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腹部 > 食欲异常 > 症状

食欲异常症状

食欲异常症状相关内容 更多>

糖尿病也能治愈!它的最佳治愈...

病请描述:糖尿病,绝大多数人应该都不陌生,这是一个“哪怕我自己不是糖尿病患者,我身边亲朋好友都一定会有几个是”的病!大家普遍认为糖尿病是一辈子的病,没法根治,但其实,糖尿病也有治愈机会!糖尿病前期,是逆转糖尿病的最佳机会,只是大部分人都忽视了!一半成年人都在“糖尿病前期”!中国是糖尿病大国,据2017年全国调研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6%,成年人群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50.1%,也就是说,中国成年人中一半是“糖尿病后备军”。1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我们体内的胰岛素作用不足后,血液中的葡萄糖超出了正常范围,就会形成糖尿病。当我们的血糖值超出了正常范围,但还没有到达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时,我们称为糖尿病前期。也就是说,这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正常人的血糖水平一般介于4~8 mmol/L。具体来说:空腹状态下,血糖值3.9-6.1 mmol/L;餐后2小时状态下,血糖值≤7.8 mmol/L。而糖尿病前期,血糖值为:空腹状态下,血糖值6.1-7.0 mmol/L;餐后2小时状态下,血糖值7.8-11.1mmol/L。上面两个标准符合其中一个,或者两个都符合,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前期。一般认为,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必经之路,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被称为是“糖尿病后备军”。据2017年糖尿病调查显示:我国约有4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但90%的人对此一无所知。2 糖尿病前期有危害吗?大家普遍觉得糖尿病前期只是一个预警状态,没诊断为糖尿病,身体就无大碍。可事实上,高血糖对各脏器的损害在糖尿病诊断前就已经发生。糖尿病前期就是一道分水岭,一旦进入糖尿病前期,就标志着将来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以及肿瘤和痴呆等的危险性增高。糖尿病前期如果未能及时有效加以干预,血糖会继续升高,加重胰岛负担,毫无意外会发展成糖尿病。研究还发现糖尿病前期大血管病变如脑卒中、冠心病及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其发生率已达到40%。这是因为大血管病变主要与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多半在确诊糖尿病之前已存在较长时间。因此,在糖尿病前期进行及时干预,不仅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还可以减少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糖尿病前期可逆!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展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但却是逆转糖尿病的最佳时期。尽早发现、积极干预治疗,就有可能减缓糖尿病发展速度,或者终止糖尿病的发生,甚至慢慢移向健康!1 如何尽早发现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通常是没有明显症状的,为尽早发现糖尿病,规律监测血糖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普通人每年至少一次血糖测定。对于存在糖尿病前期风险者,比如超重或肥胖、久坐不动、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胆固醇或心脏病等人群,则需要增加适当监测频率。另外,部分糖尿病前期者的空腹血糖值处于正常范围,且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对这些风险者,还应考虑综合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等项目来明确诊断。2 如何逆转“糖尿病前期”?诊断为糖尿病前期后,当给予足够的干预措施:   健康饮食   饮食控制是第一步,亦是最重要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原则。营养治疗应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维持合理体重和腰围,预防腹型肥胖。1、 非淀粉类蔬菜应占到餐盘的一半份量,而淀粉类食物(如土豆、玉米或豌豆)占到餐盘的1/4的份量,剩下的1/4应包含足够的蛋白质(鸡、鱼或豆类)。要多吃蔬菜,控制脂肪的摄入,常见的畜肉类中,猪肉脂肪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2、 每周不超过4个鸡蛋、或每两天1个鸡蛋,不弃蛋黄。研究表明,鸡蛋摄入(每周3-4个)对血清胆固醇水平影响微弱;适量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无关。3、 限制腌制、烘烤、烟熏、酱卤等加工肉制品的摄入。少吃点心和甜食,坚果的油脂含量高,也应少吃;烹调注意少油少盐。4、 少食含糖饮料,饮料可选淡茶或咖啡。少喝稀饭,稀饭的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糊化后人体消化吸收快,可使血糖迅速升高,而血糖升高又刺激胰岛素分泌, 使食欲增加, 有饥饿感而再进食, 形成恶性循环。5、 限酒:酒精摄入量限制在成年女性每天1个酒精单位或以下,成年男性每天2个酒精单位或以下。每1个酒精单位=15ml纯酒精(100%酒精含量)=375ml啤酒(4%酒精含量)=150ml红酒(10%酒精含量)=30 ml 白酒(50%酒精含量)=37.5 ml 白酒(40%酒精含量)。   规律运动   规律的有氧运动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前期”的重要手段。适宜的有氧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骨骼肌对葡萄糖利用, 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转归为正常人群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常见的有氧运动有步行、慢跑、游泳、自行车、传统运动、有氧操和球类运动等。“糖尿病前期”人群运动应根据个人运动测试能力结果,推荐中等或较大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建议该人群坚持每周锻炼4~7天,每次40~60分钟,并随着个体体适能的提高,逐渐提高体力活动水平强度并积极对抗运动厌倦情绪。  适度的睡眠  睡眠时间过少或过多的人糖尿病患病率大大增加。在严重失眠状态下,人体的应激系统被激活,诸多“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加重,从而引起糖代谢紊乱,诱发糖尿病。睡眠不足6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约2倍;超过8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3倍多。   戒烟   吸烟是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两者之间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吸烟还可促进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肺功能损害及足部溃疡的发生。其中,烟草所致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为主要机制。糖尿病前期患者应重视戒烟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远期预后。   药物治疗   如果强化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效果不佳,并有健康需求、有经济和医疗条件者可考虑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药物治疗。目前对“糖尿病前期”的药物干预主要着眼于抗高血糖药物以及具有减肥效果的药物。临床上如果需要给糖尿病前期患者适当的药物干预,需要考虑具体情况。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为常用药物,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且无低血糖发生风险。   专家观点   糖尿病前期者每年应至少复查一次空腹血糖或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从而确认是否已发展至糖尿病。此外,医生可能通过检测体重、血压以及血脂水平等指标来评估糖尿病前期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对于糖尿病前期者而言,一旦出现极度口渴、多尿、乏力、体重减轻及全身不适等任何糖尿病症状,都应及时就医。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精力放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上,这种做法其实是“亡羊补牢”,如果我们能未雨绸缪,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就进行积极干预,逆转糖尿病的发展方向,那么未来糖尿病患者将大大减少。

专病健康资讯 2025-08-27阅读量1262

1厘米“癌王&r...

病请描述:1厘米“癌王”藏得深?瑞金AI“火眼金睛”让早癌刺客无处逃!费健医生揭秘生命奇迹!  文章出处: 改编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文章《瑞金医术 | 这种早癌藏得贼深,就那么点小迹象,咋就他们能摸得着?》(2025年08月15日) 作者介绍: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拿着手术刀和消融针干了30多年了。平时除了在手术台上“精雕细琢”,也特别喜欢在线上跟大家唠唠健康那些事儿,全网有超过100万的“健康搭子”。拿过一些医学科技奖,线上也解答了超过10万次的咨询。我的目标啊,就是把复杂的医学知识,掰开了揉碎了,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讲明白,给大家最靠谱的建议! 推荐理由: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瑞金医院消化内科团队了不起的新突破!它关于一种“藏得极深”、早期几乎没症状,但一旦发现晚了就非常棘手的癌症——胰腺癌。特别是他们如何用“高科技”揪出那些小到几乎看不见的“早癌刺客”,看完你一定会感慨医学的进步和早期发现的重要性!这对我们关注自身健康,特别是理解“早筛”的价值,非常有启发。 “摸不着”的小癌,咋就被“火眼金睛”揪出来了?瑞金AI给医生装上“超级放大镜”! 嗨,各位关心健康的朋友们,特别是咱们心思细腻的女士们!我是费健医生。今天不聊甲状腺(虽然这也是我的专长),咱们来聊聊身体里另一个“沉默的角落”——胰腺,以及一种藏在里面、极其狡猾的“早癌刺客”:小胰腺癌。 为啥说它狡猾?想象一下,一个67岁的张阿姨(化名),突然没胃口、体重“嗖嗖”往下掉,几个月瘦了10斤!这搁谁身上不慌?赶紧去医院,抽血、胃肠镜、CT...全套检查做下来,结果呢?查不出明确原因!是不是让人更焦虑了?这就像家里明明感觉不对劲,却怎么也找不到问题在哪,急死人! 幸好,张阿姨来到了我们瑞金医院。消化内科的邹多武主任,那可真是“老侦探”,拿着外院的一张CT片,像大海捞针一样,敏锐地捕捉到了胰头部一个极其微小、几乎被忽略的“可疑阴影”!这眼力,不服不行!随后更精准的检查确认:胰头确实藏着个约1厘米的小病灶。1厘米啥概念?大概就一颗绿豆大小!藏在胰腺深处,传统检查想发现它,难! 问题来了:这么小的“不速之客”,到底是良性的炎症,还是恶性的“刺客”(小胰腺癌)? 光看形态,像炎症;但阿姨的消瘦和没食欲,炎症又解释不通。迷雾重重啊! 这时,瑞金医院的“秘密武器”之一出场了——超声内镜(EUS)!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根能伸进胃或十二指肠里的“超级探头”,自带“放大镜”和“透视眼”,能贴得特别近、特别仔细地观察胰腺。在经验丰富的何相宜医生操作下,这个“小绿豆”终于露出了马脚:它的“纹理”特征、造成的管道堵塞情况,结合其他影像技术,都更倾向于恶性肿瘤!紧接着,在超声内镜精准引导下做了穿刺活检(EUS-FNA)——病理结果一锤定音:胰腺腺癌! 万幸!因为发现得超级早! 张阿姨很快转到瑞金医院胰腺外科,成功为她做了根治手术,彻底清除了隐患,恢复良好!这个故事有个圆满的结局,核心就是两个字:早!准! 为什么揪出这个“小绿豆”如此关键?几个硬核知识点你必须了解: “刺客”的凶险性: 胰腺癌被称为“癌王”,很多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预后很差。 “早”就是生命线: ≥2cm的胰腺癌: 多数已侵袭或转移,生存率低。 <1cm的微小胰腺癌(像张阿姨这种): 手术切除率可超过90%!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70%-100%! 这个对比,天壤之别啊! 传统检查的“盲区”: 肿瘤标志物、B超、CT、MRI甚至PET-CT,虽然常用,但对等信号或小于2cm的小病灶,诊断能力明显不足。发现“小绿豆”是当前世界性的难题! 那瑞金团队是怎么突破这个难题,练就“火眼金睛”的呢?答案就是:人工智能(AI)赋能! 超声内镜(EUS)虽然强大,是诊断小胰腺癌最敏感的技术(能发现小到5mm的异常),但它也有“软肋”: 高度依赖医生经验: 不同医生、不同医院水平可能有差异。 人眼有局限: EUS图像里细微的纹理、形态变化,肉眼识别困难,容易有主观偏差。 穿刺也有误差: 尤其当肿瘤小于1厘米时,穿刺的准确性会下降。 于是,瑞金消化内科的何相宜、周春华、张玲等专家团队,利用多年积累的海量数据和经验,开发了一套基于AI的“计算机辅助胰腺实性占位超声内镜多模态诊断系统”。 简单说,就是给医生的EUS“装”上了一个超级智能的“分析大脑”和“放大镜”! 这套AI系统厉害在哪? 突破人眼极限: 它能深度分析图像中人眼根本看不出的细微细节纹理,减少误判。 精准度飙升: 目前这个多分类模型的诊断准确率已经达到了91.8%! 越用越“聪明”: 它能持续学习海量的病例图片,结合病人的资料和最终的病理结果(金标准),不断优化自己,越来越精准。 赋能基层: 最关键的是,它能帮助经验不足的医生和基层医院,整体提升诊断水平!让更多像张阿姨这样的患者,无论在哪里看病,都有机会获得及时、准确的诊断,抓住宝贵的治疗时机! 未来更值得期待! 瑞金团队还在不断完善这套系统,目标不仅是看图像,还要融合更多信息(比如分子病理),预测疾病发展,甚至辅助治疗决策,实现从“精准诊断”到“精准治疗”的全链条管理!让更多隐匿的“胰腺刺客”无处遁形! 费医生敲黑板 & 暖心提示: 张阿姨的故事是个幸运的案例,凸显了早期发现、精准诊断对于凶险癌症的极端重要性!虽然我们今天讲的是胰腺,但道理是相通的: 别忽视身体的“小信号”: 持续的、不明原因的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腹部不适等,别硬扛,及时就医! 信任专业团队和先进技术: 复杂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MDT)和像瑞金这样的尖端技术(如AI辅助EUS)是破局关键。 “早筛”意识不能少: 对于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慢性胰腺炎等),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筛查至关重要。早期发现的治疗效果是天壤之别! 医学进步带来希望: AI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突破诊断极限,为更多患者带来早诊早治的机会。我们要对医学、对医生有信心! 健康无小事,身体发出的信号,值得我们认真倾听和对待。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对“早发现”有更深的认识,也感受到医学科技带来的温暖力量!保持关注,保持健康! (欢迎转发给关心健康的家人朋友!)  

费健 2025-08-20阅读量1091

抑郁症—&mda...

病请描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但被严重低估的精神疾病,全球约有3.8%人口受其困扰。与暂时的情绪低落不同,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会持续至少2周,包括:持续的情绪低落、对原本感兴趣的事物丧失愉悦感、精力减退等。患者常伴有自我否定、食欲改变、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自杀念头。 生物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中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遗传因素占发病风险的30-40%,而压力事件、童年创伤等环境因素也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1.5-2倍,可能与激素波动和社会角色压力有关。 治疗需多管齐下: 药物治疗:SSRI类抗抑郁药(如氟西汀)需持续服用4-6周才显效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修正负面思维模式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运动能使大脑分泌天然抗抑郁物质BDNF 关键认知误区:× "坚强点就能好" → 实际需要专业干预× "吃药会成瘾" → 新型抗抑郁药依赖风险极低建议出现症状时及时前往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早期干预效果最佳。

微医健康 2025-07-31阅读量752

甲减与亚甲减:何时用药、何时...

病请描述:1 甲减分为哪些类型? (1)原发性甲减      这是最常见的甲减类型,约占全部甲减的 95% 以上。      主要由于甲状腺本身疾病所致,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萎缩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手术切除、放射性碘治疗后等。      桥本甲状腺炎是原发性甲减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产生针对甲状腺的自身抗体,破坏甲状腺组织,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      症状表现通常包括疲劳、怕冷、体重增加、便秘、皮肤干燥、记忆力减退等。体检可见面色苍白、表情淡漠、眼睑水肿、手皮肤水肿等。 (2)继发性甲减      主要是由于下丘脑或垂体疾病,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或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减少,从而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常见病因如垂体肿瘤、垂体手术或放疗后等。      患者除了有甲减的一般症状外,还可能伴有垂体疾病相关的症状,如头痛、视力障碍等。 (3)周围性甲减      较为少见,主要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受体缺陷或抵抗,导致甲状腺激素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临床表现可能与原发性甲减相似,但也可能有一些特殊表现,具体取决于受体缺陷的类型和程度。 根据甲减严重程度分类:根据甲状腺功能检查指标分为临床甲减和亚临床甲减。 根据病因分类可:分为药物性甲减、自身免疫性甲减、甲状腺手术后甲减、特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垂体或下丘脑肿瘤手术后甲减、先天性甲减、消耗性甲减等。 根据甲减发生年龄分类:可分为成年型甲减、幼年型甲减和新生儿甲减。 2 甲减会给身体造成哪些影响?      甲状腺激素不足,会波及全身。其中对神经、消化、心血管、皮肤、骨骼系统的影响最明显 神经系统      甲减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度降低,影响情绪。常见表现:长期情绪低落、抑郁、精神萎靡、嗜睡等。 消化系统      甲减会导致神经消化系统活跃性降低,无法正常消解食物。会诱发胃炎、萎缩性胃炎等严重疾病。常见表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 心血管系统      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心跳减慢,血脂代谢异常。诱发窦性心律过缓、高脂血症等问题。常见表现:心动过缓(静息心率<60 次 / 分);自觉心跳缓慢、头晕、乏力,严重时可能伴发头晕或晕厥 皮肤系统      甲状腺激素供应不足,导致皮肤皮脂分泌减少,影响皮肤状态。常见表现:皮肤干燥,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易断裂。 骨骼系统      甲状腺激素供应不足,影响新的骨细胞生成。长期服用优甲乐加速钙质流失,久而久之,会影响骨骼健康。常见表现:腰、肩背、腿部疼痛。 3 甲减的治疗 一般治疗      生活习惯调整: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远离吸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同时,适当运动,如长跑,但运动需量力而行。      饮食调理:建议确保摄入足够的碘,但避免过量摄入碘。及时补充维生素、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元素,如海带、紫菜等富含碘的食物,以及鸡蛋、瘦肉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药物治疗      左甲状腺素钠片:这是目前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较为有效的药物,可通过恢复人体自身甲状腺激素水平,缓解该病的症状,促进身体健康。患者需遵医嘱使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其他药物:如碘塞罗宁钠片、碳酸钙D3片、氢化可的松片等,也可用于治疗甲减。但具体使用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来确定。对于由桥本甲状腺炎等引起的甲减,可能需要使用氢化可的松片、醋酸地塞米松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症治疗      甲减患者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声音嘶哑等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      针对甲减的病因进行治疗是关键。例如,如果甲减是由抗甲状腺药物或碘-131治疗药物因素所致,则应该及时停止使用此类药物。对于由垂体疾病导致的甲状腺功能减退,需要针对垂体疾病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通常不是甲减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对于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患者,以及甲状腺肿大显著、有压迫症状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手术后,患者可能需要继续接受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物理治疗及中医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穴位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红外线治疗等。这些物理治疗方法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甲减引起的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但需注意,物理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甲减主要是通过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以改善甲减症状。例如,针灸、推拿、中药内服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调整内分泌功能,提高代谢率,改善甲减症状。但中医治疗甲减需要长期坚持,效果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 心理支持      甲减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焦虑等问题。因此,心理支持也是治疗甲减的重要一环。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认知行为疗法或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甲减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4 甲减患者必须终身服药吗?      是否需要终生服药,要看甲减的病因。常见病因包括:手术、碘-131治疗、药物性甲减、自身免疫原因。其中,碘-131治疗和手术造成的甲减是不可逆的。需要终生服用优甲乐。      也可以通过补充酪氨酸(杏仁、豆类、鸡肉)来促进激素生成。      而自身免疫原因诱发的甲减,可以通过腺体免疫再建疗法,抑制自身免疫系统,精准针对甲状腺给药。针对甲状腺给药,药物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消灭炎症病灶,阻断炎症继续蔓延,从而达到控制病情,抑制甲减发生的目的。

俞一飞 2025-06-24阅读量1564

食欲异常症状相关医院 更多>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90.3万

上海真安堂中医门诊部

对外专科 预约量:9907

广州海珠固生堂中医门诊部

对外综合 预约量:296

乌镇微医互联网医院

一级医院 预约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