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慢性胰腺炎:如何科学应对“沉默的腹痛”?瑞金医院专家为你划重点!作者:费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文章出处:综合《中华胰腺病杂志》最新研究及临床实践整理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一名普外科医生。从医30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还喜欢通过线上科普和大家聊聊健康那些事儿。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解答过10万+问题,今天想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大家认识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疾病——慢性胰腺炎。 为什么关心慢性胰腺炎? 你可能听过“胰腺癌”,但对“慢性胰腺炎”却陌生。其实,它就像一个“沉默的破坏者”:早期症状隐蔽,但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腹痛反复、糖尿病、营养不良,甚至增加患癌风险!据统计,每10万人中,每年约有7人患病。而女性因激素和免疫特点,某些阶段风险更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科学管理它? 慢性胰腺炎:你的身体在“求救” 想象一下,胰腺是身体的“消化工厂”,负责分泌消化酶和胰岛素。当它反复发炎,工厂就会“罢工”——消化功能下降、血糖失控、腹痛难忍。典型信号包括: 上腹部疼痛(饭后加重,可能放射到背部) 脂肪泻(大便油腻、浮在水面) 体重莫名下降 新发糖尿病(尤其伴随腹痛) 治疗策略:从“止痛”到“修复” 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不是“一刀切”,而是多学科协作的“组合拳”。根据《中华胰腺病杂志》最新综述,核心策略可总结为: 1. 疼痛管理:别让腹痛绑架生活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戒酒是底线!酒精和烟草会“火上浇油”。 药物治疗:按“镇痛阶梯”用药,从普通止痛药到阿片类药物(需严格遵医嘱)。 微创介入:若药物无效,可尝试神经阻滞术或内镜取石,50%患者疼痛能暂时缓解。 2. 营养支持:吃对食物就是良药 胰酶替代疗法:每餐补充4万-5万单位脂肪酶,帮助消化(像给工厂“外派员工”)。 重点监测:每年查骨密度、维生素水平(尤其是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肌肉保卫战:超过一半患者存在“肌肉减少症”,需增加蛋白质摄入+适度抗阻训练。 3. 手术与微创:何时需要“动刀子”? 内镜治疗:适合胰管结石或狭窄,通过支架或碎石疏通“管道”。 外科手术:若反复发作、怀疑癌变,可考虑切除部分胰腺(现在有保留十二指肠的术式,创伤更小)。 终极方案:全胰切除+自体胰岛移植,既能去病灶,又能保留部分控糖功能(但需严格评估)。 4. 心理支持:别忽视“情绪免疫力” 长期腹痛易引发焦虑、抑郁。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冥想等心理干预,能帮助患者重建积极心态。 未来希望:这些新疗法值得期待!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更精准的治疗: 抗炎新药:如抑制白介素4/13的药物,从源头减少炎症。 细胞修复:用维生素D类似物“安抚”过度活跃的胰腺星状细胞。 预测模型:通过基因检测和疼痛敏感度测试,提前预判治疗反应。 费主任的贴心建议 早期筛查:若有长期腹痛、消化不良,别硬扛!尽早查超声、CT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饮食口诀:低脂、高蛋白、少食多餐,避免油炸和酒精。 定期随访:每半年查血糖、营养指标,每年评估骨密度。 推荐理由 作为外科医生,我见过太多因忽视小症状而延误治疗的患者。慢性胰腺炎虽棘手,但早发现、科学管理,完全能控制病情!希望这篇科普能成为你的“健康指南针”——医学知识不冰冷,它关乎每一天的生活质量。 健康小互动:你或家人有反复腹痛的经历吗?欢迎留言,我会挑选典型问题详细解答! 本文内容参考:《中华胰腺病杂志》2025年4月综述《慢性胰腺炎的治疗策略》及最新国际指南。关注我,get更多靠谱健康知识,我们下次见!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199
病请描述:产后脱发是很多产妇在生产之后的几个月面临的问题,说起产后脱发的原因,就要从头发的一生说起。正常人头皮上有约约十万个毛囊,滋养着头发的生长,头发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生长期,退行期,休止期,然后脱离毛囊,又有新的头发生长出来,周而复始。产后脱发就是休止期脱发的一种,这与产妇在怀孕时雌激素水平高,“挽留”了大量原本应该脱落的毛囊,使其停留在休止期不脱落,生产过后,雌激素水平逐渐回落,对这些毛囊的“挽留作用”也就逐渐消失,便会出现产后几个月内有头发脱落增加的情况。 除此之外,产后脱发可能与精神压力有关,产妇产后休息欠佳、精神压力大可能也会加重脱发。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产后体型的恢复,有些产妇为了体型快速回归,可能会采用节食的方法,难以摄入均衡的营养,造成营养不良,头发干枯易折断。一些地区还有着“坐月子不能洗头”的习俗,导致头皮油腻,易诱发毛囊炎,加重脱发。 所以产妇产后脱发先不要慌,保持心情愉悦,保证充分的睡眠、营养均衡,定期洗头保持头皮的清洁,可以用梳子或者手指腹轻柔地梳头,促进头皮血液循环,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仍然脱发明显的话,可以来皮肤科或脱发专病看诊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柴景秀 2025-04-24阅读量279
病请描述:口腔颌面部肿瘤常见的有唇癌、舌癌、牙龈癌等。这些肿瘤的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然而,这些治疗手段患者常会出现吞咽障碍,这不仅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还可能引发误吸、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颌面部肿瘤术后的吞咽康复显得尤为重要。一、吞咽障碍的原因1.由于手术可能会切除舌、颊、腭、下颌骨等与吞咽相关的结构,涉及肌肉和神经,造成吞咽的协调性下降;2.手术后修复的组织瓣代偿功能不足,造成食物通过口腔延迟,吞咽效率低下3.术后放化疗导致张口受限、吞咽疼痛、肌肉纤维化、唾液分泌障碍加重吞咽障碍。以上原因可能导致患者进餐时间延长、营养不良、管饲依赖、体重减轻、吸入性肺炎、死亡增加等。2、吞咽功能评估 临床筛查:通过洼田饮水试验、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等初步判断吞咽障碍的风险 仪器评估:吞咽造影(VFSS):动态观察食物从口腔到试管的运动过程,识别误吸风险;喉镜吞咽评估(FEES):直接观察咽喉部结构及食物残留情况。三、吞咽障碍的康复 术后康复遵循早期介入、全程贯穿、分阶段进行的原则:1.预康复:是指在肿瘤手术前的康复治疗,他可以基线评估、提供教育咨询(预期治疗效果和康复时长)、合适的吞咽相关练习或策略,目的是保持吞咽有关肌肉的强度、耐力和灵活性。2.术后24-48小时:可以进行口腔气流呼吸训练增强口腔内器官的感知力。3.术后1周-10天:在外科医生允许下,逐步介入针对性功能训练(如口腔运动训练、口腔感觉训练、颈肩关节松动训练等)。①口腔运动训练:舌肌运动康复:使用纱布或专用舌肌康复训练器进行舌的牵拉训练,提高其灵活性。 舌体运动训练包括舌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伸展,以及弹动舌体,这有助于提高舌体搅拌食物的能力;通过张口、闭口、鼓腮、嘟嘴、吐气等运动锻炼口腔肌肉,增强腭咽闭合能力。使用专用唇部训练器或用手做唇部闭夹训练,增加唇部包纳食物的力量;通过Masako训练、Shaker训练等康复操做口腔器官运动训练;通过发a、y、w、f等音,锻炼唇部肌肉;②口腔感觉训练:冷刺激:使用冷水漱口或冰块刺激口腔,提高口腔感觉,诱发吞咽运动。这种方法对于恢复口腔的敏感性特别有效;触觉刺激:用改良的按摩刷擦口腔内颊部、舌部,提高运动协调能力;进行颌面部按摩,恢复面部的对称和感觉。味觉刺激:给予有强烈味道的食物,如柠檬汁,增强口腔期的感觉及运动功能;③气道保护法:Mendelsohn吞咽法、声门上吞咽法、超声门上吞咽法、用力吞咽法等,有助于在吞咽时保持气道关闭,减少误吸风险。4.术后1-3个月:瘢痕稳定期,重点进行吞咽、言语功能强化训练和抗挛缩治疗,如有淋巴水肿,可行徒手淋巴引流。5.吞咽代偿策略:调整吞咽姿势:如头部微仰,有助于食物顺利进入食道;调整食物的质地:选择易吞咽的糊状食物,避免过硬或过干的食物;用小而浅的勺子喂食,尽量将食物放在舌根以利于吞咽。结语颌面部肿瘤术后的吞咽康复是一个涉及多方面技术和方法的过程。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大多数患者能够逐渐恢复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然而,康复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按时进行康复训练,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同时,家属的支持和鼓励也是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李小莹 2025-04-09阅读量325
病请描述:一、初步评估与鉴别诊断 1.病史采集: -排便频率(≤2次/周)、粪便干粗、伴随症状(腹痛、肛裂等)。 -重点排查高发时段:转奶期、如厕训练期、入学后。 -家族史、用药史(如钙剂、抗生素)及精神因素(排便恐惧、学校回避)。 2.体格检查: -腹部触诊(左下腹粪块)、肛门指检(直肠嵌塞或结构异常)。 -生长评估,排除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3.器质性排查: -若存在报警征象(如新生儿期便秘、生长迟缓、血便、腹胀呕吐),需行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排除先天性巨结肠、肠梗阻、过敏性疾病等。 二、基础护理措施 1.饮食调整: -膳食纤维:推荐每日摄入量=年龄+5g(如5岁儿童需10g/日),优先选择全谷物(燕麦、玉米)、高纤维蔬果(西梅、火龙果、西兰花)及豆类。 -水分补充:按年龄调整饮水量(如1-4岁:1300ml/日;4-7岁:1600ml/日)。 -母乳/配方奶优化:母乳喂养者母亲避免辛辣饮食;配方奶可选含益生元或低棕榈油成分。 2.排便习惯训练: -定时排便:餐后30-60分钟(利用胃结肠反射),每次10分钟,避免久蹲。 -姿势调整:双脚支撑(如垫脚凳),身体前倾以增加腹压。 3.运动与腹部按摩: -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脐周)5-10分钟,促进肠蠕动。 -鼓励户外活动(≥1小时/日),婴儿多进行俯卧或爬行训练。 三、药物治疗方案 1.急性嵌顿处理: -开塞露(10ml/次)或甘油栓解除嵌塞,短期使用(避免依赖)。 2.维持治疗: -渗透性缓泻剂: -乳果糖(起始剂量1-2ml/kg/日,分次口服,维持2-4个月后逐渐减量)。 -聚乙二醇3350/4000(0.8g/kg/日,疗程≥6个月)。 -膳食纤维补充剂:小麦纤维素制剂(需配合足量饮水)。 3.辅助用药: -益生菌:短期使用(2-4周)可能改善肠道菌群,但对慢性便秘效果有限。 -禁忌: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及含大黄类中成药。 四、行为干预与心理支持 1.如厕训练: -2-4岁儿童需循序渐进,避免强迫性训练导致排便恐惧。 -采用正向激励(如奖励贴纸)建立排便反射。 2.心理疏导: -针对学校回避排便或肛裂后疼痛恐惧,联合心理科进行认知行为干预。 五、随访与长期管理 1.疗效监测: -记录排便日记(频率、性状、疼痛评分),每4周评估药物剂量调整需求。 -功能性便秘需维持治疗6-12个月,复发率约30%。 2.家长教育: -强调饮食与行为干预的长期性,避免过早停药。 -指导识别报警症状(如体重下降、便血)并及时复诊。 六、特殊情况处理 -婴儿便秘:母乳喂养者排查母亲饮食,配方奶喂养者可尝试添加西梅汁(稀释后5-10ml/次)。 -肛裂/痔疮:温水坐浴+凡士林局部涂抹,必要时短期使用局麻药膏。
宁铂涛 2025-03-17阅读量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