变形,部分突出椎体边缘,关节活动受限制,出现脊柱弯曲或者旋转错位等,周围肌肉肌腱张力不平衡,肌腱短缩黏连,神经血管出现卡压黏连,出现感觉运动异常和供血异常。后期出现支配区域神经肌肉营养不良,及萎缩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此期的早期如果正骨治疗,会有明显的效果,疼痛缓解,但是会在长时间固定体位后(如晨起,久坐等)出现疼痛等不适,多数需要多次校正并结合其他辅助治疗等来延长段所得肌腱,松解黏连,恢复骨关节肌腱等位置和周围正常张力,打破此时的“病理稳态”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技术支持,如超声引导下的神经松解减压,肌腱黏连松解,小关节周围注射等。4.椎间盘脱出:第四节椎间盘严重退化:上下椎体间压力严重不均衡,整体压力增高。纤维环严重退化,丧失完整性,从椎体边缘出断裂,髓核从断裂处脱出(像打碎的鸡蛋,蛋黄流出来一样),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出现脊柱弯曲或者旋转错位等,周围肌肉肌腱张力失衡,肌腱进一步短缩黏连,神经血管卡压黏连,支配区域神经肌肉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等,出现感觉运动异常和供血异常。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此期的早期如果正骨治疗,部分患者会缓解部分症状,但是不能治愈,往往需要微创介入技术进行治疗,严重者需要采用手术技术,清除脱出的椎间盘和髓核组织,并需要外固定或者是键盘替代物(人工间盘)来实现静态平衡,脊柱的动态平衡功能大部分消失,生活工作能力大打折扣。5.下面三个椎间盘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活动受限,此期多数需要手术或者长期药物支持治疗,中医正骨技术可以采用理筋和疏通经络等方法来降低和调整周围肌肉和韧带张力,实现一个相对稳态,减轻患者部分痛苦,已经无法恢复和治愈。所以脊柱出现问题,需要尽早采用正骨治疗。正骨治疗后,脊柱的关节韧带位置等还有很多不稳定,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修复和稳定,所以,需要有一到三个月的时间来康复。正骨治疗后需要注意:1.在这个期间不要负重,可以做有氧运动。2.要注意正常的姿态,矫正原来的不良姿态。3.还有就是注意保暖,绝对不要着凉,因为寒凉之后肌肉会出现僵硬痉挛,会经过挛缩牵拉骨骼,重新导致关节错位。4.再有就是注意保证休息,不要过于疲劳,不要久坐久站。5.不要从事太剧烈的运动,可以做一做理疗拉伸,你正骨之后你可以做拉伸康复的。比如普拉提,颈部保健操等。
马彩毓 2017-11-07阅读量9936
病请描述:出汗时人体自身调节体温的重要功能,每个人都会出汗,尤其是在天热,运动过后等情况下,正常的排汗可分为隐性排汗和显性排汗,前者是指平时不易察觉的到,不能在皮肤看到触摸到的排汗,后者是指能看到,触摸到的,比如运动后的大汗淋漓。而现在有很多人在安静的情况下也会有大量的出汗,大多是从懂事起就有,轻者手掌等潮湿,自觉很黏,重者在与人交际,考试,演讲等精神紧张的状态下更是汗如雨下,给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烦恼,这就属于病态了。目前认为这是因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或者是副交感神经受到过度抑制所造成的,可以通过交感神经的调制解决大部分人烦恼!出汗原本是人体自我调节的一种机制,他由交感神经(也叫做植物神经)调节和控制,一旦交感神经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功能异常,如寰枢关节错位,颈椎病,胸椎小关节功能紊乱等导致颈部胸部交感神经的调节相关神经受压或者是受到牵张影响,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就会出现汗液分泌调节异常,多汗,无汗,盗汗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国际和国内很多医疗机构采用交感神经毁损性治疗,也就是采用腔镜手术,射频消融或者是化学药物注射技术,把相关的交感神经进行毁损,从而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减少出汗症状,但是也由此导致治疗后交感神经功能丧失,甚至无汗,神经营养不良等一系列问题。正骨医生的经验告诉我们,大量患者导致的多汗症的原因是,颈椎病或者是胸椎疾病导致相关交感神经调节异常,通过手法矫正颈椎和胸椎异常,是交感神经调节恢复正常后,多汗和盗汗等症状很快就会消失,只有在正骨等非毁损性治疗无效的前提下,才考虑采用手术或者是物理化学性介入消融治疗方法。
马彩毓 2017-09-19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病理变化,手术风险陡然增加。本组7例,男4例,女3例。年龄37-65岁,胆囊结石病史2-7年,平均5年。均有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史。B超及CT提示胆囊结石、胆囊炎,排除胆管疾病。血液透析原因:慢性肾炎5例,糖尿病肾病1例,移植肾失活1例。血液透析时间3-11年,平均5年。2次/周2例,3次/周5例。均有高血压史,其中2例伴心律失常。心电图显示:左室高电压,房性早搏,ST-T改变等。慢性支气管炎及糖尿病各1例。7例术前实验室检查,尿素氮23.92-32.45mmol/L,肌苷747-925μmol/L,红细胞1.85-2.83x1012/L,血红蛋白55-86g/L,红细胞比容22.7%-28.5%,血小板90-180x109/L,血钾4.1-4.5mmol/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2例。7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平均30min,出血5-20ml。术后48小时内恢复肛门排气并进食,腹腔引流24小时内拔除。7例恢复良好,无戳孔及腹腔感染,无肺部感染。术后住院4-6天,随访7-36个月,无胆道残余结石、黄疽及腹痛等并发症,仍维持血液透析治疗。33%的血液透析患者可出现胆囊结石并和年龄有关。血液透析患者由于体液和细胞免疫受到损害,发生感染的危险性远高于普通人群。一旦并发胆道急性感染,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目前主张对有症状或准备肾移植的胆囊结石患者应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贫血、营养不良、高血压、心肺血管疾病、糖尿病、凝血功能紊乱等,这些症状又互为因果。本组均有贫血、营养不良,引起这两者的主要原因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减少,蛋白摄人不足或丢失过多。现已证实红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并产生许多相关的免疫物质。红细胞比容低于30%时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手术创面易出血,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需针对病因给予纠正。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铁剂纠正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既纠正贫血,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血清纤维蛋白原在贫血被纠正后增高,血小板凝聚能力增强使出血时间异常得到明显纠正。高血压及心肺疾病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气腹使隔肌抬高,有心肺功能障碍者一度被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禁忌证。此类患者高血压的原因以容量增加占多数,血液透析对以容量增加为主的高血压有显著的疗效,对多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除血液透析外还需服降压药维持血压平稳。还应查找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并给予纠正,控制高血糖。术中气腹压力维持在12mmHg以下。用化痰药、雾化吸人等促痰液排出净化呼吸道,改善肺通气功能。用敏感抗生素预防感染。鼓励患者近一早下床活动,控制补液量及补液速度,以防出现心力衰竭。这些措施对保证术中安全及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维持性血液透析为此类患者手术安全提供了保障,目前提倡术前1天用低分子肝素透析一次,既可清除体内毒素,又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减少出血。术后初次透析时间不要超过3天,否则尿素物质蓄积可产生相应的并发症。头孢类药物33%-99%由肾脏排泄,血液透析患者使用时应减少剂量或隔日应用,否则可因浓度过高产生精神症状。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对肌体免疫抑制作用少,对水电平衡影响小,术后能早期活动,胃肠道功能恢复快,肺部并发症少,更适合血液透析患者。但必须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各自不同复杂的并发症和实验室检查评估其对手术的耐受力,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措施,使其平安渡过围手术期。本文选自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年9月第8卷第9期。
赵刚 2017-08-04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 左甲状腺素钠片是最常用补充甲状腺激素的药物,用于多种甲状腺疾病的治疗,包括原发性甲减,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的术后替代。左甲状腺素钠片的使用看似简单,但有很多注意事项。而很多临床医生只注意了剂量调整,却忽视了服药时机这一重要方面。由于左甲状腺素钠片有较长的半衰期(约 7 天),故一天仅需服用一次便能获得稳定的血药浓度。对于大部分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来说,1.6~1.8 μg/kg 每天一次的剂量即可起效,维持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到生理替代作用。有些临床医生通过每日多次的服药频率试图获得更平稳的血药浓度,这是没有必要的,同时也会造成患者较差的依从性。左甲状腺素钠片的口服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吸收率约 60%~80%,其空腹状态下吸收效果最好,并且最大吸收效果发生在服药后的 3 小时内。有研究表明,甲减患者如行空肠回肠旁路术或其他肠道切除术,术后往往需要更大剂量的左甲状腺素钠片;也有研究表明,短肠综合征的患者左甲状腺素钠片的血药浓度峰值下降。而其他一些因素,如年龄、治疗依从性、饮食习惯和之前存在的肠道吸收不良,都会影响到左甲状腺素钠片的吸收。吸收不良的原因还有炎性肠病、溃疡性疾病、乳糖不耐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左甲状腺素钠片的服药时机对于甲减患者的管理十分必要。左甲状腺素钠片与食物同服可能会影响其吸收,很早就有研究发现左甲状腺素钠片与食物同服其吸收率仅约 64%,而空腹状态下可达到 80%。所以,如果有可能,左甲状腺素钠片的服药时间应固定在早餐前至少 60 分钟或者睡前(晚餐后 3 小时)服用。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富含纤维的食物、豆制品和浓咖啡会显著影响左甲状腺素钠片的吸收,这也提醒需要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的患者,进食早餐时应避免选择上述食物。与进食至少间隔多久才能避免食物对左甲状腺素钠片的影响是近几年研究关注的重点。研究表明,最好的服用时间依次是早餐前至少 60 分钟、睡前、早餐前 30 分钟和与进餐同时。空腹状态相比睡前还有额外好处,能提供更稳定的促甲状腺素水平。因此,左甲状腺素钠片最好是清晨服用,在早餐前至少 60 分钟。但在现实中,除了药物吸收的问题,药物依从性也值得关注。比如,很多年轻患者起床较晚,又需要在上班前完成进餐,虽然早餐前 60 分钟是最好的服药时间,但似乎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睡前服药可作为最佳的选择。此外,另外一种服药方式,即早餐前 30 分钟,如果能保证相对稳定的进餐类型并避免以上提及的可能会影响左甲状腺素钠片吸收的食物(如高纤维食物、豆制品或浓咖啡),则某种程度上也是种合理的选择。最后,很多药物会与左甲状腺素钠片形成不可溶性或者不可吸收性复合物,改变左甲状腺素钠片的生物等效性,影响其吸收。因此,应尽可能的避免与之同服。这些药物有降脂药物消胆胺、缺铁性贫血时的治疗药物硫酸亚铁、溃疡的治疗药物硫糖铝和质子泵抑制剂、骨质疏松时药用碳酸钙、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诺昔芬以及肥胖的治疗用药奥利司他。 转自丁香园徐少勇
邱伟华 2017-01-04阅读量1.6万
病请描述:导语:正常月经的周期、持续时间和血量都表现为明显的规律性和自限性。当机体受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如精神紧张、营养不良、代谢紊乱、饮食紊乱、过度运动、酗酒及其他药物影响时都有可能导致月经不调。那么,你的月经正常吗?怎样的月经才是正常的?首先,我们来看看正常的月经: 正常月经一般周期(即相连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21~35天,经期(即出血时间)为3~7天,出血量为20~60毫升。所以月经并不是每个月都在相同的时间来才算准,每个月都提前几天或都延后几天(只要有一定的规律),一般都属正常。而对于每次月经只来2~3天或者每次月经都要来7~8天的人,只要经期相对固定地维持在这个范围,一般也属正常。 但如果你的月经出现了以下问题,就要注意了: 1.周期不固定 正常月经一般周期21~35天,且对任何一个人而言,月经周期需要相对固定。 月经周期一般相对固定在相差3~4天以内,也就是说每次月经周期相差3~4天都属正常。但如果这次周期25天,下次周期33天,虽然这两次周期都在21~35天这个范围内,也不属于正常。2.经期不固定 经期是指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一般3~7天,通常经期也是相对固定的。 如果本来经期是5~6天,突然有一次只有2~3天;或本来是2~3天,突然变成7~8天,就需要注意了。 3.经量过多或过少 经量是指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一般是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少于5ml为月经过少。 虽然临床上对正常月经量的多少有明确的界定,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对月经量进行测量,只能粗略估计。比如,可通过浸透的卫生巾用量来粗略观察,通常一次月经用量少于3片或多于20片,就说明你的经量不正常。但是,有些人可能还没等卫生巾浸透就换了,而且不同的卫生巾渗透性和吸水性也不同,因此根据卫生巾用量来估计月经量不够准确。4.经血中含大量血凝块 由于经血中含有纤维蛋白溶酶,所以经血是不凝固的,正常经血中不应该有血凝块。 只有在出血量大到一定程度,超出了纤溶酶的溶解能力纤维蛋白不能完全降解时,才会夹有少许血块,但血块一般不超过总经量20%。如果月经出现大块的血凝块,要考虑是月经异常的表现。小编提醒:除了上述几项外,还要注意月经期间特有的伴随症状,如腹痛、腹胀、腰酸、腰痛、乳房胀痛等等,这些症状每个人因体质不同,会有不一样的表现,一般只要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以及身体健康,均属正常现象;但若影响工作生活,并且对你的身体造成明显影响,则需到医院进行治疗。 *图片来自123RF正版图库
就医指导 2016-08-19阅读量3.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