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面对骨松性骨折,骨科医生的使命不因手术成功而终结,只有联合药物方案协同治疗患者的原发病——骨质疏松症,才能防止骨松患者再次骨折的发生。 当迎面走来一位含胸驼背的老妪,你对她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或许你会感慨“岁月是把杀猪刀”,原本挺拔的身躯被衰老侵蚀,喟叹自然生理规律的无情,仅此而已。千万别小看老年人驼背,它不仅让身长缩短,损害形象,更重要的是,驼背会对老人健康带来严重伤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董健教授指出,驼背是骨质疏松症典型临床体征之一,影像学检查常提示椎体压缩性骨折,需长期服用抗骨松药物,若伴有无法缓解的脊背疼痛,椎体成形术则成为减免疼痛、恢复自理能力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比“老缩”和驼背,疼痛是原发性骨松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骨松引起的疼痛通常是全身痛,具体部位无法明确,疼痛感受常为隐痛、胀痛、酸痛或放射痛、间歇痛与持续痛交替出现等。与外伤、腰肌劳损、骨性关节炎等引起的定位明确的疼痛明显不同。由于患者对疼痛的主观感觉不同,不同患者的同一部位的骨松也可有不同性质的疼痛表现,故而,董健教授提醒老年人实在无需忍痛,到医院来测个骨密度、拍个X光片,就能初步诊断是否患有骨松,进一步明确可以做MRI检查。 骨松是一个渐进性隐匿发展的骨骼系统性疾病,尤其对于女性,骨量从35岁起开始负平衡,钙的流失大于摄入,往往在55岁以后出现骨松症状。能引发患者足够重视的骨松并发症是骨折。骨松导致的骨折绝大多数都是非暴力型的,继发于日常琐事的某个细节,咳嗽喷嚏、提拎重物、睡觉翻身都会突发骨折。骨折严重限制患者的正常活动,甚至缩短寿命。通过这些临床事实,董健教授告诉大家,骨松就诊宜早不宜迟,万一骨折应与骨科医生配合,手术是骨松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应积极地抗骨松药物治疗,并长期用药。所谓脊椎椎体骨折绝对卧床休息等保守治疗方案,无法解决骨折的基本病因——骨质疏松,只会加速骨质流失,加重骨松病情。 老年患者对手术很恐惧,就怕手术失败,自己再也无法站立行走。让患者倍感欣慰的是,现在的手术不再“开膛剖肚”。除非粉碎性骨折压迫神经,一般情况下,椎体压缩性骨折不再行传统的开放手术,取而代之的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董健教授介绍,这种微创手术不用做切口,医生用特殊的穿刺针在X射线影像增强器监护下,经患者背部皮肤穿刺进入椎体,将骨水泥(聚丙烯酸甲酯)或人工骨经穿刺针套管注入椎体内,手术时间约30分钟。这就像给朽木上钢筋,目的是强化椎体,防止进一步塌陷,明显缓解疼痛。术后第二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 董健教授认为,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是抗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更重要的是,联合使用抑制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或促进骨形成药物特立帕肽,实现抑制骨转换、促进骨形成的目的,以达到“化朽木为神奇”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现在既有一周口服一片的片剂,又有一年静脉用药一次的针剂,还有使用方法与糖尿病人注射胰岛素一样的皮下注射药物。 骨折逐渐愈合后,患者仍要坚持锻炼,不可卧床懒动,不能因为害怕再骨折而逃避运动。董健教授提醒,骨松患者的骨骼康复需要运动的刺激,比较适合大多数患者的项目有快走、慢跑、打太极拳、跳舞、运动操等,这些运动对骨骼产生压力,可增强骨密度。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运动频率和强度。 (本文系董健教授原创文章,原文刊登于新民晚报 2013年08月19日 星期一版)
董健 2016-04-11阅读量3700
病请描述: 如果你某天早上醒来突然发现自己脖子疼痛,转动困难,有可能是“落枕”,休息1周后就好了。如果脖子反复发作的不自主扭动,颈、肩部肌肉酸痛,或者脖子强制转向一侧,那就可能患了“痉挛性斜颈”。 一、主要症状 痉挛性斜颈是指头颈部肌肉的一种异常姿势,常伴有头部振颤、徐动或痉挛性不自主运动,致使头部和颈部呈多种倾斜性姿势,受累肌肉明显肥厚。多见于中、青年,发病开始时症状轻微,缓慢发展,逐渐加重至不能控制,在紧张、情绪激动以及疲劳时症状加重,睡眠时症状完全消失,患者主要表现为颈部肌肉不能控制的异常活动,双侧颈部深、浅肌肉均可累及,但多以一侧为重,受累肌肉的强制性收缩使头部不断转向某一个方向,患者出现头颈部向一侧偏斜、头颈部后仰、前倾,甚至头颈反复发作的旋转运动。 二、四种类型 1、头颈转向一侧的单纯水平型:受累肌肉为单侧的胸锁乳突肌,该肌收缩时头向对侧偏转,反复发作时肌肉疼痛,长期发作可致胸锁乳头肌异常肥厚。 2、头颈前倾型:头向胸部痉挛性前屈,受累肌肉为双侧胸锁乳突肌。 3、后仰型 头向背部作痉挛或阵挛性后仰,颏、面仰天,颈椎呈弓状前突,受累肌肉为颈后深部肌群,如双侧颈夹肌、斜方肌的同时收缩。 4、旋转型:表现为头绕身体纵轴向一侧作痉挛性或阵挛性旋转,为颈部多组肌群痉挛收缩所致。 三、治疗选择 痉挛性斜颈病因还不完全明了,目前学术界多认为是支配头颈部肌肉的神经细胞出现病变,导致肌肉收缩与肌肉松弛不能协调,好比司机开车,踩油门与刹车不能协调,一直踩油门,汽车持续加速不能停下来,同样,某个肌肉群持续收缩而不能松弛,患者的头颈部不由自主向某个方向持续收缩。 传统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治疗方法较多,包括药物、肉毒素注射、理疗等方法,由于这些方法并不是征对病因的治疗,治标不治本,所以效果不佳。要有效治疗痉挛性斜颈,我们必须找到病变的神经,通过精准的神经松解术让肌肉松弛下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神经外科隶属上海交大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拥有先进的电生理监测与识别技术,通过术中电生理监测识别病变的神经,在显微镜下微创干预该神经,从而达到彻底治愈痉挛性斜颈。 患者杨先生是沪上某公司管理层干部,中年事业颇有成就,不幸罹患痉挛性斜颈,于5年前开始出现头颈部不自主向左侧偏斜,后症状逐渐加重,每天发作数十次,尤其在情绪紧张时更甚,患者出现持续性的头颈向左侧痉挛性倾斜,肌肉僵硬性疼痛,右侧颈部胸锁乳突肌肥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多方求医无果,后于2014年7月经人介绍到上海市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治疗,术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重新投入工作。 四、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新方法 痉挛性斜颈是指颈部肌肉不自主的抽搐,由于涉及到不同的颈部肌群,发病时颈部向一侧歪斜或者后仰,还可表现为颈部不停的旋转。反复的痉挛发作让患者颈肩部肌肉疼痛不堪,病人焦虑不安,失眠,情绪低落,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 大脑是指挥全身运动的中枢器官,而脑干是生命与运动的中枢所在,脑干内的神经细胞发出副神经以及由颈髓内的神经细胞发出的颈神经支配颈部肌肉运动,这些神经细胞发出2种类型的神经纤维,其中一种神经纤维是启动颈部肌肉收缩(动力系统),另外一类神经纤维抑制颈部肌肉的收缩(刹车系统),2组神经纤维互相配合协调,正常人的颈部能够自由的活动,由于痉挛性斜颈患者的神经细胞过早的变性(老化),导致神经纤维协调紊乱,导致颈部肌肉的过度运动。 痉挛性斜颈的治疗方法较多,包括药物、肉毒素注射、颈部肌肉切断、副神经切断等方法治疗,疗效均不佳,关键的问题是对患病的神经和肌肉的精确定位比较困难。上海交大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外科李心远博士多年潜心探索,采用最先进的电生理监测技术,术中准确定位患病的神经和颈部肌肉,对责任神经以及肌肉高选择性的切断,治疗痉挛性斜颈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李心远 2015-03-19阅读量9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