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今日心情:昨天很忙很累,但心情很好!5位高度近视眼病人做了晶体植入手术,8位近视眼病人做了激光手术,每个人都很顺利,每个人都达到甚至超过了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每个人笑眯眯地来,又笑眯眯地走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科王晓瑛女孩M和Z因为做晶体手术彼此成了朋友:她俩相仿的年龄,差不多的高度数,曾经相同的困惑,手术前还互相鼓励,如今一起摆脱了烦恼——一样开心的笑容!病人K昨日术后有些反应,我建议他留下来观察2~3小时,虽然这样我回家要晚些,但我希望病人回去后更安心。果然1小时后他觉得有些头痛眼胀,不舒服,我给他及时扩瞳、放房水,压力很快降低,不舒服感觉很快消失了,他放心回去了。今天一查,视力眼压一切正常 “要是昨天早把你放走了,今天可没有这么舒服了!”我笑笑着说 。他也笑了。 病人W今天把我昨天给他的三百元又交回我手中说:王医生谢谢您!因为家境不是很好,昨天做完手术出来他身上只剩下几十块钱,连回去打的的钱都不够,我拿出300元,希望能解他的燃眉之急。手术结果很好,他非常高兴,但愿良好的视力带给他一个美好的未来。每天都这样忙忙碌碌,但如果每天都带给多一些的人光明,忙也觉得值得,觉得开心!病人良好的结果不仅给他们自己带来快乐,也给我更多信心和鼓励,激励我更好更多地为需要光明的人服务!我真心地感谢每一个我诊治过的病人,他们的信任和配合使我更加努力去做一个好医生!
王晓瑛 2018-08-07阅读量5047
病请描述:垂体是人体内分泌调节的司令部,垂体出现病变,除了会引起相应内分泌症状外,还会因压迫引起头痛、视物模糊等。神经内镜下经鼻微创手术切除垂体囊肿,切除彻底、创伤小、恢复快、美观保留。 患者为中老年女性,因头痛数月前来就诊。头颅MRI检查示:鞍区占位性病变,大小约1.2*1cm,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信号,病变未见明显强化。 鞍区MRI检查:经术前评估,排除手术禁忌,我们采用高清内镜经单鼻孔微创成功切除垂体病变,手术顺利,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中照片:肿瘤切除干净,可见鞍隔塌陷。患者术后第三天拔出鼻纱条,无脑脊液鼻漏、无发热、无鼻腔流血,术后第7天顺利出院。神经内镜的高清视野让神经外科医生视野更开阔、更清晰,操作更细致、更微创,损伤更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某种程度上减少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新技术的应用为广大垂体瘤患者朋友带来福音!
高阳 2018-07-17阅读量8161
病请描述:蛛网膜囊肿是小儿神经外科门诊常见疾病,经常会有焦虑的家长前来咨询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应该说大多数蛛网膜囊肿只需要长期的临床随访就可以了,只有少部分需要手术治疗。个人总结多年的实践原则,供各位家属参考。 (1)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 (2)囊肿导致局灶性神经功能受损,比如动眼神经导致的斜视等。 (3)动态观察囊肿呈增大趋势,体积巨大对周围脑组织产生挤压和移位。 (4)囊肿压迫脑室结构,造成梗阻性脑积水。 (5)癫痫反复发作,全身或者局灶性发作。 (6)不能耐受的头痛。 (7)颅骨外形不对称,局部膨隆。 (8)曾有外伤后囊肿内出血病史。 (9)囊肿压迫脑干或者枕骨大孔。 (10)幕上囊肿30 ml或直径5cm以上,尤其对于低龄儿童。 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沟通囊肿和脑脊液循环,切除具有分泌功能的囊壁,预防囊壁塌陷后出现的静脉出血。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有:(1)囊肿-腹腔分流术;(2)开颅囊壁切除或囊肿开窗手术;(3)内镜下囊肿脑池造瘘术。 目前囊肿-腹腔术逐渐遭到淘汰,主要由于较高的分流管感染率、机械故障和远期的分流管依赖。从孩子接受手术创伤角度,我个人首选内镜下囊肿脑池造瘘术。这种微创手术的理念需要满足以下必要条件:囊肿在颅底与脑池有一定的交界并且存在安全可及的内镜入路。对于少部分囊壁处于高分泌状态的患儿,内镜下单纯脑池造瘘可能并不能有效缩小蛛网膜囊肿体积和占位效应,开颅囊壁切除是更合适的治疗方案。综上我们需要结合每位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微创是我们和家属共同的追求。
沈文俊 2018-07-15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期颅内动静脉畸形(AVM)临床及形态学。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14例平均年龄为7.26岁的儿童期颅内AVM患者的临床特点、术前影像及DSA资料。 结果 男女比例为8:6,绝大多数曾有自发性脑出血病史(11/14,78.6%),头痛(7/14,50.0%),单侧肢体乏力(5/14,35.7%),少数伴有癫痫发作(2/14,14.3%)。所有病例均经DSA确诊为颅内AVM,病灶均在幕上,其中终末支供血9例,剩余5例为穿支供血。单支供血7例,其余多支供血的病例中有4例为前、后循环联合供血。侧裂面及凸面病例5例,侧脑室病例4例,脑底面病例3例,半球内侧面2例。10例病灶大小为0~30mm,4例病灶大小为30~60mm。根据Spetzler-martin分级,I级4例、II级2例、III级5例、IV级3例。 结论 儿童期颅内AVM病灶虽然体积小、评级低,但是发病早、易出血,需要临床积极的综合治疗。DSA造影发现多数儿童期动静脉畸形呈幼稚型,其自然病程需要进一步的随访研究。 全文发表于《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年7月,23卷第7期。
沈文俊 2018-07-15阅读量8952
病请描述: 日前我院神经外科沈文俊医师《脑-硬脑膜-颞肌血管融合术治疗幼儿烟雾病》论文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中,获得国内外专家一致认可,一举夺得美中神经科学与卒中学会的优秀奖。 何为“烟雾病(Moyamoya diease, MMD) ”,烟雾病又称自发性颅底动脉环闭症,是由于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进行性狭窄闭塞,导致颅底出现代偿性异常网状血管网。这种扩张的血管在血管造影时的形态就像吸烟时吐出的烟雾,故命名为烟雾病。临床及实验表明,该病乃免疫性血管反应以及随之而来的炎症反应,是一组后天获得性闭塞性脑血管病。本病最早于1961年在日本发现,随后各国均有报道。流行病学调查发现,MMD在东亚地区的黄色人种中高发。烟雾病存在两个发病高峰,即为5-10岁和35-45岁。近年来,随着MRA、CTA无创性血管检查的推广,以及神经科医师对烟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使得烟雾病的临床检出率明显上升。以日本为例1995年时患病率为3.16/10万,2008年时患病率已经升高到10.5/10万。 烟雾病首发症状类型有TIA、脑梗、癫痫、头痛及脑出血,实际发病过程复杂多变,也可呈混合型。儿童烟雾病90%以上为缺血型发作,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或左右两侧相继出现瘫痪,可伴有失语、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智能减退、痴呆、癫痫发作、头痛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我国儿童烟雾病有着接近50%脑梗比例,远高于日本和韩国,说明在我国一些诸如视物不清、头痛、肢体麻木抽动、智力减退等早期症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就诊时间较晚。 对于无症状的烟雾病患者,前瞻性研究发现,其卒中几率为3.2%/人/年;而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烟雾病患者,起病后5年内卒中的比例在65%,而手术治疗组只有5.5%-17%,能明显下降死亡率和致残率。在日本、欧美及韩国有关烟雾病的手术治疗问题已没有疑议。在日本2012版烟雾病诊疗指南中,明确指出对表现为缺血症状的烟雾病患者行外科血管重建术是有效的。血管重建术可以改善脑血流、减轻缺血性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降低脑梗死的风险、改善术后的生活质量和脑功能的长期预后。对于缺血型为主的儿童烟雾病,手术还能有效保护智能发育。 烟雾病的手术目的是想寻找一种减轻或者缓解脑血管闭塞的方法。目前大致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其目的都是通过手术将颈外动脉的血管融合灌注于大脑皮层。直接吻合术和间接吻合术对儿童患者改善预后均有效。至目前为止,我院小儿烟雾病手术例数为200余例,年手术70余例,为全国儿童专科医院之首。我院一组6岁以内的烟雾病幼儿,经过平均15.8个月的随访,77.5%的患儿改善了神经功能, 20.0%症状得到了控制,DSA以及同位素检查提示脑血流灌注得到了改善。我们正在进一步改善手术技巧,长期随访观察,进一步改善小儿烟雾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
沈文俊 2018-07-15阅读量9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