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胸部 > 乳房胀痛 > 内容

乳房胀痛内容

《中国人雄激素性脱发诊疗指南...

病请描述: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是最常见的脱发类型,通常始于青春期或青春后期。我国男性患病率约为21.3%,女性患病率约为6.0%。尽管已有学者提出了关于中国雄激素脱发的诊疗指南,但主要集中于AGA的诊断和内科药物治疗,其他治疗方案相对欠缺。近年来,随着对AGA治疗的重视,新的治疗方案不断涌现。本指南基于最新临床证据,为临床医师提供安全有效的AGA诊疗方案。 文 | 刘驰 AGA的命名     雄激素性脱发因其发病原因命名。AGA是一种遗传倾向的多基因隐性遗传疾病,表现为脱发的不同模式和患病率。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GA患者中有家族遗传史的占53.3%~63.9%,父系遗传显著高于母系。当前研究表明,雄激素在AGA的发病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他如毛囊周围炎症、生活压力、饮食习惯等因素也可加重症状。 病因和发病机制     AGA的关键病因是雄激素,特别是二氢睾酮(DHT)。尽管AGA患者血液中的雄激素水平正常,但脱发区毛囊内雄激素受体基因和Ⅱ型5α还原酶基因表达升高,使雄激素对易感毛囊的作用增大,导致毛囊微型化和脱发。 临床表现与分级     AGA是一种非瘢痕性脱发,通常在青春期发病,表现为进行性头发直径变细、密度下降,直至秃发,伴头皮油脂分泌增多。男性常表现为前额、双侧额角和顶部脱发;女性主要表现为头顶部头发稀疏。2007年提出的BASP分型法适用于男女AGA的临床分级,因其全面性和系统性被广泛推荐。 诊断与鉴别诊断     AGA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脱发模式。早期或不典型病例需要进一步辅助检查。女性AGA患者需与弥漫性斑秃和前额纤维化性秃发鉴别。 01 拉发实验 患者5天不洗头,轻拉头发,计算拔下的毛发数量,多于6根为阳性。 02 皮肤镜检查 特征为毛干粗细不均、毳毛增多或毛囊单位毛发数目减少。 03 实验室检查 对于女性弥漫性脱发患者,可进行性激素、铁蛋白和TSH检查,以排除其他病因。 治疗方法     AGA治疗强调早期和长期,方法包括系统用药、局部用药、毛发移植术、中胚层疗法和低能量激光治疗等。 01 非那雄胺 适用于男性,通过抑制Ⅱ型5α还原酶减少DHT生成。推荐剂量为1 mg/d,一次/天。服药3个月后脱发减少,6个月观察效果,12个月后无效则建议停药。有效率65%~90%,不良反应包括性功能障碍等。 02 螺内酯 适用于部分女性,减少肾上腺产生睾酮。用法为40~200 mg/d,服用至少1年。主要不良反应为月经紊乱、性欲降低、乳房胀痛。 03 米诺地尔 外用药物,促进毛发生长,有2%和5%两种浓度。推荐男性使用5%,女性使用2%。用法为2次/天,每次1 ml,涂抹于脱发区域。初期会有脱发增加现象,坚持使用6个月后有效率50%~85%。 04 毛发移植 将非脱发区域毛囊移植至脱发区,术后6~9个月见效。术后建议继续使用防脱发药物。 05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 局部注射PRP至脱发区域头皮,1次/月,连续注射3~6次。PRP具有改善毛囊微环境、促进毛囊生长的作用,不良反应为注射过程及术后轻微疼痛。 06 低能量激光治疗(LLLT) 波长655 nm的激光设备用于治疗AGA,隔天照射1次,15~30 min/天,连续使用3个月以上见效。       本指南提供了全面的雄激素性脱发治疗方案,旨在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治疗AGA患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联合治疗可达到最佳效果。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临床医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指南,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服务。 引用文献: [1]胡志奇,苗勇.中国人雄激素性脱发诊疗指南[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9,30(01):8-12.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1461

子宫肌腺症科普

病请描述:子宫肌腺症 引言 子宫肌腺症,又称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它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生长,导致疼痛、月经不规律、不孕等症状。 一、病因 子宫肌腺症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部分内膜碎片可能通过输卵管逆流至腹腔,然后在盆腔内生长,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灶。 2.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子宫内膜异位灶中的内膜细胞可能通过淋巴或静脉途径播散至盆腔其他部位。 3.免疫因素:研究发现,子宫肌腺症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水平较高,提示免疫因素可能在子宫肌腺症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二、症状 子宫肌腺症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 1.痛经:疼痛多发生在月经前1-2天,呈进行性加重,月经结束后逐渐减轻。疼痛部位多为下腹、腰骶部,可放射至大腿内侧。 2.月经不规律: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增多或减少,甚至出现闭经。 3.不孕:约40%的子宫肌腺症患者合并不孕,可能与病灶影响输卵管通畅、卵巢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 4.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性交痛、排便痛等不适。 三、诊断 子宫肌腺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有: 1.超声检查:可发现盆腔内异常回声区,有助于判断病灶的位置和范围。 2.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内膜异位灶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3.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肌腺症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和范围。 四、治疗 子宫肌腺症的治疗原则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育能力。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1.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类药物(如口服避孕药)、促排卵药物等,用于缓解疼痛、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等。 (1)孕激素宫内节育器:放置方便,一次放置5年有效,有效改善腺肌病相关痛经、盆腔痛、减少月经量,副作用:甾体激素类共有的子宫不规则出血 (2)口服避孕药:缓解疼痛、减少月经量,副作用:子宫不规则出血,其他少见副作用包括体重增加、头痛、乳房胀痛等 (3)注射GnRH-a类药物:有效、快速缓解疼痛、治疗月经过多以及缩小子宫体积。副作用:低雌激素血症引起的绝经相关症状如潮热、阴道干燥、性欲降低、失眠及抑郁等,长期应用则有骨质丢失的可能 (4)持续使用口服避孕药:缓解疼痛、减少月经量。副作用:40岁以上或有高危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血栓史及吸烟)的患者,要警惕血栓栓塞的风险 2.手术治疗:对于病变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合并不孕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旨在切除病灶、恢复解剖结构、改善生育能力。 手术方式:子宫全切术(失去生育能力)。保留子宫的手术如病灶切除或减少术(需要注意疼痛缓解效果、复发、生育结局的问题) 5、长期管理 需要长期管理、终身管理。 使用药物长期治疗、或手术联合药物进行长期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复发。 总结: 子宫腺肌病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多种因素会升高发病风险 不同症状患者可以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子宫切除虽然可以根治,但对女性的损伤也很多,药物治疗是更好的选择 腺肌病是慢性疾病,手术后容易复发,仅仅短期治疗后也容易反弹,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疗效获益最大化。

何拉曼 2023-12-11阅读量1849

子宫肌腺症科普

病请描述:子宫肌腺症 引言 子宫肌腺症,又称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它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生长,导致疼痛、月经不规律、不孕等症状。 一、病因 子宫肌腺症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部分内膜碎片可能通过输卵管逆流至腹腔,然后在盆腔内生长,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灶。 2.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子宫内膜异位灶中的内膜细胞可能通过淋巴或静脉途径播散至盆腔其他部位。 3.免疫因素:研究发现,子宫肌腺症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水平较高,提示免疫因素可能在子宫肌腺症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二、症状 子宫肌腺症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 1.痛经:疼痛多发生在月经前1-2天,呈进行性加重,月经结束后逐渐减轻。疼痛部位多为下腹、腰骶部,可放射至大腿内侧。 2.月经不规律: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增多或减少,甚至出现闭经。 3.不孕:约40%的子宫肌腺症患者合并不孕,可能与病灶影响输卵管通畅、卵巢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 4.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性交痛、排便痛等不适。 三、诊断 子宫肌腺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有: 1.超声检查:可发现盆腔内异常回声区,有助于判断病灶的位置和范围。 2.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内膜异位灶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3.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肌腺症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和范围。 四、治疗 子宫肌腺症的治疗原则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育能力。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1.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类药物(如口服避孕药)、促排卵药物等,用于缓解疼痛、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等。 (1)孕激素宫内节育器:放置方便,一次放置5年有效,有效改善腺肌病相关痛经、盆腔痛、减少月经量,副作用:甾体激素类共有的子宫不规则出血 (2)口服避孕药:缓解疼痛、减少月经量,副作用:子宫不规则出血,其他少见副作用包括体重增加、头痛、乳房胀痛等 (3)注射GnRH-a类药物:有效、快速缓解疼痛、治疗月经过多以及缩小子宫体积。副作用:低雌激素血症引起的绝经相关症状如潮热、阴道干燥、性欲降低、失眠及抑郁等,长期应用则有骨质丢失的可能 (4)持续使用口服避孕药:缓解疼痛、减少月经量。副作用:40岁以上或有高危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血栓史及吸烟)的患者,要警惕血栓栓塞的风险 2.手术治疗:对于病变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合并不孕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旨在切除病灶、恢复解剖结构、改善生育能力。 手术方式:子宫全切术(失去生育能力)。保留子宫的手术如病灶切除或减少术(需要注意疼痛缓解效果、复发、生育结局的问题) 5、长期管理 需要长期管理、终身管理。 使用药物长期治疗、或手术联合药物进行长期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复发。 总结: 子宫腺肌病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多种因素会升高发病风险 不同症状患者可以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子宫切除虽然可以根治,但对女性的损伤也很多,药物治疗是更好的选择 腺肌病是慢性疾病,手术后容易复发,仅仅短期治疗后也容易反弹,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疗效获益最大化。

何拉曼 2023-11-29阅读量1659

花开因有时-唐慧雅

病请描述:花开因有时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孩子的生长发育是家长关心的重点。那么,与儿童生长发育有关的疾病家长是否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儿童生长发育中最常见的两类疾病。 自家孩子座位总在前排?衣服裤子穿了很久也没显小?总在同龄人中显得小?发现孩子有上述问题的家长们请注意了,孩子身高发育迟缓不容忽视,需警惕矮小症!矮小症是指相同或相似环境下,儿童的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儿童的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或在第3百分位数以下。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以下情况:①儿童的生长速度3岁前小于7厘米/年;②3岁到青春期小于5厘米/年;③青春期小于6厘米/年。则需到专科门诊明确孩子是否有矮小症。儿童矮小有多种病因,常见原因为生长激素缺乏或分泌不足、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宫内发育迟缓、甲状腺功能低下、家族性矮身材等。不同病因,治疗手段也不尽相同,因此如果家长怀疑孩子矮小,需及时就诊,明确诊断及病因,及时干预。青春期是孩子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期,在此时期,孩子会出现第二性征发育、性器官发育成熟、体格生长发育加快,并伴随着心理和行为变化。如果把孩子比作花儿,那么青春期就是花骨朵到花儿开放的蓓蕾期。如果花儿过早开放,会过早地承受风雨,甚至会过早凋谢。同理,过早发育也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危害,除了会缩短身高生长时间,影响孩子身高,还会带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或社会行为异常。因此,性早熟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首先,家长需要了解什么叫做性早熟。性早熟在医学上有严格定义,女孩子7.5岁以前、男孩子9岁以前出现了第二性征就是性早熟。对女孩子来说,出现乳房发育有硬块(胀痛),出现阴毛、腋毛,月经初潮即为性发育表现;对男孩子来说,青春期发育更加隐匿,更加难以发现,易被忽视,出现睾丸及阴茎增大,出现腋毛,出现胡须、喉结,变声、遗精等即为性发育表现。其次,家长需要了解哪些原因可能导致孩子性早熟。按发病机制的不同,性早熟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真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和部分性早熟。真性性早熟常见病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外伤、下丘脑垂体等部位的肿瘤、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值得一提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找不到一个特定的明确的病因,常被称为特发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常见病因为:性腺肿瘤、产生促性腺激素的肿瘤、肾上腺疾病等,另外,营养过剩、过度食用或误服含雌激素的食物药物也可能导致性早熟。家长最关心的是,应该如何去做来预防孩子性早熟。首先,应该让孩子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拒绝滋补品,避免过度肥胖。其次,避免熬夜。经常熬夜会阻碍褪黑素分泌,同时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的强光照会使褪黑素水平降低,导致其对促性腺激素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引起性早熟。并且,家长需让孩子远离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如洗涤剂、塑料添加剂、除草剂、部分化妆品等。 如果女孩子在7.5岁以前,男孩子在9岁以前已经开始有青春期迹象,有可能是性早熟!家长需要带孩子到专科门诊进行就诊。不要让你的“花儿”过早开放!

生长发育 2023-11-23阅读量2793

警惕沉默的杀手—“为何脂肪肝...

病请描述: 生活中常有女性朋友抱怨:“我好累啊!”,“我快累死了!”但多数人一般并不会将乏力、疲劳感与自身机体某些组织、器官的机能减弱联系起来。脂肪肝早期常常没有自觉症状,只有乏力疲劳表现,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甚至一些女性明明自己或周围的女性体检已经查出了脂肪肝,仍固执地认为“男人才容易得脂肪肝。”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肝硬化科孙明瑜脂肪肝是男人的专利吗?脂肪肝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肝脏里脂肪为何会增多?从食物中摄入的甘油三酯,叫外源性脂肪。内源性脂肪是指从体内糖类、游离脂肪酸等物质转化而来的脂肪。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参与糖类、脂类、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肝细胞主要摄取来自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也摄取血中糖代谢转化来的游离脂肪酸,再合成甘油三酯、磷脂及胆固醇酯等。肝脏不能贮存脂肪,所以其合成的脂肪又及时地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而转运到血液中去。外周组织脂肪的摄取、贮存与动员,在餐后主要来自消化吸收的外源性脂肪,在饥饿时则来自肝脏合成的内源性脂肪。可见肝脏在维持脂质代谢动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已认定的脂肪肝发病原因有营养失衡、酗酒、肥胖症、糖尿病、慢性肝炎、用药不当或化学品中毒,以及急性妊娠期脂肪肝等。脂肪肝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而且不同年龄段的成年女性都可能患脂肪肝。其中,20多岁的女孩成为营养不良性脂肪肝的高发人群。过度减肥会“饿出”脂肪肝:一日三餐以水果、蔬菜、维生素片为主,拼命维持骨感美,却因此患上了脂肪肝。由于长期饥饿、节食或肠道病便所致的营养不良以及蛋白质供应低下,或者吸收不良都能引起人体内的白蛋白合成减少,从而促使脂肪组织的脂肪分解和动用,大量脂肪酸从脂肪组织中释放进入肝脏,加之机体又缺少脂肪代谢时必要的酶类和维生素,最终导致肝内脂肪积蓄,形成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健康是美丽的基础,减肥警惕“饿出”脂肪肝。据调查,在25~40岁的产后青年女性中,患脂肪肝的人比例也很高。这类女性患脂肪肝的病因大多是认为产后“大亏”需“大补”,又方式不当,导致营养过剩或者吃太多所谓的保健品,引起体内脂肪堆积也或者兼有药物性(化学性)肝损害,肝脏脂肪代谢紊乱。产后补养要请有资质的营养师或者中医师来指导调补,根据体制制定个体化得调护方案。不可从市场上购买保健品和补品胡吃海补!由于高脂高糖饮食、睡前吃零食、睡眠过多,以及懒于运动等不良习惯,在41岁至60岁这个脂肪肝高发年龄段,女性脂肪肝发病率超过男性。忽视脂肪肝,其根本原因在于脂肪肝多为隐匿性起病,且病情温和,由此造成普遍的心理麻痹。脂肪肝发病初期,虽也有倦怠乏力、腹部不适、肝区隐痛等症状,但大多数症状轻微,女性很容易把它混同于工作压力引起得身体疲劳或者生理周期的不适。临床上,有些女性手臂、躯干皮肤已出现蜘蛛痣等脂肪肝的典型体征,但还误以为是皮肤保养出了问题,急于采购各种防晒的、祛斑的化妆品,却忽略了体表症状与机内病变的联系。      忽视脂肪肝的另一个原因,是女性对肥胖极其敏感,不少人将肥胖与脂肪肝混为一谈。若长时间疲劳乏力、肝区不适或隐痛、食欲降低、腹胀、恶心嗳气、腰膝酸软或者无力等症状,应意识到是一种肝脏警报。尽管单纯性脂肪肝病程缓慢,但任其发展一旦形成脂肪性肝炎又不及早治疗的话,纤维化发生率约为25%,近8%的患者最后发展成为肝硬化。患脂肪肝可能会引起激素代谢紊乱:男性出现女乳化、睾丸萎缩、性功能下降;女性雄激素升高,月经不调甚至不孕。特别指出,有些女性长期服用长效避孕药,也可能引起脂肪肝或者兼有乳腺疾病。要提高对脂肪肝的认识:脂肪肝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且大多伴有明显饮食及生活行为异常。并从战略上重视它:脂肪肝是可逆性病变,早期诊断与及时的治疗一般可以恢复正常。病者必须树立长期治疗的信心,纠正不良生活及饮食行为。病者的配合是治疗本病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治疗手段方面,综合治疗优于单一疗法,中医疗效胜于西医疗效。特别要提示的是,患肥胖性脂肪肝的女性,应采用高蛋白质、低糖、低脂肪饮食,即应在保证营养物质正常摄入量的前提下,适当减少脂肪、糖类的摄入,并采取循序渐进的减肥方法。过度限制饮食和快速减肥,不仅会给肝脏带来直接的损害,并可能产生电解质紊乱、高尿酸血症等不良后果。减肥速度越快(每月体重下降超过5公斤)反而会诱发和加重脂肪性肝炎或肝坏死。体重的维持对肥胖性脂肪肝是否复发起决定性的作用;体重反弹及心、脑、血管硬化和肝纤维化的发生机率越大。      特开出健康处方:均衡营养,勿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科学运动,合理减肥;了解生理周期,张弛有度,睡眠充足。一旦发现脂肪肝,要尽早治疗,防止并发症。中医中药治疗脂肪肝,可以针对患者个人体制和全身症状个体化治疗,辩证论证,不但可以保肝降脂,逆转脂肪肝。还可以调整阴阳,补益气血改善全身症状:比如胃痛、腹胀、反酸、大便干燥、口干、口苦及口臭、失眠、腰膝酸软或者无力等症状,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带下甚至不孕等妇科疾病等。只有健康的女人才能面若桃花,神采奕奕,精神焕发,才是最美丽的! 孙明瑜教授 专家门诊时间:曙光医院东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张衡路528号)脂肪肝专科主任医师专家门诊  每周二下午,周四上午 郑重声明:版权所有,请勿转载作为任何商业用途!违者必究! 

孙明瑜 2018-07-14阅读量8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