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全球1.5万例验证!甲状腺热消融并发症排行榜Top5,第一名竟是它? 正文: 朋友们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在甲状腺疾病领域摸爬滚打了30多年,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深知大家面对甲状腺结节时的困惑和担忧。特别是现在热消融(像射频、微波这些)越来越火,很多朋友问我:“费主任,这个微创方法到底安不安全?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啊?”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而且是有“国际范儿”的聊!最近,《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内分泌学前沿)杂志发表了一项重量级研究,分析了全球13个国家、近1.5万例甲状腺热消融的数据,专门研究它的并发症情况。这份“全球体检报告”非常值得一看!让我用大白话给大家解读解读。 热消融:甲状腺结节的“精准打击”利器 首先,简单说说热消融是啥。想象一下,一根细针在超声引导下精准扎进结节里,然后释放热能(射频波、微波、激光等),把结节“烫熟”(专业叫“凝固性坏死”),让它慢慢被身体吸收变小。相比传统开刀,它的优势很明显: 创伤小: 不用开大刀,脖子上就一个小针眼。 恢复快: 通常当天或隔天就能回家。 保护功能: 尽量不伤害周围正常的甲状腺组织,降低甲减风险。 美观: 脖子上不留明显疤痕。 正因为这些优点,它已成为治疗有症状的良性甲状腺结节和部分低风险的微小乳头状癌的重要选择。但“微创”不等于“无创”,任何医疗操作都有潜在风险,了解清楚才能更安心。 全球视野看并发症:发生率相似,但“花样”不同 这项研究做了两件事: 自家医院数据: 分析了上海九院2021-2023年536例患者的消融情况。 全球数据荟萃: 汇总了PubMed数据库里2004-2024年间110项研究,覆盖13个国家、14668名患者。 核心发现一:总并发症率稳定在10%-15%左右 上海九院的数据:10.82% 的患者出现了并发症。 全球平均数据:12.61%。 结论: 从全球范围看,热消融后出现并发症的比例是比较稳定的,大约在 10%-15% 这个区间。这说明技术本身的安全性在可控范围内。 核心发现二:最常见的“小麻烦”Top 5 (全球版 & 中国版) 研究人员把出现的各种“小状况”排了个名: 解读一下这些“小麻烦”: 疼痛: 最常见!通常是消融过程中或术后短时间的局部疼痛,像打针或肌肉酸痛的感觉,多数能耐受或通过药物缓解。 声音变化/沙哑: 通常是暂时的,因为消融的热量可能轻微影响旁边的喉返神经(控制声带的神经),绝大多数几周内能恢复。 水肿: 消融区域周围组织会有短暂的肿胀反应,感觉脖子有点胀。 血肿: 针道或消融区域的小血管出血形成的淤血包块,通常不大,会慢慢吸收。 血管迷走反应: 有些人打针时会头晕、心慌、出冷汗甚至晕倒,消融时也可能出现,与紧张或疼痛刺激有关。 发热: 低热为主,是身体对消融后组织坏死吸收的正常反应。 核心发现三:地域差异有趣!严重并发症极其罕见 “花样”不同: 研究发现,虽然总发生率接近,但具体哪种并发症更常见,在不同国家/地区有差异。比如,在美国声音变化和术后甲减报告较多;在澳大利亚血肿和呼吸困难报告较多;意大利则是疼痛和发热报告突出。中国和韩国的并发症构成比较相似。 严重并发症极少见: 像气管损伤、食管损伤这类严重并发症,在全球范围内都极其罕见(研究中全球只报告了1例气管损伤)。上海九院的500多例中,也只各有1例报告了Horner综合征(影响眼睛和面部)、气管损伤和咳嗽。这再次印证了在规范操作下,热消融的安全性。 发生率高低有原因: 研究也发现,法国、荷兰报告的并发症率看起来很高(46.62%, 31.45%),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把“疼痛”也详细记录并算作并发症,而且病例数相对较少,医生的学习曲线也可能影响结果。很多地方可能疼痛没专门记录。 费健主任的“避坑”建议与感悟 看了这份全球“体检报告”,结合我30多年临床(既开刀又做消融)和线上解答超10万咨询的经验,给大家几点实在的建议: 技术本身是安全的: 10%-15%的总并发症率,且绝大多数是轻微、可恢复的(疼痛、短暂声音沙哑等),严重并发症极其罕见。不必因噎废食。 选择正规医院和医生是关键! 医生的经验和技术熟练度直接影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处理能力。就像研究指出的,操作者的“学习曲线”很重要。一定要找像我们瑞金医院这样经验丰富的中心和有资质的医生(比如像我这样,既懂手术又精消融的😉)。 严格把握适应症: 不是所有结节都适合消融!主要适用于: 有压迫症状(吞咽不适、呼吸困难)或影响美观的良性结节(穿刺确诊)。 低风险的微小乳头状癌 (≤1cm),需严格评估。 复发的小癌灶(数量少、位置合适、患者无法或拒绝再次手术)。不适合的情况:怀疑不好的结节没确诊、已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他类型甲状腺癌、既往甲状腺手术史等。术前精准评估(超声+穿刺)是安全的前提。 了解常见“小麻烦”,不必过度恐慌: 术后有点痛、嗓子有点哑、脖子有点肿,大多数是正常反应,遵医嘱观察处理就好。如果出现持续加重的疼痛、声音嘶哑超过几周、呼吸困难、高烧不退等,一定要及时回医院! 术后随访很重要: 按医生要求定期复查超声,看结节缩小情况,监测有无复发或新问题。 结语 医学进步带给我们更多选择,热消融就是甲状腺结节治疗领域一颗闪亮的“微创明星”。这项覆盖全球近1.5万人的研究,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在规范操作下,它的安全性是可靠的,常见问题多是些“小打小闹”。当然,选择经验丰富的医院和医生,严格评估是否适合做,术后留心观察,是确保安全有效的关键。 希望这篇结合了最新国际研究的科普,能帮大家更清晰、更理性地认识甲状腺热消融。健康无小事,了解多一点,焦虑就少一点!大家如果有具体的甲状腺问题,也欢迎在我的科普平台留言咨询。祝大家甲状腺安康! 文章来源: 解读自《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期刊最新研究:Wu S, et al. (2025). Complications after thermal ablation for thyroid nodules across countries. (DOI: 10.3389/fendo.2025.1608164)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甲状腺手术及微创消融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奖项获得者。深耕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致力于提供专业、易懂的健康知识。推荐理由: 本文基于最新国际权威研究数据,由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费健主任亲自解读,用通俗语言揭秘甲状腺热消融安全性的全球真相,消除误区,提供实用建议,是甲状腺结节患者了解微创治疗的可靠指南。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436
病请描述: 一颗普通黑痣,长对地方无关痛痒,长错位置却可能悄然埋下健康隐患。 色素痣,作为由痣细胞聚集形成的常见皮肤良性肿瘤,几乎存在于每个人的体表。它们在多数情况下“安分守己”,但当生长在易受反复摩擦刺激的部位时,这些看似无害的黑点却可能悄悄发生恶变,转化为恶性黑色素瘤——一种恶性程度极高、转移早且快的皮肤癌。 邓娟医生特别指出:易摩擦部位的色素痣需提高警惕、及早干预。 一、三大高危部位,你的痣长对地方了吗? 身体上某些部位因日常活动承受着持续的物理摩擦,这些区域的色素痣被反复刺激,恶变风险显著上升。邓娟医生在临床接诊中,尤为关注三类高危部位: 手足末端危险区 手掌、脚底及指/趾缝间的痣长期受压和摩擦。中国黑色素瘤患者中约50%的病灶源于四肢末端,此区域痣细胞在反复刺激下更易突变。 腰部皮带区 腰带反复摩擦腰腹、背下方的痣,持续机械刺激可能诱发细胞异常增生。此类痣常被衣物遮盖不易察觉,却在无声中积累风险。 甲下黑线莫忽视 指(趾)甲下若出现纵行黑褐色条纹或斑块,因位置隐蔽易被忽略。一旦发现指甲颜色异常加深或甲板变形,务必尽早就诊排查甲下黑素瘤。 二、日常防护:减少刺激是关键 预防恶性转化,重在避免不良刺激。邓娟医生强调以下防护要点: 穿着与运动调整 腰带区有痣者应选择柔软宽松衣物,减少硬质腰带压迫;足底痣人群需穿透气软底鞋,避免赤足行走或长时间站立;运动时避开易摩擦痣的重复动作,如手掌痣者减少握持重器械。 严禁自行处理 切勿尝试药水腐蚀、针挑、刮擦或非专业机构激光点痣。不当刺激会显著增加恶变概率,临床已有多例因自行“点痣”诱发癌变的报告。 防晒不可松懈 紫外线是重要诱变因素,暴露部位(如手背、后颈)的痣需全年防晒。出门前30分钟涂抹SPF30+广谱防晒霜,并每2小时补涂。 三、识别恶变信号:ABCDE法则自检 每月一次皮肤自查,用手机拍照记录痣的动态变化。重点关注以下5个危险信号(ABCDE法则): A(Asymmetry)不对称:痣的两半形状不一致 B(Border)边界模糊:边缘呈锯齿状或地图样缺损 C(Color)颜色斑驳:出现黑、蓝、红、白混杂色 D(Diameter)直径超标:超过6毫米(约铅笔橡皮大小) E(Evolution)进行性变化:短期增大、隆起、破溃或渗血 皮肤科门诊中,邓娟医生最常听到的遗憾是:“早知道这颗痣会癌变,当初就该早点来切掉!” 四、专业处理建议:安全祛除有门道 对高风险部位的痣,邓娟医生给出明确诊疗指导: 及时切除胜过被动观察 手足、腰部等摩擦区的交界痣,以及甲下痣,无论是否出现症状,均建议预防性切除并送病理检测。门诊小手术即可彻底清除病灶,避免后患。 拒绝“点痣”,选择规范手术 冷冻、药水腐蚀、激光等非根治性方法可能残留痣细胞或激惹恶变。手术完整切除是唯一确保彻底清除的方式,疤痕也较激光更可控。 高危人群加强监测 痣数量超过50颗、有黑色素瘤家族史者,应每年接受专业皮肤镜检。皮肤科医生可借助数字皮肤镜成像系统追踪细微变化,精准识别早期恶变。 邓娟医生提醒:一颗痣从良性到恶性往往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期间每一次摩擦刺激、每一次不当处理,都在为恶变“添砖加瓦”。易摩擦部位的色素痣如同埋藏在皮肤下的“定时炸弹”,减少刺激、科学管理、及时清除,方能阻断癌变之路。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健康的第一道屏障——善待身上的每一颗痣,特别是那些“默默承受摩擦”的黑点。
邓娟 2025-08-31阅读量1320
病请描述:一、 房颤消融:从肺静脉隔离到个体化策略进阶 房颤消融的核心目标仍是实现持久的肺静脉电隔离(PVI),但策略已超越单一模式: 能量选择多元化: 射频消融 (RF): 仍是主流,压力感应导管、接触力监测技术显著提升透壁性损伤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减少“补点”需求。 冷冻球囊消融 (CBA): 操作相对简化,单次PVI成功率高,尤其适用于阵发性房颤、肺静脉解剖相对规则者。需关注膈神经麻痹风险监测。 脉冲电场消融 (PFA): 革命性突破。利用高电压超短脉冲不可逆电穿孔心肌细胞,对毗邻食管、神经、血管损伤风险极低。操作时间短,学习曲线陡峭,长期耐久性数据正在积累中。 超越PVI的个体化消融: 持续性/长程持续性房颤: PVI是基石,但常需联合基质改良(如线性消融、复杂碎裂电位消融、转子消融)。高密度标测(HD Grid等)对识别驱动灶和低电压区至关重要。个体化方案需结合电生理基质、心房纤维化程度(如MRI评估)及患者特征。 AI辅助决策: 基于大数据和标测信息的AI算法,在识别关键消融靶点、预测消融线阻滞成功率方面展现出潜力。 二、 室性心律失常(VA)消融:挑战与突破并存 复杂VA(尤其结构性心脏病相关)消融是电生理学的“珠峰”,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成功率: 标测技术飞跃: 超高密度标测: 提供前所未有的心电细节,精准描绘瘢痕边界、缓慢传导通道、折返环路关键峡部。 心外膜联合心内膜标测: 对心肌病(如ARVC、扩心病)、心外膜起源VA不可或缺。经皮剑突下心包穿刺技术成熟,安全性可控。 腔内影像融合 (ICE, CT/MRI): 实时ICE指导穿刺、监测并发症;术前影像与电标测系统融合,立体呈现瘢痕基质和解剖结构(如乳头肌、冠脉),规避风险。 特殊部位与能量革新: 乳头肌VA: 识别困难,三维超声(ICE)融合标测是关键,专用鞘管/导管提升到位稳定性。 冠脉附近VA: 冠脉造影/腔内超声指导下的安全消融(保持安全距离,必要时球囊保护)。 不可及病灶: PFA展现独特优势,其组织选择性可能降低冠脉、神经损伤风险,为毗邻重要结构的VA提供新选择。 三、 左心耳封堵(LAAC):预防卒中的重要替代方案 对于CHA₂DS₂-VASc评分高且长期规范抗凝存在禁忌(如出血高风险、依从性差)或无效的房颤患者,LAAC是坚实的循证选择: 适应症把握是关键: 严格遵循指南,充分评估卒中风险(CHA₂DS₂-VASc)与出血风险(HAS-BLED)。患者意愿及长期抗凝可行性是核心考量。 强调多学科协作(心内、神内、影像)。 技术精进保障安全有效: 术前精准影像: TEE(多角度测量)是金标准,CTA评估心耳形态、测量、排除血栓及毗邻结构日益重要。 封堵器选择与释放: 根据心耳解剖(菜花型、鸡翅型等)选择合适的器械(如Watchman FLX, Amulet, LAmbre等)。追求“PASS原则”(Position, Anchor, Size, Seal)完美释放。 术中实时监测: TEE/ICE联合DSA是主流,确保位置精确、展开充分、无残余分流(<5mm)、无心包积液。 术后抗栓管理: 根据器械和患者情况个体化制定(如45天双抗+后续阿司匹林,或直接口服抗凝药过渡)。 四、 介入治疗决策:整合技术与患者需求 选择介入治疗并非单纯技术考量,需综合评估: 心律失常性质与负荷: 症状严重程度?药物疗效?是否为猝死高危? 基础心脏结构与功能: 结构性心脏病(心肌病、心梗后)显著影响策略与预后。 患者整体状况与预期寿命: 年龄、合并症、耐受手术能力。 患者价值观与意愿: 对根治的期望、对手术风险/抗凝的接受度。 中心经验与技术条件: 复杂手术对术者及团队要求极高。 结语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正朝着更精准、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迈进。新能量(PFA)、高精标测(超高密度、影像融合)、人工智能辅助决策不断拓展治疗边界。然而,技术是工具,成功的核心仍在于术者深厚的电生理功底、精准的影像解读能力、对患者个体化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严谨的临床决策。作为心内科医师,持续学习、掌握技术精髓、严格把握适应症、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共享决策,方能将尖端技术转化为患者切实的生存获益与生活质量提升。在电与结构的迷宫中,我们不仅是操作者,更是患者生命节律的守护者与导航者。
微医药 2025-08-07阅读量1475
病请描述:甲状腺微小癌≠危小癌!医生提醒:别被“小”字骗了!文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粉丝超100万的健康科普达人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作为一名从医30多年的外科医生,我既拿过手术刀,也做过微创消融,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中一个容易被误解的“小刺客”——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最近有患者问我:“费医生,报告上说我的甲状腺癌只有5毫米,是不是不用管它?”我的回答是:“别被‘微小’两个字忽悠了!有些小癌,杀伤力可不小!”一、甲状腺癌:年轻女性的“头号敌人”你知道吗?甲状腺癌已跃居我国30岁以下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前三,在上海地区已超乳腺癌,排名第一!而其中超过50%的患者确诊的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也就是肿瘤直径≤1厘米的甲状腺癌。为什么年轻女性要特别警惕?激素水平波动(比如孕期、更年期)可能刺激甲状腺情绪压力大、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是潜在诱因早期症状隐蔽,很多人是体检偶然发现二、微小癌≠低危癌!这些数据让人心惊国际权威研究显示:1️⃣ 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可达55.7%(相当于每2个患者就有1人出现转移!)2️⃣ 腺外侵犯率:最高达67.3%(癌细胞可能突破甲状腺“外衣”)3️⃣ 复发率:随访35年数据显示,6-10毫米的PTMC复发率可达14%4️⃣ 死亡率:即使是1厘米以下的微小癌,仍有5%患者因此死亡真实病例警示:我的一位病人甲状腺癌经我手术治愈,让他21岁的女儿去体检,结果发现甲状腺0.3厘米病灶,穿刺竟发现淋巴结已转移,不得不手术切除一半甲状腺(术后病理发现已有5枚淋巴结发生转移),我帮她做了腔镜手术,在确保手术清扫效果的同时兼顾了脖子的美观。三、关键问题:哪些微小癌最危险?根据国内外专家共识,以下情况要高度警惕(建议收藏):✅ 高危信号清单肿瘤靠近甲状腺被膜(容易“越狱”)穿刺检出BRAF基因突变(癌细胞更活跃)有甲状腺癌家族史青少年时期颈部受过辐射短期内肿瘤快速增大已发现淋巴结转移✅ 相对安全的情况(需医生综合评估)肿瘤≤5毫米完全包裹在甲状腺内无任何高危因素患者能坚持定期复查四、治疗选择:一刀切还是观察?这是患者最纠结的问题!作为医生,我的建议是:🔍 高危患者:建议手术+术后管理就像拆除定时炸弹,需要彻底清扫病灶。现在很多医院采用微创切口,疤痕隐蔽,恢复更快。🔍 低危患者:可考虑密切监测但必须满足3个条件:每3-6个月做高清超声检查有经验丰富的医生团队跟踪患者心理素质好、依从性高划重点:我国患者的随访依从性普遍不理想,很多人检查一两次就松懈了,这非常危险!五、给女性的健康建议1️⃣ 每年必查:甲状腺B超(尤其是有结节史、家族史者)2️⃣ 关注颈部:洗澡时触摸颈部,发现肿块及时就医3️⃣ 调节情绪:焦虑、抑郁会加重甲状腺负担4️⃣ 少吃海带:控制碘摄入量,避免刺激甲状腺最后的话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患者因为“癌小”而轻视,也见过积极治疗重获健康的案例。想告诉大家:“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一无所知。早发现、早判断、科学应对——这才是战胜疾病的终极武器。”如果这篇科普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关心的TA。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和网络平台等你,一起守护甲状腺健康!推荐理由:本文综合国际权威指南与真实临床数据,由深耕甲状腺领域30年的专家撰写,助你用最短时间掌握最关键的防癌知识。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