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民族医学科 > 维吾尔医学科 > 治疗

治疗

undefined治疗相关内容 更多>

吴佳纹教授团队在全球皮科排名...

病请描述:玫瑰痤疮(Rosacea),作为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国内患病率约3.48%,即近5000万人患病。临床上常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丘疹脓疱型酒渣鼻(PPR)最为常见。由于该病发病机制不明,传统治疗手段的疗效往往不尽人意,造成病情反复,给患者带来深深的困扰。目前,临床上仍然缺乏针对玫瑰痤疮有效的治疗药物或手段。2025年4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病院吴佳纹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皮肤科期刊《JournaloftheAmericanAcademyofDermatology》(IF=12.8)上发表了题为“EfficacyandsafetyoforalJAK1inhibitorupadacitinibmonotherapyforpapulopustularrosacea:Areal-worldstudy”的最新研究论文,证实了JAK1抑制剂乌帕替尼治疗PPR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招募了12例3个月内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PPR患者。患者接受为期12周、每日1次、每次15mg的乌帕替尼单药治疗。研究运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研究者整体评价(IGA)、临床医师红斑评估(CEA),同时采用患者自我评估(PSA)和生活质量指数评分(RQoL)评估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另外,为了评估皮肤屏障功能,采用无创方法检测皮肤生理指标:皮肤含水量和经皮水流失(TEWL),并采用无创性胶带剥离取材方法检测角质层细胞形态CE及丝聚蛋白FLG含量。此外,还借助八光谱面部成像技术记录治疗过程中皮损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结束时,83.33%的患者面部红斑明显减轻(IGA≤1),91.67%的患者IGA评分改善2分以上,CEA评分改善2分以上的患者占91.67%。玫瑰痤疮患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平均提升62.31%。通过皮肤屏障功能检测发现,治疗后,皮肤含水量平均提高46.33%,TEWL值平均减少23.48%;角质形成细胞分布更均匀、形态更规则,皮肤角质层FLG含量平均增加66.56%。八光谱面部成像技术显示治疗后患者的炎症性红斑和丘疹脓疱也得到显著改善。另外,我们发现,在4例合并特应性皮炎的玫瑰痤疮患者中,玫瑰痤疮症状和特应性皮炎相关评分均显著改善。整个研究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该研究表明,JAK1抑制剂乌帕替尼有望成为玫瑰痤疮的有效治疗方案,对合并特应性皮炎的玫瑰痤疮患者来说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本研究为玫瑰痤疮的治疗开辟了新方向,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皮肤科徐冰阳硕士研究生,吴佳纹教授为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为该项研究的第一及通讯单位。

吴佳纹 2025-05-08阅读量397

甲状腺癌手术:精准治疗与功能...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手术:精准治疗与功能保护并重的现代外科艺术作者:费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文章出处:本文内容参考《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4年发表的《甲状腺癌根治术关键技术标准及评价》,结合临床经验整理而成。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一名从事普外科工作30多年的医生。我既做传统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治疗,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同时,我也是一名“科普达人”,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帮助过10万+患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手术的那些事儿——如何用现代技术既“切干净”肿瘤,又保护重要功能。 为什么甲状腺癌手术如此重要? 甲状腺癌是近年来发病率上升最快的癌症之一,尤其是女性朋友更需关注!但别慌,大多数甲状腺癌(比如分化型)恶性程度低、治愈率高,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不过,手术既要“精准切瘤”,又要“保护嗓子、钙代谢、血管气管”等,堪称“刀尖上的艺术”。 关键知识点:甲状腺癌手术的6大核心 用最直白的语言,带你了解医生如何在手术中“稳准狠”: 术前诊断:甲状腺的“体检套餐” 超声检查:像“高清摄像头”扫查结节大小、形状,揪出可疑分子。 细针穿刺活检(FNAB):用一根细针“取样化验”,明确良恶性。 分子检测:给癌细胞做“基因身份证”,辅助诊断更精准。 手术范围:量体裁衣,不“一刀切” 肿瘤<1cm且无高危因素?可能只需切单侧甲状腺。 肿瘤大、有转移?需全切+淋巴结清扫。 划重点:医生会综合病理类型、位置、淋巴结情况,定制个性化方案。 手术入路:要根治,也要“隐形刀口” 经典低颈切口:适合大多数手术,疤痕隐蔽在颈纹里。 腔镜/机器人手术:从口腔、腋窝、胸乳打“隧道”操作,颈部不留疤(但需严格符合适应症)。 选择原则:治病第一,功能保护第二,美容第三! 术中保护:像保护“精密仪器”一样 喉返神经:伤到会声音嘶哑!医生会用“神经监测仪”全程护航。 甲状旁腺:管钙代谢,术中靠“纳米炭负显影”技术精准定位,避免误切。 血管气管:游离时“走天然缝隙”,像微雕一样精细。 淋巴结清扫:清扫≠盲目扩大 中央区淋巴结“常规清扫”,侧颈区需有转移证据才动。 术中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减少术后脖子僵硬等问题。 术后并发症:早发现,早处理 出血:颈部肿胀呼吸困难?需立即返院处理。 低钙:手脚麻、抽筋?补钙就能缓解。 乳糜漏:少见但麻烦,需低脂饮食+局部加压。 现代甲状腺手术的“终极目标” 过去手术追求“切得越广越好”,现在更强调“根治与生活质量并重”!比如: 用术中神经监测降低声音损伤风险; 甲状旁腺自体移植预防低钙; 腔镜技术兼顾美容需求。这些进步让患者术后不仅能活得更长,还能活得更舒心。 推荐理由 作为医生,我常对患者说:“甲状腺癌不可怕,规范治疗是关键!”本文融合了最新指南与临床实战经验,帮你:✅ 了解手术如何步步为营;✅ 破除对“开刀留疤”“术后变哑”的恐惧;✅ 树立科学就医信心。 给读者的小贴士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先找专科医生评估。 手术方案因人而异,多和医生沟通自身需求(比如美容偏好)。 术后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超声,警惕复发。 希望每位患者都能遇到“懂技术、有温度”的医生,打赢这场“甲状腺保卫战”!如果还有疑问,欢迎来我的科普号留言,随时为你解答~ 健康无小事,科学应对才是王道! 🌟  

费健 2025-05-08阅读量85

甲状腺结节,切还是不切?费健...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切还是不切?费健主任带你揭秘“观察治疗”新选择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粉丝超100万) 文章出处 本文内容基于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发表的研究《主动监测与立即手术:对中国1厘米或更小的高度可疑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和生活质量结果的比较》,结合我30年的临床经验撰写,为你提供最科学的建议。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一名“既拿手术刀又拿消融针”的外科医生。从医30年,我见过太多患者因为甲状腺结节陷入焦虑:“要不要手术?”“不切会不会恶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颠覆传统认知的新选择——主动监测。 甲状腺结节,真的必须“一刀切”吗? 近年来,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女性朋友(男女比例约1:3)。很多人一听到“结节”“可疑”就慌了,恨不得立刻手术。但你知道吗?1厘米以下的“高度可疑”小结节,可能根本不需要急着开刀! 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跟踪了800多名患者,发现: 主动监测组:定期复查,必要时再手术。 立即手术组:直接切除结节。 结果如何?我们用“三张成绩单”来对比👇 成绩单一:治疗效果,平手! 肿瘤控制率: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癌症转移或死亡。 延迟手术率:主动监测组中,仅9%的人后来需要手术,且术后效果与直接手术组无差异。结论:观察治疗不耽误病情,关键时刻再手术也来得及! 成绩单二:副作用,主动监测完胜! 立即手术可能带来这些问题: 暂时声音嘶哑(2.7% vs. 0.2%) 钙代谢问题(13.6% vs. 1.9%) 终身吃甲状腺激素药(96.1% vs. 10.7%) 脖子留疤(94.3% vs. 9.1%)结论:手术不是“零风险”,观察治疗能避免多数并发症。 成绩单三:生活质量,主动监测更舒心 手术后1年内,患者常抱怨声音变化、喉咙不适;1年后,脖子疤痕成了最大心结。而观察治疗组的生活质量始终更稳定,烦恼少一大半! 为什么医生推荐“主动监测”? 甲状腺微小癌很“懒”:多数生长缓慢,甚至一辈子不变化。 手术可能“过度治疗”:切了结节,却带来新问题(如激素依赖)。 定期复查更灵活:每6个月做超声,发现问题随时处理。 适合人群:✅ 结节≤1厘米✅ 无淋巴结转移✅ 无家族史✅ 能坚持定期复查 费健主任的暖心建议 别让“结节”成心结:90%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即使恶性,多数也能观察(但是精准评估很重要)。 选对医生比选治疗更重要:找有经验的医生评估风险,制定个性化方案,可能你仅仅需要做个微创消融治疗而不必要切除甲状腺。 微创技术来兜底:若需手术,可选择腔镜手术,脖子上不留疤! 推荐理由 作为深耕甲状腺领域的“老医生”,我深知患者对手术的恐惧。这项研究证实:观察治疗不是“躺平”,而是科学决策。如果你正纠结“切还是不切”,不妨先问自己:是否需要为一个小结节,承担手术风险? 最后的话健康路上,焦虑不如行动!定期体检、理性选择,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如果有疑问,欢迎来我的线上诊室聊聊(偷偷说:粉丝咨询超10万,你的问题可能早有答案哦😉)。 费健主任的甲状腺健康小贴士🔹 每年一次甲状腺超声🔹 少吃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 保持好心情,压力是甲状腺的“隐形杀手”! 科学指导健康,选择决定未来。我是费健,我们下期见!  

费健 2025-05-08阅读量73

慢性胰腺炎:如何科学应对&l...

病请描述:慢性胰腺炎:如何科学应对“沉默的腹痛”?瑞金医院专家为你划重点!作者:费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文章出处:综合《中华胰腺病杂志》最新研究及临床实践整理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一名普外科医生。从医30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还喜欢通过线上科普和大家聊聊健康那些事儿。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解答过10万+问题,今天想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大家认识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疾病——慢性胰腺炎。 为什么关心慢性胰腺炎? 你可能听过“胰腺癌”,但对“慢性胰腺炎”却陌生。其实,它就像一个“沉默的破坏者”:早期症状隐蔽,但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腹痛反复、糖尿病、营养不良,甚至增加患癌风险!据统计,每10万人中,每年约有7人患病。而女性因激素和免疫特点,某些阶段风险更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科学管理它? 慢性胰腺炎:你的身体在“求救” 想象一下,胰腺是身体的“消化工厂”,负责分泌消化酶和胰岛素。当它反复发炎,工厂就会“罢工”——消化功能下降、血糖失控、腹痛难忍。典型信号包括: 上腹部疼痛(饭后加重,可能放射到背部) 脂肪泻(大便油腻、浮在水面) 体重莫名下降 新发糖尿病(尤其伴随腹痛) 治疗策略:从“止痛”到“修复” 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不是“一刀切”,而是多学科协作的“组合拳”。根据《中华胰腺病杂志》最新综述,核心策略可总结为: 1. 疼痛管理:别让腹痛绑架生活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戒酒是底线!酒精和烟草会“火上浇油”。 药物治疗:按“镇痛阶梯”用药,从普通止痛药到阿片类药物(需严格遵医嘱)。 微创介入:若药物无效,可尝试神经阻滞术或内镜取石,50%患者疼痛能暂时缓解。 2. 营养支持:吃对食物就是良药 胰酶替代疗法:每餐补充4万-5万单位脂肪酶,帮助消化(像给工厂“外派员工”)。 重点监测:每年查骨密度、维生素水平(尤其是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肌肉保卫战:超过一半患者存在“肌肉减少症”,需增加蛋白质摄入+适度抗阻训练。 3. 手术与微创:何时需要“动刀子”? 内镜治疗:适合胰管结石或狭窄,通过支架或碎石疏通“管道”。 外科手术:若反复发作、怀疑癌变,可考虑切除部分胰腺(现在有保留十二指肠的术式,创伤更小)。 终极方案:全胰切除+自体胰岛移植,既能去病灶,又能保留部分控糖功能(但需严格评估)。 4. 心理支持:别忽视“情绪免疫力” 长期腹痛易引发焦虑、抑郁。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冥想等心理干预,能帮助患者重建积极心态。 未来希望:这些新疗法值得期待!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更精准的治疗: 抗炎新药:如抑制白介素4/13的药物,从源头减少炎症。 细胞修复:用维生素D类似物“安抚”过度活跃的胰腺星状细胞。 预测模型:通过基因检测和疼痛敏感度测试,提前预判治疗反应。 费主任的贴心建议 早期筛查:若有长期腹痛、消化不良,别硬扛!尽早查超声、CT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饮食口诀:低脂、高蛋白、少食多餐,避免油炸和酒精。 定期随访:每半年查血糖、营养指标,每年评估骨密度。 推荐理由 作为外科医生,我见过太多因忽视小症状而延误治疗的患者。慢性胰腺炎虽棘手,但早发现、科学管理,完全能控制病情!希望这篇科普能成为你的“健康指南针”——医学知识不冰冷,它关乎每一天的生活质量。 健康小互动:你或家人有反复腹痛的经历吗?欢迎留言,我会挑选典型问题详细解答! 本文内容参考:《中华胰腺病杂志》2025年4月综述《慢性胰腺炎的治疗策略》及最新国际指南。关注我,get更多靠谱健康知识,我们下次见!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137

undefined治疗相关医生 更多>

评分:10
问诊量:210
内科,肿瘤科常见疾病。
评分:10
问诊量:68935
脑出血,脑梗死及后遗症的康复治疗
评分:10
问诊量:63263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颈肩腰腿痛的针灸康复治疗。
评分:10
问诊量:144
糖尿病、糖尿病足等相关神经、血管慢性并发症及酮症、低血糖等急性并发症的治疗。

undefined治疗相关医院 更多>

湖南省肿瘤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5.1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505.0万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37.0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26.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