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胸部 > 心脏扩大 > 内容

心脏扩大内容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

病请描述: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以下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临床表现: ###一、典型症状 1.**骨骼损害**:   -**骨痛**:为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症状,常见于腰骶部、胸骨、肋骨及四肢骨骼。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隐痛,活动后加剧。骨痛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尤其是脊柱骨折,可能压迫脊髓导致截瘫。   -**骨质疏松及溶骨性破坏**:骨髓瘤细胞在骨髓中过度增生,导致骨质疏松及溶骨性破坏,进一步加重骨痛和骨折风险。 2.**贫血**:   -超过90%的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出现贫血,部分患者以贫血为首发症状。贫血的发生与骨髓瘤细胞浸润抑制造血功能、肾功能不全等因素有关。 3.**感染**:   -患者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细菌性肺炎、尿路感染,甚至败血症。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感染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4.**高钙血症**:   -骨髓瘤细胞可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促进骨钙释放入血,导致血钙升高。高钙血症可能引发呕吐、乏力、意识模糊、多尿或便秘等症状。 5.**肾功能损害**:   -50%-70%的患者出现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和急性或慢性肾衰竭。肾功能损害是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并发症之一。 ###二、其他症状 1.**高黏滞综合征**:   -由于血液中M蛋白(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引起血流缓慢和组织缺血缺氧。患者可能出现头昏、眩晕、眼花、耳鸣、手指麻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慢性心力衰竭、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等症状。 2.**出血倾向**:   -患者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和皮肤紫癜等出血症状。出血的原因包括血小板减少、M蛋白吸附血小板表面影响血小板功能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3.**淀粉样变性和雷诺现象**:   -少数患者尤其是IgD型患者,可发生淀粉样变性,表现为舌体肥大、腮腺肿大、心脏扩大、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如M蛋白为冷球蛋白,则可能引起雷诺现象,即手指或脚趾在寒冷或情绪激动时出现苍白、发紫和潮红等颜色变化。 4.**神经系统损害**:   -神经系统损害通常是由于瘤体或骨折压迫脊柱或神经根所造成,多表现为神经根综合征。外周神经损害多为淀粉样变性所致。 5.**髓外浸润**:   -骨髓瘤细胞可浸润至淋巴结、肾、肝和脾等器官,导致器官肿大。此外,胸、腰椎破坏压迫脊髓可能导致截瘫等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病情复杂多变。因此,对于疑似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刘尚勤 2024-10-30阅读量2314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

病请描述: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以下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临床表现: ###一、典型症状 1.**骨骼损害**:   -**骨痛**:为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症状,常见于腰骶部、胸骨、肋骨及四肢骨骼。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隐痛,活动后加剧。骨痛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尤其是脊柱骨折,可能压迫脊髓导致截瘫。   -**骨质疏松及溶骨性破坏**:骨髓瘤细胞在骨髓中过度增生,导致骨质疏松及溶骨性破坏,进一步加重骨痛和骨折风险。 2.**贫血**:   -超过90%的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出现贫血,部分患者以贫血为首发症状。贫血的发生与骨髓瘤细胞浸润抑制造血功能、肾功能不全等因素有关。 3.**感染**:   -患者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细菌性肺炎、尿路感染,甚至败血症。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感染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4.**高钙血症**:   -骨髓瘤细胞可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促进骨钙释放入血,导致血钙升高。高钙血症可能引发呕吐、乏力、意识模糊、多尿或便秘等症状。 5.**肾功能损害**:   -50%-70%的患者出现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和急性或慢性肾衰竭。肾功能损害是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并发症之一。 ###二、其他症状 1.**高黏滞综合征**:   -由于血液中M蛋白(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引起血流缓慢和组织缺血缺氧。患者可能出现头昏、眩晕、眼花、耳鸣、手指麻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慢性心力衰竭、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等症状。 2.**出血倾向**:   -患者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和皮肤紫癜等出血症状。出血的原因包括血小板减少、M蛋白吸附血小板表面影响血小板功能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3.**淀粉样变性和雷诺现象**:   -少数患者尤其是IgD型患者,可发生淀粉样变性,表现为舌体肥大、腮腺肿大、心脏扩大、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如M蛋白为冷球蛋白,则可能引起雷诺现象,即手指或脚趾在寒冷或情绪激动时出现苍白、发紫和潮红等颜色变化。 4.**神经系统损害**:   -神经系统损害通常是由于瘤体或骨折压迫脊柱或神经根所造成,多表现为神经根综合征。外周神经损害多为淀粉样变性所致。 5.**髓外浸润**:   -骨髓瘤细胞可浸润至淋巴结、肾、肝和脾等器官,导致器官肿大。此外,胸、腰椎破坏压迫脊髓可能导致截瘫等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病情复杂多变。因此,对于疑似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刘尚勤 2024-10-30阅读量2252

室性早搏:为什么要进行消融治...

病请描述:室性早搏(VentricularPrematureContractions,VPCs)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常常给患者带来不小的困扰与担忧。室性早搏,顾名思义,是指心室在正常的电活动节律之外,提前发出的电信号,导致心室提前收缩。对于许多患者而言,了解为何需要采取射频消融治疗这一先进疗法,是迈向心脏康复的重要一步。本文将深入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早搏的目的与意义,带您走进这一守护心脏健康的科学之旅。 一、改善症状,重拾生活品质 首先,射频消融治疗的核心目的之一在于显著改善患者因室性早搏引起的不适症状。许多患者会感受到明显的心悸、胸闷甚至心脏“漏跳”的感觉,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了日常的工作与生活,还可能引发焦虑与恐惧情绪。射频消融治疗通过精确定位并消除引起室性早搏的异常心肌组织,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让患者的心脏回归正常的节律,重拾舒适与安宁的生活品质。 二、降低恶性心律失常风险,守护生命安全 室性早搏虽常见,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病例可能逐渐发展为更为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这些恶性心律失常如同潜伏在心脏深处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心脏骤停乃至猝死等严重后果。射频消融治疗通过精准打击室性早搏的“源头”,有效降低了这一风险,为患者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它不仅是对当前症状的缓解,更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严重心脏事件的预防。 三、避免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长期损害 长期的频发性室性早搏,如同一场无声的“侵蚀”,可能逐渐导致心脏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减退。心脏需要不断应对这些异常的电信号,久而久之,可能出现心脏扩大、收缩功能减弱等病理变化。射频消融治疗通过及时干预,阻断了这一恶性循环,保护了心脏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为患者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四、减少药物依赖,规避长期用药副作用 对于部分室性早搏患者而言,药物治疗可能是必要的辅助手段。然而,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潜在的副作用,如肝肾功能损害、电解质紊乱等。这些副作用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身体负担,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射频消融治疗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通过一次性解决问题,减少了患者对药物的依赖,降低了长期用药带来的风险与不便。 结语 综上所述,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早搏的目的在于全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保护心脏结构与功能免受损害,并减少药物依赖及其副作用。这一疗法以其高效、安全、持久的优势,成为了众多室性早搏患者的理想选择。在心脏健康的征途上,射频消融治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患者走向康复的道路,让每一次心跳都更加有力、更加安心。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患者受益于这一先进的治疗手段,共同迎接更加健康、美好的未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并不是任何一个室早患者都需要进行消融治疗,只是在少部分的患者才有这种必要。如何把握这种指征,一定要咨询专业的心内科医生。

李明洲 2024-08-07阅读量1264

肿瘤患者需关注的心脏问题及防治

病请描述:肿瘤患者需关注的心脏问题及防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肿瘤心脏病负责人张献玲随着抗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进入慢病管理阶段。然而,抗肿瘤治疗,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在带来显著疗效的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心脏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威胁生命。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关注的心脏问题,以及防治策略:1、需要关注的心脏问题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ICIs)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是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细胞。然而,肿瘤免疫治疗在带来显著临床获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是一种罕见但致命的并发症,发病率约为0.04%至1.14%,死亡率可达39.7%-66%。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乏力等,也有一些患者没有任何不适,只是在常规检查时发现。怎么发现免疫相关心肌炎呢?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心肌标记物检测,提示肌钙蛋白、肌酸激酶、脑利钠肽等指标升高;心电图上可以有心律不齐、早搏、T波改变,心房颤动等;心脏超声表现为心脏扩大、心肌活动异常、心功能下降、心包积液等。必要时需要进行心脏磁共振检查,甚至心肌活检,以明确诊断。如何进行治疗?一旦明确诊断为免疫相关性心肌炎,要暂停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其他免疫抑制剂。2.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是指由于肿瘤治疗(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导致的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包括:①化疗药物:已知蒽环类药物(如多柔比星)、曲妥珠单抗、紫杉烷类等具有心脏毒性药物;②放疗:胸部放疗可导致心肌病变、瓣膜病变和冠状动脉疾病;③靶向治疗:例如针对HER2的抗体药物和某些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④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表现为心悸、胸闷、呼吸困难、下肢肿胀、活动耐力下降等。诊断包括:脑利钠肽水平明显升高、心超提示心脏扩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基线时下降等。治疗包括应用利尿剂、沙库巴曲缬沙坦、美托洛尔或比索洛尔、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右雷佐生可用于预防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具体治疗方案建议到专门的肿瘤心脏病联合门诊就诊。3.肿瘤相关高血压肿瘤相关高血压是指由于肿瘤本身或肿瘤治疗引起的高血压(诊室血压≥140/90mmHg),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会产生影响。常见于:①肿瘤细胞产生和分泌激素或激素样物质,如肾素、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等,这些物质可以导致血压升高;肿瘤直接压迫血管或神经,以及肿瘤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或肾实质损害。②一些化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激素治疗等都可导致血压升高。患者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或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部分患者可有头晕、头痛、泡沫尿、视力模糊等症状。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导致冠心病、脑梗塞、肾功能衰竭等后果。治疗方案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降压方案,比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抑制剂等,具体方案建议由专业的肿瘤心脏病团队管理。4.冠状动脉疾病是指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出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比如:胸部放疗可能直接损害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某些化疗药物、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都可能对心脏和血管造成损害,肿瘤患者多为老年人,可能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发作等。我们科室最近成功抢救了2例应用免疫抑制剂之后,心肌梗死发作的患者。患者可表现为活动后胸闷、胸痛、出冷汗,心跳骤停等,查心电图异常、心肌标志物升高,进一步做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冠心病诊断,必要时需植入心脏支架,同时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5.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肿瘤患者非常常见的并发症。因肿瘤细胞释放促凝因子,加上化疗、手术、卧床等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下肢的静脉血栓脱落进入肺部,阻塞肺血管,导致肺栓塞。肿瘤患者的肺栓塞发病非常急,患者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甚至晕厥、猝死,威及生命。下肢静脉超声、肺动脉CTA、血D二聚体等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上主要是抗凝甚至溶栓治疗等,但需评估出血风险。6.血脂异常化疗药物、内分泌治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放疗等都可能引起血脂升高。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血脂异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冠心病、中风等。血化验: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脂蛋白a水平即可诊断。建议增加体力活动,保持健康体重,低脂、低糖饮食,适当应用他汀类、贝特类及PCSK9抑制剂,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2、防治策略1.严密监测: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心脏超声等检查,以监测心脏问题。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心血管病史、肿瘤类型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心脏风险较高的患者,选择心脏毒性较小的药物和放疗方式。3.药物干预:对于可能出现心脏毒性的患者,提前使用心脏保护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药物剂量和疗程,以降低心脏毒性风险。4.多学科合作:成立专门的肿瘤心脏病MDT联合门诊,加强心内科、肿瘤科、放疗科、影像科等科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对于出现心脏问题的患者,及时进行多学科会诊,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5.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肿瘤治疗中的心脏问题及防治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3、总结:肿瘤治疗中的心脏问题不容忽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通过严密监测、个体化治疗、药物干预、多学科合作和健康教育等防治策略,有望降低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心脏问题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十院肿瘤心脏病亚专科主任张献玲

张献玲 2024-08-06阅读量1598

肿瘤患者需关注的心脏问题及防治

病请描述:肿瘤患者需关注的心脏问题及防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肿瘤心脏病负责人张献玲随着抗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进入慢病管理阶段。然而,抗肿瘤治疗,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在带来显著疗效的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心脏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威胁生命。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关注的心脏问题,以及防治策略:1、需要关注的心脏问题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ICIs)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是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细胞。然而,肿瘤免疫治疗在带来显著临床获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是一种罕见但致命的并发症,发病率约为0.04%至1.14%,死亡率可达39.7%-66%。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乏力等,也有一些患者没有任何不适,只是在常规检查时发现。怎么发现免疫相关心肌炎呢?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心肌标记物检测,提示肌钙蛋白、肌酸激酶、脑利钠肽等指标升高;心电图上可以有心律不齐、早搏、T波改变,心房颤动等;心脏超声表现为心脏扩大、心肌活动异常、心功能下降、心包积液等。必要时需要进行心脏磁共振检查,甚至心肌活检,以明确诊断。如何进行治疗?一旦明确诊断为免疫相关性心肌炎,要暂停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其他免疫抑制剂。2.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是指由于肿瘤治疗(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导致的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包括:①化疗药物:已知蒽环类药物(如多柔比星)、曲妥珠单抗、紫杉烷类等具有心脏毒性药物;②放疗:胸部放疗可导致心肌病变、瓣膜病变和冠状动脉疾病;③靶向治疗:例如针对HER2的抗体药物和某些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④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表现为心悸、胸闷、呼吸困难、下肢肿胀、活动耐力下降等。诊断包括:脑利钠肽水平明显升高、心超提示心脏扩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基线时下降等。治疗包括应用利尿剂、沙库巴曲缬沙坦、美托洛尔或比索洛尔、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右雷佐生可用于预防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具体治疗方案建议到专门的肿瘤心脏病联合门诊就诊。3.肿瘤相关高血压肿瘤相关高血压是指由于肿瘤本身或肿瘤治疗引起的高血压(诊室血压≥140/90mmHg),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会产生影响。常见于:①肿瘤细胞产生和分泌激素或激素样物质,如肾素、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等,这些物质可以导致血压升高;肿瘤直接压迫血管或神经,以及肿瘤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或肾实质损害。②一些化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激素治疗等都可导致血压升高。患者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或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部分患者可有头晕、头痛、泡沫尿、视力模糊等症状。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导致冠心病、脑梗塞、肾功能衰竭等后果。治疗方案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降压方案,比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抑制剂等,具体方案建议由专业的肿瘤心脏病团队管理。4.冠状动脉疾病是指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出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比如:胸部放疗可能直接损害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某些化疗药物、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都可能对心脏和血管造成损害,肿瘤患者多为老年人,可能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发作等。我们科室最近成功抢救了2例应用免疫抑制剂之后,心肌梗死发作的患者。患者可表现为活动后胸闷、胸痛、出冷汗,心跳骤停等,查心电图异常、心肌标志物升高,进一步做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冠心病诊断,必要时需植入心脏支架,同时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5.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肿瘤患者非常常见的并发症。因肿瘤细胞释放促凝因子,加上化疗、手术、卧床等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下肢的静脉血栓脱落进入肺部,阻塞肺血管,导致肺栓塞。肿瘤患者的肺栓塞发病非常急,患者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甚至晕厥、猝死,威及生命。下肢静脉超声、肺动脉CTA、血D二聚体等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上主要是抗凝甚至溶栓治疗等,但需评估出血风险。6.血脂异常化疗药物、内分泌治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放疗等都可能引起血脂升高。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血脂异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冠心病、中风等。血化验: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脂蛋白a水平即可诊断。建议增加体力活动,保持健康体重,低脂、低糖饮食,适当应用他汀类、贝特类及PCSK9抑制剂,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2、防治策略1.严密监测: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心脏超声等检查,以监测心脏问题。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心血管病史、肿瘤类型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心脏风险较高的患者,选择心脏毒性较小的药物和放疗方式。3.药物干预:对于可能出现心脏毒性的患者,提前使用心脏保护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药物剂量和疗程,以降低心脏毒性风险。4.多学科合作:成立专门的肿瘤心脏病MDT联合门诊,加强心内科、肿瘤科、放疗科、影像科等科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对于出现心脏问题的患者,及时进行多学科会诊,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5.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肿瘤治疗中的心脏问题及防治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3、总结:肿瘤治疗中的心脏问题不容忽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通过严密监测、个体化治疗、药物干预、多学科合作和健康教育等防治策略,有望降低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心脏问题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十院肿瘤心脏病亚专科主任张献玲

张献玲 2024-08-06阅读量1555

肿瘤患者需关注的心脏问题及防治

病请描述:肿瘤患者需关注的心脏问题及防治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肿瘤心脏病负责人张献玲 随着抗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进入慢病管理阶段。然而,抗肿瘤治疗,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在带来显著疗效的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心脏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威胁生命。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关注的心脏问题,以及防治策略: 1、需要关注的心脏问题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ICIs)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是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细胞。然而,肿瘤免疫治疗在带来显著临床获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是一种罕见但致命的并发症,发病率约为0.04%至1.14%,死亡率可达39.7%-66%。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乏力等,也有一些患者没有任何不适,只是在常规检查时发现。 怎么发现免疫相关心肌炎呢?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心肌标记物检测,提示肌钙蛋白、肌酸激酶、脑利钠肽等指标升高;心电图上可以有心律不齐、早搏、T波改变,心房颤动等;心脏超声表现为心脏扩大、心肌活动异常、心功能下降、心包积液等。必要时需要进行心脏磁共振检查,甚至心肌活检,以明确诊断。 如何进行治疗? 一旦明确诊断为免疫相关性心肌炎,要暂停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其他免疫抑制剂。 2.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 是指由于肿瘤治疗(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导致的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包括:①化疗药物:已知蒽环类药物(如多柔比星)、曲妥珠单抗、紫杉烷类等具有心脏毒性药物;②放疗:胸部放疗可导致心肌病变、瓣膜病变和冠状动脉疾病;③靶向治疗:例如针对HER2的抗体药物和某些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④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表现为心悸、胸闷、呼吸困难、下肢肿胀、活动耐力下降等。诊断包括:脑利钠肽水平明显升高、心超提示心脏扩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基线时下降等。治疗包括应用利尿剂、沙库巴曲缬沙坦、美托洛尔或比索洛尔、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右雷佐生可用于预防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具体治疗方案建议到专门的肿瘤心脏病联合门诊就诊。 3.肿瘤相关高血压 肿瘤相关高血压是指由于肿瘤本身或肿瘤治疗引起的高血压(诊室血压≥140/90mmHg),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会产生影响。常见于:①肿瘤细胞产生和分泌激素或激素样物质,如肾素、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等,这些物质可以导致血压升高;肿瘤直接压迫血管或神经,以及肿瘤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或肾实质损害。②一些化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激素治疗等都可导致血压升高。患者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或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部分患者可有头晕、头痛、泡沫尿、视力模糊等症状。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导致冠心病、脑梗塞、肾功能衰竭等后果。治疗方案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降压方案,比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抑制剂等,具体方案建议由专业的肿瘤心脏病团队管理。 4.冠状动脉疾病 是指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出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比如:胸部放疗可能直接损害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某些化疗药物、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都可能对心脏和血管造成损害,肿瘤患者多为老年人,可能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发作等。我们科室最近成功抢救了2例应用免疫抑制剂之后,心肌梗死发作的患者。患者可表现为活动后胸闷、胸痛、出冷汗,心跳骤停等,查心电图异常、心肌标志物升高,进一步做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冠心病诊断,必要时需植入心脏支架,同时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 5.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肿瘤患者非常常见的并发症。因肿瘤细胞释放促凝因子,加上化疗、手术、卧床等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下肢的静脉血栓脱落进入肺部,阻塞肺血管,导致肺栓塞。肿瘤患者的肺栓塞发病非常急,患者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甚至晕厥、猝死,威及生命。下肢静脉超声、肺动脉CTA、血D二聚体等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上主要是抗凝甚至溶栓治疗等,但需评估出血风险。 6.血脂异常 化疗药物、内分泌治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放疗等都可能引起血脂升高。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血脂异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冠心病、中风等。血化验: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脂蛋白a水平即可诊断。建议增加体力活动,保持健康体重,低脂、低糖饮食,适当应用他汀类、贝特类及PCSK9抑制剂,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防治策略 1.严密监测: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心脏超声等检查,以监测心脏问题。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心血管病史、肿瘤类型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心脏风险较高的患者,选择心脏毒性较小的药物和放疗方式。 3.药物干预:对于可能出现心脏毒性的患者,提前使用心脏保护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药物剂量和疗程,以降低心脏毒性风险。 4.多学科合作:成立专门的肿瘤心脏病MDT联合门诊,加强心内科、肿瘤科、放疗科、影像科等科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对于出现心脏问题的患者,及时进行多学科会诊,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5.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肿瘤治疗中的心脏问题及防治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3、总结: 肿瘤治疗中的心脏问题不容忽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通过严密监测、个体化治疗、药物干预、多学科合作和健康教育等防治策略,有望降低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心脏问题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十院肿瘤心脏病亚专科主任张献玲

张献玲 2024-08-06阅读量1848

心房颤动与心脏健康的关系

病请描述:心房颤动与心脏健康的关系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不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对整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理解心房颤动与心脏健康之间的关系对于预防和管理这一疾病至关重要。     心房颤动与心脏健康的关系 增加中风风险:心房颤动使心房内的血液容易凝结成血栓。如果这些血栓脱落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它们可能会到达大脑并引发中风。因此,心房颤动患者中风的风险明显增加。 心脏功能受损:持续的心房颤动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尤其是心房与心室之间的协调。长期存在的心房颤动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 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心房颤动不仅影响心脏本身,还可能增加全身血管系统的负担。这可能导致高血压的恶化和其他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生活质量下降:心房颤动的症状如心悸、气短和疲劳,可能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 如何预防和管理心房颤动? 预防和有效管理心房颤动的关键在于: 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异常。 避免诱发因素:如过度饮酒、咖啡因摄入过多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定期医学检查:包括心脏健康评估和心电图监测。 药物治疗:如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血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 手术和介入治疗:对于需要的患者可能进行心脏手术或介入治疗,如迷宫消融术。 结语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心脏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通过了解其与心脏健康的关系,并采取合适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如果您有心房颤动相关的症状或担忧,建议及时咨询心脏科专家以获取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王亮 2024-07-25阅读量6423

中老年患者的房间隔缺损,能否...

病请描述: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如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出现心脏扩大、心衰、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但对于中小型房间隔缺损,发病隐匿,心脏杂音不明显,出现临床症状较晚,导致很多患者到了中老年阶段,因为出现心衰、心律失常等才被诊断。这类患者,因为年龄偏大,很想通过微创手术治疗。那么这类患者可以通过微创封堵手术根治吗? 李女士,57岁,安徽合肥人,2019年因活动后气短,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房间隔缺损,当时建议开胸手术。因李女士对开胸手术有顾虑,所以选择药物保守治疗。但此后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双下肢水肿。今年到两家当地的三甲医院就诊,查心脏彩超后,均被告知因房间隔缺损的位置不好,无法进行微创封堵手术,只能选择开胸手术。最终李女士决定来上海看看,找到了我们团队。 李女士入院后,我们安排了心脏彩超检查,经与心超专家会诊,我们认为李女士是可以考虑进行微创封堵手术的。虽然房缺靠近主动脉侧无边,且下缘薄弱,但我们之前有类似成功的经验,所以成功概率应该在90%以上,如果术中证实不适合封堵,那就直接进行直视下修补手术。 经过术前准备和充分沟通后,手术如期进行,在心脏彩超监测下,我们经右侧股静脉穿刺,送入10F输送鞘管,跨过房缺,经鞘管送入24#房缺封堵器,依次释放左侧和右侧伞盘,准确夹持房缺边缘。经心脏彩超确认,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推拉试验见封堵器无位移,最终释放封堵器,撤出鞘管。手术顺利结束,穿刺点只有3mm大小。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房间隔无残余分流,心脏较术前缩小,肺动脉压力也下降了,提示手术效果很好。 李女士恢复顺利,术后第1天就活动自如了,她自己从来没想到能恢复这么快。李女士说,虽然病情发现的晚了,晚治疗的效果不如早治疗,但是以前医学技术没有现在好,如果早治疗,可能只能选择开胸手术。现在幸运的是通过微创封堵手术治愈,李女士感到非常满意。

张步升 2024-07-11阅读量1301

儿童肥胖的危害以及干预方法-...

病请描述:儿童肥胖的危害以及干预方法 儿童肥胖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习惯的恶化,越来越多的儿童加入了肥胖行列。儿童肥胖不仅影响外观,更重要的是,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儿童肥胖的危害,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儿童肥胖的危害 1. 心血管疾病 儿童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儿童往往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这些症状容易导致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此外,肥胖儿童的心脏负担较重,长期下去,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脏疾病。 2. 糖尿病 儿童肥胖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肥胖儿童的胰岛素抵抗性增加,导致血糖调节异常。长期高血糖状态容易引发糖尿病,而且糖尿病并发症对儿童的健康造成极大影响。 3. 呼吸系统疾病 肥胖儿童往往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是因为他们颈部脂肪积累,导致气道狭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影响儿童的睡眠质量,长期下去,可能导致生长迟缓、智力发育受损等问题。此外,肥胖儿童还容易患上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4. 骨骼系统疾病 儿童肥胖容易导致骨折风险增加。肥胖儿童的骨骼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发生骨折。此外,肥胖还会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导致关节异常、骨质疏松等问题。 5. 心理创伤 儿童肥胖容易引发心理问题。肥胖儿童往往受到同伴的嘲笑和歧视,这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期下去,可能导致儿童形成社交障碍、自尊心受损等问题。 6. 肿瘤 儿童肥胖还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肥胖儿童患上某些肿瘤的风险较高,如甲状腺癌、肾母细胞瘤等。 二、干预方法 1. 饮食调整 控制儿童肥胖的首要任务是调整饮食。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摄入。此外,鼓励孩子多喝水,避免碳酸饮料和零食。 2. 增加运动 运动是减肥的有效途径,对于儿童肥胖问题同样适用。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篮球等。此外,限制孩子长时间沉迷于电子设备,鼓励他们多参加户外活动。 3. 心理辅导 对于肥胖儿童,心理辅导至关重要。家长和老师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克服自卑情绪。同时,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同伴的嘲笑和歧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 家庭支持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肥胖问题具有重要影响。家长应以身作则,树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总之,儿童肥胖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通过饮食调整、增加运动、心理辅导、家庭支持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率,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生长发育 2024-03-19阅读量2288

频发室性早搏(室早),要不要...

病请描述:频发室性早搏,早搏的数量往往特别多,每日(24小时心电图)早搏数量少则数千,多则可达数万个,常规的心电图上常常显示二联律、三联律。很多患有频发室早的患者,时常纠结:是吃药呢,还是做射频消融手术呢? 这要从室性早搏的特点说起。一般来说,频发的室性早搏,药物治疗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可能吃了很多药物,早搏也不见减少或减少不明显。或者,虽然吃了药有一定效果(早搏数量有所减少,但往往仍然不算少),但需要长期地吃药,不能停药、减药,停药或减药后不久,早搏往往又增多,甚至本来吃药还有效果,时间久了却莫名其秒地早搏又增多了。实际上,上述情况在临床工作中其实并不少见。因此,对于多数患者而言,可选的治疗方案,要么是适度吃药、接受与室性早搏暂时共存、和平共处,要么是考虑做射频以求根治。 哪些患者适合做射频消融呢?一般来说,以下患者推荐做射频消融术。 1.室性早搏诱发了恶性事件(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或伴有晕厥甚至差点猝死等严重症状者,应该尽快行射频消融术,根治室早以后,有可能避免恶性事件。从患者比例来说,此类患者较为罕见,在频发室早的患者中可能占数百甚至数千分之一。 2.频发室性早搏引发了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根治室早后,扩大的心脏多数可恢复正常,心功能明显改善。这种情况在频发室早患者中约占三十分之一。强烈推荐做射频消融。 3.频发室早,引起心悸、胸痛等不适,反复用药效果不理想,或者虽有一定效果,但不愿长期服药。这种情况在频发室早患者中比例很高,大多数属于这种情况,推荐做射频消融术。这也是患者最终决定做射频消融的主要原因。 4.频发室早虽然没有引起明显症状,但是早搏长期存在,已经数月甚至数年,导致心理压力巨大、时常恐惧,或者频发室早导致生活中诸多不便(怀孕生育、求职受影响等),也建议做射频消融术。这些情况,在频发室早的患者,占有较高的比例,是患者最终决定做射频消融的常见原因。 关于成功率:射频消融治疗室早的成功率,与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有关系,多数起源于心室的流出道位置,成功率在90%-95%左右,少数室早的起源部位较“偏”,成功率要低一些,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程宽 2022-10-15阅读量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