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科普正文: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得者 | 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 亲爱的朋友们,最近门诊有位女士向我抱怨了一段“惊魂经历”: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到我门诊就诊,做完细针穿刺(FNA)后,脖子突然肿得像塞了个小苹果!疼得她眼泪直打转,后来还住了院。在这里,我要致歉,因为整体团队的应急经验不足,造成她的就医体验很差。 但是别怕!这种“急性甲状腺肿胀”虽然吓人,但发生率仅0.15%(1000个人里不到2个),费医生赶紧学习了相关文献,带大家揭开这个“神秘并发症”的面纱~ 一、真实案例:穿刺后甲状腺“暴怒”了! 这位女士的甲状腺结节原本只有2厘米大,穿刺用的是比头发丝粗一点的22G细针(相当于输液针的1/3细)。操作刚结束,她突然感觉: ✅ 脖子前方到下巴刀割样剧痛 ✅ 触摸有紧绷肿胀感 ❌ 但呼吸正常(这点超关键!) 二次超声一看:甲状腺里冒出无数“黑色裂缝”(医学称裂隙样低回声),像被注水的气球,整个腺体肿了一圈! 二、3大元凶:谁让甲状腺“秒变河豚”? 文献综合日本10个类似病例,发现肿胀可能和这些机制有关: 可疑凶手、作案原理、破案线索 1. 神经信号错乱 穿刺刺激释放"降钙素相关肽",血管突然扩张漏水(像水管爆裂) 肿得快消得也快,1小时好转 2. 甲状腺"过敏" 穿刺时甲状腺球蛋白漏进血液,引发Ⅰ型过敏反应(类似吃海鲜起荨麻疹) 激素治疗立竿见影 3. 微小血管破裂 针尖碰伤毛细血管(但手术证实无明显血肿) 肿胀区无血流信号 💡 费医生划重点:目前认为“过敏反应+神经刺激”双重作用最可能,就像甲状腺被针戳到后“气得膨胀了”! 三、急救方案:冰袋+激素,24小时脱险! 案例中的医生反应超快:1️⃣ 冰敷颈部 → 给甲状腺“物理降温”2️⃣ 静脉注射激素(甲基强的松龙125mg)→ 镇压“过敏暴动”1小时后超声显示:裂缝样水肿明显缩小!2天后完全恢复。 四、重要提醒:这些情况要就医! 这种肿胀虽是“纸老虎”,但需警惕恶化信号:⚠️ 呼吸不畅/声音嘶哑(可能血肿压迫气管)⚠️ 持续高烧或吞咽困难⚠️ 肿胀超过48小时不消退 🌟 温馨贴士:穿刺后别急着回家!建议留观30分钟,喝凉水、少说话,避免咳嗽或弯腰提重物(防出血)。 五、费医生的“安心建议” 细针穿刺仍是甲状腺结节的“金标准”(安全率>99%)。大家只需记住: 选正规医院(操作医生经验>100例更稳妥) 术后按压穿刺点10分钟 肿胀≠恶性! 本文案例最后病理是良性 就像皮肤被蚊子咬会起包,甲状腺偶尔也“娇气”一回~ 科学认知+及时处理,健康永远掌握在您手中! 推荐理由:本文综合近10例国际案例,首次用超声图像揭秘甲状腺“急性肿胀”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识别提供“视觉教科书”。 (欢迎关注@费健医生,get更多甲状腺科普!遇到问题可随时留言❤️) 健康小互动:你有过甲状腺检查经历吗?最担心什么?评论区告诉我吧!
费健 2025-08-20阅读量643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的“癌细胞身份证”:BRAF检测阳性,淋巴结转移风险翻倍?(瑞金专家解读)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30多年和甲状腺疾病打交道,从开刀到微创消融,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拿过几个业内认可的奖项。但我更看重的是能通过网络,把复杂的医学知识掰开揉碎讲给大家听,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身体,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今天,咱们来聊聊甲状腺癌手术前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检查——BRAF V600E基因检测。它就像给癌细胞拍了一张“身份证”,能帮医生更精准地判断病情,尤其是淋巴结转移的风险,直接影响手术该怎么做! 最近看到发表在《中南医学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胡成等,2025年),分析了381位乳头状甲状腺癌(PTC,最常见的甲状腺癌类型)患者的数据,专门研究了BRAF V600E突变和癌细胞向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非常值得关注!结合我的临床经验,给大家解读一下。 研究核心发现:BRAF突变是风险信号灯! 这项研究发现: BRAF V600E突变很常见: 在研究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中,超过一半(58%)检测出了这个突变。 突变阳性,转移风险显著增高: 有BRAF V600E突变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比例高达 59.7%。 没有这个突变的患者,转移率是 43.8%。 这 16个百分点 的差距,意味着突变阳性的患者癌细胞扩散到中央区淋巴结的风险明显更高! 突变阳性,往往伴随更“活跃”的肿瘤特征: 研究还发现,有BRAF V600E突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以下情况: 男性患者比例更高 (虽然总体女性患者更多,但突变阳性的男性相对更多) 肿瘤不止一个(多病灶) 肿瘤个头更大(直径 > 1 cm) 肿瘤分布在甲状腺两侧(双侧病灶) 肿瘤突破了包膜(被膜侵犯) 简单说:如果检测出BRAF V600E突变,往往提示你的甲状腺癌可能更具侵袭性,更容易发生早期、局部的扩散(淋巴结转移),并且肿瘤本身的一些特征也显示它不那么“安分”。 为什么这个发现对患者很重要?关乎手术决策! 乳头状甲状腺癌虽然整体预后很好(10年生存率很高),但癌细胞如果已经悄悄“搬家”到附近的淋巴结(尤其是中央区淋巴结),就意味着: 可能需要更彻底的手术清扫: 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传统上,对于临床检查没有发现明显淋巴结转移(cN0)的患者,是否要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预防性清扫)一直有讨论。清扫可以更彻底地清除潜在转移灶,降低复发风险,但也可能增加手术并发症(如甲状旁腺功能损伤导致低钙、喉返神经损伤导致声音嘶哑)的风险。这项研究强有力地表明,BRAF V600E突变阳性是一个重要的风险信号!它提示医生,即使术前影像学没发现明显问题,这类患者中央区淋巴结存在“潜伏”转移灶的可能性显著增高。 帮助制定更个体化的方案: 知道了这个基因状态,医生就能更好地为你“量身定制”手术方案: 突变阳性 + 其他高风险特征(如肿瘤大、突破包膜): 医生可能会更倾向于在手术时,同期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力求更彻底,降低未来复发的几率。 突变阴性 + 其他低风险特征(如微小癌、单灶、未突破包膜): 医生可能会更谨慎地评估,或许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广泛清扫,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对未来治疗和随访有提示: 突变阳性也提示肿瘤可能更具侵袭性,术后需要更密切的随访监测。 费主任划重点:关于BRAF V600E检测,你需要知道这些 它是什么? BRAF V600E 是人体细胞里一个特定基因(BRAF基因)上发生的一个最常见、最关键的突变位点。这个突变就像给癌细胞装了个“加速器”,让它们生长更快、更容易扩散。 怎么做? 通常在术前,通过甲状腺细针穿刺(FNA)获取的少量细胞或组织样本就可以进行检测。技术成熟,创伤很小。 谁该做? 目前指南越来越推荐,特别是对于考虑进行甲状腺半切(腺叶切除)手术、或者术前评估淋巴结状态不明确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进行BRAF V600E检测非常有价值。它能提供传统影像学(如B超)无法提供的分子层面信息。 结果怎么看? 阳性(检测到突变): 提示肿瘤可能更具侵袭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这是医生制定更积极手术策略(如预防性中央区清扫)的重要依据之一。但不是唯一依据! 医生会结合肿瘤大小、位置、是否突破包膜、超声结果等综合判断。 阴性(未检测到突变): 通常是个好消息,提示肿瘤相对温和,转移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结合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综合评估。 检测的意义在于“个体化”和“精准化”: 让手术方案更贴合你肿瘤的“脾气秉性”,避免治疗不足(该清的没清)或过度治疗(不该清的清了)。 费主任为什么推荐这项研究并重视BRAF检测? 数据说话,结论扎实: 这项基于381例患者的大样本研究,用清晰的数字证实了BRAF突变与淋巴结转移风险及不良病理特征的关联,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直击临床痛点: 解决了“中央区淋巴结该不该预防性清扫”这个困扰医生和患者的难题,让决策有据可依。 代表精准医疗方向: 甲状腺癌治疗正走向个体化、精准化。基因检测就像一盏探照灯,照亮了肿瘤的“内在本质”,让我们能更精准地打击它,同时尽可能保护正常组织功能。 关乎患者切身利益: 更精准的手术决策,意味着更低的复发风险,更少的手术并发症,更好的术后生活质量。这正是我们医生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在瑞金医院甲状腺外科,我们非常重视对每一位甲状腺癌患者的精准评估。术前完善的检查,包括必要的基因检测(如BRAF V600E),是制定最优手术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的基础。看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支持精准诊疗,并最终让患者受益,是作为医生最大的欣慰。 给您的贴心建议: 如果你或家人被诊断为乳头状甲状腺癌,并计划手术: 主动询问医生: 与你的主治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是否建议进行BRAF V600E基因检测以及这项检测对你个人治疗决策的意义。 理解检测结果: 拿到检测报告后,请医生详细解读结果的含义,以及这个结果将如何影响你的手术方案和后续治疗随访计划。 综合考量: 记住,基因检测结果是重要参考,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医生会结合你的具体情况(年龄、肿瘤特征、超声结果、个人意愿等)做出最适合你的综合判断。 知识就是力量!了解BRAF V600E检测的意义,能让你在治疗过程中更主动、更安心,与医生一起做出最有利于自己健康的决策。 希望这篇科普能帮你拨开迷雾,更清晰地认识甲状腺癌的精准治疗!健康路上,我们携手同行! —— 费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普外科主任医师 (备注:本文核心知识要点提炼自胡成、王佑权发表于《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25年53卷4期的研究《乳头状甲状腺癌 BRAF V600E 突变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合费健主任30余年临床经验及科普理念撰写。)
费健 2025-07-29阅读量327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别慌张!费健医生教你科学应对指南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全网科普超百万粉丝) 一、先划重点!关于甲状腺的3个真相 结节很常见: 我国约40%~50%成人(根据美年大健康的年度体检数据)有甲状腺结节(每2~3人就有1个!),女性尤其高发。 但恶性比例不到10%,多数是“懒癌”(进展缓慢)。 筛查≠人人需要: 普通人体检发现小结节(<1cm),若无症状、无高危因素,过度检查没有必要。 死亡率并未暴涨: 甲状腺癌发病率20年增长20倍,但死亡率稳定——早诊早治是关键! 📌 费医生提醒:别被“癌”字吓到!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预后良好,10年生存率超90%! 二、这6类人,建议主动筛查甲状腺! ✅ 高危人群清单(结合最新指南整理): 有家族史:一级亲属患甲状腺癌(尤其是髓样癌)、遗传综合征(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建议有家族史的青少年别忘了甲状腺体检。 辐射暴露:童年接受过头颈部放疗、核辐射接触史。 结节伴随症状: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颈部不对称性肿大。 长期碘异常:长期低碘或高碘饮食人群。 肥胖/代谢综合征:BMI超标者风险增加。 特定基因突变:如RET基因突变携带者。 💡 筛查金标准:高分辨率超声(无创、无辐射、百元级花费)。 三、体检发现结节,下一步该做什么? 🔍 第一步:超声初筛 看分级:认准 TI-RADS或C-TIRADS系统(报告上会标注1-6级): 3级及以下→良性可能>95%,6-12个月复查即可; 4级及以上→需进一步检查(如4级恶性风险5%~70%)。 自检小技巧(适合高危人群日常监测): “一看二摸”法:① 对镜子伸长脖子吞咽,看喉结下方有无包块移动;② 手指轻触甲状腺部位(气管两侧),吞咽时感受有无滑动包块。 🧪 第二步:可疑结节的进阶检查 ❗ 关键提示: 别盲目做PET-CT!仅用于疑似转移灶或碘难治性癌。 儿童青少年:优选超声/MRI,减少辐射暴露! 四、费医生的暖心建议 “门诊常遇到女性朋友捧着报告哭诉‘我是不是得癌了’——其实,甲状腺结节就像皮肤上的痣,多数只需定期观察。咱们该做的是:① 识别高危信号(上文6类人);② 选对检查(超声先行);③ 放下焦虑,科学随访。记住:过度治疗比结节本身危害更大!” 本文依据:《2023版中国甲状腺结节指南》及费健医生超30年临床经验。 推荐理由:整合国内权威指南,拒绝制造焦虑,只讲实用对策! 🌿 我是费健,专注甲状腺健康30年。如果你有困惑,欢迎咨询~ 健康路上,咱们一起少走弯路! 签名:你的医生朋友 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2025年夏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473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转移“看不见”?超灵敏多普勒+神奇手法,揪出98%隐藏病灶! 文 |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 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做了30多年的甲状腺外科和微创消融工作,深知大家对于甲状腺癌,尤其是它是否会转移的担忧。今天,就跟大家聊一个非常前沿又实用的好消息——关于如何更精准地发现甲状腺癌(特别是最常见的乳头状癌)是否悄悄转移到了颈部中央区的淋巴结! 最近,国际权威医学影像期刊《BMC Medical Imaging》(2025年)发表了一项重量级研究(就是开头提到的英文文献),探讨了一种名为“术前高级多普勒超声显像联合颈部手法”的新方法,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上的价值。结果让人非常振奋!这和我们临床上追求“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的理念完美契合。 为什么揪住“中央区淋巴结”不放? “老巢”附近的首站哨兵: 中央区淋巴结(脖子正前方、气管周围)是甲状腺癌淋巴转移的第一站!它们就像守卫甲状腺的“前沿哨所”。 位置太“刁钻”: 藏在气管旁、甲状腺后方、甚至靠近胸骨后面。体积小,周围结构复杂(有气管、血管、骨头等),传统超声看这里就像在“筷子夹黄豆”,难度大,容易漏。 漏诊后果不小: 如果转移没及时发现,可能增加术后复发、甚至远处转移的风险。但反过来,如果为了保险就“宁可错杀一百”地清扫所有中央区淋巴结,又可能增加声音嘶哑(损伤喉返神经)、低钙抽搐(损伤甲状旁腺)等并发症的风险。咱们既不想“漏网之鱼”,也不想“白挨一刀”! 传统超声的“痛点”:有心无力 以往,我们主要依靠术前超声(灰阶看结构,彩色多普勒看血流)来评估淋巴结。但研究数据很扎心: 敏感性低: 传统方法只能揪出约 35% 的中央区转移淋巴结(研究数据:敏感性35.3%)。这意味着,10个有转移的患者里,有6-7个可能被漏诊! 特异性尚可: 如果它说“有转移”,可靠性比较高(研究数据:特异性96.5%,阳性预测值88.2%)。但问题在于,它漏掉的太多了。 新技术组合拳:“高级多普勒”+“颈部巧手” 这项研究带来的突破,就在于同时运用了两大法宝: 高级多普勒成像 (Angio PL.U.S): 想象它是超声里的“超级血流信号放大镜”。它比传统的彩色多普勒更灵敏、更快速。 能捕捉到淋巴结里极其细微、流速缓慢的血流变化。癌细胞在淋巴结里“安营扎寨”时,会改变原有的血管分布模式(比如血管乱长、从边缘侵入),这些早期、微小的异常血流信号,传统多普勒看不清,但高级多普勒能清晰显示!这就是它提高诊断率的核心。 颈部手法: 减少气管等结构造成的声影遮挡。 让藏在深处的淋巴结更靠近探头,看得更清楚。 帮助区分重叠的组织结构。 检查时,医生会配合做一些小动作,比如轻轻推动探头、让您转动脖子、做吞咽或咳嗽动作。 作用:就像“挪开遮挡物、拉近镜头”。这些动作能: 效果有多牛?数据说话! 这项研究纳入了200名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病理证实85人(42.5%)存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传统超声组: 只发现了34个(17%)怀疑转移的病例。 新技术组(高级多普勒+手法): 发现了84个(42%) 怀疑转移的病例!几乎覆盖了所有实际有转移的患者。 诊断准确率飞跃: 敏感性: 从可怜的 35.3% 飙升至惊人的 97.6% (意味着漏诊率极低!) 特异性: 从不错的 96.5% 提升至顶尖的 99.1% (意味着误诊率更低!) 阳性预测值 (PPV): 从 88.2% 提升至 98.8% (超声说“有转移”,几乎就是真的有!) 阴性预测值 (NPV): 从 66.9% 提升至 98.3% (超声说“没转移”,基本可以放心!) 简单总结新技术的核心优势: 费主任的贴心话: 我知道,姐妹们(以及所有关注甲状腺健康的朋友们)拿到“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癌”的报告时,最担心的就是“有没有转移?”。这项研究的结果,无疑给我们医生和患者都带来了更强的信心! 技术是利器: “高级多普勒超声联合颈部手法”代表了超声技术的进步方向,它让术前评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变得更精准、更可靠。这为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比如精准清扫,避免不必要的扩大清扫)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找对医生和机构: 这种高级检查对超声医生的经验和技术要求很高(研究中是由一位有18年诊断经验的专家操作的)。选择经验丰富、设备先进的医院和超声科医生进行检查至关重要。瑞金医院超声科一直紧跟国际前沿,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最精准的影像评估。 不必过度恐慌,相信专业评估: 新技术的发展就是为了更精准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您被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医生会为您安排详尽的评估,包括这种更先进的超声检查(如果条件允许)。请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积极配合检查。 精准医学时代,我们追求的就是“该做的治疗一步不少,不该做的伤害一点不多”。这项研究正是朝着这个目标迈出的坚实一步!希望这篇科普能让大家更了解医学的进步,也减轻一些对未知的焦虑。健康路上,我们一起努力! 文章出处:Chegeni et al. Diagnostic value of preoperative advanced doppler imaging with cervical maneuvers... BMC Medical Imaging (2025) 25:214. (基于此最新研究解读) 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从医30余年,专注于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的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技术精湛。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多项殊荣。致力于甲状腺疾病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次,以专业和温暖守护大众甲状腺健康。 推荐理由: 权威解读前沿研究: 费健主任结合国际最新科研成果,用通俗语言解读复杂医学进展。 紧贴患者核心关切: 直击甲状腺癌患者最关心的“转移”问题,提供实用信息。 强调精准医疗价值: 阐明新技术如何助力实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避免过度医疗。 源于顶级医院实践: 瑞金医院作为国内顶尖医疗机构,其专家的解读具有高度参考价值。 通俗易懂,充满关怀: 语言活泼生动,解释形象(如“筷子夹黄豆”),字里行间体现医者仁心和对患者的同理心。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