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问:我今年45岁,便秘有七八年,08年做了痔疮手术,09年查示直肠炎,服中药未见效,现在腹胀厉害,口苦口干,无排便感觉,正常大便偏干,变形呈长方体或球状,自我饮食调理后也很难排出,有时只挤出一点点,感觉肛门口很紧,排便时有肿物突出,几乎离不开开塞露。我很痛苦,人也消瘦,想胖一点特别困难。该如何治疗?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王振宜答: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和诊断似乎并不完全符合。因为直肠粘膜内套叠或者内脱垂的患者虽然也会有相应的便秘出现,但是主要症状是肛门坠胀不适感明显,朝轻暮重,严重的患者每次解便后即感觉坠胀感明显,病情会影响情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通常肠镜检查都是正常或偶有伴随肠炎。 而根据您的病情更像是功能性便秘中的混合型便秘,即既有大肠传输的问题,也有出口梗阻的问题。所谓大肠慢传输型的便秘就是指大便在肠道逗留的时间延长,有些是大肠的某一部分多余冗长或者扭曲度过大,有些患者有腹部手术史形成肠子有粘连所致,还有就是一些其他器质性疾病导致。根据您的情况来看,前者和您的体质,饮食结构,遗传或者其他的病情有关系,而后者可能和您当年的痔疮手术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没有给您诊断过,所以只是推测)。 根据您的病情目前的治疗来看,需要做个详细的肛门检查结合您以往的检查报告,可以用一些中药进行润肠通便解决部分传输慢的问题,而肛门出口梗阻的问题,需要评估您的括约肌功能同时排除其他肛门口疾病以后才能给出治疗建议。
王振宜 2014-11-07阅读量9125
病请描述: 过去,人们不大把便秘当回事儿,然而今天,哪怕是偶尔不"顺"都会令人烦恼不安,动辄看医生、肠水疗。这跟近些年来对便秘危害的过分宣传不能不说毫无关系,不少人甚至为了保证每天一次的大便,而经常服用泻药。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王振宜认为,每个人的生理规律都有一定的差异,排便频率也存在差异性,刻意强求每天一次的大便习惯是没有必要的,为此而经常服用泻药更是得不偿失。 每周2次未必是便秘 据王主任介绍,近些年来,便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国内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便秘的患病率为10%左右。而实际生活中,自认为有便秘的人数恐怕要高于这个数据。 对于便秘的诊断,目前国际上多采用罗马标准,最新的罗马Ⅲ标准于2006年发布,根据这个标准,每周排便次数2~11次均属于正常。如果单纯是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排出还算畅通,这就不属于便秘。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由于生理变化,饮食量逐渐减少,胃肠蠕动功能也逐渐减缓,因此而导致的排便次数减少属于生理现象。如果除了大便间隔时间长外,还伴有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或排便有不尽感、下坠感等,那就真的是患了便秘了。 每天1次也可能是便秘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虽然每天都排便,但却有排便费力、粪便呈团块或硬结、有排便不尽感、排便时肛门有阻塞感、排便需用手法协助、排便后仍有残便感、或伴有腹胀,反倒是得了便秘。因此,即使每天都有排便,也不能排除便秘。 精神因素也可导致便秘 王主任特别指出,近几年来,由于过分强调便秘的危害性,给少数人带来了心理负担,产生精神性便秘症状。他建议,在排除肿瘤、痔疮等可导致便秘的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性之后,便秘久治不愈而又找不到可疑的致病原因的情况下,应考虑精神因素的可能,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疏导,辅以中药调理,或许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何正确看待便秘 如果自觉患了便秘,首要做的事情不是自行吃药,而是找专科医生诊断,排除一些器质性的全身或者消化道的疾病,关注便秘和伴随的其他"报警"信号,比如伴有便血、腹痛、大便变形、体重减轻等,以免掩盖了真实病情,而怠误治疗时机。此外,便秘通常可以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患者只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就能治愈,中、重度的患者才需要对症治疗,盲目服药也许可以一时见效,却可能导致日久便秘程度加重,还有可能带来结肠黑变病等更多不良反应。
王振宜 2014-11-07阅读量7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