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冬天是三叉神经痛的高发季节,每年一到冬天,就发现疼痛门诊三叉神经痛的患者明显多了起来,大多数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而且,进入冬天后,原来就有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其脸部疼痛症状还会明显加重。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52.2/10万,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要想不被三叉神经痛找上门,就要做好预防工作,三叉神经痛在冬季如何预防? 1.生活规律:三叉神经痛注意事项之一是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动作轻慢防止一切诱发疼痛的因素,如洗脸、刷牙等,尽量避免刺激扳机点。寒冷天注意保暖御寒,避免冷风直接刺激面部。 2.心情舒畅:切忌冲动、生气,抑郁寡欢。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这是三叉神经痛注意事项。 3.饮食注意:因咀嚼诱发疼痛的患者,则要进食流食,切不可吃油炸、辛辣等食物,海鲜产品以及热性食物也要少吃,这也是三叉神经痛注意事项。 三叉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因为疼痛反复发作让人难以忍受,最大的愿望就是早点治好,摆脱痛苦,这种情况下疾病乱投医现象极易发生。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较多,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三叉神经周围支封闭术、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毁损术等。药物治疗仅能早期缓解症状,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需不断加大药物剂量,同时也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上述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均属于破坏性手术,容易导致面部麻木、角膜炎等并发症,而且疗效维持时间短。 针对血管压迫病因三叉神经痛可以根治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颅内迂曲的压迫血管从三叉神经根部分离,并用神经棉垫将血管与神经分开,达到既保留面部正常感觉,又消除疼痛的目的。同时,微血管减压术还是一种微创手术,手术不伤害面部的任何神经组织,保留神经完整性及其功能性。
王景 2025-02-07阅读量708
病请描述: 三叉神经痛让人死的心都有 事实上,这个总结并不夸张,对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和家属来说,发病时以头撞墙这样的行为一点都不稀奇,抑郁、暴躁更是常见现象。三叉神经痛痛在身体,但摧毁的往往是患者的心理——由无休止的疼痛引发的绝望心理,往往是压垮患者的最后稻草。 无故面痛切勿盲目求医 56岁的张女士,4年前突感左侧牙龈就跟针扎了般剧烈疼痛起来,一阵剧烈疼痛之后,疼痛感戛然而止就跟没发生过一样,张女士心想是不是牙龈又上火了,但没过多久这种针刺样的疼痛又突然来袭。随后到当地卫生院开了点消炎止疼药当牙疼治疗,由于对疾病缺乏认识,盲目求医了多年疼痛仍不见好转,疼痛导致她不敢进食、洗脸、说话甚至几度寻死,这严重的影响了她的生活,为了能够进一步诊疗,近期找到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景教授完善各项检查,诊断明确,经认真术前准备后,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目前张女士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已经一个月,左侧颜面部疼痛消失。4年的疼痛困扰总算摆脱了,日子又回到了往日的平静。 为什么显微血管减压术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治疗三叉神经痛最好的治疗方法? 每个人的面部都有一根最粗大的神经(第5对脑神经),三叉神经由眼支(第一支)、上颌支(第二支)和下颌支(第三支)汇合而成,脸部的神经非常敏感和脆弱,如果三支神经会合而成的三叉神经根与脑血管过于“亲密”,对其造成压迫,必然会感到剧烈疼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通过显微镜下操作找到压迫三叉神经根的责任血管,然后用特殊垫片垫起压迫三叉神经的责任血管,从而解决了三叉神经痛的病因。 提醒:三叉神经痛容易与舌咽神经痛、疱疹和疱疹后疼痛、颞合关节病等面部神经痛疾病混淆,所以患者一旦出现面部疼痛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王景 2025-02-07阅读量851
病请描述:颅神经疾病术前评估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或者以颅神经症状起病的桥小脑角肿瘤等,作为一种功能性疾病,临床症状是最重要的评估内容。首先,仔细了解最初起病的情况、诱发因素、病情的演变、治疗经过、伴随的症状等等,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面诊时候的情况,是诊断颅神经疾病的最重要步骤。以下这些是医生常常会问的问题: 1.面肌痉挛:单侧还是双侧?上下眼睑起病还是其他部位开始跳动?多久开始累及面部、下颌甚至颈部肌肉?症状何时加重?频率程度? 2.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单侧还是双侧?疼痛持续时间?性质及剧烈程度?频率?有无诱发因素,比如洗脸刷牙、触碰等等?有无脸部麻木? 3.服用药物了吗?效果如何?做过其他治疗吗? 如果症状部分符合或者不太典型,有多个其他症状的时候,还需要考虑继发性肿瘤引起的症状。 术前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体格检查,以及颅脑、血管核磁共振/CT等影像学检查,能排查是否有肿瘤等继发病因,同时了解神经和血管压迫类型、部位,对进行微血管减压(MVD)手术提供术前参考。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利用神经电生理监护等其他方法进一步细化术前评估。 患者既往的病史、家族史、个人生活史以及药物过敏史等也需要仔细了解,包括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问题,有没有做过手术/介入治疗,这些都对手术或术前术后的准备有密切关系。如果长期或规律服用某些药物,尤其是高血压药利血平,抗凝抗板药如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利伐沙班等,更是需要提前停药或替换,以免影响手术开展。
杨文磊 2023-04-20阅读量504
病请描述:面神经麻痹和瘫痪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耳科中心刘建平 早上起来,接到咨询信息,高三年级的小吴同学出现左侧闭眼不全,皱眉无力、额纹消失,嘴角向右侧歪斜、示齿困难、面部表情丧失、流眼泪,流涎、耳部及周围疼痛、有听觉过敏、舌前味觉减退、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等情况。这种情况我们临床上首先考虑面瘫。那么什么是面瘫呢?病因是什么,有什么表现,需要做什么检查,怎么治疗?预后怎样?接下来我们将会一一解答。 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瘫痪:俗称“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病灶同侧上部及下部面肌瘫痪。表现为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讲话漏风、流涎,不能顺利完成皱眉、闭眼、吹口哨等动作,丧失同侧面部表情。少数患者可出现口唇与颊部的不适感。最常见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用力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Bell现象。病因引起面瘫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中枢性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周围性面瘫病损发生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周围性面瘫的常见病因为:①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病毒被激活引起;②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③自身免疫反应;④肿瘤;⑤神经源性;⑥创伤性;⑦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⑧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⑨血管机能不全;⑩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判定,医生通过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可作出诊断。1.静态检查(1)额部检查额部皮肤皱纹是否相同、变浅或消失,眉目外侧是否对称、下垂。(2)眼检查眼裂的大小,两侧是否对称、变小或变大,上眼睑是否下垂,下眼睑是否外翻,眼睑是否抽搐、肿胀,眼结膜是否充血,是否有流泪、干涩、酸、胀的症状。(3)耳检查是否有耳鸣、耳闷、听力下降或过敏。(4)面颊检查鼻唇沟是否变浅、消失或加深。面颊部是否对称、平坦、增厚或抽搐。面部是否感觉发紧、僵硬、麻木或萎缩。(5)口检查口角是否对称、下垂、上提或抽搐;口唇是否肿胀,人中是否偏斜。(6)舌检查味觉是否受累。2.运动检查(1)抬眉运动检查额枕肌运动功能。重度患者额部平坦,皱纹一般消失或明显变浅,眉目外侧明显下垂。(2)皱眉检查皱眉肌是否能运动,两侧眉运动幅度是否一致。(3)闭眼闭眼时应注意患侧的口角有无提口角运动,患侧能否闭严,及闭合的程度。(4)耸鼻观察压鼻肌是否有皱纹,两侧上唇运动幅度是否相同。(5)示齿注意观察自己两侧口角运动幅度,口裂是否变形,上下牙齿暴露的数目及高度。(6)努嘴注意观察口角两侧至人中的距离是否相同,努嘴的形状是否对称。(7)鼓腮主要检查口轮匝肌的运动功能。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增强中内耳磁共振成像(MRI)或平扫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协助发现导致面神经受压的病因,如卒中、肿瘤或颅骨骨折等。2.面神经电图:神经电图(ENoG)是目前唯一定量估计神经运动纤维变性(失神经支配)的检查方法。临床经验表明,只要有>5%的运动纤维保持诱发传导功能(神经失用症级的神经纤维),就有足够完整的内膜小管数保证面肌功能得到满意的恢复。如<5%,表明内膜小管破坏严重,至少有50%患者面肌功能恢复不佳。起病3周内变性数达90%~94%应列为急诊手术,及时减压。以90%~94%为手术标准可以减少面瘫恢复不良、对称差和其他后遗症。如患者来诊时已超过4周,失去作ENoG的机会,如果变性数达100%(或≥95%),表明神经内有胶原纤维开始增生,神经减压多可促使或改善恢复。随访6~8个月未见恢复,应除外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一是病因不同,另是症状不同。中枢性面瘫一般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症状一般表现为下半部分脸部肌肉出现瘫痪、伸舌偏斜、口角歪斜、上半部分的脸部肌肉没有受到影响功能可以正常运行。周围性面瘫一般是由于面部神经受到损伤导致的,症状一般表现为同侧全部面部肌肉瘫痪、闭目不全、嘴角歪斜、抬头纹消失等。区分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就是意识反应、手脚肢体运动,额纹。如果有面瘫表现,伴随意识淡漠,反应迟钝,肌张力下降和不能自主运动,额纹正常考虑中枢性面瘫,反之,有面瘫,而意识、手脚运动正常,额纹消失,首先考虑周围性面瘫。治疗首先区分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瘫,中枢性神经内科或外科治疗,周围性到耳鼻喉科治疗。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多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越早使用越好,可促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康复,加快康复进程。常用药物有泼尼松,其可减少面神经的肿胀程度。1mg/kg/天,每天一次,前5天,然后进行减量,减2片,用两天,以后每两天减两片,大约14天。抗病毒药物不建议单用抗病毒药物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治疗神经营养剂可用B族维生素如甲钴胺、维生素B1等。作用也不大。抗生素:不推荐使用手术治疗面神经减压术发病3周内行面神经电图,根据面神经变性的比例,大于90%可以考虑急诊手术,发病大于3周,如果95-100%变性,恢复的可能性不大,要尽早进行面神经减压手术。面神经减压手术可以解除面神经水肿,有利于面神经再生。眼部保护当患者存在眼睑闭合不全时,应重视对患者眼部的保护,必要时应请眼科协助处理。建议根据情况白天选择滴眼液,晚上睡觉时使用膏剂防止眼部干燥,合理使用眼罩保护,特别是在睡眠中眼睑闭合不拢时尤为重要。神经内外科处理其他疾病如脑卒中等,医生会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是否要进一步手术,如机械取栓、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预后 周围性面瘫的自然进程:不予治疗任其自然发展,结果是31%属于不完全面瘫。一般3周内开始出现复原迹象,继之多可完全恢复。有54%为完全面瘫,3周内开始渐渐恢复正常,合计85%。15%完全面瘫的要在3个月后开始恢复运动,但留下不等程度的永久性麻痹及挛缩、抽搐和联动后遗症,表明内膜小管受到严重破坏,造成神经再生不全和错向支配。年龄越大,恢复越差。伴耳后痛多数恢复延迟,并留下严重后遗症。 大部分患者经及时治疗后可恢复。其中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大部分可在发病后6-8周好转,3~9个月后完全康复;在面肌完全麻痹的患者中,即使未接受任何治疗,85%患者会得到完全恢复。15%的患者需要手术。并发症部分面神经麻痹患者可遗留有后遗症,如面肌痉挛、面肌无力等。患者病程中闭眼受到影响时,可并发同侧的角膜损伤或结膜损伤。面神经损伤后,面部肌肉的异常神经再支配,可使患者遗留面部联带运动。重点:1.发生面瘫,尽早就诊,10天到3周内行面神经检查,确定面神经变性的比例,以明确治疗的方法;2.早期使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注意有没有激素使用的禁忌症;3.85%的患者可以恢复,15%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4.辅助治疗如抗炎抗病毒、理疗和针灸不推荐;5.大多数的恢复是在三个月开始,九个月是期限,手术减压只是创造条件,时间也是9个月左右;6.面瘫恢复之前要注意保护眼睛,白天眼药水,晚上眼药膏。
刘建平 2020-10-01阅读量1.0万