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腹部 > 肝火 > 病因

肝火病因

肝火病因相关内容 更多>

内外同治诊疗桥本甲状腺炎伴高...

病请描述:患者于某,女性,42岁 初诊:2024年4月2日 主诉:头晕伴双下肢水肿反复一年 现病史:患者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病史,伴TPOAb和TGAb异常。曾服用硒酵母、等治疗抗体,效果未见。一年前,无明显诱因下自觉头晕、乏力,时轻时重。曾于外院数次查甲状腺功能,未见异常。继而,出现双下肢水肿,严重时胫骨前水肿,休息后可缓解。近半年,于外院服用中药调理(药味不能提供),症情未见改善。家住嘉定地区,遂来我院内分泌科就医。 刻下:头晕、乏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口干口苦,大便尚调,日一行,纳可,夜寐欠安。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6.3℃,心率 78次/分,血压119/78mmHg,呼吸 16次/分,甲状腺I度肿,心肺检查阴性。双侧下肢胫骨前凹陷性水肿,皮肤光亮,舌红,苔白,脉滑。 辅助检查:甲状腺功能及抗体:FT3:4.69 pmol/L,FT4:11.69 pmol/L, T3:1.37 nmol/L, T4:89.35 nmol/L, TGAb:38.37 IU/mL ↑, TPOAb>1000.00 IU/mL ↑, TSH:7.90 uIU/mL ↑, TRAb<0.800 IU/L, TG:18.24 ng/ml;25-羟基维生素D 56.94 nmol/L; 诊断: 中医诊断:瘿气(气郁化热、水湿内停证) 西医诊断:1. 桥本甲状腺炎 2.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治法:疏肝理气、养阴泄热、祛湿利水 方药:清瘿散  *14帖。水煎200ml,早晚各服用一次。    甲状腺专属中医治疗(滚针、督灸、定向透药)每周两次    二诊:2024年4月23日 刻下:服药3周,患者诉头晕已瘥,下肢凹肿较前消退,口干、口苦、夜寐等症状均较前改善。自觉身体轻松,无新发不适。舌红,苔薄白,脉细滑。方已中的,辨证同前,续前法。 方药:守方继服 *14帖。水煎200ml,早晚各服用一次。 甲状腺专属中医治疗(滚针、督灸、定向透药) 每周两次   三诊:2024年5月7日 刻下:近日晨起手指自觉肿胀,夜寐欠佳。余无不适。舌红,苔薄白,脉细弦。辨证属气郁化火,肝火扰心。治宜养心安神。 方药:原方的基础上加用茯神 15g  *14帖。水煎200ml,早晚各服用一次。             甲状腺专属中医治疗(滚针、督灸、定向透药) 每周两次   四诊:2024年5月21日 刻下:服药后晨起手指肿胀已瘥,睡眠改善,无新发不适。舌红,苔薄白,脉细弦。效不更法。 方药:守方继服 *14帖。水煎200ml,早晚各服用一次。 甲状腺专属中医治疗(滚针、督灸、定向透药) 每周两次   五诊:2024年6月18日 刻下:服用中药2个月余,患者甲状腺及其抗体指标较前明显好转,头晕、乏力均好转,下肢凹陷性水肿消退,夜寐好转。 6-18日复查甲状腺功能及抗体:FT3:4.83 pmol/L,FT4:12.24 pmol/L, T3:1.62 nmol/L, T4:101.80 nmol/L, TGAb:9.05 IU/mL ↑, TPOAb: 365.50 IU/mL↑, TSH:6.13 uIU/mL ↑, TRAb: 1.51 IU/L,TG:9.48 ng/ml。 按语: 桥本甲状腺炎的抗体异常,现代医学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案例中,患者病桥本多年,抗体长期异常,就诊时抗体异常高到超出检测试剂盒上限,属于临床难治之症。瘿病常发病于颈前结喉处,为肝经之脉所循之处。情志不畅是本病常见病因。肝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肝气郁结,郁久而化火,热郁伤阴,损伤肝体;木旺侮土、脾运不健,滋生痰浊;肝郁气逆,挟痰浊循经上行;气、火、痰互患,凝于颈部,发为瘿病。肝郁化热,火邪内炽,伤及阴液,患者呈现口干、口苦。肝心为子母之属,母病及子,木火灼伤心阴,心阴耗损,则心悸、甚至失眠。观患者舌红,苔白,脉滑,四诊合参,实属瘿病为患,应以疏肝泄热养阴之法治之。 中医外治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方式,在调节机体免疫、缓解体表不适如甲状腺肿大伴颈部不适症状方面,独具特色。我们的设计的甲状腺外治诊疗技术基于名中医丁学屏教授临证经验,借助滚针刺激、督灸培补、药泥贴敷、离子导入等诊疗操作,依托经络理论,发挥药物渗入与穴位刺激的双重治疗作用。《内经》言:“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内外治,理法一致”。内治与外治具有相同的理、相似的方与药,只是实施不同的法。中医外治法通过对身体外部的治疗来达到治疗机体内部疾病的目的,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患者认同度高、副作用小、没有副作用,痛苦少。这一案例采用中医内外兼治,降低甲状腺抗体疗效十分显著。                    • • • • •

陶枫 2024-07-11阅读量2353

中医药治疗睡眠障碍

病请描述:患者倪某,男,因转移性肠肿瘤来付主任处就诊,患者于三月前出现寐差,入睡困难,夜梦多。付主任从病人整体入手,对其舌脉以及其他症状入手,给予病人特异性治疗,用药酸枣仁、煅龙骨、牡蛎等,以滋阴安神,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刻下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舌边红,苔中后部黄腻。 案语: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不寐的病因虽多,但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其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这是在讲因卫阳盛于外,营阴虚于内,卫阳不能入于阴,引起不寐。 不寐辨证首分虚实。虚症,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实证为邪热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次辨病位,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的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不寐,与肝、胆、脾、胃、肾相关。如急躁易怒而不寐,多为肝火内扰;脘闷苔腻而不寐,多为胃腑宿食,痰热内盛;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不寐,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多属脾虚不运,心神失养;心烦不寐,触事易惊,多属心胆气虚等。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

付晓伶 2023-12-04阅读量1166

艾灸,是如何让疾病远离你的!

病请描述:人世间的疾病千奇百怪,常见病就有几百种,而真正能说清病因的疾病却寥寥无几。中医里有一句精华叫“治病但求其本”。只要找到了产生疾病的本源,那么不管它如何变化多端,如何纷繁复杂,皆是万变不离其宗,尽在掌控之中。艾灸属于常见的中医疗法,经常艾灸对人体有好处,具有调和阴阳、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温阳补虚等功效。而且对人体能起到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能力,还可以改善女性月经不调、宫寒。调理脏腑功能,促进体内垃圾废物的排除作用。 艾灸,最终要灸出什么?人,为什么会生病?因为我们体内有三样东西:浊气、浊水、浊物。1、浊气浊气是虚浊。比如你跟别人吵架生气,或者有事总闷在心里的气,这气就是浊气。这种气上到头就会头痛,冲到四肢便成风湿,进入胃肠则成溃。这种气停而不走,阻碍气血正常运行,使血液循环减缓,很容易在体内郁结成块,甚至形成肿瘤,因为气滞必血瘀。血瘀的地方多了,必然会表现出各种症状,如肝胆病、肾脏病、高血压、心脏病、月经病及肿瘤等,中医言百病从气生,正是此意。2、浊水浊水就是湿浊。老爱吐痰的人,就是因为体内浊水太多;浊水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它若窜到腿上,就是水肿;若跑到皮肤表面,就成了湿疹;若上到头部就导致晕眩症。富贵包多数是痰湿淤堵导致肥胖多的不止是脂肪,更多的是湿气这种湿浊如果不及早排出,循经上头则头痛眩晕,滞塞毛孔则发皮炎湿疹,遇肝火则化痰,逢脾虚则腹泻,遗患无穷,必须及早清除。3、浊物浊物是实浊,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宿便。宿便堆积体内会导致身体抵抗能力迅速衰退,病痛也会越来越多,皮肤和五脏六腑都会受到侵害;可以说宿便是女人衰老的重要杀手。所以一定要注意按时排便,保持体内排毒系统的畅通。另外目前更多的浊物是过多的肥甘厚腻以及食品添加等造成的无法利用的垃圾废物,危害大,难以清除,通过艾灸的正能量作用,促进机体排除。     人这一生,哪能不受三浊的侵蚀?有了三浊不用怕,我们还有艾灸。艾灸——通过给身体穴位强制性的输入热能,使人增强免疫力和新陈代谢能力,起到排出三浊、拔除病根、延年益寿的作用。 艾灸知识一 短时间提高艾灸部位周边及深层温度,可杀灭局部病菌,局部堆积的垃圾在高温下发生形态变化容易排出,高温也能提高生物酶对垃圾的分解、合成、易于排出,高温也加速了局部的血液和体液流动,通过血液和经络运走局部垃圾。 艾灸知识二 俗话说,针通经络,灸调阴阳,艾灸相关的穴位时,灸的能量由穴位进入,通过相关的经络传输到深层或脏腑,使深层或内脏能量提升达到与艾灸表皮一样的效果。如膝关节的灸疗,选血海、梁丘、阴陵泉、膝阳关等穴,热能通过穴位进入经络直达膝关节腔,临时提高长期阴冷的关节腔的温度杀菌,消融垃圾促进血液循环,修复受损组织达到治疗关节炎的目的。再如艾灸治肝炎,取穴肝俞、阳陵泉、大椎、中脘、阴陵泉、足三里,灸热通过经络传导直达肝脏杀灭肝内病菌,消融肝脏积存的垃圾恢复肝脏功能。 艾灸知识三 人体组织器官除先天功能不足、外力损伤和老化外本身,一般不会功能衰竭绝,大多数疾病都是气血不足引起的。人体气血不足首先引起组织器官的代谢功能大打折扣,体内代谢废物的清理排出进程打折扣,体内废物也就是三浊逐渐积存会堵塞经络,反过来恶化组织器官和经络的运行以及人体气血的生成,直至各大器官衰竭、最终癌变。体内垃圾的清除靠血管和经络的畅通,靠人体气血要充足,所以艾灸的疏通经络、培养气血的功能至关重要。 艾灸知识四 人们日常没病并不表示身体没毛病,只是体内垃圾没有积存到生病的量,平时常灸大椎、各俞穴、命门、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涌泉诸穴,可协助身体通经络、排垃圾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百病都与脊柱相关。养生从衣食住行做起,大道至简,道法自然,顺天应人,天人合一。

马彩毓 2019-06-16阅读量9852

【名医经验】刘茂才:&quo...

病请描述: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内科华荣中风之病,起病急,症见多端,变化迅速,病因病机复杂,对其认识,也是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而逐步完善的。广东省中医院刘茂才教授带领脑病中心团队,以中风病为突破口进行脑病的科研和诊疗,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笔者对刘茂才诊治中风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总结,认为他的中风病防治思想突出体现在辨证的“实”“逆”“虚”和论治的“通”“调”“补”六个方面。中风病证候的“实”“逆”“虚”中风病“实”之病机刘茂才从事中风病研究50余年,十分重视中风病证治规律的研究,早期对1972年至1981年的178例住院中风急性期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认为其病因主要为风、火(阳热)、痰、瘀、虚,加上各种因素诱发,病后呈现一系列阳亢、血瘀、痰盛等邪实现象,整个过程贯穿着本虚邪实,并且急性期主要矛盾在于邪实。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血瘀证和痰证在中风患者证候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刘茂才认为痰和瘀既是脑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引致脑病的一个原因,可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加剧病情。中风之痰,与患者嗜食烟酒、肥甘厚味等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痰浊或随风阳上越或阻遏气机而形成风痰阻络或瘀痰阻络,表现为中风之候。中风之瘀,脑梗塞之后血脉闭阻,血流不通,有瘀无疑,脑出血之脑脉破裂,血溢于脉外而蓄积于脑髓脉络清窍之间,势必壅塞脉道,痹阻脉络,此亦必然产生新的瘀证。中风之痰瘀互结,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致清阳之气不得舒展,气血不得流通,津液气血不循常道,津血渗泄为痰为饮(脑水肿)。正如《景岳全书》指出:“津凝血败,皆化为痰。”此即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出血,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不论是局部还是全脑,不论是出血还是梗塞,基本病理变化都是脑组织的缺氧和缺血,这种缺氧和缺血,急性期必然产生局部或全部的组织水肿,甚至导致颅内压增高,在某种意义上,这可视为痰瘀交结之佐证。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为常候”,中风发病常以肝为起病之源,肝脾密切相关,脾胃互为表里,故胃常作为肝旺传病之所。木横土衰或气虚血瘀,必致脾胃升降失常,致中州运化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且中风急性期多为阳火亢盛,火热内炽既可烁液成痰,助阳化风,又可消烁津液,致胃肠燥结,腑气不通。加之中风病发,卧床、饮食失养,或误治而又加重腑实。腑实既可作为中风的一种诱发因子,又可作为中风后的一种病理状态,持续存在于中风病病程中,甚或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 。中风病“逆”之病机气机升降失常、肝经风火上逆是中风病发生发展的主线。升降太过中风发病之气血失调逆乱,总以肝气上冲最为突出。惊则气乱,恐则伤肾,或加之酒毒之品,可使肝升发动摇太过。肝阳愈旺,肝肾愈亏,肝阳上亢,或肝火上冲,阳胜火旺,复又生风。风火易于上升,致使升发太过,风性窜动,风阳上扰,风火相煽,多犯巅顶,发生中风。刘茂才认为出血中风之发病,是在气血内虚、脏腑阴阳偏盛的基础上,如遇情绪过急、用力过猛等诱因,引起“身中阳气之变动”,阴阳错乱,失去平衡而出现气血逆乱,出现“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血苑于上”的病理变化。气血上逆,脑脉血液盛极,充而再充,致迫血妄行;或气不摄血而见络破血溢,瘀积脑髓,形成出血中风之证候。而缺血中风,血气上逆或未致“满脉去形”之境,却由于气血逆上而血菀于上,脑脉充盈而郁积不散,气结血凝,脑脉痹阻,出现缺血中风之候。同时,由于平素脑脉中痰瘀郁积内蕴和滞阻脉络程度之差异,及各脑脉间受上逆之气搏击程度的不同,因而在同一次气血上逆过程中,便可同时有出血与梗死之可能。无论出血中风、缺血中风,均为气血失调逆乱导致血溢脉外或血脉不通,气滞血瘀,使清阳之气不能舒展,此为中风发病之关键。升降不及中风恢复期,脏腑受损,脾失健运,肾不藏精,命门气衰,脏腑之气不能上升于脑。亦见中风急性期的轻证,由于年老体衰,精血自亏,无以升举,升之不及,“上气不足,恼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灵枢·海论》)。或气机不利,瘀血痰浊阻滞,升降不及,脑气不能下降统领脏腑,脏腑精微不能上荣于脑,甚则气机郁滞、百病皆生,出现偏瘫、失语、抑郁等病证。中风病“虚”之病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历来认为正气是决定发病的关键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中风是在机体内伤积损、正气亏虚的基础上,复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或外邪侵袭触发,导致脏腑阴阳失调,风、火、气、痰、瘀等邪实亢盛而发病的。在正虚方面,主要责之气血亏虚,肝脾肾虚。心主血脉,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行迟缓,久而成瘀;脾气虚则运化水谷失常,不能化生精微,反聚湿为痰,同时脾虚摄血无力,血溢脉外,离经成瘀;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虚则精髓无以化血,气血贯注不足,致血液凝滞为瘀;肝肾亏虚,阴不制阳,风阳上扰清窍。中风病论治“通”“调”“补”法中风之“实”治以“通”——破瘀涤痰通脉破瘀涤痰,痰瘀同治是中风病的重要治则刘茂才辨治中风病,除出血中风暴厥期重视闭者开窍、息风潜阳、脱者固脱之外,出血中风病情稳定之后及缺血中风的治疗,多在于治痰和祛瘀。临证中祛瘀常以破瘀为法,即使用祛瘀药中比较峻烈的药物,达到祛瘀的目的,如大黄、桃仁、红花、水蛭等。破瘀临证可根据病者血气盛衰或寒热等差异,而选择不同程度的破血逐瘀之品。对出血中风患者,有痰除痰,无痰防止内痰的形成。涤痰临证可给予化痰、消痰、涤痰等法袪之,无形之痰或防痰之产生可健脾以治之,方用温胆汤、导痰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涤痰汤等。在此基础上,刘茂才研制了中风病涤痰祛瘀的系列中成药:如清肝息风、破血逐瘀、涤痰开窍之益脑脉胶囊和口服液;益气活血、涤痰开窍、息风止痉之益脑康胶囊和口服液,均获得较好疗效。出血中风擅用祛瘀法刘茂才经多年临床实践,逐渐突破了“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脑出血会加重出血”的说法,认为出血中风急性期治疗的关键在于能解除血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效应,缓和以致消除血肿周围不能代偿的组织水肿,改善神经组织的缺血、缺氧及坏死状况。脑出血证,所溢于脉外之血,已不能复返故道,及由此而引起的气血郁滞(脑组织之充血、水肿等),此有形之邪,为血实之证,宜祛除之,须通过祛瘀活血加之疏导,使其消散与吸收,从而使脑脉流通,清阳之气舒展,达到祛瘀生新的目的。总结出清热通腑醒神,破瘀涤痰通脉之综合疗法根据中风之病机,刘茂才认为救治急性中风的主要目的在于醒神,在于恢复各种大脑功能。醒神之治,除宣窍通关(宣窍),使用治疗窍闭神昏证之相关药物(如麝香、冰片、石菖蒲、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苏合香丸、醒脑静注射剂等)外,尚配合使用各种血肿清除术、血管瘤的处置术、介入溶栓或取栓术、动脉内支架成型术等,抑或选用清热、通腑、平肝、破瘀、涤痰通脉等法,通过祛邪扶正、通腑通血脉以益脑髓,以促进受损神机功能的恢复和保护未损脑髓神机之功能。刘茂才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研制的通腑醒神胶囊,适用于中风中脏腑、痰邪积滞腑气不通之证,为中风中脏腑之阳闭证或阴闭证之痰邪积滞、腑气不通而设。只要不是中风脱证,或者大便泄泻失禁,即使没有明显腑实证,中风病发,重症或闭证患者,都可以即时开始给予通腑(泄热)治疗,保持大便通畅,以求上病下取,利于醒脑通脉,促进康复。中风之“逆”当“调”——调畅气机升降灵活运用气机升降学说,指导临床治疗。过者抑之,逆者平之,不及者助之。单独或联合使用,以恢复其升降,以平为期。过者抑之气机上冲太过,治疗上应平肝降逆息风,应分其阴阳虚实。肝肾阴虚,虚阳上越,风阳上扰,宜平肝潜阳,如镇肝熄风汤。若肝火上冲太过,风火相煽,宜降火息风,如羚角钩藤汤。不及助之年老精亏,气血不足,精微不能上荣于脑,应填其精,补其气,复其升降。如地黄饮子,阴阳双补。若因气机不利而瘀血痰浊未清,气机升降不及,应活血化瘀、涤痰祛浊。如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中风之“虚”宜“补”——益气血,补肝肾,补中寓通刘茂才指出,中风急性起病时所表现的邪盛之象是由脏腑气血逆乱所致,究其本乃是脏腑气血亏虚,虚是贯穿始终的最基本病机。在临证中,刘茂才发现因气虚无力运津行血而生痰成瘀的,单用涤痰化瘀难收良效,通过运用益气补虚可达防邪、祛邪之效。因此类病证根本病机都与脏腑气血亏虚有关,且气可行血、行津,故以益气为主,血虚则佐以养血活血,津亏则配合滋阴生津。刘茂才常以补气力胜、性动而能行滞的黄芪为补气主药,使脑气得养,气阳舒展,神明得用;并使气旺血行,血脉通畅。活血化痰方面常选泻中有补的药物,如以鸡血藤、丹参、益母草等活血补血,以茯苓、白术、陈皮、法半夏等健脾化痰,再视具体情况加用活血通络、化痰除湿之品。对于中风后期,刘茂才强调益气活血法,且讲究益气活血孰轻孰重,同时又重视肝肾同治。他认为中风后期主要以本虚 为主,兼以标实。瘫痪诸症乃为痰瘀痹阻脑脉所致,拟补气补肾以益脑髓,达到扶正以祛邪,寄补为通,寄补为消之目的,并研制院内制剂复方北芪口服液,脑脉1号等,效果较佳。*文中治法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作者 | 华荣 孙景波 黄燕广东省中医院新媒体编辑 | 朱蕗鋆版权声明:本文为《中国中医药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华荣 2018-07-17阅读量1.0万

肝火病因相关医院 更多>

郑州市中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0

山东扁鹊中医医院互联网医院

一级医院 预约量:0

乌镇微医互联网医院

一级医院 预约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