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央视新闻》2024年11月10日报道,云南省镇雄县人民政府新闻办11月9日晚通报,11月9日凌晨,镇雄县泼机镇瓜娃村石丫村民小组吴某某户烧煤炭取暖,因家中门窗紧闭导致一氧化碳中毒,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11月以来已发生多起一氧化碳中毒致死事件,大家务必提高警惕。 在日常生活中,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件常有报道,且每年的秋冬季节都是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期和易发期。烧炭取暖,在密闭室内吃火锅烧烤,使用燃气热水器时通风不良,停车闭窗吹空调等,看似平常的行为,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一氧化碳中毒,酿成悲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6000人因各种原因发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率高达3.5%,冬季高发,吸入性损伤发生于2/3以上的火灾相关死亡病例中。 上海卒中学会神经康复分会委员、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筹)】7A神经内三科张静波主任表示,根据碳氧血红蛋白的浓度及临床表现,一氧化碳中毒可以分为轻度中毒、中度中毒、重度中毒三种类型。轻度、中度中毒一般来说是可以完全恢复的。但是重度中毒患者,尤其是昏迷时间较长的,发生并发症和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的风险极大。 此外,在临床上有的患者一氧化碳中毒后,在还没有进行治疗或治疗到一半的时候,自己就清醒了,以为没事了。殊不知,这可能是一氧化碳的“假愈期”。“假愈期”一般在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意识恢复后的第2-60天内。假愈期内,患者看似症状有所缓解,但一段时间过后,又可能会出现痴呆、精神异常、震颤、行走困难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这就是由一氧化碳中毒引发的迟发性脑病。 张静波主任提醒,一氧化碳中毒并非醒了就没事了,要警惕迟发性脑病,即使在脱离中毒环境后就清醒了,也要到医院进行系统的检查和治疗。▲ 张静波主任在作学术报告 什么是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但易溶于氨水。 一氧化碳通常是由含碳化合物不完全燃烧引起的。一氧化碳以高亲和力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其能使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左移,阻碍氧的释放和传递。换句话说,一氧化碳中毒的本质就是缺氧。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是指在日常生活或生产中,含碳物质(如木炭、石油等)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经人体吸入后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升高,引起人体不同程度的缺氧表现,造成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为主的多脏器病变,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 一氧化碳被人体吸收的量与每分通气量、一氧化碳暴露持续时间、个体差异、一氧化碳浓度及环境含氧量、气压等有关。 一氧化碳中毒一般涉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心悸,严重者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根据碳氧血红蛋白的浓度及临床表现,一氧化碳中毒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轻度中毒。中毒时间短,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为10%~20%;早期症状表现为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晕厥,一般神志尚清醒,吸入新鲜空气、脱离中毒环境后,症状通常会迅速消失,一般不会遗留后遗症。 中度中毒。中毒时间稍长,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为30% ~ 40%;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患者可出现虚脱或昏迷,皮肤和黏膜可呈一氧化碳中毒特有的樱桃红色;若抢救及时,患者可迅速清醒,数天内恢复正常,一般也不会遗留后遗症。 重度中毒。中毒时间长,发现时间过晚,吸入一氧化碳过多,或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一氧化碳,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常超过50%;患者常表现为深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甚至死亡;一般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不理想,常遗留痴呆、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警惕一氧化碳中毒 一旦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该怎么办? 1、迅速开门、开窗通风。 2、迅速关闭、熄灭所有引起一氧化碳中毒的设施及炉具。 3、严禁在现场使用打火机及其他能够产生火星的器具或者物品;严禁按动任何电器开关。 4、在拨打120的同时,迅速将中毒者搬离现场,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 5、患者平躺,头部斜侧,解开衣领,松开裤带,下垫被褥,注意保暖,保持安静。 6、对于出现呼吸和心跳骤停的患者,应该采取一切措施实施现场急救,如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等待120的到来,或迅速将其送往附近的医疗机构,进行抢救。 一氧化碳中毒的院内救治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疗专家共识》指出,吸氧治疗可以减轻组织缺氧,其中高压氧治疗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重要的治疗手段。高压氧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加速和促进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解离的有效方法。 在常压不吸氧的情况下,一氧化碳的半清除时间约为4—5h,总清除时间以6个半清除时间计算,约为24~30h。给予0.24MPa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的半清除时间可缩短为20~40min,总清除时间约为2~4h,这是高压氧治疗的主要机制和依据。 国内采用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其目的不仅在于加速清除一氧化碳,还包括促醒、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等。 张静波主任介绍,高压氧可以使颅内血管收缩,同时不影响血氧的含量,有利于降低颅压,快速打断大脑缺氧与脑水肿的恶性循环。还可以更好地防治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的各种并发症,包括心、肺、肾、肝的损害,休克、酸中毒等并发症。 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需要连续进行10—14天的高压氧治疗。但是部分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经过几次治疗后自我感觉身体已无碍就中断了治疗,这样很容易导致迟发性脑病的发生。 张静波主任指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意识障碍恢复后,经历2 ~ 60天的假愈期后又出现精神障碍(如痴呆、木僵或去大脑皮质状态)、锥体外系障碍(如表情淡漠、四肢肌张力增高、静止性震颤等)、锥体系障碍(如偏瘫、病理反射阳性或大小便失禁)、脑局灶性损害(如失语、失明、不能站立及继发性癫痫)、脑神经及周围神经损害(如视神经萎缩、听神经损害及周围神经病变等)表现,应考虑迟发性脑病的可能性。注意,颅脑CT可发现脑部有病理性密度减低区;脑电图可发现中度及高度异常。 ▲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高压氧舱 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真正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的根本方法就是预防。 不再使用传统旧式直排式燃气热水器。其次使用热水器、煤气灶具之前应闻闻有无煤气味,确定是否漏气,切勿安装于密闭浴室或通风不良处。不再使用传统旧式直排式燃气热水器,在使用天然气热水器时不要密闭房间,洗浴时间避免过长,不超过20分钟。 定期对燃气、煤气热水器减压阀和皮管进行检修,如发现有破损、锈蚀、漏气等问题时应及时更换。家中使用燃气、煤气灶具时,最好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并定期检查维护,以确保探测器正常运行。 不要在密闭的室内使用烧炭火锅、点炭火盆。一定要用炭作为燃料时,一定要放在可以通风的地方,不能因为害怕冷风进入室内将门窗紧闭。取暖时要注意人与火盆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能取暖,又不会直接吸入大量的一氧化碳。 开车时,不要让发动机长时间空转;车在停驶时,不要过久地开空调机;即使是在行驶中,也应经常打开车窗,让车内外空气产生对流。感觉不适时立即停车休息;驾驶或乘坐空调车如感到头晕、发沉、四肢无力时应及时开窗呼吸新鲜空气。▲ 注意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时有发生,正确处置可减少一氧化碳对人体的损害,而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不当行为,可降低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风险,减轻中毒造成的健康危害。 文章部分来源:央视新闻、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国救护——家庭急救指导》、《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疗专家共识》等。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12-23阅读量1823
病请描述: 节气——小寒令: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太阳运行到黄经285度,时值公历1月6日左右(1月5日~7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冻气积久而寒” ,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在北方,进入“小寒” ,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 “一候雁北飞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锥。”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雏”为呜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三九隆冬看小寒,此时节为阴气盛极、阳气开始萌动之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肝硬化科孙明瑜体:小寒以后,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所以养生方式还是延续着冬季养生的总方针“藏”、“养情志,益心肺,调气血,补肾脏’、注意保暖,“养肾防寒”仍是要务。“寒性凝滞,寒性收引”,由于气候寒冷,使人容易发生各种由“寒”引起的疾病。若人们不能应时增添衣被,受寒就可使人抵抗力下降,肺、心、肾等脏器的功能紊乱,引起感冒、支气管炎、关节痛、咳嗽、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等病或加重已有病情,甚至引发肺炎、心绞痛、心梗、脑中风等疾病。此节气尤其要注意保护肾脏。这是因为:寒气当令,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能从体表外泄,而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而散布周身,大部分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故而到三九隆冬,肾炎、肾盂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病就容易复发或加重,避寒养肾就尤为重要。补:说到进补,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基本原则仍是《黄帝内经》中的名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们在经过了春天生发、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到了冬季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冬日万物敛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五脏调和。合理进补既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养生目的。在冬令进补时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但也不要过于辛热,要注意调护阴精。常用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当归等;食补要根据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结合食物之性来选择一些温热的如羊肉、狗肉、猪肉、鸡肉等,其它食物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芝麻、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而少食螺、蚌、蟹、鳖等寒性的海鲜、河鲜。而体质虚寒之人如胃寒、易腹泻的人要少食或者不食梨、柿子、甘蔗和西瓜等寒性水果。勿饮啤酒以免导致寒湿。调味要减咸增苦:少盐以免伤肾;苦味食物可以补心,心属火,可以克制过亢的肾水,起到养肾的作用。我国多半地区小寒时节有食红枣粥和八宝粥等习俗,也可食用羊肉粥、核桃粥、山药粥及南瓜粥等,食用方便又适合大部分人群。疗:小寒、大寒时节,因处隆冬,是“补心助肺、调理肾脏”的最佳时节,合理进补,可以帮您提高身体素质,抵抗寒邪的入侵。此时合理进补可补益气血,又可增强抗寒能力,还能使来年少得病,可谓一举数得,事半功倍。补气主要针对气虚体质:如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妇人子宫脱垂等体,宜用红参、红枣、白术、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补血主要针对血虚体质: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妇人月经量少且色淡等,应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和首乌等。补阴针对阴虚体质:如夜间盗汗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妇人白带增多等体征,宜用冬虫夏草、沙参、天冬、鳖甲、龟板、白木耳等。补阳针对阳虚体质: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机能低下等体征,可选用鹿茸、杜仲、肉苁蓉、巴戟等。可以请资深的中医师根据个人体质辩证论治开膏方调补。招: 民谚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充分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在这种干冷的日子里,宜进行适宜的户外运动,比如慢跑、跳绳、踢毽子、打太极拳等。但要与冬日“藏精”相适合,不易太早起床锻炼、也不宜过度锻炼!锻炼要“必待阳光”,凌晨四五点钟甚至三点就起床锻炼,不但起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反而大伤阳气,对身体有很大伤害。应该早上七点以后或者下午两三点锻炼为宜。冬天应该“无泄皮肤,使气亟夺”,也就是说锻炼时微微出汗即可,不能挥汗如雨地过度锻炼,否则会耗气伤阳使气亟夺,与自杀无异。而严冬时节“搓手”是个不错的选择。搓手的做法很容易,那就是双手抱拳,双手从虎口接合,双手捏紧,再移动双手转动,使双手在转动过程中手的各部分互相摩擦。搓手的时间可长可短,只要两只手闲下来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做。搓手的时间稍长,两只手都会感到暖烘烘的。“手之三阳,从手走头”,手上有很多穴位。经常搓手主要有以下好处:可预防冻疮的发生;能使手指更加灵活自如,同时对大脑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经常这样搓手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预防感冒。道:慎起居:小寒应“早卧晚起,必待阳光”。 起居应早睡晚起(22点左右睡觉,7点左右起床),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睡眠。“睡觉”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藏”的状态,冬三月强调养藏,睡眠的时间当然要适当延长,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调情志:小寒的情志应是“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若伏若匿”,指的是藏。所以,这个时候情志应静谧,不要那么开放,外露。“若有私意”,即有什么话,有什么打算不要告诉别人,藏在心里就是了。“若已有得”,好像已经得到了,不用再到外面去寻求。总之,心志、情绪应该伏匿,不应该张扬,这样才有利于养藏。倘若能减少私心、欲望,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名利的奢望,恬淡虚无,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除了要学会调摄情绪,宠辱不惊外,亦可采取疏泄法,就是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药:阿胶,又名驴皮胶,含有明胶原、骨胶原、蛋白质及钙、钾、钠、镁、锌等17种元素,所含蛋白质水解后能产生多种必需氨基酸。现代医药专家还发现,阿胶可治疗血虚引起的各种病症,并通过补血起到滋润皮肤的作用,还能调经保胎,增强体质,改善睡眠,健脑益智,延缓衰老,有助防治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正宗阿胶黄透如琥珀色,颜色均匀,无气孔及油孔,气味清香,质硬而脆,一拍即碎。阿胶不宜直接煎,须单独加水蒸化。新熬制的阿胶不宜食用,以免“上火”。阿胶比较滋腻,多服容易引起腹泻,服用阿胶时最好配以调理脾胃的药,这样能促进 阿胶的消化吸收,效果倍增。另外,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不好的人,阿胶虽是大补之品,却并非人人适用。身体湿热、患感冒者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 高”人群;瘀血未排清,例如月经期和女性产后恶露未净的人,均不适合服用阿胶。孙明瑜教授 专家门诊时间:曙光医院东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张衡路528号)脂肪肝专科主任医师专家门诊 每周二下午,周四上午
孙明瑜 2018-07-14阅读量8569
病请描述:近日,一则“新四大火炉城市”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消息称重庆、福州、杭州、南昌这四个城市为中国4大火炉。不过,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已澄清:该消息是传言!不管是不是传言,今年全国普遍升温是确切的事实,在这种鬼天气下,人们很容易就中暑,还是来看看怎么预防中暑吧!人为什么会中暑呢?简单来说,就是:太热了。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排汗”、“皮肤辐射散热”的方式散热。正常情况下,人体产热和排热保持平衡,使体温维持在37℃左右。但在夏天,有3个因素阻碍人体散热,使人体体温升高,身体机能紊乱,简称中暑。这3个因素是——1、 天气因素在高温(>32℃)、湿闷(>73%)、风速小的天气下,长时间呆在户外,中暑的可能性会增大不少。这是因为,温度、湿度、空气流通速度都影响散热:温度↑:人体(37℃)与外界环境的温差降低,皮肤辐射散热减少;湿度↑:汗液蒸发速度降低;风速↓:汗液蒸发速度降低。所以,各位小主规划出行时记得看天气预报啊~2、活动因素除了看天气预报,出门前还要规划好活动内容、注意着装,不要踩这2个误区:使身体产热增加:在高温的户外大量进食、体力劳动、运动,会让身体产生更多热量;存在散热障碍:穿紧身、透气性差的衣裤;(厚厚的脂肪也是一层障碍哈~所以说夏天到了快减肥啊!)3、体质因素高温适应能力有差异,会影响中暑的概率。现在,人们长时间都呆在空调房里,身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偶尔在高温下出行一趟就很容易中暑。所以,如果是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生活,不妨清晨、傍晚到户外活动,锻炼自己的耐热能力。识别中暑的轻、重中暑也分轻重,轻度使人不适,重度可致人死亡。所以,认清症状、及时处理,它就只是小毛病。1、中暑的前兆:大量出汗、头晕、心慌即将中暑的时候,人们常常感到大量出汗、头晕、眼花、无力、恶心、心慌、气短、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障碍;体温:通常< 37.5 ℃;处理方法:离开高温环境,进入阴凉通风的环境,喝点凉水(盐水最佳),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正常。2、 轻症中暑:面色潮红、恶心呕吐此时,人们除了有先兆的症状外,还会出现较为强烈的头痛、恶心、呕吐、面色潮红、挥汗如雨、浑身倦怠绵软无力等症状,甚至轻度意识障碍(看上去很呆滞);体温:轻度升高;处理方法:同上。3、重度中暑:肌肉抽搐、痉挛、晕厥除了以上症状外,还会出现晕厥、肌肉抽搐、痉挛等症状;体温:高达 40℃ ;处理方法:必须第一时间呼叫救护车。在救护车来临之前,最好做这几件事:(1) 把人移动到阴凉、通风的地方;(2) 用凉水淋浴、浇泼、擦拭、冷敷;不管哪种方法,尽快降低人体温度;(3) 开空调、换凉爽的衣服;(4) 人没有抽搐时,可以给他喂运动饮料、凉水(抽搐时不要)。一份安然度夏指南1、 大量喝水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坐在空调房里,每天也要喝1500-1700mL的水(3瓶矿泉水);如果在高温下运动、劳动,则每小时需喝2-4杯凉水(500-1000mL)。2、补充盐分、矿物质大量出汗会流失盐分和矿物质,可以喝运动饮料补充营养物质。但高血压、肾病人群须注意,如果医生叮嘱过要坚持“低盐饮食”,就不能自己随意喝盐水,要先咨询一下自己的医生。3、 多种手段给身体降温呆在空调房是最好的避暑方法了,有人也会用电扇,但气温>32℃时,电扇对预防中暑就没多大用处了。还有凉水洗脸、擦拭身体等方法都很有效。4、 锻炼高温适应能力早晨、傍晚,借上下班的时间走走路,锻炼一下自己的耐热能力。*本文为微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源:123RF正版图库
健康资讯 2018-05-23阅读量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