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28岁的小明在网络大厂任职,每天上班都离不开电脑,回家也爱打电脑游戏,一到周末还经常打通宵。有时从电脑旁起身,一伸手一握拳,他的手指便会“咔咔”作响。一开始他还毫不在意,直到有一天在空调房里完成一天工作后突然觉得拇指伸不直,一用力还很痛,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诊断为“妈妈手”。小明很疑惑:“我是个男生,怎么会得了‘妈妈手’呢?” 原来,“妈妈手”是一种常见的腱鞘炎,医学上称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主要发生在拇指和手腕部位,尤其是在反复使用拇指和手腕的情况下。 为什么要叫“妈妈手”呢? “妈妈手”这个名字的由来主要与其发病原因和高发人群有关。“妈妈手”常见于照顾婴儿的妈妈们。 由于频繁抱孩子、喂奶、换尿布等反复使用拇指和手腕的动作,导致手腕和拇指一侧的肌腱和腱鞘受损。 这段时期正是妈妈们频繁使用手腕和拇指的高峰期,“妈妈手”这个名称形象地反映了该病症在新手妈妈群体中的高发率和典型诱因,因此,这个通俗的名字广为流传,便于大众理解和传播。 但是由于当下人们工作中大多长期使用电脑,存在反复使用拇指和手腕的动作,过度劳累和频繁的手腕活动导致肌腱发生劳损,打工人成为了当前“妈妈手”的新生主力力量。 腱鞘就像是套在肌腱外面的“双层密闭管”,它分两层保护着肌腱,其中内腔是含有腱鞘滑液的滑液腔,对关节起润滑作用;外腔与肌腱紧密相接,固定在骨面上,维持手指的正常屈伸和肌腱滑动的功能。 假如手部经常固定在某一位置做重复和过度用力的动作,使得肌腱和腱鞘之间经常发生摩擦,会造成腱鞘和肌腱的慢性损伤,并引起腱鞘无菌性炎症。这时,手的屈伸引起肌腱在腱鞘内活动时通过的径道太狭窄,就会出现疼痛或手指伸缩不灵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气温变化也是腱鞘炎的诱因。人体如果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血管会收缩,身体局部的供血会减少,久而久之就会引发经常性肌肉痉挛,再加上用力重复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关节更易产生磨损和炎症。 以往,腱鞘炎患者在冬天相对多见,但如今一到夏天,不少本来症状并不明显的患者由于经常待在空调房里,也增大了手关节发生炎症的风险。 “妈妈手”——腱鞘炎症状 腱鞘炎主要表现为集中在拇指一侧的手腕部位的疼痛,通常是钝痛或锐痛,有时会放射到前臂,在执行握持、捏拿、提重物、拧瓶盖、抱孩子等动作时会加剧疼痛。 手腕拇指侧可能出现明显的肿胀,有时会伴随局部的热感。同时肿胀可能伴随结节或囊肿,触摸时可能感到软硬不一的肿块。 拇指和手腕的活动范围受限,特别是握拳、捏物和旋转手腕的动作困难。拇指一侧的手腕处对按压非常敏感,特别是按压腱鞘部位会引发明显的疼痛。 腱鞘炎的治疗 腱鞘炎的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保守治疗包括休息调整、避免过度使用需要拇指和手腕的动作、冰敷(减轻肿胀和疼痛)、热敷(急性期后使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注射治疗(迅速减轻炎症和疼痛,通常效果显著)。 若经过数月的保守治疗无效,且达到手术指征,可进行手术治疗。手术为腱鞘切开术:通过小切口切开狭窄的腱鞘,释放被压迫的肌腱,恢复其正常滑动。手术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创伤小,恢复快。 腱鞘炎的预防 预防腱鞘炎的关键在于减少手腕和拇指的过度使用和反复劳损。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避免过度使用:尽量避免长时间反复使用拇指和手腕的动作。 正确姿势和技巧:妈妈们抱孩子尽量使用手臂和肩膀的力量。工作时保持正确姿势,避免手腕长时间处于弯曲或紧张状态。 定时休息和放松:在长时间使用手腕和拇指的工作或活动中,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做一些手部和腕部的伸展运动。 手部和腕部的锻炼:进行手腕和拇指的拉伸练习,使用轻度阻力带或手指握力器进行手部和腕部的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使用护具:在从事可能导致手腕和拇指过度使用的活动时,佩戴护腕或夹板,提供额外的支撑和保护。 改进环境和工具:选择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键盘、鼠标、剪刀等工具,减少手腕和拇指的负担。调整工作台高度、椅子高度和电脑显示器位置,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妈妈手”的发生。如果出现早期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减少手部使用、进行拉伸和休息等,防止病情加重。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获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王金武 2024-06-13阅读量1672
病请描述: 骨囊肿:骨头里果冻样的囊液破坏了骨头 骨囊肿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比较常见,但往往在出事了之后才被发现:比如,在学校里被同学轻轻一拉胳膊就骨折了,接到同学传过来的篮球发现胳膊突然断了变形了,骑自行车等红灯,脚一撑地,腿断了,等等。 骨囊肿常常在运动时发生骨折 当父母带着骨折的孩子来到医院,心急如焚。医生给孩子拍过X片之后,一般会告诉父母,孩子生“肿瘤“了,是肿瘤把孩子的骨头”吃“空了,骨头病理性骨折了。 肿瘤、骨头空了,病理性骨折。。。这些似懂非懂的专业术语,往往让家长异常紧张,与骨癌这一些要命的疾病联系在一起。 其实呢,骨囊肿并没有多可怕,是一种完全良性的肿瘤,对孩子的生命不会有任何影响。由于平时没有什么症状,所以很难预防,大多数孩子是因为骨折了才开始治疗。 X片骨囊肿是一个黑窟窿,还有小隔间 骨囊肿的治疗目前有很多方法,切开刮除囊肿后植入新的骨头,放入钢钉支撑引流,激素注射,骨髓植入,硬化剂破坏囊壁,等等。事实上,如果一种疾病的治疗方法非常多,这恰恰说明了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可能都不完美。目前的研究结论表明,骨囊肿的治疗倾向于多种方法合作,倾向于微创,倾向于腔镜下可视化地清除囊壁,这些方法也是基于科技的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 一个摄像头一个磨钻,进入骨囊肿(AI) 骨囊肿最重要的问题是反复骨折和破坏生长板,反复骨折和生长板的破坏往往导致孩子的骨骼畸形生长,骨骼发育异常,会带来功能和外形的严重问题。
袁霆 2024-06-13阅读量1270
病请描述:感动于一对从黑龙江远道而来的中年夫妻,淳朴而善良,粗糙的双手透着生活的艰辛,带着脊髓空洞症、脊柱侧弯和骶管囊肿的高中生女儿,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双手发抖、手内在肌明显萎缩、右手指无法伸直,右上肢痛觉完全消失、温度觉减退。可能是听信广告或者被人骗了,跑到某地不正规医院,花了1万元打了一针什么药,什么效果都没有,1万元对于一个农村劳动者来说,可能就是半年的纯收入了。他们春节前来到上海,没来得及挂上我的门诊号,在上海的小旅馆过的年,等了十天等我初九的专家门诊号。第二天我将患者收入院,家属很感谢,从他们眼里,我看到了他们充满着希望,手术后第二天我查房时,给小姑娘体格检查发现右上肢痛觉明显恢复了,一旁的妈妈激动地留下眼泪,不停地说谢谢戴教授,谢谢戴教授。二月的上海,春寒料峭,但彼时我的内心,真是暖暖的。 老百姓看病真不容易,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愿意为最普通的老百姓们实实在在地看病。在此,我再次普及一下脊髓空洞症这一种可治愈的疾病。 1.再次正确认识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实际上是脊髓的“脑积水”,戴大伟医生认为,脊髓空洞症实际上就是脑脊液在脊髓内部异常积聚,和脑积水、椎管内囊肿、骶管囊肿、神经根袖套囊肿有“异曲同工”的病理生理基础和临床症状体征,产生一系列四肢尤其是上肢运动感觉症状,表现为肌力下降,感觉麻木,肌肉萎缩,走路不稳。严重者需要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治疗。 2.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17岁,黑龙江人,因“右上肢麻木两年,进行性加重半年”来我的专家门诊就诊,随后收治入院,患者手鱼际肌明显萎缩,手术无法伸直,右上肢有明显的温度觉减退和痛觉消失。(如下图) 患者颈椎磁共振显示严重的脊髓空洞(如下图) 经认真手术准备后,行颈后路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微创手术,根据患者脊髓空洞的特点(空洞位于脊髓中央且偏向右侧,故右上肢症状重),采取合适节段(脊髓空洞最严重处,最影响功能处)脊髓右侧背根神经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入路,仅需切开软脊膜即可,对脊髓神经纤维无任何创伤,妥善置入分流管,以6-0 Prolene线固定引流管于软脊膜和蛛网膜内侧,水密缝合硬脊膜 ,单节段椎板复位,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皮肤美容缝合,以最小创伤达到治疗效果,阻止脊髓空洞进一步发展,改善患者目前神经功能。 总结: ① 脊髓空洞就是脊髓的“脑积水”(手术应该积极,效果良好); ② 选取合适的手术节段和手术入路; ③ 置入管子的形状、长度、固定方式的优化保证手术疗效。 真正缺乏医疗保健常识、真正缺医少药、真正没有条件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就是中国最普通、最基层老百姓们,我愿意为这一群体多看病、看好病。 神经外科医生 戴大伟
戴大伟 2024-06-07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孩子性早熟,别忘了做垂体核磁共振 近年来性早熟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引起性早熟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对于因性早熟来就诊的孩子我们会做相应的化验检查,垂体核磁共振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检查。但有些家长不能理解,一是因为垂体核磁比较贵,二是垂体核磁检查一般需要孩子安静地躺在检查台上15分钟,做的时间比较长,往往需要提前预约,再就是家长认为孩子能吃能喝,只是发育早一些,没必要做垂体核磁共振,甚至有的家长会认为我们是乱检查而心生不满。那么,垂体核磁共振到底有没有必要做呢? 2022年的《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提出,在性早熟患儿中,发病年龄越小,头颅影像学异常的概率越高,建议所有男童及6岁以下女童诊断中枢性性早熟时应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等以排除颅内病变。对于6岁以上的中枢性性早熟 女童,在出现性发育快速进展征象或神经精神异常表现时也要行头颅影像学检查。众所周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是引起继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下丘脑错构瘤病、胶质瘤、生殖细胞瘤、囊肿等都可能导致中枢性性早熟的发生。小刘就是一个由蛛网膜囊肿导致性早熟的孩子。她就诊时只有6岁4个月,但乳房已经发育8个月,内分泌五项:LH0.23IU/L,FSH2.17IU/L,E2 41.81pmol/l,AFP、HCG、CEA、ACTH、皮质醇、肝肾功、血脂、甲功五项均正常。乳腺彩超:双侧乳房发育。妇科彩超:子宫3.8×0.6×1.7cm,内膜呈线样回声,右侧卵巢2.17ml,左侧卵巢2.15ml,均有超过4个直径>4mm的卵泡。骨龄:9.3岁(超过实际年龄3岁)。垂体MRI:垂体高度3mm,四叠体区蛛网膜囊肿,垂体增强MRI:四叠体区蛛网膜囊肿,22×24×43mm,周围结构受推压。GnRHa激发试验:LH峰值10.36IU/L,LH/FSH=0.82,诊断为中枢性性早熟,蛛网膜囊肿。蛛网膜囊肿通常无明显症状,可随访观察。但四叠体区蛛网膜囊肿由于位置靠近松果体部位,而松果体可分泌褪黑素,抑制垂体分泌LH、FSH,并分泌多种抗促性腺激素作用的肽类激素,当蛛网膜囊肿过大,压迫松果体时,会促进LH、FSH的分泌,从而出现性早熟和生殖器官过度发育。小刘就是由于四叠体区的蛛网膜囊肿导致的中枢性性早熟,她就诊时没有明显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等神经精神异常,如果不做垂体核磁共振,可能我们就忽略了这么大的一个囊肿,所以对于性早熟的孩子来说,不管年龄大小,尽量还是要完善垂体核磁共振的检查。
生长发育 2024-05-16阅读量2989
病请描述:男孩性早熟:洞悉迹象、精准识别与科学应对策略 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儿科 吴波 性早熟,这一特殊生长现象,是指儿童在常规成长轨迹之外提早展现第二性征。对于男童而言,9岁以前若生殖器官发育启动、阴毛初现或嗓音沉降,皆属此范畴。此类早熟不仅可能触及孩子的生理健康及最终成年身高,更关乎其心理健康状态,因而亟需家长与医疗专业人士的警觉与介入。 一、个案透视:小明的故事 案例主角小明,8岁,因家长观察到其生殖系统发育远超同龄孩童平均水平而求医。近半年间,小明经历了生殖器渐增与轻微阴毛出现的过程,未伴有其他不适感受。体检记录显示,小明身高130厘米,体重30公斤,其生殖器官成熟度相当于青春期早期,阴毛发育评估为2级,显现出性早熟的初步迹象。 深入探索:多维度检查揭示真相 骨龄鉴定:通过X光片分析手部骨骼,结果显示小明的骨龄显著超越实际年龄,接近12至13岁儿童水平。 内分泌指标检测:血液化验发现促性腺激素(LH)与促卵泡激素(FSH)水平偏高,睾酮含量亦超出正常界限。 颅内状况排查:脑部磁共振成像排除了肿瘤、囊肿等潜在病因。 腹部超声扫描:进一步确认无其他明显异常情况。 基于上述检查结果,确诊为中枢性性早熟。 应对之道:精细治疗与持续关注 1.激素干预治疗: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旨在抑制过早的性激素分泌,有效延缓生殖系统的成熟进程及骨骼的过快老化。 2.定期复查机制:建立每半年一次的随访计划,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心理支持:针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支持服务,为孩子的心灵成长保驾护航。 经过为期一年的精心治疗,小明的性发育进程得到有效调控,骨龄增速得以缓解,预估成年身高显著提升,这一积极进展让家长深感欣慰,并坚定地遵循医生建议,持续进行规律性的复诊追踪。 二、探秘性早熟之源性早熟的幕后推手复杂多样,涵盖遗传密码的微妙作用、周遭环境的潜在影响,以及营养状况的细微变化。其中,中枢性性早熟占据了主导地位,其根源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提前觉醒。此外,某些健康挑战,如颅内肿瘤或囊肿等,也可能成为触发性早熟的不速之客。 三、性早熟的识别指南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观察员。通过细心留意第二性征的细微变化,可初步判断是否遭遇性早熟的困扰。对男孩而言,特征包括生殖器官的成熟迹象、阴毛的初现,及声音的低沉变化。一旦发现这些预警信号,及时就医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四、性早熟的隐形印记性早熟不仅关乎身体的成长轨迹,更触及心灵的深处。它可能限制孩子的身高潜力,因过早的性激素激增促使骨骼提前闭合。同时,心理层面的影响不容忽视,自卑情绪与焦虑心态可能会在孩子心中悄然生根。 五、性早熟的科学应对性早熟的治疗之旅以荷尔蒙疗法为核心,利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有效抑制提早的性激素分泌,为成长按下“暂停键”。此过程需配以定期的骨龄监测与激素水平评估,确保治疗方案精准调适。在此基础上,我们尤为重视心灵关怀,为面临挑战的孩子搭建起坚实的心理支撑体系,让他们在爱与理解中健康成长。 性早熟,这一现象无疑牵动着每位家长与医疗工作者的心弦,它不仅是成长路径上的一个特异站点,更是呼唤细致关注与专业应对的信号。及时的识别、精确的诊断以及高效的治疗措施,如同灯塔般指引着孩子们安然穿越这段不同寻常的成长阶段,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护航,确保发育之路顺畅无阻。 我们务必铭记,每个孩童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他们的情况各具特色,因此在制定治疗策略时,个性化、量身定制成为了不可撼动的原则。面对孩子的任何成长疑惑或健康忧虑,家长们应当毫不犹豫地寻求专业帮助,无论是儿科医生的悉心指导,还是内分泌科专家的深入解析,都是您值得信赖的依靠。 总之,在性早熟这一微妙而关键的议题上,及早干预、精准施策与持续关怀是通往孩子健康成长之路的钥匙。让专业的光芒照亮每一步探索,携手守护每一颗幼苗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生长发育 2024-05-08阅读量2087
病请描述:胰腺肿瘤剜除的病例现在越来越多,一方面需求量增加,一方面大家的技术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随着而来的,各种并发症也不断出现,须知,剜除看似简单,实则变化多端,处理稍有不慎,带来的打击严重的可能是毁灭性的,一辈子的,有必要科普一下。 顾名思义,剜除就是挖除,目的就是在尽量不损伤胰腺实质的情况下把肿瘤完整切除,保留了胰腺区域正常的管道结构,自然,也保留的相应的功能,一般都是良性或低度恶性的肿瘤,比如各类囊性肿瘤(黏液性或浆液性囊腺瘤,分支型IPMN),囊实性肿瘤(假乳头实体瘤),低级别的口径较小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或肾透明细胞癌胰腺转移瘤等。 胰腺不同部位的肿瘤剜除,造成的并发症也是不同的:长在胰头钩突的,相应的并发症有胰瘘,胆瘘,胆管狭窄,十二指肠瘘,出血,胃瘫,假性囊肿。 这几个并发症一旦产生,处理起来都很棘手,就大家熟悉的胰瘘来说,又分主胰管瘘和分支胰管瘘,主胰管瘘又分破裂和断裂(太复杂了😮💨)。如果主胰管破裂,基本没有办法靠手术以外的方法解决,要么长期带管,要么手术;如果主胰管只是破裂,连续性还在,还是有机会通过ERCP放入支架管,建立长期的连续性,有机会拔管愈合。 胆瘘一种是术中损伤了,一种是术后缺血引起,如果是做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很容易造成缺血,但是剜除的话很少,所以更多的是术中损伤了,但是有的人要问了,损伤么当场有胆汁出来的,就可以发现了,是的那样好一点,起码术中补救(修补+支撑或胆肠吻合),有时候是剜除术把胆管壁解剖的很薄,当场没破,术后因为胰瘘的腐蚀破了,无论哪种情况,应该尽可能创造条件行ERCP放入胆道支架,才有机会封堵胆瘘,慢慢愈合。由于这种愈合是不正常的愈合,后期需要密切随访,仍然有疤痕狭窄可能,需要再次行ERCP. 十二指肠瘘的原因和胆瘘差不多,但是处理上更困难,因为经过十二指肠的消化液流量很大,胃液,胆汁,胰液,对破口的腐蚀会很危险,如果是早期瘘往往会引起腹膜炎需要再次手术做造瘘+胃肠转流,以后才有可能慢慢好起来;晚期瘘如果不局限,引流得当也是有机会好的,总体住院时间都会很长,持久战,需要医患双方的耐心和恒心。 出血的原因往往是瘘,所以治疗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出血了要先止血,如果是术后3天之内的出血,应该积极的二次手术止血;如果是超过3天的,以介入为主,DSA下找到出血的动脉栓塞有效率是最高的;另一方面,晚期的出血往往是各种“瘘”引起的,所以积极止血后仍然要积极处理“瘘”。须知,出血有不确定性和重复性,尤其是有的“出血”很狡猾,每次病人躺到DSA台上,造影发现不了出血,所以我们常规是DSA前尽量做一个增强CT,有阳性出血表现的,DSA就可以稳稳止血,比如我们医院具备了杂交手术室,也就是病人躺到手术室可以CT,DSA或者手术联动,不需要搬来搬去,这样医生和病人的压力都小很多。 胃瘫的原因也很多,有时候心情抑郁都会引起,所以患者朋友们术后一定要看开点,听从主管医生的安排。部分剜除手术需要游离胰头十二指肠,特别是后入路剜除,之后整个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被拖出,术后加上胰瘘和粘连,则容易引起排空不畅,继而胃瘫,处理则是胃肠减压,有的就自己好了,好不了需要做胃镜,联合透视放置鼻饲管达小肠,然后开启鼻饲管营养,慢慢会好的,需要极大耐心,我最长的胃瘫是3个月,有报道半年的。 假性囊肿形成很常见,有大有小,主要是胰瘘后局部包裹,但是胰液往腹腔跑的压力更小,于是吃了东西会越来越大,一半小于3cm没有症状的可以观察,我推荐可以打一针长效奥曲肽,部分患者会自愈。如果囊肿很大产生了压迫症状(胃胀,想吐),一半需要引流。引流分外引流和内引流,都可以通过手术或介入,手术我不推荐也就不说了,介入就是穿刺(外引流)和内镜(内引流)。 位于胰体部或尾部的剜除,主要的并发症就是胰瘘和假性囊肿,表现和处理同上,胰瘘后也有并发出血的,处理也是一样。这个部位的出血有时候很凶险,因为往往是脾动脉或静脉,可能来不及介入,需要急诊立刻手术,手术当中也可能因为术野操作困难等因素,不得已做胰体尾切除联合脾切除,我这里一般是腹腔镜下止血,当然需要团队的配合,找到出血点后精准处理,吸尽血块,放好引流,患者都能良好恢复。
金佳斌 2024-05-06阅读量4147
病请描述:牙源性颌骨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一般发生在颌骨内的囊性病变,其内含有液体或半固体物质。 牙源性颌骨囊肿的发病原因一般与以下因素有关: 1.牙齿发育异常:如阻生牙 2.牙齿感染:如牙周炎、根尖周炎等 3.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可能有家族遗传倾向 它的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包括: 1.颌骨肿胀:患者可触及颌骨局部隆起 2.牙齿移位:囊肿压迫周围牙齿,导致牙齿移位 3.疼痛:囊肿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可引起疼痛 4.感染:囊肿感染,可引起局部红肿、疼痛 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治疗原则是: 1.切除囊肿:手术切除囊肿,恢复正常解剖结构 2.处理相关牙齿:如拔除阻生牙、病灶牙根管治疗等 3.预防复发: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 牙源性颌骨囊肿的预后通常较好,及时手术切除囊肿,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复发的风险,需要定期复查。 牙源性颌骨囊肿的预防措施包括: 1.定期口腔检查:及时发现牙齿发育异常 2.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减少感染机会
蒋通辉 2024-05-06阅读量1109
病请描述:作为一位妇产科专家,我深知女性健康对于家庭幸福的重要性。今天,我想和您谈谈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卵巢囊肿对生育的影响。 卵巢囊肿:隐藏的威胁 卵巢囊肿是许多女性都可能面临的问题,它们有时候是无害的,但有时候却可能对生育造成影响。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是如何影响生育的。 排卵障碍:生育的拦路虎 卵巢囊肿可能会干扰排卵过程,导致排卵不规律或完全停止。这会使得怀孕变得困难,甚至有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不孕不育。 激素失调:生育计划打乱者 一些卵巢囊肿可能会导致激素水平失衡,如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这可能会影响卵泡的发育和释放,从而干扰生育。 外界干预:治疗的考验 如果囊肿需要通过手术来移除,尤其是在囊肿较大或存在复杂特征(如囊肿内出血或破裂)的情况下,手术可能会损害卵巢组织。这种损伤可能减少健康卵泡的数量,从而降低卵巢的储备能力。卵巢储备的降低直接关系到女性的生育潜力,尤其是在高龄女性中更为显著。 如何应对? 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卵巢囊肿,并且希望怀孕,建议及早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身体检查、超声波检查和血液测试来确诊。治疗取决于囊肿的类型、大小和症状,可能包括观察、药物治疗或手术。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密切关注生育计划,并尽量减少对生育能力的影响。 结语 卵巢囊肿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特别是对于希望怀孕的女性。了解其对生育的影响至关重要,以便及早采取适当的措施。记住,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
陈默 2024-05-06阅读量1940
病请描述:胰腺肿瘤剜除的病例现在越来越多,一方面需求量增加,一方面大家的技术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随着而来的,各种并发症也不断出现,须知,剜除看似简单,实则变化多端,处理稍有不慎,带来的打击严重的可能是毁灭性的,一辈子的,有必要科普一下。 顾名思义,剜除就是挖除,目的就是在尽量不损伤胰腺实质的情况下把肿瘤完整切除,保留了胰腺区域正常的管道结构,自然,也保留的相应的功能,一般都是良性或低度恶性的肿瘤,比如各类囊性肿瘤(黏液性或浆液性囊腺瘤,分支型IPMN),囊实性肿瘤(假乳头实体瘤),低级别的口径较小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或肾透明细胞癌胰腺转移瘤等。 胰腺不同部位的肿瘤剜除,造成的并发症也是不同的:长在胰头钩突的,相应的并发症有胰瘘,胆瘘,胆管狭窄,十二指肠瘘,出血,胃瘫,假性囊肿。 这几个并发症一旦产生,处理起来都很棘手,就大家熟悉的胰瘘来说,又分主胰管瘘和分支胰管瘘,主胰管瘘又分破裂和断裂(太复杂了😮💨)。如果主胰管破裂,基本没有办法靠手术以外的方法解决,要么长期带管,要么手术;如果主胰管只是破裂,连续性还在,还是有机会通过ERCP放入支架管,建立长期的连续性,有机会拔管愈合。 胆瘘一种是术中损伤了,一种是术后缺血引起,如果是做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很容易造成缺血,但是剜除的话很少,所以更多的是术中损伤了,但是有的人要问了,损伤么当场有胆汁出来的,就可以发现了,是的那样好一点,起码术中补救(修补+支撑或胆肠吻合),有时候是剜除术把胆管壁解剖的很薄,当场没破,术后因为胰瘘的腐蚀破了,无论哪种情况,应该尽可能创造条件行ERCP放入胆道支架,才有机会封堵胆瘘,慢慢愈合。由于这种愈合是不正常的愈合,后期需要密切随访,仍然有疤痕狭窄可能,需要再次行ERCP. 十二指肠瘘的原因和胆瘘差不多,但是处理上更困难,因为经过十二指肠的消化液流量很大,胃液,胆汁,胰液,对破口的腐蚀会很危险,如果是早期瘘往往会引起腹膜炎需要再次手术做造瘘+胃肠转流,以后才有可能慢慢好起来;晚期瘘如果不局限,引流得当也是有机会好的,总体住院时间都会很长,持久战,需要医患双方的耐心和恒心。 出血的原因往往是瘘,所以治疗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出血了要先止血,如果是术后3天之内的出血,应该积极的二次手术止血;如果是超过3天的,以介入为主,DSA下找到出血的动脉栓塞有效率是最高的;另一方面,晚期的出血往往是各种“瘘”引起的,所以积极止血后仍然要积极处理“瘘”。须知,出血有不确定性和重复性,尤其是有的“出血”很狡猾,每次病人躺到DSA台上,造影发现不了出血,所以我们常规是DSA前尽量做一个增强CT,有阳性出血表现的,DSA就可以稳稳止血,比如我们医院具备了杂交手术室,也就是病人躺到手术室可以CT,DSA或者手术联动,不需要搬来搬去,这样医生和病人的压力都小很多。 胃瘫的原因也很多,有时候心情抑郁都会引起,所以患者朋友们术后一定要看开点,听从主管医生的安排。部分剜除手术需要游离胰头十二指肠,特别是后入路剜除,之后整个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被拖出,术后加上胰瘘和粘连,则容易引起排空不畅,继而胃瘫,处理则是胃肠减压,有的就自己好了,好不了需要做胃镜,联合透视放置鼻饲管达小肠,然后开启鼻饲管营养,慢慢会好的,需要极大耐心,我最长的胃瘫是3个月,有报道半年的。 假性囊肿形成很常见,有大有小,主要是胰瘘后局部包裹,但是胰液往腹腔跑的压力更小,于是吃了东西会越来越大,一半小于3cm没有症状的可以观察,我推荐可以打一针长效奥曲肽,部分患者会自愈。如果囊肿很大产生了压迫症状(胃胀,想吐),一半需要引流。引流分外引流和内引流,都可以通过手术或介入,手术我不推荐也就不说了,介入就是穿刺(外引流)和内镜(内引流)。 位于胰体部或尾部的剜除,主要的并发症就是胰瘘和假性囊肿,表现和处理同上,胰瘘后也有并发出血的,处理也是一样。这个部位的出血有时候很凶险,因为往往是脾动脉或静脉,可能来不及介入,需要急诊立刻手术,手术当中也可能因为术野操作困难等因素,不得已做胰体尾切除联合脾切除,我这里一般是腹腔镜下止血,当然需要团队的配合,找到出血点后精准处理,吸尽血块,放好引流,患者都能良好恢复。
金佳斌 2024-04-28阅读量1047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是目前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病理上分为四大类型。其中以甲状腺乳头状癌最为常见。甲状腺乳头状癌虽然常见,但其分型极其复杂。根据2022年版甲状腺癌诊疗指南PTC分为14个亚型,包括微小PTC、包裹型、滤泡亚型、弥漫硬化型、筛状-桑葚样型、高细胞亚型、柱状细胞亚型、靴钉型、实性/梁状型、嗜酸细胞型、沃辛瘤样型、透明细胞型、梭形细胞型、乳头状癌伴纤维瘤病/筋膜炎样间质。 以上14个亚型中,大部分为外科临床医师和病理科医师所熟悉,但有的类型则比较陌生,如沃辛瘤样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简称WLPTC)就是其中的一种。 要了解沃辛瘤样型甲状腺乳头状癌,首先了解沃辛瘤是怎么回事。本病首先由Albrecht和Arzt于1910年报道,并称之为乳头状淋巴囊腺瘤。1929年Aldred Scott Warthin首先详细描述了一系列腮腺乳头状淋巴囊腺瘤(papillary cystadenoma lymphomatosum)。所以该瘤又被称为Warthin瘤,即目前的名称。197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称之为腺淋巴瘤(adenolymphoma)。 沃辛瘤好发于大涎腺,以腮腺为主,其次为颌下腺,可同时双侧发生,以中老年男性多发,可能与吸烟有关。除大涎腺外,Warthin瘤还可以发生于身体其它部位,如颈部、喉部、鼻咽部,甚至可以发生于附睾。 沃辛瘤的大体表现是,呈圆形或椭圆形,包膜完整,界限清楚,剖面部分为囊性,常为多囊状,有乳头突入囊腔中,腔内充有黏液或红染物质,并有胆固醇结晶析出。 图1:肿瘤形成囊腔,内见上皮衬覆的乳头状突起,上皮下为淋巴组织间质。 沃辛瘤光镜下表现是:肿瘤由腺上皮及淋巴样间质构成,假复层柱状上皮围成不规则的腺管及囊腔,上皮细胞的胞质嗜酸性细颗粒状,电镜证实为线粒体。上皮下间质中充满密集淋巴细胞,并有淋巴滤泡形成。在淋巴细胞中主要为B细胞,但也有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和S-100蛋白阳性的树突细胞。 图2:高倍镜下的嗜酸性上皮细胞,包括柱状细胞及立方细胞。 介绍了沃辛瘤的基本知识后,再来了解一下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WLPTC)就比较容易了。 WLPTC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亚型,1995年由Apel等首次报到。WLPTC约占全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0.2%~0.6%,因其形态学改变类似涎腺的Warthin瘤而得名。至2015年,该肿瘤报道尚不足120例。至2021年国内仅报道17例(含本院4例)。2017年WHO内分泌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才将其纳入新增类型。国内2022年版甲状腺癌诊疗指南将其纳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亚型。 北京协和医院【刘彤华诊断病理学】中介绍,甲状腺Warthin瘤样肿瘤(Warthin-like tumor):,其形态像涎腺的 Warthin 瘤,常伴淋巴细胞甲状腺炎。特点是肿瘤中心囊肿形成。乳头被覆嗜酸性细胞,胞质颗粒状, 核具有乳头状癌核的特点,乳头轴心内有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其生物学行为与乳状癌相同。 至于沃辛瘤和Warthin瘤样肿瘤两者有何不同,在【刘彤华诊断病理学】将沃辛瘤归于涎腺的良性肿瘤,而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则属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亚型。由于WLPTC较为罕见,且形态学结构较为特殊,因此在病理诊断上需要与多种甲状腺疾病鉴别:其中高细胞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嗜酸细胞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鉴别要点,都是间质中无明显淋巴细胞浸润。而桥本甲状腺炎鉴别要点则是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无乳头状结构,也没有乳头状癌的核特征。 在治疗上,Warthin瘤和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两者都首选手术治疗。 结语: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WLPTC)属于少见或罕见疾病,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其预后和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相似。WLPTC和Warthin瘤到底有什么关联?以及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诸多方面,因为病例较少,还有待积累更多的病例,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经验,采取合理的、适度的,而不是过度的治疗方法,以期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注:沃辛瘤和Warthin瘤样肿瘤中英文对照: 乳头状淋巴囊腺瘤(papillary cystadenoma lymphomatosum) 腺淋巴瘤(adenolymphoma) 淋巴囊腺瘤(cystadenolymphoma) 沃辛瘤样肿瘤(Warthin-liketumor) 沃辛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Warthin-like-variantof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WLPTC) 参考文献: 1.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2年12月 2.刘彤华诊断病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 2018年12月 3.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豆丁网 2024年 4.王东海等,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观察,诊断病理学杂志,2021年
王石林 2024-04-28阅读量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