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内容

内容

同样得痔疮,为什么有人痛,有...

病请描述:同样得痔疮,为什么有人痛,有人不痛?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同样得的是痔疮,为什么我会痛,而他没有痛?”。其实,这是内痔和外痔的区别。 痔按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单纯性内痔无疼痛仅坠胀感,可出血,发展至脱垂,合并血栓形成、嵌顿、感染时才出现疼痛。 内痔分为4度。内痔分为4度。 ①Ⅰ度 排便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痔不脱出肛门; ②Ⅱ度 常有便血;排便时脱出肛门,排便后自动还纳; ③Ⅲ度 痔脱出后需手辅助还纳; ④Ⅳ度 痔长期在肛门外,不能还纳; 其中,Ⅱ度以上的内痔多形成混合痔,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可出现疼痛不适、瘙痒,其中瘙痒常由于痔脱出时有粘性分泌物流出。后三度多成混合痔。 外痔平时无特殊症状,发生血栓及炎症时可有肿胀、疼痛。

微医健康 2025-09-04阅读量79

动脉硬化病理改变

病请描述: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特征在于累及体循环系统中的大中型动脉,特别是大型弹力型动脉(如主动脉)、中型肌弹力型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尤为显著,随后是肢体各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脾动脉亦偶有涉及)。相比之下,肺循环动脉极少成为其靶器官。 病变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既有可能涉及多个组织和器官的广泛受累,也存在特定情况下病变集中于某单一器官的动脉系统,同时其他动脉保持无异常状态的现象。 病变最早常发现在主动脉的后壁以及接近肋间动脉开口的血管分叉区域,这些位置通常具有较高的血压,因此受到血液流动更大冲击力的作用,导致在此区域病变表现更为显著。正常情况下,动脉壁结构自内而外依次包括内皮层、内膜下层(有时也称为基底层)以及中膜和外膜三层组织。内膜由单层内皮细胞、 结缔组织与具有孔隙的内弹力板共同构成了血管壁的内皮下层,这一结构位于内皮细胞与弹力纤维之间。除了结缔组织外,内皮下层还包含平滑肌细胞和基质成分,其中基质由可溶性蛋白、脂质、葡萄糖和电解质等组成,而酸性蛋白多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儿童阶段,平滑肌细胞相对较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内膜中的平滑肌细胞及其基质成分显著增多。 在肌弹力型动脉中,中膜层主要由呈斜向排列的平滑肌细胞组成,周围散布着非特定数量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以及糖蛋白等支撑成分。这些结构特征通常不受年龄变化的影响。 外膜由纤维母细胞构成,同时富含胶原糖蛋白,并嵌入平滑肌细胞。 在外膜与中膜之间,存在一层不连续的外弹力板。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中,该结构成为病理变化的背景。动脉壁在此病理性过程中可呈现出三种主要类型的变化:一是脂质条纹,表现为局部积聚的脂质物质;二是纤维斑块形成,其特征为富含胶原蛋白的纤维组织围绕脂质核心;三是复合病变,这一阶段病变可能进一步进展,涉及炎症细胞浸润、血栓形成等复杂病理过程。(一) 脂质条纹病,一种常见于青年群体的早期病变,主要局限于动脉内膜区域,表现为直径数毫米至长度可达数厘米的黄色脂点或条纹。这一病理特征的显著标志在于动脉内膜中出现的巨噬细胞和少量平滑肌细胞的灶性聚集,伴随脂质在细胞内外的沉积现象。 脂质成分主要包括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以及甘油三酯等组分。脂质沉积物呈现为扁平或轻微超出内膜的病灶,此类病变因其未导致受累动脉的完全阻塞而未引发临床症状。其关键意义在于,脂质沉积物具有演变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二) 纤维斑块病变为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的标志性病理变化,其外观通常呈现为淡黄色并略微隆起,侵入动脉管腔内部或环绕血管分叉处,导致管腔狭窄。这一病变主要由内皮下层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以及富含脂质的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共同构成,其中巨噬细胞在清除脂质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脂质积累主要涉及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在外周区域,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纤维膜,该膜覆盖在深层富含脂质的区域之上。纤维膜下存在脂质沉积,包含细胞残骸和胆固醇结晶。当沉积物体积增大并侵入血管壁中层时,会破坏原有的平滑肌纤维和弹力纤维,进而被结缔组织和新生毛细血管所取代。随着脂质沉积的增多,其核心部分由于营养不良而发生退变、坏死,并最终崩解。崩解产物与脂质混合,形成粥样物质,这一过程即形成了粥样斑块或粥样瘤。(三) 复合病变涉及纤维斑块在经历出血、坏死、溃疡以及钙化后,其内皮细胞损伤导致粥样斑块形成。当内膜表面出现破溃时,粥样物质可能脱落进入循环系统,形成栓子。此过程伴随出血,且溃疡面的粗糙特性易于促使血栓在血管壁上形成。进一步地,血栓的生成加剧了血管腔的狭窄,乃至可能导致管腔完全闭塞。 在动脉逐渐狭窄或闭塞的过程中,邻近血管通过形成侧支循环而建立起代偿机制。这一过程中,新生的血管网络通过血栓机化形成,进而实现再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局部的血液供应。 复合病变特征之一是伴有内弹力膜破坏及中膜钙化的病理表现。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在人体主动脉脂纹区域,泡沫细胞的胞浆内显著富含脂滴,胞核位置偏移至细胞边缘,具体放大倍数为6500倍。这一病理特征揭示受累动脉的弹性显著下降并伴随脆性的增加,这使得动脉壁在受到压力时易于发生破裂。动脉的管腔因此逐渐变窄,情况严重时可能导致完全闭塞,或在某些部位扩张形成动脉瘤。 此病症之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依据受累动脉及其侧支循环建立状况的差异,可导致整体循环系统的功能失调,或是特定器官发生功能紊乱现象:1、 主动脉因粥样硬化导致其管壁弹性下降,心脏在每次收缩时,主动脉的扩张能力减弱,从而降低了血液的储存容量。这一机制直接导致收缩压的升高和脉压的显著增大。进一步地,当主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动脉瘤时,病变区域被纤维组织替代,不仅丧失了正常的弹性,还出现向外的膨出。这种结构变化不仅干扰了全身循环的血流调节,还加重了心脏的泵血负荷,对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在动脉管腔呈现狭窄或完全闭塞的情形下,若旁路循环机制未能有效补偿,则会导致器官和组织面临血液供应不足的问题,进而引发缺血状态,继而发展为纤维化或坏死的病理过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心脏病学事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肌纤维化;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脑萎缩;肾动脉粥样硬化则可能导致高血压或肾脏萎缩;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则相关联于间歇性跛行或下肢坏疽等症状。3、 动脉壁的弹力层及肌层的损伤导致其结构稳定性下降,从而使管壁变得易损,在血压的动态变化中易于发生破裂并引发出血事件。 本病症以脑动脉破裂导致的脑血管意外及动脉瘤破裂致死为主要临床表现形式,其病理演变进程较为缓慢,显著的病理改变多发于中年后,而具体的临床症状往往在老年人阶段方才显现。 根据病理解剖资料分析,与欧美人群相比,中国人群在经历同等水平的主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时,其发病时间普遍滞后10至15年;而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则显示出约15至20年的延迟特征。现有文献已证实,无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于早期抑或晚期阶段,通过药物干预及中止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的作用,病变能够经历逆转过程并得以消退。

匡泽民 2025-09-04阅读量323

5.88%复发率!微波消融治...

病请描述:5.88%复发率!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结节真的靠谱吗?瑞金医院费健主任说清楚了 科普正文: 大家好,我是费健。我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事甲状腺疾病诊疗工作30多年了。既做传统手术,也做微创消融,多年来也一直在线上做医学科普,就是希望用最易懂的方式,把专业的医学知识带给大家。 今天想跟大家聊的是一个非常常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甲状腺结节。很多人体检时一听到“结节”两个字就紧张,其实别怕,90%以上的甲状腺结节都是良性的。那如果查出了良性结节,该怎么处理?要不要开刀?有没有更轻松的治疗方式? 最近我读到了一篇发表在《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上的研究文章,题为《微波消融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研究》,觉得特别有参考价值,今天就结合我自己的临床经验,用大白话给大家“划重点”。 🔍 什么是微波消融?(MWA) 微波消融属于热消融技术的一种。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精准微波炉”,通过一根细针进入结节内部,发出微波产生高温,“烫”掉结节组织,让它慢慢萎缩、被人体吸收。 👉 优点非常明显: 微创,只有针眼大小伤口; 恢复快,通常观察几小时就能回家; 不留疤,特别适合爱美的女性朋友。 📊 那治疗效果到底怎么样? 这项研究跟踪了110位患者、119个结节,随访时间最长的超过3年。结果让人非常欣慰: ✅ 结节体积明显缩小: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结节一直在持续缩小,平均体积缩小率(VRR)达到84%。 ✅ 严重并发症为零:没有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只有少数人出现短暂声音嘶哑、术中出血等轻微反应,都很快缓解。 ✅ 复发率低:只有5.88% 的结节出现复发,远低于传统手术或其他治疗方式。 ❗ 哪些人适合做微波消融? 并不是所有结节都需要处理。但如果你的结节符合以下情况,可能就要考虑干预了: 结节直径 ≥ 2cm; 造成压迫感、吞咽不适或影响美观; 经穿刺确诊为良性; 不想做手术或不适合手术。 📌 哪些因素会影响治疗效果? 根据该研究,下面这几个因素是关键: 🔹 结节越大,效果越慢;🔹 多发结节比单发更容易复发;🔹 随访时间越长,结节缩小越明显。 所以如果你是结节“大户”,或者结节个头较大,治疗之后也一定要定期复查,不能掉以轻心。 💡 费主任小贴士: 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医生,我建议: 发现结节先别慌,绝大多数是良性的; 要不要治,看大小、看症状、看心态; 微波消融是一个优秀的选择,尤其适合年轻女性和注重外观的患者; 治疗后记得定期随访,配合医生做好长期管理。 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肿瘤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全心致力于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愿做您身边的专业医生朋友。 推荐阅读理由:这篇研究不仅数据扎实、结论清晰,而且非常贴近临床实际。如果你或家人正被甲状腺结节困扰,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更理性、更从容地做出选择。 如果有任何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通过正规医疗平台咨询。健康路上,我陪你一起走 💙  

费健 2025-09-01阅读量425

甲亢停药老复发?医生说:你可...

病请描述:甲亢停药老复发?医生说:你可能漏查了这个“关键指标”!   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致力于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以专业、温暖、可信赖的风格深受患者喜爱。 推荐理由:甲亢治疗不是“指标正常”就万事大吉。真正决定是否复发、能否停药的,是一个叫 TRAb 的抗体。这篇文章将用最生活化的语言,帮你读懂化验单背后的“隐藏剧情”,教你如何真正“根治”甲亢。 甲亢治疗别再只盯着T3、T4!忽略这个指标,停药=复发?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在门诊中,我经常遇到甲亢患者拿着化验单高兴地说:“医生,我的T3、T4都正常了,是不是可以停药了?”但我往往会摇摇头,指着另一项指标说:“别急,我们还得看看你的TRAb有没有降下来。” 你可能会问:TRAb是什么?为什么它比T3、T4还重要?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好好聊一聊这个话题。 TRAb:甲亢的“幕后黑手”,T3/T4只是“替罪羊” 想象一下,你的甲状腺是一台“激素生产机器”。正常情况下,它受大脑(垂体)通过TSH(促甲状腺激素)指令来调控生产速度。但有一种叫 TRAb 的抗体,会冒充TSH,强行按住机器的“加速按钮”,导致甲状腺激素(T3、T4)疯狂分泌——这就是甲亢的发生机制。 换句话说: TRAb是“病根”:它是自身免疫系统异常产生的“捣乱分子”。 T3/T4是“症状”:它们升高只是TRAb作祟的结果。 所以,治疗甲亢不只是把T3、T4压下去那么简单,更要让TRAb这个“真凶”伏法。 为什么TRAb监测比T3/T4更重要? T3/T4会“骗人”药物(如甲硫咪唑)可以很快地把T3、T4降到正常范围,但这只是表面现象。TRAb如果还在高位,就像弹簧被暂时压住,一停药就会反弹——复发率高达70%!而TRAb转阴的患者,复发率不到10%。 TRAb反映的是免疫系统的“真实态度”T3、T4的下降可能是“药物强制控制”的结果,而TRAb的下降才代表免疫系统真正“冷静下来”。它是一个更慢、更稳定、更根本的指标。 TRAb是停药的关键依据医生决定是否让你停药,不仅要看T3、T4正不正常,还要看: 病程是否满1.5–2年 甲状腺是否缩小 药物是否已减到最小剂量 最关键的是:TRAb是否转阴 TRAb应该什么时候查?记住这3个时间点:     除了吃药,还有什么办法让TRAb下降? 目前没有特效药能直接降低TRAb,但以下生活方式调整很有帮助: ✅ 规律作息,不熬夜 ✅ 保持情绪稳定,减少压力 ✅ 坚决戒烟(吸烟会让TRAb难转阴,还加重突眼!) ✅ 均衡饮食,避免高碘食物 写在最后:甲亢治疗要看“根”,不能只看“叶” 很多患者常年反复复发,就是因为只满足了“叶子绿了”(T3/T4正常),却没注意到“树根还在疯长”(TRAb阳性)。 作为一名从医30年的外科医生,我既做手术也做消融,深知甲亢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真正意义上的“治愈”,不仅是指标正常,更是免疫系统的恢复。 下次复查时,别忘了多问一句:“医生,我的TRAb降了吗?” 这才是对自己真正的负责。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收藏、转发给需要的朋友。我是费健医生,关注我,带你读懂甲状腺,健康不迷路。  

费健 2025-09-01阅读量421

甲状腺手术中意外发现的小&l...

病请描述:甲状腺手术中意外发现的小‘气泡’——气管憩室是什么?需要治疗吗? 科普正文: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从医30多年来,我一直在和甲状腺疾病打交道,也做了不少微创消融和开放手术。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在甲状腺手术中偶尔会遇到的小“惊喜”——气管憩室。 你是不是从来没听说过这个词?没关系,很多人甚至医生都不太熟悉它。最近我和团队在一项发表在《Annali Italiani di Chirurgia》的研究中,报告了7例在甲状腺手术中偶然发现的气管憩室病例。今天我就用最通俗的语言,带你了解一下这个“藏在气管后壁的小房间”。 什么是气管憩室?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气管壁上多出来的一个“小气泡”或“小囊袋”,通常位于气管的右后方。它其实是一小部分气管壁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向外凸出形成的。 👉 关键知识点: 多数人没有症状,是在做CT检查或手术时偶然发现的; 它并不是肿瘤,也不是癌症,而是一种良性的结构异常; 大小一般在1~30毫米之间,通常只有一个; 超过90%的气管憩长在气管的右后侧。 为什么会在甲状腺手术中发现? 因为我们做甲状腺手术时,需要小心分离气管周围的组织,尤其是中央区的淋巴结。这时候如果气管后面藏了一个小憩室,就可能会被看到或摸到。它摸起来有点像一个小小的“乒乓球”,按压时会有一种空腔感。 在我们报告的7个病例中,只有2例在手术中做了切除,其余5例因为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我们就选择保留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恢复都非常好,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发现了气管憩室,要不要治疗? 绝大多数不需要! 尤其是: 没有任何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吞咽不适等); 憩室很小; 没有反复发作的感染。 只有在下面这些情况下才需要考虑手术: 憩室很大,压迫了气管或周围神经; 反复发生感染或肺炎; 里面有异物或分泌物滞留。 👉 记住这句话:没有症状的小憩室,定期观察就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怎么发现气管憩室? 最好的方法是高分辨率CT(尤其是三维重建CT)。普通超声很难发现它,因为气管后方是超声的“盲区”。所以如果你在做甲状腺术前检查,医生建议你做颈部CT,一定要配合哦!这不仅能帮助发现憩室,还能帮助医生更好地规划手术,避免术中意外损伤。特别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病人选择微创消融治疗,如果不是经验丰富的甲状腺专科医生,局部解剖和术前评估不到位,很容易造成误伤,产生严重并发症——气管破裂。 费医生小贴士: 不要焦虑:气管憩室不是病,只是一个解剖变异,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有; 听从专业建议:如果体检发现了,找专业的外科医生评估,不要自行解读或恐慌; 术前CT很重要:尤其打算做甲状腺手术的朋友,做一个颈部CT能帮助医生更全面了解解剖结构,手术更安全。 作者介绍 & 推荐理由: 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事甲状腺疾病诊疗30余年,擅长开放手术与微创消融,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我也长期在线上做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过100万,累计提供咨询超10万次。 我推荐大家了解气管憩室这个话题,不是因为它是多严重的病,而是因为它提醒我们:医学中有很多“偶然发现”不必过度治疗,科学的观察与合理的随访才是真正的智慧。 希望这篇轻松的小科普能帮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或其他相关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咨询。健康路上,我陪你一起走。 我是费健,专注甲状腺,温暖陪你每一天。 本文内容基于2025年发表于《Annali Italiani di Chirurgia》的临床研究《Incidental Discovery of Tracheal Diverticulum During Thyroidectomy: A Report of Seven Cases》整理而成,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费健 2025-09-01阅读量354

当心摩擦!这些部位的痣可能暗...

病请描述:        一颗普通黑痣,长对地方无关痛痒,长错位置却可能悄然埋下健康隐患。         色素痣,作为由痣细胞聚集形成的常见皮肤良性肿瘤,几乎存在于每个人的体表。它们在多数情况下“安分守己”,但当生长在易受反复摩擦刺激的部位时,这些看似无害的黑点却可能悄悄发生恶变,转化为恶性黑色素瘤——一种恶性程度极高、转移早且快的皮肤癌。         邓娟医生特别指出:易摩擦部位的色素痣需提高警惕、及早干预。         一、三大高危部位,你的痣长对地方了吗?         身体上某些部位因日常活动承受着持续的物理摩擦,这些区域的色素痣被反复刺激,恶变风险显著上升。邓娟医生在临床接诊中,尤为关注三类高危部位:         手足末端危险区         手掌、脚底及指/趾缝间的痣长期受压和摩擦。中国黑色素瘤患者中约50%的病灶源于四肢末端,此区域痣细胞在反复刺激下更易突变。         腰部皮带区         腰带反复摩擦腰腹、背下方的痣,持续机械刺激可能诱发细胞异常增生。此类痣常被衣物遮盖不易察觉,却在无声中积累风险。         甲下黑线莫忽视         指(趾)甲下若出现纵行黑褐色条纹或斑块,因位置隐蔽易被忽略。一旦发现指甲颜色异常加深或甲板变形,务必尽早就诊排查甲下黑素瘤。         二、日常防护:减少刺激是关键         预防恶性转化,重在避免不良刺激。邓娟医生强调以下防护要点:         穿着与运动调整         腰带区有痣者应选择柔软宽松衣物,减少硬质腰带压迫;足底痣人群需穿透气软底鞋,避免赤足行走或长时间站立;运动时避开易摩擦痣的重复动作,如手掌痣者减少握持重器械。         严禁自行处理         切勿尝试药水腐蚀、针挑、刮擦或非专业机构激光点痣。不当刺激会显著增加恶变概率,临床已有多例因自行“点痣”诱发癌变的报告。         防晒不可松懈         紫外线是重要诱变因素,暴露部位(如手背、后颈)的痣需全年防晒。出门前30分钟涂抹SPF30+广谱防晒霜,并每2小时补涂。         三、识别恶变信号:ABCDE法则自检         每月一次皮肤自查,用手机拍照记录痣的动态变化。重点关注以下5个危险信号(ABCDE法则):         A(Asymmetry)不对称:痣的两半形状不一致         B(Border)边界模糊:边缘呈锯齿状或地图样缺损         C(Color)颜色斑驳:出现黑、蓝、红、白混杂色         D(Diameter)直径超标:超过6毫米(约铅笔橡皮大小)         E(Evolution)进行性变化:短期增大、隆起、破溃或渗血         皮肤科门诊中,邓娟医生最常听到的遗憾是:“早知道这颗痣会癌变,当初就该早点来切掉!”         四、专业处理建议:安全祛除有门道         对高风险部位的痣,邓娟医生给出明确诊疗指导:         及时切除胜过被动观察         手足、腰部等摩擦区的交界痣,以及甲下痣,无论是否出现症状,均建议预防性切除并送病理检测。门诊小手术即可彻底清除病灶,避免后患。         拒绝“点痣”,选择规范手术         冷冻、药水腐蚀、激光等非根治性方法可能残留痣细胞或激惹恶变。手术完整切除是唯一确保彻底清除的方式,疤痕也较激光更可控。         高危人群加强监测         痣数量超过50颗、有黑色素瘤家族史者,应每年接受专业皮肤镜检。皮肤科医生可借助数字皮肤镜成像系统追踪细微变化,精准识别早期恶变。         邓娟医生提醒:一颗痣从良性到恶性往往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期间每一次摩擦刺激、每一次不当处理,都在为恶变“添砖加瓦”。易摩擦部位的色素痣如同埋藏在皮肤下的“定时炸弹”,减少刺激、科学管理、及时清除,方能阻断癌变之路。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健康的第一道屏障——善待身上的每一颗痣,特别是那些“默默承受摩擦”的黑点。

邓娟 2025-08-31阅读量1064

安徽一岁“红鼻子...

病请描述: 小马治疗前 “当时,孩子的血管瘤很大,像个大血泡,鼻子都被压扁了!唉,一直担心治不好,孩子以后可咋办?”——马煜妈妈 马煜是个可爱的男孩,美中不足的是,在他出生半个月后,鼻尖上就开始出现紫红色。后来,逐渐凸起、颜色进一步加深,鼻尖成了一个高高鼓起的大血泡,就像是童话里的“红鼻子宝宝”一样。 马煜的妈妈介绍说,最初发现孩子鼻头发病的时候,家里人已经意识到不对劲。但是,考虑到孩子才出生十几天,年龄实在太小,不忍心带着到医院受罪。没想到,短短一个来月,血管瘤就快速增大,一下子加重了好几倍,一家人都慌了神,连续多天着急上火。 在砀山当地四处打听,没听说哪儿有专业治疗血管瘤的机构。后来,还是虞城张集的亲戚告诉他们,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邓娟主任专业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非常好,建议马煜一家去试试。 某日,马煜一家三口赶到商丘,来到了邓娟主任的诊室。经邓主任采用彩超仔细检查发现,马煜的血管瘤面积约1.5cm*2.5cm,凸起皮肤高出正常皮肤约0.5cm,皮下有静脉畸形扩张症状,最终确诊为混合型血管瘤。 随后,邓主任采用多技术联合的诊疗方案,亲自为马煜进行了专业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马煜的血管瘤明显减轻,并且逐渐平复下去。看到这些变化,马家人非常高兴,村里的邻居看了,也都纷纷夸赞医院专家的技术高明。于是,按照邓主任的嘱咐,又定期进行了第二次治疗。 治疗两次后,基本消退 经过两次治疗的马煜来院复诊,这一次,马煜的血管瘤已经基本消失,外观上几乎看不出来了!马煜妈妈十分高兴,一再表示自己之前的担心都没有了,总算是松了口气,“多亏了邓主任,要不,还不知道孩子以后得遭多大罪呢?” 邓主任查看了马煜的恢复情况后,告诉马家人,孩子的病情已经接近痊愈,不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这次再进行一次巩固治疗。预计本次治疗后,孩子就可以完全痊愈了。

邓娟 2025-08-31阅读量759

年龄从不是糖尿病的界限,这4...

病请描述:2020年LPL(英雄联盟职业联赛)夏季赛正在热战,赛场上却缺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Uzi。他是一名知名电竞运动员,LPL006号选手。在2018年的雅加达亚运会上,他和队友一起为中国摘下宝贵的金牌。 但是6月3日,23岁的他在个人微博上宣布退役,原因是患上2型糖尿病,身体已不允许参赛。 在很多人眼里,糖尿病是父母、祖父母患的疾病,怎么20出头的人也会得这种病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糖尿病年轻化的事儿。 年龄从不是糖尿病的界限关于糖尿病年轻化,准确地说,应该是2型糖尿病年轻化。 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以青年、少年发病较为多见,发病年龄大多≤30岁,发病急,临床症状典型,多有自发性酮症,对胰岛素治疗敏感。2型糖尿病则多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可伴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以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冠心病、脑卒中等)。 两种类型相比,1型糖尿病的特点是不能产生胰岛素(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的特点是身体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胰岛素相对缺乏),2型的并发症更多。 糖尿病的蔓延并没有青壮老幼之分,而且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一旦患上就意味着需要终身管理。 医生给小女孩测血糖哪些诱因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在了解原因之前,需要简单地说明一下糖尿病到底是什么?其实糖尿病的病根在胰岛素。如果将胰岛素看作是一名员工,那么它的主要工作是帮助细胞吸收血液里的糖分,次要工作是调节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工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血糖波动保持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一旦胰岛素出现问题(比如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胰岛素抵抗),糖分就会留在血液里,造成高血糖,引起糖尿病。 “胰岛素”工人超负荷工作 那胰岛素为什么会出问题呢?除了遗传因素、病毒感染之外,还有“累瘫了”。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会造成他们工作负荷过重,他们可能一开始罢工,最后就永久性罢工了。比如:   1.肥胖、忽胖忽瘦 当体重超标或短期内大幅变化时,体内胰岛素也会随之产生剧烈变化,胰岛素的敏感性就会变差,出现“工作不积极”的情况,也就是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糖尿病。 当然不是说一出现肥胖胰岛素就会失灵,它们还是会逼着自己适应一阵子,适应不了就放弃挣扎了。 所以,控制体重很重要。体重基数大的人也不能通过吃减肥药等不健康的速效法瘦身,管住嘴、迈开腿,慢慢掉秤才是正道。 2.熬夜 熬夜简直是21世纪人们的头号健康敌人。熬夜是在强行打乱生物钟,长此以往会影响体内内分泌系统,自然也更容易影响到胰岛素正常稳定地工作。 3.三餐不规律 不吃早餐、饮食过饥过饱、晚餐+夜宵胡吃海喝不仅会加重胃肠道的压力,也会引起血糖波动,久而久之会增加血糖代谢紊乱的风险。每周吃早餐少于2次的人比每天都吃早餐的人胰岛素抵抗发生率要高。 4.饮料代替水 不爱喝水爱喝饮料的人日常会摄入更多的游离糖,这就是给胰岛素增加工作量,会加大2型糖尿病的风险。 有这些习惯的人赶紧改,不要等到疾病找上门才悔不当初~糖尿病诊断必须要去医院做完整的检查,一旦确诊必须遵医嘱治疗,以下这些行为都是严令禁止的。 1. 血糖监测时重空腹血糖轻餐后血糖 在2型糖尿病的诊治过程中,尽管空腹血糖控制良好,如果餐后(即饭后)血糖长期不能处于正常范围,则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如心脏病、肾脏病、神经病变)等还是难以幸免。所以,血糖监测要做全了。 2. 盲目节食       有些人觉得少吃点就少摄入糖分,血糖就能稳定,这点在饮食过量的前提下成立。如果过量减少饮食,导致人体营养不足,长期下去不但不能治病,还有可能伤害身体其它器官。 糖尿病人要忌口,但不可盲目节食的。 3.过度依赖药物 有些病患由于生意或者其它因素,饮食生活毫不顾忌,吃饭前打两针(或吃两片药),山珍海味都下肚。这是不可取的。糖尿病治疗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疗,只有在饮食调控和运动锻炼的配合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否则降糖药物再好也难以获得良效。 4.擅自停药 有些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能够让血糖稳定在标准数值内,是可以停药的,但前提是医生诊断后允许停药,且停药后须密切监测血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多数情况下临床症状消失、血糖降至正常,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痊愈,还需要用药保持,擅自停药可能引起高血糖的反复、病情的恶化。所以,绝对不能自行停药,除非你是相关方面的医生。参考文献: [1]梁亚平.浅谈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8(03).[2]李秋芬.基层对糖尿病诊治误区[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14).*图片来源:123RF正版图库。

专病健康资讯 2025-08-27阅读量1038

糖尿病也能治愈!它的最佳治愈...

病请描述:糖尿病,绝大多数人应该都不陌生,这是一个“哪怕我自己不是糖尿病患者,我身边亲朋好友都一定会有几个是”的病!大家普遍认为糖尿病是一辈子的病,没法根治,但其实,糖尿病也有治愈机会!糖尿病前期,是逆转糖尿病的最佳机会,只是大部分人都忽视了!一半成年人都在“糖尿病前期”!中国是糖尿病大国,据2017年全国调研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6%,成年人群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50.1%,也就是说,中国成年人中一半是“糖尿病后备军”。1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我们体内的胰岛素作用不足后,血液中的葡萄糖超出了正常范围,就会形成糖尿病。当我们的血糖值超出了正常范围,但还没有到达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时,我们称为糖尿病前期。也就是说,这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正常人的血糖水平一般介于4~8 mmol/L。具体来说:空腹状态下,血糖值3.9-6.1 mmol/L;餐后2小时状态下,血糖值≤7.8 mmol/L。而糖尿病前期,血糖值为:空腹状态下,血糖值6.1-7.0 mmol/L;餐后2小时状态下,血糖值7.8-11.1mmol/L。上面两个标准符合其中一个,或者两个都符合,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前期。一般认为,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必经之路,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被称为是“糖尿病后备军”。据2017年糖尿病调查显示:我国约有4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但90%的人对此一无所知。2 糖尿病前期有危害吗?大家普遍觉得糖尿病前期只是一个预警状态,没诊断为糖尿病,身体就无大碍。可事实上,高血糖对各脏器的损害在糖尿病诊断前就已经发生。糖尿病前期就是一道分水岭,一旦进入糖尿病前期,就标志着将来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以及肿瘤和痴呆等的危险性增高。糖尿病前期如果未能及时有效加以干预,血糖会继续升高,加重胰岛负担,毫无意外会发展成糖尿病。研究还发现糖尿病前期大血管病变如脑卒中、冠心病及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其发生率已达到40%。这是因为大血管病变主要与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多半在确诊糖尿病之前已存在较长时间。因此,在糖尿病前期进行及时干预,不仅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还可以减少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糖尿病前期可逆!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展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但却是逆转糖尿病的最佳时期。尽早发现、积极干预治疗,就有可能减缓糖尿病发展速度,或者终止糖尿病的发生,甚至慢慢移向健康!1 如何尽早发现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通常是没有明显症状的,为尽早发现糖尿病,规律监测血糖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普通人每年至少一次血糖测定。对于存在糖尿病前期风险者,比如超重或肥胖、久坐不动、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胆固醇或心脏病等人群,则需要增加适当监测频率。另外,部分糖尿病前期者的空腹血糖值处于正常范围,且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对这些风险者,还应考虑综合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等项目来明确诊断。2 如何逆转“糖尿病前期”?诊断为糖尿病前期后,当给予足够的干预措施:   健康饮食   饮食控制是第一步,亦是最重要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原则。营养治疗应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维持合理体重和腰围,预防腹型肥胖。1、 非淀粉类蔬菜应占到餐盘的一半份量,而淀粉类食物(如土豆、玉米或豌豆)占到餐盘的1/4的份量,剩下的1/4应包含足够的蛋白质(鸡、鱼或豆类)。要多吃蔬菜,控制脂肪的摄入,常见的畜肉类中,猪肉脂肪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2、 每周不超过4个鸡蛋、或每两天1个鸡蛋,不弃蛋黄。研究表明,鸡蛋摄入(每周3-4个)对血清胆固醇水平影响微弱;适量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无关。3、 限制腌制、烘烤、烟熏、酱卤等加工肉制品的摄入。少吃点心和甜食,坚果的油脂含量高,也应少吃;烹调注意少油少盐。4、 少食含糖饮料,饮料可选淡茶或咖啡。少喝稀饭,稀饭的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糊化后人体消化吸收快,可使血糖迅速升高,而血糖升高又刺激胰岛素分泌, 使食欲增加, 有饥饿感而再进食, 形成恶性循环。5、 限酒:酒精摄入量限制在成年女性每天1个酒精单位或以下,成年男性每天2个酒精单位或以下。每1个酒精单位=15ml纯酒精(100%酒精含量)=375ml啤酒(4%酒精含量)=150ml红酒(10%酒精含量)=30 ml 白酒(50%酒精含量)=37.5 ml 白酒(40%酒精含量)。   规律运动   规律的有氧运动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前期”的重要手段。适宜的有氧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骨骼肌对葡萄糖利用, 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转归为正常人群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常见的有氧运动有步行、慢跑、游泳、自行车、传统运动、有氧操和球类运动等。“糖尿病前期”人群运动应根据个人运动测试能力结果,推荐中等或较大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建议该人群坚持每周锻炼4~7天,每次40~60分钟,并随着个体体适能的提高,逐渐提高体力活动水平强度并积极对抗运动厌倦情绪。  适度的睡眠  睡眠时间过少或过多的人糖尿病患病率大大增加。在严重失眠状态下,人体的应激系统被激活,诸多“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加重,从而引起糖代谢紊乱,诱发糖尿病。睡眠不足6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约2倍;超过8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3倍多。   戒烟   吸烟是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两者之间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吸烟还可促进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肺功能损害及足部溃疡的发生。其中,烟草所致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为主要机制。糖尿病前期患者应重视戒烟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远期预后。   药物治疗   如果强化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效果不佳,并有健康需求、有经济和医疗条件者可考虑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药物治疗。目前对“糖尿病前期”的药物干预主要着眼于抗高血糖药物以及具有减肥效果的药物。临床上如果需要给糖尿病前期患者适当的药物干预,需要考虑具体情况。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为常用药物,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且无低血糖发生风险。   专家观点   糖尿病前期者每年应至少复查一次空腹血糖或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从而确认是否已发展至糖尿病。此外,医生可能通过检测体重、血压以及血脂水平等指标来评估糖尿病前期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对于糖尿病前期者而言,一旦出现极度口渴、多尿、乏力、体重减轻及全身不适等任何糖尿病症状,都应及时就医。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精力放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上,这种做法其实是“亡羊补牢”,如果我们能未雨绸缪,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就进行积极干预,逆转糖尿病的发展方向,那么未来糖尿病患者将大大减少。

专病健康资讯 2025-08-27阅读量1062

身体出现这4个信号,糖尿病可...

病请描述:作为与肿瘤、冠心病并称三大健康杀手的糖尿病,往往会给患者和其家庭带来经济、精神的双重打击。自2012年以来的10年时间里,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从9000万激增至1亿4000万,增幅高达56%。不得不说,对待糖尿病,每个人都需慎重,特别是身体发出的一些信号,可能正在提醒你,糖尿病就要来了!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有研究表明,大约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患病。而糖尿病并不会突然出现,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多饮。高血糖导致血液渗透压增高,患者水分流失加重,刺激口渴中枢,患者喝水后血糖随着尿液排出,尿液种的葡萄糖增多会导致渗透性利尿,加重身体缺水,从而进入了不停喝水的恶性循环。多食。吃得过,饿得慢?这种逻辑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可不适用!由于进食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功能的异常,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非法被很好利用,细胞缺乏足够能量,让患者感到饥饿。糖尿病患者对食物的热爱会远超从前,却会陷入吃得多、饿得快的循环中。多尿。由于糖尿病患者对于糖的利用效率下降,导致血液中的糖含量升高,身体只能通过尿液将过多的糖分排除,使得尿量明显增加,血糖越高,排尿现象就越严重。体重减轻。除了排尿带走的水分和热量,糖尿病患者体重减轻主要和胰岛素有关,胰岛素水平、功能的异常导致葡萄糖利用率降低,身体缺乏能量,只能通过分解脂肪、蛋白质来弥补,导致患者体重下降。警惕餐前低血糖如果经常出现吃饭前低血糖、心慌、手抖等情况,然后吃了东西就能缓解,那就需要格外小心了,很可能糖尿病离你不远了!这6个信号也要小心糖尿病早期征兆其实并不少,多留意自己身体的异常情况,还是那句话,早发现早治疗。1、乏力嗜睡葡萄糖的利用率下降,身体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加上身体的缺乏状况,导致内部电解质平衡被打破,会导致疲劳、嗜睡等情况。2、视线模糊高血糖导致眼睛的晶体渗透压改变,导致眼睛屈光度变化,无法很好聚焦,看东西就容易模糊;若是血糖控制好,视力会慢慢恢复。3、频繁尿路感染尿液中糖分水平的升高为细菌、酵母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尿路、阴道反复感染,并且不容易被控制。4、阳痿勃起功能与神经、血管又有着密切的关联,而糖尿病会引起神经、血管的病变,从而导致阳痿,糖尿病患者的阳痿比例可达60%。5、顽固腹泻糖尿病导致内容神经的病变,使得胃肠道功能失调,容易出现腹泻的情况,治疗效果还差,不好控制。6、脚麻血糖浓度升高还会造成轻度的神经损伤,引起末梢神经炎,可能导致手脚麻木,有人会感觉走路软绵,不过一般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糖尿病晚期。莫名肩周炎可能也是报警信号据统计,1型糖尿病患者的肩周炎患病率约为10%,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肩周炎患病率高达22%。高血糖可能会损伤血管壁,影响血液供应,造成局部肿胀。肩关节处的软组织磨损、老化严重,容易诱发炎症,出现肩周炎。很多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肩周炎的情况,特别是当没有外伤等原因的情况下出现单侧肩关节疼痛,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检查血糖。糖尿病的症状很多,一定要留意身体情况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参考文献:[1]叶青.糖尿病早期征兆[J].家庭科技,2019(12):23. DOI:10.3969/j.issn.1005-7293.2019.12.016.[2]李莉.糖尿病早期的这些征兆,需要警惕[J].科学养生,2020(12):5.[3]陕中大附院老年病科.饭前感觉要饿晕,也是糖尿病征兆?[J].家庭科学·新健康,2018(1):28.[4]餐后仍感到饥饿或为糖尿病征兆[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9(8):22.[5]董飞侠.来自其他脏器的糖尿病信号[J].家庭医学,2006(10):44.DOI:10.3969/j.issn.1001-0203.2006.10.048.[6]大洋.肩周炎也是糖尿病信号[J].家庭科学·新健康,2015(6):29.

专病健康资讯 2025-08-27阅读量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