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微针治疗作为一种创新的皮肤疗法,近年来在皮肤美容和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规范其临床操作,提升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微针治疗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由多位权威专家联合制定,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原则,涵盖了微针的类型、作用机制、适应证及禁忌证、操作流程以及术后护理等内容。这一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标准化的操作指南,确保微针治疗在实际应用中达到最佳效果。 文 | 刘驰 微针治疗的类型 01 基于微针导入方式的分类 实心微针: 实心微针的针体在皮肤表面形成一过性微通道,显著提高药物或活性成分的渗透效率。它主要用于皮肤预处理,促进药物吸收,也可单独用于诱导胶原再生。根据共识,实心微针的针长范围为0.1至3.5毫米。 涂层实心微针: 涂层实心微针在针尖和部分针体涂布有活性药物,针体刺入皮肤后,药物在皮肤内溶解,从而提高药物的透皮吸收效率。这种类型的微针通常用于局部疾病的药物导入。 中空微针: 中空微针通过内部微孔道直接将药物定量递送至特定皮肤靶层,适合需要精确剂量控制的治疗。由于其药物透皮剂量有限,因此在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控制。 溶解型微针: 溶解型微针由可溶性生物材料和药物或活性成分混合而成,刺入皮肤后,针体逐渐溶解,药物缓慢释放到皮肤内。溶解型微针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适合需要长期效果的治疗。 02 基于微针器械/设备的分类 滚轮微针: 滚轮微针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微针类型,主体包括手柄和滚轮,滚轮上镶嵌有序排布的微针,针长范围从0.1至3.5毫米不等。在皮肤上滚动时,滚轮微针可形成无数的微通道,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同时刺激皮肤启动损伤修复和再生机制。 印章微针: 印章微针包括手柄和印章头,印章头嵌有微针,使用时微针垂直刺入皮肤,适用于局部皮肤治疗。印章微针尤其适合治疗面部细小部位,如眼周和鼻翼区域。 电动微针: 电动微针由笔式主体和电动微针头构成,通过机械驱动对皮肤进行反复针刺,克服了手动微针操作时针刺深度不均匀的缺点。电动微针的针长和频率可以根据治疗需求调节,适用于面积较小或较窄的瘢痕和皱纹治疗。 射频微针: 射频微针结合了微针和射频能量,通过微针将射频能量直接递送至皮肤深层,产生热刺激,促进胶原再生。根据共识,射频微针可分为绝缘微针和非绝缘微针两种类型,前者更适合用于减少表皮损伤。 纳米微针: 纳米微针利用纳米雕刻技术开发,在皮肤上形成超细微孔,适用于浅表药物或活性成分的透皮吸收。纳米微针的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几乎无休工期,特别适合需要快速恢复的患者。 微针治疗的作用机制 01 诱导胶原再生 损伤阶段: 微针刺入皮肤引发的机械性损伤会启动天然损伤修复机制。首先,微针穿刺可引起真皮层内小血管的损伤,导致血小板释放和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进一步释放生长因子,这些生长因子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激活皮肤修复机制。 增生阶段: 在微针治疗后的增生阶段,单核细胞取代中性粒细胞,分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α/β,促进局部血管、上皮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此阶段胶原蛋白(主要为Ⅰ型、Ⅲ型、Ⅳ型和Ⅶ型)及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的增加,有助于皮肤的再生和修复。 共识指出,术后约5天内,纤连蛋白基质开始形成,为胶原蛋白沉积创造适宜的微环境。 成熟重塑阶段: 在最后的成熟重塑阶段,新生成的Ⅲ型胶原蛋白逐渐被更稳定的Ⅰ型胶原蛋白替代,形成稳定的生理性网状结构。这些新生的胶原蛋白在皮肤中保留的时间可长达数年,有助于维持皮肤的长期改善效果。 02 增强药物透皮吸收 微针治疗的针尖细微,穿刺深度通常仅达到表皮层至真皮浅层,可暂时打破皮肤的角质层屏障,从而显著提高药物或活性成分的透皮吸收率。微针治疗后,药物的透皮吸收率比未经过微针处理的皮肤高出数倍,这使得微针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药物输送手段。 03 刺激细胞电位 当金属微针插入皮肤时,可瞬间改变细胞内外电位,激活Na+-K+泵,并在重复插入时持续改变细胞电位,形成细胞间隙的电磁混合场。此过程可提高细胞活性,并上调生长因子的表达,进而促进微损伤的愈合和皮肤组织结构的重塑。 04 痤疮治疗 射频微针在治疗寻常痤疮时,通过破坏异常的皮脂腺并促进组织重塑,从而改善皮肤质地和附属器功能。 05 黄褐斑治疗 微针治疗的微损伤可提高表皮层细胞活性,促进细胞迁移和分化,进而提高黑素代谢率,帮助修复皮肤屏障功能。 微针治疗的适应证 01 皮肤老化与亚健康状态 包括皱纹、皮肤暗沉、松弛、毛孔粗大、敏感性皮肤等。共识指出,微针治疗可以通过诱导胶原再生、刺激皮肤自我修复等机制,有效改善这些皮肤问题。 02 损容性皮肤病 适应症包括寻常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脱发(如雄激素性脱发、斑秃、女性型脱发)、黑眼圈、色素性疾病(如黄褐斑和白癜风)等。微针治疗通过刺激细胞修复、提高药物透皮吸收率,能够显著改善这些皮肤状况。 03 炎症性皮肤病 如激素依赖性皮炎、玫瑰痤疮、接触性皮炎等,微针治疗可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和修复皮肤屏障,帮助缓解这些病症。 04 萎缩性瘢痕与皮纹异常 包括痤疮瘢痕、烧伤后瘢痕、膨胀纹、橘皮样改变等。微针治疗可以通过刺激胶原再生、重塑皮肤组织,有效改善瘢痕和皮肤纹理异常。 05 其他适应证 微针治疗还适用于原发性多汗症、光化性角化病等其他皮肤问题。 微针治疗的禁忌症 01 绝对禁忌证 包括治疗区存在活动期或进展期的皮肤病(如急性湿疹、扁平疣、扁平苔藓、寻常性银屑病)、凝血功能障碍、局部皮肤感染(如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感染)、治疗区存在恶性肿瘤或不明性质的皮肤肿物、正在接受化疗/放疗的患者、对微针材料过敏、瘢痕疙瘩患者以及精神类疾病或情绪不稳定的患者。 02 相对禁忌证 包括妊娠期或哺乳期、长期户外工作或术后需要接触阳光的患者、治疗区存在不明注射物的患者、对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的患者。共识强调,这些情况可能增加治疗风险,应谨慎选择微针治疗。 治疗方法与术后护理 01 术前准备 问诊与告知: 在术前问诊中,应向患者详细介绍微针治疗的原理、预期疗效、可能的并发症及术后注意事项,确保患者充分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共识建议,术前还应进行皮肤清洁,并拍摄患者治疗前照片(如使用专业皮肤分析仪或在适宜的光线下拍摄)。 麻醉与消毒: 根据共识,麻醉方式应根据微针针长和患者耐受情况选择,通常外涂局部麻醉剂30至40分钟。清除麻醉剂后,应再次使用碘伏消毒皮肤,遵循“由下而上、由内而外”的原则。 02 操作方法 滚轮微针: 滚轮微针的操作应手持滚针在治疗区内进行横、竖、斜呈米字型的短程、快速滚动,施力均匀适中,手法应轻柔缓慢。共识指出,不同针长的微针应先长针后短针依次操作,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损伤。在头皮区域,应相应缩短针长,并仅在左右方向横向滚动,以免头发卷入滚轮。 射频微针: 射频微针操作时,应将治疗部位分为2至5个区域,遵循“不遗漏不重复”原则。根据治疗需求选用不同的针长和能量。共识推荐,面部治疗时使用连发模式,松弛明显区域需适当拉平皮肤后操作。治疗后即刻应进行冰敷,降温后涂抹抗生素软膏或烧伤膏。 03 术后护理 即刻护理: 治疗后,皮肤的角质层会暂时性受损,可能导致红斑、刺痛、灼热等不适反应。共识建议使用医用冷敷贴、生理盐水或结合冰袋冷湿敷(15至30分钟)缓解局部炎症反应及不适症状。 居家护理: 共识指出,治疗后24小时内应使用生理盐水纱布清洁或无菌医用喷雾清洁。随着受损角质层逐渐恢复,微针通道闭合,可以使用温和的清洁剂、保湿和防晒护肤品。保湿类产品应选择含有舒缓和修复功能的产品,以促进皮肤屏障功能恢复。 04 伴随使用的产品 微针治疗后即刻开放皮肤角质层通道,有利于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共识建议,医生应根据专业评估,慎重选择伴随微针治疗的产品,包括符合患者适应证的药品、Ⅱ类及以上械字号或其他临床验证安全有效的产品。 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原则 01 水肿 微针治疗后通常可见轻度水肿,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治疗强度和过程、患者个体差异及术后护理。共识指出,术后即刻冷湿敷可减轻水肿,水肿通常在24至48小时内自行消退。 02 红斑 共识描述了弥漫性红斑伴轻度渗出的常见情况,通常可在数天内逐渐自行消退。术后即刻冷湿敷可减轻红斑程度。 03 瘀点/瘀斑 中高强度的微针治疗可能引起点状出血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伴散在瘀点。对于较薄的皮肤(如下眼睑),可能会出现瘀斑,通常5至7天后可完全吸收。术后即刻冷湿敷可减轻点状出血和瘀斑的程度。 04 过敏反应 由于对微针材料或伴随使用的药物、产品等产生过敏反应,治疗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对从未使用过的药物或产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共识建议,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应视严重程度给予口服抗组胺药物和外用抗炎药治疗,重度过敏反应可采用短期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 05 痤疮样皮损 微针治疗可能因皮肤微环境的改变或损伤加重局部炎性表现,导致新发痤疮样皮损或原有痤疮皮损加重。共识建议,在排除过敏反应或感染后,按照痤疮常规治疗进行处理。 06 单纯疱疹复发与玫瑰痤疮发作 创伤应激反应可能诱发单纯疱疹,尤其在口鼻周围。对于有复发性疱疹病史的患者,建议在治疗前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玫瑰痤疮的发作也可能由于应激反应引发,共识建议根据玫瑰痤疮的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 07 病原微生物感染与炎症后色素沉着 术前消毒不严格、术中操作不规范或术后护理不到位都可能导致感染的发生。共识强调,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和术后早期护理的重要性。对于肤色较深或有黄褐斑的患者,炎症后色素沉着的风险较高,应在治疗前使用美白或祛斑类产品进行皮肤准备,术后严格防晒,使用氨甲环酸、维生素C等活性药物减少皮肤黑素生成。 08 机械性划痕及瘢痕 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施力不均或滚轮滚动障碍可能导致皮肤划伤甚至瘢痕形成。共识建议,治疗过程中应保持微针滚动轨迹均匀,一旦出现划伤应视皮肤损伤程度采取抗炎与促修复治疗。 本指南为临床微针治疗提供了详尽的操作规范和指导,旨在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规范化操作,微针治疗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改善多种皮肤问题。 引用文献: [1]杨蓉娅,李利,廖勇.微针治疗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22,15(04):193-196.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4634
病请描述: 化学剥脱术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技术成熟的皮肤治疗手段,已在美容医学和皮肤科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使用不同种类的化学剥脱剂,这项技术能够有效治疗痤疮、色素沉着、皮肤光老化等多种皮肤问题。本文将基于《化学剥脱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深入解析这一技术的概念、发展、适应证与禁忌证,并探讨其操作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为临床应用提供详尽指导。 文 | 刘驰 化学剥脱术的概念及发展史 01 概念 定义:化学剥脱术,又称化学换肤术,通过使用化学物质作用于皮肤表层或深层,引发可控的皮肤损伤,诱导表皮和真皮的重建,达到治疗效果。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痤疮、色素性疾病、光老化、角化性疾病等问题的治疗。 原理:化学剥脱术的原理包括角质细胞脱落、真皮重建和胶原蛋白生成,通过这些机制,改善皮肤的质地、色素沉着和表面细纹。 02 发展历史 古代使用: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古埃及,当时人们发现酸牛奶(其中含有乳酸)可以改善皮肤状况。 现代医学:从19世纪末期,苯酚、巴豆油、水杨酸等开始被应用于雀斑、黄褐斑和色素沉着的治疗。40年 代起,苯酚被用于治疗痤疮瘢痕。此后,Jessner溶液、Baker-Gordon溶液和α羟基酸逐渐开发并沿用至今。 技术成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化学剥脱术的概念和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现在已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 化学剥脱术的分类 01 分类 浅层剥脱术:主要作用于表皮层,使用的剥脱剂包括α羟基酸、β羟基酸等,适用于治疗轻度痤疮、色素性疾病。 中层剥脱术:作用于真皮浅层,常用剥脱剂如三氯醋酸(TCA),用于治疗痤疮瘢痕、皮肤光老化。 深层剥脱术:作用深达真皮深层,常用剥脱剂为苯酚,用于深度皱纹和严重光老化的治疗。 常用化学剥脱剂 01 浅层剥脱剂 α羟基酸(AHA):包括甘醇酸、乳酸等,常用浓度为20%至70%,用于治疗痤疮、黄褐斑和轻度皮肤老化。研究表明,AHA可降低角质层细胞之间的连接,促进表皮更新。 β羟基酸(BHA):如水杨酸,常用浓度为10%至30%,用于痤疮的治疗,尤其是油性皮肤的治疗。 Jessner溶液:含有14%水杨酸、14%雷锁辛和14%乳酸的复合溶液,常用于浅表剥脱或作为三氯醋酸剥脱的预处理。 02 中层剥脱剂 三氯醋酸(TCA):浓度在10%至50%不等,低浓度用于浅层剥脱,高浓度则用于中层剥脱。常用于痤疮瘢痕、水痘瘢痕、睑黄瘤等的治疗。 03 深层剥脱剂 苯酚:苯酚用于深层剥脱,常用浓度为88%,适合治疗深度皱纹和严重的光老化,但需注意其可能的系统性吸收风险。 化学剥脱术的适应证 01 痤疮及痤疮瘢痕 用于轻、中度痤疮的辅助治疗,改善痤疮后的色素沉着。临床应用数据显示,Jessner溶液和TCA对轻度萎缩性和增生性痤疮瘢痕具有良好的疗效。 02 色素性疾病 如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使用AHA和BHA等剥脱剂可通过加速表皮更新和减少色素颗粒,达到治疗效果。 03 皮肤光老化 通过剥脱表皮层改善细纹,刺激真皮层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重建,使皮肤变得紧实有弹性。 04 表皮增生性疾病 如脂溢性角化病、毛周角化病等,使用剥脱剂可有效改善皮肤增厚和角质堆积的问题。 化学剥脱术的禁忌症 01 绝对禁忌证 包括不切实际的预期、精神病患者或情绪不稳定者、妊娠和哺乳期、对剥脱剂过敏、瘢痕疙瘩病史、皮肤敏感状态、活动性感染性皮肤病等。 02 相对禁忌证 包括近期接受过激光、冷冻及其他皮肤磨削术者,半年内有口服维A酸类药物史者,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慎重使用。 化学剥脱术的操作方法 01 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包括Fitzpatrick皮肤分型评估,考虑患者的皮肤耐受性和色素沉着的风险。详细回顾患者的既往史、过敏史、医疗美容治疗史,并排除禁忌证。 知情同意:确保患者理解剥脱术的过程、可能的疗效和术后护理要求,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02 具体操作步骤 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卸妆产品或洁面乳清洁治疗区域,必要时进行二次清洁以去除皮脂,促进剥脱剂的均匀渗透。 剥脱剂的涂抹:涂刷剥脱剂时应从低浓度开始,如甘醇酸的起始浓度为20%,逐渐增加浓度。涂刷顺序建议为额部、鼻背、下颌、面颊,避免随意重复涂刷。 中和与终止:对于需要中和的剥脱剂(如甘醇酸),使用10%碳酸氢钠溶液中和,并通过红斑或白霜反应判断治疗终点。必要时,用大量清水冲洗残留剥脱剂。 03 术后护理 即时护理:术后即刻使用保湿面膜或冷敷缓解皮肤刺激感,并涂抹保湿产品。 脱屑期护理:术后3至7天内,治疗区可能出现脱屑或结痂,建议让痂皮自然脱落,避免强行撕脱。 防晒与保护:术后早期建议严格防晒,避免高温环境(如桑拿、泡温泉等)和使用刺激性护肤品。 化学剥脱术的不良反应与预防处理 01 常见不良反应 术中反应:红斑、刺痛、烧灼感等通常是剥脱术中的正常反应。若出现水疱或皮肤发白,应立即停止治疗。 术后反应:如持续性红斑(超过3周)、炎症后色素沉着、反应性痤疮、瘢痕等。色素沉着的发生率与剥脱剂的浓度和渗透深度成正比。 02 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术前严格评估患者的皮肤状态,术中密切监测皮肤反应,及时中和或清洗剥脱剂。术后加强保湿和防晒,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良反应处理:如出现持续红斑,可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配合冷敷和医学护肤品治疗。对于炎症后色素沉着,外用氢醌、维A酸类药物可有效缓解。 化学剥脱术的临床应用与联合治疗 01 单独治疗 甘醇酸:常用浓度为20%至70%,治疗频率一般为2至4周一次,共4至6次为一个疗程。具体应用时,逐步增加浓度,以皮肤耐受情况调整治疗强度。 水杨酸:30%水杨酸用于浅层剥脱,常用于痤疮和毛孔粗大的治疗。治疗间隔为2至4周,3至8次为一个疗程。 02 联合治疗 剥脱术与激光的联合:如甘醇酸剥脱术与强脉冲光的联合治疗,可提高痤疮后色素沉着的治疗效果。激光治疗后,可在3至4周后再行剥脱术。 剥脱术与药物的联合:如甘醇酸或水杨酸与异维A酸的联合,适用于中重度痤疮的治疗,但需注意联合使用时可能导致皮肤干燥,应加强保湿。 化学剥脱术的发展趋势 01 新型剥脱剂的发展 第三代α羟基酸:如乳糖酸(Bionic Acid),具备更强的保湿和抗氧化作用,特别适用于炎症性皮肤。 复合酸的创新:复合酸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结合多种酸类成分,利用缓释技术,在确保效果的同时减少刺激性,适用于多种皮肤类型。 02 适应证的拓展 新适应证研究:化学剥脱术的适应证正不断拓展,例如在治疗脂溢性角化病、日光性角化病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效果。 03 联合治疗的前景 多种治疗的协同作用:化学剥脱术与激光、光电技术联合应用展现出更强的疗效和更好的患者耐受性。未来,化学剥脱术与其他新型皮肤治疗技术的结合可能会成为治疗皮肤问题的新标准。 本指南详细阐述了化学剥脱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操作规范,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南。通过总结各类剥脱剂的作用机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本文为医疗专业人士提供了全面的指导,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化学剥脱术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联合治疗和新型剥脱剂的引入将进一步提升其临床价值。 引用文献: [1]杨蓉娅,蒋献.化学剥脱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9,12(05):257-262.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1802
病请描述:经络不通,养生的效果不佳。您有没有不知道经络不通的症状,无法正确判断身体状况的困扰呢? 打通经络才是养好身体的基础。下面跟我来了解下经络不通的症状吧。 一、冷! 除了头凉之外,身体其他某些部位发凉,比如最常见的手脚发凉,常常是经络不通的信号。因为人的体温是由气血输送来决定的,气血旺盛,体温才会正常。哪个地方发冷,哪个地方可能经络不通,气血难以到达,此时体温就会比较低。此外,还有体温、出汗不对称出现,如某些半身不遂的人,经络严重不通,健康部位和不健康部位会出现一侧体温正常一侧凉的情况。 经络不通对皮表的影响,除了冷热感觉外,还可以表现为皮肤毛孔粗大、毛囊淤堵等问题,血气不到,毛孔内垃圾排不出来,毛孔塞住了,毛囊自然长不好。 二、热! 主要表现为身体某些地方低热、干燥或者局部异常出汗。这也是体内经络不通、热气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散发出去的缘故。除了外邪引起的红、肿、热、痛与发热所在的经络不通有关,一般低热可能来自相连的经络。 气血在体内运行周而复始,如果此路不通,它就会从临近的经络寻找突破口,首先容易影响的就是具有表里关系或者子母关系的经络,使该经络发热。比如头部低热,不一定全是膀胱经的问题,而可能是与它相表里的肾经气血不足或者不畅造成的。 三、疼和痛 一般我们都会将疼痛放在一起说,而这两个词却有一定的差异。疼和痛是两个概念,两者都和经络不通有关,但程度上有些差异。突然立即产生的感觉叫做疼,而经过按压触摸才会有感觉的叫做痛,比如我们被扎了一下,立刻产生的感觉叫做“疼”;如果接着按压一下受伤的地方,这时候产生的感觉才叫做“痛”。如果经络瘀滞不通,就有可能出现痛的感觉,这就是“痛者不通,通者不痛”的由来。 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疼是经络不通的初发,而痛则是经络不通的进一步加重,“初病在经”、“久病久痛在络”,就是这个道理!遇到疼痛类的问题,可以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来疏通经络。面积小的可以用阿是穴,也就是哪里痛就按摩哪里,面积稍大一些可以刮痧,这样经络慢慢就通了。 四、麻和木! 麻木和疼痛差不多,经常在一起出现,但是却有一定的差别。举个例子,盘腿坐一段时间,经络不通,气血不通,就会出现麻木的感觉,只要适当的改变坐姿,气血通畅了,就会恢复。 中医讲“麻为气虚,木为血虚”,如果麻得重,说明气不足,木得重则说明血虚。出现肢体麻木的时候,我们最好多加注意,特别是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注意及时疏通经络,避免出现中风疾病! 五、酸! 酸说明经络气血供应减慢,不能满足身体需求。人在剧烈运动以后,比如短跑比赛,事后机体会发酸或者无力,这是因为短跑需要更多的气血供应,超过了正常机体气血供应的限度,导致气血供不上来而发酸。正常状态下,消耗和补充是一个平衡,所以养生运动从来不是剧烈运动,而是气血供求平衡的运动、比如太极拳、导引术等,西方医学也非常推崇有氧运动,比如慢跑、柔韧性运动等。 如果机体某个部位无故发酸,或者轻微运动也发酸,则说明该部位经络不畅通,气血供应减慢。这个时候拍打、按摩所在的经络,就可能发现潜在的痛、肿、胀等经络不通的症状。 六、肿和胀 经络不通可以是有形的,这就是肿,常由血瘀引起。要消肿,就得活血化瘀,可以用刮痧法或者拔罐法来调理。经络不通也可以是无形的,这就是胀,由气滞引起。胀通常是气在经络运行不畅时形成的“涡气”。身体某部位发胀,首先可以对该部位经络上循经按摩,找到疼痛点再进行按摩。经络不通其实会给身体带来诸多不适,只有经络通畅身体才会健康。 6个方法教你疏通经络 1、梳头——促进血循环 用手指或木梳从额头前至枕后,从两侧的颞部至头顶进行“梳头”,每回50~100次,以晨起梳头为最佳。人体各条经络都汇聚于头部,梳头时要经过眉冲、通天、百会、印堂、玉枕、风池等近50个穴位,对这些穴位进行如同针灸的刺激,可以促进头部血流,疏通经络。 2、轻揉耳轮——通肾气 双手握空拳,以拇指、食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1分钟,直至耳轮充血发热。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全身精气有各脏器收集后交肾来保存,肾开窍于耳,耳朵上布满了全身穴位,所以按摩耳朵不仅能健肾,还能打通全身穴位。 3、按摩——激活穴位 有氧激活按摩可帮助打通任督二脉和十二正经。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艾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非常有效。 4、莲花式坐——活动韧带 坐时屈左腿,将左脚的脚背放在右大腿的腹股沟处,双手放在左膝盖上,轻柔地做上下弹性运动数次,使之接触地面,然后换右脚。 坚持运动能有助于活动人体多处韧带,使腿、腹、胸、颈部等肌肉得到充分伸展,保持经络畅通。 5、五字调息——通五脏 每天清晨,用鼻子吸气,嘴呼气,默念:嘘、呵、呬、吹、呼,不要出声。每个字音对应一个脏腑:嘘对肝,呵对心,呬对肺,吹对肾,呼对脾。这是利用调节呼吸来调匀气息,疏通五脏。 6、艾灸——舒经活络 艾灸有很好的舒经活络、活血散瘀的功效,而且能补充人体元阳,补益肾气。经常艾灸,不仅能够保养身体,还可以治疗疾病。尤其对于女性朋友而言,艾灸可以说是女人一辈子的情人,不仅能治疗很多妇科病,还能美容养颜,延缓衰老。
微医药 2023-03-28阅读量1664
病请描述:导语:痤疮是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很多患者会使用一些药膏或者祛痘产品自行处理,大多数人还会忍不住会去挤压、搔抓,严重的会留下疤痕。其实痤疮也是一种慢性疾病,如早期就医接受专业治疗,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留疤。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一下痤疮常见的治疗方法。一、外用药物 1.维A酸类 [作用]:具有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及抗炎的作用,还具有控制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和改善痤疮瘢痕等功效,和抗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增加相关药物的皮肤渗透性。[缺点]:外用维A酸类药物常会出现轻度皮肤刺激反应,如局部红斑、脱屑,出现紧绷和烧灼感,但随着使用时间延长可逐渐消失。建议低浓度或小范围使用。每晚1次,避光。 2.过氧化苯甲酰 [作用]: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溶解粉刺及收敛的作用。[缺点]:少数敏感皮肤会出现轻度刺激反应,建议敏感性皮肤从低浓度及小范围开始试用。3.外用抗生素 [作用]: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好的杀灭作用及抗炎活性。[缺点]:易诱导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故不推荐单独使用。4.二硫化硒 [作用]:2.5%二硫化硒洗剂具有抑制真菌、寄生虫及细菌的作用,可降低皮肤游离脂肪酸含量。[缺点]:有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皮肤干燥等问题。5.其他外用药物 5%~10%硫磺洗剂和5%~10%的水杨酸乳膏或凝胶具有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和轻微剥脱及抗菌作用,可用于痤疮治疗。外用抗菌、抗炎药物用法一般建议点涂于皮损处。而外用维A酸类药物由于具有抗微粉刺作用,建议在皮损处及痤疮好发部位同时应用。疗程通常需8~12周或更长。二、化学疗法 果酸作为化学疗法在痤疮治疗中已获得了肯定的效果。果酸广泛存在于水果、甘蔗、酸乳酪中,分子结构简单,分子量小,无毒无臭,渗透性强且作用安全。[作用]:加速表皮细胞脱落与更新,调节皮脂腺的分泌,同时刺激真皮胶原合成,黏多糖增加及促进组织修复。[缺点]:果酸治疗后局部可出现淡红斑、白霜、肿胀、刺痛、烧灼感等,均可在3~5 d内恢复,如出现炎症后色素沉着则需3~6个月恢复。治疗期间注意防晒。三、物理治疗 1.光动力疗法(PDT) [作用]:使皮脂腺萎缩,抑制皮脂分泌,直接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改善毛囊口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角化和毛囊皮脂腺开口的阻塞,促进皮损愈合,预防或减少痤疮瘢痕。[注意事项]:本疗法适合中重度痤疮,特别是伴有脂肪肝、肝功能损害或高脂血症的痤疮患者。术后需避光48h,以免产生光毒反应。轻、中度皮损患者可直接使用LED蓝光或红光进行治疗。2.激光疗法 能够高效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改善皮肤微循环,使真皮层胶原组织增厚、弹性纤维重新排列,弹性增强,使红印变浅,凹陷充盈,在及时消除痤疮印痕方面有非常安全且显著的疗效。四、其他治疗 1.粉刺清除术 可在外用药物的同时,选择粉刺挤压器挤出粉刺。挤压时,注意挤压器及手部的消毒灭菌,并应注意挤压的力度和方向,用力不当,可致皮脂腺囊破裂,导致炎性丘疹发生。2.囊肿内注射 对于严重的囊肿型痤疮,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醋酸曲安奈德混悬剂+1%利多卡因囊肿内注射可使病情迅速缓解,每1~2周治疗1次。多次注射时需预防局部皮肤萎缩及继发细菌性感染。 五、日常护理 1.饮食 限制可能诱发或加重痤疮的辛辣甜腻等食物,多食蔬菜、水果。2.生活作息 避免熬夜、长期接触电脑、曝晒等,注意面部皮肤清洁、保湿和减少皮脂分泌,保持大便通畅。 3.皮肤清洁 应选择清水或合适的洁面产品,去除皮肤表面多余油脂、皮屑和细菌的混合物,但不能过分清洗。忌用手挤压、搔抓粉刺和炎性丘疹等皮损。4.皮肤护理 配合使用功效性护肤品,以维持和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如伴皮肤敏感,应外用舒敏、控油保湿霜,局部皮损处可使用有抗痤疮作用的护肤品;如皮肤表现为油腻、毛孔粗大等症状,应主要选用控油保湿凝胶。小编提醒:以上关于痤疮的治疗方法仅供参考,至于究竟选择哪种治疗方法,还需专业医生根据你的痤疮类型及个人实际情况来判断。*图片来自123RF正版图库
就医指导 2016-07-26阅读量1.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