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37周的新生儿。 早产宝宝没有等到日子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由于提前出生,组织器官还没有来得及发育成熟,所以我们要格外重视。 护理的重点是先根据早产儿的生理特点,观察孩子有无异常表现,及时发现发生的疾病,以做到及时处理。 早产儿特点 1.外表早产儿 早产儿体重大多在2500g以下,身长不到47cm。 且哭声轻,颈肌软弱,四肢肌张力低下,皮肤红嫩,胎毛多,耳壳软,乳晕不清,足底纹少。 男宝宝的睾丸未降或未全降,女宝宝则大阴唇不能盖住小阴唇。 2.呼吸早产儿 早产儿呼吸中枢相对不成熟,而且呼吸不规则;常发生呼吸暂停。 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时间达15~20秒,或虽不到15秒,但伴有心率减慢(<100次/分)和出现紫绀。 早产儿的肺发育不成熟,导致表面活性物质少,所以极易发生肺透明膜病。若有宫内窘迫史的早产儿,则很容易发生吸入性肺炎。 3.消化早产儿 早产儿吞咽反射弱,很容易呛乳而发生窒息或者是吸入性肺炎。 所以早产儿最好以母乳喂养为宜。而早产儿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炎,这时,我们就要注意乳汁的渗透压。 因为早产儿的肝不成熟,所以生理性黄疸病情较重,且持续时间长,还容易引起核黄疸。而且早产儿肝功能不完善,极易发生出血症。 4.神经 神经系统的功能和胎龄有密切关系,胎龄越小,反射越差。 早产儿易发生缺氧,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此外,由于早产儿脑室管膜下存在一些发达的胚胎生发层组织,所以,会导致颅内出血。 5.体温 早产儿的体温调节功能很差,而且基础代谢低,再加上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少,易散热,汗腺发育不成熟和缺乏寒冷发抖反应。 因此,早产儿的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6.其他 早产儿还易发生高血糖、贫血和严重感染。 常见护理诊断 1.体温过低与体温调节功能差,产热贮备力不足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及消化吸收功能差有关。 3.有感染危险与免疫功能不足有关。 4.不能维持自主呼吸与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有关。 早产儿护理措施 1.早产儿室 除了足月宝宝的所有配备下,还应建议家长配备婴儿培养箱、远红外保暖床、微量输液泵、吸引器和复苏囊等设备。 还要加强早产儿的护理管理,最好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 2.维持体温稳定 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所以体温不稳定,但大多数为体温低下。 因此,早产儿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 还应该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加强体温监测,每日2~4次。 一般早产儿体重小于2000g者,我们应尽提前给婴儿培养箱保暖。 若体重大于2000g,我们可以在箱外保暖者,还可以给宝宝戴绒布帽,以降低耗氧量和散热量。 如有其他必要操作时,我们可以在远红外辐射床保暖下进行,没有条件的家庭,则因地制宜,采取简易保暖方法,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 3.合理喂养 早产儿各种消化酶不足,所以导致消化吸收能力差,但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多。 因此,早产儿最好母乳喂养,若宝妈无法母乳喂养,我们应该采用早产儿配方乳。喂乳量也要根据早产儿耐受力而定。 如果宝宝吸吮能力不强,我们可以采用滴管、胃管喂养和补充静脉高营养液。 我们还要每天详细记录出入量、准确磅体重,以便让医生分析及时调整补充营养。 早产儿易缺乏维生素K,所以出生后应补充维生素K1,预防出血症。除此之外,还应补充维生素A、C.D、E和铁剂等物质。 4.预防感染 早产儿的抵抗力比足月儿更低,所以对于消毒隔离的要求更高。 因此,我们更应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发现微小病灶都应及时处理。经常更换 身体的位置,以防发生肺炎。 严禁多人看望宝宝,而且再事后还要及时进行空气及有关用品消毒,确保空气及仪器物品洁净,防止交叉感染。 5.维持有效呼吸 早产儿易发生缺氧和呼吸暂停。如果缺氧要及时通知医生。 6.密切观察病情 由于早产儿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其功能不完善,我们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娴熟的业务技能,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如发现以下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查找原因,迅速处理: 体温不正常; 呼吸不规则或呻吟; 面部或全身青紫(或苍白); 烦躁不安或反应低下; 惊厥;早期或重度黄值;食欲差、呕吐、腹泻、腹胀、出生3天后仍有黑便;硬肿症;出血症状;24小时仍无大小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腾讯新闻
胡勇 2023-10-30阅读量1880
病请描述:梅杰综合征的治疗 梅杰综合征是一种以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为特征的颅肌张力障碍,可能与面部下部肌肉、嘴巴、下巴、舌头、咽部和颈部肌肉的复杂运动有关。 通常,眼睑痉挛是最早的临床表现,它会在一段时间内蔓延至其他颅内和颅外肌肉。 在大多数患者中,Meige 综合征是原发性或特发性的,痉挛的原因尚不清楚,但继发性病例可能在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后发生或继发于潜在的脑部疾病。神经生理学特征与其他以可塑性异常和抑制受损为特征的局灶性肌张力障碍相似。大多数患者通过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得到成功治疗,但深部脑刺激已成为顽固患者的良好治疗选择。 流行病学和人口统计学特征 眼睑痉挛和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的患病率估计存在很大差异,这归因于种族和民族的影响。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的患病率为2-20%,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的发病率为百万分之59。年龄似乎是梅杰综合征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一项荟萃分析发现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的平均发病年龄最高(55.7岁),其次是痉挛性发音困难(43岁)、颈肌张力障碍(40.8岁)和作家抽筋(38.4岁),肌张力障碍发作的年龄会调节临床表现,而与基因型无关。梅杰综合征在女性中比男性更常见,女性:男性的比例约为 2:1 。 临床特征 颅肌张力障碍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单独的眼睑痉挛,单独的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或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的组合,也称为梅杰综合征,最初该疾病可能仅限于眼部肌肉(原发性眼睑痉挛)或口下颌区域,下颌肌张力障碍,然后扩散到其他肌肉。 眼睑痉挛:眼睑痉挛是Meige综合征最常见和失能的表现,在近四分之一的患者中开始于单侧并很快发展为双侧。自发缓解很少见,见于不到十分之一的患者,通常往往发生在症状发作的第一年。眼睑痉挛可以以几种表型形式出现,最典型的是强直性痉挛,其特征是闭眼的长时间痉挛和阵挛,其中有反复的眼轮匝肌收缩。不太常见的眼睑痉挛可能类似于无法睁开眼睛的眼睑张开失用症。感官技巧在梅杰综合征患者中很常见。感官技巧包括睡觉或放松、说话、哼唱或唱歌、拉上眼睑、在脖子后面打拳、喝酒精饮料、打哈欠、吸吮、使用牙签、冷液体、走路和吹气 脸颊。最常见的技巧是触摸眼睛上方、唱歌、哼唱和说话。 眼睑痉挛扩散到颅骨和颅外区域:在梅杰综合征患者中,眼睑痉挛进行性恶化,症状扩散至口下颌骨、颈部和四肢肌肉,但最早和最大的扩散症状见于下颌肌肉。眼睑痉挛患者扩散到邻近肌肉的概率为50%,在症状出现的最初3至5年内最高,近一半的扩散发生在发病的第一年,极少数情况下记录到传播延迟了十年或更长时间。 继发性梅杰综合征:继发性梅杰综合征通常是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一种表现,也可能由潜在的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在10-20%的病例中,使用精神抑制药物与涉及颅颈肌肉组织的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发展有关,尤其是在使用该药物超过一年的情况下。使用长期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梅杰综合征的发展机制被认为是由于多巴胺受体的阻断改变了受体功能,从而导致去神经超敏反应。某些其他药物也与梅杰综合征的发展有关,即止吐药(甲氧氯普胺)、多巴胺激动剂(左旋多巴、溴隐亭)和很少见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抗抑郁药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也可能导致面部运动障碍的发展。通过对中枢多巴胺能和胆碱能通路的作用,抗组胺药也与药物诱导的眼睑痉挛有关。与梅杰综合征相关的非常罕见的原因是头部外伤、核黄疸、脑干区域中风和脱髓鞘、正常压力脑积水、双侧丘脑、肿块病变、脑炎后和脑缺氧等。 梅杰综合征与其他运动障碍的关联:梅杰综合征患者经常报告相关的运动障碍,在100名眼睑痉挛和口面颌颈部肌张力障碍患者的病例系列中,33 患者发生了特发性震颤,9 患者出现了帕金森综合征,以及2名患者出现了腭肌阵挛、舞蹈病和静坐不能。家族性特发性震颤、帕金森氏病、非典型帕金森氏症(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多系统萎缩和皮质基底节变性)、威尔逊氏病和橄榄脑桥小脑萎缩的患者也有类似的眼睑痉挛和节段性颅颈肌张力障碍的报道。多达25%的尸检报告的梅杰综合征病例显示路易体。研究人员提出,路易体病的临床范围应扩大到包括梅杰综合征。研究还表明,眼睑痉挛和梅杰综合征患者更容易患帕金森病,因为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在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很常见。 治疗 口服药物 :大量口服药物已被用于治疗梅杰综合征患者,包括抗胆碱能药、苯二氮卓类药物、左旋多巴、精神安定药(匹莫齐特、氟哌啶醇)、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丁苯那嗪)、GABA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对口服药物的反应充其量是适度的,眼睑痉挛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比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更好。氯硝西泮和抗胆碱能苯海醇在治疗眼睑痉挛方面似乎比相关的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更有效。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丁苯那嗪)对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患者有一定缓解作用,但对眼睑痉挛患者无效。左乙拉西坦和唑吡坦在一些病例报告中有效,但丙戊酸钠在双盲交叉试验中无用。 肉毒杆菌毒素:在对口服药物治疗反应不佳或出现无法耐受的副作用的梅杰综合征患者中,可以考虑使用肉毒杆菌毒素作为替代疗法。肉毒杆菌毒素治疗眼睑痉挛比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更有效。研究表明,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可能是药物难治性眼睑痉挛患者的替代疗法,但在控制下面部肌张力障碍方面可能仅适度有效。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后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附近肌肉的虚弱会导致或加重先前存在的吞咽困难或构音障碍。 因此,解剖知识至关重要,EMG或超声波可以确保准确注射。 深部脑刺激 (DBS):深部脑刺激已成为对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反应不佳的梅杰综合征患者的替代治疗选择。在许多论文中,报道了DBS对梅杰综合征患者的益处,并且几项长期随访研究也显示是有益的治疗选择。苍白球(GPi)和丘脑底核(STN)的DBS治疗不仅可以改善眼睑痉挛,而且对言语和下颌肌张力障碍都有明显改善。DBS 可以提供给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与有强直症状的患者相比,具有节段性的肌张力障碍患者使用 DBS 改善得更快。 在梅杰综合征患者中,最致残的症状(眼睑痉挛和下颌肌张力障碍)是节段性的,它们对神经刺激反应良好。 结论 :Meige‘s综合征是一种以眼睑痉挛和口面部-颈部肌张力障碍为特征的颅肌张力障碍。大多数病例是原发性或特发性的,但继发性病例通常也因慢性精神抑制药暴露或局灶性脑损伤而发生。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成功,但眼睑痉挛症状的反应优于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双侧DBS已成功用于难治性患者,总体症状改善明显,明显提高患者生活治疗。
潘宜新 2023-04-23阅读量2528
病请描述: 经常会有很多孕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就诊时,拿出她和丈夫孕前的血型测定报告,说自己是“O”型血或“Rh阴性”血型,并在外院或中药治疗多次,抗体滴度始终不减,因而常常为此焦虑不已。 其实不然,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血型,及血型抗体测定的意义。 母儿血型不合,主要有ABO和Rh型两大类,ABO血型不合较多见,病情多较轻,易被忽视。Rh血型不合在我国少见,但病情严重,常致胎死宫内或引起新生儿核黄疸。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免疫科鲍时华 所谓母儿血型不合或新生儿溶血病是孕妇和胎儿之间血型不合而产生的同溶血性免疫疾病,可发病于胎儿和新生儿的早期。当胎儿从父方遗传下来的显性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时,通过妊娠、分娩,此抗原可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免疫抗体。当此抗体又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循环时,可使其红细胞凝集破坏,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的免疫性溶血症。所以通常不会发生在早孕期,如果有孕晚期流产或水肿胎孕史的患者,才会可疑有溶血症。 溶血症对孕妇无影响,但病儿可因严重贫血、心衰而死亡,或因大量胆红素渗入脑细胞引起核黄疸而死亡,即使幸存,其神经细胞和智力发育以及运动功能等,都将受到影响。 一、病因 ABO血型系统中,孕妇多为O型,父亲及胎儿则为A、B或AB型。胎儿的A、B抗原即为致敏源。Rh血型中有6个抗原,分别为C、c、D、d、E、e,其中以D抗原性较强。致溶血率最高,故临床上以抗D血清来检验。当母亲或新生儿红细胞与已知的抗D血清发生凝集,即为Rh阳性,反之则为阴性。Rh阴性的孕妇,偶亦可被其他抗原致敏而产生抗体,如抗E抗C抗体等,从而发生母儿血型不合。 胎儿红细胞正常不能通过胎盘,仅在妊娠或分娩胎盘有破损时,绒毛血管内胎儿红细胞才能进入母体,并根据进入的量、致敏次数,影响到抗体产生的多少及最后引起胎婴儿溶血的轻重等。 血型抗体是一种免疫球蛋白,有IgG、IgM两种。IgG分子量小(7S-r球蛋白),为不完全抗体(胶体介质抗体或遮断性抗体),能通过胎盘;而IgM分子量大(19S-γ球蛋白),为完全抗体(盐水凝集抗体),不能通过胎盘。Rh、ABO血型抗体能通过胎盘起作用的是IgG。 二、病理及临床表现 (一)因红细胞破坏增加,网状内皮系统及肝、肾细胞可有含铁血黄素沉着。 (二)骨髓及髓外造血组织呈代偿性增生,肝脾肿大,镜检在肝、脾、肺、胰、肾等组织内可见散在髓外造血灶。 (三)贫血导致心脏扩大,血浆蛋白低下、全身苍白、水肿、胸腹及心包等组织内可同凶散在髓外造血灶。 (四)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全身性黄疸及核黄疸。核黄疸多发生在基底核、海马钩回及苍白球、视丘下核、尾状核、齿状核等处。神经细胞变性,胞浆黄染,核消失。轻症者多无特殊症状,溶血严重者,可出现胎儿水肿、流产、早产甚至死胎。娩出后主要表现为贫血、水肿、肝脾肿大、黄疸及核黄疸。症状的轻重取决于抗体的多少、新生儿成熟度及代偿性造血能力等。 三、诊断 主要依靠实验室的特异性抗体检查。凡既往有流产、不明原因的死胎、输血史或有新生儿重症黄疸史者,均应除外母儿血型不合可能。 孕妇产前应常规查血型,如为O型,而其夫为A、B、AB型者应作特异性抗体检查,阴性者提示已被致敏,Rh血型不合抗体效价>1:32,ABO血型不合抗体效价>1:512者提示病情严重。 有条件时可行羊水检查,利用分光光度计,作羊水胆红素吸光度分析,于450mμ处吸光度差(△ O D450)>0.06为危险值;0.03~0.06警戒值;<0.03为安全值。孕36周以后,羊水胆红素含量0.03>0.06mg%为正常值;>0.2mg%提示胎儿有溶血损害。 四、处理 (一)孕期处理 1.综合疗法 为提高胎儿抵抗力及胆红素代谢能力,于孕24周、30周、33周各进行10天综合治疗,方法如下:每日静注50%葡萄糖40mg加维生素C100mg;吸氧,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维生素E30mg,每日3次。必须时可延长治疗时间及增加疗程。约产前2周,每日口服苯巴比妥10~30mg,每日2~3次,可增强胎肝细胞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加强胆红素代谢,以减少核黄疸发生机会。 2.中药 茵陈蒿汤(茵陈9g、制大黄4.5g、黄芩9g、甘草6g)每日一剂煎服,至分娩。 3.引产 妊娠36周以后,遇下列情况可考虑引产:①抗体效价:Rh血型不合抗体效价>1:32,ABO血型不合抗体效价>1:512;②有过死胎史,尤其因溶血病致死者;③胎动、胎心率有改变,提示继续妊娠对胎儿已不安全;④羊水呈深黄色或胆红素含量升高。 (二)产时处理 争取自然分娩,避免使用镇静、麻醉剂,以免增加胎婴儿窒息机会。做好新生儿抢救准备。娩出后立即断脐,以减少进入儿体内的抗体,并留脐带约10cm长,以备注药或必要时换血用。胎儿出生后,立即从脐静脉注入25%葡萄糖10ml、维生素C100mg、尼可刹米125mg及/或氢化考的松25mg。另留胎盘侧脐血送检血型、胆红素、特殊抗体测定及红细胞、血红蛋白和有核红细胞检查等。 (三)新生儿处理 注意三个关键时间:1、初生1~2天,轻症者注意黄疸出现时间,加重速度和程度。若出生时贫血严重,脐血血红蛋白<12g%者,应考虑输血;2、2~7天,重点是针对并防止因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引起的核黄疸,应严密监视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的程度和速度,勿使超过发生核黄疸的临界浓度(18~20mg%);3、产后2个月内,注意红细胞再生功能障碍所致的贫血,必要时输血。 预防核黄疸的治疗 预防核黄疸有下列三种方法:⑴药物加速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和排泄;⑵光照疗法变更胆红素排泄途径;⑶换血疗法机械性地去除胆红素;致敏红细胞和抗体。 1.药物疗法 ⑴激素、血浆、葡萄糖综合疗法 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活跃肝细胞的酶系统,促进葡萄糖醛酸与胆红素结合,亦能抑制抗原机体反应,以减少溶血;白蛋白能与游离胆红素结合使之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可用强的松2.5mg,每日3次口服,或氢化考的松10~20mg静滴及25%白蛋白20ml或血浆25~30ml静滴等。 ⑵苯巴比妥 5mg/kg,每日3次口服,5-7天。 ⑶中药三黄汤 茵陈9g、制大黄1.5g、黄芩4.5g、黄柏4.5g、山栀3g、煎服,有解毒利胆作用。 2.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可使间接胆红素氧化分解为水溶性产物双吡咯和胆绿素,从胆汁和尿中排出。光照波长以425~475mμ兰光为好。如没有兰光也可用日光灯管作白光照射,效果稍差。光照24小时血清胆红素未下降或反上升者,应考虑换血。 3.换血疗法 对产前诊断明确,胎儿出生后症状、体征明显者,经治疗胆红素继续上升接近18mg%者,考虑换血。 综上所述,提出几点建议: 1. 孕前没有必要测ABO抗体,应该是孕晚期,建议孕20周后,孕妇与丈夫共同抽血检测ABO抗体效价以推断新生儿溶血疾病可能性,并作出相应处理。抗体效价可有所变化,如果是在减小,表示新生儿溶血机会减少。 2. 如果是Rh阴性的女性,应首先查其夫是否也是Rh阴性,夫妻双方Rh血型一致就不会有问题;再是否是首次妊娠,首次妊娠还未产生抗体,不会有太大的危除发生;如果发生过早期流产(人工流产或自然流产),均不必查滴度,曾经晚期流产过或足月产过,则一定要查抗D滴度,必要时再用药治疗,建议孕20周后测定抗体。 3. 新生儿溶血处理,孕前预防治疗在妇科,产后治疗在新生儿科。
鲍时华 2018-08-06阅读量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