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四、肺间质异常的预后特征 1.肺间质异常影像学进展 据报道,有20%的ILA会在2年内发生影像学进展,78%的ILA会在5年内发生影像学进展。Araki等的研究观察到,不伴肺纤维化的ILA可能会进展为牵拉性支气管扩张、蜂窝影,或者出现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sualinterstitialpneumonia,UIP)征象。最近,笔者基于体检人群的研究报道了ILA亚型的影像学进展率:在4年的随访时间里,37.9%的非胸膜下ILA、43.6%的胸膜下非纤维化ILA、68.8%的胸膜下纤维化ILA会发生影像学进展。 ILA影像学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临床危险因素和影像学危险因素。临床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环境污染物暴露、药物(如化疗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放疗、胸部手术、肺生理或气体交换功能为正常下限等。影像学危险因素包括:非纤维化型ILA以肺底或外周分布为主,纤维化型ILA以肺底或外周分布为主但不伴蜂窝影(即表现为可能UIP的ILA),纤维化型ILA以肺底或外周分布为主并伴蜂窝影(即表现为UIP的ILA)。除此之外,一些特定分布的影像学征象也与ILA影像学进展有关,包括胸膜下网格影、广泛分布的网格影、下肺分布为主的病变、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和蜂窝影。 2.肺间质异常与不良预后相关 ILA进展与肺功能下降有关。有研究显示,发生影像学进展的ILA人群的用力肺活量(FVC)平均每年下降约64ml,比未发生影像学进展ILA人群的FVC年下降量多出约22ml,比非ILA人群的FVC年下降量多出近30ml,但远低于IPF患者的FVC年下降量(约200ml)。另一项研究报道了16例经病理活检确诊为IPF但肺功能正常[FVC和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均>80%预计值]的患者,其第一年FVC平均下降83ml,与进展型ILA的年平均FVC下降量相似。然而,发生肺功能下降的进展型ILA是否最终会进展为具有显著临床意义的疾病及其进展率如何,目前仍不清楚。既往研究报道CT表现为肺气肿合并肺纤维化患者的FVC下降程度低于这2种征象单独存在时的FVC下降程度。Menon等进一步证实该结论在肺气肿合并ILA时同样适用:在非ILA人群中,CT显示肺气肿每增加5%,FVC下降110ml;但在ILA人群中,CT显示肺气肿每增加5%,FVC仅下降11ml;提示ILA可缓解肺气肿导致的FVC下降程度,推测与纤维化导致的肺弹性回缩力增加和肺气肿导致的肺弹性回缩力下降相互抵消有关。因此认为,当CT表现为重度肺气肿的患者未出现预期的FVC下降程度时,临床医师应警惕其合并ILA或ILD的情况。 ILA也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FHS研究和AGES-Reykjavik研究共同证实进展型ILA可显著增加人群全因死亡率。进一步对AGES-Reykjavik研究进行死亡原因分析发现,在5.4年的随访时间内,ILA死亡人群中仅有13%死于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其中47%死于ILD,提示ILA死亡可能与衰老或其他原因相关,而非直接与ILD相关。 五、肺间质异常人群的管理 1.肺间质异常人群的监管和转诊策略 Fleischner 协会共识和 ILA 倡议均强调应对高危进展型 ILA 人群进行规范化监管,但监管的时机和方式仍未完全阐明,两者均建议高危进展型 ILA 人群至少应在12个月时开展首次随访( Fleischner 协会共识建议3~12个月, ILA 倡议建议6~12个月)。 ILA 倡议建议每次随访时都应进行全套肺功能检测,但对是否复查 HRCT 未达成共识。 Fleischner 协会共识建议每12~24个月复查 CT ,一旦出现症状或肺功能进展,应及时行 CT 。 数据显示,临床实践中仅45%的 ILA 被报告,仅28%的 ILA 被推荐转诊至呼吸专科,导致大量 ILA 人群未接受规范化管理。 ILA 倡议建议放射科医师应对肺癌筛查人群在 CT 检查时发现的 ILA 进行规范报告,如参照美国放射学院制定的" Lung - RADS "报告系统,将肿瘤筛查时发现的可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非肿瘤性发现报告为" S - modifier "。鉴于大多数肺癌筛查采用低剂量 CT , ILA 倡议认为,若 CT 观察到非重力依赖的胸膜下网格影、牵拉性支气管扩张、蜂窝影、小叶中心性磨玻璃结节或片状磨玻璃影等 ILA 征象,应推荐患者行 HRCT 和全套肺功能检查。 同时, ILA 倡议对 ILA 转诊制度进行了规范:对于肺癌筛查者行 CT 时发现蜂窝影的人群,应在影像学检查报告中推荐其至呼吸专科就诊。对于伴有症状或呼吸功能受损的 ILA 人群,或 CT 表现为异常征象广泛分布的人群(定义为在6个肺区域中,病灶累及≥3个肺区域),也应转诊至呼吸专科进行 ILD 的全面筛查和管理。 2.有创/微创检测技术在肺间质异常人群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有创/微创检测技术(如支气管肺泡灌洗、冷冻肺活检、外科肺活检等)在 ILA 人群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还有待探索。有证据显示,无症状、肺功能正常且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证据指向 ILD 的 ILA 患者,其病理活检可表现为 UIP 。是否对 ILA 人群实施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或肺活检应根据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讨论后决定。有学者指出,不伴纤维化或不以胸膜下分布为主的 IL 患者的预后相对良好,可不行有创/微创检查; HRCT 表现为 UIP 的 ILA 人群可经多学科讨论后划分为亚临床 IPF 进行管理,也无须对其进行有创/微创检查;对于 HRCT 表现为纤维化或以肺底和外周分布为主的高危进展型 ILA ,对其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或肺活检有助于区分早期 ILD 与 ILA 。 3.肺间质异常的治疗前景 有证据显示,对肺功能良好的早期 IPF 患者开展抗纤维化药物治疗可获得与肺功能受损 IPF 患者相似的疗效,提示对高危进展型 ILA (如纤维化或胸膜下 ILA )患者实施早期抗纤维化治疗可能有利于降低进展风险。然而,由于 ILA 仅为一个影像学表现,其发展轨迹目前仍不清楚,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其进行药物治疗仍存在多方面限制。未来需开展更多严格设计的研究来评估对 ILA 患者进行早期抗纤维化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随着影像学技术在疾病筛查人群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 ILA 患者被发现。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其自然转归,寻找有助于识别有临床意义的进展型 ILA 标志物,规范 ILA 的报告和转诊制度,寻找可能的干预措施和合适的干预时机,为 ILA 的规范化管理策略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综上所述,影像报告间质性肺病、肺间质异常,鉴于其疑难性、复杂性、多变性、尚未统一共识性,建议向有经验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专科医生咨询是最为妥当的。
王智刚 2024-08-19阅读量1590
病请描述: 2024-8-1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部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 有一位家住天津69岁的女士找我复查胸部CT,几年前她发现肺里有纤维化,于是每年做一个CT,一是想看看自己肺纤维化是不是加重了,另外一个,她也了解到包括肺纤维化在内的慢性肺病患者得肺癌的概率要比普通人高,所以也是想每年排查下肺癌。 我给她安排做了普通的平扫CT,过了一会儿,从电脑里面看到了具体的片子。她的纤维化属于比较严重的那种,但和她带过来的外院之前的片子对比,感觉程度差不多。 她问我现在自己肺里有没有结节?我仔细看了一下,在她的右肺上叶有一个直径两毫米的实性肺结节。这个肺结节考虑良性的,不考虑肺癌,继续观察就可以了。我告诉她这个肺结节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直径太小了,并且也提醒她,有可能在放射科报告里面不会提到这个肺结节。
刘懿 2024-08-12阅读量835
病请描述:肺动脉高压(PAH)和与左心和肺疾病相关的肺动脉高压通常易于区分并相应治疗。然而,随着PAH流行病学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患者在诊断时呈现不同程度的合并症。除了传统的PAH外,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表型:一种类似于保留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表型和一种肺表型。重要的是,目前提出的PAH治疗算法的证据主要来自于PAH临床试验,其中心肺合并症患者往往被低估或排除在外。然而,与心血管代谢和肺部合并症相关的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相对来说证据较少,如: 1. 患者是否伴有一种慢性疾病,或者是与心脏或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2型或3型肺动脉高压,而不是原发性肺动脉高压?2. 患者是否有足够严重或足够组合的心肺合并症,以定义为2型或3型肺动脉高压,而不是具有HFpEF样或肺表型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3. 目前批准的血管活性药物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有效且安全?4. 目前可用的风险分层工具在这些人群中是否经过验证?5. 在这些患者的基线和长期随访期间,治疗算法是否应进行调整? 因此,对于患有常见PAH并伴有心肺合并症的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仍然大部分未知,并需要进一步研究。 PH的整体流行病学 肺动脉高压(PH)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疾病,每10万人口中最低患病率为127例,影响全球总人口的1%。PH在血流动力学上定义为平均肺动脉压>20 mmHg,并分为五个不同的组别。肺动脉高压(第1组PH)代表了导致肺血管阻力逐渐增加的PA血管病变的原型,最常见的是特发性,但也可能与各种情况相关,如结缔组织疾病、遗传突变、HIV感染、药物和毒素、先天性心脏病和门静脉高压等。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第4组PH)的患者数量也在增加,因为对该病情的认识提高和更积极的筛查,影响1%至3%的急性肺栓塞幸存者。尽管如此,左心疾病(LHD,第2组PH)和肺部疾病(第3组PH)仍然是PH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年长个体中,影响到HFpEF、严重瓣膜疾病和晚期梗阻性和实质性肺疾病的许多患者。无论基础疾病如何,PH的存在都与明显增加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 因此,在诊断时进行广泛的诊断性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以便进行精确的临床分类,从而进行适当的管理。在大多数情况下,第2、3和4组PH的患者在初始诊断算法中呈现出明显的异常。尽管如此,在确立与左心疾病相关的PH的诊断时可能会有挑战性,特别是在HFpEF伴有PH的情况下,患者接受利尿剂,肺动脉楔压(PAWP, 12-15 mmHg)边界性增高,有明显的肥胖影响胸内压力。同样,尽管与中度至重度阻塞性/限制性肺疾病相关的轻度至中度PH将始终被认为是第3组PH,但对于仅有轻度肺功能损伤的患者,第3组PH与与常见疾病(如COPD)的轻度形式同时发生的PAH之间的区别可能较为困难(这也是为什么新的指南将第2组或第三组更新为pulmonary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with (而不是 due to) left heart disease/lung diseases and/or hypoxia)。事实上,并没有就足以定义第3组PH的肺疾病严重程度达成共识。这一复杂性在于在没有明显的实质性疾病或以前吸烟的情况下,PAH中反复报告了轻度阻塞性、限制性和混合通气障碍,被认为是PAH表型的一部分。因此,在某些患者中,个体分类并不简单。 PAH 流行病学的变化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PAH)在历史上主要影响身体健康的年轻女性个体。然而,PAH患者的人口特征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在工业化国家。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登记注册相比,最近的登记注册中,PAH患者的平均年龄从36岁增加到50至70岁,男女比例更加平衡,尽管在不同国家之间略有差异。随着年龄增长,合并症的患病率也在增加。在当前人口水平上,大约25%的成年人患有两种或更多种慢性疾病,65岁以上的患者合并症更多。 合并症对 PAH 的影响 尽管目前尚无共识如何描述PAH患者的合并症,但在PAH患者中,合并症的患病率正在增加。大规模的PAH登记注册已经记录了特发性PAH患者中心脏、呼吸和代谢合并症的高患病率,包括全身性高血压(27%-68%)、肥胖(18%-33%)、糖尿病(12%-31%)、冠状动脉疾病(9%-25%)、心房颤动(5%-27%)和阻塞性气道疾病(22%)。患有与特定心脏疾病和肺部疾病或共享危险因素相关的PAH患者的合并症比例可能更高。例如,多达90%的硬皮病患者在CT扫描上显示出间质性改变的证据,40%至75%的患者显示出肺功能测试异常。因此,PAH流行病学的变化使其与与左心疾病和肺部疾病相关的PH的区分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更为边缘的血流动力学严重性和合并症增加的患者而言。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排除了患有2型至4型PH的患者后,PAH患者中存在几种不同的表型。已经确定了两种主要的表型,分别占特发性PAH患者的33%到50%。第一种是HFpEF样表型,通常涉及年龄较大、通常为女性的患者,其HFpEF的风险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全身性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疾病,与传统PAH患者相比,其生存率较低。第二种表型是肺部表型,由年长、以男性为主、之前或现在吸烟的个体组成,其肺功能测试相对保留,但肺一氧化碳弥散能力(DLCO)显著偏低,肺部影像显示有轻度的实质受累,且频繁出现低氧血症,与较差的长期预后相关。详细的组织病理分析表明,这些患者可能存在一种与传统PAH不同的血管病变,其特点包括无丛状病变以及除微血管重塑外的血管稀疏化。此外,登记研究表明,定义为吸烟史和DLCO < 45%的特发性PAH患者与3型PH患者具有相似的特征,包括人口统计学、功能受损、对治疗的反应以及尽管肺动力学与经典特发性PAH相同,但特别高的死亡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没有吸烟史,在同一登记簿中,大约33%的HFpEF样表型患者也表现出DLCO < 45%的情况,这一发现可能与肺静脉重塑有关。重要的是,因为与双等位EIF2AK4突变相关的放射学和组织学变化的范围比以前认为的更广,所以对于年轻人或具有其他PAH静脉/毛细血管受累风险因素的患者,应怀疑存在肺静脉闭塞性疾病。 图1. 对于患有肺动脉高压(PAH)的患者,心肺相关合并症与疾病表型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即使在被认为患有PAH的患者中,随着年龄和合并症负担的增加,尤其是在血流动力学损伤较轻或肺动脉楔压边缘性增加的情况下,出现显著肺血管病的可能性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对PAH特异性治疗的反应可能会较不显著。相反,PAH的风险因素,如结缔组织疾病的存在,增加了相关的肺血管病的可能性,尤其是在与肺实质异常相关的肺血流动力学严重不一致的情况下。DLCO = 一氧化碳肺扩散能力;HFpEF = 保留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PAWP = 肺动脉楔压力;PFT = 肺功能测试。 评估合并症对 PAH 特异性治疗反应的影响 支持当前提出的PAH治疗算法的证据主要来自于PAH试验,这些试验中心脏肺合并症患者通常被低估或排除在外。尽管如此,由于存在两种以上心脏代谢风险因素而被排除在AMBITION试验主要分析集外的105名患者的亚组分析提供了一些见解。总体而言,这些患者的联合治疗效果不太明确,对临床恶化和运动能力影响不显著,且由于不良事件而永久停药的比例较高。自那时以来,具有三个或更多HFpEF风险因素的患者通常已被排除在PAH试验之外。相反,在Selexipag (司来帕格,GRIPHON)研究的事后分析中,心脏代谢风险因素的数量对selexipag对临床恶化的治疗效果影响有限。重要的是,GRIPHON研究排除了肺血管阻力<5 Wood单位的患者,最终得到的患者人群与上文所述的HFpEF样表型不同。实际上,随机对照试验中严格的入选标准通常导致对轻度心肺状况和缺乏其他普遍合并症(如慢性肾脏疾病、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和全身虚弱)的受试者的显著选择偏倚。这在新启动的肺动脉高压治疗比较前瞻性登记(COMPERA)登记簿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在该登记注册研究中,患有三种或更多合并症的特发性PAH患者比GRIPHON研究中招募的具有相同数量心脏代谢合并症的PAH患者年龄更大,运动能力更低。利用实际数据进行的研究也显示,心脏代谢风险因素在特发性PAH患者中日常过度代表性,并且在这些患者中,功能状态、N末端前脑钠肽和风险评分的改善不太明显。综上所述,这些发现表明,试验中观察到的合并症不太可能代表日常实践中观察到的合并症,这对上述亚组分析的外部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合并症数量、严重程度和可替代性 最近一系列研究表明,合并症数量的增加是一个相关的预后决定因素。然而,有趣的是,四分层风险工具预测了结果,而不管心脏代谢合并症的存在与否,这表明年龄和合并症,这些因素并未被专门纳入欧洲呼吸学会/欧洲心脏学会风险评分,通过对功能状态、运动能力和循环生物标志物水平的影响间接地影响风险分层。尽管提供了PAH治疗在这些感兴趣的亚组中的疗效证据,但探索心脏代谢合并症数量与治疗反应之间的关联缺乏足够的细微差别来真正理解同时存在的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的治疗含义。更重要的是,特定的合并症及其组合可能不同程度地相关。例如,我们基本上没有关于PAH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VASP)安全性和疗效性的数据,特别是具有肺部表型的患者。值得注意的是,PAH关键的随机临床试验包括了FEV1和总肺活量分别低至预测值的50%至55%和60%至70%的患者,而直到最近,非常低的DLCO才成为PAH试验的排除标准之一。然而,导致PAH药物获批的关键试验中没有捕获到受试者的肺功能测试数据,从而阻碍了支持PAH治疗在可能进入关键试验的具有肺部表型的PAH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亚组分析。这令人担忧,因为安普利生坦和利奥西瓦坦与特发性肺纤维化和与特发性间质性肺疾病(ILDs)相关的PH患者的不良事件风险增加有关。类似地,PAH患者使用PAH治疗时会导致气体交换进一步受损,而登记簿数据表明,特发性PAH患者具有肺部表型对治疗的反应有限。 现行指南和心肺合并症患者 目前对不同PH群体的治疗管理策略基本不同。PAH特异性治疗的组合,无论是初始联合治疗还是序贯治疗,已经被充分证明可以显著改善PAH患者的运动能力,并延缓临床恶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证据主要来自于招募特发性(以及较小程度的遗传和药物/毒素相关)PAH或与结缔组织疾病相关的PAH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而其他类型的PAH在大多数PAH治疗试验中未被纳入或低估。尽管如此,当前的指南建议增加治疗以达到低死亡风险的目标,意识到这样的风险评分可能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达到。因此,在年长患者中,对于具有重大虚弱或伴发严重疾病的患者,对于更积极的治疗,包括使用静脉前列环素和前列腺素受体激动剂,常常会有所保留。相反,非严重PH(例如,目前定义为肺血管阻力<5 Wood单位)、中度至重度实质性疾病、边缘性肺毛细血管压(13-15 mm Hg)以及缺乏PAH风险因素对经典PAH不利。除了吸入曲前列醇被证明可以改善与ILD相关的PH患者的运动能力外,PAH治疗在与LHD和肺部疾病相关的非严重PH患者中,通常是无效的或与液体潴留、增加的不良事件和增强的失配相关。甚至在组合的前/后心内膜PH或成功主动脉或二尖瓣置换或修复后,优化基础疾病的治疗和保守措施仍然是管理2型和3型PH患者的关键因素。虽然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有时被考虑用于与合并的前/后心内膜PH或伴有重大肺部疾病的选择性患者,但基于非对照研究,专家中心内的个体化护理是推荐的。符合这种谨慎的方法,最近的指南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方法,用于具有同时存在的轻度心肺合并症但不足以引起严重PH的PAH患者,对于这些患者,无论其风险类别如何,都建议初始PAH单药治疗,并对随后的治疗方法提供有限的指导。 当前指南和患者护理的细微差别 传统PAH和严重LHD(2型)及肺部疾病(3型)相关的非严重PH通常很容易加以区分,并相应进行治疗。随着当前长期存活率的提高,患者以前的经典PAH发展出合并症并不罕见,增加了疾病管理的复杂性。尽管如此,它们的适当管理可能已经有助于改善观察到的结果。相反,对于在诊断时具有PAH和伴发心肺合并症的患者,最佳治疗方法仍然大部分未知,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一复杂性由这些个体患者的独特表型加剧,合并症的数量、严重程度和关联/协同作用的变化给肺循环带来了异质性的负担。在缺乏强有力的基于证据的指导下,对于具有心肺合并症的患者的治疗仍然主要是经验性的,并且在各个中心之间可能会有所不同。 图3. 对于患有传统肺动脉高压(PAH)、2组和3组肺动脉高压(PH)、以及合并心肺合并症的患者的治疗方案。对于患有传统PAH的患者,最常见的是建议采用PAH特异性治疗的组合治疗,根据需要进行额外治疗,以达到低风险评分的目标。对于某些患有传统PAH的患者,在个体化的基础上优化治疗,同时认识到并非总能达到低风险的状态,尤其是在年龄较大、体弱或存在其他非心肺合并症的患者。相反,对于2组和3组PH患者的治疗通常限于优化治疗基础的左心疾病和肺部疾病,例外情况是与间质性肺病(ILD)相关的PH。已经证明吸入曲前列醇可以在16周内改善ILD患者的运动能力并可能延缓临床恶化。虽然长期数据尚不清楚,但最近的指南建议在这些患者中考虑使用吸入曲前列醇。值得注意的是,肺功能检测显示存在肺梗阻的患者被排除在研究之外,亚组分析显示肺血管阻力(PVR)升高、肺的一氧化碳扩散能力(DLCO)低下和运动能力低下的患者可能会从吸入曲前列醇中获益最多,而在具有纤维化和肺气肿的患者中,运动能力的改善是温和的,需要极度谨慎解释亚组分析。尽管已批准的PAH药物不建议用于2组和3组PH,但建议在专家中心内个体化治疗这些患有严重前颈前后颈PH(例如PVR > 5 WU)的患者。已使用多个心力衰竭保留射血分数(HFpEF)的风险因素来定义患有严重前颈前后颈PH的患者,其中包括肥胖、糖尿病、系统性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疾病。重要的是,社会性慢性疾病在普通人群中非常常见。在明确前颈前后颈严重PH的存在的情况下,这些风险因素的患者可能会考虑采用组合疗法。否则,最常见的是使用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单独治疗。对于在单药治疗中表现出持续的前颈前后颈PH且客观临床和血流动力学改善的患者,将提出额外治疗,而对于在随访中临床恶化或出现明显的后颈PH的患者,将提出保守治疗方法,因为他们通常不是肺移植的最佳候选者。最后,与非常低的DLCO和/或肺实质异常相关的严重PH的患者将被认为患有肺表型的PAH。由于其对治疗的有限反应、预后不佳以及存在PAH治疗导致氧合受损的风险,最初将提出单药治疗,最常见的是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除非患者存在明显的与PAH相关的风险因素,如结缔组织疾病。尽管没有证据支持,但在ILD孤立情况下,吸入曲前列醇也可以考虑。值得注意的是,吸入曲前列醇只在与西地那非或波生坦的背景治疗一起使用时显示出益处,而在INCREASE试验中招募的患者表现出与肺表型而不是PAH相关的2组3组PH相兼容的中等到严重的实质性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安立生坦和利奥西胍已与原发性肺纤维化和与原发性ILD相关的PH患者的不良事件增加有关,因此通常不使用。对于在治疗中持续恶化的患者,将考虑保守治疗并转诊至姑息治疗,除非符合肺移植的条件。 在加拿大的中心,对于表现为HFpEF样或肺部表型的严重前毛细血管PH的患者的治疗与经典PAH的管理明显不同(图2)。全身性高血压、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和肥胖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情况。虽然据报道这些心脏代谢合并症的数量增加与血流动力学改善的减少、在治疗中达到/维持低风险状态的可能性降低以及在糖尿病存在时的预后更差,但在明确的前毛细血管PH背景下,包括升高的肺血管阻力、PAWP < 12 mmHg、负液体负荷试验和超声心动图上无明显舒张功能障碍或中度至重度左心房扩大,这些病人通常会被视为经典PAH进行治疗。这一方法得到了AMBITION试验的亚组分析的支持,该分析表明在这种情况下,联合治疗有一定的益处。然而,在标记的肥胖影响血流动力学曲线的情况下,将特别注意初始诊断工作。相反,在存在边缘性PAWP、超声心动图显示有临床意义的左心病变或在诊断时不太常见的PAH风险因素(如心房颤动)的情况下,即使在存在严重前毛细血管PH的情况下,也会优先采用保守治疗。最常推荐的初始单药治疗是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因为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可能与液体潴留风险增加有关。也会向患者透明地披露实际治疗期望。尽管非侵入性评估已被证明在随访中适当地对PAH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但HFpEF样表型的患者将在3至4个月后进行全面重新评估,包括重复右心导管检查。如果初步治疗对前毛细血管PH的客观反应持续存在,则将建议通过添加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来升级治疗。相反,对于明显的HFpEF样表型患者,在PAH治疗中心出现临床恶化或PAWP升高的情况下,特别是年龄较大、虚弱或伴有其他相关合并症的患者,则会提出保守治疗方法。 对于具有肺部表型的PAH患者的治疗甚至更加不明显。与PAH相关的情况,包括易于患PAH和ILD的结缔组织疾病,应进行密集筛查,因为这会增加存在重要的PA血管病变的可能性(图1)。尽管观察性研究表明,在这种情况下,对治疗的反应和长期预后仍然有限,但具有相对保留肺功能的患者很可能参与了以前导致PAH药物批准的关键试验,并且应该被类似地治疗。然而,在没有结缔组织疾病的情况下,最合适的一线治疗仍然是未知的。对于患有轻度ILD的患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考虑使用吸入曲前列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吸入曲前列素只在与西地那非或波生坦背景治疗相结合时显示了益处,而在INCREASE试验中招募的患者中,他们通常表现出与3型PH而非PAH的肺部表型相符的中度至重度实质性疾病。然而,亚组分析表明,在其中,那些在不存在伴发肺气肿的情况下患有最严重PH(肺血管阻力升高、DLCO低、运动能力低)的患者可能会从吸入曲前列素中获益最多,需要极度谨慎地解释亚组分析的结果。否则,在患者经过3至4个月的全面评估后,包括血流动力学评估后,通常会建议首先进行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的单药治疗。对于对初始治疗有反应的患者,将考虑治疗升级,权衡在吸入曲前列素不可用的情况下添加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个体化风险与益处比。与以上情况类似,对于明显的肺部表型并在PAH治疗中出现临床恶化的患者,以及不适合肺移植的患者,将提出保守的治疗方法。 总结 随着PAH流行病学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患者在诊断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症。目前的证据显示,心肺合并症与治疗反应有限、达到低风险状态的可能性低和高死亡风险相关。尽管如此,迫切需要进一步的调查来确定哪种程度的严重性或心肺合并症的组合区分2型至3型PH与特发性PAH的HFpEF样或肺表型,以及这些特定表型的风险分层工具的相关性,以及这些患者最合适的治疗算法。这包括对当前PAH治疗及其组合的风险与收益评估,以及理想情况下解决这些复杂多样的疾病的血管、心肌代谢和实质组分的新靶点。 参考文献: Provencher S, Mai V, Bonnet S. Managing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With Cardiopulmonary Comorbidities. Chest. 2024 Mar;165(3):682-691. doi: 10.1016/j.chest.2023.08.023. PMID: 38461018.
姜蓉 2024-03-26阅读量1672
病请描述:特发性肺纤维化疗效差,生存期短,困扰了很多患者,目前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药物上市的有尼达尼布和吡非尼同,还有很多新药在研发中,现在我负责的一项Ins018在进行中,先将消息告知各位病友,有需要可以联系我
李秋红 2024-03-14阅读量1850
病请描述: 间质性肺疾病(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 ILD ),是一组异质性弥漫性肺实质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显示, ILD 发生肺癌( lung cancer , LC )的风险为10%~20%,是正常人群的3.5~7.3倍。这种ILD人群发生的肺癌大多数是在 ILD 之后出现的,也有研究表明,在肺癌诊断时, ILD 的发病率为2.4%~10.9%。因此 LC - ILD (肺癌-间质性肺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如何预防 ILD 的患者发生肺癌? 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研究者纳入了多个研究中心共345名特发性肺纤维化(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 IPF )患者。研究发现,在接受抗纤维化治疗(吡非尼酮或尼达尼布)的 IPF 患者中,肺癌的发生率降低了76%,患病率降低了86%,并且接受抗纤维化治疗的 IPF 患者的肺癌相关死亡率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抗纤维化治疗能够减少肺癌的发生,并改善肺癌合并 IPF 患者的预后。 同时,建议 IPF 患者应被考虑为肺癌的高危人群。每年使用 HRCT 进行密切监测,不仅要监测疾病进展,而且要早期发现恶性肿瘤。对于直径小于8 mm 的结节,我们建议每3~6个月密切监测一次高分辨率 CT ( high resolution com - puted tomography , HRCT )。如果 HRCT 显示结节进展,我们建议进行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 PET )- CT 扫描。如果 PET 摄取表明肿瘤病变,可以考虑采用微创诊断程序及支气管超声引导经支气管针活检。 另外中药治疗,中药调理,可以用基本方仙芪扶阳固本丸(人参、淫羊藿、蛤蚧、黄芪、白术、茯苓)和养阴益肺通络丸(麦冬、桃仁、西洋参、丹参、赤芍、白术、黄芪、防风、蛤蚧、川贝母、橘红、女贞子、玄参、甘草)加减处方给予中药调理,中药调理目的是为了改善肺的通调水道、宣发肃降功能,减缓肺纤维化进展,延缓肺功能减退,更能够通过中药综合治疗来预防肺组织损伤后的异常突变修复导致癌症的发生。
王智刚 2024-02-18阅读量1130
病请描述: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lungdisease,ILD),是一组异质性弥漫性肺实质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显示,ILD发生肺癌(lungcancer,LC)的风险为10%~20%,是正常人群的3.5~7.3倍。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人群发生的肺癌大多数是在ILD之后出现的,也有研究表明,在肺癌诊断时,ILD的发病率为2.4%~10.9%。因此LC-ILD(肺癌-间质性肺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 间质性肺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合并患了肺癌怎么办。间质性肺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使用抗纤维化药物。那除了使用抗纤维化治疗以外,还有什么可行的方案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在IPF-LC研究中发现,肺癌通常发生在肺部纤维化区域或附近,一般认为肺组织损伤后的异常修复是IPF患者发生癌症的原因。分子技术的进展也提供了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水平的证据,异常的基因表达或信号通路激活、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是IPF和癌症的共有机制。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表明,几乎1/3IPF的发生可以用MUC5B、端粒酶和表面活性剂相关基因等基因变异来解释。但是目前关于如何同时有效治疗ILD和肺癌的知识非常缺乏。ILD-LC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接受的支气管镜检查和镜下治疗、肺切除、胸部放疗、药物等治疗手段都可能诱导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exacerbationofintersti-tiallungdisease,AE-ILD)的发生。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认为如下 1、手术治疗 ILD-LC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和病死率较高,长期预后差。 日本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发现,ILD-LC患者术后不良事件(ad-verseevent,AE)主要发生在第10天,发生率为9.3%,病死率为43.9%,有35.6%的患者在30天内死于AE,因此不建议积极的手术干预。 2、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通常应避免,因为它可能会触发纤维化过程的恶化。 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临床医师对ILD-LC病例的放射治疗持非积极的态度,因为有7.5%的ILD-LC患者接受放疗后发生了AE-ILD,病死率为20.0%。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bodyradio-therapy,SBRT)拥有媲美手术的治疗效果,但有研究表明,接受SBRT治疗的亚临床ILD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能会出现罕见且广泛的放射性肺损伤。相对于传统的局部放疗,质子治疗(protontherapy,PT)对于肺功能较差或合并肺纤维化的肺癌患者更加安全及有效。 此外,来自日本的回顾性研究表明,碳离子放射治疗(carbonionradiothera-py,CIRT)可以作为ILD-LC患者的低风险放疗选择。 3、化疗 临床医师也应该谨慎选择化疗方案,仔细评估化疗药物的获益及风险,尤其对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sualinterstitialpneumonia,UIP)型患者,化疗时需要密切监测以防AE-ILD的发生。前瞻性研究发现,UIP型比非UIP型更容易出现AE(30%和8%,P=0.005)。长春瑞滨或紫杉醇AE发生率相对较低(0和3%),顺铂或卡铂相当(10%和13%),多西他赛(28%)和依托泊苷(24%)则较高。Costa-bel等发现,应用尼达尼布治疗的FVC<70%的IPF患者,AE发生率降低(7.7%νs.14.9%)。 4、靶向治疗 需要谨慎使用靶向治疗。肺癌靶向治疗已经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rcinoma,NSCLC)的一线治疗,在亚洲NSCLC患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突变最常见,约占50%。然而在ILD-NSCLC中,基因突变率是显著降低的。有ILD基础的患者,吉非替尼诱导AE发生率显著升高(13.9%νs.3.8%,P=0.013)。在接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naplasticlymphomakinase-tyrosinekinaseinhibitors.ALK-TKID)治疗的NSCLC患者中,发现3级和4级ILD的发生率为2.5%。在使用赛瑞替尼、阿来替尼和劳拉替尼治疗期间,患者肺部AE发生率分别为1.1%、2.6%和1.8%。其中65%的病例为3级或4级事件,病死率为9%。 5、免疫治疗 对于免疫治疗也需要谨慎使用,有文献报道,应用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治疗的ILD-NSCLC患者,CIP发生率较未合并ILD的患者高,ILD-NSCLC组总的和严重的nivolumab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合并ILD组(31%νs.12%,P=0.014,19%νs.5%,P=0.022). 6、抗纤维化治疗 一旦IPF患者被诊断为肺癌,不应停用抗纤维化药物,因为它们也可能发挥抗癌特性。 7、中药综合治疗 采用补肺益气、养阴通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结散结等方法同时治疗间质性肺疾病和肺癌,中医药在治疗ILD-LC的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疗效。 由于大多数治疗肺癌药物的临床试验均排除了ILD患者,因此抗癌药物治疗ILD-LC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多效药物PI3K/mTOR抑制剂omipalisib,作为一种抗癌药物,在肺纤维化实验模型中显示出抗纤维化作用,正在人体试验中进行评估。Wnt途径抑制剂vantictumab已在NSCLC中进行了I期试验,在肺纤维化中也进行了临床前研究。还有如抗趋化因子配体2抗体、半乳糖凝集素﹣3抑制剂、TGFβ抑制剂等,也正在针对NSCLC进行临床研究。还有一类新型抗IPF药物mTOR激酶抑制剂GSK-2126458,正在进行针对晚期实体瘤的研究。
王智刚 2024-02-18阅读量1493
病请描述:每到秋冬冷风吹起的时候,慢性呼吸道疾病人群及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稍有不慎便容易反复感冒发热、咳嗽痰多、感觉有气无力、活动后气促等。患者呼吸道症状反复发作,迁年不愈,影响生活质量。 对于免疫力低下反复呼吸道感染人群,古籍《内经》曾说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可见,肺主卫气的宣发肃降和毛孔的开闭。肺气需者,表现为还有稍微活动一下就出虚汗,甚至吃饭的时候都大汗淋漓,身上衣服被汗水浸湿了,还很怕冷。《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为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所以我们的肺卫之气,在我们的身体表面循环,就像是我们的“金钟罩”一样。肺气不足,卫表不固,病邪通过皮肤毛孔进入到人体,容易引起反复感冒。 对于慢性呼吸道疾病疾患者,中医认为多与“肺、脾、肾”功能减退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咳嗽、咳痰、喘息气促是最常见的表现。 中医认为肺属金,肾主水,生理、病理均相互影响。正常时肺津输布以滋肾,肾精上承以养肺,肺肾阴液相互滋养,称为“金水相生”。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肾主纳气有助于肺之吸气和肃降。慢性气道疾病,肺虚及肾,最终可以造成肺肾气虚。肾气虚摄纳无权,则表现为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症状。 中医五行理论中,肺脾属于母子的关系。肺主气,为贮痰之器,肺失治节,在肺则以咳嗽为主,脾为生痰之源,在脾则为咳痰为主。脾将精气上输入给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形成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送有关,故培“土”可以生“金”。肺脾两虚,症见咳嗽气短,食少倦怠,腹胀便溏(粪便稀不成形)等。 所以,补肺与健脾、益肾同步,这才抓住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调理的本源。膏方,集百草之精华,养生命之灵机,不仅有滋补强身作用,还可以疗疾治病,尤其适合于一些反复发作,冬季加重,迁延缠绵的慢性呼吸道疾患。医生对不同体质的人进行辨证处方,君、臣、佐、使,合理配伍;药物剂量因人而异;经过浸泡、煎药取汁、再浓缩去渣,然后加入胶类、糖(糖尿病患者用木糖醇)等收膏而成的一种稠厚的半流质或胶冻状液体。 膏方对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 1、对患者进行全面调治 由于膏方可由多味补益中药组成,对患者进行全面调治。通过膏方调理,或抑阴扶阳,或养阴清热,纠其偏,复其平。恢复肺、脾、肾脏腑功能。 ,还可以起到间接的、整体的治疗作用。 减少发病频次,减轻发作症状。 2、扶正补虚,增强体质 老体弱患者,病程较长,缠绵不愈,治疗中遵循“虚则补之”的治法。就是补血、补气、补阴、补阳,通过“补”来恢复脏腑功能,抵御外邪。从而控制疾病的发作,减少加重的频次,减轻发作症状。 3、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膏方可通过滋阴养肺、清肺化痰、清喉利咽等中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减轻咳嗽,减少痰量,改善咽干、嘶哑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适用于服用膏方。这与病情、病期、病状等均有关,应由专业的中医肺科给予从体质、疾病、证型上加以综合判断。 陈旋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讲师。擅长:慢性过敏气道疾病、急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及肺癌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 门诊时间: 浦西:周一下午 浦东:周五下午
陈旋 2023-11-13阅读量1751
病请描述:肺纤维化以反复的呼吸困难、干咳、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肺功能呈进行性下降,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障碍、低氧血症为主,最终发展为弥漫性肺纤维化和蜂窝肺,导致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毒损肺络是肺纤维化的病理基础,同时也是导致病情进展演变的重要因素,从而创立了肺纤维化的痰、虚、瘀、毒病机学说,其中以虚为本,痰阻、血瘀、毒滞为标,并且痰、瘀、毒痹阻肺络贯穿肺纤维化始终。1、肺纤维化属于络病范畴络病,指邪入十五别络、孙络、浮络及血络等而发生的病变,是以络脉痹阻、络虚不荣为主要特点的一类疾病。肺纤维化起病隐匿,病程迁延难愈,符合“久病入络”特点。络主血,同时输布津液与气血,由于络脉分支多,络体细小,其气血双向流动,不参与经脉循环,所以络脉具有易郁、易滞的特点。从解剖学角度来看,肺脏由气管至支气管逐层分支,其结构及其气血交换过程与络脉均有相似之处,因此中医络病学说在肺纤维化的认识与治疗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络病的实质病变为络脉痹阻、络虚不荣,而肺纤维化以正气亏虚为本,痰、瘀、毒闭阻肺络贯穿病程之始终。肺纤维化反复发作,病程缠绵,耗伤正气,津聚为痰,血停为瘀,痰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痰瘀毒互结日久,闭阻肺络,从而使络脉瘀阻加重。其病理特点符合中医络病学说。肺纤维化过程中,弥漫性肺泡炎、支气管、毛细血管、小动脉长期病理改变导致肺脏功能衰竭的慢性病理过程与中医“邪入络脉”的机理是一致的,所以可归到“络病”的范畴。治疗时则应突出扶正祛邪、宣通肺络两个方面。2、虫类药在肺纤维化中的应用虫类药属动物药的一部分,一般指入药的昆虫以及一些小型动物,中医学称之为“虫蚁之品”。虫类药有其独特的药效特点,性喜攻逐走窜、通经达络,若配伍得当,常有出其不意之功效。此外虫类药具活血化瘀、破积消癥、搜风剔络、补益培本、消痈散肿等功效,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用途。针对肺纤维化的病机变化特点,在治疗肺纤维化时常选用地龙、蝉蜕、僵蚕、蛤蚧、蜈蚣、全蝎等药物,以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消癥解毒、补益肺肾。分开说来:①“痰”,化痰散结。肺纤维化患者易感外邪,邪气从口鼻、皮毛而入,与伏痰搏结,出现咽痒咽痛,咯吐黄痰,咳嗽气喘等症状。针对此种症状,可用蝉蜕、僵蚕等药物,疏风利咽、清热化痰。②“瘀”,活血化瘀。该病病程较长,久病多虚,气虚血运无力则生瘀,加之久病入络,因此方中加入水蛭、虻虫、地龙等药物以活血化瘀、搜络祛邪。③“毒”,消癥解毒。患者毒损肺络,邪毒顽恶难解,痰瘀胶结,正气损耗,加入蜈蚣,可攻毒散结通络。④“虚”,补益肺肾。患者常肺肾两亏、气失摄纳,此时需补益肺肾、纳气定喘,可在辨证遣方时选用蛤蚧等药物补肺润肾、益精助阳、定喘止嗽。虫类药物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药性特殊,在临床运用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其毒性,严格使用,严格炮制,峻药缓投,防止出现过敏反应,鉴别排病反应与中毒反应。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虫类药有抗炎、抗过敏、解痉平喘、溶栓、利尿及免疫调节等作用,因此虫类药在临床上可广泛运用于肺纤维化的治疗中。若配伍得当,常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医中药在治疗肺纤维化方面必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山东省中医院肺病科 2023-10-31阅读量1370
病请描述:每到秋冬冷风吹起的时候,慢性呼吸道疾病人群及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稍有不慎便容易反复感冒发热、咳嗽痰多、感觉有气无力、活动后气促等。患者呼吸道症状反复发作,迁年不愈,影响生活质量。 对于免疫力低下反复呼吸道感染人群,古籍《内经》曾说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可见,肺主卫气的宣发肃降和毛孔的开闭。肺气需者,表现为还有稍微活动一下就出虚汗,甚至吃饭的时候都大汗淋漓,身上衣服被汗水浸湿了,还很怕冷。《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为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所以我们的肺卫之气,在我们的身体表面循环,就像是我们的“金钟罩”一样。肺气不足,卫表不固,病邪通过皮肤毛孔进入到人体,容易引起反复感冒。 对于慢性呼吸道疾病疾患者,中医认为多与“肺、脾、肾”功能减退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咳嗽、咳痰、喘息气促是最常见的表现。 中医认为肺属金,肾主水,生理、病理均相互影响。正常时肺津输布以滋肾,肾精上承以养肺,肺肾阴液相互滋养,称为“金水相生”。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肾主纳气有助于肺之吸气和肃降。慢性气道疾病,肺虚及肾,最终可以造成肺肾气虚。肾气虚摄纳无权,则表现为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症状。 中医五行理论中,肺脾属于母子的关系。肺主气,为贮痰之器,肺失治节,在肺则以咳嗽为主,脾为生痰之源,在脾则为咳痰为主。脾将精气上输入给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形成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送有关,故培“土”可以生“金”。肺脾两虚,症见咳嗽气短,食少倦怠,腹胀便溏(粪便稀不成形)等。 所以,补肺与健脾、益肾同步,这才抓住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调理的本源。膏方,集百草之精华,养生命之灵机,不仅有滋补强身作用,还可以疗疾治病,尤其适合于一些反复发作,冬季加重,迁延缠绵的慢性呼吸道疾患。医生对不同体质的人进行辨证处方,君、臣、佐、使,合理配伍;药物剂量因人而异;经过浸泡、煎药取汁、再浓缩去渣,然后加入胶类、糖(糖尿病患者用木糖醇)等收膏而成的一种稠厚的半流质或胶冻状液体。 膏方对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 1、对患者进行全面调治 由于膏方可由多味补益中药组成,对患者进行全面调治。通过膏方调理,或抑阴扶阳,或养阴清热,纠其偏,复其平。恢复肺、脾、肾脏腑功能。 ,还可以起到间接的、整体的治疗作用。 减少发病频次,减轻发作症状。 2、扶正补虚,增强体质 老体弱患者,病程较长,缠绵不愈,治疗中遵循“虚则补之”的治法。就是补血、补气、补阴、补阳,通过“补”来恢复脏腑功能,抵御外邪。从而控制疾病的发作,减少加重的频次,减轻发作症状。 3、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膏方可通过滋阴养肺、清肺化痰、清喉利咽等中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减轻咳嗽,减少痰量,改善咽干、嘶哑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适用于服用膏方。这与病情、病期、病状等均有关,应由专业的中医肺科给予从体质、疾病、证型上加以综合判断。 陈旋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讲师。擅长:慢性过敏气道疾病、急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及肺癌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 门诊时间: 浦西:周一下午 浦东:周五下午
陈旋 2023-10-24阅读量1311
病请描述:肺吸入的空气是组成人体元气的一个重要成分,所以“肺主一身之气”。但人体的整个呼吸单靠肺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吸气功能,就一定需要肾与肺的协作,所以“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只有当“肺主呼出,肾主吸入”相互协作,才能全部地完成呼吸运动。如在肺病后期,“久咳伤肾”,或者肾气不足,不能协调肺的呼气功能,就会产生“肾不纳气”的病变,临床上就会出现气急、呼吸短促等症状。 《证治准绳》所说的:“肺虚则少气而喘,若久病仍迁延不愈,由肺及肾,则肺肾俱虚。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根本不固,皆使气失摄纳,出多入少,逆气上奔而发喘。”当你出现呼吸越来越浅的时候,就表明这个人的肺已经不能“主出气”了,若肺无法做好本职工作,就会连累到肾,肾也无法“主纳气”, 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肺气肿,出现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症状。采取补肾纳气平喘之法,常有良效。 陈旋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讲师。擅长:慢性过敏气道疾病、急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及肺癌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门诊时间: 浦西:周一下午 浦东:周五下午
陈旋 2023-10-24阅读量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