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结节 > 检查

结节检查

结节检查相关内容 更多>

甲状腺癌手术:精准治疗与功能...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手术:精准治疗与功能保护并重的现代外科艺术作者:费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文章出处:本文内容参考《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4年发表的《甲状腺癌根治术关键技术标准及评价》,结合临床经验整理而成。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一名从事普外科工作30多年的医生。我既做传统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治疗,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同时,我也是一名“科普达人”,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帮助过10万+患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手术的那些事儿——如何用现代技术既“切干净”肿瘤,又保护重要功能。 为什么甲状腺癌手术如此重要? 甲状腺癌是近年来发病率上升最快的癌症之一,尤其是女性朋友更需关注!但别慌,大多数甲状腺癌(比如分化型)恶性程度低、治愈率高,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不过,手术既要“精准切瘤”,又要“保护嗓子、钙代谢、血管气管”等,堪称“刀尖上的艺术”。 关键知识点:甲状腺癌手术的6大核心 用最直白的语言,带你了解医生如何在手术中“稳准狠”: 术前诊断:甲状腺的“体检套餐” 超声检查:像“高清摄像头”扫查结节大小、形状,揪出可疑分子。 细针穿刺活检(FNAB):用一根细针“取样化验”,明确良恶性。 分子检测:给癌细胞做“基因身份证”,辅助诊断更精准。 手术范围:量体裁衣,不“一刀切” 肿瘤<1cm且无高危因素?可能只需切单侧甲状腺。 肿瘤大、有转移?需全切+淋巴结清扫。 划重点:医生会综合病理类型、位置、淋巴结情况,定制个性化方案。 手术入路:要根治,也要“隐形刀口” 经典低颈切口:适合大多数手术,疤痕隐蔽在颈纹里。 腔镜/机器人手术:从口腔、腋窝、胸乳打“隧道”操作,颈部不留疤(但需严格符合适应症)。 选择原则:治病第一,功能保护第二,美容第三! 术中保护:像保护“精密仪器”一样 喉返神经:伤到会声音嘶哑!医生会用“神经监测仪”全程护航。 甲状旁腺:管钙代谢,术中靠“纳米炭负显影”技术精准定位,避免误切。 血管气管:游离时“走天然缝隙”,像微雕一样精细。 淋巴结清扫:清扫≠盲目扩大 中央区淋巴结“常规清扫”,侧颈区需有转移证据才动。 术中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减少术后脖子僵硬等问题。 术后并发症:早发现,早处理 出血:颈部肿胀呼吸困难?需立即返院处理。 低钙:手脚麻、抽筋?补钙就能缓解。 乳糜漏:少见但麻烦,需低脂饮食+局部加压。 现代甲状腺手术的“终极目标” 过去手术追求“切得越广越好”,现在更强调“根治与生活质量并重”!比如: 用术中神经监测降低声音损伤风险; 甲状旁腺自体移植预防低钙; 腔镜技术兼顾美容需求。这些进步让患者术后不仅能活得更长,还能活得更舒心。 推荐理由 作为医生,我常对患者说:“甲状腺癌不可怕,规范治疗是关键!”本文融合了最新指南与临床实战经验,帮你:✅ 了解手术如何步步为营;✅ 破除对“开刀留疤”“术后变哑”的恐惧;✅ 树立科学就医信心。 给读者的小贴士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先找专科医生评估。 手术方案因人而异,多和医生沟通自身需求(比如美容偏好)。 术后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超声,警惕复发。 希望每位患者都能遇到“懂技术、有温度”的医生,打赢这场“甲状腺保卫战”!如果还有疑问,欢迎来我的科普号留言,随时为你解答~ 健康无小事,科学应对才是王道! 🌟  

费健 2025-05-08阅读量23

甲状腺癌:男女有别,哪些人更...

病请描述: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我做过上万台手术,也通过微创消融帮助许多患者“无疤”告别肿瘤。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最新研究——《1990—2021年中国不同性别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分析及预测》。这项研究揭示了甲状腺癌的“性别秘密”,对健康管理很有指导意义,咱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出处与推荐理由 这篇研究由天津医科大学团队发表在国内权威期刊《中国肿瘤》(2025年3月网络首发),数据覆盖32年,结合国际疾病数据库和先进统计模型,首次系统分析了中国甲状腺癌的性别差异和未来趋势。为什么推荐它? 数据权威: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覆盖中国30余年数据。 结论实用:预测2030年发病率,提醒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针对性预防。 刷新认知:颠覆“女性风险更高”的单一印象,男性增速竟更快! 关键知识点:甲状腺癌的“男女有别” 研究用一句话总结:女性患病更多,但男性“后来居上”。具体来看: 发病率趋势 女性仍是主力军:2021年女性发病率2.87/10万,男性2.11/10万。 男性增速惊人:1990—2021年,男性病例增长563%,女性增长206%。 未来预测:2030年女性发病率3.26/10万,男性2.44/10万,差距缩小。 年龄差异暗藏玄机 <75岁:女性风险更高,尤其50~74岁人群。 ≥75岁:男性发病率反超女性,可能与筛查不足、病程侵袭性强有关。 为什么男女差异大? 雌激素“双刃剑”:女性体内雌激素可能促进甲状腺癌细胞生长,但健康意识强、早筛多,反而“数据好看”。 男性风险被低估:肥胖、少体检、晚期确诊多,导致“一发现就是重病”。 甲状腺癌:未来会“更凶猛”吗? 研究预测,到2030年中国甲状腺癌标化发病率将达2.90/10万(2021年为2.47/10万)。不过别慌!这种“上升”背后有两大原因: 技术进步:超声普及让更多早期肿瘤“无所遁形”。 健康意识提升:体检人数增加,尤其是女性主动筛查。 但要注意:过度诊断可能存在!研究提到,约87%的女性病例可能属于“无害小结节”,无需过度治疗。 给不同人群的“护甲指南” 女性朋友:✅ 定期甲状腺超声检查(建议1~2年一次)。✅ 关注月经周期异常、颈部肿块,及时就医。✅ 避免盲目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 男性朋友:⚠️ 别忽视!45岁后每年体检加一项甲状腺B超。⚠️ 控制体重,男性肥胖与甲状腺癌风险显著相关。⚠️ 高龄男性(≥75岁)若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警惕甲状腺癌! 所有人:🌟 少吃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均衡饮食。🌟 远离辐射暴露(如频繁CT检查需做好防护)。🌟 保持好心态,压力过大可能扰乱内分泌。 费医生的心里话 作为医生,我常遇到两种患者:一种是体检发现结节就焦虑失眠,另一种是脖子肿了还硬扛。其实,甲状腺癌大多“温柔”(90%是乳头状癌,预后极好),关键在早发现、科学应对。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健康管理要“男女有别”,男性别再当“鸵鸟”,女性也需理性看待“高发数据”。记住,甲状腺是身体的“蝴蝶腺”,守护它,从今天的一份体检计划开始吧! 我是费健,关注我,带你用医学智慧,过健康生活。(本文参考文献:付祥锐等,《1990—2021年中国不同性别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分析及预测》,中国肿瘤,2025)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32

甲状腺良性结节:微创治疗&n...

病请描述:甲状腺良性结节:微创治疗 vs 传统手术,如何选择更安心?——来自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科普指南 大家好,我是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从医30多年来,我做过上万台手术,也见证了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治疗选择,尤其是许多患者关心的“微波消融术”到底靠不靠谱? 一、甲状腺结节:别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甲状腺结节在体检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女性朋友。数据显示,约60%的人一生中会查出甲状腺结节,其中90%以上是良性的。虽然大部分无需治疗,但如果结节逐渐长大,导致颈部压迫感、影响美观,甚至引发声音嘶哑等问题时,就需要及时干预了! 关键知识点: ✅ 良性结节≠不用管:直径>2cm、有明显症状或影响外观的结节建议治疗。 ✅ 传统手术 vs 微创消融:开刀切除虽有效,但创伤大、恢复慢;微创技术创伤小、恢复快,更适合现代人的需求。 二、微波消融术:像“精准打靶”一样消灭结节 微波消融术的原理很有趣,就像用一根细针“发射微波”,通过高温让结节细胞“脱水凝固”,最终被身体吸收。整个过程在超声引导下完成,医生能实时看到针头的位置,既精准又安全。 最新研究对比发现(数据来自2025年《北华大学学报》和瑞金康复医院241例病例分析): 手术时间:微波消融只需30分钟,传统手术约85分钟。 出血量:微创组平均10毫升(约两汤匙),传统手术33毫升。 住院时间:微创术后2.6天出院,传统手术需6天。 美容效果:微创几乎不留疤,术后6个月颈部外观明显改善。 并发症:微创组感染、甲减发生率几乎为零,传统手术组甲减发生率高达36.7%。 一句话总结:微波消融术更适合追求快速恢复、怕留疤的朋友! 三、哪些人更适合选择微波消融? 不是所有结节都适合微创!根据研究,以下情况效果最佳: 结节体积适中:<9cm³(约鹌鹑蛋大小)的结节消融效果更好,大结节可能需要分次治疗。 位置友好:长在甲状腺峡部(颈部正中央)的结节,消融后吸收更快。 年龄因素:年龄越大,消融后结节缩小越明显(可能与组织代谢特点有关)。 结节性质:囊性或囊实性结节效果优于完全实性结节。 注意:如果结节位置特殊(如靠近大血管、神经),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需医生综合评估! 四、术后恢复:做好这3点,效果更持久! 定期复查:术后1、3、6、12个月需超声复查,监测结节吸收情况。 关注甲状腺功能: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暂时性甲减,需遵医嘱检查。 生活习惯调整:避免颈部过度用力,保持情绪稳定,少吃高碘食物(如海带)。 五、费医生的贴心建议 作为同时开展传统手术和微创治疗的医生,我的原则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年轻女性、注重美观:优先考虑微波消融,避免颈部疤痕。 结节较大、位置复杂:传统手术更彻底,但需承担术后甲减风险。 高龄、基础病多:微创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更高。 最后提醒:任何治疗都有局限性!微波消融虽好,但长期效果(>5年)仍需更多研究验证。选择前一定要和医生充分沟通,制定个性化方案哦! 文章出处:综合自2025年《北华大学学报》临床研究及上海瑞金康复医院241例病例分析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深耕甲状腺疾病诊疗30年,全网粉丝超100万,致力于用通俗语言传递靠谱医学知识。推荐理由:数据权威、语言易懂,帮你避开选择恐惧症,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26

甲状腺乳头状癌:温柔癌?别大...

病请描述:甲状腺乳头状癌:温柔癌?别大意!这个新型指标送给你! 【文章出处】本文内容参考自《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3年刊发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容积比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作者团队来自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及包头市肿瘤医院,通过分析134例患者数据,揭示了肿瘤体积与甲状腺容积的比值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作者介绍】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更在线上做了大量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我的目标很简单:用最通俗的语言,把复杂的医学知识讲明白,帮大家少走弯路,守护甲状腺健康! 【为什么推荐你读这篇研究?】甲状腺问题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女性朋友(男女比例约1:3~4)。今天这篇研究,揭秘了一个“藏在体积里的健康密码”——肿瘤容积比。它不仅能预测淋巴结转移风险,还可能帮你避免过度治疗! 甲状腺乳头状癌:温柔癌?别大意!甲状腺乳头状癌(简称PTC)被称为“最温柔的癌症”,但它有个小毛病:爱往淋巴结里钻!研究显示,40%-90%的患者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而转移与否直接关系复发风险和手术范围。 肿瘤大小≠风险高低!关键看这个比值过去医生常关注肿瘤大小(比如“最大直径2cm”),但新研究发现:肿瘤体积和甲状腺整体容积的比值(容积比)更能预测淋巴结转移! 👉 打个比方:同样是一颗葡萄,放在小碗里显得很大,放在大盘子里却很小。容积比就是“葡萄vs碗”的比例,反映肿瘤在甲状腺中的“势力范围”。 研究亮点:这些知识与你息息相关1️⃣ 男性风险更高:男性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是女性的近3倍!2️⃣ 年龄有玄机:<45岁、肿瘤侵犯包膜的人,转移风险更高。3️⃣ 容积比最靠谱: 容积比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最强(是肿瘤直径的2倍!) 联合性别判断时,预测准确率达76%(敏感度57%,特异度82%) 给女性的特别提醒虽然女性总体发病率高,但研究显示:✅ 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患者,淋巴结转移概率反而降低!✅ 容积比低的患者,可更谨慎选择是否做预防性淋巴结清扫。 费医生的3条实用建议1️⃣ 超声报告要关注三维数据(长*宽*高):下次检查时,可以问医生:“我的结节体积和甲状腺整体容积比是多少?”2️⃣ 男性尤其要警惕:哪怕结节小,也要定期复查颈部淋巴结!3️⃣ 拒绝“一刀切”治疗:容积比低的患者,结合基因检测等指标,或许能避免过度清扫。 【写在最后】医学的进步,正让治疗越来越精准。就像这项研究,用一个简单的“比值”帮我们看清风险。作为医生,我始终相信:最好的治疗是适合你的治疗。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别慌!定期复查、理性评估,我们一起找到最优解。 (想要更个性化建议?欢迎来我的线上问诊平台,10万+患者的选择,随时为你答疑~)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20

结节检查相关医生 更多>

甲状腺结节在成年人群中相当普遍,2010年的中国十城市居民甲状腺疾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一般人群中甲状腺结节患病率高达18.6%。甲状腺结节多为良性,恶性结节仅占甲状腺结节的5%左右。甲状腺结节诊治的关键是鉴别良、恶性。绝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常常是通过体检或自身触摸或影像学检查发现。当结节压迫周围组织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声音嘶哑、憋气、吞咽困难等。建议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的患者首先就诊于内分泌科的甲状腺结节专病,通过规范的诊断,首先判定结节的性质,进行详细评估后拟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特色技术: 细针穿刺组织BRAF基因突变检测 良性巨大结节射频消融术 优势: 中山医院对于甲状腺结节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多学科团队,目前针对甲状腺结节的所有诊疗手段均常规开展,包括甲状腺结节超声造影、细针穿刺、粗针穿刺、穿刺组织BRAF基因突变检测、良性结节射频消融术及甲状腺癌根治术等。 治疗团队: 本专病整合了我院内分泌科,超声诊断科,普外科,介入科、检验科及病理科的团队,本科室团队核心成员包括陆志强主任医师、凌雁副主任医师等。
对肺部结节和肿瘤有磁导航、外周超声检查和消融治疗
呼吸内科 对呼吸科常见病、多发病(肺部感染、慢阻肺、哮喘、肺心病、呼衰、气胸、胸腔积液、咯血、肺癌、肺间质变等)的诊断治疗和此类危重病人的抢救有丰富的经验,常规开展纤维支气管镜相关检查治疗(如纤支镜下活检、灌洗、电透下肺活检、异物钳取等工作)。开展无创、有创机械通气、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开展经皮肺穿刺与胸膜活检等工作,参与(五官科为主)睡眠呼吸暂停监测(CPAP)治疗、哮喘脱敏治疗、并在兄弟科室协助下进行肺癌、咯血病人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气道支架植入、治疗等工作。年床位使用率113%左右。较好的完成了南京医科大学临床授课任务与相关带教见习、实习工作,参与社区医疗工作与保健、专科疾病防治咨询等工作任务。科室联系电话:62362026。
评分:9.1
问诊量:124
呼吸病诊疗,尤其是肺结节人工智能诊断,早期肺癌诊断和精准评估,肺癌精准治疗和综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呼吸衰竭诊疗,高原旅游保健。白春学教授特需专家诊疗:肺结节诊治小贴士一、门诊:(1)周一上午线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特需门诊;(2)周二上午线上、下: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上海康新公路4358号)。可做人工智能(AI)分析,最好携带刻录好的DICOM格式薄层CT光盘或U盘:对于复诊者(SIMC复诊和中山医院白教授初诊推荐做AI诊断的患者)均半价收费。(扫描下载各医院APP,根据自己需要选择。二、诊断为“肺部结节”后,怎么办?将白春学教授牵头制定的中国共识和亚太指南,融入5A流程和PNapp 5A,供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各分中心专家参考,提出诊疗意见,科学管理肺结节,发挥“名医治未病,大医惠众生”作用。三、接受特色“肺结节PNapp流程”,完善智能诊疗和科学管理即在门诊就诊后,扫描PNapp 5A二维码(上往下数第三个):输入相关基本信息。 四、其后由PNapp 5A智能辅助诊疗流程1A(询问病史):录入吸烟史、肿瘤家族史、职业粉尘接触史和慢阻肺病史等。2A(检查评估):应用影像学评估肺结节外观、内涵、良恶性特点和随访变化。3A(建议):提出鉴别诊断建议,完善肿瘤标志物、真菌和结核等常规检查,以及AI、CAC(循环异常细胞)、新组合自抗体和PET等个体化检查,供患者或家属选择。4A(安排):依据检查结果,参考共识指南选择相应活检、抗生素治疗或者安排随访。肺结节>10mm仍不能确诊时,应请有经验专家或由联盟安排会诊。5A(术后管理):根据病理结果和分期、常规术后管理。也可应用AI、CAC、表冠遗传等个体化技术辅助,制定个体化防止复发和控制转移方案。五、根据PNapp 5A辅助流程提出诊疗意见 (一)选择诊疗方案1、非手术活检:( )支气管镜+TBLB取病理组织活检;( )经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取病理组织活检;( )外周超声结合中央超声支气管镜,取病理组织及淋巴结活检。 2、手术活检:( )胸腔镜非手术活检兼做治疗;( )开胸手术。(二)未确诊者随访方案( ) 3-6个月;( ) 6个月;( ) 6-12个月;( ) 12个月。(三)手术后管理( )一般随访( )个体化管理 六、生活当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1.戒烟和避免被动吸烟; 3.提高免疫功能; 2.避免雾霾,中重度污染时,出门戴防护口罩;4.密切配合随访。 七、如何就诊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和白教授工作站团队?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已建立800家肺结节诊治分中心参考文献: [1] 白春学教授牵头,作为第一兼通讯作者于2014年联合亚太呼吸和影像学专家,制定并在CHEST杂志发表亚太肺结节评估指南: Bai CX, Choi CM, Chu CM, et al. Evaluation of Pulmonary Nodules: Clinical Practice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Asia. Chest. 2016 Oct;150 (4): 877-893.[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专家组(白春学教授牵头,作为通讯作者).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2018年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8,41(10): 763-771.[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 中国肺癌防治联盟(白春学教授牵头,作为通讯作者).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早期诊断中国专家共识(草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4, 37(3):172-176.[4] 白春学. 肺癌预测和诊断技术及防治策略研究进展及展望. 国际呼吸杂志. 2019, 39(9): 641-648[5] 白春学:肺癌的早期筛查与管理-解决中国肺癌二高一低的利器. 国际呼吸杂志,2019,39(21):1601-1602.[6] 白春学教授牵头,作为通讯作者制定:肺癌筛查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国际呼吸杂志,2019,39(21):1604-1615.[7] 白春学教授参与编审:肺结节,百度健康医典。

结节检查相关医院 更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220.4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503.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