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胸部 > 心动过缓 > 检查

心动过缓检查

心动过缓检查相关内容 更多>

【在线答疑】83岁老人出现吞...

病请描述:  颅神经疾病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今年83岁,右侧舌咽部疼一个多月,吞咽说话吃饭一阵疼,耳朵有发烧感,舌根疼,疼到耳朵里,疼几秒钟就过去好了,检查说是舌咽神经痛,需要手术,想咨询下该怎么治疗?”   王景教授介绍:首先舌咽神经痛是需要靠症状来诊断,而不是靠影像学来做诊断;患者就疼了一个越多,且年龄大,已经83岁。其次舌咽神经痛就是舌根和咽后壁的疼痛,有一部分患者是耳型,就是耳朵里面会出现疼痛。   舌咽神经痛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病因是由于脑子里面血管压迫神经所导致,最常见的就是肿瘤占位,需要做影像学检查来排除。   第二类:继发性舌咽神经痛,由于别的病所导致,如病毒感染,根据患者的情况大概率是由于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继发性舌咽神经痛。   继发性舌咽神经痛,疼起来有自己比较独特的特点。首先,发作初期非常疼,发作频次高,次数高,强度强,疼的比较剧烈,持续时间也比较长。在疼痛的时候,除了疼的感觉之外,局部还有麻木、烧热等等这些神经受到损伤的表现;   其次,皮肤的敏感性增强,比如口腔里面稍微过一下气、呼吸等等,可能都会引起疼;   第三,脸上、身上、耳朵里面、嘴里面可能会有长包或长泡的情况。   近期,属于季节交替,病毒的感染非常多,病毒感染的继发性舌咽神经痛不需要开刀做手术,吃药就可以,药物分三类:   第一,抗病毒药物,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更昔洛韦,任选一种药物即可,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按照疱疹病毒最大剂量用药。服药时间一周左右,最长不超过10天。   第二,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一次一片,一天三次,持续吃1-3个月;   第三,止疼药物;普瑞巴林或加巴喷丁,一天一粒,一天2次;可根据患者情况增加或减少用药次数、药量;服用这类药物,患者可能会有些昏昏沉沉、晕晕乎乎想睡觉,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由于这位患者的年龄大,注意安全,先从小剂量开始用药,服药的时候一定维持一段时间,疼痛完全消失,至少维持一周以上,再慢慢缓慢减药。   如果你有舌根部及耳朵深部的间歇性疼痛,那么你可能罹患了舌咽神经痛,那么什么是舌咽神经痛呢?   舌咽神经痛是一种舌咽神经分布区的反复发作的短暂剧烈疼痛。远较三叉神经痛少见。多数于中年起病。涌始自口咽、喉或耳内。可因吞咽、咀嚼、讲话、咳嗽等触发。疼痛发作时可伴发咳嗽、脉搏减促、血压降低或昏胶。病程中可有自发缓解。   舌咽神经痛的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为舌咽及迷走神经的脱销鞘性交引起舌咽神经的传人冲动与迷走神经之间发生“短路”的结果;近来显微外科手术发现部分息者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压迫于舌咽及迷走神经上,解除压迫后症状缓解。继发性舌咽神经痛常因桥小脑角、颈静脉孔区、颅底、鼻咽部及扁桃体肿瘤、蛛网膜炎等引起。   舌咽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中年以上患者为多,男性较多于女性,通常为单例,偶有双侧,但不对称。   一例舌咽部发作性短暂性剧痛,常无先兆而骤然发作,痈始自口咽、喉或耳内可因吞咽、咀嚼、讲话、咳嗽等触发。疼痛发作时可伴发咳嗽、脉搏减畅、血压下降或昏顾。疼痛性质电击样,刺戳样,间歇发作,每次持续几秒至几分钟。有时在夜间睡眠中,因无意识咽下唾液而引起疼痛发作。咽部或外耳道可有“扳机点”。   部分患者发作时可伴有心动过缓、心脏停跳、晕顾及抽搐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舌咽神经的运动、感觉功能均属正常。

王景 2025-01-22阅读量1283

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的室上速导...

病请描述:一、病例介绍 1、患者27岁,男性,“阵发性心悸15年,射频消融失败史10年”,拟再一次行射频消融术,入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2、患者于10年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阵发性室上速(室上速)”,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微创手术。据说,当时手术进行了大约1个小时后,主刀医生和患者以及患者的父母谈话沟通,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当时的出院小结和手术记录也均未保存,难以还原当时的情形。不过,大致的意思是,当时主刀医生说,患者心脏存在什么特别的情况,医生没有把握完成射频消融术,建议放弃。此后,患者仍间断反复发作心悸、心动过速,且变频繁,故此次来中山医院心内科就诊,拟行第二次射频消融术 3、患者本次入院后,中山医院的心脏彩超提示: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 二、术前预判、分析 1、关于永存左上腔静脉及其合并的心律失常: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是一种先天性心脏血管异常,可引起冠状窦(CS)扩张,可合并出现室上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各种快速心律失常,且其导管消融过程要难于常规病例。 本人在2021年曾总结发表一篇“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结果”中文文章。在本人完成的2260例室上速病例中,有17例(0.75%)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其中绝大多数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占13例(76.5%);另有3例为左侧旁道(其中2例为双旁道),1例为右侧游离壁旁道。另外,17例病例,有12例(70.6%)经术前常规心脏彩超(心超)可被检出,但也有5例(约三分之一)术前心超未能检出,至术中操作过程中才被发现。这也提示,电生理术中,有可能会被这种术前未能检出的异常结构而带来操作上的难题。 2、术前根据心动过速的心电图,有时可对心动过速的类型,进行初步预先判断。但遗憾的是,该患者未在心动过速发作时,及时去进行心电图记录,也未保留好当年的心电图资料,故难以根据术前心电图进行初步判断。顺便在此提醒心动过速患者,务必保存至少一份清晰的心电图证据。 3、不过,本例患者术前心超已经提示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根据之前总结的经验,推测其心动过速的类型,有较大概率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因冠状窦窦口较大,预判其消融的难点,可能是慢径区相对毗邻靠近快径区、以及消融导管的稳定性欠佳,为操作带来难度。 4、关于永存左上腔静脉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射频消融,除了上述提到的2021年的文章外,我还于2021年6月,写过一篇科普gongzhong 号:“跟我学射频:一例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的室上速导管消融”,具体可见:跟我学射频:一例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的室上速导管消融(qq.com) 两年后,2023年的时候,一位v信好友,突然在凌晨发信息给我,原来他们的团队在射频消融手术过程中,遇到了类似的病例,消融了很多次,效果仍不太理想,可能他们急中生智,在网上搜索,碰巧看到了我的gongzhong 号文章,于是现场向我询问建议。后来他们这个病例获得了成功(图1)。 其实,当时我写的这篇文章的浏览量是很少的。但没想到的是,在它发布2年后,却派上了一点用场。这说明,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知识传播,可能都有其潜在价值。 三、本例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过程 1、本病例,在术中进行了冠状窦造影,提示冠状窦口极其粗大畸形(图2),与术前的心超结果一致,符合永存左上腔静脉的表现。 2、通过电生理检查,发现他的“室上速”并非是最常见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而是右侧前间隔希氏束(His)旁旁道。 这是一种难度系数相对更大、更难的类型,患者多数为18岁-35岁之间的青年人(正如本例),其难点就在于病灶的位置与心脏正常电流传导路径的位置靠得非常近,稍有操作不慎,有导致引起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而被迫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风险和后果,而此类患者又恰恰以年轻人居多,因此,要成功完成此类病例,医生和患者要承担的心理压力特别大,对医生技术上的要求也高得多。很多室上速患者失败或复发的原因之一即在于此。 现在回想起来,患者当初在其他医院进行第一次消融手术时,之所以失败,不但是因为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的畸形,更可能就是因为这个His旁旁道的原因,使得当时的主刀医生被迫选择了放弃。 3、在此之前,我虽多次遇到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的室上速病例,也曾遇到更多例的His旁旁道,均都成功搞定。但是这两种情况合在一起的病例,于我而言也是第一次碰到。 本次术中,联合三维建模(图3)、经验、勇气等多种因素,顺利完成了该病例的导管射频消融。

程宽 2024-09-18阅读量2018

高发的“心脏杀手...

病请描述: 什么是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肌病”。 确诊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是金标准。 冠心病都有那些症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般情况下无明显的症状,表现为做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查时的ST-T段异常改变。随着斑块的积累,管腔狭窄会使得血液无法顺畅流经,而导致胸痛或不适,称为心绞痛,病的严重情况还会导致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此外,他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心悸、呼吸短促、头晕等。 早期可没有任何症状,表现为做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查时ST-T段的异常改变,也可表现为剧烈体育活动或重体力劳动后出现的心绞痛症状,一般休息片刻或服用药物后可迅速缓解。 短暂的冠脉狭窄阻塞引起的心绞痛,常发生在胸部的中间或左侧,可能会感到胸部有压迫感或紧绷感,在女性患者中,这种疼痛可能是短暂或尖锐的,并且可能会感觉到颈、手臂或背部有疼痛感。 冠脉被完全堵塞时会引起心脏病发作,即心肌梗死。典型症状包括胸部压迫性压力和肩膀或手臂疼痛,时伴有呼吸短促和大汗。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容易出现不典型症状,如:颈部疼痛,下颌部疼痛等。 冠心病高发人群 1.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对血管会造成一定的损伤,这种损伤更易诱发动脉硬化斑块,导致动脉硬化而致病。 2.高血脂患者:血液粘稠易附着在动脉壁,导致动脉斑块形成而致病。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加速,严重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的闭塞。 4.肥胖和超重患者 5.长期吸烟患者:长期吸烟的患者血小板易在动脉壁粘附聚集,很容易患冠心病。 冠心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主要主要用于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如阿司匹林,需终身服用。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有出血性疾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等人群禁用。 2.硝酸酯类药物:主要用于扩血管,预防心绞痛,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常见不良反应为眩晕,头痛,恶心,心动过速等,有严重低血压及肥厚梗阻性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等人群禁用。 3.β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降低心肌缺血发作频率,常见的有比索洛尔、美托洛尔。常见不良反应为窦性心动过缓、哮喘加剧、精神抑郁、乏力等,有支气管哮喘及明显支气管痉挛、严重心动过缓等人群禁用。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控制心肌肥厚,改善心功能,如贝那普利、缬沙坦等。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头晕、咳嗽、腹泻等,对该类药过敏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5.降脂药物:主要用于降血脂,稳定粥样斑块,比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降脂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为腹部不适、骨骼肌痛、转氨酶升高等,有活动性肝脏疾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冠心病的治疗 手术治疗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反复发作的患者、胸口持续性疼痛的患者,可选择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此手术是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的主要方法。主要禁忌人群为有出血性疾病而不适宜抗凝治疗者、对抗血小板类药物或(和)支架材料过敏者等人群。患者术后应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合理膳食、控制体重;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冠心病危险因素;遵医嘱用药等。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就是大家所指的心脏搭桥手术。通过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作为“桥梁”,绕过出现堵塞的冠状动脉,多用于严重冠动脉狭窄或(和)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主要禁忌人群为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且以远端冠状动脉损伤为主、陈旧性大面积心肌梗死等人群。患者术后应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遵医嘱用药等。 冠心病的预防 1.戒烟戒酒是关键 预防心血管疾病,戒烟很重要,远离“一手”烟,“二手”烟;长期过量饮酒或偶尔大量饮酒都会严重影响健康,要控制饮酒量及饮酒次数。 烟酒可以刺激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从而增加心脏的负担,造成成心肌梗塞的风险。 2.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应该积极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有三高患者建议每天测量血压、血糖,定期检测血脂,并做好记录,就医时方便医生诊断。 3.管住嘴,迈开腿 民以食为天,我们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粗粮等纤维食物;少吃动物脂肪,减少食盐,酱油及酱制品等烹饪调味品用盐的用量,控制胆固醇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尽量不吃人造奶油,人造黄油等。 建议每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推荐锻炼方式:步行,慢跑,爬山,游泳,骑自行车等。 4.注意休息,不要熬夜 睡眠不足也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发展,建议早睡早起,中午可适当午睡。睡前半小时或者半夜醒来及清晨起床后,可以适量喝些温开水。

郑远 2024-06-21阅读量1673

小儿甲减典型症状及治疗机制-...

病请描述:小儿甲减典型症状及治疗机制 小明在出生后的几个月里,父母发现他与同龄孩子有些不同,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活泼好动,反而显得特别安静,生长发育也明显迟缓。同时,小明还表现出食欲减退、便秘、皮肤干燥、毛发稀疏等症状。这些症状逐渐加重,父母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生长发育问题。随后,父母带小明去医院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经过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和X线片检查,小明被确诊为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甲减)。 在临床医学中,甲减的典型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代谢率降低: 甲减患者通常会出现代谢率降低的情况,表现为体重增加、容易感到疲劳和无力。 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是调节新陈代谢的重要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就会减慢。 2. 皮肤与毛发变化: 皮肤会变得干燥、粗糙,容易脱屑,有时会出现皮肤水肿,尤其是在眼睑、手脚等部位。 毛发会变得稀疏、干燥、易脱落,尤其是眉毛外侧1/3可能会脱落。 3. 心血管系统症状: 患者可能会感到心动过缓,即心跳减慢,这可能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起低血压、心输出量减少等。 有时会出现心包积液,但通常较少见,且大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4. 消化系统症状: 甲减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 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能够刺激肠道蠕动,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当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肠道蠕动会减慢,导致这些症状的出现。 5. 神经系统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嗜睡、精神抑郁等神经系统症状。 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神经系统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6. 内分泌系统症状: 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月经过多、闭经、不孕等症状;男性患者可能会出现性欲减退、阳痿等症状。 甲状腺激素的缺乏会影响性腺轴的激素分泌和调节,导致这些内分泌系统症状的出现。 7. 肌肉与关节症状: 甲减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无力、疼痛、僵硬等症状,有时还会出现关节僵硬、疼痛等关节炎表现。 而对于小儿甲减的治疗机制,其主要涉及甲状腺激素的替代治疗。 一、治疗原理 1. 甲状腺激素替代:由于小儿甲减的主要病因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因此治疗的核心是给予甲状腺激素的替代。常用的药物包括优甲乐(左甲状腺素钠片)、甲状腺素片等,这些药物可以补充体内缺乏的甲状腺激素,帮助患儿恢复正常的甲状腺功能。 2. 剂量调整:甲状腺激素的替代治疗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和病情严重程度来调整剂量。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药物的剂量也需要相应增加,以保证甲状腺激素的充足供应。 二、治疗目标 1. 促进生长发育:甲状腺激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它参与蛋白质合成、骨骼生长等多个生理过程。通过甲状腺激素的替代治疗,可以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改善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 2. 提高智力水平:甲状腺激素对大脑的发育也有重要影响,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导致智力发育迟缓。通过甲状腺激素的替代治疗,可以改善患儿的智力水平,提高其学习、认知等能力。 三、治疗注意事项 1. 早期诊断:小儿甲减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至关重要。早期诊断可以及时发现病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 终身服药:由于小儿甲减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因此患儿需要终身服药。家长和医生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定期监测: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儿的甲状腺功能、生长发育指标等,以确保治疗效果。 最后,小儿甲减的治疗机制主要是通过甲状腺激素的替代治疗来补充体内缺乏的甲状腺激素,从而恢复正常的甲状腺功能。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早期诊断、终身服药和定期监测等事项,以确保治疗效果。同时,家长和医生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智力水平。

生长发育 2024-05-31阅读量2936

心动过缓检查相关医生 更多>

评分:10
问诊量:1209
甲流奥司他韦处方、长新冠后遗症(新冠感染后胸闷、心慌、失眠等不适)、新冠病毒感染规范化诊治、高血压(头痛,头晕,眼花)、冠心病(胸闷、胸痛、心前区紧缩感)、心律失常(心慌心悸、黑蒙、晕倒、心房颤动、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心力衰竭(气喘、呼吸困难)、高脂血症(甘油三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心肌病(心脏扩大、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等)、心肌炎、颈动脉斑块等。尤其多次检查吴异常伴随失眠、焦虑、抑郁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诊治。
评分:0
问诊量:0
一)各种心动过缓类疾病的心脏起搏治疗,包括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房颤伴长间歇等起搏治疗,包括希氏束起搏治疗及无导线起搏器治疗。(二)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包括各种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室速)、既往心室颤动(室颤)、各种遗传性心脏病(Brugada综合征、长/短QT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等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的诊治,特别是埋藏式除颤器(ICD) ,包括全皮下植入ICD(S-ICD)的植入和应用。(三)慢性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各种病因导致的心力衰竭,通过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治疗及最新的心衰治疗技术。(四)不明原因的晕厥,经常规检查均无法明确病因的诊疗。(五)其他心律失常等,包括各种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颤)等。
评分:10
问诊量:1109
冠心病药物及介入支架植入治疗,心律失常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手术治疗,心动过缓起搏器植入治疗及管理,高血压诊断及药物治疗,急、慢性心衰治疗及管理。
起搏电生理方向,擅长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治,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房颤、房扑、室上速、室早、室速等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的起搏器植入术及起搏器程控。

心动过缓检查相关医院 更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503.3万

心内科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6.6万

二院心血管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