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眼皮跳 > 内容

眼皮跳内容

【在线答疑】面肌痉挛如何明确...

病请描述:  颅神经疾病专家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发现自己左眼眼角、嘴角偶尔有抽动,4年时间,最近抽跳比较厉害,嘴角有时也抽跳,这是面肌痉挛吗?需要手术吗?”   王景教授介绍:对于面肌痉挛痉挛的诊断需要症状学、影像学检查,因为需要面诊看到患者,才能够做出明确的诊断。目前,临床中,对于面肌痉挛的治疗有三种方法:第一种药物治疗,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之类的抗癫痫药物和甲钴胺,谷维素之类的B族维生素,但治疗疗效比较有限,控制症状的效果会比较差;第二种针灸或肉毒素,针灸就是直接在脸上操作,对面部神经进行扎针,扎到神经上,对神经轻度的破坏,形成轻度面瘫;肉毒素(美容针):类似封闭的效果,面神经封闭,自然就不抽不跳了,但它们的控制时间比较短,两三个月不超过半年;第三种手术,显微血管减压术,就是在耳后开颅,把责任血管和相应的面神经之间置入神经垫棉隔开,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术后有效率98%以上,在神经内镜下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更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全方位观察神经与血管关系;抵近观察,不遗留责任血管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优势。   事实上,诊断面肌痉挛,问诊和做表情相当重要。通常,医生会让患者快速做睁眼-闭眼;龇牙以及不断鼓起等动作,其实是在检查面神经5个分支的功能。如果患者不能做好这些动作,就说明相应的面神经功能有问题。医生再结合患者讲述的患病过程和症状,大致就可以推断是不是面肌痉挛了。   但是,由于94%的面肌痉挛都是从眼皮跳动开始的,如何才能知道这是真正的面肌痉挛,还是单纯的眼皮跳?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方法。因此,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告诉患者三个月后再来复查,看抽动范围有没有扩大到嘴角脖子等部位。如何三个月内病情进展很快,就不要等到三个月,患者要尽快再次就诊。   可是,毕竟等三个月很难受,有没有什么方法立马就能确诊呢?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靠医生看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患者仍需要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有专门针对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3D-TOF和FIESTA检查序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也应该行头颅磁共振平扫检查,其目的在于:(1)了解有无导致继发性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VM)、颅底畸形等;(2)明确有无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有这些症状者要警惕患面肌痉挛,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检查诊治:   1.以一侧眼睑开始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随着时间延长可扩展至同侧面部的其他面肌,伴有口角抽搐极为常见;   2.抽搐反复发作,自己不能控制,多在情绪激动、紧张、劳累或与人交谈时加重;   3.严重者山治会睁眼困难、口角歪斜,无法正常工作或学习;   据统计,临床上有85%的面肌痉挛患者在治疗上存在误区,如盲目轻信广告、迷信一些偏方等,还有些患者及家属害怕进行手术治疗,造成久病不愈,患者十分痛苦。   面肌痉挛的鉴别诊断:   面肌痉挛需要与双侧眼睑痉挛、梅杰综合征、咬肌痉挛、面瘫后遗症等面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进行鉴别。   1.双侧眼睑痉挛:表现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往往双侧眼睑同时起病,患者常表现睁眼困难和眼泪减少,随着病程延长,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   2.梅杰综合征:患者常常以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起病,但随着病程延长,会逐渐出现眼裂一下面肌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双侧面部不自主的异常动作,而且随着病情加重,肌肉痉挛的范围会逐渐向下扩大,甚至累计颈部、四肢及躯干的肌肉;   3.咬肌痉挛:为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的痉挛,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障碍、磨牙和张口困难,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4.面瘫后遗症:表现为同侧面部表情肌的活动受限,同侧口角不自主抽动以及口角与眼睑的连带运动,依据确切的面瘫病史可鉴别。

王景 2025-02-08阅读量736

面肌痉挛治疗方法有哪些?如何...

病请描述: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仅限于一侧面部,是颜面运动神经系统的疑难病症之一。起病时多在中年以后,临床以女性多见,多数患者以眼肌的间断抽动为主,逐渐缓慢的扩散到一侧面部的其他部分。严重时半个脸痉挛,不能睁眼,可引起面部疼痛、头痛、耳鸣等症状。面部抽动经常在遇见陌生人时、在公共场所露面时发作明显,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由于94%的面肌痉挛都是从眼皮跳动开始的,如何才能知道这是真正的面肌痉挛,还是单纯的眼皮跳呢?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方法。因此,一般情况下,大夫会告诉患者三个月后再来复查,看抽动范围有没有扩大到嘴角、脖子等部位;如果三个月内病情进展很快,就不要等到三个月,患者要尽快再次就诊。   可是,毕竟等三个月很难受,有没有什么办法立马就能确诊呢?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靠医生看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患者仍需要进行头磁共振检查。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有专门针对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3D—TOF和FIESTA检查序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也应该行头磁共振平扫检查,其目的在于:(1)了解有无导致继发性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VM)、颅底畸形等;(2)明确有无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面肌痉挛应该如何治疗?   药物、肉毒素、射频治疗等方法是很多患者在治疗时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减轻面肌痉挛症状,但是治疗也存在很大弊端。药物治疗初期有效,但是经常服用,患者会产生耐药性,而且药物副作用大。肉毒素治疗面肌痉挛有效时间在3-6个月,需要反复注射,但是长期治疗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射频治疗损毁神经系统,因此,一般不是首选手术治疗方法。   面肌痉挛首选:显微血管减压术   根据临床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面肌痉挛患者是由于面听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压迫所引起的,因此可通过微血管减压术找到压迫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后将其游离,在血管与神经之间垫入Teflon棉团,在消除引起面肌痉挛的病因后面肌痉挛会立即或逐步停止。据统计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术后有效率98%,是唯一的根治面肌痉挛的方法。

王景 2025-01-07阅读量1398

【在线答疑】出现眼皮跳、跳、...

病请描述:  日前,在面肌痉挛专家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咨询:“我母亲右眼下方一直跳动有一个多月了,也没有别的不舒服,近期也没有休息好,医生说是痉挛,让服用甲钴胺和卡马西平,现在吃药快一个月了,症状能稍微轻点,想问下还有更好的药能治吗?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王景教授介绍:对于患者出现的右眼下方跳动会不会是面肌痉挛?有没有这种可能?首先,面肌痉挛的诊断是不能通过一个月或几天的病史就能够诊断清楚,所以先不做诊断;其次,出现眼皮跳的症状更多的原因在于休息不好,最常见的上眼皮跳,有一部分患者也会出现下眼皮跳,跳动的时间可长可短,时间短一点的3-5天休息好了就不跳了,时间长一点的可能2-3个月或3-5个月都有可能。如果说跳动的时间确实长,症状还没有明显减轻,建议到就近的医院复查一下影像学的检查,排除一下有没有肿瘤。目前让患者注意调节,规律生活,最重要的是规律生活,保障充足睡眠、休息、饮食。   患者疑问:需不需要吃点营养神经或改善睡眠的药物?   王景教授:没必要,药物能少吃就少吃,能不吃最好。   患者疑问:那需要把卡马西平、甲钴胺停了吗?   王景教授:是的,可以停药。   延伸阅读:   面肌痉挛常以一侧眼睑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为首发症状,并逐步扩展至同侧的其他面肌,以口角抽搐最为明显,但额肌很少受累;病初抽搐较轻且仅维持数秒钟,后期逐渐加重并可持续数分钟或更长时间;严重者面部出现强直痉挛,导致眼睛睁不开、口角歪斜,有时会累及同侧肢体而引起行走困难;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可使症状加剧,入睡后会逐渐停止,但患者无法进行自控。   事实上,诊断面肌痉挛,问诊和做表情相当重要。通常,大夫会让患者做快速睁眼-闭眼、龇牙以及不停鼓气等动作,其实是在检查面神经5个分支的功能。如果患者不能做好这些动作,就说明相应的面神经功能有问题。大夫再结合患者讲诉的患病过程和症状,大致就可以推断是不是面肌痉挛了。   但是,由于94%的面肌痉挛都是从眼皮跳动开始的,如何才能知道这是真正的面肌痉挛,还是单纯的眼皮跳呢?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方法。因此,一般情况下,大夫会告诉患者三个月后再来复查,看抽动范围有没有扩大到嘴角、脖子等部位;如果三个月内病情进展很快,就不要等到三个月,患者要尽快再次就诊。   可是,毕竟等三个月很难受,有没有什么办法立马就能确诊呢?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靠医生看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患者仍需要进行头磁共振检查。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有专门针对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3D—TOF和FIESTA检查序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也应该行头磁共振平扫检查,其目的在于:(1)了解有无导致继发性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VM)、颅底畸形等;(2)明确有无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如确诊为面肌痉挛,治疗方案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目前面肌痉挛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就是抗癫痫药物,主要有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妥英钠等,这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中枢神经的反应性,同时降低面神经的反应,从而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但是无法让症状消失,第二类药物,就是B族维生素,主要有甲钴胺、谷维素、维生素B6、B12等等,主要作用是起到一定的营养神经的作用。因此药物治疗,对于运动神经的疗效总体不是特别好。   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术)是唯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的方法,治愈率在98%以上。优点在长期有效的解决面部疼痛或面部抽搐的基础上,并保持了神经的解剖学完整,从而保持正常的神经功能,改变以往其它治疗后出现的面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王景 2024-12-25阅读量1442

显微血管减压术终止&ldqu...

病请描述:  家住陕西西安45岁的刘女士,是一位老师,患有面肌痉挛8-9年了,开始只是单纯的右侧眼皮跳,后发展到右侧眼角、嘴角抽动,时间长了,眼睛都没有办法睁开,不停的面部抽动,让她晚上睡觉也很心烦,也尝试了贴膏药、中药、西药及针灸等方法,都没有任何效果,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后来了解到显微血管减压术可以治疗,也发现该手术是开颅手术,就感到很害怕,始终没有下定决心手术,直到今年春天,在网络上发现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景教授在治疗面肌痉挛领域特别擅长、专业,就预约门诊会诊。   通过门诊评估、会诊,王景教授介绍:“面肌痉挛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发作性、节律性的不自主抽动。一般先从一侧眼睑开始,后逐渐加重扩展至面部、口角,严重者可累及同侧颈部,引起面肌痉挛的“元凶”是面神经根附近的动脉血管或静脉血管,压迫了面神经根。药物、针灸、肉毒素只能暂时缓解一些轻微面肌痉挛的症状,不能根治,所以,治疗面肌痉挛的最关键、最有效的就是解除压迫病因,只有显微血管减压术是解除血管对面神经的压迫,终止和修复这种“短路”的唯一根治性治疗方法,治愈率达98%,且手术成熟微创安全。”   门诊中,细心、耐心的解答,让患者感觉很亲切、很信任,同时在术前检查期间,当患者有疑问或不解,王教授总会抽出时间为患者详细、耐心的解答问题,让患者打消了对于手术的恐惧,很坦诚的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面部抽搐就消失了,患者脸上重新露出灿烂笑容。   提醒:出现一侧眼皮跳经过一段时间,数周或数月,发展到同侧嘴角、上下唇及面颊部肌肉跟着一起抽动,这个时候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避免危害加重。

王景 2024-11-01阅读量2680

【在线答疑】面部抽不停,显微...

病请描述:  日前,在颅神经疾病专家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5年前,我母亲就出现了左眼皮跳,开始的时候一阵一阵的,中间有一段时间不跳了,后来又开始跳,随着病情发展,越来越严重,连嘴角都开始抽跳,到医院去看过,被确诊为面肌痉挛,也吃过药、打过肉毒素,现在就想咨询下如何治疗才能彻底根治?”   王景教授介绍:面肌痉挛是一般是由于面部神经和血管存在压迫或粘连导致,药物治疗(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效果一般有限,停药后症状恢复;肉毒素治疗一般只能维持3-6个月,注射后会有轻微面瘫;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手术)是目前可以根治面肌痉挛的方法,有效率可达98%以上。但是对手术设备及医生的技术的高要求,可降低手术风险。   显微血管减压术,顾名思义就是将导致面肌痉挛的“微血管”从所压迫的面神经分离并解除其压迫的一种手术方式。因为神经和血管位于颅内,且高度集中,故无效的操作和分离会增加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面肌痉挛的手术成功率越来越高,手术并发症越来越少。除术者的手术技术外,应用先进的设备保障手术疗效避免并发症发生,就是术前相关各影像学检查和术中电生理监测。   核磁共振薄层扫描可以清晰的找到责任血管与神经是否产生骑跨现象,判断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原因,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条件。   而术中电生理监测就像一个身份认证系统,手术中在对可疑的“责任”血管进行减压操作时,监测系统实时观察面肌痉挛患者异常波的情况,一旦“责任”血管找到了,监测系统就会立即发现,这样很容易找到血管,并充分进行减压。而且减少了过度寻找血管的过程,极大的减少了对相关神经的骚扰,也就减少了像听力损失、面瘫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   提醒:患者朋友应该正确认识手术风险等问题,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显微血管减压术的主要并发症有听力减退、面部感觉减退,但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提高,在正规神经外科医疗机构,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低,因此选择经验丰富的专家实施手术是降低并发症的有效保障。

王景 2024-10-30阅读量1557

面部抽不停,得了面肌痉挛该怎...

病请描述: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仅限于一侧面部,是颜面运动神经系统的疑难病症之一。起病时多在中年以后,临床以女性多见,多数患者以眼肌的间断抽动为主,逐渐缓慢的扩散到一侧面部的其他部分。严重时半个脸痉挛,不能睁眼,可引起面部疼痛、头痛、耳鸣等症状。面部抽动经常在遇见陌生人时、在公共场所露面时发作明显,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由于94%的面肌痉挛都是从眼皮跳动开始的,如何才能知道这是真正的面肌痉挛,还是单纯的眼皮跳呢?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方法。因此,一般情况下,大夫会告诉患者三个月后再来复查,看抽动范围有没有扩大到嘴角、脖子等部位;如果三个月内病情进展很快,就不要等到三个月,患者要尽快再次就诊。   可是,毕竟等三个月很难受,有没有什么办法立马就能确诊呢?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靠医生看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患者仍需要进行头磁共振检查。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有专门针对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3D—TOF和FIESTA检查序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也应该行头磁共振平扫检查,其目的在于:(1)了解有无导致继发性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VM)、颅底畸形等;(2)明确有无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面肌痉挛应该如何治疗?   药物、肉毒素、射频治疗等方法是很多患者在治疗时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减轻面肌痉挛症状,但是治疗也存在很大弊端。药物治疗初期有效,但是经常服用,患者会产生耐药性,而且药物副作用大。肉毒素治疗面肌痉挛有效时间在3-6个月,需要反复注射,但是长期治疗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射频治疗损毁神经系统,因此,一般不是首选手术治疗方法。   面肌痉挛首选:显微血管减压术   根据临床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面肌痉挛患者是由于面听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压迫所引起的,因此可通过微血管减压术找到压迫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后将其游离,在血管与神经之间垫入Teflon棉团,在消除引起面肌痉挛的病因后面肌痉挛会立即或逐步停止。据统计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治愈率在98%以上,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唯一的根治面肌痉挛的方法。

王景 2024-09-13阅读量1561

【在线答疑】发现面部抽动一个...

病请描述:  在颅神经疾病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今年34岁,左眼下眼皮跳动,脸和嘴没有反应,跳动频率不太高,有一个月时间,本地医院初步诊断面肌痉挛,初期该怎么治疗?”   王景教授介绍:首先一个月的面部跳动和抽动,先不做任何的诊断,大概率时间就是“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情况,目前先不需要特殊的处理,药物也不需要吃,患者别紧张,别害怕。先观察,多数情况下过一段时间就好了。一般出现症状超过三个月时间,才去做检查,做明确诊断。而药物治疗以营养神经的药物,甲钴胺、谷维素及抗癫痫药物,会给患者带来一些不可逆的福做账,如不舒服、头晕、恶心、呕吐等,所以在没有诊断清楚前,先不着急服药。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眼轮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面肌痉挛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但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面肌痉挛虽然大多位于一侧,但双侧面肌痉挛也并非罕见。   事实上,诊断面肌痉挛,问诊和做表情相当重要。通常,大夫会让患者做快速睁眼-闭眼、龇牙以及不停鼓气等动作,其实是在检查面神经5个分支的功能。如果患者不能做好这些动作,就说明相应的面神经功能有问题。大夫再结合患者讲诉的患病过程和症状,大致就可以推断是不是面肌痉挛了。   但是,由于94%的面肌痉挛都是从眼皮跳动开始的,如何才能知道这是真正的面肌痉挛,还是单纯的眼皮跳呢?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方法。因此,一般情况下,大夫会告诉患者三个月后再来复查,看抽动范围有没有扩大到嘴角、脖子等部位;如果三个月内病情进展很快,就不要等到三个月,患者要尽快再次就诊。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靠医生看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患者仍需要进行头磁共振检查。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有专门针对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3D—TOF和FIESTA检查序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也应该行头磁共振平扫检查,其目的在于:(1)了解有无导致继发性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VM)、颅底畸形等;(2)明确有无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面肌痉挛应该如何治疗?   药物、肉毒素、射频治疗等方法是很多患者在治疗时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减轻面肌痉挛症状,但是治疗也存在很大弊端。药物治疗初期有效,但是经常服用,患者会产生耐药性,而且药物副作用大。肉毒素治疗面肌痉挛有效时间在3-6个月,需要反复注射,但是长期治疗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射频治疗损毁神经系统,因此,一般不是首选手术治疗方法。   面肌痉挛首选:显微血管减压术   根据临床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面肌痉挛患者是由于面听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压迫所引起的,因此可通过微血管减压术找到压迫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后将其游离,在血管与神经之间垫入Teflon棉团,在消除引起面肌痉挛的病因后面肌痉挛会立即或逐步停止。据统计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治愈率98%。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唯一的根治面肌痉挛的方法。

王景 2024-09-09阅读量1376

【在线答疑】半边面部、嘴角频...

病请描述:  日前,在颅神经疾病专家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两个月前,我发现自己在眨眼睛时出现一边脸、嘴角抽搐,左边,不眨眼就不抽搐,以前也没有得到面瘫,吃药、针灸都没有一点效果,我这种情况属于哪种疾病?该如何治疗?”   王景教授介绍:从患者现在提供的资料,属于面肌痉挛,目前患者症状较轻且患病时间较短,建议先口服奥马西平、甲钴胺进行治疗。先不着急手术,如服用药物一段时间症状未改善,可以评估手术。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同侧面神经支配范围内肌肉呈阵发非自主无痛性,反复发作的肌肉强直或抽搐,病程较长,呈缓慢渐进性发展,常较难自愈。   面肌痉挛的发病原因:平时,神经和血管各司其职相安无事。但随着人的生长、老化,血管也在慢慢发生变化。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好像也松懈变长了,慢慢变得弯弯曲曲。弯曲了的血管有时候会不小心碰到周围的神经,随着心跳每搏动一次,这根血管就对神经产生一次压迫,天长日久之后,神经表层的髓鞘就被局部磨损了,就好像电线用久了,外面的那层塑料皮被磨掉了一样。如果电线的塑料皮没了,绝缘性变差了,就可能跟它周围的电线发生短路,神经也类似。如果面神经“短路”了,局部神经的电传导就发生了改变,面肌活动就会增强,我们就出现了眼皮跳,甚至是整个半张脸都在抽动。医学研究显示,面肌痉挛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面神经根部受血管压迫所致。我们左右两侧的面肌分别受两根面神经控制,而两根神经很少会同时都被压迫到,所以面肌痉挛往往是单侧发病,比如早期的时候是一侧眼皮跳,严重了之后不仅眼皮跳,同侧的嘴角也会跟着抽动,甚至有人出现同侧的耳鸣、下巴抽动,但很少出现两边都跳的情况。   面肌痉挛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典型的症状:单侧面部肌肉非自主、阵发性、反复发作的抽搐,精神紧张、焦虑和心理压力过大都会诱发或加重发作,面部肌肉的运动如用力闭眼、鼓腮等也会诱发痉挛发作,甚至在睡眠和麻醉状态下也会发作。   对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病人需要借助辅助检查予以明确,包括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卡马西平治疗试验。   面肌痉挛首选:显微血管减压术   根据临床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面肌痉挛患者是由于面听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压迫所引起的,因此可通过显微血管减压术找到压迫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后将其游离,在血管与神经之间垫入Teflon棉团,在消除引起面肌痉挛的病因后面肌痉挛会立即或逐步停止。据统计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治愈率在98%以上,复发率小于5%,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唯一的根治面肌痉挛的方法。

王景 2024-09-02阅读量1340

门诊实录:左眼、嘴角抽搐4年...

病请描述:  昨日门诊,来自周至62岁的王女士(化名),左眼、嘴角抽搐有4年时间了,为了能够控制病情,吃遍了中药、扎针、进口药,都没有什么效果,近期病情越来越重,抽搐的频率加重,影响到生活。身边有病友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颅底颅神经疾病专家组姜海涛教授手术治疗的,术后面部抽搐彻底消失。这次慕名来院,希望能够根治。   王女士通过各种保守治疗方法都无法有效治疗,这是跟面肌痉挛的病因有关。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神经根部受到周围血管的压迫导致的,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周围血管移位变硬等原因挤压到神经,要想去除病因,唯有手术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症状从下眼睑开始,逐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部表情肌,王女士的症状比较符合,经过门诊的初步评估,建议她进行颅神经显像检查,判断面神经与血管的关系,再制定手术治疗方案。   王女士疑问:如果不手术的话是不是会加重?   面肌痉挛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周期,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自愈,药物及保守治疗也不会治愈,而且治疗不当就引起并发症,常见的就是针灸不当、肉毒素反复打,可能会面瘫。面肌痉挛的发展会越来越重,目前王女士属于3级,痉挛比较明显,有轻微的功能障碍。   面肌痉挛的等级与症状表现   王女士疑问:手术是不是要开颅?手术往后拖一拖会如何?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是在显微镜下将异常走形于面神经根部并对神经造成压迫的责任血管推移离开,从而解除血管对颅神经的压迫,手术切口在患侧耳后发际线内5公分左右,需要开一元硬币大小的骨窗,属于开颅手术,也是属于微创手术,手术中不损伤神经与血管,所以大家不用听见说是开颅就担心。   根据术后患者的回访数据显示,导致面肌痉挛患者出现延迟治愈的原因有:责任血管椎基底动脉型以及病程较长的患者,责任血管与神经长期压迫,会影响到手术预后效果。   面神经长期受压,症状会越来越重,比如早期的时候是一侧眼皮跳,严重了之后不仅眼皮跳,同侧的嘴角也会跟着抽动,甚至有人出现同侧的耳鸣、下巴抽动,但很少出现两边都跳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患病8年以内的面肌痉挛患者,手术后治愈率能达到95%;但是患病长于8年的患者,治愈率要低一些。因此,面肌痉挛如果确诊为原发性,存在责任血管与神经压迫,应适当提前手术治疗时间。

姜海涛 2024-08-30阅读量1274

交感神经性颈椎病特点

病请描述:很多病人表现为周身多处的疼痛,心慌,胸闷气短,腹胀腹痛。。失眠头晕,耳鸣等等,但到医院检查医生就查不出问题。这种情况可能是交感神经性颈椎病。 一,临床表现症状复杂而体征少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特点是患者主诉多但客观体征少,症状多种多样。 1.头部症状 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患者常主诉头脑不清,昏昏沉沉,有的甚至出现记忆力减退;有些患者还伴有恶心,少有呕吐。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 2.眼耳鼻喉部症状 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眼皮跳,视物不清;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嗅觉味觉改变等。 3.内脏胃肠道症状 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气短,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4.心血管系统症状 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5.面部或某一肢体症状 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 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 6.其他 肢体发凉怕冷,多汗,还可有一侧肢体少汗,头颈、颜面或肢体麻木等现象。 二,辅助检查多数病情轻微,诊断困难       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心脏交感神经功能检测以及红外成像有利于诊断,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可能需要诊断性治疗比如,星状神经节结神经阻滞,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 三,治疗后容易反复,多数病人在合理的治疗后都会得到缓解,但是如果劳累,精神紧张或者是睡眠不足,长期低头或姿态不对等都可能出现症状反复。

马彩毓 2023-07-25阅读量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