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7、蝶骨嵴脑膜瘤:通常又分为内侧型和外侧型,内侧型在下一节介绍,外侧型肿瘤早期都没什么症状,通常是体检时发现,手术相对简单,与凸面脑膜瘤手术没多大差别,肿瘤增大后会出现头痛、一侧肢体肌力减退、癫痫、说话口齿不清等症状。手术难点是大的肿瘤往往会包裹大动脉,手术中损伤会引起血管闭塞,导致手术后偏瘫、失语及昏迷不醒等,这样的情况发生率其实是很低的,最难以把控的是肿瘤对静脉的影响,很多时候手术中已经看不到这一部位脑的回流静脉,手术做得很好,手术后前几天病人恢复得也很好,但因静脉回流不好,脑水肿会越来越明显,部分还会脑出血,病情也会变得越来越重,不过大多时候通过药物治疗水肿慢慢又会退去,病情也会好起来,持续时间一般需要2到3周,少数病人可能不得不需要再次手术去掉颅骨减压才能保除生命。总的来说脑膜瘤手术不管长在什么部位,早诊断早治疗,手术风险会低很多,效果也会更好。
王俊兴 2019-05-09阅读量8920
病请描述: 2、矢状窦旁脑膜瘤:矢状窦位于头顶从前到后的中线处,是两侧大脑半球血液回流的主要汇聚区,大部分脑静脉血液先经此而后再回流到心脏的,这一部位长了脑膜瘤不但会影响脑的功能,还会影响到脑的静脉血液回流系统,尤其是中、后1/3处。因此这一类型肿瘤治疗起来相对难度也会高一点,手术难点除了与凸面脑膜瘤一样要处理好粘连和出血等问题外,更注重于解决脑静脉回流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前1/3矢状窦旁脑膜瘤因前部静脉少,手术并发症也会少些,后2/3较大肿瘤切除后早期出现肢体不全偏瘫,感觉障碍可能也是比较常见的,只要手术中脑组织损伤少,静脉保护良好,大部分都能慢慢恢复功能的,如果手术后静脉回流明显不畅,将会导致严重的脑水肿、脑出血,后果就比较严重了。因此当被诊断为矢状窦旁脑膜瘤时,建议及时手术治疗,因为肿瘤长得越大,静脉受影响的范围会越广,手术的风险也越高。如果肿瘤已经比较大了,同时也建议到神经外科实力比较强的医院找个经验比较丰富的医生手术,这祥风险会少很多。如果肿瘤与静脉粘连明显或长入矢状窦,不强求全切,术后随访或伽玛刀治疗也是可以的。常常有人会问是不是可以直接选择伽玛刀治疗,本人观点大的肿瘤伽玛刀效果不好,小于2厘米的脑膜瘤选择保守观察。
王俊兴 2019-04-04阅读量8045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脑部比较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可发生于颅内各个部位,尤以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桥小脑角与小脑膜等脑深部和颅底部位。得了脑膜瘤不必过于紧张,绝大部分可以选择手术治疗而获得治愈,部分难以全部切除的脑膜瘤,在大部分切除的情况下再结合一些辅助治疗,仍然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效果,部分小的脑膜瘤也可以选择保守观察。由于脑膜瘤的生长部位不同,手术难度、手术风险及最终结果会有很大区别,但总体来说脑膜瘤是颅内各种肿瘤当中治疗效果最好的了,所以当得了脑膜瘤时,应当有个良好的心态,主动就医,积极治疗,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本人从事神经外科手术20多年来对脑膜瘤的治疗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结合本人近几年亲自做过的手术按照肿瘤生长部位的不同作些简单介绍,提供给大家参考,希望能给脑膜瘤患者带来一点帮助(本文仅作为脑膜瘤的一些科普知识介绍,不作为其他任何证据,不担当任何法律责任。): 1、凸面脑膜瘤:顾名思义肿瘤生长于脑表面的脑膜上,包括大脑与小脑,大脑表面又分为额部、顶部、颞部和枕部,不同部位对脑功能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这里不详细介绍了,总的来说凸面脑膜瘤手术相对简单些,一般的二、三级医院及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年轻医师就能完成这一类手术,但手术风险不一定就小,这主要是看肿瘤的大小、与脑组织间的粘连程度以及脑血管受影响情况决定的,肿瘤越大粘连就越明显,脑血管受影响越大,手术的并发症可能就会越多。当然手术医生的手术水平及经验也非常重要,处理好了,手术并发症就少,否则也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术后出血、脑水肿致偏瘫、失语、偏盲等,更严重的也会威胁;到生命的。
王俊兴 2019-04-04阅读量8574
病请描述: 转载自北京协和医院张羽医生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很多人都知道,如果孕期感染了弓形虫,会生出傻孩子或者怪胎。以下是孕妇感染弓形虫可能发生的情况:孕期感染弓形虫,会导致胎儿宫内死亡、自然流产。如果孩子侥幸存活,妊娠得以继续,弓形虫可能侵犯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脑积水、小头畸形、脑钙化、肝脾肿大、腹水、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等等问题。宝宝出生后面临抽搐、脑瘫、视听障碍、智障等,死亡率达72%。河北省人民医院生殖遗传科张宁 听听,多吓人,要是这么笼统的一看,一旦感染弓形虫,简直是万劫不复,还不赶紧送走猫猫,哪怕再爱,也不能把祸根留在身边了。 弓形虫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刚地弓形虫,传染途径主要是摄取被猫科动物的体液或粪便污染过的食物,弓形虫的感染绝大多数都是通过食物摄入,所谓的“虫从口入”。吃生肉或者半生不熟的肉,尤其是现代人喜食生牛肉是城市人群重要的感染途径之一。进行屠宰或者运输工作的工人如果接触生肉或生内脏后,没有清洁双手就进食也很危险。再有就是养猫的家庭,可能通过接触猫猫的粪便致病。 实际上,只有首次感染弓形虫的猫会在感染最初两周内传播虫卵。而且,猫粪中的卵囊要“孵化”一天才具有传染性。如此算来,准妈咪养到一只刚好具有危险性的猫的概率应该是不大的。而且,目前唯一确认的终宿主是猫科动物。狗虽是弓形虫的中间宿主,但是它的粪便和排泄物都没有传染性,单纯和狗接触不会感染弓形虫病。 国外妊娠期弓形虫病发生率约为0.2% ~1% ,我国报道弓形虫感染率为4.9% ~8.4%。弓形虫感染的孕妇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需要了解病史,如养猫、接触其污物,或生食肉类、或厨具不卫生(生、熟不分)等等才能追根溯源。血清学检测弓形虫抗体(TOXO IgG和IgM)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能因为孕妇抽血化验的一个阳性结果,就盲目引产,放弃胎儿。医生会建议可疑患者在妊娠20周后作进一步检查,如羊水穿刺、经皮穿刺取脐带血及B超来综合判断。 妊娠期弓形虫病如积极治疗,可降低先天弓形虫病的发生,同时能减少严重的胎儿损害。早期宫内治疗远比等到孩子出生后再治疗的效果好,能够明显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智障、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欧洲主要用螺旋霉素治疗,而WHO与美国则在孕12周后用磺胺嘧啶与乙胺嘧啶治疗。据报道,先天弓形虫感染率可下降70%。 一些欧洲国家规定对孕妇常规进行弓形虫抗体检查,做法是在怀孕早期进行血清抗体检查,如果为阴性(即没有感染过),告诉孕妇注意预防感染,并定期复查;一旦发现孕妇出现急性感染,即给予螺旋霉素治疗,同时对胎儿进行羊膜穿刺和超声检查,如果证明胎儿发生感染,孕妇则采用磺胺加乙胺嘧啶治疗。要是发现胎儿有明显的病症,父母可考虑终止妊娠。但这种方法是否值得采用,仍有争论。由于孕妇在妊娠期间的感染和胎儿感染的机会都很小,鉴于收益和成本的比例,以及可能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英美的研究结论是这种筛检不值得常规做。 是否应该对孕妇进行弓形虫感染的筛检是个严肃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在大量详实的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成本和收益,同时还需考虑社会经济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诸多因素,由国家制定政策。 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方面的立法可循,很多医院对早孕妇女进行TORCH筛查,其实真正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不是很高,而且,由于试剂盒本身的质量以及检验方法等等问题,可能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不仅浪费钱财,而且还引起病人和家属的焦虑,带来很大精神负担,甚至可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我本人更倾向于建议女性在怀孕之前检测弓形虫,如果没有近期感染证据,同时进行预防弓形虫感染的健康宣教,预防方法是: (1)怀孕的妇女避免与猫的粪便接触,家庭成员应及时做好猫的粪便清洁工作;(2)避免动物尤其是猫的粪便污染水源,蔬菜等;(3)不要吃生肉,或者半生不熟的肉;(4)厨房里要生、熟食品分离,生、熟食分别加工,如用两块菜板,两把刀具等;(5)饭前便后要养成洗手的习惯。 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防真正发生在孕早期的这部分危害性最大的感染。希望国内产科学界能够组织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观察实验,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指导临床工作,给大众一个相对明确的指导意见。 目前,许多医院对孕妇普遍进行弓形虫抗体检查。有些医院的检查和处理没有规范,检查归检查,结果无所谓,也不做处理。很多孕妇会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带着全家老小的顾虑和担心,甚至含着泪水,捏着一张检查阳性的化验单来我的门诊进行咨询。阳性怎么办?要不要治疗或终止妊娠?还有的人在这个医院化验阳性,到另一个医院化验又变成阴性了,到底相信哪个?要知道,在美国,如果初级医疗单位发现阳性结果,是不能作为确诊依据的,必须将血清送到国立专门机构进行确证实验。为此,2008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产科专家董悦教授曾经专门撰文《对围产期TORCH感染筛查的重新评价》,目的是呼吁不要只管化验,更要学会专业科学的看待结果,针对每一个孕妇,都要具体分析孕期感染微生物类型,感染时间,以及具体到每一个孕妇到底会不会发生宫内传播,给予个体化的专业咨询意见,切不可听风就是雨,只要阳性就盲目引产。 有一些行事谨慎的人家可能会把猫猫送人,或者,暂时寄养在朋友家里,等过了危险期再接回来,我认为这么做是可以接受的,孕育下一代的事情毕竟很重要。如果,你爱猫猫,离开它活不了,实际上留下猫猫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准妈妈们还是把打扫猫沙猫舍这样的活儿交给家人做吧,不要亲力亲为。若是本人和猫猫相依为命,一定要注意以上所述的预防措施,防止“虫”从口入。 也会偶尔碰到一些“弃宠”的家庭,就是把曾经的猫猫抛弃,使他们成为流浪猫。我只想说,我们人类在打算创造一个未知新生命的同时,不要轻易抛弃另一个已经存在的生命。
张宁 2018-11-26阅读量7140
病请描述: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内科华荣中风之病,起病急,症见多端,变化迅速,病因病机复杂,对其认识,也是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而逐步完善的。广东省中医院刘茂才教授带领脑病中心团队,以中风病为突破口进行脑病的科研和诊疗,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笔者对刘茂才诊治中风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总结,认为他的中风病防治思想突出体现在辨证的“实”“逆”“虚”和论治的“通”“调”“补”六个方面。中风病证候的“实”“逆”“虚”中风病“实”之病机刘茂才从事中风病研究50余年,十分重视中风病证治规律的研究,早期对1972年至1981年的178例住院中风急性期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认为其病因主要为风、火(阳热)、痰、瘀、虚,加上各种因素诱发,病后呈现一系列阳亢、血瘀、痰盛等邪实现象,整个过程贯穿着本虚邪实,并且急性期主要矛盾在于邪实。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血瘀证和痰证在中风患者证候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刘茂才认为痰和瘀既是脑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引致脑病的一个原因,可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加剧病情。中风之痰,与患者嗜食烟酒、肥甘厚味等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痰浊或随风阳上越或阻遏气机而形成风痰阻络或瘀痰阻络,表现为中风之候。中风之瘀,脑梗塞之后血脉闭阻,血流不通,有瘀无疑,脑出血之脑脉破裂,血溢于脉外而蓄积于脑髓脉络清窍之间,势必壅塞脉道,痹阻脉络,此亦必然产生新的瘀证。中风之痰瘀互结,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致清阳之气不得舒展,气血不得流通,津液气血不循常道,津血渗泄为痰为饮(脑水肿)。正如《景岳全书》指出:“津凝血败,皆化为痰。”此即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出血,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不论是局部还是全脑,不论是出血还是梗塞,基本病理变化都是脑组织的缺氧和缺血,这种缺氧和缺血,急性期必然产生局部或全部的组织水肿,甚至导致颅内压增高,在某种意义上,这可视为痰瘀交结之佐证。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为常候”,中风发病常以肝为起病之源,肝脾密切相关,脾胃互为表里,故胃常作为肝旺传病之所。木横土衰或气虚血瘀,必致脾胃升降失常,致中州运化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且中风急性期多为阳火亢盛,火热内炽既可烁液成痰,助阳化风,又可消烁津液,致胃肠燥结,腑气不通。加之中风病发,卧床、饮食失养,或误治而又加重腑实。腑实既可作为中风的一种诱发因子,又可作为中风后的一种病理状态,持续存在于中风病病程中,甚或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 。中风病“逆”之病机气机升降失常、肝经风火上逆是中风病发生发展的主线。升降太过中风发病之气血失调逆乱,总以肝气上冲最为突出。惊则气乱,恐则伤肾,或加之酒毒之品,可使肝升发动摇太过。肝阳愈旺,肝肾愈亏,肝阳上亢,或肝火上冲,阳胜火旺,复又生风。风火易于上升,致使升发太过,风性窜动,风阳上扰,风火相煽,多犯巅顶,发生中风。刘茂才认为出血中风之发病,是在气血内虚、脏腑阴阳偏盛的基础上,如遇情绪过急、用力过猛等诱因,引起“身中阳气之变动”,阴阳错乱,失去平衡而出现气血逆乱,出现“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血苑于上”的病理变化。气血上逆,脑脉血液盛极,充而再充,致迫血妄行;或气不摄血而见络破血溢,瘀积脑髓,形成出血中风之证候。而缺血中风,血气上逆或未致“满脉去形”之境,却由于气血逆上而血菀于上,脑脉充盈而郁积不散,气结血凝,脑脉痹阻,出现缺血中风之候。同时,由于平素脑脉中痰瘀郁积内蕴和滞阻脉络程度之差异,及各脑脉间受上逆之气搏击程度的不同,因而在同一次气血上逆过程中,便可同时有出血与梗死之可能。无论出血中风、缺血中风,均为气血失调逆乱导致血溢脉外或血脉不通,气滞血瘀,使清阳之气不能舒展,此为中风发病之关键。升降不及中风恢复期,脏腑受损,脾失健运,肾不藏精,命门气衰,脏腑之气不能上升于脑。亦见中风急性期的轻证,由于年老体衰,精血自亏,无以升举,升之不及,“上气不足,恼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灵枢·海论》)。或气机不利,瘀血痰浊阻滞,升降不及,脑气不能下降统领脏腑,脏腑精微不能上荣于脑,甚则气机郁滞、百病皆生,出现偏瘫、失语、抑郁等病证。中风病“虚”之病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历来认为正气是决定发病的关键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中风是在机体内伤积损、正气亏虚的基础上,复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或外邪侵袭触发,导致脏腑阴阳失调,风、火、气、痰、瘀等邪实亢盛而发病的。在正虚方面,主要责之气血亏虚,肝脾肾虚。心主血脉,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行迟缓,久而成瘀;脾气虚则运化水谷失常,不能化生精微,反聚湿为痰,同时脾虚摄血无力,血溢脉外,离经成瘀;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虚则精髓无以化血,气血贯注不足,致血液凝滞为瘀;肝肾亏虚,阴不制阳,风阳上扰清窍。中风病论治“通”“调”“补”法中风之“实”治以“通”——破瘀涤痰通脉破瘀涤痰,痰瘀同治是中风病的重要治则刘茂才辨治中风病,除出血中风暴厥期重视闭者开窍、息风潜阳、脱者固脱之外,出血中风病情稳定之后及缺血中风的治疗,多在于治痰和祛瘀。临证中祛瘀常以破瘀为法,即使用祛瘀药中比较峻烈的药物,达到祛瘀的目的,如大黄、桃仁、红花、水蛭等。破瘀临证可根据病者血气盛衰或寒热等差异,而选择不同程度的破血逐瘀之品。对出血中风患者,有痰除痰,无痰防止内痰的形成。涤痰临证可给予化痰、消痰、涤痰等法袪之,无形之痰或防痰之产生可健脾以治之,方用温胆汤、导痰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涤痰汤等。在此基础上,刘茂才研制了中风病涤痰祛瘀的系列中成药:如清肝息风、破血逐瘀、涤痰开窍之益脑脉胶囊和口服液;益气活血、涤痰开窍、息风止痉之益脑康胶囊和口服液,均获得较好疗效。出血中风擅用祛瘀法刘茂才经多年临床实践,逐渐突破了“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脑出血会加重出血”的说法,认为出血中风急性期治疗的关键在于能解除血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效应,缓和以致消除血肿周围不能代偿的组织水肿,改善神经组织的缺血、缺氧及坏死状况。脑出血证,所溢于脉外之血,已不能复返故道,及由此而引起的气血郁滞(脑组织之充血、水肿等),此有形之邪,为血实之证,宜祛除之,须通过祛瘀活血加之疏导,使其消散与吸收,从而使脑脉流通,清阳之气舒展,达到祛瘀生新的目的。总结出清热通腑醒神,破瘀涤痰通脉之综合疗法根据中风之病机,刘茂才认为救治急性中风的主要目的在于醒神,在于恢复各种大脑功能。醒神之治,除宣窍通关(宣窍),使用治疗窍闭神昏证之相关药物(如麝香、冰片、石菖蒲、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苏合香丸、醒脑静注射剂等)外,尚配合使用各种血肿清除术、血管瘤的处置术、介入溶栓或取栓术、动脉内支架成型术等,抑或选用清热、通腑、平肝、破瘀、涤痰通脉等法,通过祛邪扶正、通腑通血脉以益脑髓,以促进受损神机功能的恢复和保护未损脑髓神机之功能。刘茂才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研制的通腑醒神胶囊,适用于中风中脏腑、痰邪积滞腑气不通之证,为中风中脏腑之阳闭证或阴闭证之痰邪积滞、腑气不通而设。只要不是中风脱证,或者大便泄泻失禁,即使没有明显腑实证,中风病发,重症或闭证患者,都可以即时开始给予通腑(泄热)治疗,保持大便通畅,以求上病下取,利于醒脑通脉,促进康复。中风之“逆”当“调”——调畅气机升降灵活运用气机升降学说,指导临床治疗。过者抑之,逆者平之,不及者助之。单独或联合使用,以恢复其升降,以平为期。过者抑之气机上冲太过,治疗上应平肝降逆息风,应分其阴阳虚实。肝肾阴虚,虚阳上越,风阳上扰,宜平肝潜阳,如镇肝熄风汤。若肝火上冲太过,风火相煽,宜降火息风,如羚角钩藤汤。不及助之年老精亏,气血不足,精微不能上荣于脑,应填其精,补其气,复其升降。如地黄饮子,阴阳双补。若因气机不利而瘀血痰浊未清,气机升降不及,应活血化瘀、涤痰祛浊。如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中风之“虚”宜“补”——益气血,补肝肾,补中寓通刘茂才指出,中风急性起病时所表现的邪盛之象是由脏腑气血逆乱所致,究其本乃是脏腑气血亏虚,虚是贯穿始终的最基本病机。在临证中,刘茂才发现因气虚无力运津行血而生痰成瘀的,单用涤痰化瘀难收良效,通过运用益气补虚可达防邪、祛邪之效。因此类病证根本病机都与脏腑气血亏虚有关,且气可行血、行津,故以益气为主,血虚则佐以养血活血,津亏则配合滋阴生津。刘茂才常以补气力胜、性动而能行滞的黄芪为补气主药,使脑气得养,气阳舒展,神明得用;并使气旺血行,血脉通畅。活血化痰方面常选泻中有补的药物,如以鸡血藤、丹参、益母草等活血补血,以茯苓、白术、陈皮、法半夏等健脾化痰,再视具体情况加用活血通络、化痰除湿之品。对于中风后期,刘茂才强调益气活血法,且讲究益气活血孰轻孰重,同时又重视肝肾同治。他认为中风后期主要以本虚 为主,兼以标实。瘫痪诸症乃为痰瘀痹阻脑脉所致,拟补气补肾以益脑髓,达到扶正以祛邪,寄补为通,寄补为消之目的,并研制院内制剂复方北芪口服液,脑脉1号等,效果较佳。*文中治法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作者 | 华荣 孙景波 黄燕广东省中医院新媒体编辑 | 朱蕗鋆版权声明:本文为《中国中医药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华荣 2018-07-17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儿童神经外科由于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培训周期长,国内优秀的小儿神经外科医生长期匮乏。我非常幸运得在全球候选者中经过层层遴选,赴美国参加了世界小儿神经外科协会临床培训的宝贵计划。美国专家量身定做了高规格的培训计划,先后赴哈佛大学波士顿儿童医院、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西北大学芝加哥儿童医院及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儿童医院,在众多世界级专家的带教下参与临床工作。在2016年至2017年之间,系统全面地掌握了小儿脑肿瘤、脑积水、先天畸形、脑瘫、脑血管疾病和功能神经外科各领域的最新理论和技术。美国的顶尖儿童神经外科不光拥有一流的医疗设备,还具备微创、功能保护的理念,对于智能和心理发育处于关键期的儿童至关重要。举例来说,脊髓手术一般都是单节段脊柱后入路,显微镜下手术处理病灶。脑肿瘤的患儿经过手术、放疗和化疗,在保证功能的情况下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长期正常学习工作,不少能带瘤存活进入成年期。脑肿瘤的综合治疗计划需要结合病人的分子遗传背景个体化制定,化疗药物做到有的放矢,放疗首选质子放射源和减量双重原则。脑积水的孩子们通过脑室镜生理分流,尽量避免终生的脑室腹腔分流术。脑瘫的孩子通过神经外科、骨科、康复科综合系统的评估和长期训练,拥有独立完整的行走能力和社会功能。通过内镜、显微镜及介入等多种手段,治疗患儿的同时尽可能保留神经功能和正常生活轨迹。很多情况下疾病的复杂性需要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共同攻关,美国MDT团队一般都会定期讨论病例或者联合门诊。比如每周例行儿童脑肿瘤MDT,参与的专业涵盖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病理科、放射科、肿瘤科、康复科、放疗科以及分子遗传转化医学专家,每个专业医师都积极发言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美国小儿神经外科严格的培训保证了高品质均衡的医疗水平在各个地区间平行推广,整个体系中不存在很大的落差。而反观国内参差不齐的现状,往往使得很多患儿往往得不到规范、有效、微创的治疗,患儿术后长期卧床康复严重损害了病人及其家长的生活质量。当完成这次培训之后,深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中国的孩子应当获得和发达国家患儿们一样的疗效。千千万万的中国患儿们需要更加规范、微创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希望学以致用造福于中国患儿们。
沈文俊 2018-07-15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可引起严重的脑水肿,并导致脑疝、甚至于死亡。 尽管给予强化的内科治疗,第一周的死亡率仍高达80%。移除部分颅骨,即去骨板减压术联合硬脑膜成形术允许脑组织向颅外膨隆,避免或减少了致命性的脑疝,并改善了患者的躯体功能预后。 Destiny研究显示,48小时内急诊去骨板减压术联合硬脑膜成形术同样适合60岁以上人群。
钱云 2018-05-22阅读量9425
病请描述: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2012年全球癌症发病人数为1400万,这一数字在2035年预计达到2400万,目前癌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据统计约有20%-30%的恶性肿瘤会发生脑转移。脑转移瘤平均中位生存期较短,仅为1-2个月,病程进展迅速,可导致患者失语、瘫痪、昏迷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最常见的脑转移瘤为肺癌转移(约50%)、乳腺癌转移(约20%)、黑色素瘤和肾细胞癌(10%)、胃肠道及绒癌、甲状腺癌脑转移等。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肿瘤发生脑转移只能放化疗甚至放弃治疗,肿瘤发生脑转移就是给患者判了死刑,就等于世界末日。随诊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迅猛发展,很多脑转移瘤病人得到了最合适的治疗,大大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而手术在脑转移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脑转移瘤的治疗原则是全身系统治疗,包括手术、全脑放疗、全身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其目的是治疗转移病灶、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治疗、最大程度延长患者生存期。若只是对原发病灶做一些放化疗,放任脑部转移灶不处理,那便是养虎为患。较化疗、放疗等其他治疗方法,手术具有如下优点:①全部切除转移瘤可以迅速缓解颅内高压症状,消除转移灶对周围脑组织的刺激,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②获得肿瘤组织,从而明确病理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③手术能通过切除全部肿瘤而达到局部治愈。那么,什么情况下的脑转移瘤需要手术呢?a.活检术:明确病理、分子或基因类型,指导下一步治疗。适用于原发灶隐匿,脑部病变不典型,区分肿瘤复发还是坏死,评估前期放、化疗效果。b.手术切除:①脑内单发、部位适合、易于切除,且肿瘤或其水肿占位效应重或导致脑积水的患者适合手术切除;②多发脑转移瘤手术治疗目前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若肿瘤数目不超过3个,且手术能完全切除,则与单发脑转移瘤患者一样也能获得满意的效果;③肿瘤大小:肿瘤最大径大于3 cm者,一般不适合放射治疗,宜首选手术;④复发的脑转移瘤,经过评估能够再次手术的,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回顾性研究表明,如果患者的卡氏评分较高,手术患者和非手术患者的生存期分别是14个月和6个月,手术后可以明显延长生存期。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精准微创的手术理念,引进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神经导航、术中超声以及术中电生理监测等辅助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副损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手术不是解决肺癌脑转移的唯一手段,它只是增加了我们手中“斗癌”的一个法器。对位于脑干、丘脑、基底节的脑转移瘤原则上我们不推荐手术,医师应根据多学科综合讨论来评估、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让患者有较好的生存获益。
高阳 2018-02-01阅读量8678
病请描述:髓母细胞瘤是颅内恶性程度最高的脑肿瘤,好发于儿童,绝大多数都是12岁以后,成人患者极少见。肿瘤多数生长在小脑蚓部。肿瘤生长迅速,肿瘤细胞经常脱落沿着脑脊液播散转移。由于肿瘤进展快,大部分患者的病程都是3个月以内。 对出现不明原因头痛、呕吐及行走不稳的患儿,应想到髓母细胞瘤的可能,做一个头颅增强磁共振检查就可以明确诊断。 国内外医学界一致认为手术应作为髓母细胞瘤的首选治疗,只有在完全或次全切除肿瘤的基础上,术后放疗、化疗才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通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做到完全切除,只有少数患者,肿瘤与脑干或大动脉粘连严重,强行分离会导致生命危险,才会残留少许肿瘤。髓母细胞瘤一般都合并梗阻性脑积水,手术的另一个目的是解除脑积水。新华医院神经外科郑学胜主任擅长髓母细胞瘤的全切技术,并特别重视在处理肿瘤的上下界时避免肿瘤细胞脱落播散到椎管或第三脑室、侧脑室,这项技术对于减少肿瘤转移、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髓母细胞瘤手术以后一定要进行放疗,必要时还要进行化疗。如果患者年龄小于3岁,或者术后肿瘤残留大于1.5克,或者有播散转移,都属于高风险组。如果以上三条都不符合,则属于一般风险组。两组患者的术后放化疗方案是不同的。 高风险组患者强烈推荐全中枢神经系统(全脑、后颅窝和脊髓)放疗,并加上后颅窝加量。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剂量为36Gy,后颅窝加量到55.8Gy。高风险组还建议联合化疗,可以提高其无瘤生存率。至于手术以后先放疗后化疗、先化疗后放疗,还是放化疗同步进行,根据循证医学研究,这三种程序对预后没有影响,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操作。对于髓母细胞瘤,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是必须的治疗方案,然而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会导致明显生长迟缓和内分泌障碍。 一般风险组患者:同样需要做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后颅窝加量。为了减少放疗毒性,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剂量调整为23.4Gy,后颅窝加量到55.8Gy,同时联合化疗,也可以达到大剂量放疗相近(稍低)的疗效,但毒性明显降低了。但对于生长发育已基本结束的大龄患者,仍推荐大剂量的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以尽量减少复发和转移。 髓母细胞瘤经过正规合理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0%左右,也有患者长期生存。
郑学胜 2017-08-30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5%左右。近30年来,原发性恶性脑颅内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中老年人群尤为明显。 胶质瘤分成四个级别,一级是良性胶质瘤,二级是低度恶性的胶质瘤,三、四级是高度恶性的胶质瘤。一级胶质瘤很少见,而四级胶质瘤却占了50%,所以说多数胶质瘤都是恶性的。三、四级胶质瘤术后都会复发。许多人对胶质瘤复发问题难以理解,觉得医生把肿瘤开掉了,医生说开得很干净,怎么还会复发呢?其实,胶质瘤切除彻底的程度是相对的。一般来说,医生在术中将手术显微镜下可见的肿瘤切除掉了,就算干净了,称为临床治愈,而不是生物学治愈。由于胶质瘤浸润性生长的特点,肿瘤的实际范围远远比手术显微镜下所见大得多,远隔脑叶看似正常的脑组织里其实都有肿瘤细胞浸润了。医生在安全的前提下会扩大切除范围,将貌似基本正常的瘤周组织也切除一部分,但是即使如此也不能阻止恶性胶质瘤的复发,因为脑组织是有重要功能的,并不允许任意切除,稍有不慎就会瘫痪、昏迷,因此扩大切除的范围终究是很有限的。对于胶质瘤的这种生长方式,手术医生的能力有限,因此只能求助于放疗和化疗。实践证明,放疗和化疗确实明显延缓了恶性胶质瘤的复发,但是胶质瘤复发仍然不可避免。 复发的胶质瘤与原来的肿瘤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一、复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一般会增高,原来二级的变成三级,原来三级的变成四级,称为肿瘤演进;其二、生长速度更快;其三、血供变得更丰富;其四、复发肿瘤对原先敏感的化疗药物可能变得耐药了。由于这些重要变化,复发胶质瘤的治疗方案的决策很复杂。分述如下: 再手术问题:对于复发性脑胶质瘤,再手术切除肿瘤,减少肿瘤体积和脑水肿,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一般地说,患者年龄较轻,一般情况较好,生活基本可以自理;首次手术病理报告为二、三级胶质瘤;复发肿瘤位于浅部非功能区;初发与复发间隔时间相对较长;这样的患者比较适合再次手术。反之,如果患者年老,全身情况很差,已经神志不清,原来的肿瘤就是高度恶性者,术后很快就复发的患者,再次手术就没有多大价值。如果复发的胶质瘤范围很大,位置很深,侵犯重要脑功能结构,再次手术要非常慎重。 放疗问题:如果初次手术后没有做过放疗的,复发后推荐常规分割X线外照射放疗,如果再次手术比较彻底,术后放疗可以延长生存期。如果初次手术后做过正规放疗的,复发胶质瘤可能对普通放疗不敏感,可以考虑伽玛刀治疗,但伽玛刀对很大的病灶效果不好。 化疗问题:对于首次治疗中未曾接受替莫唑胺化疗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复发后仍推荐采用标准的替莫唑胺化疗方案(Stupp方案)。替莫唑胺剂量-强度方案、替莫唑胺与铂类药物合用方案,均可推荐用于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如果初次手术后曾做过正规替莫唑胺化疗的复发胶质瘤患者,首先推荐应用依立替康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也可以应用甲基苄肼-洛莫司汀-长春新碱方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贝伐珠单抗,复发胶质瘤往往富含血供,而贝伐珠单抗是直接针对新生血管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目前是业内关注的热点。由于胶质瘤病人很多伴有癫痫,在癫痫用药中要特别注意,有些抗癫痫药会降低化疗药的浓度。 检测基因突变帮助治疗决策:恶性肿瘤的本质就是基因突变,肿瘤演进的本质就是附加基因突变。检测基因突变可以预先知道某种放化疗措施是否有效,帮助科学决策。现在基因突变检测已经进入临床应用,并且得到官方指南的强烈推荐。在复发胶质瘤的治疗决策中一定要重视基因突变特点。 新型治疗技术:按民间的说法,恶性胶质瘤复发的治疗可以说是“死马当活马医”,一些现在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的新疗法,有时也可以用于复发胶质瘤。例如间质内放疗、间质内化疗、热疗、免疫疗法、小分子抑制剂、脑内注射靶向免疫毒素等。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还可以考虑参加外国(主要是美、欧、日)的新药临床试验,免费用药治疗,但要设法出国并进入他们的诊疗中心。由于国人总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临床试验,以为临床试验就是把人体当大白鼠,所以国内基本没有最新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 综上所述,复发胶质瘤应该怎么治疗?答案是个性化治疗——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原来肿瘤的级别和治疗情况、复发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基因突变类型,来进行全面分析,科学决策,综合治疗,以争取最好的疗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外科 郑学胜 副主任医师 专家门诊:周六上午
郑学胜 2017-08-30阅读量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