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胸部 >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 症状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相关内容 更多>

起病急、传染快!医院&ldq...

病请描述:随着天气转凉,这几天社交媒体上的关于“感冒”的讨论也一下子多了起来。或许是因为近几年被一波又一波的病毒折磨,大家一听到“病毒”就本能地紧张起来。图片来源:微博很多医院儿科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也有所上升,部分医院出现了就诊高峰。根据中国疾控中心11月21日公布的数据来看,当前14岁以下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肺炎支原体和鼻病毒。部分一线医生也反映,目前就诊的患儿以肺炎支原体、鼻病毒、人偏肺病毒感染为主,其中鼻病毒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腺病毒的变化则并不明显。最常见病原体又一次当上了“大王”鼻病毒,听着挺陌生是吗?普通感冒呢?几乎所有人都得过吧。其实,作为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鼻病毒(HRV)真的特别常见,甚至部分健康人群也会携带。普通感冒真的什么时候都会得,只不过春秋换季时往往会出现感染高峰。目前呼吸道传染病中鼻病毒的占比高达10.9%,排在第一位。由于人群对鼻病毒普遍易感(尤以3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最高),而鼻病毒又主要通过飞沫进行传播,外出戴好口罩就显得格外重要。鼻病毒与其它病毒发生合并感染的概率为9%~47%,最常见的当属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虽普遍易感,但病死率较低。美国一项针对519例6岁以下鼻病毒ICU患者的研究显示,其病死率仅2.1%,低于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等其它呼吸道病毒。也正因此,鼻病毒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近些年的深入研究发现,鼻病毒还与喘息、哮喘等疾病存在密切关系,甚至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细心的朋友可能还发现,网友的讨论中还出现了一种大家没怎么听过的病毒:人副流感病毒,这里微医君也来简单讲一下。人副流感病毒是引起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可能导致普通感冒、哮吼、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每年约40%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儿童住院病例和75%的哮吼病例都是因感染人副流感病毒所致,它对人的健康危害被严重低估了。血清学调查发现,5岁以下儿童中至少有80%感染过人副流感病毒。感染人副流感病毒无法产生持久的抗体保护,往往可能出现反复多次感染,因而康复后也不能掉以轻心。鼻病毒感染有哪些明显的症状?鼻病毒感染大多发病比较急,一般表现为头痛、轻度喉咙痛、流涕、喷嚏、咳嗽等普通感冒的症状,也会出现全身无力、寒颤等。病程平均7天左右,发热以低、中度为主,不太会超过38.5℃,体温可能出现反复。不同年龄段在临床表现上会有所不同,其中发热、头痛在6~16岁的患儿中比例最高,婴幼儿一般局部症状不明显而全身症状更重。鼻病毒感染虽说很少出现下呼吸道症状,但也不是不会发生。鼻病毒是婴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容易诱发婴幼儿喘息,还可能引起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等。没有特效药对症治疗是主要手段不管是鼻病毒还是人副流感病毒,目前都没有获批的特异抗病毒药物。治疗上,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发热: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来缓解。👄咽痛:吃冰淇淋、薄荷糖或用温盐水漱口来帮助舒缓。👃鼻塞:使用生理盐水喷鼻或洗鼻。😷咳嗽:适量吃一些蜂蜜或喝温水。如果出现粗重呼吸声、烦躁不安、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等病情加重症状,务必及时就医。由于没有疫苗可以打,感染高发期还是建议大家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外出戴好口罩。注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进而提高免疫力,更好地抵御病毒。参考文献[1]王擎,罗明,王雪,等. 人鼻病毒的研究进展[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3,37(2):216-221.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20928-00200.[2]蔡晓莹,张丹桂,林广裕,等. 不同年龄段儿童鼻病毒的检测及临床特点.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20,47(06):505-508. DOI:10.3760/cma.j.cn331340-20200331-00101[3]周丹,王宇清. 儿童鼻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国际儿科学杂志,2018,45(07):528-531. DOI:10.3760/cma.j.issn.1673-4408.2018.07.009[4]朱云,谢正德. 重视呼吸道人副流感病毒感染.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3,37(05):469-471.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30822-00021[5]谢乐云,余阗,王涛,等. 2013至2023年湖南长沙地区儿童人副流感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4,31(09):667-672. DOI:10.3760/cma.j.issn.1673-4912.2024.09.006

健康资讯月卡 2025-01-17阅读量1790

婴幼儿反复喘息发作的原因都有...

病请描述:1、婴幼儿喘息的特点? 呼吸道感染:RSV、腺病毒、流感病毒; 肺发育状态: 早产儿;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慢性肺部疾病; 婴幼儿过敏状态; 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脏病; 吞咽协调功能障碍;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2、婴幼儿反复喘息发作的常见原因? RSV感染与气道反应性疾病; 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 吞咽协调功能障碍和胃食道反流病; 其它:支气管结核、气管/支气管软化; 3、吞咽协调功能障碍和胃食道反流病的临床特点? 多见于小龄幼儿,表现为喂水或奶时的呛咳; 部分见于神经肌肉受损或发育异常的患儿; 上呼吸道感染后会加重症状; 进食稠厚流质或鼻饲能明显改善症状; 4、吞咽协调功能障碍的干预?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可以减轻肺组织的破坏 主要改变喂养方法,增加食物的粘稠度 鼻饲喂养。

王汉久 2024-11-25阅读量9624

PFAPA综合征|反复扁桃体...

病请描述:一、概述: PFAPA(periodic fever,aphthous stomatitis,pharyngitis,and adenitis,PFAPA)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病,主要表现为反复或周期性发热,常伴有咽炎、阿弗他口炎和/或淋巴结炎。一般从儿童早期(1-4岁)开始发作,大多数患者会在10岁前停止发作,但少数发作可持续至成年。 二、发病机制: PFAPA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环境因素被认为在该综合征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部分PFAPA病例可有家族聚集性,但对家族性病例进行基因组学分析并未发现有意义的单一基因突变。另有一些队列研究发现,与复发性阿弗他口炎和白塞病综合征相关的几个基因组非编码区共有突变也与PFAPA综合征密切相关。 三、临床表现: PFAPA综合征最特征性的表现是周期性发热(发热时体温38.5℃-41℃,每2-8周规律发作1次,每次病程持续3-7天),通常可以预测下次发作时间。其他主要表现包括咽炎、阿弗他口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PFAPA患者咽炎可呈渗出性改变,也可伴有扁桃体炎。40-80%患者在发作期间出现阿弗他口炎,表现为唇或颊粘膜的溃疡,偶尔见于咽部。60%-100%患者同时有颈部淋巴结炎,肿大的淋巴结常有压痛。同时,PFAPA发作前或发作期间可有畏寒、疲倦、腹痛、呕吐、头痛或关节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但患儿的生长发育不受影响。 图1 PFAPA患者阿弗他口炎和咽炎 四、实验室检查: PFAPA综合征目前无诊断性实验室检查。发作期可有血常规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和血沉增快,发作间期以上指标恢复正常。 五、诊断: PFAPA综合征目前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仍是基于临床的排除性诊断。1989年发布的PFAPA综合征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点: 1.儿童期早期发病; 2.规律的反复发热发作; 3.发作期至少伴有其中一种特征:阿弗他口炎、咽炎和/或颈部淋巴结炎; 4.患儿在无症状发作间期正常生长,没有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 5.发作期未见呼吸道感染体征,并排除了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其他已知的周期性发热综合征、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除此之外,接受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1-2剂)后几小时内症状(发热和咽炎)缓解也可作为临床诊断PFAPA的依据。 六、治疗: 在发作开始时给予单剂量的糖皮质激素 (1–2 mg/kg) 或可以在几小时内快速缓解发热,而咽炎、阿弗他溃疡和颈部淋巴结肿大需要更长时间缓解。如果一剂不能有效缓解发作,则可在第二天给予第二剂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和西咪替丁可以用于预防PFAPA发作,有助于延长发作间隔时间。扁桃体切除术可以用于对内科治疗(糖皮质激素联合或不联合预防性治疗)无效或发作频率严重干扰生活的患者。

王汉久 2024-11-25阅读量6325

抽动障碍的预防及预后

病请描述:1. 心理精神因素对抽动患儿预后的影响?抽动障碍患者多有心理精神因素的异常,常见有情绪障碍,如表现焦虑不安、过分敏感、紧张恐惧等,或表现忧郁、易激动、好发脾气、冲动、攻击行为等,而这些心理精神因素可能造成抽动障碍主要症状更为严重,影响病情的恢复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家长和教师对患儿均难以管教,往往出现严重的学习问题,严重影响患儿预后。有的抽动患儿除了有特殊学习能力缺陷之外,还因抽动症状,受嘲笑、歧视以致不愿上学或辍学,性格、行为的偏激可在少年阶段或更早阶段就出现,并可影响身心健康。抽动患儿易受精神因素的影响,需及时控制抽动和伴发的行为症状,减轻患儿身体不适和心理困扰,改善患儿的不良行为和情绪,对抽动障碍的预后和防止精神病性症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 抽动障碍患儿家庭因素对患儿预后的影响?         抽动患儿的家庭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至关重要。我国研究人员对抽动障碍患儿的研究中发现父母的不良嗜好对患儿的预后有显著影响:在166例患儿中父亲有不良嗜好的为20例,占12%,其未愈病例中占2例。而母亲有不良嗜好的病例数较少,仅有2例,未愈病例占1例。如父亲在家吸烟能刺激患儿呼吸道,可能会引起喉中发声、清喉声、缩鼻等动作;打牌时嘈杂声音可使患儿情绪紧张、不安、睡眠不好,长期必将加重病情或诱发抽动,预后较差。所以父母,尤其是父亲应改掉不良嗜好,养成良好习惯,给患儿树立好榜样,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从而改善预后。3. 抽动障碍患儿身体其他器官功能有变化吗?抽动障碍患儿并无直接的身体其他器官功能的损伤,然而抽动障碍往往继发或伴发于其他器质性疾病,如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结膜炎、脑炎、脑外伤、染色体异常、先天性代谢缺陷等,则可因其伴发疾病或继发疾病影响身体其他器官功能。另外,抽动障碍患儿易存在自伤行为,也可间接造成身体损伤,因此,对抽动障碍患儿的心理疏导及其基础疾病的治疗是避免抽动障碍患儿身体其他器官受损的关键。4. 病程不同的抽动障碍患儿预后有何不同?         抽动障碍按其临床特征和病程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其预后也不尽相同。如短暂性抽动障碍预后相对较好。慢性抽动障碍可持续数年,病程越长,控制越困难,甚至伴随终生;第三型Tourette综合征,自愈的可能性很小,这一类型若在发病早期得到积极、合理的治疗,其抽动症状一般可在16个月减轻并逐渐得到控制,即使存在少量的残留症状,也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够预测抽动障碍的程度越严重,生活质量越低。但有学者认为儿童期抽动症状的频度和严重程度难以预测成年期抽动症状严重程度。另外,随访研究发现,儿童期表现为发声性抽动症状的患儿,成年后社会心理功能的损害程度要高于运动性抽动症状的患儿,但关于儿童期的一些抽动形式是否可以预测成年期抽动症状或共患病症状,目前仍存在争议。5. 抽动障碍患儿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吗?大部分抽动障碍患儿在长大后病情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甚至完全缓解,所以对患儿的学习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一般不大,而且能够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只有少数病人症状会迁延,主要是因为抽动症状或伴发的行为障碍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或社交活动,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所以发现孩子患了抽动障碍,要积极治疗,预防控制病情的发展和加重。6. 母亲患有抽动障碍对怀孕有影响吗?目前研究表明抽动障碍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与遗传因素有明显关系,但目前遗传方式尚不明确,此外,研究发现在一些家庭中,Tourette综合征、其他类型的抽动障碍和强迫症之间存在的一定联系,因此,提示 Tourette综合征、其他类型的抽动障碍、强迫症可能为共同的遗传易感性的不同表达,但是鉴于抽动障碍的可治疗性(删除),抽动障碍患者也适宜怀孕,但母亲患有抽动障碍对怀孕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孕妇同时伴有剧烈呕吐、精神紧张、睡眠障碍等精神神经疾病时对胎儿也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可能也不是很大,孕妇没有必要过于紧张,造成神经系统畸形和脑性瘫痪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有也是其他致畸因素导致的。建议孕妇定期到医院随访。如果孩子出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早期干预,胎儿期也可以开始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有效改善预后。7. 婴幼儿时期教育应注意哪些方面?人的大脑有两个发育关键期,分别为胚胎期及婴幼儿期。在婴幼儿期中脑部重量增长最快,主要为胶质细胞增长、神经髓鞘及突触产生、树突细胞发育,神经细胞增殖是从妊娠3个月开始至出生后1岁,神经纤维细胞至4岁才完成分化。这时期是婴幼儿神经系统代偿能力最好、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时期给予良好的刺激,能有效促进树突、轴突等细胞结构形成及功能代偿。0~3岁是婴幼儿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处于该时期的婴幼儿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强大,是促进婴幼儿心智发育、体格发育及形成良好性格行为的关键期。近年研究发现婴幼儿心理、社会适应性、性格的形成与早期教育关系密切。研究结果也表明对0~1岁的婴幼儿按其神经心理年龄发展规律,由家长为其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对其进行精细动作、大动作、语言、社会交往能力、感觉知觉、抚触等训练,干预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后发现接受干预训练的儿童显著优于未进行干预训练婴幼儿,表明脑部发育与早期教育及成长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早期教育训练能有效促进婴幼儿智力发展,且随着训练时间延长,效果显著。情绪是婴幼儿心理特征之一,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婴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情商,但情绪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早期对婴幼儿情绪进行控制及干预不仅有助于婴幼儿形成良好的人格,同时有助于促进智力及体格的发育。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早期教育的婴幼儿在干预6个月、12个月、18个月后依恋、哭闹、趋避、节律性差、反抗情绪、注意力分散及总体情绪控制好于未接受训练婴幼儿。表明早期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婴幼儿良好的性格及情绪,这可能与早期教育能增加家长与婴幼儿接触的机会、促进亲子交流、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降低心因性疾病发病率有关。此外,抚触及大动作训练可起到促进婴幼儿神经发育、体格锻炼及增强抵抗力的作用。8. 调整微量元素对抽动障碍重要吗?研究表明,抽动障碍发病与血锌、铁、钙、镁微量元素缺乏有一定关系。当机体缺钙时,神经递质释放受到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发生紊乱而导致抽动障碍的发生。铁缺乏还会造成脑内单胺氧化酶活性降低,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传导。锌缺乏还会导致机体内某些辅酶合成障碍,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神经递质传导受阻,精神神经系统发育落后。缺锌能改变人的注意力、活动度、神经心理行为和运动的发展,影响认知能力。缺镁时可以发生肌肉颤抖、抽搐、注意力不集中及冲动行为,严重者出现惊厥。体内铜缺乏能引起酶体系的代谢紊乱,将使脑细胞色素氧化酶减少,神经系统失调,大脑功能会因此发生障碍,使脑活力下降,出现记忆衰退、思维紊乱、反应迟钝以及步态不稳、运动失调等症状。血铅含量过高是抽动障碍的另一个危险因素,铅的沉积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同时还会造成神经细胞伤害,尤其是大脑皮质和小脑,而这些部位正是抽动障碍发病的主要解剖学损伤部位。综上所述,抽动障碍发病与血锌、铁、钙、铁微量元素缺乏有明确的相关性,因此,小儿出生后各个发育阶段都应该密切关注机体的微量元素水平,及时纠正微量元素紊乱对预防抽动障碍的发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9. 预防感冒对抽动障碍重要吗?         感冒是抽动障碍发生的常见诱因之一,当服药使大部分症状得到控制后,一次感冒又可能使症状加重,所以预防感冒可以减少抽动障碍的发作。因此,抽动障碍患儿应适当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时加减衣服避免着凉、受热,流感流行期间抽动障碍儿童不到或尽量少到公共场所。一且出现感冒症状也不要着急,尽快服用相应药物控制刺激症状,如滴眼药水预防结膜充血诱发眼部症状,含片含化以减轻咽部刺激症状,同时应用抗病毒等感冒药物,防止抽动障碍的再发或加重。10. 如何预防抽动障碍的复发?(1)加强患儿日常生活管理(如减轻学习压力、改善生活方式)及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患儿的应激能力;(2)注重改善家庭环境与促进心理调适能力,比如帮助家庭成员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建立和谐、宽松、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不能在患儿面前表现出焦躁、愤怒的情绪),鼓励患儿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向上心态;(3)减少抽动障碍发生的诱发因素:饮食如海鲜、食用色素和添加剂、富含色氨酸等食品;预防感染,不要发生感冒、发烧这种情况;(4)遵从医嘱定期复诊,症状消失时须继续坚持用药。因为抽动障碍复发大多情况会加重病情,使疾病更为复杂,如由简单性抽动发展为复杂性抽动,甚至出现其他共患病,转变为难治性,为后续的治疗带来极大的难度。所以,在治疗抽动障碍过程中,家长不应急躁、频繁更换及停用药物,坚持足量足疗程治疗。本文为转载内容,旨在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医药 2024-07-05阅读量2587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相关医生 更多>

评分:10
问诊量:214
1.咽痛、咳嗽、声嘶、打鼾、鼻塞、流涕、喷嚏、嗅觉减退、耳鸣、耳聋、面瘫、甲状腺结节等由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鼻炎、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中耳炎、甲状腺疾病等引起的耳鼻咽喉症状。2.鼻咽癌、喉癌等耳鼻喉科良恶性肿瘤的调理和预防。3.疲倦乏力、反复感冒、睡眠质量差等亚健康体质的中医调理。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相关医院 更多>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西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80.1万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73.4万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66.3万

牡丹江市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