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最近很多慢性中耳炎老患者非常关心这个问题,非常疑惑中耳炎很多年了,还能手术治疗好? 中耳胆脂瘤是慢性中耳炎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主要症状表现反复流脓,听力下降,偶有流血水等,主要诊断依靠颞骨薄层CT水平+冠状+听骨链重建扫描,还有纯音测听了解和评估听力下降程度,是否合并感音神经性耳聋。 先介绍一下什么是中耳胆脂瘤: 中耳胆脂瘤是一种以上皮细胞增生、角化上皮脱屑堆积和骨质破坏为特征的慢性中耳疾病,其骨质破坏作用可导致各种颅内外并发症。最关键是因为胆脂瘤上皮细胞过度增殖与凋亡,可以分泌胆脂瘤组织蛋白水解酶、细胞因子对病变周围的骨质进行蚀骨作用。 因为有腐蚀和破坏性,所以长期的胆脂瘤和炎性刺激不仅引起临床症状,如流脓、听力下降等,更重要的是会引起相应的并发症。 许多研究表明,中耳炎的颅内和颅外并发症发生率在10-15%不等。 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基本都是由于中耳胆脂瘤引起的,那么常见的耳源性颅内并发症有哪些呢? 颅内并发症(引起生命危险): 1.硬脑膜外脓肿 2.硬脑膜下脓肿 3.脑膜炎 4.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5.脑脓肿(大脑脓肿-颞叶脓肿,小脑脓肿) 6.脑积水 颅外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1.颞骨外并发症:耳周骨膜下脓肿(儿童常见),Bezold脓肿(在胸锁乳突肌和颈深筋膜中层之间形成脓肿),Mouret脓肿(脓液沿二腹肌后腹下流,并顺颈部大血管鞘向咽旁间隙发展形成颈深部脓肿) 2.颞骨内并发症:周围性面瘫;迷路炎(迷路瘘管、化脓性迷路炎);岩尖炎 因为中耳胆脂瘤有极强的破坏作用,所以一旦诊断,还是建议尽快手术治疗,以免出现相应的并发症。
任冬冬 2023-02-07阅读量4039
病请描述:1、胚胎学与发病机制 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Congenitalfirstbranchialcleftanomaly,CFBCA)由胚胎时期第一鳃弓与第二鳃弓未能正常融合,鳃器上皮残留、鳃沟闭合不全所致。外耳道和面神经的结构分别起源于第一鳃弓和第二鳃弓,当前两者消失时,腮腺开始发育,这种胚胎发育导致CFBCA通常靠近外耳道、腮腺和面神经。瘘管与面神经的关系可呈现出三种状态:①位于神经浅面;②位于面神经深面;③位于面神经分支间。正是基于上述胚胎发育过程,病灶可以出现在从外耳道到腮腺乃至到下颌下三角的任何地方。 2、临床表现 CFBCA占所有鳃裂畸形的1%~8%,几乎都发生于Pochet’s三角区(颏下、舌骨和乳突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外窦口或囊肿常位于舌骨水平以上,最常见于耳周及颌下区(图2A),内瘘口多见于外耳道。临床可呈现囊肿、瘘管和窦道。一般在出现反复红肿、流脓、切开引流后才被发现,超过一半病例术前有过抗感染、切开引流史。该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引起漏诊或误诊,如诊为局部脓肿、腮腺炎、淋巴结炎等。主要表现有无痛性肿块、反复肿胀流脓、外耳道溢液三类症状,男女发病率相当。WorkI型是耳后区的囊性肿块,延伸至EAC后壁。病变起源于外胚层,病变常远离面神经或位于其外侧。II型多位于耳垂至下颌角。这些病变既有外胚层也有中胚层,与面神经关系密切,常位于面神经深面或分支间。 3、CT影像特征性表现 CT表现为病灶位于Pochet’s三角区,常位于舌骨水平以上,最常见于耳周及颌下区。耳周和腮腺内囊状、分叶状、管状低密度影,与耳道关系密切,增强扫描见囊壁或管壁明显强化,部分见管腔与皮肤相通,位于腮腺浅叶或深叶。CT显示病变与面神经、腮腺、外耳道关系密切且复杂多变(图2B),可协助临床医生设计切口,在完整摘除病变的基础上,避免面瘫、外耳道狭窄等。 4、治疗进展 炎症静止期实施根治性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注意保护面神经,分离耳道软骨时避免切除太多的外耳道皮肤或软骨,若损伤,可术后碘仿纱条填塞2周预防感染及瘢痕形成,避免外耳道狭窄。术中常可见瘘管内含豆腐渣样脓性分泌物。(图2C) 右侧颌下反复炎性肿块。 CT显示右侧腮腺外皮下见一条管状低密度影,大小约0.6*0.6*0.9cm,延续至外耳道。 术中见瘘管连接外耳道底壁,囊内见豆渣样脓性分泌物。
陈伟 2023-01-07阅读量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