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黄视 > 护理

黄视护理

黄视护理相关内容 更多>

科普有我“护&r...

病请描述:  为更好地传播科学的防病治病理念,满足公众健康需求,挖掘、培育和储备健康科普传播人才,4月10日下午,医院成功举办2024年护理科普大赛。项耀钧院长、潘耀良副院长,部分职能科室负责人以及总护士长担任此次大赛评委。比赛由蓝生脑科医疗管理部副总监、医院护理教研室主任杨丽萍主持。   古语有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疾病预防受重视的程度可见一斑。尤其对于脑科常见疾病,如威胁健康生活的“头号杀手”脑卒中,不但可以预防,而且重在预防。又如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可因早期无典型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则提示病情严重,被称为“沉默的杀手”。通过科普宣教,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对这一类危害严重,但可预防的脑科疾病的认知,关注并重视疾病预防。   此次科普大赛面向全院护士,个人或组队参赛均可。根据赛程安排,在4月1日至3日完成报名工作后,相关作品准备和材料上报工作在10日前完成。   内容上,参赛作品要主题明确、构思巧妙、形式新颖,内容通俗易懂、知识性与趣味性强,同时凸显学科特色。原创健康科普题材不限,微电影、情景剧、动画、MV、PPT课件等均可,表演形式不限。   在对前期14个参赛作品进行初步遴选后,最终,《我的尺“倾听”您的痛》、《重于泰山的黄豆粒》等10个主题进入到“决赛圈”。   决赛现场展示环节,10位(组)参赛者紧扣各自主题,围绕健康生活方式,以及VTE(静脉血栓栓塞症)、脑卒中等脑科常见疾病防治等要素,以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示各自的作品。 ▲ 各种表演形式同台竞技   情景剧短视频、“微”课堂、演讲、小品等各种表演形式同台竞技。现场金句频出、引人入胜,台下观众则看得津津有味、掌声不断。   评委们全神贯注,根据参赛作品的主题是否鲜明、语言表达能力、形体语言、仪表形象、科普效果等五大方面共计12项要点,逐一进行评价打分。   比赛结束后,项耀钧院长作简要点评。他表示,护理工作者作为临床一线与患者接触最多的人群,是健康科普的中坚力量。本次比赛精心准备,内容丰富多元,题材贴近生活和脑科疾病人群的需求。 ▲ 项耀钧院长讲话   他进一步提出,今后大家要进一步琢磨如何将专业权威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要教会公众“怎么做”,要让人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这才是最“接地气”的健康科普。   本次比赛不仅为医院广大护理人员搭建了优秀护理科普作品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更是提升了护理工作者的创新科普意识和精准传播技能,激励护理工作者积极发挥在公众健康科普中的作用。   根据既定安排,决赛将根据评委打分,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最终获奖名单将于今年“5.12”护士节正式公布。优胜作品还将选送由蓝生脑科公司组织开展的科普大赛进行角逐。   长期以来,作为同济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筹)、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坚持秉承“服务患者、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理念,时刻铭记承担的社会责任。坚持“防治并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讲座、志愿服务活动等,将科学的疾病防治知识传递给广大患者和周边居民,为提高大众健康水平,降低脑卒中等常见脑科疾病发病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4-15阅读量937

肿瘤相关的皮肤瘙痒

病请描述: 作者: 赖伟红  皮肤病与性病学医学博士,临床信息学管理硕士         皮肤瘙痒让人感觉不舒服,反复搔抓刺激还可导致局部疼痛和皮肤破损,增加皮肤感染机会。出现持续性皮肤瘙痒的话,需要看医生。本文列出了一些可引起皮肤瘙痒的肿瘤,也讨论了其它的与肿瘤相关的皮肤瘙痒,并给了一些相应的处理建议。 伴有皮肤瘙痒的肿瘤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有广泛皮肤瘙痒的人比没有皮肤瘙痒的人更可能患有肿瘤。研究发现,皮肤瘙痒和下列肿瘤具有强相关性: 皮肤癌 肝癌 胆道(胆囊和胆管)癌 源于骨髓的癌症,如何杰金氏淋巴瘤、白血病等         下面,就对可能引起皮肤瘙痒的肿瘤做进一步讨论: 皮肤癌         皮肤癌主要是鳞状细胞癌。出现皮肤癌时,主要表现为皮肤局部形态改变。少数情况下,皮肤癌可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而引起皮肤瘙痒。 淋巴瘤         淋巴瘤侵犯淋巴系统的淋巴细胞。淋巴瘤的种类很多,其中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常见症状就是皮肤瘙痒。淋巴瘤的皮肤瘙痒,可能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针对淋巴瘤而产生的组胺等化学介质,刺激皮肤神经末梢而诱发。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血液肿瘤,导致人体产生过多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这种肿瘤的确切原因不明,可能是由于基因变异引起。皮肤瘙痒是这种肿瘤的常见症状之一,特别是在皮肤接触水之后出现。由于肿瘤可过量产生免疫细胞触发组胺释放,而引起皮肤瘙痒。 胃肠道肿瘤         有些消化道肿瘤,如胃肠道间质肿瘤,可引起皮肤瘙痒。胃肠道肿瘤发生后,肿瘤可堵塞连接肝脏和小肠的胆管,阻碍血液中代谢物排往小肠,这些代谢产物因此进入皮肤而触发皮肤瘙痒。 引起皮肤瘙痒的其它原因         肿瘤并非皮肤瘙痒的最常见原因,只有部分肿瘤可引起皮肤瘙痒。肿瘤在引起皮肤瘙痒的同时,也导致其它症状。         许多皮肤病可引起皮肤瘙痒,包括: 皮肤干燥 荨麻疹 热疹(痱子) 湿疹 银屑病 脂溢性皮炎(头皮屑) 皮肤癣菌感染 皮肤寄生虫感染(疥疮和虱病等)         其它一些因素也可能引起皮肤瘙痒,包括: 昆虫叮咬 皮肤过敏 脱水 神经疾病 某些内脏疾病,如糖尿病,甲亢、肾病 皮肤老化 某些药物 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变 天气干燥 皮肤瘙痒的处理         对于皮肤瘙痒,可采用家庭疗法,也可采用药物疗法,或二者兼顾。 家庭疗法         有些家庭疗法或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皮肤瘙痒。这些措施包括: 避免搔抓,以防皮肤损伤和细菌感染 不是太热的温水洗澡 泡澡可加入小苏打、燕麦粉及沐浴精油 使用不含酒精和香料的润肤霜,每天2-3次 可以用轻拍方式清洁干燥皮肤,避免搓擦 保持凉爽的室内环境,避免出汗 穿宽松透气的衣服 多喝水 药物疗法         如果有严重或持续性皮肤瘙痒,需要就医接受药物治疗。         在接受治疗之前,基于个人皮肤瘙痒及其他伴随症状的不同,可能需要做下列检查: 血常规 皮屑真菌镜检 皮肤刮片或其它取材做病理检查         医生需要视病因来拟定具体治疗方案。下面是常见的针对皮肤瘙痒的药物治疗: 各种医用乳膏、润肤露和软膏 口服或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抗组胺药 抗肿瘤治疗相关的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也常见于抗肿瘤治疗之后,属于抗肿瘤治疗的副作用之一。可引起皮肤瘙痒的抗肿瘤治疗,包括: 化疗 放疗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此外,与抗肿瘤药配合使用的其它药物,也可出现皮肤瘙痒的副作用。这类药物包括: 止吐药(异丙嗪、丙氯拉嗪等) 荷尔蒙治疗(雌激素或雄激素等) 止痛药 皮肤瘙痒需要看医生吗?         如果皮肤瘙痒持续两周以上,尤其是出现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皮肤瘙痒时,需要去看医生。         除了皮肤瘙痒外,如果出现下列症状,也需要去看医生: 皮肤干燥、发红和脱屑 皮疹或肿块 皮肤溃疡或疮 皮肤和巩膜黄染(黄疸) 结语         皮肤瘙痒的原因多样,多数是良性的或暂时性的。少数皮肤瘙痒是由某些肿瘤引起,或者属于肿瘤治疗的副作用。         皮肤瘙痒如果持续两周以上,尤其是合并皮疹、皮肤溃疡或黄疸等其它症状时,需要去看医生,以明确病因,并开具合适的治疗药物。皮肤瘙痒的治疗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因,主要包括医用乳膏、洗剂、口服或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组胺药物等。     

赖伟红 2022-05-11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