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胆道感染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胆道感染的严重程度。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非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急性期胆道感染,无明显腹膜刺激症状或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者,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抗休克治疗、对症治疗、非手术方法的胆道减压等。这包括使用足量广谱抗生素、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酸碱紊乱等措施。 手术治疗:胆道感染的首要治疗原则是解除梗阻病因,这通常需要外科手术和(或)内镜治疗。手术可能包括肝切除、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胆肠吻合、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及经皮经肝穿刺引流(PTCD)等方法。 急性胆管炎的治疗:一旦确诊为急性胆管炎,首先要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严重程度。轻度急性胆管炎多数仅需全身支持治疗和抗菌药物治疗即可控制,然后再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24小时内),可视具体情况进行胆管引流。中度急性胆管炎建议行抗菌药物治疗及全身支持治疗,同时尽早行胆管引流。重度急性胆管炎患者多数病情严重,应强调尽早行胆管引流,同时行全身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手术风险评估:手术风险的判断需结合胆囊炎的严重程度、全身状况和合并症情况综合评估。轻度的急性胆囊炎应在充分评估和准备后早期实施手术治疗;对于中、重度急性胆囊炎,必须同时重视患者全身状况的改善。 综上所述,胆道感染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但这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临床判断。在某些情况下,非手术治疗可能就足够了,而在其他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来解除胆道梗阻和引流感染。
赵刚 2025-03-25阅读量203
病请描述:一、发病率 儿童:发病率较低,国内有学者报道为0.30%~1.16%。 成人:发病率相对较高,成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约为10%。 二、发病年龄 儿童:不同年龄发病数字差异较大,婴儿罕见,通常4~5岁以后发病,8~10岁后更为多见。 成人: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 三、病因 儿童:成因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肥胖、高脂蛋白饮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约占胆囊结石患儿的8%-13%;此外,长期静脉营养的应用、慢性溶血性疾病、头孢曲松钠或利尿剂等药物大量使用、回肠病变或肠切除手术史、性别遗传等因素也有关。 成人:多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肥胖、妊娠、遗传等因素有关,如长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缺乏运动等。 四、临床表现 儿童:临床表现不典型。婴儿主要表现为黄疸,腹痛不明显;幼儿对腹痛叙述模糊,腹痛部位说不清楚;较大儿童症状取决于结石部位、大小、有无胆道梗阻及炎症等,疼痛多在右上腹或剑下上腹部,反复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与成人相类似。较小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者典型绞痛少见,但可扪及肿大胆囊,出现胆囊积脓或化脓性胆管炎者发生高热、黄疸较成人为多。 成人:症状相对典型,常见的有右上腹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常在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发作,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当结石引起胆道梗阻时,可出现黄疸。 五、诊断 儿童:由于症状不典型,且患儿及家长往往不能提供详细的病史,临床上很多时候会造成医生的不够重视、误诊率较高,部分患儿在出现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时才最终确诊。 成人:症状较为明显,且成人能够较好地描述自身症状,配合医生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诊断相对较为容易。 六、治疗 儿童:不能简单地和治疗成人结石一样选择一切了之。对于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的胆囊结石,可观察和随诊;而对于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胆囊结石,手术适应症相对严格,如结石数量多及结石直径≥2~3cm、胆囊壁钙化或瓷化性胆囊、伴有胆囊息肉≥1cm、胆囊壁增厚(>3mm)即伴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10年以上或年龄60岁以上等情况才考虑手术。此外,儿童胆囊结石的复发率略高,与成人2.4%~2.8%的复发率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治疗时还需考虑复发风险。 成人:对于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胆囊结石,首选胆囊切除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已是常规手术。
赵刚 2025-02-10阅读量894
病请描述:胆道感染和肝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它们在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病因不同: 胆道感染通常是由胆道梗阻、胆汁淤积引起的感染,常见的原因包括胆道结石、胆管良性狭窄、胆道恶性肿瘤等。 肝炎则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如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等)、饮酒过度、自身免疫因素等引起的肝脏炎症。 症状不同: 胆道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右上腹痛、发热、寒战、黄疸等。 肝炎的症状则包括乏力、食欲不振、厌食油腻、消化不良,部分严重患者可以出现眼睛黄、尿黄、身体黄等黄疸症状。 诊断不同: 胆道感染的诊断除了依据症状外,还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来确定胆道是否有梗阻或扩张。 肝炎的诊断则依赖于血液检测肝功能指标(如ALT、AST、胆红素等)以及病毒学检测来确定病因。 治疗不同: 胆道感染的治疗可能需要手术来解除胆道梗阻,以及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肝炎的治疗则侧重于抗病毒治疗、休息和饮食调节等方法来缓解症状和恢复肝脏功能。 总的来说,胆道感染主要影响胆道系统,而肝炎主要影响肝脏。两者虽然在某些症状上有相似之处,但在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上有明显的区别。
赵刚 2025-01-23阅读量1251
病请描述:胆总管结石好发于罹患胆囊结石的患者人群中,有10%~20%的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但其总体发病率目前尚不明确。胆总管结石按其形成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生成于胆管的原发型结石与胆囊结石排石形成的继发型结石,其中西方国家通常以继发型结石为主,而原发型结石则常见于东南亚,其发病与寄生虫、胆道感染及胆汁淤积等多种因素有关。胆总管结石是胆源性胰腺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源性肝脓肿等疾病的主要病因。此类疾病临床起病快,好发人群常因高龄、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更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群的健康。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治疗以清除胆管内结石、解除胆道梗阻并尽可能保留胰胆管的解剖结构作为目标,其手段大致分为药物溶石及外科手术。药物溶石对结石成分、大小、数量及结石形状均有一定要求,且无法避免治疗过程中胆管炎急性发作,无法单独应用。外科手术依然是胆总管结石的唯一根治手段,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开腹手术逐渐被创伤更小的腹腔镜及内镜手术所取代,极大缩短了住院时长,改善了术后生活质量。 1、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及胆道镜取石术(LCBDE)+T管引流 LCBDE+T管引流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经典腹腔镜术式,在开腹手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量,其疗效及安全性已经临床广泛检验。对于急性期患者,因结石机械刺激导致胆管壁炎性水肿及胆汁淤积,T管可实现胆汁通畅持续的引流,有效避免胆道内高压及术后早期胆瘘。此外,T管能根据胆总管直径灵活选择合适的规格,具有支撑及预防胆管狭窄的功能。但其弊端亦十分明显,腹腔镜术后窦道形成缓慢显著延长了T管携带时间,平均带管时间由开腹的2至4周延长到8至10周,显著增加了胆道出血、T管扭曲滑脱、逆行感染及电解质紊乱等T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出院后长期带管也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能满足术后快速康复的需求。因此T管引流更适合多发结石无法取净或伴结石嵌顿及肝内胆管结石等需二期碎石取石术的部分患者,而对于一般条件尚可、胆管扩张良好且术中可一期取净结石的其他患者,LCBDE+T管引流不宜再作为首选术式。 本文选自:李劲,单猪尾胆道支架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中的应用研究 原文链接地址:单猪尾胆道支架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及胆管一期缝合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08-23阅读量1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