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内容

内容

心内科医患沟通:从信息传递到...

病请描述:在心血管疾病这一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战场上,心内科医生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需掌握一门核心“能力”——卓越的医患沟通能力。面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复杂疾病带来的巨大身心压力,患者与家属常处于高度焦虑与信息渴求状态。如何让每一次沟通成为信任的基石、治疗的助力,而非误解与矛盾的源头?这要求我们的沟通技巧必须超越简单的信息告知,迈向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协作。   一、 精准与共情:复杂信息的有效传达   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复杂性是沟通的首要难点。“射血分数降低”、“冠状动脉狭窄”、“射频消融风险”等术语对患者如同天书。高效沟通始于“翻译”:   善用比喻与具象化: 将心脏比作“发动机”,血管堵塞比作“水管生锈”,支架植入比作“在堵塞处撑起一个支架保持水流畅通”。讲解心力衰竭时,可描述为“心脏这个‘泵’力量减弱了,导致身体需要的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乏力、气短”。   分层信息与重点突出: 避免信息轰炸。首次沟通聚焦核心诊断、最紧迫的风险及关键治疗决策。后续沟通再逐步深入细节。例如,急性心梗患者首诊沟通核心是“血管堵了,急需开通(溶栓或PCI),时间就是心肌”。   主动确认理解: 避免简单询问“明白了吗?”。采用“教回”(Teach-Back)技巧:“为了确保我解释清楚了,请您用自己的话告诉我,接下来我们计划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对您很重要?” 及时发现并纠正误解。   二、 风险告知:在坦诚与希望间寻求平衡   心内科诊疗常伴随显著风险(如介入手术并发症、药物副作用、疾病预后不确定性)。沟通需兼顾坦诚与人文关怀:   量化与情境化风险: 避免模糊的“有风险”、“可能发生”。使用患者可理解的量化或类比(如“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大约是1-2%,相当于每100位接受类似手术的患者中,有1到2位会遇到”),并与其熟悉的日常风险(如交通事故风险)对比。   聚焦“为什么”与“怎么办”: 解释风险时,必须同步清晰地说明采取该诊疗措施的必要性(“为什么必须面对这个风险?”)以及为防范风险已采取或可采取的措施(“我们将如何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强调获益风险比,而非孤立谈论风险。   接纳情绪,给予支持空间: 面对严重风险告知,患者/家属可能出现震惊、恐惧、愤怒。医生需识别并承认这些情绪的合理性(“我知道这个消息让您感到非常害怕和难以接受,这很正常”),给予安静倾听和表达的时间,避免急于“解决问题”而忽视情感需求。   三、 慢病管理:从依从性到赋能式伙伴关系   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慢性病管理是持久战,患者依从性是关键瓶颈。沟通需从“要求服从”转向“赋能合作”:   探索障碍,理解“不依从”背后的故事: 当患者未能按时服药或改变生活方式时,避免指责。以开放、非评判的态度询问原因:“我注意到您上次开的某某药还有剩余,是服药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顾虑吗?” 可能是经济原因、担心副作用、遗忘、或对疗效存疑。   共同决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 尤其在涉及多种可选方案(如药物选择、是否植入ICD、不同强度康复训练)时,摒弃“家长式”作风。清晰解释各选项的利弊、证据强度,了解患者的价值取向(如最看重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还是减少医疗负担?),共同商定最适合个体化需求的方案。   目标设定SMART化: 将笼统的“你要控制饮食、多运动”转化为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有时限的目标:“接下来两周,我们能不能尝试每天晚餐增加一份蔬菜,每周有三天晚饭后散步15分钟?下周来复诊时我们看看感觉如何?” 小步前进,及时反馈鼓励,增强患者信心与掌控感。   四、 特殊情境:高压力下的沟通定力   急危重症(如急性心梗、恶性心律失常): 沟通需极度简洁、清晰、指令明确。重点在于快速获取知情同意进行关键救治,同时安抚家属极度焦虑情绪。清晰告知正在做什么、为什么必须做、预期结果。避免冗长解释延误救治。   预后不良(如终末期心衰、不可逆损伤): 传递坏消息需在私密、充分时间内进行。铺垫预警(“很遗憾,检查结果比我们预期的要严重…”),清晰传达事实,留出情绪反应时间。聚焦患者目标(是延长生存期还是优化舒适度?),讨论姑息治疗与临终关怀选项,提供持续的支持与随访。   沟通困难患者/家属: 保持专业冷静是第一要务。识别对方情绪(愤怒、怀疑、过度焦虑),尝试理解其深层诉求(常源于恐惧、无助或过往不良经历)。积极倾听,表达共情(“我理解您感到非常着急/不满”),清晰设定沟通边界(“我很想帮助您,但我们需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交流”),必要时引入上级医生或社工支持。   结语   心内科的医患沟通,绝非单向的信息输出,而是在生命脆弱时刻构建信任与协作关系的艺术。它要求医生在专业知识的磐石之上,叠加精准表达、深度共情、风险共担与赋能合作的能力。每一次真诚、清晰、充满尊重的对话,都在为患者的治疗之路扫除障碍,为医患关系注入信任的养分,最终将冰冷的诊疗方案转化为有温度的生命守护。特鲁多医生的箴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心内科的回响格外悠长——当导管与药物触及边界,唯有沟通所承载的理解与支持能穿透迷雾,成为照亮患者前路的不灭心灯。精进此道,既是职责,更是仁心。

微医药 2025-08-05阅读量64

甲状腺穿刺:百年历史回顾与展望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疾病,在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方法中,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US-FNA)已成为术前评估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金标准。但是在甲状腺穿刺的早期,并不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也不是细针穿刺,更不是同时做甲状腺癌的相关基因突变检测。尽管现在甲状腺穿刺很常见,但实际上已有百年历史。以下分几个阶段,对甲状腺穿刺的百年历史进行回顾,并分析其现状与未来发展。 一.甲状腺穿刺的起源与探索阶段 :   甲状腺穿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这个阶段长达40年,即从上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这一时期的穿刺操作的特点是:1.属于盲穿阶段,主要依赖医师手法触诊引导,缺乏影像学辅助。2.穿刺针比较粗。3.细胞学诊断无统一标准。在上世纪50年代,以瑞典为首的欧洲国家才开始甲状腺结节的FNA检查。二.穿刺技术融合阶段:从上世纪80年始,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技术开始在临床应用,并逐步标准化,这一阶段约经历了20年,称为技术融合期。此阶段主要突破有:1.超声影像的实时引导能清晰显示穿刺针道和针尖位置,显著提高了对小至3mm结节的取材准确性。2.超声能够帮助避开重要血管和邻近结构,大大降低了穿刺并发症风险。3.通过识别甲状腺结节的实性部分和血流分布,选择最具诊断价值的区域进行取样。这一时期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穿刺准确率达到95%,敏感性83%,特异性92%,阳性预测值75%,确立了其作为甲状腺结节首选诊断方法的地位。三.穿刺适应证与操作规范完善阶段。进入21世纪后,甲状腺穿刺的适应证与操作规范的逐步完善,这一阶段从2000年开始至2010年,大约经历了10年左右。在这个阶段,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的适应证标准逐渐明确并趋于精细化。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和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等相继发布了基于循证医学的指南,如2009年ATA指南提出的甲状腺穿刺的指征包括:结节直径大于10mm且超声表现为实性低回声;直径小于10mm但具有恶性超声征象;直径大于5mm伴有高风险临床病史;任何大小但伴有可疑淋巴结转移征象;以及TSH水平异常和降钙素增高的患者。中国甲状腺穿刺起步较晚,国内最早的甲状腺FNA报道见于2000年左右,且初期细胞学诊断率仅为40%。但2010年后中国的US-FNA应用显著增加,部分医疗中心的细胞学诊断率已达到91.3%,接近哈佛医学院的水平。此外,粗针穿刺活检(US-CNB)作为补充手段也开始受到关注,粗针穿刺特别适用于FNA无法明确诊断的滤泡性肿瘤。研究数据显示,对于直径大于1.0cm的结节,CNB的取材满意率为94.6%-100%,诊断符合率达85.3%-100%。甲状腺滤泡性肿瘤在细针穿刺,甚至手术中冰冻快速病理诊断也有一定难度,而粗针在鉴别甲状腺滤泡性肿瘤良恶性方面优势明显。四.细胞学诊断与分子学诊断融合阶段(精准诊断阶段):从2010年以后至今,开始了细胞学诊断系统的建立与分子诊断融合时代。在这个阶段开始的前3年,即2007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推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Bethesda甲状腺细胞病理学报告系统",为甲状腺FNA细胞学诊断提供了标准化框架,该系统将诊断结果分为六类:I类(无法诊断或不满意)、II类(良性)、III类(意义不明的细胞非典型性病变或意义不明的滤泡性病变)、IV类(滤泡性肿瘤或可疑滤泡性肿瘤)、V类(可疑恶性肿瘤)和VI类(恶性肿瘤)。这一分类系统的意义在于:1.规范了诊断术语。2.为每一类别提供了相应的恶性风险预估和临床处理建议,极大地促进了病理与临床的沟通。这一时代也称为精准诊断时代。其突出特点是分子标志物检测与常规细胞学的结合。如BRAF-V600E、RAS等基因突变检测开始应用于FNA标本,特别是在Bethesda III-IV类不确定结果的病例中。研究表明,分子检测可显著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尤其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或甲状腺外浸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基因突变检测也有其局限性,如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突变阳性率可达60%-70%,这种情况称为“突变型”,但也有30%-40%突变检测为阴性,这种情况称为“野生型”。因此当镜下细胞学诊断不能确定甲状腺乳头状癌,基因检测突变型可以确诊甲状腺乳头状癌,但野生型并不能排除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乳头状癌分为15种亚型,不同的亚型其基因突变情况有所不同。因此不能认为甲状腺细针穿刺为野生型,穿刺就白做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是不是甲状腺结节越大,穿刺越容易,越能获得较准确诊断?2025年最新研究研究发现:当甲状腺结节≥3cm时,FNA对乳头状癌的假阴性率达46.4%,明显高于<3cm结节的3.4%-16.2%。这一发现质疑了当前以4cm为手术阈值的指南建议,可能对未来临床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关于甲状腺穿刺的并发症。细针和粗针穿刺都有一定的并发证。几乎肯定的是:细针穿刺相对较安全,穿刺出血发生率很低。穿刺后肿瘤是否局部种植转移的问题,也是患者和家属担心的事。从理论上讲,穿刺尤其是粗针穿刺导致肿瘤针道种植是可能发生的,但实际发生率极低,根据美国1年内行甲状腺FNA检查患者达28.8万例,但文献报道(2010年)的肿瘤种植转移仅19例(发生率为6.64/10万)。以上内容讲述了甲状腺穿刺的百年历史演变。那么我们要问,甲状腺穿刺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又有哪些挑战?      关于甲状腺穿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穿刺技术标准化与普及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北京、上海和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等地区开展较好。但即使是发达省份,这些省份的地级市三级甲等医院,仍存在短板,如穿刺刚刚起步,穿刺基因突变检测还不能开展,需要外送。外送检测虽然解决了一时之需,但有的体制内医院还禁止外送,目前限于两难的境地。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以下措施或手段来解决:1.需要各级医院的领导了解情况,通过行政手段解决实际问题。2.进行规范化培训、控制质量,推广指南,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技术差距。3.加强超声医生、穿刺操作者、病理科学家之间的协作,建立多学科合作团队模式,提高甲状腺穿刺的诊断水平。4.在甲状腺穿刺的诊断分析中融入AI技术和理念,可能会使诊断分析及判断更加清晰,使甲状腺穿刺的诊断水平达到一个更新的高度。小结:回顾甲状腺穿刺的百年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甲状腺穿刺起源及探索阶段;2.穿刺技术融合阶段;3.穿刺适应证及规范完善阶段;4.细胞学诊断与分子学诊断融合阶段。我们相信,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AI在各行各业的完美融合实施,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思路将更加清晰,从而使甲状腺疾病的治疗更加规范合理,达到更好的效果。参考文献:田文、孙辉,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和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活检,中国专家共识及操作指南(2025版),中国实用外科杂志,45(1):34-41                    2025年8月4日 北京

王石林 2025-08-05阅读量67

甲状腺癌术后合并颈部淋巴结核...

病请描述:首先介绍一例病例。患者女性,50岁。因左甲状腺癌就诊,于2013年11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就诊,术前检查完善后行甲状腺全切,左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神经监测、纳米碳淋巴显影。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病理报告:左甲状腺多灶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钙化,左中央区淋巴结无转移(0/7),右甲状腺结节性甲状腺肿伴淋巴结组织增生、淋巴滤泡形成。术后6年,因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在多家医院就诊,并行颈部淋巴结穿刺,未确诊,期间外院曾拟行颈清扫术(未实施)。术后8年(2021年),在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就诊,确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住院一周,出院后抗结核治疗1年半(乙胺丁醇、利福平和异烟肼三联),目前情况良好,颈部超声检查未见异常。每日口服优甲乐2片半,甲功控制合适,继续观察,定期复查。 颈部淋巴结核(结核性淋巴结炎)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淋巴结引起的慢性炎症,常见于颈部(尤其颌下、锁骨上淋巴结),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对本例的分析如下:1.本例系中年女性,发病年龄与颈部淋巴结结核常见发病年龄不符。2.患者左甲状腺癌手术后病理并没未发现左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如果发生转移,应该同侧常见。而患者是左侧甲状腺癌,术后6年却发现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此点与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不符。3.此后采取抗结核治疗,效果明显。颈部淋巴结核是常见特异性感染,和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相比,目前并不常见,尤其是甲状腺癌根治术后又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容易误认为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本例在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就诊过程中,外院曾拟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最终经和我商量后,决定不做手术,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手术。颈部淋巴结核的临床表现有:颈部淋巴结肿大,晚期可破溃感染,部分患者还有结核病的全身表现,如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但本例患者除颈淋巴结肿大外,并没有上述全身症状。颈部淋巴结核的影像学检查有超声检查、胸部X线/CT等检查。实验室检查有结核菌素试验以及穿刺活检等。但这些检查还得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酌情安排,并不是一哄而上,而且检查后需要临床医生进行认真的分析。小结:甲状腺癌术后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尽管目前不常见,遇到这种情况,要详细询问病史,结合相关的检查,进行仔细的分析,做出正确的处理方案,以免误诊误治。2025年6月16日

王石林 2025-08-05阅读量40

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与&ldqu...

病请描述:维度(Dimension)是一个广泛应用于数学、物理学、哲学、数据科学等领域的概念。如数学中的向量空间、几何空间;物理学中的时空维度、物理量维度;数据科学与统计学;哲学与认知;以及日常用语中的层次或方向,如增加产品的维度等。甲状腺结节(thyroid nodules)是对甲状腺疾病局部表现的一种描述,表面上看,维度和甲状腺结节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在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治疗中,维度却是有关系的。甲状腺结节检查通常包括以下维度:1. 甲状腺功能: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等指标,用于评估甲状腺的功能状态。2. 甲状腺形态:包括甲状腺超声、甲状腺CT、核磁检查等,这些检查用于评估甲状腺的大小、结构、形态等。(1)甲状腺超声检查: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测量结节的长度和宽度和高度,其表述的纵横比为:纵横比大于1、纵横比等于1、纵横比小于1,就是对甲状腺结节的一种三维描述,其中纵横比大于1 是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六大表现之一。甲状腺超声检查还可以了解甲状腺结节的大小、回声、血流信号、钙化、钙化的特征、甲状腺结节的硬度等,这些特征可构成一个高维数据空间,(2)甲状腺CT检查:可以显示结节的空间结构,帮助评估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颈部CT(甲状腺)平扫检查获得的信息有限,诊断价值有限。而三维成像CT片有冠状位、横轴位和矢状位,可以从三个维度去观察甲状腺结节或肿块的大小、与比邻器官组织的关系,为后续的甲状腺手术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总体来说,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灵敏度高,比较准确,还可进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穿刺。而CT检查比较客观,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但不用于甲状腺穿刺。3. 甲状腺肿瘤标志物:包括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降钙素(CT)、癌胚抗原等指标,用于辅助诊断甲状腺肿瘤。   4. 甲状腺穿刺活检:用于获取病理标本,明确甲状腺结节的性质。甲状腺结节穿刺一般采用细针穿刺,个别情况下行粗针穿刺。为了提高诊断准确性,可以在穿刺的同时行基因检测。目前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以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因此基因检测常做BRAF V 600 E 基因检测。以上介绍了甲状腺结节检查的维度,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甲状腺疾病可能需要进行不同的检查,具体的检查项目需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选择。对于甲状腺疾病和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处理,除询问病史、查体、影像学检查、化验检查(如甲状腺功能、降钙素等)外,对维度这一概念的理解,有可能拓宽医生的认识,开拓诊断治疗的新领域。小结:维度(Dimension)是一个广泛应用于数学、物理学、哲学、数据科学等领域的概念。虽然维度和甲状腺结节诊断无直接关联,但维度的概念,以及通过甲状腺功能、形态、肿瘤标志物以及甲状腺穿刺活检等维度,进行技术或数据分析,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引入,将更加有助于甲状腺疾病和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治疗。  门诊时间和联系电话:1.菏泽市中医医院丹阳路院区健康管理中心,名医工作室(甲状腺乳腺外科):门诊时间,周三上午、周四上午。联系电话:0530-5321803; 0530-53209852.菏泽市中医医院大学路院区,肿瘤外科病区电话:0530-7322264 ;0530-7322384     2025年4月22日 

王石林 2025-08-05阅读量49

甲状腺乳腺疾病,在互联网线上...

病请描述:近些年来,利用互联网医学网站进行咨询,是一种足不出户,方便快捷的咨询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得到广大患者和家属的认可。甲状腺和乳腺疾病,是目前最常见的疾病,在外科门诊占有很大的份额。本文对这两种疾病在线上进行咨询或线下就诊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进行介绍,为需要咨询就诊的患者或家属提供方便。1.在互联网医学网站上进行咨询都需要注册。例如,注册了微医网后,要留准确、可用的联系电话号码,因为在必要时,咨询大夫可以通过该网站和患者直接通话联系,电话是免费的。2.在咨询过程中,需要提供病史,包括既往病史、手术史、目前服药病史,以及现有检查资料。还包括外院就诊的诊断和处理意见等。如果以前做过手术,要提供手术记录、术后病理报告等。如果不提供这些资料,医生很难回答。3.不同的疾病,网上咨询的重点不同。(1)甲状腺疾病:①需要提供关于甲状腺方面的症状、是否颈部有肿块、是否有肿大淋巴结。②甲状腺方面的影像学检查,包括甲状腺超声检查、CT检查以及甲状腺扫描检查等。如果甲状腺癌术后做过碘131治疗,碘治疗后的全身显像及其重要,是判断甲状腺癌术后有无复发转移的重要依据。③甲状腺术后病理检查及基因检查等。④甲状腺术后服药情况,包括优甲乐、钙片以及其它相关药物。⑤化验方面,包括甲状腺功能八项检查、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血钙磷检查,降钙素和癌胚抗原等。降钙素是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和检测指标(注:不是降钙素原)。⑥其它方面的资料,如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检查等。患者有其它疾病,包括服用阿司匹林、利血平等服药史。在上传资料时,为了突出重点,挑选最重要的资料上传,尽可能一次完成。(2)乳腺疾病:①需要提供乳腺疾病的症状,是否发现有乳腺肿块,有无乳头溢液,发现多长时间了。如有乳腺疼痛,是否和月经周期有关等。②提供家族史,是否有乳癌家族史,尤其是女性患者的一级亲属是否患有乳腺癌。③乳腺方面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乳腺钼靶拍片、乳腺核磁检查等。④乳腺术后的病理报告、基因检测等。⑤乳腺癌术后的治疗情况,包括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 ⑥其它方面的资料同甲状腺的要求⑥。以上是甲状腺和乳腺疾病咨询重点。希望对患者有所帮助。由于外科大夫的病人很多,并不能记住所有病人的具体情况。白天有手术,看门诊,工作很忙,回答患者的问题时多半是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也可能是在家里,这时候医生们是看不到资料的,如果咨询人不提供资料,很难回答问题。如果你提供了详细完整的资料,不但方便现在的咨询,也有利于以后随访复查。 联系电话:0530—5321803;0530—5320985菏泽市中医医院丹阳路院区门诊三楼,健康管理中心北京名医工作室(甲状腺乳腺外科)2025年3月19日本文是王石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王石林 2025-08-05阅读量44

线上和线下就诊各有什么注意事...

病请描述:线上和线下就诊须知王石林 微医健康通 2025年2月15日 浙江王石林 主任医师乌镇互联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专业关于就诊须知,分为两个方面:一.线上就诊:通过微医网(乌镇互联网医院)咨询问诊。王石林大夫从注册微医网以来,个人点击浏览量超过20余万人次,其中有的病人通过微医网,获得了就诊的绿色通道,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手术病人取得了良好效果,复查病人避免了为了复查而来回奔波。 线上问诊有以下注意事项:1.用真实姓名,留常用的电话号码。2.不要重复在微医网注册,只要以前有注册,注册长期有效。3.不要在一个注册名下咨询多个患者的问题,以避免混淆出错。4.建议咨询时尽可能把需要问的问题整理好,以免多次咨询,误时误事。5.线上咨询和线下就诊一样,也需要提供病史,检查资料。检查报告除发图片外,最好是通过图片转换成文字,删除没有用的套话,精简后传上来。6.其余注意事项同线下就诊。 二.线下就诊:线下就诊时请注意以下事项:1.提供病史。无论是初诊或复诊,均需提供病史。尤其外院手术者,需要提供手术记录、术后病理报告。2.如果曾在外院就诊,尚未手术,尤其是做过甲状腺、乳腺穿刺,一定要把穿刺病理报告带来,穿刺病理片也带来,以便我院病理科复诊。3.甲状腺癌术后曾做过 碘131治疗者,要将碘治疗的报告带来。还有碘治疗后的全身显像报告一定要带来(极其重要)。4.患者如有其它疾病,如糖尿病、高 血压病、冠心病以及过敏史等,请在就诊时告知。所服用药物的药盒或药瓶也带来。5.就诊时无论是外院还是本院的超声检查报告、CT片、乳腺钼靶片、 心电图检查报告都带来。6.甲状腺方面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影像学检查:甲状腺超声检查、甲状腺CT检查(平扫三维成像或增强扫描),其余检查酌情安排。7.甲状旁腺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是核医学科甲状旁腺显像。8.甲状腺功能检查主要有:甲状腺素(T3、T4)、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球蛋白等。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其它化验检查包括:降钙素(不是降钙素原)、癌胚抗原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血钙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等。9.如周一下午就诊,不必禁食。如周二上午就诊,建议禁食。如要复查甲功,检查当日晨应该口服优甲乐。如果早晨未口服优甲乐,建议当日晚上睡前补服同等剂量的优甲乐。10.乳腺方面的检查主要有:乳腺超声检查、乳腺钼靶拍片、乳腺核磁检查等。具体做什么检查,根据病人情况酌情决定。11.查体检查:查体是非常重要的项目。包括甲状腺、颈部淋巴结和乳腺查体。女性病人在就诊时,建议穿着适合查体的衣服,以方便检查(包括查体、超声检查、乳腺钼靶等)。12.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为了保护个人的隐私,关于病情的咨询回答,不建议在某些群内咨询,可以单个联系。或在微医网和王石林大夫联系。最好的方式,是在就诊面诊时当面咨询。 2025年2月15日整理修改。@本文版权归王石林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图片作者:王石林,空军特色医学中心,主任医师。

王石林 2025-08-05阅读量39

白内障:老年人的"...

病请描述: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因晶状体蛋白变性导致的"镜头模糊",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70%。现代超声乳化手术已实现:• 切口<3mm(无需缝合)• 人工晶体可选多焦点/散光矫正型• 术后视力恢复达1.0者占比89% 手术时机新观念:不再等待"成熟期",当矫正视力≤0.5或影响生活质量即可考虑。 术后护理要点: 1周内避免弯腰提重物(防眼压升高) 使用激素滴眼液需监测眼压(警惕青光眼) 一、认识白内障:不只是"老花眼" 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70%,80岁以上几乎100%存在晶状体混浊。其本质是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就像鸡蛋清受热变白,导致光线无法清晰聚焦到视网膜。 早期症状容易忽视: 视物泛黄(如同旧照片滤镜) 夜间车灯出现明显眩光 老花镜突然"变清楚"(晶状体硬化产生近视偏移) 高风险人群:✓ 长期紫外线暴露者(西藏地区发病率是沿海的2.3倍)✓ 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平均提前8年)✓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如哮喘吸入剂) 二、手术治疗:从"复明"到"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进化 1. 术前评估革命: IOLMaster生物测量:误差仅±0.1mm,精准计算人工晶体度数 角膜地形图检查:排除圆锥角膜等禁忌症 功能性视觉评估:预测术后驾驶、阅读等场景表现 2. 手术方式对比: 技术:超声乳化术、飞秒激光辅助 切口:2.2-3.0mm、1.8-2.2mm     能量使用:超声能量较高、激光预劈核减少60%能量     适用人群:多数患者、硬核白内障/角膜内皮脆弱者     3. 人工晶体选择指南: 单焦点晶体:医保覆盖,但需术后佩戴老花镜 多焦点晶体:解决看远看近问题(适合摄影爱好者等) 散光矫正型晶体:角膜散光>1.5D者首选 三、术后护理常见问题 必须警惕的并发症: 后发性白内障:约20%患者术后2年出现,YAG激光5分钟可解决 黄斑水肿:糖尿病患者风险增加3倍,需OCT监测 生活指导: 术后1周避免弯腰捡物(用长柄夹代替) 游泳需等待1个月(防感染) 滴眼液技巧:轻拉下眼睑形成"小口袋",避免瓶口接触睫毛

微医健康 2025-07-31阅读量82

洗头越勤掉发越多?警惕这些脱...

病请描述:洗头频率与脱发的科学关系 天天洗头会越洗越秃"的观念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但根据《皮肤附属物紊乱》期刊2021年对1500名健康人群的追踪研究显示:洗头频率与脱发量无直接因果关系。实验数据显示,每日清洁组头皮屑减少75%,瘙痒感降低60%,毛囊油脂堆积显著改善,而7天不洗头组毛囊堵塞风险增加3.2倍。   油性发质人群在夏季皮脂腺活跃期可每日清洁,选用氨基酸表活体系的洗发产品,水温控制在37-40℃。干性发质在冬季建议间隔2-3天清洁,避免使用含硫酸盐的强清洁力产品。运动后或户外工作者需及时清洁,汗液中的尿素成分会加速角质层脱落,引发接触性皮炎。 关键数据:健康头皮每日自然脱落50-100根头发属于生理性脱发,洗头时脱落的主要是已进入休止期的毛发。当日均脱发超过100根,或出现毛囊萎缩、发际线呈M型后移时,需警惕病理性脱发。 必须警惕的五大脱发信号 1. 毛发直径变异度   雄激素性脱发患者毛囊会出现特征性改变,皮肤镜下可见毛发直径差异超过20%,粗细不均现象。这种变化在头顶部最为明显,逐渐发展为"圣诞树"状脱发区。 2. 拉发试验阳性   3-5天不洗头后,用拇指和食指轻拉50-60根头发,若拔下超过6根即提示活动性脱发。该试验需结合毛发显微镜检查,观察毛干形态是否呈杵状或断裂状。 3. 头皮生态失衡   当出现持续性头皮瘙痒、油脂分泌增多伴异味,或突然出现片状脱发(斑秃),需排查真菌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头皮屏障功能检测显示,pH值超过5.6时毛囊存活率下降37%。 4. 毛发周期紊乱   正常毛发生长周期中,生长期占85%-90%,休止期占10%-15%。当休止期比例超过25%,或毛发提前进入退行期,需考虑内分泌失调或营养缺乏。 5. 发缝进行性增宽   女性患者多表现为头顶部弥散性脱发,发缝宽度每年增加超过0.5cm。这种变化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毛囊微型化密切相关。 循证治疗方案解析 1. 药物治疗 米诺地尔:作为FDA批准的首选外用药,5%浓度溶液通过激活钾离子通道,延长毛发生长期。临床数据显示,持续使用4个月可增加毛发密度12%-15%,但初期可能出现"狂脱期"。 非那雄胺:1mg/日口服制剂可降低血清双氢睾酮水平,对男性雄激素性脱发有效率达65%。需注意,该药物可能引起1.8%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停药后3个月可恢复。 螺内酯:女性患者推荐剂量为100-200mg/日,通过拮抗雄激素受体发挥作用。治疗需持续6-12个月,期间需监测血钾水平。 2. 物理治疗   低能量激光疗法(LLLT)采用650nm波长激光,每周3次照射可提升毛囊ATP产量。临床试验证实,联合米诺地尔使用可缩短起效时间至8周。 3. 手术干预   毛囊单位提取术(FUE)通过提取后枕部健康毛囊,移植至脱发区域。手术需在专业机构进行,供区瘢痕发生率低于0.5%,移植毛发存活率可达85%以上。 科学护理建议   1、洗发产品选择:油性头皮选用含吡硫翁锌的洗发水,干性头皮选择含有神经酰胺的滋养型产品。避免使用含月桂醇硫酸酯钠的强清洁力产品。   2、头皮按摩技巧:每日用指腹以画圈方式按摩头皮5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用木质梳子梳理时,力度控制在5N以下。   3、环境因素调控:紫外线指数超过3时需佩戴防紫外线帽子,空气污染指数(PM2.5)超过75μg/m³时建议使用头皮隔离喷雾。   4、营养干预方案:补充含Omega-3的深海鱼油(每日1g)、维生素B族及铁蛋白检测。研究显示,血清铁蛋白低于70μg/L时脱发风险增加2.3倍。   特殊人群管理   产后脱发属于生理性休止期脱发,通常在分娩后3-6个月出现,持续约6个月可自愈。化疗引起的脱发在停止治疗后3个月开始再生,建议使用冷却帽降低脱发发生率。

微医健康 2025-07-31阅读量78

熬夜伤肝?中医眼中的&ldq...

病请描述:一、中医“肝系统”的现代解读 不同于西医的肝脏器官,中医的“肝”主管: 情绪调节(相当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 血液储藏(肝窦储血占全身血量20%) 筋膜营养(与结缔组织代谢相关)研究发现,长期凌晨1-3点(肝经当令)不睡者,皮质醇水平比常人高42%,更易出现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等“肝气郁结”表现。 二、肝失调的五大类型 肝气郁结    胁肋胀痛、经前乳房胀痛    高压白领、更年期女性     肝火上炎    目赤耳鸣、急躁易怒    长期饮酒、高血压患者     肝血不足    指甲脆裂、肢体麻木    素食者、月经过多者     肝阳上亢    头晕目眩、面红耳赤    中老年、遗传高血压者     肝胆湿热    口苦尿黄、阴部湿疹    肥胖、脂肪肝人群     三、立体调理方案 1. 经典方剂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缓解情绪抑郁+经前综合征 天麻钩藤饮:降压护血管(适合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2. 药食同源 玫瑰陈皮茶:玫瑰花5朵+陈皮3g(疏肝解郁) 黑芝麻桑葚膏:补肝血防脱发(含维生素E及亚油酸) 3. 非药物疗法 子午流注养肝法:晚11点前入睡+晨起敲胆经(大腿外侧) 情志调节:每天“嘘”字诀呼吸6次(六字诀中的养肝法) 4. 现代协同治疗建议肝郁患者:✔ 甲状腺/乳腺超声检查(每年1次)✔ 检测γ-谷氨酰转移酶(GGT,酒精代谢指标) 重要提醒:• 长期服用柴胡类方剂需监测肝功能(防药物性肝损伤)• 脂肪肝患者需配合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以上)

微医健康 2025-07-31阅读量64

脾虚的十大信号,你中了几条?

病请描述:一、为什么脾是“后天之本”? 中医的“脾”并非单指解剖学器官,而是包含消化、运化、统血等功能的系统。《黄帝内经》称“脾主运化”,相当于人体“营养中转站”,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气血能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脾虚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双歧杆菌数量减少30%以上)、小肠吸收功能下降等问题。 二、脾虚自测表 以下症状出现≥5项需警惕:✅ 晨起舌边齿痕明显(如波浪形)✅ 大便溏稀或粘马桶(未消化的菜叶)✅ 饭后腹胀如鼓,下午3-5点尤甚(脾经当令时段)✅ 肌肉松软无力(脾主肌肉)✅ 女性月经量多色淡(脾不统血)✅ 思虑过度,脑力下降(脾主意)✅ 口水夜间外溢(脾在液为涎)✅ 面色萎黄无华(脾色黄)✅ 嗜甜如命却越吃越累(脾虚代偿反应)✅ 秋冬季症状加重(长夏属脾,反季节失衡) 三、调理方案分层指南 1. 轻症食疗法 四神汤:茯苓20g+山药20g+莲子15g+芡实15g(健脾祛湿经典方) 代茶饮:炒白术10g+陈皮5g+焦山楂5g(改善饭后腹胀) 2. 中成药选择 参苓白术丸:适合大便溏稀+气短乏力者 归脾丸:适合思虑过度+失眠健忘者 3. 经络调理 艾灸:中脘穴(促进胃动力)+足三里(强壮要穴) 穴位按压:每天按揉脾经公孙穴(足内侧)3分钟 4. 现代辅助验证建议脾虚患者做:✔ 胃肠镜检查(排除器质病变)✔ 粪便钙卫蛋白检测(评估肠道炎症)

微医健康 2025-07-31阅读量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