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左右各一,穿过颈椎两侧6个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上升到颅内后,两条椎动脉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粗大的基底动脉,构成了我们通常所称的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缺血性卒中中有20%~ 25%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即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的脑组织,包括脑干、小脑、中脑、丘脑、部分颞叶和枕叶皮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可以预防残疾和挽救生命,但与其他类型的缺中相比,其相对较难诊断,且治疗效果往往不佳,迟诊或误诊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1.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原因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是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或动脉夹层引起动脉闭塞,其次为心源性栓子脱落引起动脉栓塞。最近的一项观察研究显示在有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史或青少年卒中史的人群中,伴椎-基底动脉狭窄者患卒中的风险是不伴椎-基底动脉狭窄者的3 倍。此外,颅外椎动脉壁夹层也是引起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在年轻患者中。有研究报道,椎动脉壁夹层的年发病率为(1~1.5)/100000。不常见的原因有动脉炎、椎-基底动脉延长或扭曲。 2.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常见临床特征: (1)运动缺失和/或感觉缺失症状; (2)交叉分布,同侧颅神经功能受损伴对侧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这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特征性表现; (3)同向偏盲; (4)共济失调; (5)眩晕; (6)脑干受累症状如眼肌麻痹、吞咽困难或构音障碍; (7)双侧丘脑或脑干受损时可出现意识障碍。 后循环缺血有时出现的临床表现并非上述如此典型,而有文献称之为“卒中变色龙”,即看上去像其他疾病,但实际上是一种卒中综合征。在一项对椎动脉壁夹层患者的系统回顾研究中发现,最常见症状为头昏或眩晕(58%),其次为头痛(51%),颈部疼痛(46%)。在国内进行的一项大型观察性研究试验中,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体征有: 交叉性感觉障碍, 交叉性运动障碍, 动眼神经麻痹及象限盲。 当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或体征时,要警惕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梅其勇 2018-08-20阅读量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